让我回到小时候读后感(通用8篇)
让我回到小时候读后感 篇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辫子姐姐郁雨君写的《让我回到小时侯》。里面的人物有:相貌平平,被小弟弟夺走全部宠爱的悲惨姐姐列吻贝;温和靠谱、无止尽忍耐守护刁蛮妹妹的全职哥哥汪皱洋;脾气温和的髦毛美发师,无奈回家做了超级奶爸,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的列爸爸;汪皱洋的刁蛮妹妹,萌萌的包菜头,脾气火暴,正读一年级的熊妹;还有一个在现实时空过了一个“离线假期”的胖小列……
这本书的大意是11岁女生列吻贝有一个特别的家庭:律师妈妈在外工作,全职奶爸在家照顾刚出生的弟弟小列车。列吻贝自认为自己被小弟弟夺走全部宠爱,在家里渐渐失去了存在感,所以发动“打倒小屁孩军团”,还想拉班里最靠谱的男生汪皱洋加入,但被拒绝。汪皱洋是个被刁蛮、暴燥的妹妹欺负但无怨无悔地守护她的全职好哥哥。吻贝的军团PK熊妹小列车她们,结果惨败而归,他们好想拥有小屁孩子们的无敌法宝——可爱。列爸爸有一天无意中踏上了13路辫子电车穿越时空,居然和8岁时的自己胖小列不期而遇,也让他阴差阳错闯入自己的生活,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原来自己小时候和熊妹他们是一个样的!而汪皱洋守护着的还是小姑娘的妈妈,他帮助她实现了一个心愿,也打开了自己心中的伤心死结……同时,列爸爸送走了胖小列,在照相馆中看到一句话——“将来,是时间在童年底片上显影的结果。”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时光机,时光机就像一个很大很大的记忆容器,有快乐的事也有悲伤的事,有清晰的印象也有模糊的片段,有过很多关心和爱护,也有过很多遗憾和悔恨,我们慢慢长大,也渐渐往时光机里充填记忆燃料,等烦恼出现时,就在时光机里找过去的自己倾诉一番,你就会发现,过去的自己也还不是为了一件小事而烦恼、丧气吗?所以,现在的不开心也一定会被时间所遗忘。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开心地成长就足够了!
读《让我回到小时候》有感 篇2
这本书主要讲了,11岁女生列吻贝一个特别的家庭,律师妈妈在外工作,全职爸爸在家带弟弟,弟弟宛如一个小王子,让吻贝在家里渐渐失去存在感。她和周围一群各种被弟妹夺走宠爱的同学组织了一个“战胜小屁孩军团”后来他们惨败,在一次奇幻的探险后,列吻贝打开了自己心中的伤心死结。
其实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只要别忘记小时候,小时候就一直在那里,守护着你,一直可爱又勇敢,天真又神奇。弟弟妹妹不是夺走了爱,而是他们还小,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拥有过这一切。再想想自己的自私和任性,或许对弟弟妹妹不太公平,所以我认为尊幼和关爱自己的弟妹才是对他们成长的最好帮助。
我也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想还有些愧疚,记得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妈妈带着我来到表弟家,由于天气炎热,我带了一个迷你小风扇。这可是海绵宝宝形状的,是表弟最喜欢的,我和表弟在大厅里,妈妈在做饭,趁我不注意时。表弟一个猴子偷桃,快速地抢走了我的小风扇,“小混蛋还给我!”我不开心地讲。谁知他向我吐了吐舌头跑了,我急忙跑上去硬是要抢回来,可他像一个树懒一样死死抱住。我一气之下,打了他的小屁股,然后夺回了小风扇。接着他哭了,我被妈妈教训了一顿。后来,我在《让我回到小时候》这本书里解开了心结。
回到小时候 篇3
回到过去,回到儿时,回到没有弟弟的时候,这样爸爸就会抱着我。其实转圈圈时我并不快乐,只是因为抱我的是自己的爸爸。如果回到小的时候,我会让爸爸每次下班第一声喊得是自己,这样我的心里才会有一种被关心的感觉。
这天早上,我一起来发现自己好小,应该是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畔想起,原来是妈妈:“乖乖快起来,吃饭了。”她给我做了我最喜欢吃的西红柿炒鸡蛋,把汁到进自己的小碗里,随手又盛了一大勺米放进碗里……这是我小时候,每一次吃米饭的习惯。
过了两年,我上小学了。爸爸每次下班回来,总会给我带一些好吃的薯片、巧克力之类的零食。上学放学,总少不了爸爸接送我的身影。有一天早上,我发现书包洗得非常干净,妈妈告诉我:“是你爸爸昨天给你检查作业时,看你的书包里杂乱,就给你洗干净了。”
晚上,我和妈妈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欣赏着电视节目,一边等着爸爸下班。一阵熟悉的敲门声,“小雪,爸爸回来了”我立刻跑上前,扑到爸爸的怀里。
回到小时候初二作文 篇4
当有黄叶飘落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秋天到了。当有粉白色上扬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冬天来了。有时我们并不在意,当他随年华惨淡褪去时,才会轰隆隆突然浮现在我们脑海里。有价值的事总会在某一点炸响在我们的耳膜,颤微我们的心。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回忆,留住从前与时光的擦肩。珍重它,一如他当年对我们的眷顾。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忆起儿时的我用稚嫩的声音来哼出这首村里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童谣。坐在家乡的土坡上,用柔软的小手捧起一把沙子洒向天际。不明事理的我眺望着被蔼蔼双雾笼罩着的沟沟壑壑,听着远方传来豪迈的民歌。那些地地道道的家乡后生们唱出了它的韵味,久转不绝。
年幼时的.我常常跟在奶奶的身后去参加庙会。有时走不动时,奶奶就会拿糖葫芦来诱惑我。这就是我,一个爱吃糖葫芦的我。在童年玩捉迷藏时我总是最后一个被逮到,这这还是我那聪明的小脑瓜赋予我的小机灵。童年时的我不爱写作业,总是偷偷溜出玩。这就是童年时的我,一个贪玩的调皮小子。
童年时的我无忧无虑,童年时的我自由自在。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梦幻般美好,只要你一不留心,童年就会从你手中里走。
让我回到小时候读后感 篇5
作者:彭琼(景阳镇孙家坪小学四年级一班)指导老师:向成尧 我家门前有条小河。小时候,我经常在河边玩耍。那时候,天空是那么蔚蓝,空气是那么清新,河水是那么清澈见底。偶尔,天空中飘着一朵朵白云,像棉花糖一样,我真想把他们摘下来,亲口尝一尝,看它到底有多甜。小鱼儿在河里玩耍,无忧无虑地,我真想俯下身子听一听,它们在说些什么悄悄话。
可是,现在什么也看不到了。一条条黑水不知从什么地方流出,汇成一条墨色的小溪,流向河里,把小河弄得黑乎乎的,时不时地,还飘上来几条死鱼,难看极了。
村那头的煤球厂经常飘出一股难闻的黑烟,把天空弄得乌烟瘴气的。每次从那里路过,都要捂着口鼻走路。
让我回到小时候读后感 篇6
我自2010年发病以来,经历了曲折的求医过程和悲喜跌宕的心路历程。我曾四次住进自治区三家顶级大医院,两次接受院外的中医治疗。在此期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到如今,虽不能说我已经“久病成医”,但也确实增长了不少知识。现将我治病过程的酸甜苦辣及获得的感悟记述于下,以予我的亲人、朋友及病友们分享。
(一)西医部分
2010年春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双脚踝有点肿,起初并不太在意,照样上班。后来感觉脚肿在不断发展,便开始心生疑虑。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去了自治区一家大医院门诊。医生在检查了我的双脚后,让我去验血验尿,说得结果后再复诊。当我第二次拿着化验结果去给这位医生看时,她很快就把我得的病初步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综”。我听后暗自吃了一惊,肾病不是人们闻之色变的一种病吗!医生劝我住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我在经过几天的犹豫后,还是住进了这家大医院的肾内科。
主治医生听我说是“区医保”,便放心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让我作各种各样的检查,有些检查我看并无必要,但医生总能说出检查的理由。通过检查,我“肾综”的几大临床表现一应俱全:(1)水肿;(2)大量蛋白尿,我尿蛋白为三个“十”;(3)低白蛋白血症,即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值;(4)高脂血症,即血清中的总胆固醇等高于正常值。上述四点通常被称为“三高一低”。但我的血肌酐和尿素氮尚属正常,说明肾功能还未衰竭。通过询问,我了解到目前西医治疗肾病的常规手段主要有使用利尿剂、上糖皮质激素、应用免疫抑制剂、抗凝治疗、透析疗法与肾脏移植等几种。我过去虽未看过中医,但看过宣传中医的一些文章,因而对中医素有好感。我对主治医生提出:我的病能否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他冷冷地说:“我们只懂西医,你如果想看中医,请到别的医院去。”听他这话我心中不爽。
肾病综合征是肾小球疾病常见的临床证候群,但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为进一步查明病因及病理,医生动员我做“肾穿刺”。我听说“肾穿刺”是用一种粗针筒从腰背后扎进肾脏,抽出肾脏的一些活性组织来进行化验。我想,在肾脏上扎一个洞,这不是对肾的直接伤害吗?我爱人更是坚决反对我做“肾穿刺”。我不愿做“肾穿刺”,医生也不给我做什么治疗,这样耗着也不是个办法,我只好出院。出院后,我拖着水肿的双脚继续上班。
没过多久,我又住进了自治区某学院一家附属医院的肾内科。这个科的科领导据说都是自治区的名中医。我的主治医生听他说是学中医出身的,后来读博时又学了西医,是一位年轻的医学博士。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位主治医生满嘴都是西医语言,而不说一句中医语言,他所采取的主要治疗措施也全都是西医手段,个别中医措施只是敲敲边鼓。看来这位学中医出身的医生已经“西化”了。主治医生告诉我,我这种病是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功能受到了损伤,使血液中的蛋白漏到尿里去了。目前西医只能通过药物降低蛋白漏出,但尚无法对肾小球基底膜进行修复,因而这种病只能控制、缓解,而无法治愈,一时缓解了也极易反复,多数病人最后都会发展为尿毒症,只能靠透析或换肾来苟延生命。天哪,我不是被判了长期煎熬的“无期徒刑”了吗?从此,我的心里被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医生又劝我做肾穿刺,说不通过肾穿刺来查明病因,如何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呢,还说这种手术只是个小手术,这里的很多病人都做过肾穿刺。我被迫无奈,只好同意做了。手术后用了很长时间来等化验结果,在此期间,医生通过利尿剂等方法把我的水肿缓解了,这对于一个大医院的专业科室来说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情,但这并不能解决尿蛋白和血蛋白的问题,于是,最后由分管我这张病床的科领导拍板,决定给我上激素治疗。对于激素,我起初是心存疑虑的,因为我听说激素有许多副作用。医生解释说,激素是这种病目前比较通用的治疗方法(当然是指西医),并举出本科室中一些上了激素效果较好而且身体并无大碍的例子,至于副作用,医生说会采取相应措施,并保证不会出大问题。如果不上激素医生又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来治这个病,最后我只好同意了。由于激素治疗是一个半年以上的漫长过程,我现在水肿又已经缓解了,再住在医院已无必要,于是我便带着医生开的堆如小山的各种药品出院了,并说好出院后定期到医院门诊部复诊。但没有想到的是,我此后的灾难便接踵而至。
我出院后按医嘱服激素和其它药品,开始个把月似乎有些效果,尿蛋白曾降到两个“十”。但随后激素的副作用开始渐露凶相。虽然引起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由于医生配了相关药品是预防了,然而激素的十大副作用实在是范围太广泛了,怎么可能一一防住呢?我最先感受到的副作用是视力突然下降,看电视画面模糊了。我有点惊慌,但医生说这是吃激素引起的暂时现象,以后停激素后视力会恢复的,我只好忍耐。接着又出现的问题是嘴巴苦涩,口渴多饮,自汗,小便频多,食欲减退,身体日见消瘦。这些都是由于激素破坏了胰腺内胰岛功能所引发的糖尿病的症状,但我当时并不知道。我把这些情况在去这家医院复诊时告诉门诊医生,然而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有一天我去这家医院进行尿常规检查时,化验医生拿着化验结果以颇为惊讶的神情对我说:“你的尿糖太高了!我建议你尽快去化验一下血糖。”我立即把尿常规检查的化验单拿去给医院肾内科那位分管过我的科领导看,她一看就明白我的糖尿病已经十分严重,建议我立即到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我说,我过去从来没有得过糖尿病,现在突然得了糖尿病很可能是吃了你们开的激素而引起的,因此要住院也应该再住回你们肾内科才对呀。她只好同意。
就这样,第二天我又到这家医院的肾内科“二进宫”了。到科里报到后护士立即给我测量血糖,结果我的血糖超过了测量仪器的最高值,就是说仪器已无法测出我血糖的准确数值了。医生护士们大惊失色,连续测了三次皆是如此,科室里一片骚动。医生护士们慌忙扶我躺在床上,立即给我注射胰岛素等药物,经过一番“抢救”,看到我极高的血糖下降后,医生护士们才恢复了平静。科里很快请来了内分泌科的医生来给我诊断,结论是类固醇糖尿病,即药物引起的糖尿病。我听后十分懊恼,我到医院是来治肾病的,结果又治出了个糖尿病。没想到祸不单行,“二进宫”后没几天,我又不慎着凉感冒。开始是咳嗽,很快发展为肺部感染,并出现发烧。医生自然使用抗生素,可是我的发烧时起时落,反复不定。医生使用的抗生素不断升级,但我的肺部感染却不见缓解,更可怕的是肺部感染助推了水肿的发展,我的水肿从下肢发展到上身,我的体重由于水肿的发展而急剧上升,病情恶化了。这时,单纯的利尿剂已经控制不了水肿,医生急忙让我做了两次透析。所谓透析就是把体内的血液抽出来,在排除其中的毒素和过多的水分后再把血输回体内。每次做完透析后体重有所下降,可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过两三天,体重又呼呼往上窜。这时,病情已经危险,而医生又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一方面给我家属发病危通知书,另一方面劝我转到本院的重症室,或者转院。我不同意进重症室,因为我知道以往很多进重症室的病人都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的。既然这里的医生对我的病情已经基本失控,我就只有转院了。
于是,我很快又转到了自治区另一家顶级大医院的肾内科。这个科的一位前老主任根据我的情况,果断决定大幅度地削减我正在服的大剂量激素,此举也许是为了先中止激素副作用对我的伤害。接着医生把对我的治疗重点首先放在解决肺部感染上。然而,不论医生使用何种抗生素,我的高烧总是反复出现。由于我的肾病、糖尿病和肺部感染三种病绞在一起,病情十分复杂,而且据医生后来对我说我的生命体征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危险的信号,鉴于这种情况,科领导十分少见地决定对我的病情组织一次全科大讨论,以集中全科医生的智慧,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讨论前许多医生纷纷来查看我的疾病检查资料,并到床前来听诊和询问病情。据说科里医生讨论后认为,我当前病情的主要矛盾还是在肺部感染,我之所以发烧持久难退是因为我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太弱,为此,医生决定给我打丙种球蛋白,“丙球”里集中了人体血液中的大多数抗体。虽然打“丙球”针剂需要五千多元钱,而且要自费,但我只能同意。此招果然有效,在打“丙球”后我的肺部感染得到了控制,发烧退去,由肺部感染而引起的咳嗽渐渐趋缓。医生乘胜追击,又通过利尿剂缓解了我的水肿。而对于治疗“肾综”最关键的问题,即削减尿蛋白,助生血蛋白的问题,由于我不能承受大剂量激素的副作用,这个西医科室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再加上考虑到科室门窗是封闭式的,而科室里肺部感染的病人不少,科室的空气里飘散着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医生十分害怕我还没有彻底痊愈的肺部感染会重新加重,因此,科里的前老主任建议我脱离这里的环境而出院,然后通过门诊继续治疗。我接受了这一建议。
就这样,在经过四次进三个大医院的求医治疗后,我几乎又回到了原点。说“几乎回到”,是因为我当时的情况比原来更差,除“肾综”没有治好外,又多了一个糖尿病,而且体质也大不如前了。
(二)中医部分
出院后我按医嘱继续服小剂量激素和其他药品,然而一直没有多少效果,尿蛋白依然是两个“十”或三个“十”,血蛋白依然低于正常值,双脚的水肿依然存在。我想,我这个病难道真的只能控制,不能治愈吗,我以后真的要走向尿毒症吗,我真的要在“无期徒刑”的煎熬中度过余生吗,我实在是心有不甘呵。
西医治了这么久也没有希望,于是家里决定去找中医试试,然后打算不在地方医院治疗了,准备上北京,然后就在到处打听的查询北京治疗这个病的老中医。一天,我爱人在中国医学文摘看到一篇关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文章,治疗观点是由一个叫朝洛的教授提出来的,文章中讲述的内容和我的几乎一致,于是我们就决定联系他。网上查询他在北京东城出诊,然后决定就打电话预约,立马订票上北京。
到了医院之后,挂了朝洛的号,在等候的过程中我又感觉后悔了,万一治不好岂不是又白跑一趟,心想着一会他要是说的不是那么回事,我就决定不拿药吃了,就当坐车上旅游一次。终于到我了,我向朝洛教授简单地介绍了我的病情,大夫给我把脉之后,对我说:“你想不想治好这个病?”我回答:“当然想。”他又说:“我有很大把握治好你这个病。”听他这话我心中暗自惊讶,两位大医院的肾内科主任都认为我这个病难治,他怎么说得如此肯定!看到他那坚定的神情,我心中燃起了无限的希望。
朝洛主任告诉我,我这属于久病入络、湿热内停、血行滞涩,阻碍三焦水道的正常运行,导致精微不能循行于正道而外泄,以健脾固肾,维护肾气,加强肾脏之气化功能,是治疗肾炎的根本原则。
说完这句话他思考了一下,然后又告诉我说,你这个在治疗中主要有两大难题,一是正虚难复,病多反复;二是内外合邪,邪实难除。
我一听这么说,心里慌了,赶忙又问还有戏吗?
大夫看了看我,说:有戏啊,我又没说不能治。说我这个需要扶正祛邪,“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利尿渗湿有助于阳气通达,脏腑功能恢复,则水湿祛而气血旺,邪有去路而正自安。”通过祛除沉积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与病变组织,并针对受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进行修复,修复到位之后,由于引起病变的根本原因被消弭于无形,尿蛋白、潜血必然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且这种消失是随着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因此一般不容易出现反弹,愈后不易复发。
后续的就不多说了,按照大夫给的方子吃了一个疗程的药,面色开始红润,以前经常腰酸、腰胀的感觉也减轻了许多,就这样,经过半年时间的中药治疗,我的尿蛋白不断下降并终于转阴,血清蛋白也逐渐增加至正常值,水肿自然也就完全消退。我治病的第一阶段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我知道,治病不能光靠吃药,还要调节饮食和锻炼身体。我的保健口诀是“管住嘴,迈开腿,敲穴位”。在饮食方面,我坚持低盐、低糖、低嘌呤饮食,并注意忌口,即病中的饮食禁忌。我还注意食疗,特别重视两种食物:一是红枣,补脾益气,调和营卫,可增加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二是淮山,益脾健胃,可治夜尿。这两种食物都很适合我,因而我常吃不断。在锻炼身体方面,我坚持每天步行一个半小时左右,我还每天把全身大部分经络敲一遍,重点穴位多敲几下。经过服药、调理和锻炼,我现在气血有所充实,体质有所增强。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篇7
什么是教育?这样的问题相信许多人问过,许多搞教育的人思考过,许多教育家研究过。而对于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教育也许就是上上课,改改本子,管管学生,参加必要的教研活动等等。因为终日的忙碌,我们的工作日益浅表化、机械化、功利化,教育的本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给了我宗教一般的洗礼,这样一扇窗口,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当我们面对困惑的时候,当我们孤独无助的时候,当我们自身的教育信念逐步沙化的时候,也许亲近经典,回到教育的原点去思考、去驻留、去寻找,才是最好的选择。——雅斯贝尔斯著作《什么是教育》读后
一、教育离心灵有多远?
在本书的第一章,雅斯贝尔斯明确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雅氏多次提到灵魂,自然让我想起加里宁的经典语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柏拉图也说过:“教育乃是人的心灵的转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中说道:“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育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教育的主旨和诉求聚焦到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世界上。静下心来想,是的,教师就是在学生的心尖上行走的人,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开垦挖掘、培植信念、点亮希望。教育这份心灵的事业,多么需要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融、精神的相遇,多么需要师生有心灵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
基于这样的观点,雅斯贝尔斯评析了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种是训练,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他认为在第一种方法中,人是纯粹的客体,在第二种方法中,人还是处在相对开放的交往中。而只有在第三种方法中,人才将自身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开、相互平等的关系中。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回顾我们的课堂,受传统文化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总习惯于“传道”,习惯于“言传身教”。语文课上,很多老师注重道义的传播和信念的追求,教师俨然成了布道者,传授或变相传授着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呀?”“这个人具有哪些品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从文本中感受到的往往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及许许多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难以在心底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在老师的话语霸权下,在热闹喧嚣的背后,学生缺失了自己的思想。
教育是应该触及灵魂的,它应追求人格的唤醒、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敞亮。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课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潜入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嬗变,它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二、是什么爱?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他说,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盲目的,它使人的眼睛明亮。他分析道: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如今似乎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他还说:“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与人的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懦,然而怯懦恰恰会助长别人对自己的控制,人的良知和在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是逐步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
爱是一种责任,爱是教育的方法,爱是沟通的法宝,爱是情感的润滑剂,爱是精神的佐餐,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的爱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然而“爱”最重要的前提当是理解——“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只有基于理解,基于信任和尊重的爱才是无私的爱、真正的爱,教师绝不能为了爱而爱。
听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有一位名师在介绍经验时谈到,一次上课铃响后,他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这时,一名迟到的同学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这位老师点点头示意他进来,直等到他在位置上坐下来,翻开书本,才开始讲课。结果,这堂课上,这位迟到的学生听得尤其认真,不住地举手回答问题,表现十分积极。一个老师听说这件事后,也效仿了一次。那天,他碰巧也遇到一个学生上课迟到。他让学生走进教室,也同样看着他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课本后,才开始讲课。不料这位学生却因此满脸通红,整堂课上总是心神不定。课后,这位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之后通过其他学生才了解到,那位学生认为是老师故意跟他过不去,当众出他的丑„„
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做法得到的却是不同的效果!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是多么重要!这是爱的基础,爱的源泉。教育的爱是什么?是几次物质的帮助?是衣食住行的关心?还是几句温暖的安慰?也许都不完全是。斯霞老师用她一生的经历向我们诠释:老师的爱其实就是一粒种子,它要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花、结果。
雅斯贝尔斯说:“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那位名师,正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用理解,用尊重,用涓涓细流般的爱心赢得了学生。他们的心灵之门已经彻底打开,相互融通,所以才会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师生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能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没有爱心,没有相互之间的信任,是绝对达不到这一境界的。
三、对话是什么?
什么是对话?雅氏这样说:“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他认为:“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对不能说与不可说的东西,在对话中只能间接传达出来,但是在毫无保留的对话方式中,这种方式在团体中时常发生,真理会一刹那在人群中突然亮起来,但这只能在生活交往中出现。”
关于对话,很多哲学家、教育家有过论述。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定时期,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采用对话的形式来教学,成效显著,意义非凡。巴赫金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发生于“我”
与“你”之间,他指出个体“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他”关系,而是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使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相遇,这种“我—你”关系和敞开心怀便被称之为“对话”。
然而,雅斯贝尔斯对“对话”的论述还不止于此,他进一步阐述道:“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其过程首先是解放被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由此可见,“对话”的内涵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个体自我内在的思考。——“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在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中,会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无疑,这强调了一种特殊的对话,即个体主观意识层面的“潜对话”。著名学者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论述到:对话不仅有“显对话”、“隐对话”,还有“潜对话”。“潜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也不是直接与某人的言语交流,它是人与文本、世界的视界融合和沟通。对于人的心灵拓展、思维深化、境界的跃迁来说,潜对话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文本内涵的复杂性,与文本的潜对话,是在十分广阔的范围里、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进行的,它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和言语生命养育,作用甚至超过师生间的对话。
一位老师执教陈忠实的作品《青海高原一株柳》,教者先引导学生感知柳树的神奇和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的强大,在出示作者陈忠实的一段简介后(这简介主要写陈忠实历经磨难的人生历程),师生之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老师问:“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一生答:“我觉得作者不仅仅在写柳树,还在写他自己。”一生答:“我认为作者是通过柳树来书写他自己的人生。”又一生答:“我觉得柳树的经历仿佛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写柳树就是写他自己。”„„老师大声感叹:“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因为作者从这株柳树的身上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生命的磨难,由此而抒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所以他才会写得这么动人、这么深刻、这么震撼人心。”
这段对话看似精彩,实则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难以使他们领悟到柳树那种的神奇力量。如何处理好“柳树”与“人”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在文本之中的人性魅力和人格力量,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的理解、感悟都是一个层面的,且没有融入文本进行深入的“潜对话”。教师的问题“你觉得作者
仅仅是写柳树吗”是个二元论的选择性问题,它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开,思考无法深入。如果这样问:“同学们,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吗?在作者与‘柳树’之间你感觉到了什么吗?”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感觉便会多向度敞开。他们就会在琢磨柳树生长经历的同时,仔细品味作者的传奇人生。这时他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相似之处,这样的比对、观照过程就是柳树的“人格化”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过程。只有基于这样的“潜对话”,学生才能从文本中领悟到更多的精神内涵、摄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课堂上也必然会呈现出精彩而深刻的对话。
审视我们当下的课堂教学,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渐成蓬勃之势。我们不得不重温这样的忠告:“人们的愚蠢常常在于忘记了目的而只重视了手段。” 理想的课堂,我们需要师生自由、民主的对话,但更需要培育学生的“潜对话”。每一位教师应有责任引导学生在自我意识中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思想对话,与世界对话。深层的潜对话体现出一种思维品质,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生存方式,它能真正带来生命的成长、精神的超越。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篇8
一转眼,从走上教师的岗位已有5年。在这五年中经过许许多多的四十分钟课堂,课到底该如何上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从未停止问过自己?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我们需要在课堂四十分钟上见功夫,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上好一节课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有美妙的享受,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
【让我回到小时候读后感】推荐阅读:
回到过去07-15
教育回到原点10-25
回到原点 作文08-16
回到原点作文09-25
回到原点作文评语08-08
回到童年英语作文11-10
王小明回到三国时期10-22
倘若时光回到那年散文05-26
回到过去沉默欢喜散文07-10
还可以回到从前吗-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