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人格测试分析(共3篇)
艾森克人格测试分析 篇1
大学生人格测试实验报告
心理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对于人格的研究。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所处社会环境和生理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生理机能的逐渐成熟,感情日益丰富,学生心理问题也有上升的趋势。有关调查显示,约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大学生自杀事件也是屡见不鲜。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们以健康的身心步入社会,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以往的研究表明:(1)大学生危机人格由四个维度构成:悲观、社交抑制、负情绪性与消极应对。实证模型与理论构想模型完全拟合。(2)当代大学生危机人格特点比较鲜明。总体上看,大学生危机人格的消极应对程度最高;社交抑制水平次高;负情绪性程度与危机人格总体水平相当;而大学生危机人格的悲观水平最低。(3)总体上看,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类别与学校类别的大学生在危机人格总体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这些变量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年龄小于20岁组的大学生在危机人格总分上显著高于20岁及其以上组。(4)维度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表现在社交抑制维度;一年级大学生的社交抑制显著高于二、三年级,而二、三、四年级却没有显著差异,一年级与四年级差异也不显著。专业类别差异表现在消极应对维度上:艺体专业学生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文史、理科与工
科学生;文史、理科与工科的消极应对差异均不显著。而学校类别差异却体现在悲观与社交抑制维度上。公办高校的学生社交抑制程度显著高于民办高校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危机人格差异反映在社交抑制维度:独生子女社交抑制程度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城乡差异出现在社交抑制与消极应对维度上;乡村大学生社交抑制与消极应对程度显著高于城镇与城市大学生。其他维度上的类别差异都不显著。
实验方法:
被试:抽取的样本是福建师范大学2010级心理学班,一共有58名同学参加测试。参与本次测试一共有14个男生,占被试人数的24.1%;44个女生,占被试人数的75.9%。参加测试的同学年龄在18岁到22岁之间。其中18岁的同学有4名,占被试人数的6.9%;19岁的同学有15名,占被试人数的25.9%;20岁的同学有28名,占被试人数的48.3%;21岁的同学有9名,占被试的15.5%;22岁的同学有2名,占被试人数的3.4%。
材料:本次测试所使用的是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版)。EPI是根据编者的多维人格学说而成,每一维度由一个分量表来测量,分N(Neuroticism,神经质)量表,测量情绪稳定与否;E(Extrovision-Introvision,外向-内向);L(Lie,虚假、掩饰)系
效度量表。相对于其他以因素分析法编制的人格问卷而言,它涉及的概念较少,施测方便,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心理量表之一。
程序:本次测试采用的是集体测试的方式。因测量地点大小,及用于测量的计算机有限,把全班同学分为了两个部分,一前一后进行测量。但前后两组并无交流。进行测量的同学打开测量软件,输入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开始进行测试。测试环境始终保持安静,被试者也是独立完成整个测试。测试结束,被试者讲数据统一上传,由主试人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采用的是SPSS17.0版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对数据进行筛选,收集的58个数据中,有一个数据是极端数据,在数据分析中不参与分析。因为题目中涉及反向题,首先将数据计分方式变为相同形式的,即全部变为正向题的计分方式。将回答“是”的题记为1分,将回答“否”的题记0分。从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和掩饰性四个维度进行总分的统计。并计算出每个维度的平均数,并进行差异性检验,计算出T分数。
实验结果:
经过多测试数据的处理,以及将我们的样本数据与常模进行比较,根
据统计学原理,发现:精神质的差异性显著,而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性的差异性不显著(参见表一)。由此可见,与大学生普遍水平相比,被试群体的精神质分数较低,说明了被试普遍都不孤独,充满情感投入,不好挑衅,不太喜欢干奇特的事且事事都会考虑危险性,容易适应外部环境。
表一
样本数据与常模的对比表
维 度
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
数据
样本平均数 2.4211 8.0175 5.1754 4.2456
常模 2.848229 7.72 4.738686 4.485771
T分数-2.368 0.694 0.947-0.758 结果分析:
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有:
首先,与现在大学生生长的环境有关系。随着经济的增长,家庭生活的水平明显提高,人与人交流增多,且平常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现代大学生的孤独感有所下降。
其次,现在教育也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教育改革以来,更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更注重对善良的心的培养。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会用更感性的眼光去看待一些问题。同时,教育也强调着是非观念,强调责任意识,大学生是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明辨是非,不好挑衅。
再次,整个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的大学生都意识到要更好地再社会立足,就必须更快地很好地适应环境。所以现代大学生很小就在不断让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艾森克人格测试分析 篇2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我校一、二、三年级各专业学生1 109人进行测试, 回收有效问卷938份, 有效回收率为84.58%。
1.2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 相同条件下集体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调查结果 (见表1、表2、表3、表4)
注:*P<0.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说明特困生的挫折承受能力高于非特困生
注:*说明特困生的个性内向, 不善言谈;**说明特困生的挫折承受能力高于非特困生
3 讨论
(1) 综合以上各表来看, 就挫折承受能力而言, 各年级特困生比非特困生的抗挫折能力要高。这说明特困生群体长期处在不太宽裕的经济环境当中, 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很多特困生在校期间,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选择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这使得特困生比非特困生更早一步接触了社会的大环境, 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 (生理、心理) 困难和外部 (环境) 困难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这也是特困生在这一方面优于非特困生的主要原因。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 我们应该注重特困生在抗挫折能力方面的优势, 因势利导, 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2) 表4中L量表及挫折承受能力显示, 特困生群体的年级越高, 越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挫折承受能力越低、越保守、越怕失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 来自经济和学习2个方面的压力往往会使特困生产生自卑、压抑和焦虑心理,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就业过程中, 他们为了不暴露自身的缺点, 往往以掩饰的手段来应对问题, 缺乏足够的信心来面对挑战。因此, 学校应该加强对特困生就业前的心理疏导, 使特困生正视自身的不足, 明确就业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发挥自己的优势 (如抗挫折能力强、吃苦耐劳等) , 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 :152~153.
[5]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注:*P<0.05, 一年级与二年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二年级与三年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一年级与二、三年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困难家庭学生,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李俊峰.高校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8, 12 (5) :37~39.
[2]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 1983 (2) :211~217.
[3]李欣忆.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J].南昌高专学报, 2009 (4) :106~108.
艾森克人格测试分析 篇3
[关键词] 大一新生 负性情绪 人格
情绪是人们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内在反应在身体部分发生变化而来的一种复杂状态[1]。情绪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一直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弗洛伊德认为“害怕及罪恶感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根源。”斯托曼指出:“情绪在变态行为或精神障碍中起着核心的作用。”[2]有学者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有利于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往往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3]
情绪的研究一直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研究中发现情绪与人格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情绪是个性特征的关键成分之一,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在社会文化系统影响下形成的人格结构也卷入了情绪,使情绪作为人格特性而体现在个体发展和人的生活活动之中。其次,人格特质也影响着个体对情绪事件的感受性和行为表现[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模型是与情绪有关的重要人格理论之一,该模型提出人格的基本维度包括外倾性和神经质,认为外倾性与正性情绪有关,神经质与负性情绪有关。本研究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验,研究人格特征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焦虑、抑郁与内外向、社会掩饰性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与精神质呈正相关。见表3。
4.焦虑、抑郁所得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焦虑、抑郁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明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四种人格特征对焦虑系所得总分的预测程度, 以被试在焦虑综合诊断上的总得分作为因变量, 以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四种人格特征为预测变量, 运用Enter 法进行一般线性回归( Linear Regression) 分析。其结果是神经质这一人格特质对焦虑、抑郁所得总分的预测作用最大, 模型解释总变异24.4%, 而内外向、精神质、社会掩饰性对焦虑的总预测系数为13.7%。
表4 焦虑、抑郁所得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总结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相对稳定的、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本文初步探讨了大一新生情绪状况及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在人格特质中,神经质对情绪的作用最大,还有内外向的程度,情绪稳定性强的学生,性格越外向的学生,负性情绪的体验越少,这就需要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形成健康人格,调节情绪。
本研究仅对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作了一些分析,不良的人格特征不仅会增加焦虑、抑郁水平,而且恼火、激动、发怒、不耐烦等神经质和精神质状态还是产生疾病的危险因素[9]。这些研究可能会给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点启示,但如何发展大学生的良性人格特征,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应激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影响大一新生情绪以及人格特质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所处环境,应对方式,情绪调节方式等,都需要进一步地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宗鲁.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
[2]自李志,陶宇平.大学生心理及其调适[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43.
[3]骆正.情绪控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4]丁妮.高低神经质个体对情绪刺激反应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
[6]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2.
[7]任华能.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2005,11月26卷第11期,953.
[8]杨贤菊,虞俊.性格是疾病的一种危险因素吗[J].医学与哲学,2003,24(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