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羚羊木雕 教案

2024-05-09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羚羊木雕 教案(共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羚羊木雕 教案 篇1

羚羊木雕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作者的情感观和作品的价值观的探究。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分5个板块。教学课时: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悟读一篇文章

1、教者简述,快速导入。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家庭和学校生活并不陌生,对发生在家里的一些事也一定熟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小说,文章究竟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羚羊木雕》„„(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课题)。

2、初步感知,概括大意。①学生边读边勾画文中的生字词,再展开查字词典

比赛。如生字:怦、杈、攥;词:自作主张、形影不离、合二而

一、满不在乎、仗义、怦怦等。②提问: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文章讲述了 的故事。”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从多角度或由抽象到具体表述,教师板书学生表达的内容,如:

a、文章讲述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故事。b、文章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c、文章讲述了为一件工艺品而闹得一家人很不愉快的故事。d、文章讲述了由一件羚羊木雕送了人而被迫要回的故事。

e、文章讲述了“我”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要我去把它要回来的故事。

3、深入情节,总理思路。①学生逐段速读,编写文段序号并标出文中回忆 开始和结束的句子。②提问:回忆部分从叙述方式的角度看属哪种顺序?(点拨:插叙,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况)插叙这一内容有何作用?(交待故事的来胧去脉或“我”送东西给万芳的原因等)。③教师在上述提问的基础上相机简介小说的有关知识(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提问:全文按情节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前后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1—16段故事的开端,写妈爸追查木雕的下落,17—25段故事的发展,插叙“我”同万芳的友谊,26—28段故事的高潮,写“我”被迫要回木雕)。

二、说读一些对话

1、提问:小说人物鲜明生动,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6人)学生寻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

2、提问: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学生感知人物,并用“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妈妈、万芳、“我”是 的人”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短句多角度表达,掌声鼓励,教师据此顺势点拨,屏幕展开或板书。如:a、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

b、爸爸是一个冷酷的人。(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c、万芳妈是一个比较泼辣的人。(或性格粗暴)

d、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e、万芳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或仗义、纯真)f、“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纯洁)

三、品读一批词句

1、提问: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用圈点标示,找一找,联系语境说一说。让学生用“表现了。”的句式说话,学生各自拟写答案,举手发言,掌声鼓励,教师乘机提示,屏幕展示或板书,如: 怦怦:表现了我心情紧张。

紧紧:表现了妈妈一定要把事情弄清的神态。静静:表现了爸爸的严肃与冷漠。愉愉:表现了“我”的害怕与无奈。嘿嘿:表现了万芳的爽直。慢慢:表现了我心情沉重。

呆呆:表现了“我”心情难受,说不出话。

2、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探究”第三题(题目见教科书66面),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乘势点拨,屏幕展示或板书。如:

a、“抗拒”比“拒绝”的语气更强调,表明爸爸的态度很坚决。

b、“逼”字形象地表明了“我”极不愿意向万芳讨回“木雕”的心理活动。c、“努力”一词表明“无”失望之深和痛苦之深。d、这里用“冷冷的”月光衬托“我”痛苦的心情。

第二课时

四、演读一遍课文

1、角色分配:“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各一人,叙述部 分由一人朗读。(学生自荐,如学生多,可由师生推荐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2、朗读要求:①用普通话;②语气要适合人物特点;③声音响亮;④吐字清楚; ⑤不错读;⑥不漏读;⑦停顿适当。

3、登台演读,掌声鼓励。

4、演读完毕,师生点评。

五、探读一组问题

1、展示问题,学生默读。问①用一盒糖去换回羚羊木雕,不也算是一种解决 矛盾的好办法吗?为什么“我”却不愿意呢?问②文章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应该怪谁?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处理?问③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处理的?问④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妈妈说点什么呢?

2、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针对问①让学生用“因为我认为。”的句式。针对问②用“应该怪 因为。”的句式表达;针对问③用“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是这么处的。”的句式,针对问④用“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的句式为开头说几句话。(掌声鼓励)

3、学生互评,教师颁奖(奖品为贺卡等)。

4、要点归结,回扣全文(a、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充满友爱的,少年的心灵

世界,让他们崇尚友谊,珍惜友情。b、以爸爸为代表的成人世界里,家长们疼爱子女,却不懂得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较严重的重财轻义的思想行为,以致在成人和孩子间挖下了一条深深的“代沟”。c、我们听到了孩子们在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强列的呼声:给孩子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填平两代人之间的鸿沟!)

六、板书设计:

悟读一篇文章——概括内容 说读一些对话——感知人物 品读一批词句——赏析妙要 演读一遍课文——体验情景 探读一组问题——凸现互动

七、课后记:

八、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羚羊木雕 教案 篇2

冬梅教案库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山中观景(事)

热爱自然(情)

《山中访友》说课稿

学校:八步小学

教师:李菊

QQ:1065584550

《山中访友》六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构思新奇: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主要以第二人称叙述,读来倍感亲切。

想象丰富:如山泉是“姐姐”、溪流成了“妹妹”、悬崖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爷爷”„„从每一位“朋友”的身上作者都得到了启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也在跟着作者的想象在飞扬,透过语言文字,好像看到了那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执教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总体一般,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去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在遇到重点、难点时着重强调,其它地方点到即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阅读美丽的语言。

另外,在由文本中“想象”的特点拓展延伸到课外所学的古诗时,学生思考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时,教师可用学生最近知识储备中的古诗为例加以引导,作为学生思想飞跃的跳板,进而让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感知想象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目标:

本文教学定位在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而去品味语言,达到陶治学生心灵的目的,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自然”。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因此我首先采用示范朗读法,两位学生示范朗读的同时也在培养听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

其次,抓关键字词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感受作者的心境,好的语段在品的同时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逐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者,进行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生字词。

2、制作与文本贴合紧密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寒假刚刚过去,请问大家在寒假你都做了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春节必不可少要去探访亲朋好友,这是“访友”的基本意思,而本文的朋友到底是谁,只有读了课文才知道。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

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

字词就像是建设高楼的基石,语文学习中,字词的学习很重要,积累好的词语、短语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初读课文,理清信息,感知作品内容:

① 找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②“我”的朋友是谁?(用一句话概括)

“我”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也可以检查学生在听读和圈画时是否认真,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算是课堂热身。

③访问了哪些朋友?分别用一个词语评价这些“朋友”的个性。(用形容词,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直接引用,没有的自己根据文意概括)

在回答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如“山泉姐姐”“悬崖爷爷”,为什么把它们比作“姐姐”和“爷爷”?以此引出比喻的特点:相似性。

第三步:细读文本,品析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

(一)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语段,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从表现手法,关键字词上去分析)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

第3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这一段,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成第三人称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文中描写古桥那一段,采用的是第二人称,作者构思巧妙,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作者想象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人在观察景物时,常用的想象是我是旁观者,而在文中的我却是想象的参与者。说明作者已经在思想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这个地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文本串联起来,触类旁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里我举的例子是学生刚刚学过的每周一诗《小池》,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可以有话说,另外,我再补充一个庄子的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

第4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的视角独特新颖,而且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从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

(二)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山中王国”,作者进山明明是看风景,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的景物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的设置其实是回到主题,再次强调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大家明白大自然和我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让大自然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

第四步:再读文本,运用语言,传递表达我们的情感

有了刚才这些美的品味,仿佛我们也融入了大自然,我们心中也有朋友,可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和语调,对好朋友倾诉自己的心声。(可是书中的,也可以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这样优美的抒情散文,让同学们学习的东西很多,趁着课堂上学习的热情,动手写写自己的“朋友”,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让同学们思想的火花在作者情感的熏陶下绽放得更美丽一些!

七、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和珍惜自然环境。

播放《山中访友》flash及原文配乐朗诵,让学生再次进入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八、总结:

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2)修改课堂上的仿写片断,使之语言更流畅、优美,感情更真挚!

一篇优美的文章需要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不断思考,你会惊喜地发现每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如再把这新的思想的点滴加到你的文章中,定会绽放不同的美丽!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单位:织金八步小学 姓名:李菊 QQ:1065584550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开篇之作,作为“感受自然”模块的第一篇课文,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作者通过独具匠心地想象把我们带入新奇的山林,描绘了美妙多姿的大自然,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组课文的特点,开课时先安排同学们快速阅读了本组课文的导读部分,之后又让学生通过初读扫清字词障碍,为以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打下基础。为了加深印象,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通过设置“再读课文”环节来实现。此时让学生多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基本能准确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色,时而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时而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变化,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变换角色的朗读方法,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在这部分我做了激情导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融入到课文的描述之中,感受这种想象带来的新奇的读书体验和表达效果。

因为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另外,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所以,在学习中,每一部分都让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甚至精读、品读,借助多读来感悟、来体会、来玩味、来学习、来积累。

最后,为我又通过播放《山中访友》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

七年级语文有关羚羊木雕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反映亲情、友情的文章。文章写“我”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硬着头皮从万芳那把羚羊要回来,“我”对朋友反悔,伤心极了。通过一只珍贵的“羚羊木雕”的送、要,旨在揭示子女与父母发生了冲突,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怎样正确对待友情。

学习本文的目标在于:(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表演,体会人物的思想情;

(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人生有益启示。

二、设计理念:

子女与父母不是同时代的人,在对待人、事方面存在着分歧。表现这样主题的文章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而怎样处理误会、解决矛盾,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看法。新教材的课标要求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因此,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在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基础上,通过话剧表演、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谈看法、辩是非,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容易与学生情感发生共鸣,教学时,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课前反复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1)掌握生字词语

(2)搞清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A、父母对“我”怎样?

B、“我”和万芳的友情怎样?通过哪些事情表现出来的?

这些人物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

这些矛盾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父母逼我要羚羊木雕,奶奶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父母听奶奶的话没有?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学生合作学习: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排练。

(2)、分四个组进行话剧表演。

第三步、围绕怎样与父母沟通,怎样对待友情进行辩论。

第四步、片段作文训练:

对“我”从万芳家回来时的心情……进行续写

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我们和父母不是同时代的人,肯定在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跟他们不一致的地方。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跟父母因某事而意见分歧?你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的?请你说说你的经历。(请两三个学生谈经历)由此导入本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羚羊木雕 教案 篇4

人教版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2、导语:刚刚升入中学的我们,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我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课时内容:

1、作者简介、题目解说。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这里作者把《羚羊木雕》用来作为文章的标题。全文内容就是与它有很直接的关系。

2、检查预习

抹(mǒ)眼泪

攥(zuàn)

树杈(chà)

寒颤(zhàn)怦怦(pēng pēng)逮着玩dǎi

3、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感知课文。完成学案上的题目。2)根据刚才的题目,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3)分角色朗读,整体感悟课文。

教师要求: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抽学生按角色分工有感情地朗诵,但只读人物对话部分,教师参与其中读故事叙述者部分。可读全文,也可只读前半部分。

三、课内探究:

1、分组讨论: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好?

②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父母逼我取回来,我送了该不该取回来? ③羚羊已送了万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样处理? ④怎样才能避免这场不愉快的事发生?

2、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展示个性。教师指导,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四、课堂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抢答下列问题:

A、课文中设计到了哪些人?

B、文中写了一只怎样的羚羊木雕? C、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

2、把握人物,理清情节,明确以下内容:

A、人物: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妈。

B、以“羚羊木雕是一件---------”的句式概括内容,课件出示答案,学生读一读,理解。C、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二、课时内容:

1、品一品:(合作性学习)1)揣摩人物语气,三人一组分别读课文三个场景的对话(①“我”和妈妈的对话,②“我”和爸爸的对话,③“我”和万芳的对话。)2)朗读指导,体会人物情感。

①妈妈是一种怎样的语气?爸爸呢?在爸爸妈妈面前“我”是怎样的语气?(明确:妈妈:生硬、固执。爸爸:沉稳老练,态度坚决。“我”:软弱。)②“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是一种怎样的语气?万芳是个怎样的人? 3)请同学起来朗读三个场景。

2、有感情地朗读大屏幕上的文字,(26节------最后),体会“我的心情。① 你体会出了“我”怎样的心情,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明确;伤心、委屈、无奈。)

②“月亮出来了------寒战”一句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明确:环境描写,烘托了“我”伤心的感受。)③ 有感情地齐读这段文字。

三、课内探究:

1议一议:(探究性学习)

1)通过朗读,我们更加熟悉了课文,那么你认为父母地做法有没有道理?你认为“我”很委屈吗?如果你是支持父母或是支持“我”,请分别说出你的理由,讨论一下,起来辩论,老师当主持。2)学生辩论。3)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各有道理,到底谁是谁非呢?现在我们来个换位思考,刚才支持“我”的当父母方,支持父母的站在“我”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一想,给对方献计献策,如何避免这场矛盾?

4)学生发言。5)师小结:

这么说来,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应当客观地看待,由于事先没有为对方想想,没有沟通好,所以父母重财轻义,伤害“我”的感情。“我”重义轻财,自作主张的做法也欠妥当,在家庭中,子女敬重父母,父母尊重子女,是处理家庭矛盾的一把金钥匙,互相尊重,善于沟通,也是作人的起码原则。在父母与孩子的立场上,作者倾向于谁?

(明确:作者在文中谴责了父母的行为,而给予“我”的行为予一定的同情与支持。)

四、课时小结:本文告诉我们

一、怎样叙事:

1、“要素”清楚。

2、情节连贯

3、材料合适

4、叙述具体

二、怎么写人?

1、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2、细节描写。

3、景物烘托。

五、布置作业:

1、给父母写一封信,加强自己和父母的沟通。

2、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

附参考材料:

有人说《羚羊木雕》文章写得不好,不真实,矫情,不应该选入课文。我到认为是篇好文章。这课我正在上,还没结束。

上课前,我先与学生穷聊,热热身,假设事件:当一件事情发生,自己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怎么办?“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该怎么处理呢?”。以此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文中同龄人“我”的情感。而上此课的老师一般是把这个拓展放在教学完成之后的,做一个尾巴,而我认为那是狗尾续貂的事。上课以后,学生受课文影响,根本没有了自己的观点,或者不便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没有了“自己”,这个环节就是多余的。所以,我放在上课前,把它和预习放在一起,做为一个预热。

以上是我上此课不同的做法。开课我除了常规做法外也有不按常规的做法。

常规:学生先齐读课文,读完让学生发言自评哪些地方读得不好,应该怎么读,让学生再范读段落。我认为,读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这样的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好文章。

不常规的做法是,再提问学生文章里有提到哪些人物,如果分两类怎么分。学生很积极,提到好几种分法,其中就有按对羚羊木雕的态度不同和长幼分类(我心里窃喜),然后再让男女学生按长幼分角度朗诵,上一次读是了解内容,这一次读是要求表达人物的情感(所以分角色)。男女学生都愿意读长辈的文字(似乎当上辈有快感),我让男女学生代表“石头剪子布”决定。(我还是强调密切的接触文本)

分角色朗读后,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一般的情形就文论文了,而我告诉学生们,语文学得好不好,就看你会不会写文章,所以,今天我们就以这篇课文来谈两个问题。我随即板书:

1、怎么叙事?

2、怎么写人?

我认为,课文的作用一是传达知识信息,二是供学生欣赏,陶冶情操,三是做为例子训练语文技能。老师们往往很重要前两个作用,而我认为第三个作用对学生最实惠最实际的,所以我如何来安排此课的教学。

扳书后,我让学生回答小学时老师讲过的“六要素”,强调要把事情写好,必须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续板书。

问,起因是什么?学生答:我把羚羊木雕送给朋友。(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必须提出来,这是叙事的开始,事情由此发生。)

我再问,经过写了哪些事?学生浏览课文,归纳:父母逼迫我要回羚羊木雕;我回忆与万芳友好的交往;我不得不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

此处是关键,我提醒学生们叙事(材料)一要围绕文章中心,二要考虑与前后情节的联系与联贯(过渡),三要叙述清楚(细节)。

我问:我问学生们,你们与自己的好朋友相处,一般都有会有哪些事情。学生们打开了不起话匣子:一起上学放学,到家里玩,唱歌,一起吃零售……有学生说,也吵架打架。我立即接过话来:“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亲不骂不爱”(学生哄笑)

我问:朋友之间闹点小矛盾,然后解决矛盾,往往可以增进友情,课文为什么不选这些事来做为“我”回忆的内容呢?

学生稍加讨论后答:闹矛盾的事情没有课文里写的换裤子更能表现“我”与万芳友情的深厚。

我赞赏了学生的回答,提出叙事中选择材料很重要,像课文这样选材(回忆),即照应了上文,说明“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芒的原因,又为文章的结尾“我”要回羚羊木雕而伤心做了铺垫,这样文章的叙事前后就连贯了。

我让学生再读回忆的内容,提出问题:这个材料生动在哪?如果我们写,会怎么写?我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叙述的具体,有丰富的细节,人物很生动(这个讲第二个问题再细讲,此处略提)。并指出平时学生们写作文的毛病:太简单,缺乏细节,缺乏描写,不注意前后情节照应。

我告诉学生,选材的重要性,此文“经过”中回忆一节选材就非常好,从情节上照应了“起因”--我送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万芳,为下文“结果”写我要回羚羊木雕,万芳依然以友相 4 待做铺垫。

接下来,我与学生讲怎么叙说材料。先指出学生们平时写记叙事文出现的问题:太简单,缺乏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接着提问学生:课文中哪里地方的叙事表现具体、详细、生动的特点。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接触文本),学生们一起讨论分析其中道理(合作学习)。比如,写“我”的心情,父母和奶奶不同的表现,写万芳的言行,比如用景物衬托“我”的心情(这里只是提一下,第二个问题“怎么写人”再详叙”)总结这一节,板书:

一、怎样叙事:

1、“要素”清楚。

2、情节连贯

3、材料合适

4、叙述具体 讲第二个问题,怎么写人?

承接开课学生第一次朗读后得到了的问题--“文章中的人物分类”引出“怎么写人”的问题。首先告诉学生,叙事文章写好人是很重要的,因为事情的过程都是人的行为组成的。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我”与“万芳”(有的老师喜欢提问:主要写了什么人物?其实这样的问题没必要问,问题太简单太琐碎一是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二是显得课堂零乱。所以这样的问题可以一样告诉学生)。

先分析“我”,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写“我”的情节,提问学生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表达了人物什么品质。然后师生一起来归纳:“我”:心理描写,纯朴天真;万芳: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善良,开朗,活泼。“这是两个多么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友情让我感动,让我们羡慕”。

这里,我特意提醒学生注意写人时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些例子,学生很快找到很多例子,比如动作的“攥”“掏”,语言的“嘿嘿”“我妈妈会告诉你妈妈”,心理的“我的心砰砰地跳”。让学生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好处。然后迁移到写作上,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提到“推敲”的典故,设计一写作例子,让学生当堂讨论怎么运用细节描写(这样,做到读写结合)。

最后再讲解课文中景物烘托对人物描写的作用,方法同上,学生接触文本,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课上到这,本课课堂教学的两个主要问题解决了。下面就是收尾了。板书:

二、怎么写人?

1、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2、细节描写。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羚羊木雕 教案 篇5

I. Teaching Goals:

1. Identify ownership.

2. Learn to write Lost & Found and Lost.

3. Sentence Patterns: Is this/that your/his/her/my key?

Yes, it is./No, it isn’t.

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

It’s a pen.

How do you spell it?

P-E-N.

4. Words and phrases: pencil, pen, book, eraser, ruler, pencil case, dictionary, backpack, baseball, watch, key, computer game, notebook, ring, a set of keys, lost and found, call Alan at…

5. 情感体验:通过Lost & Fonnd来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及价值观。

通过询问、辨认物主,倡导学生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

通过Just for fun中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英文中的幽默之处。

II. Teaching Time: Four periods.

III. Learning Strategies: 1. Using context 2. Guessing

The First Period

Content: Section A 1a, 1b, 1c, 2a, 2b, 2c

Teaching Aims:

1. How to identify ownership.

2. 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pencil, pen, book, eraser, ruler, pencil case, pencil sharpener, dictionary, backpack

Sentence patterns: Is this your pencil?

Yes, it is. /No, it isn’t.

3. Students can communicate others using the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learned in this class.

4. 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5. Moral object: You must take good care of your personal possession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Train th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2.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finish the task of speaking.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a computer, some object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s and revision.

Revise the dialogues in Unit 1.

eg. What’s your (his /her) name?

I’m Gina. Nice to meet you!

What’s your (his/her) phone number?

It’s 284-2942.

What’s her family name?

What’s her first name?

Step 2 Warming-up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Unit2 “ Is this your pencil?” First let’s learn some new words.

1.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nd write the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pencil, pen, book, eraser, ruler, pencil case, pencil sharpener, dictionary, backpack.

2. Read the new words after the teacher and learn them by heart.

3. Practice:

1)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1a)

2) Listen and check the things you hear. (2a)

3) Liste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 e._____

f.______ g.______ h______ i.________

Step 3 Presentation

Ask some students one by one about his/her/objects like this:

1. T: Is this your pencil?

S: Yes, it is. It’s my pencil.

2. T: Is that your backpack?

S: No, it isn’t. It’s his/her backpack.

Step 4 Practice

1. Listen and number the conversations. (1b)

2. Work in pairs. Ask and answer like the ones in step3. They can use their other school things we hav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3.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2b)

4. Pair work: Ask about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2c), then their own passions.

eg. Is this your backpack?

No, it isn’t.

5. Grammar Focus. Ask one or two pairs to say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Then work in pairs.

Step 5 Acting

Identify ownership. Call out four students, each with four different objects. Collect the objects from them and have similar dialogues in step3. The teacher begins to say: Excuse me, is this your eraser? No, it isn’t.… Continue until the items are returned to the correct owners. Then call out five more students. Let one of them collect the objects and begin again.

Step 6 Exercises in class

Fill in blanks with these words:

1. ---Linda, Is this ________ ruler?

---Yes, it is. Thank you.

2. This is my sister. _______ name is Kate.

3. I’m looking ________ pencil case. Can you help me?

4. Look at the cat. It’s white. But ______ tail (尾巴) is black.

5. Tim is worried (着急). _______ ID card is lost

Step 7 Homework

1. Do some exercises in your exercise books.

2. Read the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presented in this class to improve your spoken English.

Step 8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2 Is this your pencil?

pencil Is this your pencil?

pen Yes, it is. It’s my pencil.

book Is that your backpack?

eraser No, it isn’t. It’s his/her backpack.

ruler

pencil case, backpack

pencil sharpener, dictionary

The Second Period

Content: Section A 3, 4a, 4b,Section B 1a~2c

Teaching Aims:

1. 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baseball, watch, key, computer game, notebook, ring

Sentence patterns: 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

It’s a pen (an eraser/an English book/ an ID card).

How do you spell it?

P-E-N.

2. Improve the students’ speaking and listening ability.

3. Identify ownership.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Train the students’ speaking and writing ability.

2.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Game: Find the owner.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a computer, some object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s and revision.

1. Greeting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eg. What’s your name?

What’s your phone number?

Nice to meet you. etc.

2. Revision

1). Ask and answer like this:

Is this/ that your pencil?

Yes, it is. It’s my pencil.

No, it isn’t. It’s his/ her pencil.

2). Section A 4a, 4b

Game: Find the owner.

Put some things into the teacher’s box. Then take something out of the box and find the owner. Using: Is this your eraser? Yes, it is. / No. it isn’t.

Step 2 Presentation

Section A 3.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s in pairs.

eg. A: What’s this in English?

B: It’s a pen (an eraser).

A: How do you spell it?

B: P-E-N.

Step 3 Pratice

1. Show some pictures and teach some new words: baseball, watch, key, computer game, notebook, ring

2. Section B 1a Match he words with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3. Section B 1b Pair work.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Talk about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in pairs like this:

A: What’s this?

B: It’s a watch (an eraser/an English book/ an ID card/…).

A: How do you spell it?

B: W-A-T-C-H.

Pictures:

Step 4 Listening

Section B 2a 2b

Look at the words in activity 1a. Listen and circle the things you hear.

Listen again. This time, you will pay attention to who is looking for what. Then write down the names of things that Kelsey and Mike are looking for under each person’s picture. Play the recording for students to write the things in the chart.

Kelsey Mike

watch

ID card pen

baseball

Step 5 Pair work.

Section B 2c Divide the class into pairs. Now ask about other students’ things. Student A, look at page86. Student B, look at page 82. Ask your partner about these things. Write the words in the chart on page 82.

Step 6 Exercises in class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1. Teacher: Lucy, What’s this _____ English?

Lucy: Is it a pen?

Teacher: No, it ______. It’s a pencil.

Teacher: Tim. ________ that in English?

Tim: Is it _______ eraser?

Teacher: _______, it is. And what’s this, Nancy?

Nancy: Is it a _________?

Teacher: No, it’s not a book. It’s a __________. Is it your dictionary?

Nancy: Oh, yes. It’s _____ dictionary.

Teacher: Here you are.

Nancy: _______ ________.

2. A: Excuse 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It’s _________ watch. It’s _________ English watch.

A: __________________, too?

B: ________, ____________. It’s _______ eraser.

Step 7 Homework

1. Pair work. 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using some objects. You may do it like this:

A: Hello, Mary. Is this your “尺”?

B: Yes, it is.

A: Here you are.

B: Thank you.

A: By the way, what’s it in English?

B: It’s a ruler.

A: How do spell it?

B: R-U-L-E-R.

2. Activity. Draw three pictures about your classroom objects. Then ask your partner at least three questions.

eg. Is this a/an…?

What’s this in English?

Is this your…?

Can you spell…?

Step 8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2 Is this your pencil?

baseball What’s this in English?

watch It’s a pen (an eraser/an English book/ an ID card).

key How do you spell it?

computer game P-E-N.

notebook

ring

The Third Period

Content: Section B 3a, 3b, 3c, 4/Self Check1, 2, 3

Teaching Aims:

1. How to write your own bulletin board messages.

2. 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numbers 0-9, call phone, lost and found.

3. Moral objects: If you find something that doesn’t belong to you, you take it to a Lost and Found Office. People can go to this office to get their lost things.

4. Work out problems using context.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Improve th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2.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about the bulletin notice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Learn to write Lost & Found and Lost.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a compute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s and revision.

1. Greeting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2. Revision

Ask : 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

How do you spell baseball?

Is this/that your pen? etc.

Step 2 Leading-in

Looking for a book.

T: Is this my book?

S: No, it isn’t.

T: Where’s my book? I like my book. But I can’t find it. What can I do?

Lost (write the word on the blackboard)

Then ask: Have ever picked anything? What do you do?

Found (write the word on the blackboard)

通过Lost & Fonnd来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及价值观。

Step 3 reading

1. Section B3a. Read the bulletin board notices and circle the words from activity 1a. Check the answers (computer game, notebook, ID card, watch).

Learn the words and phrases: lost, found, call, call Mary at…, in the lost and found case, lost and found, a set of keys

Read the bulletin board notices again.

2. Section B 3b

Now let’s look at 3b. Put the pieces together to make a message. Then ask a student to copy the message on the blackboard. The rest copy it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Answers:

Found. A set of keys. Please call David at 529-6403.

Step 4 Writing

Section B 3c

1.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eir own bulletin board messages.

2. Ask four students to read them in front of the class. Then ask two students to write their messages on the blackboard. The rest exchange their messages with a deskmate to correct each other’s work. Then correct mistakes on the blackboard if there are any.

Step 5 Groupwork.

We’ll play a game. Demonstrate how to play the game. Draw a small part of an item they’ve studied in class.

T: What’s this?

S: Is it a baseball?

T: No, it isn’t.

Draw a more part of the item.

S1: Is it a key?

T: Yes, it is.

Ask students to take turns of the vocabulary presented in this unit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What’s this?

Students make a guess. See who can guess it within less guesses.

Divide the class into several groups. This way, several games can g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may draw picture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instead of on the blackboard.

Step 6 Just for Fun

Ask all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Ask: Why is the cartoon story funny? Guide the students to say: When the first man asks, how do you spell that? He really means “ How do you spell watch?” But the second man spells out the word T-H-A-T instead. Invite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

Step 7 Homework

1. Do Self check1-3.

2. Write your own bulletin board message.

如果你拾到了一块手表,你该如何写一张失物招领的启事呢?如果你想找到你丢失的自行车,又该如何写一张寻物启事呢?

Step 8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2 Is this your pencil?

call, phone, lost, found,

in the lost and found case, lost and found, a set of keys

Found:

A set of keys. Is it your key? Please call John at 345-9812.

Lost:

My pencil case. It’s yellow. It’s new. Please call 668-7249.

The Fourth Period

Check the homework.

羚羊木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构思特色。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构思及塑造人物的方法,从中获得写作方面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忧愁与烦恼,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我们该如何去处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羚羊木雕》,看看故事中的小主人遇到了怎样的烦恼。

二、整体感知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人物 :“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故事叙述者

(二)思考: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写了三件事:逼要木雕——送出木雕——要回木雕

三、精读品析

(一)在介绍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时,文章使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人物?

明确: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

画出相关语句,带着感情再读课文,揣摩人物性格特征。

(二)“我”和万芳关系如何? “我”是怎么评价她的?

在体育课上,万芳为“我”做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我”和万芳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万芳是个“仗义”的好朋友。

体育课上,万芳和我交换了划破的裤子,结果被她妈妈罚站了一个钟头。

(三)“我”是如何要回羚羊木雕的? “我”最终要回了羚羊木雕,心情如何? 这部分内容在塑造人物上,使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一番波折,用小藏刀换回了木雕。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结尾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么看待这场家庭矛盾?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明确: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学会与身边的家长、老师、朋友及时沟通。

(二)文章在构思上有何特色?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

明确:巧妙地使用了插叙。

作用:交代故事情节,使情节跌宕起伏,吸引人。

五、拓展延伸

学习完本文,你在写作方面得到了哪些的启示?

明确:插叙的使用使文章情节引人入胜,同时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刻画使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精彩片段赏析,加深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片段一

7:20,小刚搓着朦胧的睡眼拖着步子进了教室,课代表正在收作业,叫道:“小刚,你的作业!”小刚一听马上直起了腰,呆呆地立着,突然,他一拍自己的脑门,弓着腰从书包里翻找起来,课代表敲敲桌子:“还没找到吗?就差你的。”小刚一面找一面嚷着:“我做了,别着急。”好不容易小刚把作业本从书包里拽了出来,交给了课代表。课代表看看这本“蓬松”的本子,摇摇头出了教室。

片段二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了,再也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手下留情,你让我过了这一关,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片段三

他真的生气了,双手紧紧握住,微微颤抖着。胸脯剧烈地起伏着,仿佛就要爆炸的一个大气球,脖子上的经脉抖抖地立起来,脸涨得通红,从脖子一直红到耳朵后,那样子就像一个愤怒的关公。他紧紧地抿住嘴,腮帮鼓鼓的,我知道他在使劲忍住心中的怒火。他的鼻孔撑得好大,鼻翼一张一翕。原本的小眼睛一下子瞪得大大的,死死地盯住小强,眼中喷出的一团火,仿佛烧掉面前的“敌人”。

六、课堂小结

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融为一体,学会恰当的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同时巧妙的使用插叙和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同时在价值观的培养上,教会学生及时与身边的家人、朋友做好沟通,更好的处理身边的每一件事。

七、课后作业

口语训练

请你采用倒叙的方式重新构思文章,复述这个故事。

写作训练

请你调动并运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身边的一个人物,写成百字 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逼要木雕

送出木雕

拿回木雕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插叙

与人沟通

上一篇:定襄县大南邢学校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职业教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