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上生物教案

2024-08-14

人教八年级上生物教案(通用6篇)

人教八年级上生物教案 篇1

八上生物黑体字部分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线性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第四节 鱼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身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

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第六节 鸟

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鸟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第七节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第三节 社会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第二节 细菌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细菌的生殖: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第三节 真菌

霉菌、蘑菇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3、与动植物共生。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第五章 病毒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二节 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从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人教八年级上生物教案 篇2

1. 熟练掌握课本上的概念、定理、性质、判定、推论等,在开始做题前,做到对课本上知识心中有数.

2. 认真读题,审题,弄清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 把题目涉及到的性质、判定,已知的直接条件,隐含条件,全部标注在图上,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线或符号来标注;

4. 逆向推理出题目结论需要些什么样的条件,一环扣一环的打开题目的面纱,最后直指已知条件.

三角形的角( 多边形的角)

1. 知识点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多边形( n边) 的内角和为( n - 2) 180°.

4多边形( n边) 的外角和为360°.

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6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7正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

8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 例题讲解与方法归纳

例1如图. 已知∠BDC = 142°,∠B =34°,∠C = 28°,求∠A的度数.

分析: 要求∠A的度数,我们可以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来进行求解,已知∠B、∠C与∠BDC,但是要弄清楚∠BDC不是四边形ABCD的内角,它是一个凹四边形,我们首先得找到四个内角,如图分别是∠A、∠B、∠C与∠1

解: ∵∠BDC = 142°∠B = 34°∠C = 28°

又∵∠1 + ∠BDC = 360°

∴∠1 = 360° - ∠BDC = 360° - 142° = 218°

在四边ABCD中有∠A + ∠B + ∠C + ∠1 = 360°

∴∠A = 360° - ∠B - ∠C - ∠1 = 360° - 34° - 28° - 218° = 80°

方法归纳: 充分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n - 2) 180°,多边形的任一个内角与它相邻的外角互补.

巩固与提高:

( 1) 如右图,∠1,∠2,∠3,∠4是五边形ABCDE的四个外角,若∠A = 120°,则∠1 + ∠2 +∠3 + ∠4 =____.

( 2) 如右图,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剪去直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则∠1 + ∠2 =_______.

( 3)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比为1∶3∶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____.

( 4) 在△ABC中,∠C = 60°,∠A - ∠B = 20°,则∠B =____ .

例2如图,求∠A + ∠B + ∠C + ∠D + ∠E的度数 .

分析: 初看此图,很多同学要把它想成一个多边形,然后就想用多边形内角和来求解,这样本题就走了歪路. 此题刚开始接触时,对我们大多数同学来说是陌生的,而我们要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来解决,把这个五角星的五个角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性质求解:

解: 如图在以B为顶点的三角形中标出∠1与∠2,可知∠1是以C、E为顶点的三角形的一个外角,∠2是以A、D为顶点的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根据三角形一外角等于以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有:

∠1 = ∠C + ∠E ∠2 = ∠A + ∠D

∴∠A + ∠B + ∠C + ∠D + ∠E = ∠B + ∠1 + ∠2 = 180°

方法归纳: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来解决,把这个五角星的五个角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性质求解.

巩固与提高:

( 1) 如图,求∠A + ∠B + ∠C + ∠D + ∠E的度数.

( 2) 如图求∠A + ∠B + ∠C + ∠D + ∠E + ∠F的度数.

例3若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一个外角的和为130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多少? 这个外角的度数是多少?

分析: 内角和不知,外角不知,有两个未知数,只有一个等量关系,显然要直接求出来,有难度.

思路: 这个外角有一个取值范围,大于0°,小于180°,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解: 设此多边形为n边形,设角度数为X°

则有0° < X° < 180°

∴ ( n - 2) 180° + X = 1300°

即( n - 2) 180° = 1300° - X

而1300÷180° = 7……40°

∴ n - 2 = 7 X = 40°

∴ n = 9 X = 40°

方法归纳: 多边形( n边) 的内角和为( n - 2) 180°. 多边形( n边) 的外角和为360°.

正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

巩固与提高:

( 1) 一个九边形所有内角的度数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_____.

( 2)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之比为9∶2,求此多边形的边数.

例4AF,AD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且∠C > ∠B,求∠DAF与∠C、∠B的关系?

证明∵∠CAB = 1800 - ∠B - ∠ACB

又∵AF,AD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

∴∠CAD =1/2∠CAB = 900 -1/2∠B -1/2∠C

在直角三角形CAF中

∠CAF = 900 - ∠C

方法归纳: AF,AD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ABC同一边上的高和角平分线的夹角∠DAF =1/2( ∠C - ∠B) ,( ∠C > ∠B) .

巩固与提高:

如图,AF,AD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且∠B = 44°,∠ACB = 68°,求∠DAF的度数.

例5如图,已知AB∥CD,∠C = 125°,∠A = 45°,那么∠E的大小为____.

解: 如图∵AB∥CD,∠C = 125°,∠A = 45°

∴∠1 = ∠C = 125°

∠1 = ∠A + ∠E

∴∠E = 125° - 45° = 80°

方法归纳: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巩固与提高:

( 1) 如图,在△ABC中,∠A = 80°,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ACD = 150°,则∠B =_______.

( 2) 如图,用“> ”连接∠1,∠2,∠3,∠4为______.

( 3) 如图7,D,E分别在BC,AC上,AD,BE交于F,试说明:

∠AFB = ∠CAD + ∠C + ∠EBC

二、三角形的边

1、知识点:

1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 这一点可在内部、外面、顶点上) ;

3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4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2、例题讲解

例1如图AD是△ABC中线,AB = 4,AC = 6.

求AD的取值范围.

分析: 已知AB = 4,AC = 6,求AD,三边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无法应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性质.

思路: 把三边归到一个三角形中.

解: 如图延长AD到E,使DA = DE

又∵AD是中线,∴BD = CD

在△ABD与△ECD中.

∴ AB = EC

在△ACE中,AC = 6,AE = 2AD,EC = AB = 4

6 - 4 < AE < 6 + 4

AD =1/2AE

∴ 1 < AD < 5

例2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则| a - b - c | - | b + a - c |=____ .

分析: 要化简这个式子,就要打开绝对值,而打开绝对值,就要知道绝对值里面的式子是正还是负,然后,打开、合并就行了.

解∵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a - b - c < 0 b + a - c > 0

∴ | a - b - c | - | b + a - c | = - ( a - b - c) - ( b + a - c)= - a + b + c - b - a + c= 2c - 2a

例3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和10,则它的周长为_____.

分析: 两边分别为5和10,因为是等腰,第三边可能是5. 也可能是10.

解: 1当5为腰时,底为10,三边分别为5、5、10

5 + 5 = 10,不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这种情况构不成三角形,不成立.

2当10为腰时,底为5,则三边分别是10、10、5成立

∴周长为10 + 10 + 5 = 25.

方法归纳: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巩固与提高:

1. 下列长度的各级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1,2,4 B. 4,5,6

C. 6,2,3 D. 6,8,15

2. 最大角小于90°的三角形是____三角形.

3.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4则它的周长为 ____.

4. 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5,第三边长X为奇数,则X的值为_____ .

5.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36cm,

( 1) 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

( 2) 已知其中一边长为8cm,求其他两边长.

6. 已知a、b、c为三角形三边,化简

| a + b - c | - | a - b + c | - | b - a - c |

7. △ABC为一等腰三角形,D是AC中点,BD把△ABC的周长分12和15两部分,求三角形各边长.

数学八年级( 上) ( 人教版)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一、三角形的角( 多边形的角)

例 1 ( 1) 300° ( 2) 270° ( 3) 100° ( 4) 70°

例2 ( 1) 解: 如图连接AC

∠1 = ∠D + ∠E = ∠2 + ∠3

∠2 + ∠A + ∠B + ∠3 + ∠C = 1800

∴∠A + ∠B + ∠C + ∠D + ∠E = 1800

( 2) 解如图∠1 = ∠A + ∠B

∠2 = ∠C + ∠D

∠3 = ∠E + ∠F

∴∠A + ∠B + ∠C + ∠D + ∠E + ∠F = ∠1 + ∠2 + ∠3 = 3600

例3 ( 1) 解: 设这个内角为X,则有

( 2) 解: 设此多边形边数为n,则有

( n - 2) ·180°∶ 360° = 9∶ 2

( n - 2) ∶ 2 = 9∶ 2

∴ n - 2 = 9 n = 11

例 4 ∠DAF =1/2( ∠C - ∠B) = 12°

二、三角形的边

1、B; 2、锐角三角形; 3、10; 4、5; 5、( 1) 7. 2 ( 2 ) 8 14 14; 6、- a + 3b- 3c

7、解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上半部分为12时,下半部门为15

设 AD = X,则 AB = 2X

则有3X = 12,X = 4

BC + CD = 15 BC + X = 15 BC = 11

三边分别是8、8、11成立.

2当上半部门为15时,下半部分为12

设 AD = X,CD = X,AB = 2X

则有3X = 15,X = 5

BC + CD = 12,BC + 5 = 12 BC = 7

则三边分别为10、10、7成立.

( 二)

三角形全等证明及角平分线性质应用方法归纳

一、全等三角形证明:

1. 知识点

1“边边边”“SSS”; 2“边角边”“SAS”;

3“角边角”“ASA”; 4“角角边”“AAS”;

5“斜边直角边”“HL”.

填出下面的判定

( 2) 已知一边一角

例1如图,点E,F在AC上,AB∥CD,AB = CD,AE = CF,

求证: △ABF≌△CDE.

证明分析: 直接条件AB = CD

间接条件AE = CF,可得AE + EF = CF + EF

即 AF = CE

AB∥CD可得∠A = ∠C

在△ABF和△CDE中

AB = CD,∠A = ∠C,AF = CE,

△ABF≌△CDE( SAS) .

例2如图,为修公路,需测量出被大石头阻挡的∠A的大小,为此,小张师傅在直线AC上取点D,使CD = AC,在BC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CE = BC,连接DE,则只要测出∠D的度数,就知∠A的度数,请说明理由.

[分析]只要构造出△ABC≌△DEC即可,由题意可知所给条件满足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SAS”,

证明: 由题意知AD,BE交于点C,所以

∠ACB = ∠DCE( 对顶角相等)

∴△ABC≌DEC( SAS) ∴∠A = ∠D

因此,只要测出∠D的度数,就知道∠A的度数了.

例3已知: 如图,AB = AE,∠1 = ∠2,∠B = ∠E,求证: BC = ED.

证明分析,要证BC = ED

只需要证△ABC≌AED

直接条件有AB = AE,∠B = ∠E

间接条件∠1 = ∠2,可得∠1 + ∠BAD = ∠2 + ∠BAD

∴∠EAD = ∠BAC

∴在△AED与△ABC中

∴△AED≌△ABC( ASA)

BC = ED

例4如图,在△ABC中,∠C = 900,点D是AB边上的一点,DM⊥AB且DM =AC,过点M作ME∥BC可得∠B = ∠MED

证明在△ABC与△MED中

∠MDE = ∠ACB,∠B = ∠MED

DM = AC,∴∠ABC = ∠MED( AAS)

3、巩固练习

1、如图,AB = AE,∠ABC = ∠AED,BC = ED,点F是CD的中点. 求证: AF⊥CD.

2、如图,点B,C,D,F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AB = EC,AD = EF,BC = DF,探索AB与E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点E,F在BC上,AE⊥BC,DF⊥BC,AC = DB,BE = CF,求证: AC∥DB.

4、如图,在△ABC中,AB = CB,∠ABC = 90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AE = CF.

( 1) 求证: Rt△ABE≌Rt△CBF;

( 2) 若∠CAE = 300,求∠ACF的度数.

5、如图,AB = AC,∠BAD = ∠CAE,AD = AE,求证: △ABE≌△ACD

6、如图,已知AB = AD,BC = DC,求证: OB = OD

二、应用三角形特殊性质证明类题型的方法与技巧

1. 知识点

1角平分线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的判定,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垢点在角平分线上

3垂直平分线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

4等腰三角形性质: 等边对等角,底边上三线合一

5直角三角形性质: 30 度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例题讲解与方法疏理

角平分线类的题型可以按事下步骤进行

1、作出角平分线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

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所作两条线段相等还有一个直角相等,还有一条公共边可以利用HL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已知BD平分∠ABC,∠A + ∠C = 180°求证:AD = CD

分析: 要证AD = CD,通常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或者角平分线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来完成,显然; 图中两个现成的三角形不全等,而已知条件告诉我们BD平分∠ABC,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先作出角平分线到角两边的垂线,过D点作BA、BC垂线分别定于E. F两点.

证明: 如图过D作BA、BC垂线定于E、F两点

∵BD平分∠ABC DE⊥BA DF⊥BC

∴ DE = DF ∠DEA = ∠DFC = 90°

又∵∠A + ∠C = 180°即∠BAD + ∠C = 180°

又∵∠BAD + ∠DAE = 180°

∴∠C = ∠DAE

在△DFC与△DEA中

∴ AD = CD

例2如图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BAC的补角的平分线交于点D,求证: CD平分∠CAN

分析: 已知条件BD平分∠ABC,就充分与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过D作BM、BD垂线,证全等而题目求证CD平分∠CAN,就要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也需要过D点作CA与CN的垂线才能利用判定.

证明: 过D作DE⊥BM DF⊥BN DG⊥AC

∵BD平分∠BAC DE⊥BM DF⊥BN

∴ DE = DF

又∵AD平分∠MAC DE⊥AM DG⊥AC

∴ DG = DE = DF

又∵DG⊥AC DF⊥CN点D在∠CAN内部

∴CD平分∠CAN

例3已知,如图: 四边形ABCD,BE平分∠ABC,CE平分∠BCD,点E在AD上

求证: BC = AB + CD

分析: 要求证: BC = AB + CD,简单的证明三角形全等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而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类题型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就比较复杂了,要求比较高,多数人找不到从何“下手”,因为现有的认知,不能满足问题的需要,问题比较陌生; 这就需要我们把问题进行转化,把它化成我们熟悉的已知的类型,可以作以下转化:

1、把BC边截短,在BC上找一点G使BE = BA那么问题就能化成只需要证明GC = CD,问题就解决了.

证明: 方法一: 如图,在BC上取一点F,使BF = BA,连接EF.

∵EC,EB分别平分∠BCD和∠ABC

∴∠1 = ∠2∠3 = ∠4

在△ABE和△FBE中

∴∠A = ∠5,∵AB∥CD,∴∠A + ∠D = 180°

而∠5 + ∠6 = 180°,∠6 = ∠D

在△FEC和△DEC中

∴ FC = CD,∴ BC = BF + CF = AB + CD

2、把短边AB或CD补长,如图延长BA到F,使AF = CD问题就转化成求证: BC = BF.

方法二: 如图,延长BA、CE交于点F

∵EC,EB分别平分∠BCD和∠ABC

∴∠1 = ∠2∠3 = ∠4

∠2 = 1 /2∠ABC,∠3 = 1 /2∠BCD

又∵AB∥CD,∴∠ABC + ∠BCD = 1800

∴∠2 + ∠3 = 1 /2( ∠ABC + ∠BCD) = 900∠BEC = 900

在△BEC与△BEF中

∠BEC = ∠BEF = 90°

∴△BEC≌△BEF( ASA) ,

∴ BC = BF,EC = EF

∵AB∥CD,∴∠EAF = ∠D,∠F = ∠4

在△EAF和△EDC中

∴ CD = AF,∴ BC = BF = BA + AF = AB + CD.

3、巩固练习

1、如图,在△ABC中,BD = DC,ED⊥DF,求证: BE + CF > EF

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DE⊥BC交∠BAC的平分线于点E,EF⊥AB于点F,EG⊥AC的延长线于G,则BF = CG,为什么?

3、如图,在△ABC中,∠B = 90°,AD为∠BAC的平分线,DF⊥AC于点F,DE = DC,那么BE与CF相等吗? 请说明理由:

4、. 如图,已知AB = AC,BD = DC,DE⊥AB且交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且交A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 DE = DF

数学八年级( 上) ( 人教版)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二)

一、全等三角形证明

1、证明: 如图,连接 AC,AD

∴在△ACF和∠ADF中,

∴△ACF≌△ADF( SSS) ,∴∠AFD = ∠AFC

又∵∠AFD + ∠AFC = 1800,∴∠AFD = ∠AFC = 900,∠AF⊥CD,

2、解: AB与EC的位置是AB∥EC

理由如下: ∵BC = DF,∴BD = CF

∴△ABD≌△ECF( SSS) ,∴∠B = ∠ECF,,∴AB∥EC

3、∵ BE = CF,∴ BE + EF = CF + EF,即 BF = CE

∵AE⊥BC,DF⊥BC,∴∠AEC = ∠DFB = 900

在 Rt△AEC 和 Rt△DFB 中

∴∠ACE = ∠DBF,∴AC∥DB

4、( 1) 证明: ∠ABC = 900,∴∠CBF = ∠ABE = 900,

在 Rt△ABE 和 Rt△CBF 中,∵ AF = CF,AB = BC,

∴ Rt△ABE≌Rt△CBF( HL) .

( 2) 解: ∵AB = BC,∠ABC = 900,∴∠CAB = ∠ACB = 450

∴∠BAE = ∠CAB - ∠CAE = 450 - 300 = 150,

由( 1) 知Rt△ABE≌Rt△CBF,∴∠BCF = ∠BAE = 150

∴∠ACF = ∠BCF + ∠ACB = 150 + 450 = 600

5、证明: ∵∠BAD = ∠CAE,∴∠BAD + ∠DAE = ∠CAE + ∠DAE

∴∠BAE = ∠CAD,在△ABE和△ACD中,

∴△ABE≌△ACD( SAS)

6、

∴△ABC≌△ADC( SSS) ,∴∠BCO = ∠DCO

∴△BCO≌△DCO( SAS) ,∴OB = OD

1证明: 延长FD到C,使DG = DF,连接BC,EG

∴△BDG≌△CDF( SAS)

∴ BG = CF

∵ ED⊥DF,

∴∠EDG = ∠EDF = 90°

∴△EDG≌∠EDF( SAS) ,∴EG = EF

在△EBG中,BE + BG > EG,∴BE + CF > EF

2、解: 连接BE和CE

∵ EF⊥AB,EG⊥AC,

∴∠BFE = ∠G = 90°

∴△BED≌△CED( SAS) ,∴BE = CE

∵AE平分∠BAC,EF⊥AB,EG⊥AC,∴EF = EG,

∴ Rt△EBF≌Rt△ECG( HL) ,∴ BF = CG,

3、解: BE = CF,理由:

∵AD为∠BAC的平分线,

∵DF⊥AC,∴∠AFD = ∠B = 90°.

∴ BD = DF,

∴ Rt△EBD≌Rt△CFD( HL) ,∴ BE = CF

∴△ACD≌△ABD ( SSS )

∴∠CAD = ∠BAD

又∵DE⊥AB,DF⊥AC,

人教版八年级(上)期中测试题 篇3

2. 将括号中提供的词语,填在横线上。(4分)

(1)他用两手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______干了泪。(缩、拭、攀、倾)

(2)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______,讲究假山池沼的 ______,讲究花草树木的__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______。(映衬、层次、布局、配合)

3. 名句积累。(5分)

(1)百川东到海,________________?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

(汉乐府《长歌行》)

(2)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5)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下面是记录弹簧长度与外力变化关系的图表,请根据图表中的数据,通过分析得出相关结论。(3分)

钩码质量(g)050100150200 250300 400

指针位置(cm) 2 3 456 7 7.5 7.5

我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同学们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的背景内容就“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中的任一个方面,写出你的阅读收获。(3分)

书目:《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阅读的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阅读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综合性学习。(6分)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让我们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感悟战争,祈求和平吧!

[活动一:讲故事]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曾涌现过无数英雄人物,请从中选择一位你最崇拜的英雄,简要地讲一讲他(她)的事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写成语] 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了解它们,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请写出两个与战争有关的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背诗词] 与战争有关的诗词也是战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你的积累,默写一首与战争有关的诗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45分)

(一)阅读文言文《大道之行也》,完成7—11题。(13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选贤与能() (2)不独亲其亲()

(3)男有分、女有归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3分)

我的理解:(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也有关于美好社会愿景的描写,本文中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及“(男女)往来种作”表达的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 联系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2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6题。(17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2. 选段依次介绍赵州桥的建筑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设计者等内容,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4分)

13. 本段所介绍的赵州桥的四个特征中,第一个和第三个特征均是介绍大拱的,为什么不放在一起说明?(3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加点的“在当时”“可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请用横线画出文中体现赵州桥不朽艺术价值的两句话。(4分)

16. 著名画家吴冠中在《桥之美》中说:“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请你根据文段内容发挥想象,用简笔画画出赵州桥之美。(3分)

(三)阅读《锋利的纸》一文,完成17—21题。(15分)

锋利的纸

那时,我刚从师范大学毕业,比我所教的学生大不了几岁。面对那些在我看来总试图和我作对的男生女生,我绷紧了脸。“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我不是好惹的!谁敢跟我耍把戏,哼,有他好瞧的!”

那天,在我的课上,同桌的一男一女突然搞起了小动作,我不动声色地走下讲台,快步走到他俩跟前,厉声喝道:“干什么?你们!”女生慌忙用一只手紧紧捂住了另一只手,男生深深地低下了头,我气恼地拽过女生藏掖着的那只手,讥诮地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给大家展示一下嘛!”女生的手被我高高地举起来——天!那手背上居然在流血!我吓了一跳,但却很快镇静下来,我的语气明显地缓和了些:“怎么搞的?”女生嗫嚅:“是他,不小心用纸划的。”“轰——”全班同学都逗笑了,我刚刚平息下去的怒火经她拿这弥天大谎一煽,又腾地蹿到了天上,我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怒火,又问那男生:“到底是怎么搞的?”那男生迟疑了片刻,终于鼓足勇气直视着我的眼睛说:“我从桌斗里拿出一张纸,不小心蹭着她的手,结果……”“好,好,回答得太好了!”我用气得变了调的声音说:“一张纸能干出刀子的活,照你们的说法,一根粉笔就能当枪使,一个板擦就可以成为航空母舰!——请你们出去,我教不了你们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女生哭了。男生指天划地地发誓说他们刚才说的都是真的,“不信,我……我做给你看!”众目睽睽之下,他当真拿来一张纸,用它的一个边狠狠地去划自己的手背。面对这异常荒唐的举动,同学们都抑制不住前仰后合地大笑起来。那男生急得汗都下来了,但手背上却连道白印儿都没有划出,那张无辜的纸却眼看已经支离破碎了。我不失时机地教训他们道:“我最讨厌的就是说谎。不管你们在下面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都不能用谎言来搪塞我。以后……”“可是,”半天没吭声的女生突然哽咽地说,“我的手真的是他不小心用纸划破的呀 。”我眼前一黑,险些气晕……

后来,这事惊动了学校“思教处”,两个学生的家长也被请了来,大家齐心协力帮我戳穿了那两个人的谎言,又责令他们写出了书面检查,这样,“纸划破手”的事件总算是告一段落。

再后来,他们毕业离开了校园。

再再后来的一天,我拈着一张普通的三百字稿纸在办公桌前想心事。无意间,我把纸的边沿顺到了唇边,突然一阵锐痛——上帝!我的上唇竟被薄薄的纸划得淌出血来!我用舌头舔着那腥咸的血水,又用手背去拭,拭着拭着,往事跳到了眼前……我的心尖敏锐地体察到了被锋利的纸倏然划过的痛楚。“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呢?”我一迭声地追问着自己,又满腹狐疑地用纸边对准了唇,一下下地划下去,划下去……硬是没有划出一丁点儿伤痕!我想,那一定是一个极其刁巧的角度吧?温柔的纸幻化成了残酷的利刃,把不曾设防的肌肤和心灵划得鲜血淋漓。

——啊,岁月深处那两个先于我尝到了一张纸的厉害的少男少女哦,让我怎样才能回到昨天,轻轻地对无辜的你们说一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本文先后讲述了两个故事,请用恰当的短语概括出来。(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细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文章为什么以“锋利的纸”为题?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文章结尾处的横线上补上一句恰当的话: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品析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我的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处理的?(3分)

我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尝试与展示(50分)

22. 请以“享受________(阳光、友谊、亲情、阅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完成题目。②体裁不限。③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 曦瞥尴尬啕猝磬缭

2. (1)攀缩倾拭 (2)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3. (1)何时复西归老大徒伤悲(2)波撼岳阳城(3)芳草萋萋鹦鹉洲(4)便引诗情到碧霄(5)僵卧孤村不自哀

4. 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的伸长长度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5. 提示:参见课本“名著导读”中的有关资料。

6. 略。

7. (1)通“举”,举荐选拔(2)用如动词,以……为亲

(3)女子出嫁(4)兴起

8.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9. (1)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0.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1. 提示:要紧扣文中与“和谐”有关的内容来谈。

12. 设计特点建筑意义列数字引用

13.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种敞肩拱的构造是在建造赵州桥时的首创,是赵州桥的主要特点。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则是其它拱桥也具有的特点。可以看出,作者采用了由主要特点到次要特点的说明顺序。

14. 不能去掉。“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表达更准确,更符合实际情况。

15. (1)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2)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16. 提示:可参阅课本上的彩图。

17. (1)纸划破手 (2)纸划破嘴

18. (1)以“锋利的纸”为题有两个含义:一是实指文中先后划破学生的手和“我”的唇的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比喻伤害过学生心灵的主观武断的教育方式。(2)“对不起!”

19.“我”是一个教育方式主观武断但善于自我反省的青年教师。

20. 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主观武断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灵造成的伤害比喻成锋利的纸张划破肉体带来的伤痛,十分生动形象、新颖贴切。

21. 提示:要与本文所叙故事有相似之处。

22. 略。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人教版 篇4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并能读出各种温度计的示数。

教学难点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课前准备 烧杯三只,温度计,体温计,冰水,自来水,开水,“冰糖”,两只一次性茶杯及饮用水。

焦耳定律演示仪 演示温度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十二章第一节 温度与温度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将事先制作好的“冰糖”发给学生,在吃了无数次的冷饮之后,用心去体验“冷”的感觉。(调制浓的糖水,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冷冻)

2.接着,再喝一口饮用水

师:有什么感觉?

生:冷,热。

师: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多媒体显示)

3.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自来水和足够热的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

A.把左手放入冰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B.把右手放入足够热的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为什么同一杯自来水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内有两种差异很大的冷热感觉呢?

生:看来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事物,然而这种经验和感觉今天遭遇到了挑战,怎么办?用科学武装自己,勇敢地迎接挑战!

让我们拿起武器,迎接挑战!

二、层层递进,学习新知

1、实验演示,了解原理

师:对于温度计,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它,请同学们看一个小实验:

(利用老教材中做“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锥形瓶中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煤油,观察加热和停止加热时液面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家中的电热水器,其中的奥秘,下学期我们会详细的学习的,今天我们只是利用它来给瓶中的水加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

生:液面上升了。

师:停止加热,继续观察。

生:液面下降。

师:平时,你观察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生:家中烧开水时,如果水壶中的水灌得太满,刚刚开始烧水,水就会溢出。

师:很好!这样的现象我们送它一个物理名称──热胀冷缩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可以用酒精、煤油还有用水银的。

(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师:各种不同的温度计各有各的妙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常见的玻璃液体温度计,它们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分别有:装液体的液泡、细内管、刻有示数的玻璃柱,根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2、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B.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的)。

C.10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

D.1摄氏度: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

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读作: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

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所有的主持人都把温度读作:100度,1600度。你认为妥当吗?

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

“28摄氏度”怎么写?

“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3、尝试探索,学会使用

师: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支温度计,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A:一支测普通的温度,一支是测体温的。

生B:上面标的数字范围不同。

生C:每一小格表示的温度也不同。

生D:体温计的下面是弯的。

生E:体温计的玻璃柱不是圆的。

生F:体温计的玻璃柱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

……

师:非常的棒哦!同学们都作了细致的观察。这里包含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测量时必须遵守的两个要求──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A.量程──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量程为:-20℃~110℃。

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

B.分度值──最小一个代表的值。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

(由学生观察后回答完成)

师:两支温度计就在空气中,现在温度计的示数应该就是空气的温度,请大家读出来。

生A:(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示数为:(注意单位)。

生B:(手中拿的是体温计)读不出来。

师:为什么读不出来呢?

生:现在的空气温度没有达到体温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

师:回答的很好!

没有读出空气温度的同学可能有些气馁,没关系,请做下一个环节──测体温

请同学们将温度计放在腋下,根据经验,要等待一会,在等待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P78“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

A.朗读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B.讨论“想想议议”中的图4.1—4,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

?请大家拿出温度计,读出自己的体温

生A:(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我的温度计的示数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下降)

生B:(手中拿的是体温计)我的体温是(注意单位)

师:手中拿体温计的同学心里平衡多了吧!其中的奥秘在何处呢?

生C:我发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在弯管处的水银断开了。

师:这正是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也能读出温度的奥秘。那么,如果另一个同学也想测量一下自己的体温,能否马上就拿过来使用呢?

生D:我在医院里看见医生测量体温之前要甩动体温计,所以我们也要甩一下再测量。

师:对。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它表示的仍然是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

师:学习了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后,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同学们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以正确的方法同时放入热水中。

(此时,手拿体温计的同学可能会犹豫,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勇敢地尝试)

生:哎呀!我的体温计坏了。

师:坏了就好啊!从中大家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生B:温度的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的

三、归纳小结,巩固知识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感想呢?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生:……(此处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说法,引导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作归纳)

结束语:同学们,了解了温度,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我们将踏上探究“物态变化”的征程,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期待着同学们有更大的收获!

作业设计

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__。沸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里的液体,通常用_________(列举两种)。

(3)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_________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约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它的下端是_________,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________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液面的位置就会有变化。

2.该选哪一项?

(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

A.体积大小B.运动快慢C.冷热程度D.振动快慢

(2)-20℃的正确读法是()

A.零下20度B.零下摄氏20度C.负摄氏20度D.零下20摄氏度

(3)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B.用自来水加以冲刷C.用酒精灯烘烤D.用医用酒精擦抹

3.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应何时读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请你对此发表评论。

(2)粗心的护士小张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它给几个病人测体温,结果发现均是39℃,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张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

5.请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图中甲、乙、丙、丁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们的读数分别是:_________。

6.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4.1温度计

温度:(t)单位:摄氏度℃

测量仪器:温度计 1.观察

2.原理

3.使用

体温计 不同点

人教八年级上生物教案 篇5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讨论为主,教师适当设计题目指导自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一则有关生物入侵者的消息自然引出话题。

二、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1、多媒体显示自读提纲,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

2、师生共同讨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明顺序、结构层次、说明方法。

三、深入研讨,突破难点,把握本文语言特点。

方法:多媒体投影问题,学生探究,教师适当点拨。

1、第二段中,与自然条件相对的是哪个词?

2、“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句中“繁衍”能否换成“繁殖”?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为什么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天敌伤害”这两个因素?

3、“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四段,回答问题。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方法:学生发言,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加深感性认识。

2、对文中生物学界和生态学界的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

方法: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面对生物入侵者,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六、总结

七、作业

根据以上分析,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将你的观点阐述清楚。

板书设计:略

人教八年级上生物教案 篇6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学案

第三单元抓住特征准确说明

11.中国石拱桥

12.桥之美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

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吧,能不能说说在旅游的过程中都看了一些什么?

生1:我去过苏州,那里的园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说拙政园、留园等。

生2:有一年暑假,我爸带我去卢沟桥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生3:去年夏天,我们一家去了首都北京,在那里我们游览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颐和园等,真是美不胜收。

师:是呀,旅游能增长知识。你们所说的拙政园、颐和园等这些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它们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好,我们下面要的一个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而且在这一单元我们会接触到一种新的文体。

生:什么文体,老师,讲给我们听听好吗?

师:别着急,你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两段文字,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文段一:久居北京的老城墙附近,孩提时曾跟小伙伴们一次次踏过那颤巍巍的、透过桥板缝就可窥见浊流的护城河桥,到离城墙不远的乱坟冈子或农家柴草堆去捉蛐蛐儿。也曾遇到难得的机会坐上昆明湖的小船,穿过那汉白玉砌成的玉带桥。头一次见到著名的卢沟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一时顾不上去数那桥栏上据说永远数不清的石狮。

文段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生:我看出来了,文段一在表达上侧重于记叙,而文段二在表达上侧重于说明。

师:说得对,前者主要是用来记叙的,要求生动传神,而后者则是主要用来说明的,要求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如果我们把前者称为记叙文的话,那么后者我们就称之为说明文。它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它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抓住特征揭示本质

生:老师,由于我们首次接触说明文,从哪入手呢?

师:大家想想,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原因何在?

生:那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师:对呀,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我们当然要从认识事物的特征开始呀。因为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

生:老师,谢谢您的点拨。

相关知识链接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

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范例1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

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中国石拱桥》一文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征加以介绍和说明。

本文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多而广。

第二部分(第3-9段):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第三部分(第10段):介绍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解答: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而而准确的印象。

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范例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分析: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美与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曲折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出自人工,却能宛若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与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解答: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的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阅读说明文,找出事物特征要建立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带着这样的思想去阅读分析说明文,才能正确把握其说明顺序。

范例3《故宫博物院》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写太和殿:

第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第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第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第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解答:

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解题方法链接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难点问题2理清顺序条理清楚

生:老师,我们在《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文章为什么要从旅人桥说到赵州桥、卢沟桥,最后又说到现代的桥?

师:问得好,你的提问涉及到说明文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

生: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说明顺序吗?

师:好,说明文在安排写作材料的时候,要合理地组织材料,这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关于这一点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记好。

生:老师,我明白了。

相关知识链接

常见的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说明文运用时间顺序往往突出时间的阶段性,每一阶段一般都有它的特征。它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说明实物的形状和构造时,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或由表及里……

3.逻辑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理(非实物)的文章。常见的有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构造到功用、由认识到实践等。

范例1试分析《中国石拱桥》的说明顺序。

分析:

《中国石拱桥》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

先通读全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a.石拱桥的外型。

b.石拱桥的结构。

c.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d.赵州桥的历史。

e.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f.卢沟桥的特点。

g.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h.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i.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j.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明确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这表明文章是按照由一般到个别介绍的然后,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

长虹大桥:建于一九六一年。

明确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再有: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则表明是根据桥的建筑年代的先后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

解答:

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本文的说明内容,根据说明内容从中归纳总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不仅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更重要的这是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钥匙,常常使用,有助于提高阅读说明文的水平。

上一篇:公司开展安全培训稿件下一篇:愚人节整人方法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