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10《信客》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2024-05-17

语文:2.10《信客》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共4篇)

语文:2.10《信客》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篇1

2.10《信客》学案

教师寄语: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2.感知课文内容,懂得关爱和敬重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3.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一、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2.检查预习情况

稀罕噩耗焦灼伎俩颠沛吊唁文绉绉........

轻蔑琢磨长途涉穷愁倒生死福..

二.理解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2)说说你对信客这种职业的印象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获得了这种印象?

(3)你喜欢这个信客吗?喜欢他的什么?从那里体现出来?

第1页(共6页)

三.合作释疑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

四.情感教育(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现在我们回头来看题目“信客”的“信”不仅是送信而且是诚信。现代社会,经常有人为了利欲而放弃了诚信,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五.课内精读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1.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3.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4.选文中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这样安排?

5.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六.拓展迁移

莫高窟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色流猛地一下涡游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6.下面的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一句含义的一项是()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7.“喧闹”意在强调()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

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

8.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出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的三个特点。

9.写出你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含义的理解。

10.以“粉笔”或“煤”为题,写一段文字,注意要有一定的哲理意义,并用上拟人修辞格。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明确:苦: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3)(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通达事理)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三、1.明确:先写老信客,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

2.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一是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

四、1.略

2.那些不为名利,安心干好本职工作的人都是。对待他们我们要尊重、理解。

例如: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因为他们不是正式的交警,很多人都不听他们的,甚至还会嘲笑侮骂他们,但他们依旧尽心尽责地守在岗位上,不停地挥舞旗子,吹着口哨,苦口婆心地规劝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再例如:清洁工,他们的工作又脏又累,待遇也不高,但他们工作的时候多专注呀,马路上任何一张小纸片,任何一块污迹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整个城市的卫生。

五、课内精读

1.使人切实感受到农村人们渴盼了解来自外面世界各方消息,增长见识的心情,可见信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2.表明信客受到妇女们的完全信任,是她们依靠的人。

3.因为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4.重点写了信客报丧送遗物等活动 因为,这类事件反映信客的遭逢,最有代表性,能很好地体现信客忠厚、诚实,待人谦和的品格,以及宽容、忍辱负重的精神境界。

5.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拓展迁移

6.C

7.A

8.(1)色彩绚丽(2)线条流利(3)形象生动(4)神态逼真(5)场面宏伟(任选三个)

9.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10.示例:粉笔——握在教师手中,它奋不顾身,为教育事业献出短暂生命;拿在裁缝指间,它自告

奋勇,磨损自己,画出优美线条。粉笔敢于挺身而出,从不索取。煤——不怕引火烧身,它燃尽一生,给予光和热;不怕孤独寂寞,它默默无闻,躲在墙角一隅。煤,黑色的身躯,给人深刻的启示,奉献一切,默默无闻,不争功,不图名。

语文:2.10《信客》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篇2

展示

9、《三峡》

1、知识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方法: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难点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达到熟读成诵;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导入新课

一、自学检查(检测)及展示:

1、郦道元,字善长,_______(朝代)范阳涿县人。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_______》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______》一书所作的注释。这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读课文,读准字音:

阙()

嶂()

曦()

襄()

溯()

御()

湍()

巘()

漱()

涧()

属()

裳()

3、三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县与湖北省_________市之间。

二、主题探究及展示

(一)初读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略无阙处

(4)至于夏水襄陵

(5)或王命急宣

(6)沿溯阻绝

(7)绝巘多生柽柏

(8)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9)虽乘奔御风

(10)良多趣味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品读课文

3、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_________,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势。

4、②、③、④段写___________,分别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季节)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___的总特征。.第②段写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写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写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6、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引用“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___________描写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导练及展示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甚,很)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绝(消失)

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

.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

.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四、拓展提升及展示

原文填空:

(1)

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侧面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快马和疾风来衬托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小结及展示

六、课后作业(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一、二、三题

七、下节课预学指导

10课《短文二篇》

1、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读通课文;

2、读准下列字词:

藻荇

语文:2.10《信客》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篇3

一、教材简析

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以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1.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我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习。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类。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初一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教七年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却有待加强,下面根据初一期终考试成绩进行具体分析如下:七年级期末语文合格率为91.7%,优秀率为14.3%,平均分为90.2。因此,本学期在保持合格率、平均分总体较好的势头之下,还要大力抓好优秀率,力求本年级总体水平一致。目前班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0).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五、教学过程安排

(一)识字写字方面

1、课后读一读、写写和课文注解为重点,学生识记并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自觉养成语言积累的情况,改正写错字别字的缺点。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讲解文字知识,让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识记和扩展。

3、课后听写,反馈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订正。

(二)阅读方面

1、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总计为1082字。

2、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3、课堂教学方面:抓住关键,简化头绪,关注细节。首先要自主对文本进行细读。其次参考有关鉴赏文章。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关键问题进行预设。关键问题要指向明确,有意义,有发展思维和提升语悟的价值,具有开放性,能让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不同学生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言说的凭借,都可能在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尽量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同时对自己的每一堂都要有反思。课堂比较精彩的地方做实录。鞭策自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三)写作方面

1、首先培养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因此这学期开始“班级日志”的活动,每组一本日志,一天一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练笔的机会,文体内容都不限。

2、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每个单元给学生类文阅读,并写读后感。既可以积累素材,同时也可以练笔,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和理解。

(四)朗读方面

除了加强课堂的朗读指导外,进行自主早读的实践。

(五)实行反思型的单元学习评价。

2016 9 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 篇4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抓住感动点,抒写感动文。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学习难点:

感受亲情,抓住感动点,抒写感动文。

学习过程:

音乐导入:

播放崔京浩《父亲》,熟悉的歌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生活中我们把他叫作“父亲”。也许是因为父亲少了母亲般细腻温情的呵护,生活中他们对儿女的爱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实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去爱,而是我们没有细心去感受罢了。歌词中唱到“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这足以说明父亲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深情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来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父子深情,希望能给你以启示。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朱自清,原名______,字______,号______,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2.文体、背景介绍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背影》是他的______(文体)代表作之一,作者当时28岁,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冬。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______》。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交卸(______ )______ 奔丧(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晶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______ )唐______ 差(______ )使(______ )______ 拣(______ )____________

搀(______ )____________ 迂腐(______ )____________ 举箸(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ù sù____________ suǒxi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ù______ 闲__________________ gōu留____________ pán shā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语境,理解下列字词意思。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琐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推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同学们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感知:

1. 本文的文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当时见面时的境况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是通过“______ ”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______ 情感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小支架: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A

1.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根据提示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分析、体会这浓浓的父子深情。

提示:

(1)感情基调的把握

(如:我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段文字,因为……)

(2)抓住特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文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原文哪个地方有所体现)

(3)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我认为文中什么词句运得好,因为……)

(4)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体现

(可选择父亲或我的表现来分析)

小支架

(1)基调指的是课文的基本情调,把握基调,就是把握朗读课文的整体感,要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2)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一)展示交流A

预设:这里提到“我”的一次流泪,老师可以追问:体会此时流泪“我”的内心感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流泪”,每次的泪又该如何理解呢?

深情朗读“望父买橘”情节。

(二)研读赏析B

本文情真语质,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二)展示交流B

(三)研读赏析C

1.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小支架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个“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2.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捕捉过这样的感动时刻,体会到父母对你深深的无私的爱。

(三)展示交流C

预设:如果孩子们不能理解,可以出示范文。

明确:感动点可以是动作描写,也可以是语言描写等等。

三、拓展延伸

1.联系实际想一想,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何尝又不是这样做的呢?而更多时候我们内心所反馈出的却是对父母行为的一种排斥和厌恶。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流传很广的小文章。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变化的爸爸》

4岁:我爸无所不能 。

5岁:我爸无所不知 。

6岁:我爸比你爸聪明 。

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长大的那个年代跟我们非常不一样

12岁:喔,好吧!自然的,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 。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1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实在是应该知道 !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么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

50岁:如果爸爸还能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

温馨提示: 人生路漫漫,亲情相陪伴。拥有之时,要懂得珍惜,别等失去之后,只剩悔恨内疚的回忆。别让这几世修来的缘分,转瞬即逝,别让自己的年少无知,挥霍在宝贵的青春岁月!

2.

《背影》(片断)

三毛

不知是荷西葬下去的第几日了,那天的风特别的大,拍散在车道旁边堤防上的浪花飞溅得好似天高。

我缓缓的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一排排被海风蚀剥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那时人行道上除了母亲之外空无人迹,天气不好,熟路的人不会走这条堤防边的大道。

母亲腋下紧紧的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这个憔悴而沉默妇人的身体,不必说一句话,便河也似的奔流出来了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里面,多么深的悲伤,委屈,顺命和眼泪像一本摊开的故事书,向人诉说了个明明白白。

可是她手里牢牢的提着她的那几个大口袋,怎么样的打击好似也提得动它们,不会放下来。

我赶快停了车向她跑过去:“姆妈,你去哪里了,怎么不叫我。”

“去买菜啊!”母亲没事似的回答着。

“我拿着超级市场的空口袋,走到差不多觉得要到了的地方,就指着口袋上的字问人,自然有人会拉着我的手带我到菜场门口,回来自己就可以了,以前荷西跟你不是开车送过我好多次吗?”母亲仍然和蔼的说着。

荷西去了的这些日子,我完完全全将父母亲忘了,自私的哀伤将我弄得死去活来,竟不知父母还在身边,竟忘了他们也痛,竟没有想到,他们的世界因为没有我语言的媒介已经完全封闭了起来,当然,他们日用品的缺乏更不在我的心思里了。

是不是这一阵父母亲也没有吃过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过?

只记得荷西的家属赶来参加葬礼过后的那几小时,我被打了镇静剂躺在床上,药性没有用,仍然在喊荷西回来,荷西回来!父亲在当时也快崩溃了,只有母亲,她不进来理我,她将我交给我眼泪汪汪的好朋友格劳丽亚,因为她是医生。我记得那一天,厨房里有油锅的声音,我事后知道母亲发着抖撑着用一个小平锅在一次一次的炒蛋炒饭,给我的婆婆和荷西的哥哥姐姐们开饭,而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的登机而去,包括做母亲的,都没有忘记买了新表才走。

以后呢?以后的日子,再没有听见厨房里有炒菜的声音了。为什么那么安静了呢?好像也没有看见父母吃什么。

“姆妈上车来,东西太重了,我送你回去。”我的声音哽住了。

“不要,你去办事情,我可以走。”

“不许走,东西太重。”我上去抢她的重口袋。

“你去镇上做什么?”妈妈问我。

我不敢说是去做坟,怕她要跟。

“有事要做,你先上来嘛!”

“有事就快去做,我们语言不通不能帮上一点点忙,看你这么东跑西跑连哭的时间也没有,你以为做大人的心里不难过?你看你,自己嘴唇都裂开了,还在争这几个又不重的袋子。”她这些话一讲,眼睛便湿透了。

母亲也不再说了,怕我追她似的加快了步子,大风里几乎开始跑起来。

我又跑上去抢母亲袋子里沉得不堪的一瓶瓶矿泉水,她叫了起来:“你脊椎骨不好,快放手。”

这时,我的心脏不争气的狂跳起来,又不能通畅的呼吸了,肋骨边针尖似的刺痛又来了,我放了母亲,自己慢慢的走回车上去,趴在驾驶盘上,这才将手赶快压住了痛的地方。等我稍稍喘过气来,母亲已经走远了。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的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的在那里走下去。

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我突然热泪如倾,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

1、作者已看到在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踽踵独行的母亲,为什么还要问“眼前孤伶伶地走着的妇人会是我的母亲呢”?试赏析“踽踽独行”这个词的妙处。

“我”不愿相信眼前这个憔悴、弱小的身躯是“我”的母亲,这样写更增添了女儿的愧疚。

2、第十五自然段写“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买了新表才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用对比的手法,更突出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无私付出和那些家属的冷漠无情。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划线句子作赏析?

4、文中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作者对母校怀有愧疚的心情。因为自己身遭丧夫的打击,而忽略了身边的父母,其实父母同样承受着这份痛苦,他们仍毫无怨言地努力为女儿做事,这恰恰体现了母爱的平凡和伟大。

四、布置作业

1.深情朗读全文。

2.完成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1、不忘背影(引起回忆,虚写背影)交代家境

2、描写背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心照顾__________________

背影______(往事回忆,实写背影) 浦口送别______车站买橘______父爱子

车门话别______ 子爱父

3、思念背影

(结束回忆,虚写背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

上一篇: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下一篇:企业考勤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