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的山谷教学设计(共7篇)
幽静的山谷教学设计 篇1
幽静的山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唱《幽静的山谷》
2、听《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
3、拓展:约德尔山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演唱《幽静的山谷》,唱准弱起拍,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2、通过欣赏《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品,感受真声和假声的不同的音色,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3、了解瑞士“约德尔”山歌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与表现弱起乐句的韵律,表现歌曲的感情
教学难点:唱好弱起乐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滔滔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滔滔河水孕育了人才辈出的乐都。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多瑙河像一条蓝色的飘带蜿蜒在欧洲的大地上,被人赞美为“蓝色的多瑙河”
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二、欣赏《瑞士山河》、《孤独的牧羊人》:
1、欣赏《瑞士山河》:听一听什么感觉?
2、介绍约德尔唱法:这是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歌曲的特殊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的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而且用这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一会儿真声,一会儿假声,形成奇特的效果。约德尔演唱形式多样,都在朴素的曲调中淋漓尽致表达出欢乐、渴望、怀乡爱怜的情感。但演唱方法都是统一的。
3、再听一遍:你听到了歌声中的“咿、噢、来”等各种衬腔吗? 这种源于山里牧羊人呼喊的声音有什么特征?
4、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这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作品,听一听,歌曲的演唱与《瑞士山歌》有哪些相似之处?
5、复听:请在“来咿噢都”处轻轻地和着拍子拍手。
6、模仿一下大跳的唱法。
三、学唱《幽静的山谷》:
1、自由读歌词:
2、按节奏读词,由老师带领着,体会弱起小节,正确的换气、分句。
3、分句学唱歌曲:注意一音两字、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可以适当示范。
4、完整地唱歌曲:提醒学生正确换气、分句。
分析歌曲:第一乐句以级进为主,第二乐句两次四度大跳使旋律突然明朗。第三乐句6小节,前半句运用附点节奏,增强了音乐的动感,后半句再现了第一、二乐句的音乐元素,在回味中结束歌曲。
四、总结下课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雪松在大学重压之下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回忆一下,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指名说。(相机板画)
2、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通过仔细观察最终发现了谜底。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跟着这两位旅行者一起到魁北克去揭开、去领悟这“山谷中的谜底”。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谜底揭开的语句,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准确地找出谜底来。指名说。
2、[出示: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指名读。
3、质疑:你认为造成这一奇异景象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
(1)“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课文中有没有预先告诉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2)“雪松本领大”板书:雪松
4、⑴质疑: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述了雪松的本领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划划、读读。
⑵雪松在你眼中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呢?谁来读一读你找出的句子?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身姿。]
⑶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概括出雪松的本领?边默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把你认为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字词用着重号标出来,说说理由。学生交流。板书:弯曲、反弹
⑷读一读,用手臂来演示一下雪松的这个本领,讲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演示练说。
⑸看了同学的演示,大家来想一想,雪松的枝丫是在什么情况下弯曲的?什么情况下又立即反弹的?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⑹雪松独特的本领真令人赞叹,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5、雪松还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最让你欣赏?学生交流。[出示:就这样„„完好无损。] 指名读,齐读。
⑴过渡:短短的三十几个字,让人为之惊叹、为之佩服,我们再去读一读这段话,把让你惊叹、佩服的地方圈下来,可以是一个短语,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再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自由研读这段话。
⑵交流:说说有哪些让你惊叹、佩服的地方。指名说。
①反复地积:可见雪之大、之狂;
反复地弯: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 反复地落:“退让”策略的成功;
反复地弹: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板书:积、弯、落、弹 ②“„„”省略号看出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
③“完好无损”:一点都没有损坏。
⑶让我们带着对这段话的理解来跟着老师读:
A:听!寒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漫天的飞舞!雪松只有——(读)
B:狂风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压断了柘、柏、女贞等杂树、只有雪松——(读)
⑷至此,这个谜底全揭开了。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自由发言。
6、看板书小结:雪松能顽强地与大风雪抗争,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说明他是强者,板书:强者,而他又能够适时地弯曲和反弹,反复地积、弯、落、弹,在雪特别大的东坡顽强地生存,又说明他是智者,板书:智者,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技巧,它还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这种智慧、胸怀让人情不自禁地佩服、赞叹,让我们带着对这群智者和强者的敬佩之情(板书:!)再来读一读描写雪松的几句话吧!齐读。(当雪积到——完好无损)
三、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过渡:同学们,这次与两位旅行者的同行收获还真不小,我们终于解开了山谷中的谜底。旅行者也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感到兴奋。他们还想到了什么?听老师读。
2、再读读书上他们的对话,你能读懂吗?你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交流。
3、其实对于像雪松那样的弯曲,在很多的故事中,很多的人身上都发生过,谁能举些例子说明?学生举例。
4、对于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我们的古人早已心神领悟,在很多的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思想与精神,如我们练习册里做到的“以屈求伸”,由雪松弯曲这一自然现象你还能想到哪些成语或谚语、俗语? 板书在旁边
5、师: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像雪松这样弯曲的例子还真不少!于是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齐读最后一句话)。记住,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
四、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顺着山谷中的这个谜搜寻到了谜底,从中还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压力、困难,我们首先要敢于面对,如果她关乎尊严与荣耀,我们甚至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但如果困难太大,一时难以克服,有时也应该学会另外一种抗争与生存的方式,那就是弯曲与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忍让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地发展。(齐读: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通过这节课和大家的交流,老师也觉得受益匪浅,谢谢大家!
2、出示:作业超市(可选择)
(1)抄写课文中对你最有启发的话,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2)本文作者刘燕敏写的文章多篇被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找一找《山谷中的谜底》的原文与父母共读,然后写一篇读完原文后的读后感。
板书:
10、山谷中的谜底
弯曲 反弹
雪松 勇者!智者!积 弯 落 弹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会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动质疑,构建阅读话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复习旧知)板书
2、你想知道什么?或者想提什么问题?
预设:(谜底是什么?雪松有什么本领?从雪松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二、主动感知,引导读中感悟。
1、出示学路建议一。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勾画出有关山谷谜底、松树本领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2、带着问题,主动去感知课文,去揭开谜底。
三、主动建构,进行深度阅读。
(一)揭开谜底
(1)课件出示谜底:“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读这句话,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引导交流:揭开谜底。
(3)产生疑问:仅仅是因为东坡的雪大、西坡的雪小这些外在因素造成这个奇异的景观吗?
(预设:雪松的本领大。)雪松有什么本领能存活下来呢?
(二)品赏雪松形象
(1)课件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2)交流: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弯曲、反弹)你是怎么理解的?课件演示这一动态过程。以此理解“弯曲”“反弹”。
(3)引导:
▲理解反复,读相关句子。
▲多种形式朗读:“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4)小结。
(三)领悟旅行者的话深刻含义。
(1)出示学路建议二
①默读课文4-6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旅行者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②你想起了什么人,什么事?或想起了那些名言警句?
③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2)汇报交流
(3)引导说话:不是…而是…
(4)点明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举例子等。
四、主动拓展,课外延伸
1、正面抗争与学会弯曲两种观点碰撞。
2、课外阅读《自然现象之谜》。
3、收集并整理有关“智慧的弯曲”的成语或谚语、俗语。
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西坡:杂树(雪小)
东坡:只有雪松(雪大)
本领:(弯曲反弹)
启示:敢于抗争,适时退让
教材解读: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篇4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1
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在整个教学中,我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注意课外延伸。力求“读中感悟、导之以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的空间。在教学中抓住以下两点:
一、感悟文本,突出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以自读、默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二、导之以行,突破难点
文中的启示比较难懂,也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突破难点:首先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卧薪尝胆》这则小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并留下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2
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侧重写实;后半部分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这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叙事简洁,内容较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根据上述情况,我设想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3
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后,再让他们读课文,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文,画出表示谜面的句子,谜底的句子。然后,从文章的谜底着手,层层剖析,理解山谷东坡只长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长雪松以外还长其它杂树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片断“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便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就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那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这一片断的理解作为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范读,让学生心随雪动。而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某一个感人的句子去读,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征和品格。最后,要求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把自己所读懂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这样,既是学生心灵的独白,又是他们的个性的张扬,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对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读,读出它的傲霜斗雪,读出它的灵活变通,以次丰富课文的内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后,再指导学生理解给人启示的话“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有了前文的铺垫,学生就不难理解,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最后,我安排了一个练笔:结合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写一写对“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句话的体会。反思:课题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课题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读文题时蜻蜓点水一带而,没能读出情趣,没能读出滋味,读出感受。指导阅读重点片段时,指导太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故学生主动探究不够。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篇5
在我校的评教评学活动中我讲了《山谷中的谜底》这一课。本文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我仔细分析教材,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我首先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长雪松?”以这个谜面直奔谜底,组织读读,找找,画出有关句子细细品析,再进行小组讨论。接着引导学生读出“东坡只长雪松”的关键在于“东坡雪大”以及“雪松的本领和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地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其次,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交流讨论从第二个旅行者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有雪松这种精神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书面哲理通过学生的讨论,感悟,又重新回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新课标的要求,想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因此,我推敲每一个问题的准确性,力求课件新颖生动,又能突破教学重点,想通过及时恰当的点拨和激励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乐说、会说。这节课上完后,总的感受不错。因为我看到学生听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像崔佳丽、李永玉等一些后进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小组合作,并代表小组发言。学生的评价语及其朗读都出乎我的意料。这节课我对学生的表象是很满意的,但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时”,学生将历史的英雄人物和事例进行了一个分类归纳,如:越王勾践、蔺相如、司马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等一些事例都是占时地弯曲退让,保存实力以求更好地发展,而没有联系到今天的实际,这儿教师的引导、点拨有些缺欠。在教学时需要考虑地全面些,引导、点拨及时些,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篇6
在第二课时时,我抓住“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雪松的弯曲值得人敬佩与学习。学生答道:“心怀反弹的弯曲是一种策略,而没有反弹的弯曲,只能得到毁灭。”并且学生举了“忍辱负重”“退一步海阔天空”等例证谈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扪心自问,本次教学的败笔还有不少:
由于第一课时,我已经安排了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已经解决了“谜”“谜底”这里两个问题,在第二课时时又对此进行了复习,完全没有必要再次在自学提示中出现这个问题,结果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
失败二、朗读体会一笔带过
我记得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堂应“读”占鳌头,要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而我呢,虽然也让学生读了课文,但读的时间却那么少。教师没有能够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设好桥梁。
失败三:没有把握课堂生成,教学评价过于单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但是我却没能及时地对孩子的精彩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也没能对孩子言语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有效的修补。比如,季子滢同学在谈“越王勾践”的例子时,我没有对她的精彩发言加以肯定,也没有继续深挖,开拓孩子的思维;又比如,仲逸同学说“布鲁斯王子就像雪松,反抗了八次,终于成功了。”我却说对此持保留意见。其实,当时引导一下:布鲁斯王子具有雪松的反弹之心,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他。这样就不会打击孩子高高举起的小手了。
学生在最后总结部分,我本想开阔学生思路,却没想到对学生的感悟产生了误导。从本质上讲,开阔学生思路不是坏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让学生感悟“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本身学生说的正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我却说“正面斗争也是需要的”从而对学生产生了误导。对于这一点,我深感后悔。
语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篇7
语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范文一
《山谷中的谜底》讲述了两位旅行者看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的奇异景象后得到人生启发的故事。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在整个教学中,我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注意课外延伸。力求“读中感悟、导之以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的空间。在教学中抓住以下两点:
一、感悟文本,突出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以自读、默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二、导之以行,突破难点
文中的启示比较难懂,也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突破难点:首先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卧薪尝胆》这则小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并留下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语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范文二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题目的导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重点指导生字“惟”的写法,并进行朗读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理解感悟两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启示的话,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体会。
在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猜谜导入课题的方法。我说谜面“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个学生说那是“月亮”。我说:“月亮就是这个谜语的——”“谜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便在黑板上写了“谜底”两字,告诉学生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课题补充完整,指名朗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理解“山谷”一词时,画了一幅简笔画,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山谷的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带着“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初读课文。我觉得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猜谜导入课题,给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简笔画理解课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课题质疑,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初读课文的热情,吸引他们非读下去不可。
语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范文三
《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象。课文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近。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本课第二个旅行者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并能从中受到启发,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自读自悟,大胆质疑
1.鼓励学生自己读题、审题,围绕课题质疑。如:是什么山谷?山谷中有什么谜底?谜底是什么?让学生独立初读,捕捉课文主要信息,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同时划出不懂的地方。
2.围绕课文基础内容和学生事先设置的问题讨论。如:魁北克山谷在哪里?那儿有个什么谜?是谁揭开了谜底?你读懂这个谜底没有?两个旅行者说的话你能读懂吗?教师相机与学生讨论,解决疑难。
3.教师疏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读懂谜底,读懂两个旅行者说的话——谜底给人的启示。
二、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在初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引发小组合作讨论:A.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么本领?“雪松有什么本领?”是一个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在合作讨论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教师巡视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注意“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
2.指导精读,理解给人启示的第五自然段。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分小组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表意见,说出他们各自真实、独特的感受与认识。
三、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1.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以有知识,说说像雪松一样以退为进的事例或词句。事例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学习了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读书感受等谈谈自己受到的启示。由读导思,由思导说,重在感受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幽静的山谷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幽静的小道高中写景的作文10-17
季羡林《寻梦 》《幽静悲剧》09-26
描叙山谷间的优美段落07-06
山谷作文600字09-08
香港迪士尼乐园的灰熊山谷作文06-10
仙山谷漂流作文400字07-22
山谷型安全填埋场实施粘土衬层的探讨05-14
血性山谷观后感600字优秀作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