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母爱优秀作文

2024-08-06

深刻的母爱优秀作文(共15篇)

深刻的母爱优秀作文 篇1

优秀作文:深刻的母爱

世界上最深刻的爱,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不是罗密欧与朱莉叶,一切男女情爱在最深刻的爱面前都是可调整的、有变数的、不敢担保天长地久的。

只有一种爱,埋在我们的血液里,只有生命完结之日,才是这种爱的终结之时,这种爱义无反顾,可以毫不犹豫为对方牺牲自己,也可以在一瞬间将弱小的身躯变得强大无比,这些特质,在文学家们反复讴歌的爱情一旦出现便流传千古,而在另一种关系中十分常见。

我说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

人类的生育永远是大自然一件最神奇的事,在接受了来自异性的一个小小细胞后,母体便在自身体内默默进行着分裂与繁衍的全过程,从一个细胞变成两个、再变成4个、8个、16个……从悄无声息到显山露水,直至从一团混沌长成有手有脚有头有脑,足足280天。这280天里,母亲负担着一个崭新的生命,加上腹中为了这个生命的成长而增加的大量羊水,如同背负一个十几二十公斤的`巨大沙袋。湖南话管怀孕叫“驮崽”,倒真是很形象。光是重还不怕,身体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只要有一点点意外,无论是内力还是外力,哪怕是神秘的不为人知的小原因,这个生命就有可能长不好,成为母亲一辈子的遗憾。

十月怀胎,女性一点一滴地感受看着身体变化,如果没有任何意外,新生命终于成熟了,想离开母体了,他会制造一种巨大的疼痛,这绝对是男性无法想象的痛苦,经历过种疼痛的女性,会变身为一种新的物种,无坚不摧、无往不利,这个物种就叫母亲。因为这种疼痛的洗礼,母亲将能够承受哺乳的辛劳、数月甚至数年被不断惊醒的睡眠,还不得不全盘接受关于孩子的一切好与坏,而不是像很多为人父的心声:“你乖,你像我,我就喜欢你。”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就是爱,全身心的爱,与孩子听话不听话、出息不出息毫无关系。无论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也只能爱他,别无他法。

这其实也很自然,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父亲真正参与的只是十个月前偶然发生的、与血淋淋的生产场面貌似毫不相干的美好事件,他享受完了,其他的事情就与他无关了。虽然还有神秘的血缘存在,但那种爱往往要等孩子会走会说,能和他交流了,他才能骤然体会到。

母爱的深刻在于无条件,同时也在于不顾一切。上天把生育这个残酷的重任交给女性,便强行为女性加上了一道又一道紧箍咒。只要成为母亲,女性从此就再不是一个人,孩子从她的身体里娩出,与她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整体, 只要需要,可以毫不犹豫牺牲自己这一部分来救孩子那一部分。汶川地震中那个用身体为孩子搭起一个防震三角的母亲,其实是绝大多数妈妈的真实写照。

幸好大多数母亲的爱是有回报的,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在他们幼小的世界里,他就是妈妈,妈妈就是他,妈妈高兴他就高兴,妈妈伤心他就伤心,他用稚嫩小手无比爱怜地拨弄着妈妈的头发、他义无反顾地扎进妈妈的怀抱不肯撒手、他用一千个理由吵着要和妈妈睡……那些当时被他一再重复以致于有点烦人的举动,若干年后都会成为每个妈妈无限怀念却永远不会再来的场景。那个贴心的小宝贝啊,一天天长大,便一天天和你拉开距离,终于远到伸手不可及,远到不愿多和妈妈说话,远到为了另一个女人而与妈妈生疏。龙应台这样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真是一段伤感的文字。

当一个又一个女人前赴后继从女孩变成女人、变成母亲,人类便有了未来。当世界上有了这种最深刻的爱,人类便是一个无法割裂的整体。

深刻的母爱优秀作文 篇2

一.关注社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道出了千古文章为时为事而作的不破真理。纵观古今, 无论长篇作名著抑或知小精悍的歌、诗等文章, 看其价值的大小, 最根本的一点, 就是看它是否跳动着时代脉律, 能否为时代发展服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俄国和法国的战争中俄国人民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写文章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高中生写作时若能把眼光投入到社会层面, 渗透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就可以超越一般文章的立意, 彰显高远与厚重。如2010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与你为邻》通过写同桌不得不回家乡参加高考的事, 直面许许多多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难题, 并且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高考户籍政策。作者把同桌个人的经历放入到大的社会背景之下, 传递了时代信息, 也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现实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文章的立意因此显得深刻高远。

二.选择新的视角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和文化程度不同, 对生活的感受也会不同, 如果我们在写作时如果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 善于独辟蹊径, 做到“见人之未见, 发人之未发”, 以独到的见解来呈现鲜明的个性。这样文章的立意就会与众不同。

游览敦煌,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没有写敦煌壁画的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他选择另外一个角度, 写一个无知的农民道士糟践文化的劣行, 表现了古往今来没有文化的人掌管文化的民族悲剧。穿越戈壁滩看到海市蜃楼, 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游记散文《海市》没有赞美沙漠中特有的海市等景象的绚丽, 却表达人不要追逐不切实际的虚幻的东西的道理。2010江苏省优秀作文《绿色生活》, 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 看到了“绿色生活”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是奢侈品。因为“我们不能硬要骡子去代牛犁地, 也不能让羊产牛奶。同样的, 也不能让烧煤都有困难的百姓去烧更加昂贵的天然气、氢气”, 进而提出“绿色生活不能面面俱到, 但可量力而行的”新颖观点。

写文章选择新的视角, 就要克服习惯思维的定势, 具有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古今中外纵横,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 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三.表达真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可见文章要想打动人, 有境界, 就要抒写发自内心的真情。若没有真情, 任何文笔、技法都不足为道。许多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 无不因“情”动人。朱自清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背影”打动了无数人;归有光《项脊轩志》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 感人肺腑;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催人泪下。

现在有不少学生抱怨, 平时接触最多的人无非是父母、老师、同学, 学校生活“课室、宿舍、饭堂”三点一线, 生活太单调, 能够触动心灵的事很少。文章如何写出真感情呢?

首先我们要用心感受生活。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 留心观察生活, 认真品味、捕捉那些典型的材料。对世界存在着一颗感恩的心, 认识到身边的人和事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只要你留意,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 总会让你感动的瞬间:妈妈煮的一碗汤, 爸爸寒冻中送给你的棉衣;考试失败时, 同学一句暖人的话语……

其次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细小的行动举止或细微的情节、环境, 它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人物的“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即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有些文章, 时间长了, 我们可能记不住文章的篇名, 但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终之际, 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 他方才点点头, 咽了气。此处细节描写使严监生成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可见细节描写决定作品的高度和深度。

例说材料作文的深刻立意 篇3

高考评分细则对立意之高下也有明确的界定(以70分为满分):不正确,0分~27分;牵强贴标签,28分~41分;略有牵强,42分~48分;基本正确,49分~55分;准确正确,56分~62分;独到深刻,63分~70分:可见立意之独到深刻的重要了。而所谓“独到深刻”,即是想人之难想,想人之未想,不人云亦云,要求新颖而奇异。

而现在,正确做到文之有“意”,已成基本能力,但为“意”独到而深刻,恐为难事,或者弄巧成拙,得不偿失,甚至全盘皆输。但我们不能因为惧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超越。其实,只要我们静而思之,循根追迹,思维深入,深刻立意并不那么可怕,现以以下作文题详细说明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家是美好的,有时候,路更美好。

对我们来说,家和路是人生永远的风景。

细究材料,可以写作的有五个方向:“家是美好的”“对于家与路而言,路更美好”“家是人生永远的风景”“路是人生永远的风景”“家和路是人生永远的风景”。

一、“家是美好的”如何立意深刻

“家是美好的”,本身可作文章的“意”了,可写作的内容如家中的生活被宽容、被爱抚、被照顾、被呵护或宽松、自在、享受、安逸等,以此来体现“家是美好的”这一主旨。但这些内容看上去仍是俗套,人云亦云,大落窠臼,只可算作正确的立意。立出深刻的“意”来,尚须深入思考。

可变俗为新。在大量的“被宽容、被爱抚、被照顾、被呵护、宽松、自在、享受”等实实在在的立意基础上崇尚“去实写虚”,如家庭的民主、公平、尊重、家风等,从而体现“家是美好的”,就别具一格了。

可化小为大。“家是美好的”,大量作文会选取的“家”必是自我的“小家”,这样,就又是俗套之作了,如能从自我的“小家”中走出来,放眼置身的环境,自然会觉得无处不是“家”了,比如所在的班级、所在的宿舍、所在的学校、所在的江南、所在的乡土等,这样发散开去,不是新颖了?

可化实为虚。在平常人眼里,“家”是起居生活的地方,而在思想者眼里,它不但是起居之所,更是安放心灵之所、理想之彼岸、崇高之境界等。所以,只有美的心灵家园、达成了目标、崇高的境界等才是美好的。

有人可能会反其“意”而行之,得出“家不一定是美好的”的立意,从而写“走出去才更美好”“外面的世界更美好”的主题,这就回到了材料的第二句“路更美好”上来了。如此一来,是不是本材料的深刻立意呢?未必!因为本材料的前两句是对比性话语,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所以,采用此方式立出的“意”,在对比性材料里,不一定是深刻的“意”!如果所供材料单是“家是美好的”,那么这种立意方式便是深刻思维的表现,所立出的“意”便是深刻之“意”了。

二、“路更美好”如何立意深刻

同“家是美好的”一样,“路更美好”本身亦可作为文章的“意”,但要与“家的美好”相比较,建立起联系,即首先得承认“家”是美好的,可写作的内容如“路”上有“家”所无法欣赏到的美景等,但这不免也落入了俗套,仍须深入思考研究。

可辩证思维。既然材料把“路”与“家”建立起了联系,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上来思考。它们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辩证关系呢?这是个经验认识问题,没有生活的体验,是断然不能明晓的。举个最简单的现象,比如我们离家离得远了,离得久了,我们便觉得“家”是何等让人牵挂,那“家”中曾经拥有的点点滴滴是如何让人感动又是如何美好,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路”更美好,因为只有它才能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立意:因路而想家,体现“路更美好”的哲思。

可象征思维。“家”与“路”的合并,必然形成了两个有意蕴的意象。“家”可象征温馨、幸福、歇息、安逸、停留、享受、温柔、理想、归宿、起点、终点、彼岸、被救赎的灵魂……“路”可象征苦难、痛苦、拼搏、挑战、过程、付出、追求、经历、行程、奔波、修行……构成相应的对连关系,便可翻出新意来:苦难之路永胜于温馨之家、只有路上的奋斗拼搏才能到达远方幸福的家、只有一路的修行才能救赎自我找到灵魂之家园……

可逆向思维。谁说“路”一定更美好?由此生发逆向的立意:“路美好,家更美好”“路美好,家也美好”“路不美好,家美好”。加之“逆向之逆向”思维,还可以有“家不美好,路美好”的立意。这样,立意更多,也更新了。

三、“家是人生永远的风景”如何立意深刻

除本身可作“意”外,“家是人生永远的风景”可形成这样的关系——“家”与“人生”,所以深刻的立意,便可从这一对关系人手。同时,尚要注意“家”的象征意:“家”是“人生”永远的追求和归宿;“家”是“人生”的梦想家园;“家”是“人生”永远的守护;“家”(精神)有多高,“人生”(境界)之花就有多灿烂;用什么样的“家”(精神、情感)来安放人生……

四、“路是人生永远的风景”如何立意深刻

除本身可作“意”外,“路是人生永远的风景”亦可形成这样的关系——“路”与“人生”,因而其深刻的立意,也应从这一对关系人手了,当然,也要注意“路”的象征意:“人生”就是“路”,“路”有多美,“人生”风景就有多美;“人生”永远在“路”上,只有“路”才能打造人生的风景;“人生”风景的长度和宽度,就看你走了多远的“路”和经历了什么样的“路”;走好人生路……

五、“家和路是人生永远的风景”如何立意深刻

将“家”“路”“人生”三者结合在一起,其本身作“意”,已是前面所有立意之上的“意”了,所以选择其“意”之本身,也就做到了深刻。只是它仍有虚实之分,立意之深刻独到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从“实”入手。现实中的“家”和“路”与“人生”的关系或是对“人生”作用的感触,是人人所经历和正在经历的,比如,我们既想家,又想离家,离家了,又想家,这是我们人人都有的矛盾心理,正是这一矛盾心理,才构筑了人生中的情感纠结,从而可以立意:人生永远在“家”与“路”的矛盾中演绎着真情风景。再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从“父母家”中出走,去寻找属于自己“未来的家”,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立意:人生就是在寻找自我的栖身之所中奔波;人生既要靠岸(“回家”),又要风雨兼程……

从“虚”入手。因“家”与“路”有其象征义(见上“二”),所以在此角度上的立意就更加宽阔了,比如,人生的行走便是追求幸福;风景独美的人生,是用不断的修行来打造美丽的心灵;人生之路的前行就是去实现一个个理想,从而不断升华人生……

从人性关照入手。人生而卑微,它既要“家”的庇护,又要通过“路”上的不断奋斗来改变卑微的地位,变悲剧为喜剧,变卑微为高贵,所以从这个方面进行的立意乃是最为上乘的立意:人生难以摆脱“家”与“路”的宿命,而越是在难以摆脱中的摆脱,才是人生的壮美……

深刻的教训作文 篇4

那件事情虽已过去很久了,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它使我感到惭愧,也给我带来了教训。

那是上学期的事了,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是我到小记者培训班学习的时间。那天上午爸爸骑着摩托车把我送到了小记者培训班后,就走了。我上了楼后发现教室门没开,又等了一会,过了上课时间好久老师还没来。我想:今天肯定是不上课了,反正爸爸也不知道今天不上课,我就到街上放松放松吧,省得回到家,又得听妈妈唠叨。我就去逛街吧,我顺着街边漫无目的.的走着,不知不觉来来到了书店门口,我就走进了书店,一进书店,被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所吸引,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贪婪地吮吸着书中的“营养”。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培训班放学的时间了,我赶忙放下书往家里走去。

一进门爸爸妈妈就问我,今天学了什么,我想如果让爸爸妈妈知道,今天培训班没开课,而我又没回家,一个人在街上,我肯定很“惨”。于是,又想着怎样才能不让妈妈知道,而我总是搪塞说,今天上的是朗读没记笔记……已经认为没有好的方法避免受训的我,在坏的思想的指引下,欺骗了爸爸……

可爸爸从我的表情和我的学习习惯看出我撒了谎,生气地说:“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只好低下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我以为这次我会更“惨”了,等着爸爸妈妈“火山爆发”,却没想到爸爸和蔼地对我说:“蓓蓓,你能骗得了我,你能骗得了你自己吗?其实,你去看书是件很好的事,但你应该告诉爸爸妈妈,再说你一个人上街也很不安全。更重要的是你这次表现出你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诚信是人的新闻立身之本。不过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

深刻的记忆作文 篇5

我最喜欢,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打大弹珠了!我经常和我的家人一起打,有的时候还会放学和五年级的同学们在足球场上打。

今天我和姐姐一起看了》青蛙和蟾蜍》系列的书,真有意思,里面不仅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印象深刻!

我知道每件事都是很好玩的,只有自己去尝试了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我知道一个人如果很伤心,要多和朋友亲人诉说,这样心情才能赶快好起来;我还知道做事情一定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成功!

深刻的记忆作文 篇6

“呀!39度!得赶紧去医院!”妈妈着急地说。赶紧背着我,骑上车,“唰”的一下开往了去医院的路上。因为事关紧急,妈妈差点闯红灯被罚钱。

到了医院,一个戴眼镜的高大的男医生为我检查了一番,开了处方。妈妈拿了盐水,退烧药后,争分夺秒地“唰”地跑了一楼、二楼、三楼……直跑到挂盐水的地方,才坐下来休息。

在挂盐水时,妈妈给我递水、擦汗、拿书……时时刻刻都守在我身边。

终于在10点30分左右,盐水“枯竭”了,我也松了一口气,这时我看见妈妈脸上渗着豆大的汗珠,可是她却只是擦了擦汗送我回家了。

祥龙的深刻变化 篇7

随着持续不断的改革, 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今天, 在享受着企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幸福的时刻, 我怀着珍惜与感恩之情, 回味着30年里我们北京祥龙汽车贸易公司勇于改革、拼搏奋进、追求卓越的发展历程, 真是感慨良多。

从“优越地位”掉到“命悬一线”

传统计划经济时代, 在由短缺经济形成的指标供给体系中, 拥有指标分配权利的企业形成了垄断地位。这类企业在当时确实是“运行稳定、效益稳定、日子无忧”, 在社会中有着相对优越的地位。原北京市汽车贸易公司便是其中一家。时间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延续, 但汽贸公司员工的思想观念却没有根本转变, 市场竞争意识薄弱, 变革总是迟缓无力。而来自市场的冲击带给企业的阵痛越来越强烈, 直至公司走到了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刻。上世纪90年代末, 汽贸公司库房中堆着成千上万早已被市场淘汰掉了的老配件。公司所属的十几个法人企业各自为政。资金占用大、利润低, 经营风险已无法控制。公司缺乏统一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监督控制手段, 总体已处于散乱局面。这个专门从事汽车配件经营、在国内曾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 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到了这一刻, 解放思想, 抛弃“等靠要”的观念, 快速变革成了必然的选择。

从改革重组到探索汽配物流发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末,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下, 当时位列中国五百强企业的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与北京汽车贸易公司进行了合并重组, 组建新的汽贸公司。新公司的改革重组之路充满艰辛, 能否把握住机遇, 迅速捕捉商机, 探索发展道路, 解决重组后遗留的诸多问题, 成了保证改革重组顺利进行, 实现企业重生的关键。

当时, 中国汽车服务行业开始引入“4S授权特约维修站”模式, 主机厂加大了对下属维修站的管理和控制。这种新的经营模式给本已受到“汽配城”冲击的国有汽配经销企业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此同时, 中国配件业界的有识之士已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国内的汽配物流营销服务。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汽车配件连锁企业相比, 汽配物流营销服务成为行业中最专业、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运营模式, 也是汽配经营者走出行业困境的唯一出路。

新汽贸公司在对汽配市场认真分析调研的基础上, 毅然选择了汽配物流营销服务模式。在上级领导支持下, 汽贸公司于2002年4月与上海大众公司合作, 创建了“上海大众北京配件分中心”。该中心有别于上海大众在其它省市的配件中心库。它采用商流和物流相结合的模式, 通过物权转移, 在上海大众公司、北京地区上海大众特约维修站之间形成一条完整的汽车配件供应链。北京配件分中心负责其中的计划、仓储、销售、配送。北京配件分中心的知名度在业界迅速提升, 屡获上海大众公司好评, 并不断创造业绩新高, 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北京配件分中心建立当年, 营销收入就达8000多万元。

2006年, 公司又引入了大众汽车进口配件项目, 成为德国大众公司在中国的唯一进口配件供应中心, 为全国大众进口汽车经销商提供汽配物流服务, 汽贸公司从此步入了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从传承企业文化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如何使作文深刻 篇8

关键词:深刻,以小见大,探因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包括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对于学生来说,我觉得深刻更容易让学生入手。所谓深刻,就是我们在写人、记事或者认识问题的过程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品质,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和认识问题的本质。而且高考作文的深刻具体的要求体现在:透过表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启发。所以如何让学生能够把作文写深刻,是教师作文教学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为什么学生从深刻入手比较容易呢?因为高考作文是对考生思想素质、认识素质、思维素质和表达素质的综合考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越来越重视考查“理性和分析能力”, 例如2015年全国卷的语文作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学生就事论事,那么学生要想取得高分就只能把文章写得深刻,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分数达到高分。进一步体现了深刻这一要求。而且对于语文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深刻这一等级更能够成为学生作文的亮点。所以教师在作文发展等级的深刻这一方面着手,让学生得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如何让学生的作文主题深刻呢?如何教会学生选择让文章深刻的素材呢?虽然让文章主题深刻的方法很多。但是对于普遍的学生来说,哪些方法更容易让他们入手呢?学生怎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摒弃浮华空泛,崇尚深刻透彻呢?我觉得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以下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深刻:

一:以小见大,因事显本质

“以小见大”就是“窥见一斑而知全豹”“一叶知秋”。有的是把典型的小事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上去思考,然后学生可以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或者一个家庭的变化或者一件小事情的苗头,然后层层剥笋,去挖掘这些小事的本质原因,然后让作文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深刻现实意义,让学生的作文耳目一新。而且学生的作文从一些的小的事情上入手,他们更加能够熟悉和掌握,而且小事情角度小,他们进行议论更能够使他们作文的举例论证不会偏离作文的主旨,使主题更深刻。

从一个人的变化,一个家庭的变化认识到社会的变化进行论述,层层挖掘这些小事情的深层本质。行文中以问引论,追根求源,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揭示出来。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写作经常误以为一定要写一些很大的事情才能够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评委的认同所以无限的夸大事情,那么反而成为了这篇作文的败笔。例如:高中的学生经常会通过写在一个月黑风高狂风暴雨的晚上,我生病了,爸爸或者妈妈背我去看病,这一事情来表现父母对他们的爱。然而这样写一点都不能够真实地体现出父母的爱,不能够给人真情实感,不能够打动评委。这会成为学生作文的败笔,作文低分的原因。如果学生能够在平常的一些小事写起,那么更加能够体现真情实感。例如09年的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这也是一种爱》中儿子考试失水准了回到家后,父子在吃饭的情景,儿子的担心父亲的责骂,但又期盼父亲的关心,但是父亲并没有说什么而只是说了一句:“你想些什么?我明天去买。”这简单一句话,却包含着无限的父爱。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写的都是平常生活中的小小的事情,却是得到了评委的好评。

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扑捉生活中的小事去挖掘它的本质,使自己的文章既能够有真情实感,又能够让自己的文章深刻,成为自己文章的亮点,从而得到评委的好评。总之学生只需要下一番“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众见大干”的功夫,就会取得语文的半壁江山。

二:探因果,寫事例显道理

写议论文,少不了论据,而且在这个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无疑与儿戏一般,而且学生经常是“材料+结果”的形式来论证观点,或者学生只是把几个论据堆砌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可以吗?这样用材料有没有论证效果呢?显然这些文章缺少的是使文章深刻的说理透彻的重要一环,没有什么论证的效果。那么这些的文章按照高考的评分标准只能够是属于二类文。然而高考中这种运用事例论证的作文在高考中比比皆是,这样严重影响语文得分。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该怎样教会学生通过这些纷繁复杂的事例去表现这些事例中的道理,然后让自己的文章深刻呢?

我觉得在时间紧迫的考场上,学生通过探因果的方法去挖掘事例的事例中的道理是最适合普遍学生的。那么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上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有了分析意识后就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的原因,从而有力去挖掘这些现象中所蕴含的道理,让自己的文章深刻透彻。那是因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最本质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分析和认识事例过程中,找到了这些事例中的因果关系,那么就能够反映出其中的道理,就有了反映事物本质的发言权,从而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作文就具有了深刻这一亮点,从而吸引评委的眼球,取得作文的高分。例如:《磨难,能历练了人生》中,原文:“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这篇文章是把材料堆彻起来,然后“材料+结果”,没有对事例材料进行分析,不能够有力证明“磨难,能历练人生”这一观点,只是把这篇作文作文二类文进行评改,那么学生就会在作文这一块失去很多分。如果学生把则材料修改为: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压打,顽强抗拒厄运,经受住了磨难,历练了人生,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经受住了磨难,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历练了人生,才成为一代“史圣”。同是举一样的例子,但是修改后的表述却能够深刻透彻把“磨难,能历练了人生”这一观点有力证明了。那是因为将这些例子不断探求例子中因果关系,从而挖掘出例子中蕴含的道理即学生所需证明的观点。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师中应该要让学生有剖析事例的意识,然后层层挖掘事例中的因果,让作文中所举的事例深刻透彻证明自己的观点。

印象深刻的夜晚优秀作文 篇9

那是一个夏日,我们考完试,可以放松一下了,我同十几个小伙伴去人民公园玩,那会儿我很怕黑,还不敢看恐怖片,可我偏偏还看得入迷。那天,我们几个从三点玩到了八点半,那时天已经黑了,妈妈在奶奶家,她说让我玩完自己走回去,和我玩的那几个同学不是一个小区的,不过回家的路是一条,我和同学在街上走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感觉,可是和他们分开一踏入小区的大门我就后悔了,后悔当初不该让妈妈回家,啊!苍天啊!大地啊!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对我!

我心里发毛,脸色发白,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眼前的一切,路灯发着微光,周围还是漆黑一片,只有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发出的淡淡的光,可是这一点光也没用啊,小区里还是黑,我的嘴抽动着,牙关咬得紧紧的,心想:呃!我是走呢还是不走呢?唉!我怎么。我怎么不拿上电话手表呢!算了!走吧!走一步算一步吧,我嘴里嘟囔着:“啊!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啊!救救我啊!妈妈……妈妈”

我慢慢的走了五步,心里想:千万不要想鬼片,千万不要想鬼片,哈哈!可是越是这么想脑子里边想到鬼片就越多,书上看的,自己构思的,我忍不住了,一口气跑到楼下,我打开进户门,正如一道闪电劈到我身上,啊!那这里更黑,楼道里灯也坏了!气死我了!比这更惨的是灯还发出一丝丝红光绿光,我异想天开的想这里不会有好几个鬼啊!

想到鬼,谁也忘不了死神,我心里越想越怕,为了给自己壮胆边唱边跑:“这是欢乐美……”我的歌声和脚步同时停住了,哦!眼前那是什么?三个“鬼”啊!我一边尖叫一边挥着手尖叫着往楼上跑,妈妈已经给我打开了门,我看见妈妈,心终于归位了,我紧紧抱着妈妈说:“妈妈,吓死我了,终于躲过了那些恐怖和黑暗活着回来了!”妈妈笑着抚摸着我的头说:“真勇敢,自己一个人能回来了,长大了!”

通过这一次惊险的走夜路,我变勇敢了,心也成熟了,不信那些迷信了!

★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记叙文

★ 我印象最深刻的人

★ 我印象深刻的话作文550字

★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优秀作文800字

★ 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范文及评析

★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的作文

★ 让我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

★ 让我印象深刻的事作文450字

印象深刻的作文老师 篇10

如果我是蝙蝠,他就是超声波,指引我飞行的方向,如果我是蜘蛛丝,他就是蜘蛛,给我编织更多的人生哲理之路。

他上身穿一件黑色夹克衫,下身穿着一条深蓝色的牛仔裤,脚上穿着一双闪亮的黑色皮鞋。没错!他就是英俊潇洒、玉树林枫的张老师。

他的才华简直就是李白转世,杜浦再生呀!

在我来到这个作文班的第一天,第一节课,对这个集体还不了解,也很陌生,我非常想融入这里。可是老师的作文题目让我无法不对这里陌生。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认真的上课,只有我在座位上目视前方,死盯着老师。心里想:嗨!我这个新学生不可能有任何希望和老学生相比了。可是老师把我和老学生一样看待,只不过他们比我厉害。

慢慢的,老师的语言勾起了我的兴趣,一会的时间,我在老师的指导下,想好了写作的思路,并且顺利的写出了作文。之后,我也不再觉的陌生。可是我觉得对自己有些陌生了,从前只有超别人作文的我,也能写出自己的文章了。顿时,心里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这就是我的作文老师,是他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因此,他就是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人。

高考作文应如何走向深刻 篇11

什么是文章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呢?它指的是能够从多方面对材料或命题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找出其内在规律,把握其共性,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开掘出最有价值、最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需要写作者能够拥有一双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慧眼,能够在纷繁芜杂的表象中去把握其背后蕴含的本质。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由果推因,探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材料或题目时应尽可能地全面分析研究,穷究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在找出了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后,还要再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原因中哪个是主要原因,哪个是次要原因,从而抓住根本性原因;最后,把根本的决定性的条件(原因)放在最主要的地位,透过表面原因,探求原因背后的原因。

而“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往往需要能够揭示哲理和伦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观点,能引起人理性的思考和给人启迪;揭示伦理,如反映高尚的亲情、友情、爱情,能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不妨来看一个写作例子。

狐狸在跨越篱笆时脚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蔷薇才不致摔倒,可是脚却被蔷薇的刺扎伤了,流了许多血。受伤的狐狸埋怨蔷薇说:“你太不应该7,我是向你求救,你怎么反而伤害我呢?”蔷薇回答道:“狐狸啊!你错了,我的本性就带刺,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刺到的啊!”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这个作文题目,有两篇文章分别作出了如下的分析:

其一:玫瑰有刺,有刺的又何止是玫瑰。森林内藏的血肉纷争,瀚海深处的弱肉强食,以至于人类社会的尔虞我诈,不都需要我们去认清其本质、把握其根本吗?耳听为虚,眼见抑或不为实,因而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精神去与事物会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曾发出疑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实则要求我们以质疑的态度面对现实的定论,揭开美丽的面纱。苏格拉底因诬称的“腐蚀青年”而喝下毒芹汁,耶稣亦曾背负十字架。他们是“除刺”的领路人,领我们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我们也需要托尔斯泰般犀利的眼,看破战争与和平,需要鲁迅般高挑的剑眉,冷对千夫指,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护自己不为他物所害。

——《玫瑰有刺》高三(3)班林慧

其二:生活中,有多少人不正像狐狸一样吗?他们选择了生活,却惧怕痛楚;选择了远方,却惧怕流浪;选择了方向,却拒绝风雨兼程。他们徘徊着,惶惑着,踯躅不前,却最终在一声声埋怨中耗失了自己的生命,一如黄沙散尽,生命的花季尚未来得及描摹便己匆匆凋落。

其实,生命本就是一次苦旅。每个人都是以流浪者的姿态去演绎与生命的对峙,在这旅途中,生命在给予你幸福的同时也往往一并附上无限的痛楚,但正因为这些痛楚,人生才被咀嚼得百味丛生,才在刻骨铭心的起起落落几经锤打后成就了新的厚度和高度。

——《痛,并快乐着》高三(4)班林静

《玫瑰有刺》一文能够从现象入手,从而找到了问题的本质。由寓言走向现实,由此及彼,一双洞察世态的慧眼,认识事物的本质,以鲁迅的犀利形象为例,直抵人类的灵魂深处。《痛,并快乐着》一文能够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兼有了两个“深刻”的表现内容。作者从“痛楚”这个结果入手,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到“生命苦旅”的源头,提出以快乐的心态去面对苦楚,去追求新的人生厚度和高度,给人力透纸背的深邃之感。所以,这两篇文章都是属于思维比较深刻的文章。

不但议论文写作需要深刻的思维,记叙文、散文或小说同样也需要深刻的思维。例如,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拒绝平庸”,有篇高分的记叙类文章就写得很深刻,这篇文章虚构了一位年逾知命的“大师”感悟绘画真谛的故事,故事中这个画师为画作平庸而苦恼,后来在“星尘大师”的点拔下,顿悟绘画之道。

星尘大师:“是缺少心灵的投入。只有全身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画中,才能拒绝平庸。那种境界,画得逼真与否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画者想给看画人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图画本身。”

“在下受教了。其实,做人、做事,也当如此吧?”

在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深刻”主要表现为: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于人物思想的发掘,力求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一般要力求反映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寻找出最主要、最典型、最深刻、最动人的那一种思想意义。

当然,深刻思维往往和独创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流畅思维和精进思维等几种思维方式相联系,需要我们互相参照,才能使得我们作文中需要的主要思维方式触类旁通,从而真正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35年,纽约一名老妇人因偷面包被审。她流着泪水乞求法官原谅,说只是需要面包去喂养嗷嗷待哺的孙子。法官依然判她有罪,不过可选择10美元罚款或10天拘役。这时,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迪亚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对其他人说:“请各位另交50美分罚款,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也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老祖母要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而受罚。”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示例】

为信仰的缺失付费宋文文

随着一缕喷香的蒸汽飘出,孩子们从门中涌出来,拉扯着街坊邻居回来吃一道新式菜肴;你遮掩着尴尬笑了,在早餐店不熟识的老板娘一声“没关系”后匆匆离开,盼着下次将欠着的钱补上:撑着伞将忘带雨伞的学生送回家又重新踏上原来的路。这样的场景有多久不曾看到?这大同社会般的温馨与信任,美好与感动,多久不曾在心间萦绕了?取而代之的是警惕的目光,疑虑的神情和无奈的失落。

我们似乎与一直追求的“大同”和“乌托邦”式的美梦背道而驰,权钱利益伪装下的是社会道德信仰的缺失。

正如南京彭宇案,不关乎冷漠,却关乎人们一直所崇尚的精神信仰,无情甚至于无理的索赔彻底摧垮了人们心中的道德底线;正如“犀利哥”受热捧与被救助,不关乎麻木却关乎人们对弱势群体的漠视,网友们与媒体的帮助让“犀利哥”回到了家,可是街道上、城市繁华阴影中某些角落里流浪无助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在这样一个哗众取宠,唯有风趣噱头才能引起关注的社会,我们在汲汲于富贵之时却也让道德准则迷失于金钱的洪流。当我们充满激情与悲情力图做些改变时,父辈们一句“肤浅”往往就会让我们挫折心志。冷漠与麻木、漠视与傲物、关系与利益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我们紧紧缠绕住,我们无力突围。

但是,我仍然相信那些曾经的美好品质会继续存在,而且仍然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人们前进。有正义感的媒体记者们不畏权势,对“地沟油事件”的深度揭露;地震旱灾时善良的人们积极进行爱心援助,一次次献血捐款,一次次无私奉献,这些都让我们看见了希望,触到了温暖。正如童话故事中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一样,我们会重新拾回那已渐渐丢失的信仰与准则。

尽管如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仍需要为信仰缺失付费。真希望一觉醒来,还能看见老人们慈爱祥和的目光,中年人淡定从容的神态,青年们朝气蓬勃的脚步,还有孩子们灿烂如花的笑容;真心祝愿,每个人都能够以信仰的名义充实地行走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直到地老天荒。

《行道树》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篇12

文章的结尾部分有这样的一句话:“是的, 或许所有的人都习惯于污浊了, 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每当读到这里, 我就在想,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面对着这一群“习惯于污浊的人们”, 行道树究竟为这个城市制造了哪些“清新”呢?仅仅是居民需要的“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的“绿荫”、城市需要的“迎接太阳”么? (教参原句:居民需要新鲜空气, 行人需要绿荫, 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就必须研究:这个城市的“飞尘”和人们习惯的“污浊”是什么。

如果仅仅认为, 这个城市的“飞尘”只是由车辆和烟囱制造的抖不落的烟尘那就太肤浅了。我们仔细读一读文章, 就不难发现, 它更是指人们心灵上的“污浊”。在这个城市,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 都是红灯绿酒”。从这两个“都是”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城市的失望。没有一个人迎接太阳, 没有一个早起的成年人。他们对这个城市的奋斗者奉献者有的只是冷漠和不解, 只是把他当成自己身边的一个点缀而已, 对行道树的劳动成果毫不珍惜。城市的烟尘不仅污染了城市的外表, 更污浊了人们的内心。被这样一群污浊了内心的人们占有着的城市, 是一个追求享乐的城市, 是一个颓废的城市, 是一个麻木的城市, 是一个自甘堕落的城市。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 再来审视行道树的形象, 就更能发现行道树制造的这些“清新”弥足珍贵!对于这个城市、这个社会, 行道树制造的这些“清新”具有社会价值观标杆的作用。行道树不仅为我们这个社会制造了“清新”的空气, 更为这些追求享乐、颓废、麻木、自甘堕落的人们做出了榜样。他制造的“清新”在于启迪人们积极进取乐于奉献, 在于启迪人们重新改造自己的价值观。

第一、他们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当他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他并没有沉浸在自己个人的得失里, 而是积极调整心态对自己的生命价值进行重新定位, 他欣然忘却了“吸露”、“玩凉凉的云”的美妙生活, 欣然接受了这个城市需要的角色, 依然“勤生绿叶”、“献出浓荫”。他们甚至还奉劝那些所谓的智者“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

第二、在承受痛苦与磨难中体现生命的价值。行道树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当这座城市的人们都不迎接太阳, 他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他们在“黑暗里”“苦熬着”, 神圣的责任感支持着他们“站成一列致敬”“等到朝霞冉冉升起”。“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奉献并不都意味着快乐。行道树痛苦并快乐着, 处在冷漠中仍积极绽放生命的花朵。虽然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虽然在完成使命时经历难以忍受的痛苦, 为伊消得人憔悴, 但他衣带渐宽终不悔。最让他痛苦的莫过于自己历经磨难创造的价值不被人珍惜, 这令他近乎绝望。但他不会由于无人欣赏而随意放弃自己, 因为他怀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 他深知, 他的事业是神圣的。

第三, 他们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 人们终会觉醒的, 城市终会出现希望的。这不, 你看:“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 贪婪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他深信自己的价值会得到人们的承认, 自己的存在会给人们带来帮助。如果不是实实在在的无私, 绝对做不到这一点!如果不是真正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也绝对做不到这一点!如果不是具有坚定的信念, 也绝对做不到如此地坚持不懈!文章从更深层面对奉献者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们被同伴们嘲笑为“堕落”, 但他们不为同伴们“玩凉凉的云”那种“潇洒”而心动。他们知道, 他们没有堕落, 绝不是堕落;他们知道他们的同伴没有潇洒, 也绝不潇洒。孔子一生奔波, 没被诸侯们认可, 可回首一路走来是充实的, 是实在的, 社会是永记他的;老庄、五柳似的活只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向往中, 虽然他们的内心是明净的, 是空灵的, 但更是空空的, 是没有着落的。

深刻的教训小学作文 篇13

我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那是因为五年级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因为字迹潦草,作文被扣很多分,语文考得非常差。取完成绩单,拿着试卷刚进家门,爸爸就打来电话,问我这次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我骗他说我这次语文考了95分,数学考了100分。爸爸对我说:“哇!考得这么好,我们家李季真棒!我马上就到家了,你在家里等我。”等我从这件事中清醒过来,我是既担心又后怕,我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

爸爸到家了,让我把试卷拿给他看。我把手伸进书包里,此刻感觉试卷有千斤重,根本拿不出来。但是,我又不能不掏出试卷来递给爸爸。

爸爸看到了我试卷上的分数,脸上的笑容僵硬了,心中的喜悦转化成了怒火,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这感觉真像一场噩梦,使我一辈子都很难忘却。对于这件事,爸爸虽然很生气,但最后还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李季,做人要诚实,不能用欺骗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我这次生气不是因为你考得不理想,而是因为你不诚实。”听了爸爸的话,我深感愧疚。

印象深刻的老师作文 篇14

刘阳老师非常两面性,所以,我今天就和你讲讲刘阳老师的两面性吧

第一面:暖男

又一次,本人头不舒服,但本人却又没拿热水,所以呢,本人幸运地喝到了刘阳老师给本人盛的粥。旁边的“紫菜汤”羡慕的说:“哇,煊子,(本人)你好幸运呀,我也要生病,这样,刘阳老师也给我盛粥了!”刘阳老师在旁边帅气的笑了笑,引得周围的女生不禁花痴起来。这就是刘阳老师的第一面暖男,但你可不要花痴,接下来本人都不敢写了。

第二面:冷男

刘阳老师暖男的那一面让女生可以花痴好几天;但刘阳老师冷酷的那那一面可以让男生害怕的瑟瑟发抖。快考试了,有一天刘阳老师给我们抽写科学。但那些贱骨头男生们可一点都不消停,刘阳老师气得大吼一声:“这个周再加一样作业:把这张科学卷子抄一遍!”唉,刘阳老师这么冷酷,也难怪是两面性,本人也是醉了。

构建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的数学课堂 篇15

关键词:整体教学,整体思维,深刻理解,数学课堂

数学学习, 理解无疑是第一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有追求整体性的特点, 整体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 对各要素的把握只有放到整体的结构中才能理解清晰。在教学时, 如何把握整体, 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笔者基于多年数学教学经验, 谈几点认识。

一、定位整体教学结构, 在整体 融合中促进学生理解

在数学知识网络中, 每个专题的知识既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又具有相互关联性。正因为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有机发展的, 因此, 如果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结”, 并能灵活“变式”, 则能帮助学生构建深刻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里, “联结”是指挖掘知识之间、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内涵或外延, 从纵向或横向等多侧面、多角度去把握知识体系、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1.可类比知识的整体设计。

实现数学知识理解的重要标志是让学生在一定的知识系统中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整理归纳, 使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系统, 是加深数学知识理解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概念学习中, 可通过建立概念体系去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因为“一个科学概念的真正含义, 就意指它在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中处于一定的位置”。如对数的计算、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 同样需要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 在相应的知识体系上去理解这些内容, 可达到居高望远的功效, 更容易发现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 不能只孤立地关注学生是否对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 而应充分研习教材, 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体积单位进行关联思考和整体设计。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 现在学习的面积概念、面积单位以及到高年级要学习的体积概念、体积度量单位, 这些知识是纵向的、具有内在联系的, 是线、面、体相关概念和度量单位的一类课。学习长度应该要测量, 应该有单位, 学习面积也一样, 后续学习体积也一样, 都需要测量, 都应该有测量单位。用单位长度为边长的正方形围出了面积单位, 因此, 想到长度单位, 联想到对应的面积单位, 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体系, 促使学生有意义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2.单元知识的整体设计。

如何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我们尝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关注知识的结构联结。建构单元的知识体系, 更有效地找寻到单元教学的主脉络, 让教师教得明晰、明确、明白, 让学生学得有思路、有方法、有收获。当然, 单元整体不应是线性的、机械的汇整, 而应是整体的模块、高效的融合, 整合的课堂应当是清晰的、利于学生理解的。

例如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小数乘除法”一课, 课本分两段编排:第一段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发现小数乘整数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中间插一个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再组织学习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以小数。

这样的分段安排, 容易造成学生过分关注一个个分散、零碎的“知识点”, 很少去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刚知道“是什么”, 想了解“为什么”却要等到下一循环。因此, 笔者在执教这一内容时, 对教材进行适度调整与整合。

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 先将编排在“小数乘整数”知识点后面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前移, 学生有了整数乘法、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位置变化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些知识基础, 将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纳入同一体系, 紧紧抓住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这一关键, 将未知的小数乘法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整数乘法问题, 学生很轻松地归纳出“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积就有几位小数”的规律, 一节课就把原本分裂开的两个内容解决了。

学生既掌握了算法, 又懂得了算理, 有效地避免了因计算小数加减法而产生的负迁移。

3.同一知识内容不同学段的整体 融通。

现行教材普遍采用“分步实现, 螺旋上升”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 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 适当的螺旋式结构, 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课程需求, 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解水平的阶段性的现实要求;但另一方面, 客观上造成了教学中过分关注一个个分散、零碎的“知识点”, 很少去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学生按照这种体系学习, 很难明白所学的知识点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 乃至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提取和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要整体、有序地把握教材体系, 了解每个“知识点”在整个学习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把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放在整个教学体系的视野中来设定, 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知识层次, 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思想性, 达到“既见森林, 又见树木”的教学效果。

“数的改写”这一知识的编排, 苏教版第一次安排在四年级上册, 将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亿作计数单位的数, 将非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亿作计数单位的近似数。

第二次出现是在五年级上册, 把较大的非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三学段七年级上册近似数这一节, 在这一节里先学习有关乘方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引出“有效数字”, 如3.30×104精确到哪一位, 有几个有效数字。

如何确保第二学段知识与第三学段知识整体融通性。在第二学段第一次数的改写学习时应增加“以十、百、千作计数单位的数的改写”, 如将15687分别改写成以十、百、千、万作计数单位的数, 让学生理解数的改写是将“个”的计数单位改写成其他计数单位, 只要将计数单位后面一位上的数四舍五入后加上计数单位。

这样便于学生在第二次学习时理解数的改写就是去掉计数单位后面的零, 也相当于将个位后面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了相应的位置, 而保留相应的小数位数相当于第三学段将要学习的科学计数法以及有效数字的相关内容。

例如15687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是1.5687万, 如果改写成以百作计数单位的近似数, 则相当于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就是1.57万, 第三学段则表示为1.5687×104≈1.57×104, 取3个有效数字。

二、定位整体思维结构, 在系统 化的思维中加强学生理解

以前, 我们比较多地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确定教学思路, 如导入、新授、巩固、拓展、提升, 其核心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但指向学生理解的数学学习应整体思考, 把目光更多的聚焦到过程、聚焦到学生、聚焦到如何将数学思想蕴含在教学内容之中, 把问题的各种要素和其他知识连接起来, 多种“策略”并举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数学联结”能力的提高。

1.把握整体, 注重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 直觉思维的核心是能从整体上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 对数学现象、问题及其关系作出直接的、敏锐的判断, 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 头脑中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形象, 有利于激发数学直觉思维。涉及具体的问题时, 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观察问题, 发现其特征, 善于简化信息与问题的距离。

例如五年级“小数除法”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工厂用2台机器2.5小时生产零件2500个。照这样计算, 用4台机器5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大部分学生用一般方法求解, 即先用除法算出单一量, 再用乘法算出总数量, 但其过程较繁琐;而有几个学生却能迅速报出答数是10000个。

笔者及时抓住这个良机, 让他们讲讲道理。原来他们从整体上对题目进行观察分析, 机器台数是原来的2倍, 工作时间也是原来的2倍, 而工作效率不变, 则工作总量应是原来的 (2×2) 倍, 故是2500× (2×2) =1万 (个) 。由此可见,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经过敏锐而迅速地洞察、判断, 能快速把握问题的本质。

2.拓展体验, 有机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基本思想是数学精神的核心部分, 它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培植理性的种子, 它可以让你拥有一颗数学的大脑, 学会数学地思考, 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关注周遭、理解世界。也就是说, 人的“数学智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是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方式习得的、在数学产 生和发展过程中支撑作用的思想。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保持一种开阔的视野, 引领学生在知识发生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基本思想,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凸显数学基本思想, 在知识总结的过程中归纳数学基本思想。

例如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 即两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有三种情形, 即“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不同”和“围成封闭图形的”。也有教师把它视为“植树问题”进行教学, 分为四种情形, 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围成封闭图形的”。

一般的教法都是先让学生发现一种规律, 再逐步引导其发现另外一种规律, 这样就像盲人摸象。其实, 不管怎样分类, 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都可以依托“一一对应”数学思想去思考, 也就是学生所说的“一个对着一个”。当学生会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思想解决问题时, 规律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学生只要依据基本模式并通过适当的变化, 就能解决各种新的问题, 如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树问题、爬楼问题等。

3.关联思考, 深刻体验数学策略。

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要有整体观念。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是唯一的, 解决同一问题时也不是只限于一种策略的应用, 就像一个个独立并且孤立地散落在海滩上的贝壳, 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将贝壳串成项链。

通过循序渐进的数学教学, 不断加强策略的形成, 加深对策略的体验, 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深化对问题的独特理解, 并由此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例如学习“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 有8个头, 从下面数, 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可以采用列表法:

我们考虑列表的过程:鸡8只, 兔0只, 通过计算, 脚16只;鸡7只, 兔1只, 脚2×7+4×1=18只。通过比较两次列表的数据, 每调整一次, 脚就增加2只。如果考虑能否一步到位, 即每次减少一只鸡, 增加一只兔, 脚就增加2只, 需要调整的次数为10÷2=5, 即鸡要减少5只, 这就是所谓的假设法, 再回头看我们的列表过程, 鸡的只数为□只, 兔的只数为 (8-□) 只, 脚的总数为2×□+4× (8-□) , 这就是所谓的方程法。从这道题解法中, 折射出多种策略——列表、方程、假设、分析与综合。

参考文献

[1]斯根普.小学数学教育——智性学习 (修订版) [M].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文明施工工作汇报下一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