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阅读答案

2024-08-06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阅读答案(精选2篇)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阅读答案 篇1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田。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篇2

这,就是2008年岁末,我们随蚌埠市报业传媒代表团首次访问台湾时,对台湾报业的印象与感受。

“上班路上最怕接到短信”

每天早晨7点,《台湾新生报》记者高士芬小姐便匆匆踏上上班的路程。现在,她要首先赶到台北市复兴北路38号9楼的编辑部。得知今天编辑部没有人被辞退,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被辞,才放心地去她所负责联系的“航运部门”和船务公司跑新闻、组织航运信息广告。以往,她不必因担心被辞而一大早先到报社。

这些年,台湾报业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近年台湾经济发展放缓,再遇上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于“两头在外”的台湾经济不啻“雪上加霜”。包括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各大集团公司纷纷大幅裁员、精简机构。台湾报业同行无助地告诉我们:现在台湾的董事会裁员大都是半夜进行,因此在上班路上最怕接到手机短信,那可能就是你被辞退的通知——“从今天起你不用上班了”,你就不再与报社或公司有任何关系了!

我们访问的《台湾新生报》创刊于1945年10月25日,其前身为日本人的“株式会社台湾新报社”,台湾光复时由《台湾新报》改组为《台湾新生报》,是台湾发行最早、历史最悠久的一份日报。按他们的说法:一部完整的《台湾新生报》,几乎等于一份完整的光复后台湾发展史。这张63年报史的日报也面临着生存窘境。现任《台湾新生报》发行人兼社长、曾供职国民党《中央日报》、历任《中华日报》社长的资深媒体人刘继先先生无限感慨:“办报纸像印钞机一样的时代永远过去了!现在台湾的报纸发行越多亏损越大,哪家要说不亏,那绝对是假话!”他说,裁员是不得已的求生选择。《台湾新生报》除新闻正刊外,还有航运版,并代理《“政府”采购公报》及《数字采购报》,而经过一再精简裁员后,目前报社只剩下几乎清一色的编采人员50名,报纸发行、广告、印刷一律向社会外包;报纸版面设计也被省略,找人设计5种版型,内容轮流往里灌,有时一名编辑一天要发3个新闻版面。“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争取)拿一个半人的薪酬”,生于1945年的老社长刘继先先生如是说。

然而,记者高士芬小姐在《台湾新生报》身兼数职,既是航运版的记者,又是航运版航班信息业务员,还兼任报社的日常接待等行政事务。她每天常常工作10多个小时,每月除杂七杂八的工作外,还得写20-30篇新闻稿件。她说,即便这样,薪酬在台北一般雇员中也只能算中等。

报纸越办越厚,印报纸就像在“烧钱”

1988年,台湾解除了实行38年之久的“报禁”。各大财团看着“中时”、“联合”两大报系丰厚的广告利润眼红,纷纷斥巨资办报,台湾报业进入过度竞争时代。据复旦大学博士生周百涛《开放报禁后台湾报业的激烈竞争》一文统计:单在1988年1月就有21家新报办妥登记,全年出现新报高达百家以上。至1996年,短短8年中岛内报纸由31家暴增至最高峰时期的342家。之后,伴随《自由时报》的崛起,原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大报”《中央日报》被挤到三甲之外,经过激烈洗牌,逐步形成《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联合报》三足鼎立。

而这种平衡,在业界号称“狗仔大亨”的黎智英携60亿台币巨资由香港杀进台湾后再次被打破。2003年5月2日黎智英的台湾《苹果日报》正式创刊,当日以创纪录的108版全彩印刷60万份,5块钱台币(相当于1.06元人民币)一份的“流血输出”价,再夹送钟丽缇全裸海报,让台湾人“一咬上瘾”(其广告词)。台湾开始出现“一大报(《苹果日报》)三小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联合报》)”的报业格局。至此,台湾报业硬是被拖上了一条“低价厚报”、骑虎难下的不归路。近年,广告萎缩并大量向新兴媒体互联网和网络高清电视等倾斜,更加剧了报业时艰,办报成了真正的“赔钱行当”。

2006年5月30日,是由国民党一手创办、1926年在广州始筹办、1949年迁移至台湾的《中央日报》停刊前最后一个工作日。(2006年9月13日以网络报形式重新发行)。

2008年6月18日,曾在台湾报坛鼎立一方、有將近58年历史的台湾《中国时报》裁员幅度将近五成,同时由通常13大印张缩为10个印张,取消地方版面。

裁员瘦身成为报馆应对出版巨额亏空的首选。据台湾新生报社长刘继先先生介绍,当年他所在的《中华日报》员工人数鼎盛时达7000人,而今不过区区百十来人。

《中国时报》广告部总经理叶振铎先生算了一笔账:报纸为了在竞争中招揽广告不断扩版,有时多达35大彩色印张(140版),而且为了满足广告商对各“县市”不同的投放要求,每天的报纸有6-7种版本,印刷成本至少26台币以上,售价却只有10-15台币,印刷发行报纸就像在“烧钱”!

标题越来越大,文字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煽情”

据2008年3月25日“中国台湾网”统计,目前台湾地区有主要报纸50余种,这个数字尚不包括在“大报”夹缝中生存、发行量只有千余份的“县市”地方报。媒体间的新闻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闻过了5分钟就变成旧闻,电视新闻大多是现场直播,根本来不及审阅编辑。报纸如何参与竞争?以刘继先先生和叶振铎先生的观点就是:要让新闻变得简单明了(以短新闻为主),抓深度报道和独家新闻。

但是,台湾普通民众自有自己的看法。导游小陈调侃:“台湾媒体开放过度了,只要有点事记者一窝蜂,善于无事生事,把小事说成大事,大事则连篇累牍、铺天盖地,让人觉得不得了!百姓早已习以为常,把新闻当电视连续剧看啦!”

事实上,当《苹果日报》杀进台湾时,就引发了一场媒体新闻道德之争。圣经上“苹果”作为是非罪恶的象征,《苹果日报》“专挖名人隐私、膻色腥的黄色新闻、八卦新闻”(台湾学者谢惠玲语),掀起一场“苹果风暴”。台湾规定新闻不许暴露流血镜头、登骂人脏话,但竞争中媒体屡屡擦边球。以2008年12月25日《苹果日报》为例,头版除《陈敏熏痛哭辞101董座》的巨幅照片及相关背景隐私外,别无其他;A2版赫然刊载警方找到“无头男尸”的头颅照片;C5娱乐版上,日本成人影星饭岛爱生前在A级片中,与男角站立做爱的镜头一丝不挂。

大肆“煽情”以招徕读者,进而占领广告市场,只求利润不顾责任,使学界担忧,有学者谴责“苹果风暴”称“黎智英乱台”!

现今的台湾报纸流行大标题,通栏标字号大到96磅都不过瘾,内文字号大、行距稀,加上图片大、图片多,一个对开大版不过千余字,文字容量相当于大陆对开大报的六分之一。

“给钱就说好话,不给钱则可能说‘坏话’”

圣诞平安夜的彩车并没有给岁末的台湾带来太多利好。安徽蚌埠旅居台北从事电器生意的董小姐说,台湾这个圣诞节已不再像过去仅仅是商品跳楼打折,回笼资金;现在101大厦(前称“台北国际金融中心”,世界最高摩天大厦)附近的信义时尚商圈,每天都有商铺因付不起租金而关张倒闭。作为一名生意人,对此她用“十分可怕!”来表述。

据《中国时报》广告部叶总介绍,“中时”过去广告年收入最高达15亿人民币(约72亿台币),现只有4-5亿人民币。2008年由于3-4月份台湾“大选”,广告商为各自阵营造势,抢版面登广告,这一年算是捱过去了。2009年还不知怎么过呢,他很茫然。

面对窘境,报业各寻生路。《台湾新生报》曾为台湾“省政府”机关报,2001年民营后成立股份公司,并转型朝“两岸航贸新媒体”发展,“致力于报道两岸第一手商情及港口城市等相关信息”,与伟泓船务代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辟航运版,承接《“政府”采购公报》及《数字采购报》,开办《养生文化报》和相关期刊杂志,近年又由方正参股重组建立了“方正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网络媒体。

“中时集团”则横跨报纸、杂志、出版、网络、电视、旅游、广告、市场调查资讯等,关联产业多达27个。近日旺旺集团购买台湾“中时”的消息不胫而走,已有消息证实:“米果大王”旺旺集团主席蔡衍明与其家族成员通过其家族控股公司,与中时媒体集团达成协议,并已签订备忘录,将注资204亿台币(约46亿元人民币)进军传媒业。

台湾报纸均为“民营”,除受财阀限制,一般不承担“宣传任务”,为公共政策做“宣传”,“政府有关部门”就要付费。《中国时报》广告部叶总举例:去年《中国时报》做了一个整版的“劳保问题”专论,“劳保当局”付给60万台币(约合人民币12万余元)。“这已经比广告版便宜多了!”叶先生说,“正常广告整版价格是120万台币。如果不愿意出钱,报纸不但不宣传,还可能对‘政府’的政策进行批评!”最近报社正策划关于“猫熊”团团圆圆到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专题报道,把提案报上去,交通旅游“管理部门”会按照惯例付给报社费用。

多渠道扩张经营、跨媒体合作、跨行业发展,依靠服务与策划盈利并提高影响力,台湾纸质媒体正在孜孜以求。

上一篇:深刻的母爱优秀作文下一篇:电视营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