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2024-11-14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精选6篇)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篇1

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梳理思路,理清结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简洁地概括所写过年习俗;

3.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具体目标:

1.检查、落实字词;

2.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3.梳理思路,理清结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正确简洁地概括所写过年习俗;

5.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

1.正确简洁地概括所写过年习俗;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课时金练》字词练习)3.准备歌曲:《新年好》

4.学生收集关于本命年和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1)什么是本命年?

有一个谜语,谜面是:“中国人有12亿,每个人都有一个”,谜底就是“生肖属性”。这些生肖依次是十二种动物,如:鼠、牛、虎„„,十二年轮回一次。本命年就是一个人的岁数是十二或十二的倍数时,这一年就是他自己的本命年。本文作者写作时,是60岁,刚好是12的倍数,因此说是本命年。(2)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年生于北京通县儒林村。48年参加革命,49年开始发表作品。52年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就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当时他正在潞河中学读高一。1953年参加共产党。5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3)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

课内探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

是什么呢?

春节是我们辛苦一年,欢庆五谷丰登,享受劳动成果的节日。我们在这个节日里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我们在这个节日里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

同学们已过十几个春节了,本地的年怎样过,大家应当有所了解。然而在京郊运河,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2.宋朝诗人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元日》,哪位同学会背,请给大家背一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问:这首诗描写了我们中国哪个民间传统节日?(春节)谁能说一说我们这里过年都有那些习俗?你喜欢过年吗?

我们现在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淡了,所以有的同学会觉得过年没什么意思,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儿。

二、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

(3)展示收集的关于本命年和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

三、明确任务,圈点批注。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幻灯片】

(1)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多大年龄?从哪儿可以看出?(2)本命年时,作者回忆起什么往事?

(3)春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作者回忆的过年持续了多长时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圈点批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

(2)教者播放视频朗读,选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最喜欢的部分。(3)用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3.小组交流,班内探究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①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多大年龄?从哪儿可以看出?

明确:60“高龄”;从文章最后可以看出: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60‘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②本命年时,作者回忆起什么往事?

明确:炒年货;喝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

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 除夕夜; 拜新年 ③春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不是。

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④作者回忆的过年持续了多长时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明确:作者回忆的过年持续了一个月,经历了:预热 → 增温 → 红火 → 发烧

第 二 课 时

一、精讲点拨,突出规律。

(1)作者回想了儿时过年时的哪些风俗?(请用三四字以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出这些活动。)明确:作者回想了儿时过年时的十个风俗:炒年货;喝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

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 除夕夜; 拜新年

(2)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十个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能使结构清晰,条理清楚。(3)这些活动中,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哪些活动?

生1:我最想参与“炒年货”,“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爷爷炒花生、炒蚕豆的情景,而且文中“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多有趣啊!况且,我还有得吃啊。生1继续说:她在保佑我们全家不生病。

生2:我最喜欢“守岁”,因为可以拿压岁钱。

生3:我最想参与吃腊八粥,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肯定十分好吃。

生4:我最想参与送灶王爷,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非常有趣。

(4)这些活动体现了京郊运河地区人民的哪些特点?字里行间又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1:他们重视过年。

生2:可以看出他们热爱生活。生3:他们勤劳,淳朴。

生4:他们纯真可爱。

生5:可以感受到作者热爱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二、深度探究:

(1)结合你自己过年的经历,说说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过年?你如何认识文中所写的这些过年习俗?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几十年前的过春节与我们过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3)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

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听视频朗读,学习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明确:

(1)结合你自己过年的经历,说说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过年?你如何认识文中所写的这些过年习俗?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 3

和美美奔前程。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几十年前的过春节与我们过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生1:晚上看春节联欢晚会。

生2:不单放爆竹,还放烟火礼花。生3:在饭店吃年夜饭。

生4:手机短信,电话拜年。

生5:还可以外出旅游。

(3)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 生1:不变的是对劳动成果的享受,对幸福生活的品味。

生2:不变的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愿。生3:不变的是亲情友情乡情。

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所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民俗,知道我们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这正是作家刘绍棠所要告诉我们的。

三、涵咏积累,有效巩固。

(1)抄写文中优美词句;

(2)现在,西方的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对这些问题你是怎样看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

生1:我们要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冬至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生2:洋节日也有象征亲情的母亲节、父亲节。

生3:我也喜欢过一些洋节日,其实并不在乎过的是什么节日,只是在这个节日里可以玩,是一种娱乐的方式。

生4: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全班鼓掌)

生 5: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生6:韩国“申遗”成功,不表示中国就不可以再申报端午节遗产保护。生7: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中国的繁荣强大做出自己的努力

生8: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千万不能丢,对于外国的好的节日,我们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

(我们既要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蓄.)(3)写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描述自己经历的一个过年的场景。要力求生动传神。

四、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补充《作业本》中相关练习。

2.同步阅读:《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 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篇2

我们都能够了解到,不同作者如果有不同的情感,那么受情感影响,其回忆文本也会呈现出完全个性化的色彩。比如巴金的很多作品都是反映和封建旧家庭相决裂的;鲁迅的很多作品虽有反映童年友情和温暖的意味,但其笔调却更多深沉感慨。那么刘绍棠这篇《本命年的回想》又是什么样的色彩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是要从下述几个维度加以解析吧。

一、新年的“发烧”

按照作者的描述,几十年之前,在全部腊月的时间里,京郊运河家乡,已经有了越来越浓厚的过年氛围,这种氛围是处在升温状态的:“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在一句话里面接连运用了“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等词汇,让腊月整月的行动过程置于叙述的纲要控制之下。

具体地讲,在腊月初一的时候,当天晚上每家都会炒年货,过几天以后又会吃腊八粥,这分明是对大年的“预热”;而等到腊八粥喝完,各家里又都会买糖果、挑绒花……年味儿变得更加浓重,“增温”明显;待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节日氛围变得“红火”起来,无论是送灶王爷,还是换门神,都让人有新年来临之感;最后的“发烧”是守岁和拜年的活动。在作者笔下,《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写出了春节时期的完整活动,这些活动是作者父老乡亲祖辈相沿的,这“发烧”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形象地反映出过节氛围之热烈,一方面也是作者情感态度的必要载体。

二、故乡的“风味”

在当代乡土文学作家里面,刘绍棠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举旗者,《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重点摹写京郊运河故乡的过年场景,文笔生动道来,犹如一幅幅风俗画面,“乡土风味”自然非常浓厚。比如奶奶炒玉米粒儿的场景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另外像送灶王爷的场景,虽然稍显过时,但其中蕴含的虔诚之感又是令人怀念的。除此以外,像“年根”、“小疙瘩鬏”、“蹲篱笆根”、“脚丫子朝天”、“天麻麻亮”等一系列词语的灵活应用,其中所展现出的北国乡村风情是相当浓郁的。

应当说,《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里所描述的对大年的点滴回忆,都是民风民俗图画的一部分,这些描述让作者当之无愧地成为“京郊风俗画家”。而作者的这些描述,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则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从专业视角进入本文,相信定可入宝山而不空回,从中截取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比如教师可以站在社会功能的视角,带领学生进行节日方面的研究,分析人们为什么要过节,过节在故乡的“风味”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等,诸如此类问题,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具有启发性的。

三、笔下的“童”和“老”

《本命年的回想》是作者年届60时的回忆往事之作,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自然包括童年和老年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都有可堪回味之处。

在童年方面,“童”字所体现出来的应当是一种愉快和兴奋之态。在小孩子那个年纪,最重要的是过春节有吃的,比如炒货能够“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而腊八粥则让我“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除此以外,过年还有穿的、有玩的、有“装满了荷包”的压岁钱,这些从儿童视角写出来的内容,满是纯真与热烈之感。在文字里面,作者身处小时侯,其回想过程是快乐的。

而在老年角度看此文,则又是另外一种味道,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即将进入老龄阶段,实际上刘绍棠创作这篇文章一年之后即病逝了。写文章的时候,作者已经远远不是昔日运河故乡的儿童了。因为经历了人生巨大的改变,再加上世风与人心同几十年前存在着天渊之别,作者的心境当然不再是童年的心境。作者创作文章的过程,相信也是用近乎琐碎的回忆方式,享受着曾经的快乐时光,那时是没有伪善的、没有欺诈的,其中包藏的纯朴和本真,是值得深切怀恋的,这种老年对童年的怀恋,更是值得读者细细品味的。

刘绍棠先生曾有“天才神童作家”的美名,他同时也是一位真正的以民俗创作著称的作家,其作品像《花街》《鱼菱风景》《渔火》等,都是现代中国在乡土文学方面的奇珍。不管是小说创作还是散文创作,刘绍棠先生都极力关注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使乡土风味真实地呈现于其文字之中。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面选择的这篇《本命年的回想》,完美地展示了作家在乡土文学创作方面的优势,刘绍棠用其妙笔,给读者描述出一幅北方大地的春节画卷,无论是其中的“发烧过程”,还是“乡土风味”,抑或是作者本人对于“返老还童”的怀想,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1.这首歌,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好日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所唱的好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

明确:春节

2.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江南一带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幻灯:课题)

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这篇文章写在几岁时?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灶膛zào烙饼lào簸箕bòji晾liàng生疮chuāng栗子lì穿梭suō糖黏儿nián糁儿shēn涿州zhuō吆喝yāohe疙瘩鬏gēdajiū门槛kn秫秸棒shújiē鬼祟sāoro骚扰sāoro大吃大嚼jué天麻麻亮māma渍酸菜zì阖家hé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第一组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一幅年画

第三组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写一条拜年短信

班内交流

2.作业:上网查找与春节有关的资料(世界各地习俗,传统美食,春节由来,春节传说,春节诗词等)汇集编写新春小报

五、结束

同学们,听,锣鼓响天,鞭炮阵阵,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送给所有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宣布下课!

本命年的回想 篇4

1 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是过的最喜庆最火热的呢?(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俗称“过年”。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出示课题和作者)

二.合作研读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 。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10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教师强调)

簸(bò) 箕(ji) 烙(lào)饼 阖( hé)家 疙(gē) 瘩(da)

鬏(jiū)渍(zì) 晾(liàng) 捅(tǒng)进

大吃大嚼(jué)

小丫(yā)头 栗(lì)子 秫(shú)秸(jiē) 糖 粘(nián)

鬼 祟(suì) 打更( gēng ) 亲支近脉(mài)

(三)师生互动

1:齐读第一段,明确: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外的。但又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补充二十四节气歌所表示的具体节气名称)

2:老师范读第三段,请学生思考: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齐读第四段,思考: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情况,共写了哪几件事?(提醒学生抓文章中的关键词)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4:讨论: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和现在过年的风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之处?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品读文章朴实传神的语言,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思考:我们民族欢天喜地地过大年的背后寄托着人们什么样的期盼?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导入(复习导入)

二. 互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内在结构,进一步感知课文

文章第四段具体描写了家乡过年的各种风俗习惯,思考这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时间顺序(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

(二)体味语言,感受乡土风味。

1.文章第四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觉得哪些词语最具表现力,哪些句子描绘的最传神?(学生讨论,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即可。)

2.文章中多用谚语和俗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明确

(三) 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 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课文中那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呢?(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五) 完成课后的探究练习

三. 学习小结

四. 随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缤(bīng)纷 灶堂(táng) 嚼(jiáo)字 生疮(chuāng)

B.腊(là)八粥 糁(shēn)儿 涿(zhuō)州 发鬏(jiū)

C.渍(zà)酸菜 阂(hé)家 磕(kè)头 亲支近脉(mài)

D.秫(chù)秸 疙(gā)瘩 梆(bāng)子 簸(bò)箕

2辨别下列形似字并组词

桶( ) 暑( ) 迷( ) 尊( )

捅( ) 署( ) 谜( ) 遵( )

3 填空

刘绍棠,-----------代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有----------、----------------、---------------等等。

4说说下面一句话中包含的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所包含的节气有: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篇5

《本命年的回想》是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的内容是介绍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等内容,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注重了过年时传统习俗的收集,在预习的时候也留下了作业,让学生查找关于过年的习俗,并且了解“本命年”的含义,以备上课时大家交流。

在课堂教学上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文章的内容是关于春节的,所以我的课件色彩都是鲜艳的,学生看了感到新鲜,所以都很快的进入了角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这节课上还有许多不足,首先激情不足。课堂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紧张的原因,声音不够响亮,缺乏感染力,这样学生就容易走神。其次是在问题的提出上,例如在分析作者所描写的十件事情的写作顺序的时候,就急于要学生说出答案,分析的不够详细,应当从文本出发,先找出词语,然后体会到时间顺序,应从感性到理性的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先说出时间顺序然后再找词语,这样学生往往印象不够深刻。还有在品味文章的语言时,在让学生们找出后,应让学生反复的去读,从而对本文那种具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有个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在找出后,匆匆而过。

课虽然上完了,但课堂上所反映出的许多内容却是值得我思考和改进的,希望能以这次为契机,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在课堂上更加富有激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让课堂上的重点更加突出。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校的重任是创建省级示范初中,校园环境已经焕然一新。金坛南大门的一颗明珠正以她独特的风景引来了很多慕名前来的朋友、学者、前辈。今天和我们一起共同度过的客人有来自印度的、泰国的,德国的,他们都是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过来的。对他们的到来,我们抱以热烈的掌声,希望同学们能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届时,他们所带走的就不只是校园的风景,更多地是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活泼、率真。

昨天晚上,他们一到金坛,施老师就全程陪同他们。谈天说地,他们的问题真多啊,老师都无法招架,但归究一点就是急切地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民族风情,特别是衣食住行。我想我们一年之中穿得好吃得好玩得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过年。(板书:年)

你喜欢过年吗?喜欢过年那些事呢?

(学生发言)

(二)教学展开。

1、我也特别喜欢过年,全家幸福团圆。今天我就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向朋友们介绍我们中国过年习俗。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北京过年的习俗展现给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从这扇门让我们的客人了解并喜欢上中国。(调动情绪:客人们为我们带来了小礼物,老师也向学校争取了奖励,他们,将属于能代表指前中学的人,一定要积极主动,争取把它拿回去。)

2、介绍北京,首先我们要了解北京。老师提供一段文字材料,翻书(出示课题,讲解“本命年”),这段文字材料写到了北京人在过年期间做哪些事情,请用简短的话把事情概括出来?(要求:先大声的朗读,然后小组校对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

(明确:炒年货吃、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板书)

3、了解了北京过年的习俗,那同学们在“民俗风情介绍”中想扮演怎样的角色?(主持人、介绍人)

(第一次打开盒子)对于主持人,介绍人我们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介绍奖项

主持人确定。(单独面授机宜:开场白结束语、注意对象、串连词、计时、冷场一弃权处理,报分、最后一个得分) )

介绍人的确定。我们十个语文小组将代表我们全班,每组介绍一件事情,小组讨论确定发言同学,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其他组员作好智囊团,积极为发言同学出谋划策。内容以课本为主,注意对象,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有英语),五秒钟不上台的作弃权论。我们由评委当场亮分,介绍完有老师当场发奖。

(要求:仪态大方,语言流畅。)

(介绍)(当场记分,给介绍优秀的同学发奖)

4、同学们把我们首都的过年风情给介绍了,可我们江苏金坛指前也有我们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能比较北京过年的习俗说说我们这过年的特别事吗?(倒贴福字、吃年糕、放烟花、耍龙灯、马灯)

5、同学们非常精彩,老师想起一句话送给大家:“世界奇妙无穷,等待你的了解。”

(三)、拓展

(学生发言)到此为止,相信朋友们心里都充满了好奇。大家想知道朋友们心里的感受吗?想知道我们同学的表现如何吗?十一个小组赶紧磋商,提出一个主题明确的问题,我们准备派出记者进行采访。

(采访要求:语言得体,有礼貌,问题有针对性。你可以随便选择一个客人)

(采访过程)

总结:

上一篇:年度个人终结下一篇:工程项目概况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