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2024-09-26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共7篇)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篇1

《本命年的回想》是刘绍棠先生的回忆性散文 。

刘绍棠先生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追求,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

《本命年的回想》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家乡运河一带过大年的习俗,无论从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味,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

但是,我以前的教学,却一直没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

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虽然知道文中写了当地的哪些过年习俗,垂头丧气,完全感受不到节日地欢庆气氛 。

今年又教这篇文章了,我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学生愿意接受哪种学习方式 。

忽然,我想,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他们喜欢用哪种方式学习这篇文章?当我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先是一愣,断定我不是跟他们开玩笑后,立刻活跃起来 。

一节课,我我基本按照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按照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同学们或读,或评,或问,或议,不但完成了我课前预设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而且发表了不少独特而有见地的见解,还提出了不少有分量的问题 。

比如:耿薇说“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

”这一句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炒的年货种类多,数量多 。

程佳说,这第四小节虽然写了十件事,但很注意过渡,所以显得一点不乱,我们如果写几件事,也要注意过渡 。

陈冰洁说,这一篇文章中有很多有儿化音的词语,很有地方特色 。

祝斌艳说,挑绒花这件事,如果只写大姑娘小媳妇挑绒花就没气氛,写上年纪的老太太挑绒花,还挑一朵红绒花,可见所有的人都要尽量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

我说这叫以点写面 。

王齐琦立刻反应过来说,下文写“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 。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 。”也运用了以点写面的写法 。

有的学生说课文中特地交代天地杆上贴的字是“姜太公在此”,有地方色彩,是过年特有的 。

有个学生问,除夕夜为什么院子里要“铺着芝麻秸”?一个学生立即说,这表现了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

另一个学生接着提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也表现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一个学生感慨地说,以前看到家里的人过年时烧香、磕头,心里很反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北京运河一带过年的习俗,还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并且对他们的情感、价值、世界观都有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这节课上得轻松、随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篇2

乐曲音调取自湖南花鼓戏,吸纳革命歌曲素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引子乐段犹如往事的回忆,心潮起伏。慢板乐段叙述黑暗年代中人民的苦难与期盼。快板乐段表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觉醒、势不可挡,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整个音乐再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音乐情感发展的这条主线。在排练过程中,我先采用分声部、分乐段、分乐句的重点排练法,让乐团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大胆发挥,尽情演绎,然后在分乐段复排的基础上连接全曲。每段音乐排练时,我都给学生以明确的角色定位,引导各个声部之间的互相合作,共同营造团队氛围,凝聚团队精神。

由于该作品的创作源于学生生活,排练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引子乐段的进入时,我请学生在演奏时想一想:怎样才能较好、较早地进入特定的音乐状态之中?几位学生说:“演奏时心中要有画面,这样能帮助自己进入音乐状态”;“笛子仿佛在模仿一位老爷爷,乐队像一群孩子们”;“儿童们有的在说话,有的在玩耍,有的在睁大眼睛听爷爷讲那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这种丰富的联想能帮助学生进入音乐想象中。然后,我鼓励学生用乐器把这种情景和想象表现出来,其他学生边欣赏边思考。学生们在主题演奏上强调了“感概、叹息”的情感表现,并提出了多种强弱快慢的处理方法。这种个性化的浮想联翩是心灵深处真实情感的流淌,让静止的音乐具有艺术感染力,形成了音乐创造的源头活水。

音乐是充满个性的艺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难免各执其词。我们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标准答案,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展现学生的灵感个性。但是组织讨论也必须能收放自如,比如,在该作品的第27至第36的共十小节乐句划分上,学生中产生了三种不同意见。我请全体学生放慢速度,按照总谱演奏,细细品味有争议的这十个小节,但学生们仍难达成共识。我对学生的思考予以充分肯定,告诉学生音乐是非标准化的,它的多样性给大家提供了情感体验与思维方式的广阔空间,并与他们交流了我的创作本意。我不免感慨学生思维之活跃。学生的交流往往带给我很多启示和灵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们获得了共同的成长。

本次排练中,我还设置了许多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把音乐推向高潮?怎样练习才能解决弹乐出音有点不清楚,速度有点越来越快的问题……鼓励学生们学会听辨、观察、比较、归纳,探究演奏规律;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对答案进一步提炼和总结,掌握演奏方法。在排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归纳出了在多样化的练习中具有乐队合奏一般规律性的练习方法:先慢练后加速,先个别后群体,先简单后困难,先准确后对比,先想象后表现,先干净后感染等合奏练习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排练中学会独立自主与交流合作。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兴趣和快乐。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篇3

我们都能够了解到,不同作者如果有不同的情感,那么受情感影响,其回忆文本也会呈现出完全个性化的色彩。比如巴金的很多作品都是反映和封建旧家庭相决裂的;鲁迅的很多作品虽有反映童年友情和温暖的意味,但其笔调却更多深沉感慨。那么刘绍棠这篇《本命年的回想》又是什么样的色彩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是要从下述几个维度加以解析吧。

一、新年的“发烧”

按照作者的描述,几十年之前,在全部腊月的时间里,京郊运河家乡,已经有了越来越浓厚的过年氛围,这种氛围是处在升温状态的:“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在一句话里面接连运用了“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等词汇,让腊月整月的行动过程置于叙述的纲要控制之下。

具体地讲,在腊月初一的时候,当天晚上每家都会炒年货,过几天以后又会吃腊八粥,这分明是对大年的“预热”;而等到腊八粥喝完,各家里又都会买糖果、挑绒花……年味儿变得更加浓重,“增温”明显;待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节日氛围变得“红火”起来,无论是送灶王爷,还是换门神,都让人有新年来临之感;最后的“发烧”是守岁和拜年的活动。在作者笔下,《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写出了春节时期的完整活动,这些活动是作者父老乡亲祖辈相沿的,这“发烧”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形象地反映出过节氛围之热烈,一方面也是作者情感态度的必要载体。

二、故乡的“风味”

在当代乡土文学作家里面,刘绍棠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举旗者,《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重点摹写京郊运河故乡的过年场景,文笔生动道来,犹如一幅幅风俗画面,“乡土风味”自然非常浓厚。比如奶奶炒玉米粒儿的场景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另外像送灶王爷的场景,虽然稍显过时,但其中蕴含的虔诚之感又是令人怀念的。除此以外,像“年根”、“小疙瘩鬏”、“蹲篱笆根”、“脚丫子朝天”、“天麻麻亮”等一系列词语的灵活应用,其中所展现出的北国乡村风情是相当浓郁的。

应当说,《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里所描述的对大年的点滴回忆,都是民风民俗图画的一部分,这些描述让作者当之无愧地成为“京郊风俗画家”。而作者的这些描述,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则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从专业视角进入本文,相信定可入宝山而不空回,从中截取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比如教师可以站在社会功能的视角,带领学生进行节日方面的研究,分析人们为什么要过节,过节在故乡的“风味”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等,诸如此类问题,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具有启发性的。

三、笔下的“童”和“老”

《本命年的回想》是作者年届60时的回忆往事之作,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自然包括童年和老年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都有可堪回味之处。

在童年方面,“童”字所体现出来的应当是一种愉快和兴奋之态。在小孩子那个年纪,最重要的是过春节有吃的,比如炒货能够“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而腊八粥则让我“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除此以外,过年还有穿的、有玩的、有“装满了荷包”的压岁钱,这些从儿童视角写出来的内容,满是纯真与热烈之感。在文字里面,作者身处小时侯,其回想过程是快乐的。

而在老年角度看此文,则又是另外一种味道,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即将进入老龄阶段,实际上刘绍棠创作这篇文章一年之后即病逝了。写文章的时候,作者已经远远不是昔日运河故乡的儿童了。因为经历了人生巨大的改变,再加上世风与人心同几十年前存在着天渊之别,作者的心境当然不再是童年的心境。作者创作文章的过程,相信也是用近乎琐碎的回忆方式,享受着曾经的快乐时光,那时是没有伪善的、没有欺诈的,其中包藏的纯朴和本真,是值得深切怀恋的,这种老年对童年的怀恋,更是值得读者细细品味的。

刘绍棠先生曾有“天才神童作家”的美名,他同时也是一位真正的以民俗创作著称的作家,其作品像《花街》《鱼菱风景》《渔火》等,都是现代中国在乡土文学方面的奇珍。不管是小说创作还是散文创作,刘绍棠先生都极力关注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使乡土风味真实地呈现于其文字之中。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面选择的这篇《本命年的回想》,完美地展示了作家在乡土文学创作方面的优势,刘绍棠用其妙笔,给读者描述出一幅北方大地的春节画卷,无论是其中的“发烧过程”,还是“乡土风味”,抑或是作者本人对于“返老还童”的怀想,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1.这首歌,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好日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所唱的好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

明确:春节

2.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江南一带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幻灯:课题)

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这篇文章写在几岁时?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灶膛zào烙饼lào簸箕bòji晾liàng生疮chuāng栗子lì穿梭suō糖黏儿nián糁儿shēn涿州zhuō吆喝yāohe疙瘩鬏gēdajiū门槛kn秫秸棒shújiē鬼祟sāoro骚扰sāoro大吃大嚼jué天麻麻亮māma渍酸菜zì阖家hé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第一组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一幅年画

第三组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写一条拜年短信

班内交流

2.作业:上网查找与春节有关的资料(世界各地习俗,传统美食,春节由来,春节传说,春节诗词等)汇集编写新春小报

五、结束

同学们,听,锣鼓响天,鞭炮阵阵,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送给所有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宣布下课!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悟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2、了解关于春节的民俗知识,在讨论春节民俗的变化中,学生感悟到中国节日的内涵。【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味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鉴赏品读生动的语言,感受民族文化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中国文化魅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味文章语言,进一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

2、体会民族文化的内涵。

第2课时

互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视频播放《过大年》。

老师提问:刚才这首歌活力四射,激情奔放,歌唱了过年的哪些风俗?(挂红灯,挂中国结,放鞭炮 看春晚 串亲戚 拜神仙 守岁 发压岁钱 贴春联.打电话,发短信)

《本命年的回想》写了老北京过年的那些风俗?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是如何称赞春节的?(“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同学们,毛泽东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爱默生告诉我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你们相信自己吗?跟我说:我能行,我很棒!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感悟生活,品味赏析,学习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了解关于春节的民俗知识,在讨论春节民俗的变化中,体会中国节日的内涵。

二、互动探究

(一)品味生动语言,感受文化内涵。

作者运用丰富的群众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勒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组合作完成:

1.本文语言看似平淡朴实,实则韵味无穷,试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事件,从“用词,感情,修辞或其他角度”赏析

2.过年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哪些美好愿望?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要求:

(1)每个小组经商讨从第4段中选出

一、两句话作为赏析的对象。(赏析要点:列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词、句,分析出课文所展示的画面内容及蕴涵的感情。)

(2)将本组发言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提纲,以备交流。

(3)各组推举

一、两名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赏析成果。(交流时先朗读后赏析)

(二)交流展示

1.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喜庆丰收,尽享果实;

热爱生活,祈求平安;

增进亲情,密切邻里。

(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2.情感:

赞美父老乡亲的淳朴善良、真诚可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三、课外延伸:

1、多媒体展示:

韩国成功申报江陵端午祭为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2005年11月27日11:2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27日电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吉林延边大学朝鲜和韩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高敬洙教授在接受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访问时指出,这一事件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2、合作探究

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过年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淡,甚至有些年青人已经不知道有这样传统的节日,倒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样的洋节成了年青人常过的时髦节日。针对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要点:1.洋节时尚,浪漫,刺激,快乐,有趣-----送玫瑰,点蜡烛,品红酒,收礼物。2.传统节日实惠,热闹,温馨,体现着民族情怀,也不缺乏浪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许多外国人过春节,学汉语,唱中国歌曲,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4.我们在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髓的同时,不能忘记传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5.保持和发展传统的民族节日文化,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社会责任。

四、总结:

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回归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民族的讲究,祖国的传统。这正是作家刘绍棠要告诉我们的。

多媒体展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刘绍棠

五、课后巩固:

1、描写你家乡过年的情景。

本命年的回想阅读答案 篇6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腊八以后,家家户户备办年货;

(4)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

(6)正月初一拜年贺岁。

2。阅读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够”的理解。

3。从下面的三个过年习俗中任选一个,结合自身的体验,说说它包含着人们怎样的愿望。(不超过150字)

习俗(1)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

习俗(2)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七年级上) 篇7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可能的话)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播放《新年好》歌曲,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板书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展示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可能的话)播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送灶和包团子,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即可。)

3、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明确:

①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

②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迁移、感悟。)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1、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2、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本小组的未来畅想。

六、评价总结:(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先学生自评再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训练册》

3、探究课题:

上一篇:未来的学校说明文500字作文下一篇:致企业的环保公开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