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湖石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10-15

《汾湖石记》阅读答案及译文(精选2篇)

《汾湖石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1

《汾湖石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汾湖石记

(明) 叶小鸾

汾湖石者,盖得之于汾湖也。其时水落而岸高,流涸而涯出。有人曰:湖之湄有石焉,累累然而多,遂命舟致之。其大小、圆缺、袤尺不一。其色则苍然,其状则鉴然,皆可爱也。询其居旁之人,亦不知谁之所遗矣。岂其昔为繁华之所,以年代邈远,故湮没而无闻耶?抑开辟以来石固生于兹水者耶若其生于兹水今不过遇而出之也若其昔为繁华之所湮没而无闻者则可悲甚矣。想其人之植此石也,必有花木隐映,池台依倚,歌童与舞女流连,游客偕骚人啸咏。林壑交美,烟霞有主,不亦游观之乐乎?今皆不知化为何物矣。且并颓垣废井、荒涂旧址之迹,一无可存而考之。独兹石之颓乎卧于湖侧.不知其几百年也.而今出之.不亦悲哉!

虽然,当夫流波之冲激而奔排,鱼虾之游泳而窟穴,秋风吹芦花之瑟瑟,寒宵唳征雁之嘹嘹,苍烟白露,蒹葭无际,钓艇渔帆,吹横笛而出没,萍钿荇带,杂黛螺而萦覆,则此石之存于天地之间也,其殆与湖之水冷落于无穷已耶?今乃一旦罗之于庭,复使垒之而为山,荫之以茂树.披之以苍苔.杂红英之璀璨。纷素蕊之芬芳。细草春碧,明月秋朗,翠微缭绕于其巅,飞花点缀乎其岩。乃至楹槛之间,登高台而送归云:窗轩之际,照遐景而生清风。

回思昔之啸咏、流连、游观之乐者,不又复见之于今乎?则是石之沉于水者可悲,今之遇而出之者又可喜也。若使水不落,湖不涸,则至今犹埋于层波之间耳。石固亦有时也哉!

①湄(m6i):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②袤尺:指长短尺寸。⑨盎(yill)然:高耸的样子。④嘹嘹:形容雁nLI的声音响亮而悠长。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其人之植此石也 植:竖立。 B.一无可存而考之 考:考察。

C.兼葭无际 际:交接。 D.今乃一旦罗之于庭罗:搜集。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累累然而多/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以年代邈远,故湮没而无闻耶/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则此石之存于天地之间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D.飞花点缀乎其岩/飘飘乎不知其所止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起笔就点明汾湖石的出处,并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询问,和对汾湖石周围荒废的遗迹的观察,确定了汾湖石的来历,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B.作者设想当年汾湖石被主人放置在“繁华之所”时的情景,通过极力铺写当年的繁华,来反衬汾湖石被埋没的荒凉和落寞,表达沧桑悲凉的情感。

C.对汾湖石沉没水中和被人“罗之于庭”的描写,文字优美,色彩鲜明。多用四字、六字句,并以对偶句为主,行文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D.作者想象汾湖石在湖水中被永远冷落遗忘的情景,用秋天肃杀的景象来烘托,读来让人倍感凄清。与下文汾湖石被人陈列于庭院堆为假山后的美好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抑开辟以来石固生于兹水者耶若其生于兹水今不过遇而出之也若其昔为繁华之所湮没而无闻者则可悲甚矣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独兹石之颓乎卧于湖侧,不知其几百年也,而今出之,不亦悲哉!(3分)

(2)荫之以茂树,披之以苍苔,杂红英之璀璨,纷素蕊之芬芳。(4分)

参考答案:

16.C(蒹葭无际 际:边际。)

17.C(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B连词,因为/介词,凭什么身份。D于/词尾,相当于“然”。)

18.A(作者主要是通过想象来推测汾湖石的来历。)

19.抑开辟以来/石固生于兹水者耶/若其生于兹水/今不过遇而出之也/若其昔为繁华之所湮没而无闻者/则可悲甚矣。(全对得3分,每错两个扣1分)

20.(l)只有这块石头荒凉的横放在湖边,不知道有几百年了,现在才出现,不也是让人悲伤的吗?(兹、而今、不亦哉各1分)

(2)用茂盛的树来遮挡它,用苍苔来覆盖它,还夹杂着璀璨的红花和散发香气的白色花蕊。(荫、披、杂、定语后置各1分)

【参考译文】

汾湖石是从汾湖中得到的。那个时候水位降低,湖岸升高,水流干涸,水边露出来。有人说:汾湖岸边有石头,层层叠叠的样子有很多。于是让人驾船去找来。汾湖石的大小、完整或残缺、长短尺寸都不一样。它外表灰白,形状高耸,都很可爱。问那些住在汾湖旁边的人,也不知道这是谁遗留的。难道那里以前是一个繁华的地方,因为年代久远,所以理没不为人所知了?还是从开天辟地以来,汾湖石就一直在这水中?如果它生在这水里,现在不过是遇到人让它出来。如果那里以前是繁华的地方,汾湖石埋没不为人所知就是很可悲的啊。

想象那个人竖立这块石头,一定会有花木来荫蔽和映衬,水池楼台依靠在旁边,歌童和舞女在这里依恋不舍,游客和诗人在这里吟诵诗句。树林和山谷一起美丽,烟雾和云霞都有了喜欢它的人,这不是游览观赏的快乐吗?现在都不知道化成了什么东西了。连同倒塌的墙垣、废弃的水井、荒芜的道路、旧时的地基等的痕迹,一点都没有保存,供人们考察发现。只有这块石头荒凉地横放在湖边,不知道有几百年了,现在才出现,不也是让人悲伤的吗?

即使这样,当流动的水波冲刷、飞溅、奔腾、推挤,鱼虾浮游潜泳挖窟钻穴,秋风吹起微微颤抖的芦花,远行的大雁在寒夜里响亮而悠长的鸣叫,青烟白露,芦苇一望无际,钓船渔船,有人吹着横笛,在湖面时隐时现。像铜钱像飘带的各种水草,混合着青黑色的螺,回旋缠绕,覆盖水面,那么这块石头存在在天地之间,大概和湖水一起,在无尽的时间里冷落。现在忽然有一天被人搜集在庭院中,还把它重叠垒砌成一座假山,用茂盛的树来遮档它,用苍苔来覆盖它,还夹杂着璀璨的红花和散发香气的白色花蕊。春天刚长出来的草碧绿碧绿,秋天明亮的月亮清澈爽朗,轻缈的山气缭绕在假山顶上,飘飞的花朵点缀在岩石上。于是人们在门前,登上高台,目送远去的云彩;在窗边,映照着远处的景色,感到清风阵阵。回想起以前的吟咏诗歌、排徊行走、游玩观赏的快乐,不是又在今天出现了吗?那么这块石头沉没在水中是可悲的,今天遇到机会离开水中又是可喜的。如果水位不下降,湖水不干涸,那么到现在还埋没在层层水波中。石头原来也是有时运的啊。

《汾湖石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2

始,尚书郎赵君成伯为眉之丹棱令,邑人至今称之。余其邻邑人也,故知之为详。君既罢丹棱,而余适还眉,于是始识君。其后余出官于杭,而君亦通守临淮,同日上谒辞,相见于殿门外,握手相与语。已而见君于临淮,剧饮大醉于先春亭上而别。及移守胶西,未一年,而君来倅是邦。

余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而人或记疏以为怨咎,以此尤不可与深中而多数者处。君既故人,而简易疏达,表里洞然,余固甚乐之。而君又勤于吏职,视官事如家事,余得少休焉。

君曰:“吾厅事未有壁记。”乃集前人之姓名以属于余。余未暇作也。及为彭城,君每书来,辄以为言,且曰:“吾将托子以不朽。”昔羊叔子登岘山谓从事邹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堙灭无闻使人悲伤。湛曰:“公之名,当与此山俱传,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夫使天下至今有邹湛者,羊叔子之贤也。今余顽鄙自放,而且老矣,然无以自表见于后世,自计且不足,而况能及于子乎!虽然,不可以不一言,使数百年之后,得此文于颓垣废井之间者,茫然长思而一叹也。

16.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余出官于杭 卸任

B.视官事如家事 对待

C.乃集前人之姓名以属余 通“嘱”,嘱托

D.然无以自表见于后世 显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舍其邻邑人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

B.剧饮大醉于先春亭上而别 见欺于王而负赵

C.必吐出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吾将托子以不朽 申之以孝悌之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名记是将担任此官者的业绩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评判其优劣,文中所说的“不朽”、“表见于后世”等话,实际上是在警醒自己。

B.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文字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本文是苏轼是对自由心灵的抒写,只有尽尝生活艰辛的人,才能发挥到极至.

C.文章中,苏东坡记叙了与赵通判共事的经历,感叹自己经常因说话不慎而遭祸,同时作者对官员间的告讦之风表示反感。

D.《密州通判亭题记》把抒情、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昔羊叔子登岘山谓从事邹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堙灭无闻使人悲伤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既罢丹棱,而余适还眉,于是始识君。 (3分)

(2)君既故人,而简易疏达,表里洞然,余固甚乐之。(4分)

参考答案

16. A出任

17. A 都解释为“他的”,作代词 B在被 C才却 D表目的,来介词,用

18. D 手法说明错误,本文并没有写景

19.昔羊叔子登岘山/谓从事邹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堙灭无闻/使人悲伤

20.(1)赵君从丹棱县令卸任后,我恰好回到眉州,于是结识了赵君

(2)赵君是我的老朋友,性格又直率旷达,表里如一,我本来就很喜欢他。

参考译文:

当初,尚书郎赵成伯君曾任眉州丹棱县令,他家乡的人至今称颂他。我是他邻县的人,所以了解得很详细。赵君从丹棱县令卸任后,我恰好回到眉州,于是结识了赵君。后来我出川任职于杭州,而赵君也担任了临淮郡通判,我们同日上朝辞行。相见于殿门外,握着手互相交谈。没过多久,又在临淮见到赵君,豪饮大醉于先春亭上,与他告别。等到我移任密州知州后,不到一年,而赵君也来到密州担任通判。

我生性说话不谨慎,与人交往不分远近,动不动就把心里话掏出来,如果不能完全说尽,就像有东西卡在喉咙里,一定要吐出来才算痛快。可有的人就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上疏给朝廷,说我怨恨朝廷,所以我最不愿意与城府深而心术过多的人相处。赵君是我的老朋友,性格又直率旷达,表里如一,我本来就很喜欢他。而他做事又很勤勉,处理公事如同做自己的家事那样尽心尽力,这样我也就稍得空闲。

上一篇:寒假结束总结作文下一篇:清明节扫墓活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