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常识(共8篇)
文言常识 篇1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诣:到,去。
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课:考核、督促、征收。
风、化:教育感化。
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游:①游玩,游览; 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劾:检举,揭发。
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短:进谗言,说坏话。
害:嫉妒。
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折:指斥,指责,驳斥。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党:偏袒,伙同,包庇。
矫:假托,假传。
质:作人质;抵押。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 输”引申。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 词语。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多:赞扬,欣赏。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些常见的单音节词,出现在纪传文中的频率比较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官员行为、他人(官场)反应、社会评价方面来掌握。
文言常识 篇2
一、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意
文化常识的不理解、误解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为了应试的需要“重知识”而“轻文化”。教师们在文言文的字词句章的讲解上投入了很多精力, 使得学生在文言章法翻译技巧上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却在古代文化的教学中蜻蜓点水。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 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不可少。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内容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人物称谓:古代的称谓习惯, 敬称、谦称等。②纪年月日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③重要作家的字号、谥号及诗文集命名方式。④古代官职: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及其任免。⑤科举制度。⑥行政地理名称。⑦礼俗知识等。对于初中生阅读的这些浅显文言文, 这些常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 2011年《中考指导说明》中文言文训练题中有《黄生借书说》的内容理解, 其中首句“黄生允修借书”学生竟然把它翻译成“黄生允许修借书”和“黄生到修那儿借书”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 导致上下文不连贯, 进而影响整个段落的理解, 以致解题时耗时长而正确率低。正确的理解应为“黄允修去借书”。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古代人名的构造缺乏必要的常识, 在理解文意上出现很大的偏颇。古代人名的构造比今人要复杂得多, 它涉及古人的籍贯、身份、官职、字、号、谥号等, “黄生允修”即姓黄, “生”是对年轻读书人的一种通称, “允修”才是他的名字。
二、重视古代常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诚然, 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能从人物形象分析的几个方面入手, 得出他们自己的认识。但是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还要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文化背景等角度来考虑。有时对古代一些特有文化的了解就成为理解人物形象的钥匙。比如,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中对“秦王”形象的分析, 学生们都知道从秦王的语言、动作来进行分析。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描写:“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中的“跪”, 学生一眼就抓住要点“跪”, 就简单地以为就是秦王对唐雎下跪, 一个大国之君为了保命竟然对一个小国之臣行如此下跪之礼, 从而得出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结论。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就是关于古人的坐姿——跪, 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下跪”。它和我们现在的“下跪”是有很大区别的。“跪”在古代即秦汉以前没有坐椅, 直身而跪。古时席地而坐, 坐时两膝据地, 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 以示庄敬。上对下用“长跪”这个动作本身就表示庄重, 秦王一反常态这个坐姿表示对唐雎的尊敬。我们不难想象秦王内心深处的紧张、恐惧, 暴露出秦王的卑躬屈膝, 把长期骄横中隐藏的懦弱无能完全暴露。秦王形象这时就更加鲜明, 更加突出唐雎的视死如归、从容不迫。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错过对“跪”字的探究, 不仅让学生对这个字存在错误的认识, 还对秦王形象的分析流于表面的, 显得肤浅。通过课上仔细分析, 学生受益匪浅, 明白多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文言教学中, 指导学生多了解古代的许多文化现象, 在其自主的阅读中, 才能游刃有余。
三、以古代文化常识为载体, 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与现代文不同, 古诗文作者喜欢用历史典故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委婉地表达出来。典故来源于古书中的事件或词句, 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典故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人物的情感, 把握文章的主题。
还是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 文章的感情倾向、主题明显, 表现对唐雎这种忠君卫国、不畏强暴、胆识过人的一种赞扬。文章中提到的“士”这个阶层已经交代了它的文化背景。唐雎说“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中提到“士”。学生查资料了解到:“士”这个阶层是我国古代最为特殊的一个阶层, 到了战国时期, 士已经成为有才略、胆识或品格高尚者的尊称, 从封荫的爵位变成凭借个人修为得到的称誉。上至达官, 下至草莽, 俱可称士。士是战国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主宰国家兴亡。他们或在朝堂上雄辩滔滔, 或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他们为国家大事出谋献策, 于千钧一发之际出而力挽狂澜。战国的士是中国历史上最骄傲的一种人, 他们傲视王侯, 凭一己才略主宰天下大势, 威震诸侯。士只为知己者死, 不为高位者奴。通过这些认识, 学生对唐雎的举动有更清楚的认识, 也对作者对“士”这个阶层的褒扬之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国学常识与中学文言文教学 篇3
大陆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当然是汉语危机的一种的表现。有些作家对汉语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感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这也是汉语危机的表现之一。汉语的危机还来自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现在的网络语言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对于当代的青少年来说,却显得“活泼可爱,不死板”。有些学生在作文里时常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对此若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事实上,对于汉语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哀中文之式微》,感叹现代中国人母语能力的下降。
余先生的预言不幸而言中了。今天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真的比学外语还费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为了让中国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这跟外国人学汉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国学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自然要利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来宣传国学常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薪火。
一、从国学说起
1.国学的名称
“国学”指中国学术,是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与“西学”相对而言,这一名称始于清代。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之后,西学渐进,遂有国学、西学的名称相对而存在。张之洞崇尚洋务,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即“国学”。
2.国学研究的范围
国学研究的范围广泛。
清代姚鼐(1732-1815)将中国学问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
曾国藩主张增添经世之学(经济之学)。这样,中国人就把学术分为了四大类,而每一大类里,又涵盖一些小类,列举大要如下:
义理之学: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现代哲学;
考据之学:语言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目录学、校勘学、考古学、金石学、敦煌学;
经世之学:天文学、地理学、历算学、博物学、医学、兵学、政学、以及今日的自然科学;
词章之学:文章学、文法学、修辞学、诗学、词学、散曲学、戏剧学、小说学、俗文学、文学批评、可以扩展为文学和艺术。
3.国学典籍的分类
历代的分类很多,各有不同:西汉刘歆(刘向之子)《七略》的七分法;西晋荀勖中(勖,音旭,勉励,勉力)《中经新簿》的四分法: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南朝宋王俭《七志》的七分法;《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改为经、史、子、集四部。
我们最应该知道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清代《四库全书》的四分法:
经部:《四书》、《五经》、《孝经》、五经总义、乐类、小学等书;
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的书;
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释家、道家的书;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书。
二、经学常识与中学语文文言文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文化,儒家思想的基本典籍就是经书。经学常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十分重要的。
1.经字的涵义
经字的本义是织布的纵丝。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经,织从丝也。”
经字的引申义,班固解释为“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言不变之常经也。
经字的假借义,刘熙解释为“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一般人认为五经这些书是记载天道人事常理的书,所以称之为经书。
2.经书的范围:
《庄子•天下》篇首先提出六经之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诗》、《书》诗文字的教育,比较浅显;《礼》诗约束人的行为的,《乐》是陶冶人的品性的,《易》是明阴阳之变、天人之际的,即宇宙与人生哲学,《春秋》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借褒贬往事以示其微言大义的。
六经只有其名,因为《乐经》已失传,实际上只有五经。自唐而后,又有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十三经之说。我们应该了解一下的是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3.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学之作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学之作一共6篇,包括:
《<论语>十则》(七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礼记》)(八年级上册);《<诗经>两首》(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左传》)(九年级下册)(也是史学之作);《<孟子>两章》(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孟子》)(九年级下册)。
三、史学常识与中学语文文言文
1.史学概说
史,记事者也。从又(古手字)持中。中,正也。史的本义为掌书记事的官,职位非常重要。史官最重要的是记言与记事。研究历史的学问,叫做“史学”,记载历史的书,称为“史书”。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
史籍的体例,常见的有六家: 纪言——《尚书》;纪事——《春秋》;编年——《左传》,国别——《国语》;通古纪传——《史记》;断代纪传——《汉书》。
梁启超分为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
2.纪传
纪传体是我国史书的主要体裁,通称正史。纪传体的史书,系以人物为中心,详一人的事迹。这一体裁,始于《史记》。“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均以纪传为体。
3.编年
编年体的史书,起源最早,《春秋》、《左传》即是。编年的史书以年为主,而以事系于年月。它的长处在以时月为枢纽,一切事迹按年月一检即得,没有分述的烦恼。编年的史书,又分历代的编年,如《竹书纪年》,属通史;一代的编年,如《汉纪》,为断代史。
初中教材中涉及的《资治通鉴》为代表,司马光撰。奉诏作书,神宗初立,以其书“鉴于往事,有资政道”,赐名“资治通鉴”,并亲为作序。
4.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的史书,是以事迹为主,详一事的始末。有唐以前,所有史书,不出纪传、编年二体。至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而有纪事本末体的创制。其特点在于以事为中心,标立题目,而依年月为序叙述。既不受人物的拘束,可以免去纪传体的重复,又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补编年的破碎。
5.政书
政书为史,始于唐杜佑《通典》,专记文物制度。
6.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史学之作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史学之作一共6篇,包括: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七年级下册);《陈涉世家》(《史记》)(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三国志》)(九年级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左传》)(九年级下册)。
四、子学常识与中学语文文言文
1.子学概说
所谓“诸子”,原指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学术。“子”字原指男子,后来成为男子的美称。孔子的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简称“子”。自此相沿成风,弟子纂述老师言行思想的书便以“子”为称呼,这便是子书命名的由来。这一类的书渐多,目录学家概括称为“诸子”。
2.先秦诸子
儒家:儒字的本义为柔,又作“术士”之称。儒者是古代职掌教育的人,具备相当的学问与崇高的人格,是学者兼教育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荀子。代表典籍包括《论语》、《孟子》、《荀子》(前两部已列入经部)。儒家思想的精粹为心性论,包括:孟子的性善说(强调人的自觉心)和荀子的性恶说(强调人的本能)。
道家:道的本义为路,可解作“术”,指人们共同行走的道路。《庄子•天下》篇把“道”“术”连用,指称古代的学术。道家,是比较后起的称呼。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代表典籍包括《老子》、《庄子》。老子看到周室衰微,于是离周而去。行至函谷关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喜的关尹,强使老子著书,撰成《道德经》五千余言,然后不知所终。
墨家:“墨”字原指黑色的书写颜料,引申为“绳墨”之意。“墨”又是古代刑法之一。墨子主张刻苦,从学门徒,大多囚首垢面,面目黧黑,又自奉甚俭,送死甚薄,重在引绳墨自矫,因此以“墨”作为学派名称。《墨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兼爱”,“非攻”。墨子以儒为论敌。
法家:法,原作灋,从水,取其平直如水。从廌去,相传廌(豸)为神兽,能以一角触不直之人。法,有求平直之义,引申为“宪令”、“刑罚”“准绳”之义。法家最关切的问题是如何富国强兵,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代表人物为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管夷吾。代表典籍包括《慎子》、《申子》、《商君》、《韩非子》、《管子》。
名家:“名”字本指对事物之称谓。“名”是由“实”而来的,探讨“名”“实”关系的学问称为“名学”。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
阴阳家:阴的本义是“暗”,阳的本义是“高明”,以后引申为“南与北”“表与里”等相反相对的观念。阴阳家源出于古代“羲和之官”,以天文历象为主要的职掌。他们观察天象,制定历法,并对于天道人事作种种的猜测。为了审察物势的顺逆生克,判断人事的吉凶祸福,于是运用上古的阴阳、五行观念,构成一套神秘的阴阳术数之学,这便是“阴阳家”的由来。代表人物为邹衍。代表作品包括《邹子》《始终》,均为邹衍所著。
除了以上几家之外,诸子中的其他各家还包括:
纵横家:实为战国时代两种外交策略。纵横之学的目的在于贯彻自己意志,制服他人。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同事于鬼谷先生,学习纵横之术。鬼谷先生是周代的高士,以所居住的地名鬼谷为号。代表作品:《鬼谷子》。以捭阖、钩钳、揣摩、权谋等术作为主要内容。
杂家:名“杂”,杂糅诸子的思想,自身并无一贯的宗旨。代表作品包括《尸子》、《吕氏春秋》。
农家:以“播百谷,勤耕桑,以足衣食”作为诉求的内容。农家著作已全部亡佚。
兵家:以行阵仗列、集体征战作为主要目的。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祭祀”和“兵戎”。代表人物:孙武、吴起。代表作品包括《孙子兵法》、《吴子》。
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子学之作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子学之作一共6篇,包括:《智子疑邻》(《韩非子》)(七年级上册);《塞翁失马》(《淮南子》)(七年级上册);《两小儿辩日》(《列子》)(七年级下册);《公输》(《墨子》)(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列子》)(九年级下册)。
五、文学常识与中学语文文言文
1.文学概说
经史子集四部,集部的图书,多半属于文学类的典籍。古代的文学跟现代的文学,含义不同。古代的文学,是指古代的文献、典章制度,也包括了文章,属于学术范畴。学术与文学最大的分野,学术是学问,文学是艺术;学问要求实用,艺术要求美;学问靠客观的分析,艺术凭直接的感受。
2.韵文
韵文指有韵律的文章。有韵的文章在句子的末字上,造成前呼后应的谐韵效果,一般称之为用韵或押韵,利于背诵。有律的文章在句子上有一定的节奏,如每句字数的多寡有一定的规定,甚至每字的平仄,也有一定的限制,使读起来音节和谐,具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韵文包括《诗经》、辞赋、诗、词、曲等,多半是纯文学的作品。
3.散文
散文是文言文的主体。这里说的是古代的散文。在古代的一切文章中,只要是不押韵的文章,都是散文。散文包括:写景的(游记)、写人的(传记)、写情的(抒情小品)、写事的(叙事散文)、写物的(咏物小品)、写理的(说理散文)等内容,散文是最自由、最活泼的文体。
4.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之作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去前面所说的经学之作、史学之作、子学之作,其余的作品均为文学之作,一共25篇,是数量最多的一类作品,这是符合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的篇目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常识 篇4
1、纪年:有干支纪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列传》)。
2.纪日: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特定称谓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赤壁赋》)、“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3.纪时:有十二时段纪时,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十二地支纪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午战于彼,未还于此”(《柳毅传》);更鼓纪时,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 篇5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1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2
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3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小编推荐:语文诗歌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4
宗法
(1)庙堂:太庙指天子的祖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伶官传序》)。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在庙堂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如“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2)排行: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如“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3)伦常: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礼俗(1)冠礼:古代男子在20岁时,把头发结起来,举行加冠仪式,叫“结发”“弱冠”“加冠”,表示成年,如“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冠者五六人”(《侍坐》)。(2)婚礼:女子出嫁叫适、归、于归,女子回娘家省亲叫“归宁”,如“吾妻来归”“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3)丧礼:丧礼中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称“期”,穿九个月或五个月孝服的人称“功”,一般指关系较近的亲属,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4)宾礼:九宾,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宾相接引宾客上殿。如“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见面礼称“质(贽)”,如“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5)尊卑:车座上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朝堂和官位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次之南向,次之北向,次之西向,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高中语文文言文鉴赏必备常识归纳5
历法天文
1、纪年:有干支纪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列传》)。
2.纪日: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特定称谓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赤壁赋》)、“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3.纪时:有十二时段纪时,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十二地支纪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午战于彼,未还于此”(《柳毅传》);更鼓纪时,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4.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划分地面区域,某个星宿对着某个地面,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
文言常识 篇6
1. 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的提出者及其内容,例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2. 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经济理论,例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 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商品二因素、价值规律等等。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异同。
经典例题透析
例1.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基础,这一理论基础的核心是认为人()。
A.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B.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C.没有利他心D.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解析】 答案为D。
相关链接:
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关于人的理性的假设:每个人都以其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而效用通常指个人利益,或者是从个人出发的自我实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活动只表现为个人需要的单回路结构。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也称为X理论,认为被管理对象是由无组织的个人组成,他们在行动和思想上力求符合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个人收入。行为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他主张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人把马斯洛描写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叫做“成就人”。马斯洛后来又补充了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现代管理理论中有两个著名的理论:经济人与社会人。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工作,不愿承担责任等;而社会人的假设则认为人都是勤奋的。人们可以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在人群中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经济人的假设,必然导致“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而这正是一些小企业的管理方式——时刻监督,处处防范,惩罚严厉,常常喜欢“杀一儆百”。然而,按社会人假设,管理者应采取的是截然相反的管理方式——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满足职工的尊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让职工担负更多的责任,使他们发挥潜力,自我控制,以达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一体化。虽然社会人假设仅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真正尊重人就会把人性好的一面发扬光大,同时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是把员工当作“经济人”,员工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员工就会真的变成“经济人”,对工作不满,能少干就少干,并时刻酝酿离开这个“大棒”常现的地方。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例2.经济学领域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最初提出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
C.大卫?李嘉图 D.萨谬尔森
【解析】 答案为A。
相关链接:
亚当?斯密把市场形容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可以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化为共同的社会福利的奇妙结果。经济学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原理,讲的是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哈耶克则提出了“知识分工”,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哈耶克则提出了“自生秩序”。萨谬尔森
在经济理论上的卓越贡献是对数理经济学的发展。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年)提出,所有经济行为的研究都可以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解决最大化问题。为此,1970年,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但是,给萨谬尔森带来国际声誉的却是一本普及性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经济学》出版于1948年。最初写作这本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进行综合,从而推动经济学的普及。实际上,《经济学》出版后不仅成为美国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而且畅销世界各国。
实战演习
1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A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 处理好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C 中央与地方分权 D 政企职能分开
2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
A.保护型经济 B.竞争型经济 C.垄断型经济 D.封闭型经济
3市场调节是指()。
A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节
B 通过市场竞争,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进行调节
C 把市场作为基础和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
D 以市场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宏观调控
4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
A.政府放弃宏观调控 B.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C.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5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 B 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C 一般等价物 D 社会财富的代表
6因为变质而卖不出去的商品有没有价值,下列看法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A有价值,因为这些商品同样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
B 没有价值,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意味着生产商品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C 有价值,只不过这些商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
D 没有价值,但仍然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8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
A公司制 B 股份合作制 C 业主制 D 合伙制
9影响社会总供求形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水平B 进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
C 出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D 商品储备动用的规模
10据《经济学家》杂志刊登,1995年全球保险费用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经济学家》指出,私人保险费用支出最多的国家往往是最富有的。在这些国家,购买
保险是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贫穷国家开展保险事业的效用很小
B 经济实力是保险业的坚实后盾,现代保险业日益发达
C 保险费占CNP比重的增长导致了基础投资不足
D 保险只是富人或富国的事企业兼并()。
A可以跨地区、跨行业,但不能跨所有制
B 可以跨行业、跨所有制,但不能跨地区
C 可以跨所有制、跨地区,但不能跨行业
D 既可以跨地区、跨所有制,也可以跨行业
1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
A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 B 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C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D 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3 存款储蓄有多种形式,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形式是()。
A活期存款 B 整存整取
C 零存整取 D 整存零取
14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许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企业因商品滞销而减产甚至停产。这说明()。
A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B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 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D 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15 要采取积极措施,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推进再就业工程。
A 搞好失业救济B 搞好社会福利
C 搞好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D 搞好就业再教育工作
16 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优势,主要是通过()。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量的优势体现出来
B 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体现出来C 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其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
D 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调控体现出来
17 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它主要指的是()。
A各国之间的商品流通活动 B 各国之间的科学技术联系C 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D 各国之间的劳务相互交换
18 对股票价格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股票价格和股票的票面金额通常是一致的B 股票价格是可以变动的C 股票价格趋向涨高,银行存款利息往往上涨
D 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
19 我国现行税制把税种分为()。
A.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B.中央税、共享税和地方税
C.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 D.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20 经济全球化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C.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经济常识(常识部分)答案
1.D 2.B 3.B 4.C 5.C 6.C 7.D 8.A
9.A 10.B 11.D 12.A 13.A 14.B 15.C
安全养鸡用药常识 篇7
(1) 痢特灵不宜饮水
痢特灵几乎不溶于水, 易在水中沉淀, 药物分布不均匀, 因此容易导致痢特灵中毒。正确的投喂方法是, 在饲料中加入0.01%~0.02%的痢特灵, 对预防鸡白痢、禽伤寒、大肠杆菌病等有很好的效果。使用时药量要准确, 混合要均匀。首次投喂注意观察鸡群变化。
(2) 高锰酸钾不宜拌料
高锰酸钾溶于水后释放出新生态氧, 具有很好的消毒作用。用于饮水浓度为0.02%~0.03%, 而且应现配现用, 不可拌料使用。高锰酸钾与甲醛混合可用于蒸气薰蒸消毒法, 其用量为每空间14g高锰酸钾加28ml福尔马林。
2 养鸡用药的十大误区
在长期的门诊工作中, 经常发现养鸡户在购药、用药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影响了药物的使用效果。现将实践中易出现的误区
(1) 重视对症治疗。应该先判明是什么病, 然后才能有合理的治疗方案。如造成肉鸡呼吸道症状的原因以大肠杆菌居多, 用恩诺沙星疗效甚佳。中医云“急则治其表, 缓则治其里”, “标本兼治”, 故用药前要考虑清楚主从关系。
(2) 重视商品名, 不重视成份。同一种药物, 不同生产厂家生产, 可能会有不同的商品名, 要查明成份, 才能合理用药。
(3) 重视药品的价格, 不重视含量。这一点让有些药商钻了空子, 以较低价格出售有效含量低的药物, 表面上售价比有效含量高的药品便宜, 所以养鸡户爱买。
(4) 急于求成、轻信某些厂家的宣传, 一些标明“用本品提高产蛋率20%或用本品提高增重13%”等的药物, 多是一些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酵母、促生长剂 (如哇乙醇) 之类。如用全价饲料时, 根本没有必要添加以上产品, 用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5) 重用药, 不重视饲养条件的改善。有些养鸡户饲养肉鸡, 特别是饲养时间长和临出售前, 提供的饲养条件特别恶劣, 造成疫病不断, 用各种药也不见好转。
(6) 重治疗、轻防疫。某蛋鸡场连续饲养5批鸡, 每批鸡到一定时候出现呼吸道病, 后经技术人员指导, 修改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程序, 便不再发生此种状况。
(7) 重视死亡率的上升, 忽视生产性能的下降。当鸡只死亡率迅速上升时, 能够立刻引起养鸡户的重视, 使患病鸡得到及时的治疗, 但如果鸡长期患慢性病, 如白痢、慢性呼吸道病等造成的蛋鸡产蛋率缓慢下降, 肉鸡的生长减缓等情况却得不到重视, 结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8) 用抗生素时, 不考虑对疫苗的影响。生产实践中由于免疫同时使用抗生素造成免疫失败的例子较多, 以庆大霉素混入MD疫苗内防疫, 造成免疫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
(9) 用药不考虑抗药性的发生。生产实践中就曾有一个养鸡户, 养第一批肉鸡用“杜球”控制球虫, 效果很好。以后每批鸡都用此药, 结果到第6批鸡时暴发了球虫病。
(10) 随意加大用药量。当养殖户侥幸将某一种药用量加大使用后未出现问题且疗效甚好之后, 就可能出现用任何药物都想加量的情况, 结果造成药物中毒。
3 安全高效用药的十要点
(1) 明确用药的目的是预防还是治疗, 或是控制继发感染, 针对的是何种疾病。
(2) 明确所用药物的有效成份。
(3) 明确所用药物的种类, 使用该类药有什么禁忌和注意事项, 比如肾脏有问题时不宜用磺胺类药物。
(4) 明确用药的途径, 饮水、拌料、肌注还是喷雾, 该药是否适合这种用法。如饮水用的药物可溶性如何, 喷雾用的药物是否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等。
(5) 明确药物的生产日期、失效日期、生产厂家。
(6) 明确用药的剂量。由于用错剂量造成的药物中毒时有发生, 尤其是鸡敏感的一些药物更应引起重视。当鸡由于疾病或天气原因, 造成耗料或饮水反常时, 要按每1kg体重考虑用药, 不要仍按拌料或混入水中之比例。
(7) 明确每单位成品药中的有效含量。
(8) 明确用药时间, 如一个疗程3-4d, 就要坚持用够3-4d。
(9) 观察用药效果。依靠完整的生产记录来判断用药是否有效, 以决定延长用药时间还是更换所用药品。
(10) 做好用药记录。记录用药前的症状、用药剂量、方式、用药后的反应等情况, 以备用药参考。
4 药物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鸡的生理和药理学特点不同于家畜, 决定了其用药特点, 在兽医临诊上应引起注意。
(1) 鸡多采用群体给药方法, 在剂量上给予鸡只药物时一般按其体重来推算, 除了家畜专用药物外, 只有家畜用量的1~20%, 一个疗程为4d左右。
(2) 注意饲料和饮水添加药物的标量。据报道, 3~4周龄的雏鸡24小时平均饮水量为体重的18~20%, 饮水量与饲料量的比例为2:1, 即加到饲料中的药物应为饮水浓度的2倍。
(3) 注意每千克体重用药剂量与饲料、饮水中添加量的换算。如雏鸡使用某药物口服量为每千克体重12mg, 每日2次, 换算成饮水给药量, 在没有环境温度应激的条件下, 雏鸡平均24小时饮水量为体重的20%, 一天每只鸡每千克体重用药12mg×2=24mg, 相当于200ml饮水中应加入药物24mg, 即相当于0.012%。
(4) 鸡一般在宰前10d左右应停止给药, 以保证产品无药物残留。
(5) 鸡缺乏充分的胆酯酶储备, 对抗胆碱酯酶药, 如有机磷酸酯类非常敏感, 所以驱线虫时最好选用左咪唑、酚噻嗪。苯并咪唑类安全性较好的驱线虫药物, 禁用敌百虫。
文言常识 篇8
(一)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其中,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是:
区别: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零碎的、自发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特点。
联系:哲学属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再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
①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6.正确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原理: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7.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种种表现:
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意识依赖于物质,它不能独立存在。
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8.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性。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9.正确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既然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说明原有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规律,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在加深(人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③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④意识存在着差异性——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映。其原因有客观与主观两个
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主观方面的原因:第一,立场不同。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会不同。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第三,知识构成不同。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
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就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
10.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可见,意识具有两重性——即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方法论意义: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1.运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①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见上)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12.我们要弘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1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和行动。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7.怎么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必须坚持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实际的总和出发;从全面的实际出发;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必须要正确地对待经验和理论,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18.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②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基本国情,意义十分重大。
③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只有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正确认识和把
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19.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0.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关系。①原理(见上)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立论根据。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真正领会党的基本路线的深刻内涵,才能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③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2.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3.普遍联系的原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文言常识】推荐阅读: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09-11
中考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之人的一些称谓09-04
文艺常识之音乐常识09-15
大学生的社交礼仪常识-礼仪常识08-29
维护常识09-02
教育常识10-03
哲学常识05-23
癌症常识05-30
美术常识08-27
常识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