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谏官阅读答案

2024-06-20

白居易为谏官阅读答案(精选9篇)

白居易为谏官阅读答案 篇1

白居易《早兴》阅读答案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答案:(1分)香 山居士

细解:重要作家的字号属于基本的文学常识。教材里都是有注释的`。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答案:B

细解:B项的混淆点在“描绘清晨兴旺之景”,是如何理解题目中“兴”这个字的问题。“早兴”的“兴”是“赋比兴”的兴,是“引起的诗情”的意思。而“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的是清晨的是宁静、清新。

白居易《采地黄者》阅读答案 篇2

白居易的《采地黄者》通过叙述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释

地黄:药草名,晒干的叫生地,蒸熟的叫熟地。这首诗写荒年无食的贫苦农民采地黄卖给富贵人家喂马以谋生,形象地表现出贫苦人民生活不如牛马。

口食:口粮。

插:也同“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

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拓展阅读:《采地黄者》赏析

本诗通过对一茕茕于荒野的饥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别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

诗人通过对“地黄”、“残粟”等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事物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当时贫困人民的恶劣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当时豪门的厌恶以及对自己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奈之情。

诗题是“采地黄者”,为何去采地黄,是因为天灾所致,所以诗开首一联写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这样,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问题了。紧接着第二、三两联便对农民生活景况作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希图借以度过饥荒。第四联“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四联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与富家白面郎。那卖地黄者对“白面郎”求告的几句话,颇为凄切动人。辛苦一整天采得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敢说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可以想见,这位可怜的农民忍饥挨冻在荒野采了一天地黄,可能连点像样的干粮也没吃上。也许他家中还有老小,都等他卖了地黄换回粮食下锅。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只要能换回一点儿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类,也就心满意足了。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

白居易《江亭夕望》阅读答案赏析 篇3

江事夕望①

【 唐 】 白居易

凭高望远思悠哉,晚上江亭夜未回。

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

辞枝雪蕊将春去,满镊霜毛送老来。

争敢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

【 注 】 ① 本诗写于诗人被贬出京,任江州司马之时。

1 .诗歌额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 .本诗围绕“思悠哉”展开.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产生了哪些情思? ( 6 分)

参考答案:

1. 一幅日落月出江亭晚景图。(1分)营造了苍茫壮阔的氛围。(2分)傍晚时分,太阳将落,晚霞一片,如红浪沸腾;月亮初上,清辉照耀,周围笼罩的烟雾,渐渐散去。(2分)

2.①对美景的喜爱。②惜春伤春之情。③年华已逝的.伤感。④被贬后内心的不甘和无奈。⑤回京的渴盼。(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6分)

名句:

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

白居易为谏官阅读答案 篇4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⑦。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①学不成。

【注】①饿损纤腰:暗含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②阿谁:何人。

(l)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描绘了垂柳怎样的迷人之景?请结合白诗的前两句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你认为诗人借“柳”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抓住首句“柳树、春风、柳枝”等意象,描绘出柳枝随风起舞的动人之态,表现出垂柳的勃勃生机(2分);二是抓住次句“柳枝”的颜色和形态,描绘出柳枝的`婀娜多姿,表现出柳枝的秀色照人(2分)。

(2)白诗借“柳”抒发了对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愤慨(2分);唐诗借“柳”把矛头指向帝王及官僚集团,抒发了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怀(2分)。(白诗主要从人才埋没的角度来看,唐诗主要从帝王,统治阶级角度说,能区分两诗的这一不同,也可给分)

赏析

白诗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园中柳树,枝叶繁茂,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在和煦的春风中,柳枝绽出细叶,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然而,这婀娜多姿的垂柳,却生长在荒凉冷落背阳阴寒之地,无人光顾,落得终日寂寞。

诗人所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含诗人身世的感慨。全诗明白晓畅,咏物和寓意融合一起,不着痕迹,描写生动,当时就“遍流京都”,足见艺术力量感人之深。

为科学献身阅读答案 篇5

人终究不免一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科学奋斗的科学家们,当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科学。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力学家。当罗马士兵拿着宝剑突然闯进他的房间时,这位75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正蹲在那里,研究着画在地上的几何图形。阿基米德毫无惧色,坦然地对罗马士兵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在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啊!”然而,残暴的罗马士兵不由分说,砍下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头。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是为捍卫真理而死的。他临死前的遗言,曾使世界震惊!布鲁诺坚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1600年2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布鲁诺面对熊熊烈火,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够,我不愿放弃,我没有可以放弃的事物。”俄罗斯科学家利赫曼教授是死在科学实验之中的。1752年,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一起,探索雷电的秘密。他们认为,打雷闪电很可能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在屋顶上竖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绑了一根铁尺,要把空中的电引下来,仔细研究。在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利赫曼拿着铁尺,罗蒙诺索夫趴在屋顶等待着把电引下来。这时空中猛一闪亮,利赫曼顿时触电死去。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冒着生命危险,重新开始探索雷电秘密的实验。在罗蒙诺索夫看来,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挂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夺取胜利。

另一位不怕死的著名科学家,要算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了。诺贝尔研究的是,他的研究工作仿佛是在“太岁头上动土”,稍不注意,“太岁”发怒--爆炸,便会一命呜呼,有一次,在实验室里猛然爆炸,炸死五个人,其中有诺贝尔的弟弟卢得卫,他的父亲老诺贝尔也受了重伤。可诺贝尔却置生死于不顾,依旧探索之谜。他经过几百次的反复实验,最后一次大爆炸,把他炸得鲜血淋漓,他却高兴地在浓烟中狂跳:“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在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中,不幸被一辆马车轧死,这沉重地打击,使居里夫人陷入深深的静默孤寂中。然而,居里夫人并没有被痛苦压倒,而以惊人的毅力一个人做着两个人的工作,继续向科学顶峰挺进,终于在1911年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金。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埋头在实验室里工作,成天与镭、钍、铀之类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手放射性射线照射,居里夫人最后死于恶性贫血。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她自己却死于镭的手掌!她的一生,确如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烧毁了自己。

爱因斯坦生前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去世前想些什么年呢?他不想人们来称颂他,感谢他,留下这样的书面遗嘱:“免除公共集会、宗教仪式、花卉布置以及所有的典礼。”

诺贝尔出生入死,研究成功多种,开办了十五家工厂,成为巨富。他在临死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在遗嘱中要求瑞典把他的财产作为“诺贝尔奖金”的基金,用来鼓励更多的人向科学进军。

人们常说,要为科学献身,以上几位科学家在离开人世的时候那种闪亮的事迹,正是这样为科学献身的生动写照。

[阅读训练]读后请完成下边的问题:

1、本文使用了几位科学家的事例作为论据?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每一位科学家的事迹。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的?

3、课文第4段介绍了诺贝尔的事迹,为什么第7段又提到他?

《为泥土洗澡》阅读答案参考 篇6

2.文中第(5)段所列举的数据在说明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3.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第(2)段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3分)

4.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说英国人在奥运场馆选址上的做法不可思议,是因为这块大约2.5平方公里的土地曾被数十年的工业生产严重污染。

B、动用挖掘机和卡车,把被污染的土壤挖走运到别处,再运来干净土壤把场地回填,的确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好办法。

C、科技手段的高度发达使英国人做了一件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了不起的事情,使被玷污的环境重现生机。

D、这篇说明文告诉我们,真正的环保,应是人类彻底承认错误,彻底清洗掉我们带给自然的肮脏,使之重新恢复原有的状态。

白居易为谏官阅读答案 篇7

《为自己的心灵不断加油》阅读答案 为自己的心灵不断加油 苇笛

①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曾经给两组志愿者进行过不同的催眠。他对第一组人说:你现在身体非常非常虚弱,你已经变成婴儿了,你全身都很瘦小,你的手指像小鸟爪子那么瘦……慢慢的,这些人真的相信了。这时,给他一个握力器,受试者的平均握力是二十九磅。然后,他又对第二组人进行了催眠:我现在往你口中滴的是营养液,是泰森服用的那种。所以,你会像泰森一样强壮,越来越强壮。此时,他又让这些人握握力器,结果,平均握力是一百四十二磅,而事实上,这两组人在清醒状态下的正常平均握力皆是一百零一磅。

②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而这种力量,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③既然心理暗示的力量如此强大,那么,在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若是不断地给予正面的暗示,结果又将如何呢? ④海洋动物馆里有一条重达8600千克的鲸鱼,训练师经常对它进行“跳高训练”,就是将绳子放在水面上,然后让鲸鱼从绳上跳过去。每次跳前,训练师都会亲热地对着鲸鱼喃喃低语,告诉鲸鱼它很棒,一定能跳过去。果然,大多数时候,鲸鱼顺利地从绳上“飞”了过去;训练师随后便拿来鲸鱼爱吃的食物算做奖赏。⑤一次次的鼓励,一次次的奖赏,使得鲸鱼越跳越高,最后竟能跳过六点六米。

⑥一条鲸鱼,在不断激励下竟能创造出奇迹,可想而知,一个人,若是内心不断地受到激励,必能创造出一番业绩来。

⑦阿里巴巴网站的缔造者马云在谈到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感触最深的一点便是“有一点成功,就用自己的左手温暖右手”。而左手温暖右手的过程,不正是自我激励的过程吗?正是有了这种激励,马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将阿里巴巴打造为出色的商业网站:而他自已也成了五十年来《福布斯》封面上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家。⑧人活着,就应当走一条向上的路,尽管向上的路充满了阻力。走上这样一条路,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挫折遭遇磨难。当我们一身伤痕地摔倒在路上时,困境中能够拯救我们的,惟独我们自身。当我们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为自己的心灵加油时,我们的内心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崭新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撑着我们推动着我们努力向上走,直至到达人生的顶峰。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要为自己的心灵不断加油/我们要不断激励自己。19.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举哈德飞心理催眠的事例,作为论据证明了心理暗示的巨大力量,(1分)引出了话题,(1分)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1分)20.请指出第④段主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举例论证。举训练鲸鱼跳高的例子,具体论证了一条鲸鱼,不断激励也能创造奇迹的观点。

21.请在第⑥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示例: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用硬纸做一个框子,放在稿纸上,摸着框子一格一格的写。每写一格就激励自己继续写下去,最终完成了这一世界名著。22.读完这篇文章,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不断自我激励,就能取得成功。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联系相关事例谈谈你的理由。(5分)示例一:赞同文中的观点。比如自己学习中取得进步,就更加有兴趣和信心学下去,就能逐渐进步,不断超越自己,取得成功。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阅读题答案 篇8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文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固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通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静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提出气候正义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故A项错。B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限制排放只是一个具体的方面,不能涵盖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的全部,故B项错。C项来源于原文第三段,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不仅指对后代负有义务,也指对我们自己负有义务,故c项错。D项既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一个细节,也是对全文的概括。原文说“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这表明已有的科学认识影响了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而全文重点谈的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可见如何认识利益分配,也影响理解。故D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已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是对原文论证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分析。原文谈到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而时间维度又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论述更加深入一些,故A项正确。B项是对原文的立论前提和指向性的分析。原文说“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谷里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可见立论前提是气候容量有限,社会正义是被指向的同题之一。故B项正确。C项是对原文论证立场的分析。原文确有大量篇幅在阐述代际公平问题,但也只是把它作为各类公平问题中的一类来讨论的,而且更加注重的是当下我们这一代的问题,并没有立足未来,故c项错误,是本题答案。D项是对原文整个论证思路的分析。原文说非政府组织以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审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正义应运而生,这交代了背景,接下来从两个维度看,这是逐层分析,最后说“气候正义的内涵是……”,这便说明原文最终梳理出了气候正义的内涵。故D项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朴素为美》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9

试题内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 6 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只要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 洁,就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 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C.法家同老子、庄子、墨子一致认为绚烂华丽是“丑”的外表装饰,因此追求华丽之美必然导致国运衰颓、民心离散。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试题答案:/ 6

上一篇:《一举成名天下知》阅读题及答案下一篇:马原考试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