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通用7篇)
白居易诗 篇1
一、白居易其人
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846年),祖籍太原,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县。贞元中擢进士第,元和初召为翰学士左拾遗,以言事贬江州司马,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一生共写诗三千余首,今存二千八百余首。有七十五卷《白氏长庆集》传世,有关写琵琶的诗共有22首。
二、白居易的琵琶诗选
白居易作为唐代诗人兼音乐家,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值得我们探索与研究。他对音乐特别敏感,尤其是对琵琶及其演奏技艺的描写。白居易笔下的琵琶时常带有浓郁的哀伤情调,如:
声似胡儿弹舌语,愁如塞月恨边云。
闲人暂听犹眉敛,可使和蕃公主闻。
《听李士良琵琶》(卷四三九)
四句诗中有三句带有“胡儿”、“塞月”、“和蕃公主”一类词儿,应是塞外之音;所描绘的琵琶声似是胡儿之间交谈的语调,就像是身处塞外之地的士兵在望月思乡,即使是一般人听到这样的乐音也会感到悲苦,何况是远嫁塞外的公主呢!士兵和公主两种人物的对比更突出琵琶声的哀怨凄凉。又如:
弦清拨剌语正正,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奈子弦声。
《琵琶》(卷四四二)
这首诗是写在月明寂静的夜晚,伴着孤灯,琵琶奏出的乐音十分清朗,使得诗人引发出内心的无限惆怅事。
腕软拨头轻,新教略略成。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
法向师边得,能从意上生。莫欺江外手,别是一家声。
《听琵琶妓弹略略》(卷四四七)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听到琵琶妓弹新乐曲《略略》后而写的。琵琶妓流畅的运用拨弦技巧,表达出其千遍语,万重情,使乐曲、情感、演奏技巧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给予其高度赞扬。
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
《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卷四四九)
唐代著名曲项琵琶家曹刚,曾以右手弹拨有力,强如风雷闻名于世。在诗中对曹刚高超的琴艺白居易予以高度赞许。曹刚运拨轻重得当,一拨一弦,力度、音色、错落参差,都可描绘出不同的意境。后两句是说当时的许多琵琶手运拨都不如曹刚,使人感叹。
在白居易的诗中有描写按、捻、拢、撚的指法。例如: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如言都尉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
《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卷四四十)
诗中前两句描绘了琵琶声的哀伤,后两句则是表达了对长孙司户的劝谏。白居易写琵琶四弦演奏出的声音不似琵琶声,而是如真珠撼铃,“悲飒飒”、“苦醒醒”等词突出了悲伤的乐调。诗人用西汉名将李陵、昭君出塞两个历史故事,更加突出了乐调的凄苦。
唐代琵琶艺术绚丽多彩,可能还借着琵琶谱子的撰写和流传。白居易有首诗写道:
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看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蕤宾掩抑娇多怨,散水玲珑峭更清。珠颗泪沾金捍拨,红妆弟子不胜情。
《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卷四五五)
这首诗是白居易代琵琶弟子感谢女师曹供奉而写的信,说的是曹老师寄来的信使人惊喜,打开看是两首新的乐谱:《蕤宾》、《散水》,皆是新声。女弟子不胜感激而使泪珠落在琵琶金捍拨上。这首诗告诉了我们,唐代不但有旧谱,而且有新创作的乐谱。
以上六首诗皆是白居易描写琵琶的,既再现了琵琶声的美妙,也抒发出诗人。
三、《琵琶行》中对音乐的细致描绘
白居易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和琵琶所发出的优美旋律的细腻刻画是《琵琶行》中大放异彩的段落,表现了他的音乐修养和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淋漓尽致的描绘出了《琵琶行》中的音乐特征和所传达出的感情律动。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选自《琵琶行》(卷四三五)
白居易描写的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以羞涩之态出场,刚调弦就感受到“有情”;音乐开始,似乎琴弦每奏出一个乐音都饱含感情,像是诉说她不幸的生活。她用抹、挑、拢、捻等指法演奏使音乐此起彼伏。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选自《琵琶行》(卷四三五)
大弦如暴风急雨,小弦如轻声耳语,四弦交错而弹像珍珠落在玉盘之上,一会儿如莺语流畅圆滑,一会儿又如冰下流泉。由“冰泉冷涩”以致琴弦“凝绝不通”声音渐歇。“别有忧愁”用“无声”来表现,“有声”与“无声”这种恰到好处的休止营造出一种大音希声之美。恰好在寂静之中又突然奏出激烈的乐音,再一次把音乐推向高潮。如银瓶破裂、铁骑刀枪鸣,演奏出的声音尖锐刺耳,似是将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情感突然释放。曲终,琵琶女的演奏结束在琵琶和弦上,四弦一声,戛然而止。但余音仍在耳边回荡,显示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
(指导教师:刘蓝)
参考文献
[1]刘蓝.诸子论音乐[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白居易诗 篇2
古诗《王夫子》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王夫子,
送君为一尉,东南三千五百里。
道途虽远位虽卑,月俸犹堪活妻子。
男儿口读古人书,束带敛手来从事。
尽将徇禄给一家,远则行道佐时理。
行道佐时须待命,委身下位无为耻。
命苟未来且求食,官无高卑及远迩。
男儿上既未能济天下,下又不至饥寒死。
吾观九品至一品,其间气味都相似。
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
王夫子,
别有一事欲劝君,遇酒逢春且欢喜。
古诗《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
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白居易诗误佳人 篇3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做尚书郎时,和徐州守帅张愔是好朋友。一次,张愔宴请白居易,喝到酒酣耳热之时,让自己的爱妾盼盼出来为白居易助酒佐欢。盼盼长得十分漂亮,很有风韵,又善歌舞,白居易当场写了一首诗称赞她,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形容盼盼的娇态风姿犹如牡丹花,很是独到。白居易也由此对盼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一过十二年,白居易再也没有见到张愔和盼盼。然而其间却天地沧桑,变化极大:张愔去世,归葬其河南老家,盼盼念与张愔往日的恩爱而不再嫁,独居张愔在徐州的旧宅燕子楼,已经十来年了。这些情况,后来白居易从拜访他的张仲素口里才听说。张仲素并且还向白居易吟诵了盼盼在张愔死后怀念而写的三首诗。其中一首是: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第二首是: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一十年。
第三首是: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这三首诗,第一首主要写其思念之深,彻夜不眠;第二、三首主要写张愔死后,无心歌舞,也无意绪去弹筝理瑟。三首诗写得情深感人,哀婉凄凉,尤以第一首最好。白居易对这几首诗极为称赞,也称赞盼盼对张愔的痴情。因而和了三首诗:
其一: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着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前两首写张愔死后盼盼在怀念中所过的凄凉生活。第三首则写有人到洛阳去过,也到了张愔的墓上,墓上的白杨树都可以做盖房子的柱子了,漫长的岁月怎能不把当年花容月貌的佳人,折磨得满脸如尘灰一样呢?这几首诗,很是让盼盼动情,不料白居易和诗至此,却余兴未尽,提笔又补了一首绝句: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这首诗大意是:张愔当年挑选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女子,不惜代价教她们歌舞,可张愔死后,却没有一个人追随他去。谁知盼盼接读白居易的几首诗,又读了这首绝句,反复吟味,痛哭流涕,忽有所悟,说:“张尚书死的时候,我并不是不能陪他去死,我真想去陪他死,但我一想,如果这样做了,百年之后,人家会由此认为他重女色,以致要自己的妾陪死,这样反而玷污了他的名声,所以我才没有这样做呀!”于是自己又写了一首和白居易的诗来辩解: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此诗大意说:自从我独守空楼,终日愁眉不展,面形与身体已经是犹如春后的牡丹一样枯瘦凋残了。想不到你不理解我对张愔的真挚深情,竟说我不随他死去。此诗写后的几天里,盼盼每天嘴里念叨着:“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污雪毫。”说别人不理解她,含郁悲愤,不久也死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问题出在白居易后来写的那首绝句上。盼盼认为其中的“一朝身去不相随”是责怪她没能陪葬。而白居易的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诗意来看,他也许是说盼盼,也许是在讲别人来反衬盼盼的痴情,还可能是从张愔的角度来感叹,其中或许还有冷静观察人生后的感慨,总之,可以有多种理解,即使他是在说盼盼,似乎也没有责怪之意,此诗的真正含意恐怕只有他一个人才说得清楚。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盼盼作为读者如此去想,以至含郁而死,这也许是白居易写此诗时所始料不及的。他没有预料到客观后果,主观的诗人与客观的读者的差别也就在这里。
白居易诗 篇4
元稹 (779—831) 字微之, 河南 (今河南洛阳) 人, 十五岁以明经擢第, 元和元年 (806) 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 授左拾遗, 历仕监察御史, 因触怒宦官被贬。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 下邽 (今陕西渭南) 人。 德宗贞元十六年 (800) , 他考中进士, 贞元十八年应拔萃科考试, 被授秘书省校书郎, 与元稹一道开始了仕宦生涯。
唐宪宗元和十年正月, 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 两人经常畅谈达旦, 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 元稹因为直言劝谏, 触怒了宦官显贵, 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 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 被权臣嫉恨, 宪宗听信谗言, 把他贬为江州 (今江西九江) 司马。
同病易相怜, 患难显真情!好友天各一方, 写了大量的催人泪下的诗篇。其中有两首不仅感人至深, 而且构思巧妙。
元和十二年 (817) 一次, 元稹又接到老朋友白居易的诗, 诗中写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山水重重, 阻隔消息, 白居易在晨风中望着远方, 思念老友之情油然而生。自己苦思成梦, 在昨夜的梦中见到了老友。但是诗中却不这样直说, 而是写梦见元稹也在想到我, 问他何事忆我, 致使我“昨夜三更梦君”。诗人知道对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 心有灵犀, 于是, 巧妙地从对方着意, “不知忆我因何事”, 构思十分精巧独到。
好友对自己如此情深, 竟在梦中与自己相见。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自己也整天思念他, 自己写和诗回信也应该写自己如何常在梦中与老友相见吧!不, 元稹没有这样写。元稹绝不会这样平实构思。他是这样写的“回信”: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惟梦闲人不梦君。
通州与江州, 南北相距数千里, 通信十分困难。因此, 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现在, 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
寄来的一首诗, 诗中告诉元稹, 昨晚上又梦见了他。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 使他深深感动。“念君怜我梦相闻”, 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重的疟疾, 病后一直身体很坏, 记忆衰退。四句紧承三句说:由于我心神恍惚, 不能自主, 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 偏偏没梦见你。元稹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 和你梦里相逢, 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 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 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白诗中的“不知忆我因何事”是全诗中最为精巧之笔, 元诗中“惟梦闲人不梦君”别出机杼, 突然翻出新意。而且写人之至情, 感人至深, 回味无穷!一个“惟”字, 透露出诗人无尽的懊恼:怎么只梦见不相干的人啊, 该梦见的没有梦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老友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 但写法相反。白诗用入梦以抒写旧情, 元诗一反其意, 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但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精巧的构思表达自己与老友的深情厚谊!
白居易《寓意诗》赏析 篇5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
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
疾风吹猛焰,从根烧到枝。
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
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
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
不如粪上英,犹有人掇之。
已矣勿重陈,重陈令人悲。
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
其二
赫赫京内史,炎炎中书郎。
昨传征拜日,恩赐颇殊常。
貂冠水苍玉,紫绶黄金章。
佩服身未暖,已闻窜遐荒。
亲戚不得别,吞声泣路旁。
宾客亦已散,门前雀罗张。
富贵来不久,倏如瓦沟霜。
权势去尤速,瞥若石火光。
不如守贫贱,贫贱可久长。
传语宦游子,且来归故乡。
其三
促织不成章,提壶但闻声。
嗟哉虫与鸟,无实有虚名。
与君定交日,久要如弟兄。
何以示诚信,白水指为盟。
云雨一为别,飞沉两难并。
君为得风鹏,我为失水鲸。
音信日已疏,恩分日已轻。
穷通尚如此,何况死与生。
乃知择交难,须有知人明。
莫将山上松,结托水上萍。
其四
翩翩两玄鸟,本是同巢燕。
分飞来几时,秋夏炎凉变。
一宿蓬筚庐,一栖明光殿。
偶因衔泥处,复得重相见。
彼矜杏梁贵,此嗟茅栋贱。
眼看秋社至,两处俱难恋。
所托各暂时,胡为相叹羡?
其五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
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
孰谓虫至微,虫蠹无已期。
孰谓树至大,花叶有衰时。
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
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
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
岂无啄木鸟,嘴长将何为。
鉴赏其三:
寓意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寓言诗,在封建社会,诗人们常以此形式曲折地针砭时弊,讽刺现实。白居易的《寓意诗》共有五首,这里选录的是其中一首。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原因,一方面是受执政者的诬陷排挤所致,另一方面,与他青年时代的朋友,内兄杨虞卿的卖友求荣也不无关系。杨虞卿是诗人在宣城结识的朋友,有十七、八年的交谊。《白氏长庆集·与杨虞卿书》记载:“且与师皋(虞卿字)始于宣城相识,迨于今十七、八年,可谓故矣;又仆之妻,即足下从父妹,可谓亲矣;亲如是,故如是,人之情又何加焉?”然而,正是这位好友兼亲戚的杨虞卿,在诗人遭受打击时,竟见利忘义,卖友求荣,诗人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因此作此诗以讽刺之,表达愤恨之心。
首二句借促织、提壶以起兴,感叹名不副实之物的恶劣。促织从未织成过一匹锦绣,提壶鸟实际上也并不会斟酒。这两种动物都是徒有虚名,在正直的诗人看来,都是十分卑劣的.东西。诗歌一开始就流露出极大的愤慨之情,显然意有所指,接下来必是要讽刺某种他所嫉恨的人物。然而,诗人似乎是为了造成一个小的悬念,竟然笔锋陡转,大谈起与一个朋友的情谊来。“与君定交日,久要如弟兄。何以示诚信?白水指为盟”四句显示了一对朋友间似乎忠贞不贰、生死不渝的友情。久要:意为旧约、旧交。语出《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白水:据《左传》载,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遂投其璧于河。此外借用重耳与舅氏相盟的故事,暗寓作者与杨虞卿的郎舅关系。朋友间亲如弟兄,则自非一般相识可比,何况还指白水为盟,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永远结好呢!此处借用晋公子重耳与其舅子犯以白水为盟的故事,当是有所隐喻。子犯跟随重耳流亡多年,没有子犯的帮助,也就会有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所以此处“白水指为盟”一句,正在于表现极为诚挚的友情关系。至此,诗歌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表现一对生死不渝,千古难觅的知音朋友了。
“云雨一为别,飞沉两难并”。云雨:梁昭明太子萧统与人书说:“风流云散,一别如雨。”联系下文“飞沉”来看,飞,指云,喻杨虞卿;沉与雨,喻作者本人。命运对人的安排是如此地不同,一飞一沉,二人的际遇竟截然相反,“君为得风鹏,我为失水鲸”高飞者如乘风之鹏鸟,沉沦者若失水之鲸鱼。前者青云得志,鹏程万里;后者漂泊下层,为小人所困。得风鹏:语本《庄子·逍遥游》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语,用以讽刺杨氏出卖好友,而青云得志。失水鲸:《战国策·齐策》:“海大鱼,荡而失水,则蝼蚁得志。”此处用来借喻自己为小人所困。“飞沉两难并”与上文“久要如弟兄”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亲如弟兄的朋友理应相互关怀、扶持,但象杨虞卿这样没有丝毫情谊的所谓朋友一旦得志,便翻脸不认人,“音信日已疏,恩分日已轻”便是他们之间的必然结局,因此诗人最后感叹道:“穷通尚如此,何况死与生!”穷富不同尚且疏远,哪里还谈得上生死不渝的金石之交呢!古谚语有“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的说法。白诗本此,暗喻杨氏是个势利小人。
最后四句是诗人从上面的叙述中得出的结论。他告诫人们,莫以耐寒抗冷、经冬不凋的松柏与漂浮不定的浮萍相结交。同时诗人以山下松自喻,如同左思《咏史》诗所谓“涧底松”,自谦为出身贫寒的人。出身贫寒而品格高尚,正是诗人的自画像。此诗层次清晰,叙述明白流畅,虽是寓言诗,却爱憎分明,指斥明白。表现了诗人嫉恶如仇,不屈不挠的大胆斗争精神。
白居易诗 篇6
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朝鲜、日本。此外,白居易还是一个为政清廉的官员。
他在初任杭州刺史期间,政平讼简。三年兴湖筑堤,引水灌田,树木成阴,为西湖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杭州人受益匪浅。他为官清廉,淡泊名利,除了饮茶吃菜需要在当地购买外,从不索要任何名贵物品。他卸任回家时,两袖清风,仅带回两块天竺山石,以资纪念。
一天,他摆弄石块时,才发现自己竟做了一件“不清白”的事。他甚感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他想,倘若每个游客都带回天竺山石,哪里还有天竺山的秀美?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玷污名声,这好比贪污了千金,不是一个为官清廉者应该做的。想到此,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自责诗”:
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带回两块石头,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的人来看,都是不足为怪的,要说为此而自责,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白居易却是把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大”了看,引申到了贪污腐败的重大后果上。这是何等可贵的自责精神啊!这种“慎微”的律己态度,怎么能不令后人肃然起敬呢?
(白玲)
古人使用的“香皂”
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
不知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
然而,由于要大量取得猪胰腺这种原料委实困难,所以澡豆未能广泛普及,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使用。
白居易诗 篇7
关键词:白居易 谢灵运 思想共鸣 “六义” 功利性
“白居易对谢灵运山水诗有所评述。他在《与元九书》中曾批评晋宋丧失了《诗经》‘六义,而‘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他在《读谢灵运诗》却说:‘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1]很显然,与其他诗人相比白居易对谢灵运山水诗的态度是不同的,而且这些言论都发表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之时。
笔者试从分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入手,探讨谢诗本身是否有白氏所谓的“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写景诗体现出重写实、“尚巧似”的特点,在写法上对山水诗有开创之功。据统计:“灵运诗歌现存93篇(不包括存目诗,组诗按一篇计),其中山水诗44首,所占比例约为48%。若剔除六首四言酬答诗以及十八篇乐府诗歌,仅剩五言诗约70首。在这70首诗中,山水诗就达65%的比例。当时还没有诗人能做到这一点。”[2]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都创作于被贬官之时,他一生被贬两次,第一次是出为永嘉太守,然后隐居始宁。第二次出为临川内史。其中以出为永嘉太守之时创作最丰,共创作了22首山水诗,占其山水诗的一半。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创作的诗歌难免带点牢骚气,如《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白石岩下径行田》等。现代学者也多指责其山水诗具有“有句无篇”、“堆砌辞藻”、“诗的结尾拖上了一条玄言的尾巴”[3]等特点。
简要分析的谢灵运的诗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谢灵运的山水诗基本上按照“叙述——写景——议论”的结构模式,各个部分相对独立,思想感情的寄托大都体现在结尾的议论部分,也有少量体现在叙述部分,诗歌的结尾往往带有议论兼抒情的成分。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写景部分为主体,但写景部分是独立的,与后面的议论部分没有必然联系,写景部分往往只注重写实,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极少,这也是谢灵运诗歌受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由于山水诗是作者被贬之后思想感情的体现,因此除写景部分外,作者大都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主要隐含了对现实的不满和自己才高无知音赏识的孤独感,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具体批判现实的成分,更谈不上白居易所提倡的“美刺”,但却有感情寄托。
下面,我们再着重分析白居易对谢灵运山水诗不同态度的原因。
(一)从产生两种态度的背景来看,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作为一部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宣言,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学主张,更重要的是排除异己、达到了独树一帜的目的。从他所倡导的“六义”出发,对伟大的作家如屈原、陶潜、谢灵运、李白等进行了批判,甚至对平时创作的榜样杜甫也不无批判之词。白居易“对六朝以来某些脱离现实、绮靡颓废的文风及其影响作了坚决的否定,这种态度显然很偏激。”[4]《与谢灵运书》首先从谢灵运山水诗的背景着手,“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考虑到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在被贬永嘉太守、临川内史之时所作,这与白居易写这首诗时被贬江州司马的背景极为相似,他们都把这种郁闷的心情寄托于大自然,借以排遣自己的愤懑,如白居易的《舟中雨夜》是作者被贬江州途中所作,诗中“暗、冷、病”三字奠定了江州山水诗歌的基调。再如《百花亭晚望夜归》继其之后再造愁境:“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5]。相似的遭遇和思想,也会使白居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也是白居易赞美谢灵运的一个原因。
(二)我们从白居易对谢灵运评价的语言本身入手,《读谢灵运诗》中主要的观点体现在:“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这两句话上。通过以上对谢诗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岂唯玩景物, 亦欲摅心素”这句话,问题主要在于如何理解“未能忘兴谕”中“兴谕”的含义。白居易强调“风”、“雅”反映现实的传统,在《与元九书中》说:“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情,纬之以五言。”又在《读张籍古乐府》中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注空文。”由此可见“六义”的精神实质主要是“风雅比兴”。白居易讲的“六义”是指内容即“风雅”与“艺术形式”比兴的完美结合,但由于他过分强调“风雅”即把诗歌看成是反映现实的工具,忽视了“比兴”的艺术价值,加上诗歌语言的通俗性,就不免被后人指责为“浅露直白”。白居易按照严格的诗歌理论界定的“六义”,是从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而言,从谢灵运山水诗的实际创作来看是不符合这样的标准的。而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中对其大加赞赏,很显然“风雅比兴”的界定标准又有所变化,诗中提到的“兴谕”是仅从内容上说的,这里的“兴”主要指的是由物引起的感兴,他在其山水诗中多处提到,如“秋牵兴暂吟”(《闲咏》),“心兴逐境发”(《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6]等。“兴谕”更强调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从对谢灵运诗歌的分析来看,这在其山水诗中是有所体现的。总之,由于白居易对严格意义上的“风雅比兴”的标准宽泛化,其对谢灵运山水诗的不同态度也在情理之中。
(三)从白居易山水诗的艺术审美和其诗歌的实际创作角度来分析,《与元九书》更强调诗歌的功利性,白居易一百七十多首讽喻诗大胆发挥了诗歌的“美刺”作用,山水诗的创作数量少而且艺术上也不够成熟,因为他并不把主要心思放在山水诗上,他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兴《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喻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淡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讽喻诗主要是对现实的反映,其中也有少量的景物描写,如《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载莲》、《答友问》、《秋池二首》、《放鹰》等,这些诗以景物比兴开始,然后转入人事,抒发感慨。这些诗虽也运用比兴手法,但景物只是为表现现实内容服务的,具有功利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在《与元九书》中批评谢灵运“多溺于山水”也是正常的。
白居易后期诗歌创作以闲适诗(这里主要指山水诗)为主,更注重诗歌的艺术美,因此是无功利的,这部分诗更能体现其文学价值。白居易批评谢灵运“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对于谢眺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也予以否定,指责它“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而忽视了山水诗的审美价值。而在实际山水诗的创作中,白居易很重视诗歌的形式美,一些诗歌也是“歌山水嘲风月”的。他的不少山水诗句如“余霞数片绮,新月一张弓”(《秋寄微之十二韵》),“鸟飞千白点,日汲半红轮”(《彭蠡湖晚归》)[7]与谢眺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和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白居易从“六义”的审美标准出发对谢灵运山水诗持否定态度,而在《读谢灵运》中对谢灵运山水诗大加赞赏,可以看出其包括创作题材、审美趣味,思想内容等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可以对谢灵运的山水诗有一定的认识,还可以对白居易的创作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造成两种态度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白居易本人来讲,对谢灵运山水诗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而有所变化,一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白居易与谢灵运的遭遇极为相似。他们都把写作山水诗作为感情发泄的对象,这其中蕴含着不满、郁闷、孤独寂寞等十分复杂的心情,一个人政治热情高涨之时,整天悠游山水之间是无奈、令人失望的事情,然而这失望不是绝望,此时的他们都没有因为被贬谪而退出政治舞台,儒家思想无法彻底根除,不能因为他们多抒发了一点牢骚思想就消极的加以否定,他们的思想都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所以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的时候产生了心灵的共鸣。白居易前期大量讽喻诗的创作,是作为谏官的一种职责,其诗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被贬江州司马后大量的写景诗,更能体现文学审美特性,因此更倾向无功利性。他所说的“六义”在讽喻诗中也有所的体现,但随着“六义”在概念上的宽泛化,逐渐演变为一种思想感情的寄托。另外,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开创者,尽管人们对他毁誉不一,但对后代大多数山水诗作家都有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白居易的山水诗也不例外,所以白居易在诗中谈及谢灵运,并大加赞赏也是正常的。以上分析应该是造成白居易对谢灵运山水诗的两种态度的主要原因。
注释:
[1]郭英德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版。
[2]李雁:《谢灵运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郭绍虞:《历代文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5][6]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7]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月版。
【白居易诗】推荐阅读:
白居易诗四首07-30
白居易诗全集11-28
云泉白居易诗阅读训练07-04
浅析白居易闲适诗的思想精神10-14
从白居易诗看唐代服食风气06-03
白居易诗歌10-28
首夏 白居易06-12
吊白居易06-10
李夫人白居易05-21
行路难白居易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