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白居易的故事(通用11篇)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篇1
白居易养孩真辛苦的故事
盛唐诗人白居易一生仕途不顺,爱情之路也很坎坷,在与初恋湘灵分离后,一心抗婚的白居易最终被母亲以死相逼娶了同事的妹妹为妻,那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大龄青年的白居易养孩真辛苦。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龄青年白居易好不容易娶妻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养育儿女,命途多舛的诗人在儿女这一关上也不顺利,结婚一年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人到中年的白居易见到女儿很是高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十分宠爱这个孩子,不幸的是大女儿三岁时夭折了,这对于白居易夫妇来说打击十分大,悲伤的诗人还特别作诗《念金銮子二首》表达悲痛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他渴望后继有人的愿望。古人的观念很是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贯穿了几千年,白居易也是这样,经过漫长的六年后,迎来了第二个孩子阿罗,二女儿的到来暂时抚平了丧女之痛,白居易养育孩子的艰辛在之后又体现出来,小心翼翼的养育阿罗,但年事已高,怕等到孩子长大时自己已经白发苍苍。谁想到十几年后五十八岁的白居易和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孩子,男孩阿崔的到来给了白居易很大惊喜,但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玩笑,阿崔也早夭离去,绝望的白居易悲痛万分,好友刘禹锡还写信安慰他。
命运的安排给了白居易多次打击,白居易养孩真辛苦的感慨在他的诗作中也有体现,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家庭,孩子的养育都是不容易的。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篇2
一、矛盾统一的政治音乐观
白居易出生于官宦家庭,祖父和父亲皆在朝廷为官,所以自然而然,白居易童年时期接受的便是积极“入世”的仕途教育。这一时期,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受到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巨大,成为他音乐观念、音乐主张的根基。
白居易在《策林》六十四中说道“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世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又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这句话证明了他赞同儒家“乐与政通”的观点,是政治影响音乐,而不是儒家传统音乐思想认为的音乐影响政治。之所以初入仕途的白居易会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这与他担任“左拾遗”一职以及童年的经历有关。左拾遗位列八品,是为谏官,虽品位不高,但可直接参议朝政。这给予了胸怀壮志的白居易发挥满腔热血和心中抱负的机会。然而童年历经战乱,让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所以他才希望优秀的政治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民间音乐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白居易至此保留了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内容,但又有所发展,这体现出他音乐思想上的进步性意义。
白居易还和元稹等人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指恢复汉魏时期乐府搜集、整理、创作民歌的传统,从而达到“补察时政”“体恤民情”的作用。为何称为新乐府,其原因在于元白等人非常强调诗人自创新题歌咏时事,不采用古乐府的诗题,解决了古题不适宜说新事的问题。“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理念体现出白居易在诗歌与音乐的创作方面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运动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发展现实主义的诗歌音乐,而是为了政治服务。
左迁江州司马可以说是白居易人生的分界线,在这一时期,他的政治思想由积极转变为消极,诗歌风格和音乐思想也有所转变。在辞任江州司马之后,他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官职任免,甚至主动要求出任苏杭二州等地的地方官员,此时的他在个人思想观念上以佛家“出世”为主,同时又兼有道家的“逍遥自得”,佛道二教对他的影响日渐增强,甚至影响了他晚年的音乐思想。
尽管如此,他的政治音乐观仍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在白居易晚年任太子少傅时,他为唐文宗所写的《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四首奉敕撰进》中写到“唯有云韶乐,长留治世音”,这就表明了白居易对礼乐的推崇态度。此时的白居易,不再像以前那样将政治音乐观付诸于行动,更多的只停留在诗中和口头上。
二、“口是心非”的民间音乐观
如果说白居易“入世”和“出世”所对应的积极与消极的政治音乐观还不能够强烈的体现白居易音乐思想上的矛盾性,那么他的民间音乐观就是矛盾的集中体现。
早年白居易在《策林》——《复乐古器古曲》中着重强调了他的对民间音乐的态度和观点。“故臣以为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这句话是白居易在反对极端复古派时所说,对于民间音乐,白居易认为应该“少抑郑声”恢复古乐,而不是极端复古派所谓的“销郑卫之音”。同时他也推崇民间恢复古乐,反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统治者们不顾百姓疾苦疯狂地享受民间音乐。
然而到了晚年,尤其是贬谪江州司马期间,他却沉迷于“郑卫之音”,并且写出了《琵琶行》这类详细描写民间音乐的诗篇,还专门在家中养了一批乐工供自己享受。这些行为都与他早年推崇古乐、“少抑郑声”、反对奢靡的民间音乐观相悖,集中体现出他音乐思想上的矛盾性。究其原因就在于政治的失意,只能寄情于民间音乐。政治上的消极和年纪的增长,让白居易早年受到的佛道思想逐渐抬头。晚年的白居易在音乐思想上的矛盾实际上是儒家音乐思想和佛道音乐思想的矛盾。
三、“不符潮流”的民族音乐观
大唐在当时是一个在思想、文化高度开放的国家,因此少数民族音乐通过朝觐、通商等途径传播到中原之后,便在市里坊间甚至宫廷中迅速流行。唐朝初年就已完成对隋朝七部乐的完善,并且最终发展为十部乐。十部乐中除“国伎”、“清商伎”之外,其余八部乐都是“胡乐”,甚至还有外国音乐,如“天竺伎”。在这世人皆好胡乐的时代,白居易却逆流而上反对少数民族音乐。他对待少数民族音乐的态度集中体现在《废琴》一诗中:
白居易在诗前四句提出了琴音这样的古声在现今百姓听来淡然无味,并且不甚喜爱的现象。尾联就是白居易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认为是“羌笛与秦筝”这类胡乐的“入侵”导致了这种现象。白居易民族音乐观的矛盾性不体现在他个人的自相矛盾,而体现在他与当时社会“大风气”、“大潮流”的对抗冲突上。
四、对“乐”本身的思考
白居易热爱音乐,除独自抚琴之外,他更多的是去到市里坊间欣赏民间音乐。他在《问杨琼》一诗中写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可见白居易并不是听听罢了的外行人,他对歌唱艺术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白居易提出的“声情并茂”音乐观。这就体现出白居易作为一个音乐家,在欣赏音乐时,还能对音乐本身的“好坏”以他自己的标准做出批判。虽然他对当时的音乐艺术有一些批判,但是他依旧喜爱这些音乐,这也是他个人矛盾性的体现。
五、结语
武宗会昌六年,白居易度过了他灿烂而又“纠结”的一生。回顾他整个人生当中的音乐观,无论是政治音乐观、民间音乐观还是民族音乐观,他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念。然而这些看法和观念,或是自己在不同时期而相互矛盾,或是与社会的大潮流相对抗。总之,白居易充满矛盾性的音乐观为中国古代音乐史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摘要: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和音乐家,他的许多音乐思想直接体现在他的诗中。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和音乐观具有一些矛盾性的内容,而其矛盾性是多样的,有自身的矛盾,也有与时代的矛盾。正是这些充满矛盾性的内容,才让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和音乐观显得与众不同。
关键词:白居易,矛盾性,音乐观,诗
参考文献
[1]刘兰.白居易与音乐[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
[2]魏季鸣.谈白居易的音乐思想[J].咸宁学院学报,2004(7).
[3]兰士红.李晓艳.白居易诗歌中的志趣与人生[J].芒种,2014(12).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摘抄 篇3
谢病卧东都,羸然一老夫。
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
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
已衰宁望有,虽晚亦胜无。
2、《巴水》
城下巴江水,春来似麴尘。
软沙如渭曲,斜岸忆天津。
影蘸新黄柳,香浮小白苹。
临流搔首坐,惆怅为何人?
3、《安稳眠》
家虽日渐贫,犹未苦饥冻。
身虽日渐老,幸无急病痛。
眼逢闹处合,心向闲时用。
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
4、《白发》
雪发随梳落,霜毛绕鬓垂。
加添老气味,改变旧容仪。
不肯长如漆,无过总作丝。
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
1、《八月三日夜作》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
草头珠颗冷,楼角玉钩生。
气爽衣裳健,风疏砧杵鸣。
夜衾香有思,秋簟冷无情。
2、《把酒》
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
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
穷通谅在天,忧喜即由己。
是故达道人,去彼而取此。
3、《把酒思闲事二首》
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
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
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
凭君劝一醉,胜与万黄金。
4、《罢府归旧居》
陋巷乘篮入,朱门挂印回。
腰间抛组绶,缨上拂尘埃。
屈曲闲池沼,无非手自开。
青苍好竹树,亦是眼看栽。
1、《白发》
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
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
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
2、《八骏图》
穆王八骏天马驹,后人爱之写为图。
背如龙兮颈如象,骨竦筋高脂肉壮。
3、《爱咏诗》
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
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4、《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
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静玩禁闱间。
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
皓色分明双阙榜,清光深到九门关。
大诗人白居易与绿化 篇4
公元819年,白居易被贬谪忠州(位于四川)刺史时,见城周山岗满目荒芜,感慨之余,挥毫写下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诗句。
于是他带着为什么不绿化的谜,布衣私访民间,终于弄清了百姓不愿栽树之谜:“远水不解近渴!”他庶民衣着,来到百姓中,以平等的身分,说服百姓栽树种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他在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为了培育好所栽的树苗,他总是不辞辛苦前去管理:“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渠灌其枯。”树木成林后,白居易喜悦之情跃上眉梢,早晚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山水、树木的闲适诗。在他的倡导下,忠州境内父老无不争相栽树种花,不几年已绿荫一片,改变了穷山秃岭的面貌。
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他一到任,就率领民众在西湖里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这便是有名的“白堤”,他和百姓们一起在堤上栽了许多柳树。白居易调苏州任刺史虽仅一年时间,他亲手种过许多桧树,人称:“白公桧”。
由于诗人白居易平易近人,爱好绿化,因此深得百姓的敬爱,“白公桧”被当地父老当作珍品加以保护。
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代表作 篇5
《钱塘湖春行》
《赋得古原草送别》
《忆江南词三首》
《忆江南·江南忆》
《琵琶引》
《观刈麦》
《李白墓》
《花非花》
《问刘十九》
《大林寺桃花》
《卖炭翁》
《夜雪》
《暮江吟》
《放言五首·其三》
《池上·小娃撑小艇》
《除夜寄微之》
《杨柳枝词》
《采莲曲》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春题湖上》
《放言五首·其一》
《望月有感》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阴雨·岚雾今朝重》
《长相思·汴水流》
《望驿台》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放言五首·其五》
《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
《南湖早春·风回云断雨初晴》
《为薛台悼亡》
《垂钓·临水一长啸》
《放言五首·其二》
《偶作寄朗之》
《微雨夜行》
《邯郸冬至夜思家》
《望月有感》
《放言》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山泉煎茶有怀》
《观游鱼》
《放言五首·其四》
《燕诗示刘叟》
《春词》
《村夜》
《江楼月》
《南浦别》
《母别子》
《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兼寄云皋上人》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
《开元九诗书卷》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看花屋》
《残春晚起,伴客笑谈》
《慈乌夜啼》
《酬梦得比萱草见赠》
《上香炉峰》
《早寒》
《月夜登阁避暑》
《和元九与吕二同宿话旧感赠》
《长恨歌》
《琵琶行》
《卖炭翁》
《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
《暮江吟》
《忆江南》
《大林寺桃花》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直中书省》
《长相思》
《题岳阳楼》
《观刈麦》
《问刘十九》
《买花》
《池上》
古代诗人屈原的故事 篇6
学习屈原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提高党性觉悟。屈原虽屡遭排挤,多受君王猜疑,但其始终抱有“虽九死其犹未悔” 之志,原因在于他有追求光明的理想和信念。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追求光明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缺失了这份精神之“钙”,就无法保持党员该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党员干部应该主动提高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依此来夯实自身的党性基础,
学习屈原牢固的为民思想。屈原是典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践行者。正是他时刻惦记百姓疾苦,因此百姓用反刍的方式让他流芳百世。开展“ ”学习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为人民服务上。事实上,群众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我党取得的各种成绩无一不是依靠人民群众。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亲近感。只有这样,党的形象和战斗力才会实现无止境的提升。
学习屈原不朽的正气精神。气者有三:“正气、邪气、俗气。”在屈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烈烈正气,正是拥有这宝贵的精神品质,屈原达到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境界,而这厚泽世人的高贵之处,恰恰是开展“ ”学习教育所必须的营养品。 “树正气、祛邪气、抵俗气”,其实也是一种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党员,无时无刻都要牢记“树一方正气,带一方正风”的作风要求,无时无刻都要抛掉“两袖清风不干事,无所事事太平官”的思想,从而以“敢作为,会作为”的政治素养传递社会正能量。
诗人刘禹锡的故事 篇7
刘禹锡题碑
在桃花源入口处,竖着一块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桃源佳致”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唐朝刘禹锡题的。
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经常到桃花源散心。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
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虎起了脸,找来了看山老人查问。看山老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大人,你只知这是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我老头哪能管得住啊!”
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后来,那些有钱有势有人来了,一到入口处,抬头看到那块大石碑,知道司马大人刘禹锡要保护桃花源,只好悻悻地说:”既然刘司马题了字立了碑,今后谁也不准拿一草一木!”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篇8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不多久,当地的一个姓王的知县走马上任,他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知道陶渊明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还是假,于是就想试试他的学识如何。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
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陶渊明笑着说:“请大人出上联吧!”
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
陶渊明的下联也是话中有话,他的意思表面是说荷苞,实际是说自己,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又出上联, 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这一联除了说陶渊明刚才的口气太大之外,用字上还有非常巧妙之处,因为“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这样是非常难对的。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王知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自嘲诗,诗曰: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雏来揖客,挥毫坐谈禅,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王知县看后,对陶渊明更加赞赏,从此两人成了忘年这交。
陶渊明与刘仲思的故事
陶渊明此刻正在他自己的田园里吟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还没等他念完的时候,就听到从他住的茅草屋里传来了骂声:“念念念,你每天除了只会念这些诗文之外,还能干些什么呢?明天又要揭不开锅了,看你怎么办。”妻子秋菊在里面怨声四起。渊明一听顿时叹息了一口气道;“那明天我到山上采一些野果来。”
“采野果,山上那来这么多的野果,现在是夏季,能吃的又有多少呢?你总不能一年到头光靠这野果来过日子吧!要不是你洁身自好,太过于清高,能落得这样的下场吗?” 陶渊明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他觉得自己欠秋菊实在是太多了。她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在自己年少读书的时候,不顾家人的反对,跟自己走在了一起。那时候,他曾发过誓言,将来有一日一定要让她过上幸福的日子。幸福是什么的,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但他知道幸福的人脸上会露出笑脸。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誓言,他给刘裕当过参军,后来发现刘裕这人疑心病过重,就又离开了他。秋菊没有怨他半句,她相信他的决定一定是对的。她的父亲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就这样跟着渊明受苦,开始想尽办法又为他某了一个彭泽令。秋菊以为这样以后的生活就不用发愁了。那知又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发觉官场并非是他这种人所能呆的地方,官职小的,每天都要弯腰奉承着上司。他感觉到这是在降低一个人的人格。他不能让自己的一生就在这样无聊的日子里度过。他又辞去了彭泽令,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在他辞去彭泽令的前一个晚上,他看到秋菊好象有些不开心。
他知道秋菊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子,她只想能够有个安定的家就足够了,她不懂得什么官场势利,也不懂得名利是非。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他陶渊明的女人。陶渊明时常感到自己能够找到这样的女人而自豪。但唯一不足的事情是自己没能够给她有个幸福的生活,时常叫她陪着自己饿着肚子过生活。为此,他的心中时常惭愧不已!
他看着眼前憔悴的秋菊,咬了咬牙根,走到秋菊的跟前,突然扑通的跪倒在秋菊跟前道:“秋菊,我对的起天下人,可就是对不起你。”秋菊一见他那付表情,叹了一口气道:“元亮,你没有错,也许是这个时代错了。也许是我错了。明天,我还是回娘家拿一些米粮过来救济一下吧!”
陶渊明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他知道现在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他时常感觉到自己太过于无用,一个男人养活不了一个女人。要是换了是别人,早就离自己远去了。可秋菊除了偶尔埋怨几句之外,也没有再说别的什么?他已经记不得秋菊回娘家拿过多少次象这样的“救济粮”了。虽然老丈人讨厌他,但秋菊毕竟还是他唯一的女儿。每次秋菊回去拿过来,总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
秋菊她回娘家取粮去了。渊明站在那里,感觉到心头一阵空虚,他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心中藏着的是满腔报国的希望。他立志有一天要为天下百姓做主。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他却生错了时代,这个时代不是欣赏才能的时代,只要你懂得为官之道的技巧,一个无才无德的人也能够攀之高位。他吃亏的地方,就是不懂得这一些技巧,所以他要遭到很多人的排斥,一个人站的再正,如果小人群攻而起,也会出现歪斜的时候。虽说时间可以证明一切,但毕竟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他在彭泽令的时候,之前以为可以为彭泽县的百姓办一些事情。在他上任的时候是满心的希望,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觉自己的想法错了。官场的黑暗并非如他所愿,他不仅每天要向位高于他的人哈腰鞠躬,而且还要看着别人的眼色做事,他不习惯这样的生活。不过他发觉官场里的人大多数是如此,一但碰上一个位高于自己的人,马上哈腰巴结,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提拔。一但看到小于自己的人,就吹胡子瞪眼睛的来显示威风。人呀人,为什么你们在权势面前总会丧失原本的自己。陶渊明他实在不明白,做一个官为什么不能为百姓真正的做一些什么呢?他不能再让自己随波逐流,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迟早有一天,他也会变得他们一样毫无人性。
人交良友益自身,身处污泥,竟然是洁身自好,多少还会沾一些秽气。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他还记的在他做出决定离开朝廷的时候,很多人都拍手称快!有人表面上做出一副挽留的样子。而内心里却在叫好。这一些表情,怎能瞒得过他陶渊明。离开朝廷的日子,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只是唯一感到不足的是不能让秋菊过上好的生活。看来,这一辈子他只能欠秋菊的了。
他听到不远处传来马蹄的声音。好象有几匹快马!他不由地觉得奇怪,自己在这里和秋菊居住了好几年了,从来没有人来过。除了偶尔有农夫来过之外。马蹄声越来越近,渐渐地他看到了身影,只见三匹快马正朝自己这边奔过来,他看到好象坐在马上的人有些眼熟。连忙进了草屋里躲着。他不想见朝廷里的人,他现在只想和秋菊过着平凡的生活。三匹快马停在了他的草屋前,他的呼吸疑聚了,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有人在吗?”外面有人喊道。
“有人在吗?”又喊了两声。“是谁呀!来这里找谁?”陶渊明回答道。
“请问,这是陶公的家吗?”有人又问道。“陶公是谁。你们找错了。”渊明回答道。
“你出来吧!陶公,我是刘仲思。”刘仲思,陶渊明想起来了,这位曾是他的知已好友,彭城人,早些年他就听说他已经退出官场隐居庐山西山。这会儿怎么又做起朝廷的官员呢?他感到有些困惑!在这个当今世上,能让他陶渊明佩服的人绝对超不出三个,而刘仲思就是其中的一个。
“元亮兄,好友来访,你怎么也不出来迎接一下呢?”陶渊明没有作答。刘仲思在外面却哈哈大笑了起来:“没想到,事隔多年,元亮兄还依然是原来的那一付脾气,好了,你不出来迎接我,我自己知道进去。”说完,刘仲思朝草屋而进。他看到陶渊明正背对自己,坐在木橙子上好象在沉思着什么?
刘仲思上前冲着陶渊明一抱拳道:“元亮兄,久违了。”陶渊明没有抬头看刘仲思,问道:“你今天来这里,是探友,还是另有公事要办。探友我欢迎,要是办公事的话,那你请便。”刘仲思怔了一下,随即哈哈一笑道:“元亮兄的气节还是跟原来一般,小弟实在是佩服之极,不过小弟这次来,一是来探望元亮兄,二是传达一下节度使的口喻。”
“有何话,快说出来,或则我就要下逐客令了。” 刘仲思看了看陶渊明,然后再看了看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然后叹息了一口气道:“元亮兄,你学富五车,却身居简陋,真让人起敬。如今天下象陶公你这样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呀!每个人的眼里除了功名之外,就是私欲,陶公将来必定要成为千古圣人。” 陶渊明一听,闭上了眼睛道:”陶某从来没有想过做什么千古圣人,陶某只想做回真我。这千古圣人,陶某实在不敢当。”
刘仲思笑道:“陶公客气啦!以你的胸怀,世人谁能比得了呢?”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篇9
(图注:展示唐朝文人生活状态的名画《饮中八仙歌》。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俗话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一句,说的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人,一旦醒悟,回心转意,改过自新,乃是一件可喜可贵之事。浪子回头的事例,古今多有;但是回头之后做什么,却少见交代。大约是,只要回归正道即可,并不计较其回头之后,是否有所成就,有所建树。
作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诗歌巅峰时代,唐朝给我们提供了一批极具时代特色的浪子回头的真人励志故事:浪子回头,成为知名诗人。
限于篇幅,这里只讲三个人的故事。
第一个是韩愈诗句“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中的“子昂”,即梓州射洪人陈子昂。根据其生前友人卢藏用《陈氏别传》、宋祁《新唐书》本传、辛文房《唐才子传》等文献记载,陈子昂十七八岁时仍然不知读书。因为出身富家,“尚气决,弋博自如”。翻译成现代汉语,便是:整天打架斗殴,斗鸡走狗,游手好闲。进入乡校后,忽然悔悟,从此谢绝酒肉朋友,在位于家乡梓州东南部的金华山道观中,静心阅读古代典籍。“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众所周知,陈子昂日后成为矫正初唐诗坛承袭六朝而来的浮艳习气、使其向健康诗风转变的重要诗人。他本人的诗歌艺术成就,虽然难与盛唐的李白杜甫等人相提并论,但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抹杀。
第二个是杜甫晚年十分欣赏的苏涣。苏涣大约是蜀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苏涣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草莽英雄,以盗窃、抢劫为生。因为善于使用 hbhuili.cn TAIAKY.COM JMCHANLIN.COM HUANYU18.COM SHJKSZC.COM hanguan8.cn 一副白色弓弩,巴蜀一带商旅深受其苦,称其为“白跖”(白色盗跖)。后来,“自知其非,变节从学”,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中了进士,在李唐朝廷做了官,“累迁至御史,佐湖南幕”。当然,最后因为顶头上司崔瓘事败遇害,苏涣远走岭南交趾、广州一带,煽动哥舒晃造反,不久伏诛。不做盗贼之后,苏涣潜心诗歌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杜甫晚年漂泊至湖南潭州(今天长沙),苏涣曾经拜访杜甫。杜甫请他吟诵了几首自己的作品,杜甫听后,赞赏其“才力素壮,词句动人”,十分欣赏。杜甫对苏涣寄予厚望,甚至说出了“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这样的话。苏涣留存至今的作品,《变律》等数首诗,质朴无雕饰,蕴含讽刺之意,人称有陈子昂诗之遗风。
第三个是中唐诗人韦应物。由于韦应物追慕陶渊明的为人和生活态度,唐代已经有人把他的诗和陶渊明的诗并举。韦应物善于向前人学习,他的诗还受到了谢朓、王维等人的影响。因为他写过不少山水田园诗,因而与孟浩然、王维等人一道,姓名在山水田园诗派行列。韦应物的《秋夜寄二十二员外》、《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作。韦应物浪子回头的故事,在他自己作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旅途上的《逢杨开府》诗中,有比较详细的交代: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YCGKFF.NET QFCLC.COM A66188.COM XIAOYINJG.COM TSCYJX.COM CHIANQCXS.COM “少事武皇帝”,指的是韦应物曾在唐玄宗身边担任三卫郎,宿卫宫禁,即负责唐玄宗的安全保障。因为受到皇帝的宠信,韦应物行为飞扬跋扈,横行乡里、家里藏过逃犯、设局招赌、跟人偷情,做了不少坏事。因为他身份特殊,在皇帝身边做事,衙门官吏也不敢逮捕他。但是,唐玄宗驾崩之后,韦应物失去了靠山,在朝廷里受到他人的排挤打击,日子并不好过。但是,他并未因此沉沦自弃,而是开始低调为人,刻苦读书,学习做诗。渐渐地,他的诗歌才华得到了一些人的赏识与赞扬。
一个好的社会,好的时代,不但应该容忍人们的浪子行为,更应该允许浪子们回头,能给他们成就事业的机会。李白杜甫等一批伟大诗人的出现,固然可以证明唐朝乃我国诗歌的巅峰时期;而陈子昂、苏涣、韦应物等浪子回头成诗人的事例,则更加可以证明,在唐朝,诗歌引人向上的魅力,无与伦比。
烤饼与白居易的故事 篇10
白居易从江州调任忠州刺史时,那里“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本来从京城贬到江州已经遭受沉重打击,总感慨很多老朋友想见也见不到,这次又被赶到更加偏远的忠州,山路多崎岖不说,还常年雨雾缭绕,搞得老白心情很不爽。
大诗人做烤饼消磨时间
在一年多的任上,白居易的不爽持续升温,在超越郁闷之后很快又晋级为苦闷,于是老白寄情于诗,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创作出了将近一百首诗。但再才华横溢的人,诗词写多了脑袋也疼,脑袋疼心情也好不了。老白是个聪明人,很快另辟蹊径,开发出了一项重要休闲活动——烤饼。
白居易烤的饼跟今天的烧饼类似,当时叫胡麻饼,是从少数民族那里模仿来的。当年在长安城工作之余,老白最喜欢溜达着去小吃一条街品尝胡麻饼。但老白身处偏远之地,一没烤箱,二没酵母,连面粉都不知道是从哪儿淘换来的,不过,绝对不能低估乃至否定烤饼给老白带来的快乐。
处理完公务,白居易便回家磨面烤饼消磨时间。胡麻饼烤出来,白居易并不吃独食,还发快递送给朋友吃。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里,老白这样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故交看到烤饼睹物思人
这里的杨万州指的是白居易早年在京城结识的朋友杨归厚,白、杨二人同为天涯沦落人,都被下放改造。白在忠州,杨在万州,两地相距不太远,一百公里的样子。刚来忠州的时候,白居易没事儿就登上高楼眺望万州,惦记这位离自己算是最近的哥们儿,还写下了《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说“书信虽往复,封疆徒相连”,并发出了“而我复何嗟,夫君犹滞此”的感慨。
杨归厚是陕西人,爱吃面食,老白烤饼除了聊以ziwei,还给离自己最近的朋友送上家乡风味,一同品尝,共同分享流离之苦、共念返京之意。在寸步难行的山区望山跑死马,白居易快递烤饼肯定首选水路,因为当地水系发达,往来船只众多,李白的轻舟都能千里江陵一日还,送个烤饼几百里地瞬息即到,如果多给船家点劳务费,一出炉就搞个加急快递,说不定还能让老杨吃上热乎的。
即便不赶时间,随着正常的.慢船慢悠悠地走,也没什么风险。因为胡饼特别容易保存,不易变质。早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随身携带的食物就是胡麻饼,考虑的就是它保质期长,能满足长时间在海上航行的需要。
既然不容易变质,白居易的烤饼快递显然可以送得更远些,比如递送到长安。这份快递带着思念,带着温馨提示,乘着船儿一路北上,进了长安城。于是,很多故交同僚一面嚼着白氏胡麻饼,一面慨叹,这个可怜的老白,连胡麻饼都稀罕到长途跋涉发送快递,看来真是许久没吃上咱京城正宗的胡麻饼啦,也该考虑让他回来了。
白居易和关盼盼的故事 篇11
白居易的年轻时的性格和我们一样都是年少轻狂。但是他一直依照‘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思想为中心。白居易不仅写得一手好诗,在朝政上也一直都是衷心耿耿,任劳任怨的他一直在为民排忧解难。之后因为白居易直言不讳的在朝堂之上指证皇帝的错误,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心中一直以造福百姓为己任,他写的大部分诗词都是以暗喻的手法讽刺当时的朝政,不顾百姓安危,只顾自己吃喝玩乐,这些令百姓不满也让白居易不满,所以白居易的大部分诗词都在讽刺当时的昏君。白居易的诗句的另一个内容就是描写当时的百姓的习俗还有文化。这就是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享年79岁,他的一生都淡泊名利爱好写诗,他不喜欢争强好胜,从来不参与党内战争。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著名的诗歌名句,是著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也是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所有诗集保留在现在以供我们后人学习研究。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推荐阅读: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11-26
盛唐诗人的时代10-22
诗人的书画情怀11-27
古代诗人的代称10-06
诗人的画家情怀论文05-29
忆念我们的诗人诗歌07-02
诗人描写夏天的古诗08-13
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08-26
《逝去的诗人》读书笔记10-17
走进诗人的精神家园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