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通用3篇)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篇1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不多久,当地的一个姓王的知县走马上任,他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知道陶渊明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还是假,于是就想试试他的学识如何。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
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陶渊明笑着说:“请大人出上联吧!”
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
陶渊明的下联也是话中有话,他的意思表面是说荷苞,实际是说自己,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又出上联, 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这一联除了说陶渊明刚才的口气太大之外,用字上还有非常巧妙之处,因为“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这样是非常难对的。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王知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自嘲诗,诗曰: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雏来揖客,挥毫坐谈禅,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王知县看后,对陶渊明更加赞赏,从此两人成了忘年这交。
陶渊明与刘仲思的故事
陶渊明此刻正在他自己的田园里吟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还没等他念完的时候,就听到从他住的茅草屋里传来了骂声:“念念念,你每天除了只会念这些诗文之外,还能干些什么呢?明天又要揭不开锅了,看你怎么办。”妻子秋菊在里面怨声四起。渊明一听顿时叹息了一口气道;“那明天我到山上采一些野果来。”
“采野果,山上那来这么多的野果,现在是夏季,能吃的又有多少呢?你总不能一年到头光靠这野果来过日子吧!要不是你洁身自好,太过于清高,能落得这样的下场吗?” 陶渊明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他觉得自己欠秋菊实在是太多了。她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在自己年少读书的时候,不顾家人的反对,跟自己走在了一起。那时候,他曾发过誓言,将来有一日一定要让她过上幸福的日子。幸福是什么的,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但他知道幸福的人脸上会露出笑脸。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誓言,他给刘裕当过参军,后来发现刘裕这人疑心病过重,就又离开了他。秋菊没有怨他半句,她相信他的决定一定是对的。她的父亲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就这样跟着渊明受苦,开始想尽办法又为他某了一个彭泽令。秋菊以为这样以后的生活就不用发愁了。那知又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发觉官场并非是他这种人所能呆的地方,官职小的,每天都要弯腰奉承着上司。他感觉到这是在降低一个人的人格。他不能让自己的一生就在这样无聊的日子里度过。他又辞去了彭泽令,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在他辞去彭泽令的前一个晚上,他看到秋菊好象有些不开心。
他知道秋菊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子,她只想能够有个安定的家就足够了,她不懂得什么官场势利,也不懂得名利是非。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他陶渊明的女人。陶渊明时常感到自己能够找到这样的女人而自豪。但唯一不足的事情是自己没能够给她有个幸福的生活,时常叫她陪着自己饿着肚子过生活。为此,他的心中时常惭愧不已!
他看着眼前憔悴的秋菊,咬了咬牙根,走到秋菊的跟前,突然扑通的跪倒在秋菊跟前道:“秋菊,我对的起天下人,可就是对不起你。”秋菊一见他那付表情,叹了一口气道:“元亮,你没有错,也许是这个时代错了。也许是我错了。明天,我还是回娘家拿一些米粮过来救济一下吧!”
陶渊明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他知道现在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他时常感觉到自己太过于无用,一个男人养活不了一个女人。要是换了是别人,早就离自己远去了。可秋菊除了偶尔埋怨几句之外,也没有再说别的什么?他已经记不得秋菊回娘家拿过多少次象这样的“救济粮”了。虽然老丈人讨厌他,但秋菊毕竟还是他唯一的女儿。每次秋菊回去拿过来,总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
秋菊她回娘家取粮去了。渊明站在那里,感觉到心头一阵空虚,他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心中藏着的是满腔报国的希望。他立志有一天要为天下百姓做主。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他却生错了时代,这个时代不是欣赏才能的时代,只要你懂得为官之道的技巧,一个无才无德的人也能够攀之高位。他吃亏的地方,就是不懂得这一些技巧,所以他要遭到很多人的排斥,一个人站的再正,如果小人群攻而起,也会出现歪斜的时候。虽说时间可以证明一切,但毕竟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他在彭泽令的时候,之前以为可以为彭泽县的百姓办一些事情。在他上任的时候是满心的希望,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觉自己的想法错了。官场的黑暗并非如他所愿,他不仅每天要向位高于他的人哈腰鞠躬,而且还要看着别人的眼色做事,他不习惯这样的生活。不过他发觉官场里的人大多数是如此,一但碰上一个位高于自己的人,马上哈腰巴结,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提拔。一但看到小于自己的人,就吹胡子瞪眼睛的来显示威风。人呀人,为什么你们在权势面前总会丧失原本的自己。陶渊明他实在不明白,做一个官为什么不能为百姓真正的做一些什么呢?他不能再让自己随波逐流,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迟早有一天,他也会变得他们一样毫无人性。
人交良友益自身,身处污泥,竟然是洁身自好,多少还会沾一些秽气。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他还记的在他做出决定离开朝廷的时候,很多人都拍手称快!有人表面上做出一副挽留的样子。而内心里却在叫好。这一些表情,怎能瞒得过他陶渊明。离开朝廷的日子,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只是唯一感到不足的是不能让秋菊过上好的生活。看来,这一辈子他只能欠秋菊的了。
他听到不远处传来马蹄的声音。好象有几匹快马!他不由地觉得奇怪,自己在这里和秋菊居住了好几年了,从来没有人来过。除了偶尔有农夫来过之外。马蹄声越来越近,渐渐地他看到了身影,只见三匹快马正朝自己这边奔过来,他看到好象坐在马上的人有些眼熟。连忙进了草屋里躲着。他不想见朝廷里的人,他现在只想和秋菊过着平凡的生活。三匹快马停在了他的草屋前,他的呼吸疑聚了,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有人在吗?”外面有人喊道。
“有人在吗?”又喊了两声。“是谁呀!来这里找谁?”陶渊明回答道。
“请问,这是陶公的家吗?”有人又问道。“陶公是谁。你们找错了。”渊明回答道。
“你出来吧!陶公,我是刘仲思。”刘仲思,陶渊明想起来了,这位曾是他的知已好友,彭城人,早些年他就听说他已经退出官场隐居庐山西山。这会儿怎么又做起朝廷的官员呢?他感到有些困惑!在这个当今世上,能让他陶渊明佩服的人绝对超不出三个,而刘仲思就是其中的一个。
“元亮兄,好友来访,你怎么也不出来迎接一下呢?”陶渊明没有作答。刘仲思在外面却哈哈大笑了起来:“没想到,事隔多年,元亮兄还依然是原来的那一付脾气,好了,你不出来迎接我,我自己知道进去。”说完,刘仲思朝草屋而进。他看到陶渊明正背对自己,坐在木橙子上好象在沉思着什么?
刘仲思上前冲着陶渊明一抱拳道:“元亮兄,久违了。”陶渊明没有抬头看刘仲思,问道:“你今天来这里,是探友,还是另有公事要办。探友我欢迎,要是办公事的话,那你请便。”刘仲思怔了一下,随即哈哈一笑道:“元亮兄的气节还是跟原来一般,小弟实在是佩服之极,不过小弟这次来,一是来探望元亮兄,二是传达一下节度使的口喻。”
“有何话,快说出来,或则我就要下逐客令了。” 刘仲思看了看陶渊明,然后再看了看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然后叹息了一口气道:“元亮兄,你学富五车,却身居简陋,真让人起敬。如今天下象陶公你这样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呀!每个人的眼里除了功名之外,就是私欲,陶公将来必定要成为千古圣人。” 陶渊明一听,闭上了眼睛道:”陶某从来没有想过做什么千古圣人,陶某只想做回真我。这千古圣人,陶某实在不敢当。”
刘仲思笑道:“陶公客气啦!以你的胸怀,世人谁能比得了呢?”
“好了,你不必绕圈子了,有什么话尽快说吧!”刘仲思沉默了一下,然后正色的对陶渊明道:“云亮兄,不瞒你,这次是节度使刘裕他让我来想请你出山辅助于他。”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篇2
在盛唐时期, 塞外辽阔的风光, 英雄策马的景象, 抛头颅、洒热血, 建功立业, 是每个好男儿心中都有过的梦想。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边塞诗人, 王之涣、高适、岑参、王昌龄, 都是其中佼佼者。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共鸣, 也被人们所广为传唱。
《集异记》里便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开元年间的某一天, 天上正下著小雪,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风尘朴朴地来到一家酒店, 三个人在上面喝着小酒, 忽然有梨园的十多个伶官登上楼来举行宴会, 三位诗人便避到了旁边去, 找个有火炉的角落, 一边烤火、一边看热闹。又过了一会儿, 四位非常美丽的歌妓陆续上楼来了, 酒席间乐声响起, 演唱的全是当时最流行的诗歌。三个诗人看得热闹, 就私下打了个赌:“我们三人哪, 各自都有名声, 总是分不清谁比较好些, 现在我们就偷偷地观察一下这些歌妓所演唱的诗歌, 如果谁的诗被演唱的最多, 那就是最杰出的诗人了!”
不久, 一位歌妓打着节拍开始唱了, 正是王昌龄的创作《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举起手来在墙壁上画了一痕, 说:“哦, 一首绝句了。”又过了一会儿, 又有一位歌妓唱起歌来, 是高适的诗, 高适也学王昌龄在墙壁上画了一条线。第三位歌妓开口也唱起来了, 竟然又是王昌龄的创作, 王昌龄在墙壁上又画了一条线。这时王之涣有点不是滋味了, 他想, 自己成名已经那么久了, 怎么可能输给另外两位诗人呢?于是他手指著歌妓当中最漂亮的那一位说:“刚才那几个全都是三流的乐工呀, 唱的也是一些下里巴人的词罢了, 待会儿这位歌妓开始演唱时, 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诗, 我这一辈子都不敢跟你们相比了!但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 你们就要在这里跟我下拜, 拜我为师呀!”
于是三个人嘻嘻哈哈地开始等待。很快的, 这位梳着双鬟的美丽歌妓开始演唱了, 唱的正是王之涣的作品。王之涣得意极了, 笑着对另外两位诗人说:“怎么样, 乡下人!我可不是吹牛的吧!”三人哈哈大笑。歌妓们不知道旁边的客人为什么大笑, 便跑来询问;王昌龄便告诉他们打赌的事, 乐工们才知道三位大诗人就在身旁呢!赶快请他们过来一块儿喝酒。于是诗人和乐工们坐在一起共同欢歌畅饮, 直喝了一整天才尽兴而归。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 王之涣压倒众人的诗作就是 《凉州词》。《凉州词》, 原本题名为《出塞》, “凉州”是曲调名, 表示它是按照凉州, 也就是现在甘肃河西一带地方乐调而歌唱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全诗描写塞外苦寒景象, 并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愁绪。整首诗就像一幅壮观无比的图画, 首句与天相接的视野描写出了黄河的极度辽阔, 接着荒烟孤城、万仞高山, 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生活的苦寒, 离乡在外深刻的寂寞。最后, 诗人巧妙地使用杨柳与春风的双关意, 点出皇恩遥远, 归乡的无望。
玉门关, 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也是国家最重要, 离境最遥远的一道防线, 驻守于此的辛苦可想而知。诗中羌笛所怨恨的“杨柳”, 其实指的是北朝乐府民歌 《折杨柳》:“上马不捉鞭, 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 愁杀行客儿。”。折柳赠别是唐朝盛行的风俗。杨柳, 是河岸旁常见的植物, 古人远行通常乘坐舟船, 因此送别也往往就在江边。杨柳的“柳”字与挽留的“留”字谐音, 柳条纤长随风而动, 又像纤纤素手的招引挽留。折柳相赠, 不只因它随手可得, 更代表了一份依依不舍的情意!虽然行人终究是挽留不住的, 但无论他去到何方, 舟停处, 必然看见江畔同样青青的垂柳, 想起相送的故人。家乡的美好, 伊人的痴心, 千丝万缕的思念与愁绪, 都与杨柳结合成了不可抹灭的记忆。
将士吹奏《折杨柳》曲, 正暗示了思乡的情绪, 然而杨柳又怎可能在荒芜的塞外生长呢?诗人于是干脆借题发挥, 责怪起了春风, 春风不至, 才使边关草木不生呀。这春风, 暗喻了朝廷的恩德。高居宫廷的帝王, 在安逸的生活中也许早已遗忘这些拚死捍卫家园的士兵了呢, 更不用提返乡轮调的日期了!何须怨”三字, 其实是说怨也没用, 诗人不以心酸涕泪作结, 反而用豁达的语调表达了离情与讽喻。
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潇洒飘逸 篇3
佛家有“三千大世界”之说,科学家有“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之说。算是英雄所见略同。足见这世界实在是广大得很,变化得很。生于斯,长于斯,人的活法自然也就无法相同了。老百姓有一句在正人君子眼里颇为不雅的俗话——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道。算是对此的注解。
想来这话也没有错。譬如刘邦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活法,项羽也有“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活法;诸葛亮有“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的活法,辛弃疾也有“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活法。帝王有帝王的活法——“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活法——“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文人雅士的活法,就更有一番滋味。李白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杜甫却是笔耕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境地;苏东坡一贬再贬之后,仍然可以恬静到“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不论何许人,都能够在顺与不顺之做自寻欢娱。但是要说文人雅士中最潇洒、最飘逸的,莫过于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确潇洒得很、飘逸得很。鲁迅先生称他“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还说:“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丝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
鲁迅先生的评价一点不错。后世之人仰慕陶渊明的不在少数,但却没有一个真能象陶渊明那样活法的。大起大落,一生坎坷的苏东坡,虽然也很飘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但终不及“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陶渊明来得自然,陶渊明能够“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苏东坡能吗?
陶渊明的飘逸,实在是令人难以模仿的。古来飘逸的隐士很多,但没见谁能象陶渊明这样,生前就为自己写好了《自祭文》,唱出了“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大彻大悟。人们都很忌讳死,但是陶渊明不忌讳,他说:“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所以后人对陶渊明的生死观就更加盛赞不绝。宋代大家欧阳修曾经断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陶渊明一段“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何等的自悟而省人;一段“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又是何等的自得其乐;一段“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又是何等的`无限感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又是何等的潇洒飘逸!
潇洒归潇洒,飘逸归飘逸,但他也并无整日整夜的飘飘然。用鲁迅先生的话说,“陶渊明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 陶渊明在“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也有“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的对美女的苦恋之情;也有“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饥寒”的对子女们的惭愧之情。
陶渊明对爱情的专一,尤其值得我们称道,那样的专一态度,并不亚于被宋玉攻击的登徒子。他在《闲情赋》里唱出了自己对爱人的十愿,一愿当爱人的衣领,天天托着爱人美丽的头颅,连晚上被脱下来也心有悲怨;二愿当爱人的腰带,天天束在爱人的身上,连冷暖换装也常常叹息;三愿当爱人的发油,天天涂在爱人的秀发上,连沐浴洗发也深感悲哀;四愿当爱人的眉黛,天天附在爱人的眉目上,连起居卸装也大为忧愁;五愿当爱人床上的莞席,天天让爱人在上面安卧,连冬天换成皮褥也心怀忧伤;六愿当爱人的丝鞋,天天穿在爱人的脚上,连脱在床下也深感凄凉;七愿当爱人白天的影子,天天随爱人形影不离,连树荫遮住也十分感叹;八愿当爱人照明的烛光,天天照着爱人的美容,连白天熄灭也令人慨叹;九愿当爱人的竹扇,天天握在爱人的手里,连秋天来临也非常伤感;十愿当爱人的鸣琴,天天让爱人弹奏,连曲终停琴也黯然伤感。这样的爱情观是那些天天包二奶、蓄小姘、金乌藏娇的权贵能比得了的吗?!
陶渊明也曾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大济苍生”的壮志。他29岁出去作官,出任江州祭酒,因为不堪吏职,不久便辞官。后来又因为生计之故,出任镇军、建威参军,但也很快就辞职不干了。41岁时出任彭泽县令,在位仅80余天,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该束带相见,他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解印归田,从此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是对官场腐朽庸俗、政治严酷险恶、军阀血腥残杀、篡权激烈残忍的痛恨;是对社会动荡不安的失望;是对统治阶级的鄙视;是对自我劳作、自我享乐的向往;是对孕育万物的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劳动人民的钟情……所以,宋代的朱熹对陶渊明作了如下的评价:“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我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喜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陶渊明;我喜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渊明,也喜爱“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的陶渊明;我喜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凉,终晓不能静”的陶渊明,也喜爱“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的陶渊明;我喜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也喜爱“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