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建立说课稿

2024-06-19

东晋的建立说课稿(通用12篇)

东晋的建立说课稿 篇1

《人民军队的建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人民军队的建立》,针对本次说课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学习与探究、板书设计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第11课《人民军队的建立》。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发动了南昌起义,经过多重曲折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建立在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歼灭打压之下,上承国民革命,下启红军的长征。在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南昌起义的时间及领导人物

(2)掌握八七会议的内容及井冈山会师的故事(3)理解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南昌起义背景的学习,养成联系实际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学习的方法,养成用实事求是的理论来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1)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养成艰苦奋斗、奋力学习的精神(2)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对待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学会如何面对挫折

(三)重点:

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和意义,井冈山会师的意义

(四)难点:

革命根据地由城市转入偏远地区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有一段时间了,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我采取了发现法和探究法来教授。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熟悉整节课所需学习的内容,发现其中的问题,再采取小组讨论去探究问底。这样锻炼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善于思考、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全方位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时内容,归纳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的路线转变来启发人民军队建立的原因。学生所提炼出的基本知识点总结了人民军队建立的曲折过程。通过对整个过程的了解,使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大事件的幻灯片,从而导入我们的新课。人民军队的建立是在国民政府的打压之下才产生的,学生通过对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幻灯片观看,更能容易理解人民军队建立的历史背景。

2、进入新课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再到人民军队的建立经理了四个阶段,学习理解人民军队的建立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1、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2、八七会议召开作用,秋收起义的意义?

3、为什么要井冈山会师?理解我国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4、人民军队建立的意义?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人民军队建立的曲折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镇压导致中国共产党越挫越勇,最终建立了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建立使国共对峙局面成立。

五、学习与探究:请学生将国民党和共产党从建立到发展作对比。

六、板书设计:

人 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民 ↓

军 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 针

队 ↓

的 秋收起义:确定党的方针:农村包围城市

建 ↓

立 井冈山会师:形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部队

以上,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东晋的建立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开花的心》是我国当代女作家卫宣利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生命”为主题, 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丽。

课文写了一株不事张扬的小草, 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内容深刻, 文辞优美, 作者通过小草的形象来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 才能实现绚丽的人生这一哲理。

二、方法策略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清作者对小草的感情变化。

2、感悟小草的象征意义, 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习对比、衬托、象征等写作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小草的象征意义, 揣摩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方法和学法

1、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阅读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小草》, 歌曲中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鼓舞了几代人。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卫宣利的《开花的心》, 再次感悟一个充满灵性的大智大慧的野草形象。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借助字典边读边理解。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探讨课题的含义, 找出作者对小草感情变化的词句。读后让学生交流。

通过读课文, 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通过找作者对小草感情变化的词句 (我很怀疑———我几乎断定———我不住的惊叹) , 理清了文章的线索。为后面的精读做好了铺垫,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同时用喜欢的方式读书, 又尊重了学生的读书习惯。

(三) 、精读课文, 品析感悟

1、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 我会对学生说:“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朗读一遍课文, 请用你认为恰当的词语说说, 你欣赏到了一株怎样的小草。”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我加强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赏析语言, 我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以下几句话, 从而突破重难点。

(1) 、桃花开罢, 牡丹谢了, 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了小喇叭, 它只自顾自地往上长着;槐花落地, 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 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包指甲, 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 像个绅士, 从容成长。

(2) 、此后, 它新长出的叶子, 全都是灿烂的红色, 如同经霜的枫叶, 在顶部骄傲地挺立着, 倒让园子里其他的花都失色了。

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步步推进, 为学生感悟小草的品质搭建了一个情感平台, 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悟一悟,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质疑

(1) 、课题为什么叫“开花的心”? (开花的心:小草、母亲、我都有一颗执着的、积极乐观的心。)

(2) 、母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促进小草成长、关爱他人的形象)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筛选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 由草及人, 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四) 、教师小结

一株平凡的小草正是因为热爱生命, 具备了坚定、执着、坚韧的品质, 使得它的心中有了坚定的目标, 心中的精神之花绽放了, 这也是作者身残志坚的人生写照。我们也应该像小草一样, 热爱生命,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在心灵深处盛开一朵绚烂的花, 用坚韧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去追求人生的价值。

从开头质疑到此时归纳解题前后呼应, 这样, 本课乐观积极、顽强向上的主题也得到了体现。

(五) 、升华感受, 拓展延伸

1、在这篇课文中, 小草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 让学生畅谈在小草身上得到的启示, 理解作者及其母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本课的落脚点。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向命运挑战的人呢?

3、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 、作业

摘要:我将从教材分析、方法策略、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对《开花的心》一文加以简要陈述。课文写了一株不事张扬的小草, 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内容深刻, 文辞优美, 作者通过小草的形象来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 才能实现绚丽的人生这一哲理。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篇3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属于“奇思妙想”主题中的一篇。

本单元编选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2.感受语言朴素、节奏和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2.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3.品味诗歌,感悟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思想感情。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设境。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诵读。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美。(3)感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去搜索学过的诗歌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上的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5)拓展。通过学习郭沫若《静夜》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郭沫若式的想象,加深对想象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配乐朗读。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比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之间写法上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背景

1.导入语: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一些女同学甚至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89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后,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也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去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天宇直接对话,借那幽幽的闪星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这位诗人就是郭沫若。

[出示郭沫若简介]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革命处于低潮,作者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心中无比愤怒,思想上一度陷入了感伤和苦闷,他在《献诗》中这样写道:[出示投影片]

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

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

有的是净朗的泪晶——

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

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执著的追求,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他的一首抒情诗《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作者与星空的私语(对话)吧。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1.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介绍的背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这篇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学生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并作点评。

3.听录音朗读

指出学生朗诵时在感情基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诵,拿起笔来,边听边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

(重音就是突出句中主要思想,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的字词,要加重音,表强调突出。)

4.划出节奏、重音

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的节奏、重音已标好,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看看有何不同,然后对照课件上的重音、节奏酝酿一下感情,自己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全诗。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诗是艺术,读诗同样是艺术。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同身受郭沫若的脉搏,下面我们将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学轻声朗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这首诗美在哪里?诗人有哪些奇思妙想?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街市——缥缈的、美丽的、陈列着、珍奇

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闲游,提着灯笼

2.诗人借助什么手法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1)点拨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2)思考什么地方用了联想?什么地方用了想象?完成板书

(3)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些联想和想象的例子

联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想象:《桃花源记》高处不胜寒

《浪淘沙》刘禹锡(想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咏柳》贺知章(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朗月行》李白(想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夜宿山寺》李白(想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发挥联想和想象,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牛郎织女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趟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他们白天男耕女织,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美满幸福。

(四)品读诗歌,感悟情感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联想想象是可贵的,但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象最高扬的时候也是情感最充沛的时候。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配乐),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何不同?

在诗人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2.本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追求光明自由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用声音诠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体会,我们的感悟。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郭沫若的诗歌以想象奇特诡异著称,甚至有人因此评论他是“文妖”。下面请同学欣赏郭沫若的另一首诗《静夜》,再次感受一下郭沫若式的想象。

[出示课件]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处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它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六)小结全文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展开双翼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象训练

初冬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起什么?

2.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夕暮》《海上》《新月》《白云》《偶成》等。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整体造型是一只展翅的鸟儿,它寓示着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小班说课稿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选择: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表现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更加喜欢直接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注意游戏化、情景化。《纲要》中对教材的选择有这样的一段话: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而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 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鉴于以上种种原由及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好听的声音》这一题材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2、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幼儿快乐情绪的激发、倾听感受、操作体验为主要目的,在活动中渗透多种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本次活动目标定为:(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重点: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难点: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根据以上三条目标定向作如下活动准备:(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PPT。(2)录音带: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操作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物品进行操作,探索。本次活动在引起兴趣后,采取了操作,让幼儿在动一动,装一装,听一听中获得感知,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品尝游戏的环节中,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来猜测软硬糖果分别能发出大鼓还是小鼓的声音。

3、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听声音,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把生活中的声音放给幼儿听,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认识,多媒体的运用,引导幼儿去听去猜去模仿,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统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猜猜等多种方式的参与,对探索用不同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产生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我采用自编的小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让手中的瓶子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3、游戏法: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在吃吃玩玩中感受到硬糖果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软糖果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采取的以上种种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 “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教学活动,活动步骤为:

激发兴趣——动手探索——听音伴奏——品尝区分——延伸活动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声音,让幼儿用耳朵听一听、猜一猜,激发着孩子辨听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动手探索

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我为幼儿安排了动手探索,提供了塑料小瓶,小盆,黄豆若干供幼儿动手操作。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自由宽松的活动气氛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摇摇,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3)、听音伴奏

在自由探索过后,我就采取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4)、品尝区分

小班幼儿注意时间短,兴趣稳定性差,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的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我就请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再次吸引幼儿注意,激发活动的兴趣。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5)、延伸活动

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附:

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五、活动延伸

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东晋的建立说课稿 篇5

尊敬的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健康活动《健康的食品》。

一、设计意图

现在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不仅味道好而且很好看,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好多食品,尤其是幼儿爱吃的零食,其实是不健康的。

幼儿平时接触的食品很多,而且控制力较差,会被不同的食品吸引。因此,为了让幼儿能辨别健康和不健康的食品,知道吃不健康食品的危害,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它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具体目标如下:

1、知道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以及安全标志。

2、能区分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哪些食品不安全的。

3、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活动重点是区分食品是否健康安全。

活动难点是学会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安全标志。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教学课件《吃健康的食品》

2、图片若干(不健康的食品和健康的食品)。

3、幼儿人手一个食品包装袋。(提前告知家长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食品安全有初步的认识。

四、教法学法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谈话法,观察法,游戏法。

五、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平时你最喜欢喜欢吃什么东西?幼儿自由回答。教师点击课件一一出示食物的图片由此引出活动的内容。

从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入手,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区分各类食品

先让幼儿观察食品的特点,引导幼儿将食品分成两大类。教师说明原因,让幼儿知道食品是否健康的方法。然后请幼儿看视频了解垃圾食品的制作过程,讨论不健康食品对身体的危害。教师进行小结。

这一环节让知道幼儿对食品分类的正确方法,让幼儿深刻地理解不健康食品对身体的危害,尤其是含色素和油炸的食品。

(三)了解食品安全标记。

这一环节是进一步教会幼儿如何选择健康食品。1.请幼儿观看视频——小朋友吃过期食品出现肚子痛的画面。师:为什么会这样? 出示包装袋图片,找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让幼儿观察自己手中的食品包装袋,找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由于这个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教会幼儿买食品和吃的时候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过期的食品是不能吃的,否则会产生身体不适,还可能会发生危险。

2、认识安全标记

教师出示安全标准标志的图片。告诉幼儿买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食品的安全标记。

(四)游戏环节

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问题抢答,通过游戏的方法加深幼儿对本次活动知识的巩固,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对问题抢答环节进行小结,并告诉幼儿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

六、活动特色

这次活动的特色有两点,第一:运用提问法和谈话法,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起幼儿表达的欲望和兴趣。第二:采用做游戏的方法,不仅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幼儿更了解本次活动的知识。

说课比赛的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情感态度。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科学的观察、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措施: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2)猎豹捕获食物,(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6)狮子追捕斑马,(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10)种子的萌发,(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讨论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在辩论中相互都不能说服对方,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通过实验演示,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以此方法讨论生物的其他特征。在讨论时,教师要调动所有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鼓励,以体现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探究。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引导: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说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 篇7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我爱故乡的杨梅》。以下, 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及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方面一一分开说。

一、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的作品, 整篇文章描写了杨梅果树, 并侧重于描写杨梅果实不同成长阶段的形状、颜色和滋味, 同时在这篇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喜爱自己的家乡和喜爱杨梅的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 确定本文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课文中有关生字词并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方法与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知杨梅果实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等逐渐变化的过程;难点: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3.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 丰富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 达到资源共享、重新整合语文课堂的目的, 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欣赏, 为学生有效阅读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及学法

在这节课中, 我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课堂学习的合作意识;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看图识字、观察、思考、解疑,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解读文本, 实现情感升华的体悟。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 我按照以下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1. 师生交流, 引领进入文本

上课一开始, 我利用课件展示杨梅的有关图片, 对杨梅的画面进行定格处理, 然后我问学生:展示的杨梅树美不美?接着问:杨梅树是美丽的, 那杨梅果又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进入我们的教学环节中。)

2. 精读感悟, 领略文字魅力

首先, 我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细雨如丝, 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杨梅的美丽。接着, 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全文如何分开写杨梅的果和树的?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 也可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的生字词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了文本中的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在这一环节中,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 课件出示文本中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即杨梅果实的图片, 让学生比较:“杨梅先是 (淡红) 的, 随后变成 (深红) 的。”让学生说说杨梅的外形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第二步:课件出示文本中第五、六自然段。

我问:熟透了的杨梅果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在颜色、味道上有什么不同? (课堂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探究后, 再对他们适当解说。)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后, 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领略文章之美。)

3. 读中探究, 突破重点知识学习

因这一环节是重难点, 我是这样安排的:事先, 我在市场上买了几枝杨梅, 有成熟和没有成熟的, 分别给我班的学生, 先让学生辨认熟透的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实, 在他们享受了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后, 再读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对比中了解杨梅果的特点。

4. 品读悟情, 激荡学生情感

我说:这篇课文已成为作者美好的回忆, 现在请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体会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是回顾本课要点,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已读过的课文,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实现情感的拓展与延伸。)

五、说板书

我爱故乡的杨梅

杨梅树 (略)

杨梅果:

形状:圆圆的, 有小刺

颜色:淡红的深红的变黑的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的

(设计意图:对课文进行有效“梳理”, 能从视觉上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是学生掌握课文精髓的显微镜。)

《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8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菱形》在初中数学中是继矩形之后所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上存在“温故”和“知新”两方面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和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已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实验、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设疑、讨论、引导、归纳等启发式教学。 渗透类比、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八个活动和让学生去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短边,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从而引入课题。引入以后,我接着问:那怎样的图形是菱形呢?学生思考,老师再次给同学们更详细地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1.菱形定义:在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第二,邻边相等。

2.图片欣赏,感受生活(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菱形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自然会想:这么美丽的图形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从而进入到下一活动中。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第一,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菱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给出定义。第二,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形,从中抽象出 “菱形”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活动二:合作探究

活动二是我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去突破。在这一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探究菱形的性质,二是探究菱形的面积:

1.菱形的性质的研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一张矩形纸,引导学生将这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出一个菱形,通过观察折叠等方法发现、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完成以下设置的问题。探究菱形的性质:

(1)边,角,对角线;

(2)你能自己完成证明吗?请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3)请找出菱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形式去完成,在学生折叠,观察,讨论探究中,老师要给他们以引导,鼓励方法的多样性,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有条理的总结结论。

2.探究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在探究菱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表示,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可适当引导一下,让学生明白首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用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来求,还可以利用菱形独特的特征将菱形的面积转化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进而发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发现性质;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化归、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活动三:学以致用

探究出性质以后,就要应用性质,于是在活动3中我设置了两道例题,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出规范解题格式。所以这一环节采用师生合作探究,老师质疑,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活动四: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设置了4道巩固提高题目,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五:归纳小结

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我设计了归纳小结这一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与交流,再次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活动六:当堂检测

为了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设计了当堂检测。这一活动必须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反馈三个环节,主动权主要在学生,无论是练、批、讲、调整都以学生为主。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活动七:挑战自我,拓展提高

这是选做内容,老师、学生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的机会,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活动八:作业布置,分层发展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学设想:

1.渗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

2.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要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学会知识和方法.

3.问题设置坡度化,知识的形成探究化,数学思想渗透化。

青春有格说课稿说课稿 篇9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青春有格》。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青春有格》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内容。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在学生对青春的身心变化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内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在青春期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言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框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至善”的追求,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

2、过程与方法:体会“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3、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三、说教法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主探究法:运用教材设置的探究与分享,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法: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按照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回答。

师:是呀,做人总会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总有一些界限不能逾越。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青春有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有了直观而生动的感受,创设了小学一年级的情境,勾起学生的记忆,通过适当的提问,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学习行己有耻

1、含义

一个人行事,凡是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2、行己有耻对于青少年的要求?

(1).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2)、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3)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4)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探究一:

1.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交流点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遵守网络规则,等等。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交流点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说谎、欺骗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三)、学习止于至善

1、止于至善的含义

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2、止于至善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

(1)、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活动二:分享教材P30童小勇事迹:

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交流点拨:上述同学的议论说明了少数同学心目中“对做公益事业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持怀疑的态度;但更多的同学是赞赏童小勇同学的行为,并能从中受到感染、鼓舞,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交流点拨:我会被童小勇同学的行为感染,为他点赞,并打算在学习中生活中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关爱他人。

(2)、在生活中寻找“贤”并将他们作为榜样。

(3)、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

3、榜样的作用?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而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国家才会变得更好。

(四)小结

今天学习知道青春有格,就是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也就是“少年之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我们做一名有志青年,张扬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梦想。

四、说板书设计

本板书设计内容简洁眀了,重难点突出。

(五)课后可够作业

东晋的建立说课稿 篇10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识字4》。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识字课文。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的形式,要求学生认识“蜻”、“蝴”等14个生字。

本课由六句儿歌组成,不仅形象地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在夏天时的活动情景,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儿歌这一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蜻”、“蝴”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的语言美。

3、有主动积累语言的愿望,能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增长知识。

(三)说重点、难点:

1、了解儿歌意思,懂得自然常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发现科学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四)说教具、学具:

1、插图

2、词语卡片,上面有生字。

二、说教法、学法

识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因此,拟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法。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2、编韵语记忆法。培养学生运用巧妙方法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过去,夏天就会来了。夏天多美呀,请大家先来欣赏一幅夏天的图画,请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有什么?(利用图画这一直观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看图,师描述画面内容。(师按顺序描述画面内容,为一年级小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观察画面作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以后的学会观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感悟。

1、夏天这么美,我们小朋友在夏天都喜欢干什么呢?我们在夏天玩得多开心呀,小动物们也没闲着,想不想知道它们都在忙什么呢?请看儿歌。(先说说小朋友自己在夏天的活动再看看小动物们的活动,学生兴趣昂然。)

2、多种形式读儿歌(因为“读”是学生学习的语文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的最好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情绪高涨,读得原汁原味。)(1)教师范读(2)生自已试读

(3)抽查读,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4)男女生接力读

(5)问答读(师问生答、一生问大家答)(6)带动作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这首儿歌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请你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指名说,师板贴(将生字、词板贴出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各种形式的读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3、多种形式认读

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引导学生观察,初识形声字

5、编韵语巩固记忆。(让学生用巧妙的方法来学习、记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全课

1、齐背儿歌。

2、小结:

学了这首儿歌,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不光可爱,还非常了不起。我们在课外时间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去了解它们、关心它们,作它们的好朋友!(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观察,丰富他们的生活,增长他们的学识,还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板书设计:

蜻蜓

蝴蝶

蚯蚓

蚂蚁

蝌蚪

蜘蛛

《江南的冬景》说课稿 篇11

从教材上说,《江南的冬景》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本专题分为“谛听山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个板块并分别侧重了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三部分。

本课是第一板块第一篇,大纲对本板块的要求是感受鉴赏,把握文章本身的审美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江南的冬景》一文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即“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本课用美丽的江南冬景激发学生在亲近自然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并为后面两个板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

从知识与能力上说,引导学生掌握本文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从过程与方法上说,让学生通过品味散文语言,感受和欣赏散文意境之美。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说,使学生学会感受和表达自然之美,提高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境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难点:学会虚实结合、引用诗句、营造意境这些艺术技巧。

二.说学情

从学生方面看,我们北方人没见过江南冬景,但此陌生感带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上个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学习,学生已具备欣赏品味散文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教法上说,本课将采用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用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品读完成教学目标。

从学法上说,本课将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分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我把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鉴赏、写作探究、拓展延伸五个过程。

(1)情境导入: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冬景图,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冬景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本课,并快速介绍作者,处理预习字词。

(2)整体感知: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描写了江南哪些冬景,并给每幅画加个标题”,要求学生先读5分钟课文,之后展开小组讨论。此处要注意分组方法:一要明确分组人数;二要选个组长,让他负责组织讨论、组织展示讨论结果。

等小组讨论之后,老师示意各小组积极主动展示本组讨论成果。若在一小组展示成果时,其它小组有疑问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老师注意引导点拨,多表扬学生。

经过讨论会形成以下内容:

曝背谈天图、冬郊植物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闲步图五幅画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一步品味鉴赏作好铺垫。

(3)品味赏析: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你们组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继续品读课文。之后进行小组内部讨论。

此时在屏幕上展示欣赏提示:从品味语言、写作技巧、感受意境三个角度欣赏段落。这样就给学生鉴赏本文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形成小组讨论成果之后,各组选一人把他们的赏析分享给全班同学。当这一组的成果不全面时,请另外一组补充,当其它小组有疑问时就让全体小组讨论研究。当学生不会时,老师适当引导点拨,注意调动积极性。

这样就可以完成本文教学重点,提高了鉴赏散文能力。

(4)写作探究: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所写之景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为什么引用诗句”问题,让组内同学展开讨论,稍后展示讨论成果。

本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5)拓展延伸:

用本文所学写作手法,描写自己家乡之景。写完之后读给全体同学。

此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完成教学难点。

王立新,梁秀英,教师,现居山东滕州。

《小刺猬》说课稿 篇12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上一篇:休产假辞职报告下一篇:仓库安全管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