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规划及站点建立的说课稿

2024-08-09

网站规划及站点建立的说课稿(共10篇)

网站规划及站点建立的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网站规划及站点建立》是选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网站规划。这一章从增强学生的切身制作网页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基础的介绍网页制作前应该先准备好的一些重要事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浏览网页及认识网页页面的布局元素、网页版面布局样式的基本技巧,这节课可以说,是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也是开始自主创建网站的一个前提准备,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着重选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内容进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基础工具,培养学生利用这个工具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会如何规划网站(栏目设置、版面设计);

(2)掌握站点的建立方法,知道创建站点的作用;

(3)会网页编辑软件frontpage2000的启动;

(4)懂得打开和关闭站点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提高学生对网站制作流程的一个整体认识。

3.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作风、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网站网页制作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网站的整体规划设计;

2、创建一个新的站点;

3、启动frontpage2000;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演示----任务驱动----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归纳汇总”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五、学法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学习成为了学生的苦差事,不愿学、不会学的情况比较普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是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二是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好习惯;三是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四是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X。

六、教学过程(略)

七、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要部分,结合网站制作的前提注意事项,通过理论让学生了解自己要创建网站或网页的一个整体的流程、规划,最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网站规划及站点建立的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教材落实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历史问题导读法”,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等教学方法,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

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历史情境、历史问题导读、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史潮流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问题导读、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节选视频,创设教学情景进行探究活动。

四、说学法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及其历史进步性,正确评价曹操,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问题导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为了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更好的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知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问题导读和播放视频来学习和感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小组合作和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许攸献计”来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通过合作探究来认识曹操,初步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设计的问题新颖、有探索性、有阶梯性。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课中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这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的能力。

六、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中对《三国鼎立》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官僚军阀为争夺地盘而进行混战;经“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赤壁之战”,曹操占据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有四川等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的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的

1.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2.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3.阅读课文,找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高从课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2.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3.了解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七、说教学手段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人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及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画面和主题歌,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影像、图片等信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积极阅读,主动思考

3、身临其境 感悟历史

4、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5、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教学内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 者:樊绪全 授课班级:七年级(14)班 授课时间:2010年12月1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2.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3.阅读课文并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高从课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2.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本课时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 【教学方法】:历史问题导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三国演义》相关视频 学生准备:收集三国鼎立的有关人物及历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三国演义》主题曲。设疑: 1.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人物。3.说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4.说说三国指的是哪三个国家? 二.学习新课

(一)曹操统一北方

1.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东汉末年局势视频》和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 势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2.官渡之战:

(1).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并讲述官渡之战作战时间、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官渡之战

3.教师设疑: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使用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军事策略,你知道这个军事策略是什么吗? 学生表演许攸献计的故事。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101页内容,相互讨论概括“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

1.教师展示《官渡之战后天下形势图》并设疑提出“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有何打算?”过渡到“赤壁之战”。

2.让学生为刘备、孙权出谋划策,引出“孙刘联合”的战略。3.简介赤壁之战:

4.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也使用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军事策略,你知道这个军事策略是什么吗?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烧赤壁的故事。

5.分组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6.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104页,了解三国建立概况:建立时间.建立者.建立的政权 都城.三.合作探究

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的首要标准——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历史上的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四.课堂小结

曹败回回北北方方200年官渡之战袁败胜,统一北方南下刘十孙208年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实际形成五.巩固练习

六.课后作业:学生绘制三国鼎立的表格。

《功》的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功》。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课堂流程、重点展示六个方面谈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是教材分析

功是力对空间的积累,是继牛顿第二定律之后,另辟蹊径从能量的角度来联系力和运动的又一桥梁。是后面学习功率、动能定理的先锋知识。所以功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本节课按照教学要求,重点是功的定义和表达式、运用功的表达式进行基本的运算。

难点是功的正负的确定、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运算。

第二是学情分析

我觉得现阶段我校高一学生的学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初中学习了功的计算,有一定的基础,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障碍; 2,学生学习了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加上初中学习的机械能 的知识,对能量的变化和转化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3,学生学习了力的合成和分解以及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对于平行四边形定则和正交分解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独立解题的能力不足。

根据我校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针对我校学生的目标达成。

第三是目标分析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功的定义,掌握用功的表达式计算功、合力的功。

结合学生学情,重点落在α=0,90,180度三种情况功的计算。

在过程与方法上:结合学校高效课堂的要求,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做课堂的主人。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我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勇于改变更新旧知识,培养积极创新的思想。

第四是教法学法

通过导学案的任务驱动,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质疑,加以教师的及时点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作用。第五是课堂流程

按照学校对高效课堂的要求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3分钟,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导学案预习情况总体评价;4-8分钟,学生站起来讨论:统一导学案答案;9-13分钟,学生分小组板演或展示 ;14-35分钟,学生展示、点评、质疑 ;36-37分钟,课堂小结 ;38—40分钟,学生写思维导图 ;41-45分钟,练习反馈。最后是重点展示

高效课堂通过问题引领解决主要知识问题,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没有概念,我希望最后通过PPT的形式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系统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秋颂》的说课稿 篇4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诗人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教学中的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领会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及诗人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教学时间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自读济慈的《秋颂》

1.朗读诗歌

2.简介作者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自学并质疑诗歌重点解析:(1)本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要着重通过读来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较师范读,学生朗读来体会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2)朴素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对秋天的深深赞美之情。难点理解:“雾的季节,成熟和结果的季节,是那一切催熟一切的阳光的好友”应该怎么理解?明确:秋季是多雾和丰收、成熟的季节,而太阳则既是温暖的来源,又是使得世上的生物得以成熟的主宰,所以称它为“催熟一切的阳光”。秋季和太阳既然作用是一样的,因之就称它为“阳光的好友”了。

4.《秋颂》写法简析:

(1)总分的结构方式。文章第一节用概括性的语言点明秋天是一个成熟与结果的季节,而后又从果实、果枝、果仁、好花四个方面分别写了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

(2)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节用第一人称----你,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充满繁忙,心怀喜悦的秋天,显得亲切自然而又真实。

(3)语言赏析:《秋颂》一文朴实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对秋天的深深赞美之情。

二比较赏析《登高》与《秋颂》两文同是写秋,你比较喜欢哪一首?谈谈喜欢的理由。引导学生多角度弹出自己的理解。

鸟的说课稿 篇5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是“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本课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综合实践专题课:“鸟”。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了成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为此,本课按照:观鸟――咏鸟――读鸟――议鸟――写鸟的教学流程,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领会深意,感受生活,关爱生命,学会做人。

二、教学目标说明:

1、从内容上讲,专题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题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看、听、说、读、写、唱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实现综合教学。本专题意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课外互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其情感,学会学习。

2、从学习方式上讲,本专题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三、课堂内容的设计及过程设想

本课在设计中,注重过程与方法,不是简单追求结论。根据本专题学科互通、课内外互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初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课外有关鸟的资料和信息,以供课上补充、加工和整理。

观鸟、咏鸟、读鸟、议鸟,以致到作业中的写鸟,这五个版块既是互相渗透、有机统一的,又是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

(一)观鸟――展示台

设计说明:通过观鸟,意在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欣赏到鸟的美丽,产生爱鸟之情。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咏鸟――积累库

设计说明:通过收集咏鸟的诗句、谚语、成语、俗语等,意在促使学生积累和传承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延伸和扩展学生的视野,体会鸟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知识。

(三)读鸟――阅览室

设计说明:意在使学生在更大更多的范围内了解鸟的知识,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四)议鸟――问题屋

设计说明: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定位在了“议鸟”上。以思考、交流、讨论的形式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提炼,促使学生思考、关注鸟的命运,而且把这种关注化作爱鸟、护鸟的行动。

(五)写鸟――练功房

设计说明:写鸟,写“倡议书”,意在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整理、提炼活动中的感悟,训练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要有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到: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不仅学到书本知识,而且能够学到课外知识,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而去追求真、善、美。这样,学生才能真的有收获,才能真正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遵循新课程的理念,面向未来,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帮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目标的设定注意到了三个纬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层次清楚。

2、教学内容及过程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考虑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突出。

3、教学方法多样,注意倡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前预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第一环节的设计,由学生主持,让学生自述观鸟之美,展示绘画作品、介绍鸟类知识、演唱有关鸟的歌曲,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辩论的设计、“议鸟”环节的设计都是这节课的亮点。

不足或还需商榷的地方: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师生互动也表现得不够。

2、问题的探究偏重于老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的不够。“探究”的落脚点很现实,也是热点问题,但缺少新意,不如课后练习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水的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了一个偏远农村因缺水给村民们带来的种种不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一个二类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把“渴”说成“饿”的苦涩心情。

三、说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

在这一阶段,应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正确、读通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为下面的精读感悟作好准备。

2、质疑问难,以读促讲

(1)看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思考:水为什么成为村子里最为珍贵的东西?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让学生边读边画边做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抓住:十公里之外,很小的泉眼,一个小时……体会缺水的的无奈。

(2)体会以乐写苦的写法

下雨时的快乐的场面

母亲给我们兄弟四个用一勺子水洗澡的快乐

(3)感悟母亲把渴说成“饿”的苦涩之情。

3、总结全文

(1)水是生命之源,学了本文之后,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水呢?请大家写一句或几句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

(2)说一说,你在日常生活中将怎样爱惜水呢?

四、说板书设计:

《松鼠》的说课稿 篇7

一、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者布丰,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本单元我们将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动物世界”。初一学生年龄还小,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此外,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会有条理地观察和介绍小动物。

学习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其中学习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法:

目标的制定,使得课堂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但任务的完成,还得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勾画圈点,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3、比较法:通过《辞海》介绍松鼠的短文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4、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出学习说明文,写好说明文的方法。

5、拓展迁移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介绍一种小动物。

三、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就这堂课而言,主要方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理由: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习惯),体验法(理由: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南师大教授吴永军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对于文本的解读,谁都不能声称自己具有特别的见解或洞察力,在极端的意义上,所有见解都是旗鼓相当的。)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这个流程包括7个环节。

(一)导入:

同学们,我请大家猜个谜语:形状象耗子,生活象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打一动物。学生猜对后,幻灯片出示一组松鼠的图片,请学生联系谜语和图片说说松鼠的特点。

你想进一步了解松鼠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布丰的《松鼠》。

(这个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兴趣,创造出较好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用直线划出文中概括松鼠特点的句子。

2、这些特点具体体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三)明确作者思路

思考:“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语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文章整体的角度体会到根据事物的特点来组织材料的重要性,得出“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的启示。)

(四)感受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个方面,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的。

(提示:可从词语、修辞、情感等方面来考虑)

2、除了课文的介绍,小松鼠还想让同学们更多地认识它,了解它。请看《辞海》中对它是怎样说明的(投影)

现在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课文和《辞海》中的语言,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更喜欢哪一种介绍语言?为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谈谈。

(比较阅读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师小结:作者喜爱松鼠,他把这份感情融进了人格化的描写和富含感情的语言中,所以把小松鼠写得非常可爱。,希望你们能学习本文的写法,抓住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生动而有条理地向同学们介绍。

(五)拓展

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两句话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你是怎么看的,请说说理由。

(这一部分可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学生关心松鼠的命运,喜欢松鼠的感情都溢于言表,而这就达到了本课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这个目标。)

(六)请你帮助我

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爱的小松鼠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它们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请你为保护松鼠行动设想一个好办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代小松鼠谢谢大家。作家刘墉说过:“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人生的大爱’,爱人群,爱大地,爱宇宙,爱每一个小小的生灵。’就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松鼠这一可爱的小生灵贡献出应有的力量吧!

(七)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法,生动而有条理地向同学们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450字左右

《赶海》的说课稿 篇8

《赶海》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贴近儿童、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全文分为3段。第一段,以歌词开头,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巧妙地引出下文。第2段,按“追赶浪花——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3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其中第二段是重点。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人们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贝壳、海藻之类的东西。对于住在海边的人来说,“赶海”是很平常的事,但对于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对大海并不了解,要激发起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似”。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这一课,我设计了两课时,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首先出示大海波涛澎湃的背景图、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人情景。(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背景图和乐曲所营造的氛围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2、在自然地揭示课题后,紧接着我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思考、讨论:什么叫赶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此时,我出示了一组图片,学生看着生动直观的图片,听着老师的讲解,很容易就理解了赶海就是大海退潮后,人们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之类的东西。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我是先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然后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句话,体会赶海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再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浪人相互依恋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作者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去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先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然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最后,老师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

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抓住文中的“武将”、“俘虏”等重点词语的理解,来帮助学生体会赶海的乐趣。在理解“武将”一词时,我出示了一张穆桂英的武将图,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片把武将头上插着的两根翎毛与大虾摇摆的两条长须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十分相像,更突出了大虾的威武神气。同时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这里,我顺势向学生提出要向作者学习,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

3、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我还抓住了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如果说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更多的表现赶海的热闹有趣、充满动感,那么,课文第四自然段则重在突出大海的平和,优美,展示赶海有趣的另一面。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又向学生展示了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理想》的说课稿 篇9

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㈠朗读训练

㈡理解诗歌的主旨

㈢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他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三峡为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那么,在文学体裁中我会举荐中国的诗歌艺术为最值得欣赏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流沙河的《理想》赞歌,在歌声中接受洗礼。

二、作者作品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生于成都,1949年升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担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到四川省文联。1985年起专职从事写作,担任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释词(略)

2、范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注意节奏。

3、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四、课文分析(1――7节)

1、精读(略)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礼物诗歌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三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六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

[明确]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的个人利益。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阐述。

五、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生朗读8――12节,体会诗歌的内容

三、课文分析(8――12节)

1、精读(略)

2、课堂讨论

第八节中“大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这一节说的实力相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步行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的“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是树立了崇高理想以后并为之奋斗的,以此为乐的人。

第十一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可笑”?

[明确]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又层进关系,与第八节又构成正反对比,“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两相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不立新功,坐吃老本,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意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付出,当然可笑。

第十二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理想开花”两句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荫,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丰收的收获。“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

四、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自由谈论,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语言运用(机动内容)

仿照第一节诗,写几句话

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荫。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了这首诗歌,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谈了自己的体会。理想犹如明灯,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咏雪》的说课稿 篇10

本堂课所呈现的主要理念和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3.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4.教者灵活得体的教育机智。

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材分析:《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评析】:教材分析紧扣本节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考虑到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得到专家王欣艳老师的指导。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童趣》等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评析】:主要分析了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古人的情操及文化魅力。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评析】: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情境再现,讲论文义,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五)教学流程示意

1、设置情境,情趣导入

二、作者简介,资料展示。

三、初读文章,感悟情趣

四、合作探究,深思意境

五、拓展阅读,材料延伸

六、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评析】:教学流程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情趣导入

(1)、投影《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考虑到学生对诗词不够理解,教师讲解:王、谢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个大家族——两个显赫的贵族,姓谢的家族比姓王的家族还要有影响,连当时皇帝都有点怕他们这个家族。这两个家族出了些非常有名的人物:身为宰辅的谢安,领导“淝水之战”的谢安的侄儿谢玄;宰相王导,他的侄子之一就是鼎鼎大名的王羲之。我们今天就要学学有关王、谢两家的一篇文章,就是《世说新语咏雪》。

(2)、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也就知道了。

【评析】:导入,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等。本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情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幸得到专家王欣艳老师的肯定

二、作者简介,资料展示。

课前布置预习,先让学生说,然后出示投影: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他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以语言简练,词义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影响颇大。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全书分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评析】:作家作品简介,让学生简单了解有关的文体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点基础。得到专家王欣艳老师的指导。

三、初读文章,感悟情趣

(1)、听课文朗读:

因学生古文学的还少,教师要强调注意事项:注意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诵读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评析】:

(2)、分组自学,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用符号标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结合文下注解、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故事。

3.考文章哪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寒雪”“内集”“欣然”“大”’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出评价。

【评析】:阅读教学不仅要学生理解文义,掌握有关的文言知识,还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设定的情景中分析内容,引导学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古人的情操及文化魅力学生进一步挖掘了文章的意境,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四、合作探究,挖掘意境

1、你认为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2、你认为“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谢道韫的好?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咏雪》里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评析】:通过合作探究,充满创新活力。本案例环节体现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任务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深入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凭自己的经验,谈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研究中读懂了作者匠心安排的内容。因此探究有利于创新。

五、拓展阅读,材料延伸

你能否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

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我们的学生开拓了视野,进一步深刻感受古人的文化魅力。

六、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来几段《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让学生欣赏)

1、改写《咏雪》把里面一些你觉得很有味道的地方扩写出来,这是为了加深理解。

2、大家听说过成语“东山再起”和“东床快婿”吧,也出自《世说新语》,去书店买一本《世说新语译注》,有空时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欣赏一下。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

尽力让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体验中华文化的延续不断和博大精深。

【总评】:这堂课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故事中的人物特点,体验古代的家庭亲情。尽力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1.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课关照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使思维活动多元化。

2.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质疑问难,并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它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上一篇:汽车厂制造合理化建议范文下一篇:机关信访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