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读后感

2025-01-16

三毛的读后感(共14篇)

三毛的读后感 篇1

一口气读完十八册的《三毛作品集》,对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较粗浅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谈一二,与各位对三毛有兴趣的同好交流。一,三毛的成名三毛自己多次自称,她不是一个好学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学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关系到大学做旁听生。没有毕业就休学出国留学,留学三年转了三个国家,平均一个国家一年,一年的时间分别学一下这三个国家的基础语言也就差不多了。虽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记》里面有留学回国后“在大学教德文和哲学”的文字,我想,在大学教初级德文比较可信,教哲学则比较可疑。否则,三年前的旁听生,休学出国转三年后就能回大学教哲学,岂不成为那个大学的笑柄?然后不久,她远嫁国外做家庭主妇。三毛能成为风行一时的知名作家,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劳最大的当属台湾《联合报》。

《联合报》是台湾的两大报之一,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该报副刊上首次发表,然后逐渐流传开的。这个系列散文出现的年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正赶上台湾经济腾飞和走向世界,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看长篇大论,同时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富有异域风情的撒哈拉故事适时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仅仅“撒哈拉”这三个字就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紧接着西撒哈拉脱离西班牙的殖民地统治引起那里的局势动荡又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作家在报上为我们连续推出“伊拉克的故事”或“阿富汗的故事”,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当然,仅仅靠时事热点掀起的读者热情是不能长久的,正当读者对撒哈拉故事中的三毛和荷西产生兴趣的时候,荷西意外逝世。这个意外立刻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联合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炒作机会,三毛热由此掀起新高潮。《联合报》的具体步骤是出钱让三毛周游中南美洲各国写游记,还派一位摄像记者为她的游记提供图像资料。周游结束后,紧接着就安排三毛做环台湾岛的演讲,这已经与演员“做秀”非常相似了。演讲的后面是在报刊上开设专栏,回答读者提问,这样就更加拉近了三毛与读者的距离。与这些相配合的还有写歌词,教学,拍电影等。三毛想不出名也不行了。

二,三毛的作品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集虽然多达十八册,但除了一册是电影剧本外,其余均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强调她“只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别人的故事”,她说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东西。在这十八册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这两本,我甚至认为,她的所有作品,都没有能够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

由于三毛一再强调她的文章都是写自己,所以这为读者通过她的文章了解她本人提供了便利。三毛1942年出生,1973年与荷西在西撒哈拉结婚,婚后,荷西外出工作,她做家庭主妇。当时,三毛周围没有什么太多的娱乐社交等机会,她不用为生计发愁,却有大把的时间,还积累了不少的人身经历和感受,所以正处于一个厚积薄发的大好写作时机。1976年,三毛35岁,正是一个女人成熟,又精力最旺盛的年龄,因此写出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样比较好的作品。但是1976年出名以后,接着出版的《雨季不再来》是她成名以前的旧作,甚至可以说是以前的习作,就连三毛自己对它也评价不高。

在三毛成名以后,她感受到了成名后的写作压力,原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休闲式写作,如今成了她的精神负担。正如她自己在作品中所说的那样,她长时间地冥思苦想,却写不出一个字来,甚至有十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停止了写作。当然在那样的环境下,她还是写出了比较好的文章,那就是散文集《哭泣的骆驼》,可以看成是《撒哈拉的故事》续集,这本文集也几乎榨干了她关于撒哈拉的最后生活积累。

随着她和荷西离开西撒哈拉,荷西先是失业,然后又在1979年意外去世,这样的打击使三毛的创作环境和心态都受到了重创,从那以后,可以说,她一直没有从这种打击中恢复过来。1981年回到台湾以后,她被传媒和盛名所驱使,几乎失去了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她去演讲,她回答读者的来信等,她已经从一个作家蜕变成一个社会工作者,或者说一个布道者。从某种角度来看,1991年三毛的自杀,可以看成是一个布道者最完美的结局。

当撒哈拉一旦离三毛而去,她的文章中只能出现一些“回忆”,“答读者来信”,甚至“收藏物介绍”之类的内容。当三毛的文章内容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中来之后,三毛的光环也就自然暗淡了。

三毛文章中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是她的真诚和爱心,此外还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三毛对身为一个海外中国人的自豪和对祖国的热爱。在她的笔下,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外国人的批评讽刺随处可见,就连对她的公婆也不例外,例如,她在文章中说,荷西刚刚去世,公婆就通过女婿在饭桌上开口与

三毛理论怎样分割继承荷西与三毛的住房。当然,在三毛的后期作品中,她这方面的转变比较大,“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的地球人概念”表达得比较强烈。三毛作品中比较消极的东西是对教育制度的全盘否定和对前世今生之类灵异神秘世界的过分渲染。

三,三毛的爱情读三毛的作品不能不谈三毛的爱情,因为三毛的作品都是散文,都是直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受和

理解,与其他作家的作品中的爱情观与作家的爱情观相分离的情况不一样。纵观三毛的一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爱情的失败者,她一直在渴望爱情,但却一直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在她的前半生是没有找到,在她的后半生是找到了也不能接受。

从三毛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在少女时代就曾有过割腕自杀的记录,是不是因为初恋问题,她没有明确说明,但从她喜欢琼瑶的书,喜欢看《红搂梦》,喜欢阅读来看,可能性非常大。她之所以出国留学,根据她在文章中介绍,是为躲避恋爱问题。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三毛对爱情是非常苛求的,在与荷西结婚前,32岁的三毛可以说对爱情已经是“曾经沧桑难为水”,而且在这之前的许多追求者都是荷西无法相比的。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三年在国外,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位台湾籍的在美博士追求。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位所能达到的还要高。回到台湾的三年,当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却在结婚前被死神夺走了未婚夫。三毛在未婚夫去世不久,就背井离乡与荷西仓促结婚,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对爱情的绝望,已经非常清楚了。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西与三毛婚后的关系并不融洽,争吵不断。更重要的是三毛是个感情细腻丰富的人,荷西是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倾向很严重的人,两个人在性格上,文化上,情趣上,人生观上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上,荷西忙于工作,整天不在家,所以,在撒哈拉的三毛几乎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写作使她走进理想的世界。

但是我这样说,并不否定三毛与荷西之间有爱情,但有的是“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爱情产生于三毛出名之后。因为当《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以后,荷西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三毛的丈夫,而成了三毛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读者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三毛更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在荷西意外去世后,这个理想人物得到了进一步的神化。正是这种神化,使得三毛背上了永远无法卸下的枷锁,不管她多么渴望爱情,为了维护神化了的荷西与三毛的故事,三毛都不能再与任何人结婚,尽管荷西去世时,三毛才38岁。

三毛曾经说过,她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主张嫁鸡随鸡。其实,这样的表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不一定是三毛真实的想法。三毛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叛逆性很强的人,再加上在国外生活十几年,她的爱情观不可能那么陈旧。读她的《倾城》,可以感觉到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强烈地爱上一个人。从她未婚夫去世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与荷西结婚,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主张寡妇不改嫁的人。但是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谈到三毛的爱情就不能不谈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这是她唯一的一本电影剧本,完成于她自杀的前一年1990年。剧本由名演员林青霞和秦汉主演,但由于剧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日伪时期的文化汉奸,所以电影拍好后遭到禁映,甚至被指责为美化汉奸。其实这部电影纯粹是感情戏,不是政治戏,它是三毛一身爱情故事的缩影:她是一个为了爱情追求一生,付出了一切的人,但却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明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不值得爱,对自己不是真心,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

四,三毛的自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毛是《联合报》的一个拳头产品,所以《联合报》必须竭尽全力维护这个产品的完美无缺,三毛自杀明明是一个铁定的事实,《联合报》在三毛最后一册作品集《高原的百合花》的序言中还要否定三毛是自杀,说三毛绝不会自杀,三毛的死是工作劳累所致,是为读者鞠躬尽瘁,因为他们认为自杀有损三毛的完美形象。我觉得这样的序言,纯粹是出版商为了商业的需要故意曲解三毛,否则,就是太不了解三毛的内心世界了。

三毛是幸运的,虽然她出生于战乱年代的1942年,却因出生律师家庭得以无忧无虑地躲过许多生活的艰辛。但是三毛又是不幸的,因为她没有一个真正可以爱的人,她多次强调,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只有三个:父母和荷西。遗憾的是,荷西早逝,与父母的关系又长期不和谐。三毛的叛逆性格的形成可能源于家庭对她的严格要求,更由于三毛从小就一直屈居姐姐之下,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心理。进入青春期后,再受到外界的不如意刺激,不得不休学在家接受心理治疗。

初中休学后,父母在安排治疗的同时,还安排三毛学画,这样可缓解三毛精神上的紧张,休学六年后,父母原来是计划让三毛去大学旁听美术,但在最后一刻,三毛自作主张选择了哲学。哲学能使聪明的人更聪明,但也容易使不聪明的人更加不聪明,容易使人钻牛角尖,使人走极端。三毛从对爱情的苛求,一百八十度地转为对爱情的无求——嫁给荷西,不能不说与这三年选修的哲学有关。

三毛出身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她自己也是一个基督教徒,但由于她的叛逆性格,使得她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基督教徒,因为她除了信基督教之外,还信佛,这一点是有违基督教教规的。三毛还相信飞碟的存在,相信非洲的巫术,相信神秘力量,相信前世今生,她在《万水千山走遍》一书中说,她确信她的前世是印地安人,她在参观了敦煌的石窟后,她听到了石佛对她说的话。她最喜欢的两本书之一是《红搂梦》,她想到过出家,而自杀是另一种出家。

三毛成名前一直不快乐,成名后在短暂的快乐之后也陷入了长期的不快乐。不管在事业和婚姻上,在成名前,三毛都是父母眼中的失败者,就是在成名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三毛的文章也不被父亲和家人看好,所以三毛在父亲面前一直很自卑。三毛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她把依附父母也看成是自己的失败,但又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她把父母的过分关爱看成是负担和束缚,荷西的早逝,更使她感到“虽生犹死”般的孤独。

三毛在作品中无数次地写到过自杀,她说1981年如果不是琼瑶用了整整七个小时强迫她答应不自杀,她早已不在人世。她之所以留下,是为了不伤害活着的亲人以及广大爱她的读者。可是十年以后,她发现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远没有她自己想象得那么重,她有一篇文章形象地描述过这种心情:在一次家人聚会上,她三次大声宣布她要结婚了,但没有任何一位家人做出她期待的回应。

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她除了三年讲学之外,主要的时间用于巡回演讲,回答读者来信,可以说是在用她的生命反馈报答社会,像一个布道者一样。在此期间,她在忍受着精神上的孤独之外,还要忍受肌体上病痛的折磨。从众多的读者来信中,她看到的,感受到的大多是人们的抱怨,痛苦和求助,所以她要尽一己之力去帮助别人,在公开发言中呼吁人们要向逆境抗争,要热爱生活,要爱人。她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可以说几乎不是为她自己活的,是为家人和读者活的,她在尽她的一份力。当她觉得她已经完成了她的使命,她有权选择休息,或许这个决定,在她去世的十年前就已经计划好了。

理解了这些,对三毛的自杀就不会觉得奇怪,也不会觉得三毛的自杀与她生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不向困难低头等的文章有什么矛盾。我甚至觉得,三毛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类似于安乐死。

三毛的读后感 篇2

关于要画好眼睛, 《世说新语》记载: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顾恺之的话虽然简约,但其道理却十分深刻。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物最传神的地方,不在形体的状貌上面,而是在眼睛上。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一旦点睛,就要点得好,所以他说 : 传神写照 , 正在“阿 堵”中。“阿堵”是“这个”、“这里”的意思。在顾看来,“这个”就是人物的眼睛。顾恺之的“画眼睛”说,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特征”的理念,他认为人物的精神,并不表现在人的肢体上面,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具有特征,只有人的“眼睛”是人的灵魂的窗户,这是最具特征的地方。

关于要在恰当的位置加上三毛,《世说新语》记载: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这个“颊上三毛”的典故说:顾长康给名士裴叔则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裴楷俊逸爽朗,很有见识才具,这三根胡须恰恰是他的见识才具。”看画的人寻味起画像来,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才更有气韵,远远胜过还没有添上的时候。

画好人物要在眼睛上下功夫,好理解,因为眼睛最能表现人的内在神韵;但是画人物,有时却要在画好眼睛之后,还要在细小的地方深加工,即在关键的部位加三毛,这就是非常独到的见解。

“画好人物的眼睛”可以理解为是对“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的形象描述,“颊上三毛”则可以理解为是对“有时那些看似细微、不足道的细节恰能传达丰富的意蕴”的艺术体现。

顾长康的绘画理论不仅给后世的画家许多启发,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让我们来欣赏作家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是怎样为他们笔下人物的脸上加上三毛的。

一、刘邦的问答:人物性格的多维透视

课文《鸿门宴》主要情节是项羽想设宴除掉先入关且有称王苗头的刘邦,而刘邦巧妙周旋,终于将一场血腥化为乌有。鸿门宴上,刘邦的能屈能伸、能言善辩、善于用人、灵活变通、心思缜密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邦本来想称王,可得知项羽杀气腾腾,马上就前去贬低自己,抬高项羽,为的是化解项羽的杀气,可谓能屈能伸;与项伯是敌我关系,但因为项伯可以利用,于是就展开三寸不烂之舌,竟然与项伯成为亲家,可谓能言善辩,能拉拢人;鸿门宴上危机四伏,借机如厕果断抽身,安全离开,可谓灵活变通;留下张良答谢,拖延时间,以确保自己安全脱身,可谓心思缜密。

上述性格特征是刘邦一统江山的主要原因。但是文中还运用“颊上三毛”的手法,透露了刘邦狡猾多疑的毛病,这与他的流氓无赖的出身很吻合。

文中有两处为刘邦这个人物加上了“三毛”。一是当张良连夜向刘邦报告项羽第二天要前来攻打的消息,刘邦赶紧向他重用的军师求救,张良就为他出谋划策,推荐项伯。凭着刘邦与张良的交情以及张良的本事,刘邦应该继续听完张良的计策,然后依计而行。可是高明的司马迁却突然为刘邦设计了一句插问:“君安与项伯有故?”这一貌似漫不经心的问话,正是刘邦脸上的“三毛”,它像一面多棱镜,照出了刘邦的谨慎、多疑、警惕等。尽管你张良足智多谋,尽管你对我忠心耿耿,尽管你曾经提出了许多良策,可是你推荐的人毕竟是项羽的叔父啊。项羽的叔父怎么可能连夜将这么重要的情报泄露?你跟项伯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不是陷阱?现在情况危急,你张良不会有贰心吧?等到张良的解释合情合理,这才打消了刘邦的疑虑,然后才是安心地使用张良的计策。一句可有可无的问话,展示了瞬间刘邦复杂的内心世界;一句可有可无的问话,可能会要了张良的性命,而中国的历史也有可能改写了。这“颊上三毛”实在太精彩!

二是张良夜闯刘邦营帐,责怪刘邦时机不成熟却过早暴露称王的野心,结果得罪了项羽,引来麻烦。原文如下: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当时,项羽兵力四十万,刘邦兵力十万,双方打起来,刘邦败北是无疑的。第二天就要开战,危急关头,张良想的是如何应对,一心为的是刘邦,可是刘邦却虚与委蛇,瞒天过海,一副流氓的嘴脸。他用“鲰生”的回答来搪塞张良的责问。那个鲰生何许人也?难道对张良也不能说吗?是不是真有这么个人,还是对张良不信任,还是自己称王的野心控制不住的得意忘形?作者用这“三毛”勾勒了刘邦的狡猾善变。

二、烛之武的牢骚:英雄末路的深重喟叹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推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军,最终使秦穆公心悦诚服,郑国转危为安。

不难想象 ,一位须发尽白的老者,腰里系着粗糙的绳子,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从高高的城墙上一点一点地放下,是多么地艰难而危险;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又是何等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而他向秦伯侃侃而谈时,拆散秦晋的联盟,进而形成秦郑联盟,其舌尖上的力量真不啻千军万马。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我更在意作者为烛之武加上的“三毛”———烛之武出征前的一番牢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番牢骚 ,不是矫情,不是拒绝,更不是向郑伯讲条件的砝码,而是压抑多年,终于有一个机会一吐胸中块垒的脱口而出,英雄末路的深重喟叹啊。

烛之武一出,郑国危险就烟消云散,可见烛之武英才盖世,举国无双。然而,这样的人才只在生命的尽头被发现,被重用,而如果郑国没有这场危难,恐怕烛之武的才华将永无见天之日!这样的现实,于个人于国家都是悲剧啊。它让我们穿过丛丛迷雾,看到了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无数个烛之武:忠君爱国却被流放的屈原,正直无私敢于直谏却遭排挤的冯唐,年轻时就驰骋沙场令金军闻风丧胆而后却被南宋赋闲至老的辛弃疾,轰轰烈烈虎门销烟却被发配伊犁的林则徐……这就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用人制度啊,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真正的人才由于不善搞人际关系,不善取悦龙颜,而往往被埋没,受打击,正是“浮云蔽白日”。一部中国历史,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压抑人才史。这是多么沉痛的体验!

然而,烛之武给人的感受不仅在此,更在于他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身入虎穴。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临危受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勇士,会被人们永远的铭记!

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不仅没有弱化他的形象,反而使他更加真实感人,更加富有历史内涵。

三、对曹操的不同称谓:风云人物的华彩云章

《赤壁之战》侧重写战前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准备、决策过程。面对曹操这一大敌压境的紧急形势,刘备方、孙权方的谋士们都意识到联手的必要性,于是,鲁肃要说服孙权,诸葛亮要说服刘备,而后是诸葛亮要说服孙权,以及周瑜要给孙权定心丸,孙权最后下定决心等。不同人物围绕曹操展开舌战,欣赏不同对象的游说,我们看到了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的飒爽英姿:鲁肃憨厚朴实,独具慧眼,智谋高远,坚定执着,着眼大局,冷静谨慎;诸葛亮眼光卓越,学识渊博,心思缜密,爱国忠君;周瑜胆识超群,雄才大略,力挽狂澜,雄姿英发;孙权不甘受制于人,广开言路,深思熟虑,坚决果断。

这里,作者又给不同的人物脸上加上了“三毛”———不同人物对曹操的不同称谓,从而展现了丰富精微的内容。曹操,名操,字孟德。古人称他人时一般用字,以表对对方的尊重。自称或者彼此很熟才称名,因此称他人名,往往表示对他人的轻视。鲁肃、诸葛亮在对话中一直直称曹操,表示对曹操的轻蔑,也表示抗曹的决心,所以不称其字。张昭私心重,考虑个人的得失,担心东吴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主张降操,于是他称曹操为“曹公”。其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真是昭昭。周瑜直揭曹操的老底就是“汉贼”,痛快淋漓,英气逼人。孙权对曹操的称呼最多变,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是直称曹操,可见并无降操之心,而有不甘受制于人的志气。但是面对东吴内部主降者众多,孙权内心里是翻江倒海啊,打吧,不知有无胜算;不打吧,怎能向曹操称臣!当周瑜慷慨激昂地分析战情,并立下军令状,孙权似乎看到打败曹操的希望,于是大骂曹操为“老贼”,抗曹的信心更足了。但是,毕竟曹操吹嘘拥有八十万大军,这一仗到底怎么打?孙权还是有顾虑的,等到周瑜再向他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后,他心里更有底了,于是称呼曹操的字“孟德”。这里的称字,不是表示礼貌,而是表示郑重其事,决定已定,不可更改。曹操—老贼—孟德的不同称谓的变化,就是孙权由不甘人下到深思熟虑到痛下决心最后是坚定决心,并做出具体部署,要亲自与曹操决一雌雄的变化。小小称谓的变化,折射了多么丰富精微的内容。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 篇3

电影《三毛从军记》是根据作家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的,张乐平也被人们称为“三毛之父”。这部电影一开始讲述了无家可归的三毛贫穷的也就只剩下三根头发了,饥寒交迫的三毛只好去参军,三毛穿着那身比自己大好多的军服在军队中训练。在以后的训练和打仗中,三毛做得很多事情让人哭笑不得。

《三毛从军记》是一部喜剧电影,但是其中的很多情节还是让我非常难忘的。

片段一:在三毛还是流浪儿时,他想报名参军,当招募的人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三毛却说自己叫“岳武穆”,这说明了三毛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也不懂的什么是打仗,但是他有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的一个品质,那就是崇拜和敬仰英雄!他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抗击外敌的英雄,所以他才给自己起名叫岳武穆。招募的人又问他为什么要当军人,三毛说为了打倒日本人!这表现了三毛像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都有着一颗爱国的心,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总能挺身而出,为国家作出牺牲。

片段二:在一次战斗中,因为三毛的个子十分矮小,他又蹦又跳想尽各种方法也无法看到战壕外面敌人的样子。他最后登在了放置在弹药箱上的凳子上,才看见了外面战场是什么样子的。在看到这个情节中三毛诙谐幽默的样子让我哈哈大笑,但是在笑过之后,我心里又十分不是滋味,因为战争是残酷的,即使是三毛这样一个弱小的孩子也被卷入到了其中,这不禁让我感受到和平的可贵。

影片演到最后,中国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三毛也光荣地退伍了,可是看到了那么多白色的十字架,三毛哭着说:“全完了!”看到这里我也十分难过,三毛虽然聪明可爱,在影片中时常让我哈哈大笑,但是这终究还是一部战争电影。看着尾声三毛那悲伤离去的背阴和那一排排白色的十字架,我也不禁有些伤感,战争使多少家庭破碎,使多少孩子成为孤儿,所以我们一定要保卫和平。就像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习爷爷说的那样:“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47校五(2)班

执导老师:杜淑艳

三毛《温柔的夜》读后感 篇4

感谢三毛,用亲身经历唤起了对灵魂自由的极度渴望,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开始对当下被物质生活裹挟的局促和焦虑状态进行反思。

出身社会两年工作还不稳定,收入不高债务倒是不少,人情债、金钱债皆有,失业在家急躁不安,重操“烟酒”旧业的父亲;经济重担苦不堪言的两位姐姐;没有未来规划的他……日子皱皱巴巴,虽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却也磨人的`很。

日子总是要过,难题也要一件一件的捋顺,彷徨焦虑时总爱看些心灵类的书籍找找方向,常常暗示自己,生活不止挣钱和忙碌,还有静下心来享受当下的欢愉,也常对如今的拜物主义感到愤懑和不解,却也是内心自我矛盾一番后接受物质世界既定的规则。

我天生爱幻想,脑子里天马行空,不断勾勒着理想中的世界,但也常都是以上帝视角决定着事件的动向,果然,人类对世界的掌控欲从来不弱,这也导致自己时常怀疑世界的真实性。

下午和朋友去看了《悬崖之上》,全程沉浸在电影之中,两小时影片结束后,走出影厅的五分钟,整个人都是恍惚的,缓了好一阵才适应了自己活在20xx的现实之中。包括刷短视频,看各种影视剧,都会给我带来这种感觉,噢对了,与一群人相处太久也会致幻,不知这是不是所谓的社恐?但我并不抗拒与人相处,只是持续交流的时间不要太长就好,时间太长我就会开始游离于自我的想象世界中,这样说起来,我更爱独处,喜欢看心灵方面的书籍和视频,总会给我枯燥乏味的生活燃起新的希望。

看了很多心灵引导的方法,印象最深也最实用的还属版主说的“最好的灵修方式就是好好生活”,所以我静下来就会反思到底有没有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

你是否还在用情绪勒索自己?是否还把幸福和美好寄托他人?你认可自己了吗?你相信你会成长为想象中的样子吗?你是否有好好的承担责任与爱呢?

社会的规则是不变的,人类的压抑、悲观、忧伤等负面情绪是普遍的,抱怨和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反抗和斗争普度不了众生,凡人的处世心态才是铲除时代病根的良方,毕竟,社会的规则终归是人制定的。

当有一天我们精神追求大于物质追求时,心灵定会充实许多,当人类不再仅服务于温饱、名利,向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精神依托看起时,这蓝色星球便不会再被冠之为“忧伤的星球”。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5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片壮美而浩瀚的沙漠,却也是一片精神文明的荒漠。三毛用一颗善良的心将一个黑暗的社会用轻松的笔调描写出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迂腐愚昧的部落——撒哈拉威人。这里的人们都不识字,妇女常年用深色的裹身布包住自己,面带黑纱,即使病了也不去医院,因为医院的医生是男人。于是好心的三毛只能将自己手边所有的食物和药留给了穷苦的撒哈拉威人。聪明的她用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身经验为邻居妇女们治好了一些小毛病,渐渐的邻居们有什么头晕身疼的都来找她取药。她说自己是“非洲巫医”,丈夫劝阻她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她只能无奈的笑笑,然后固执的跑到每一个需要她帮助的妇女家里。她也知道这样子很冒险,可是这里的文化禁锢了女人的自由,善良的她无论如何也没法眼睁睁的看着她们痛苦受折磨。于是,当姑卡的脚生疮时,她用中国的老药方黄豆医好了;当邻居的母羊生小羊衣胞下不来时,三毛用在书上看到的方法给羊灌酒救了它;当沙蒂的表妹就快饿死时,是三毛从她的脸上看到了饥饿,教她捡回了性命;还有帮法蒂玛生小孩,用指甲油帮别人补牙……促使她大胆行医的是那些宁愿病死也不去看医生的妇女,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医生是男人。这些足以让我们看到远离文明的封建与文明中的智慧,有着令人心酸的反差和难以言说的疼痛。

三毛总是想要帮助沙漠中的这些弱者。平日无事时,她就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免费女子学校,教当地的妇女数数字和认钱币,程度好点的便教点算术。然而这里的“学生”流动性很大,因为她们没有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在她们的意识里,生活就应该是那个样子,依循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知识离她们太遥远。可是即使是最简单的数数,她们也没有什么心思学习,多半是翻翻书里的漂亮图片,试穿三毛的各种欧式衣服,或者集体躺在新床上。三毛在家的时候,经常或有当地妇女或小孩敲门,理直气壮地借东西,从剪刀、酱油、淡水到食物、衣服,能借的都借过,却从来不会归还。看到这些,三毛只能无奈地笑笑,感叹文明的落差和个人力量的薄弱,她不会计较太多,只是可惜没有真正的帮助到她们。

三毛流浪记优秀的读后感 篇6

前两天我看了一个动画片名叫《三毛流浪记》,看完后让我好感动。

我过的多幸福的,可是三毛呢?三毛啊!他从小就流浪一直流浪到现在,他他受尽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他捡过烟头,卖过报纸,刷过鞋,练了杂耍差点当了小偷丢了性命,刚刚过上了好日子一转眼好日子就没了。

我觉的三毛很可怜,因为三毛从小就没见到他的爸爸妈妈被一个老爷爷捡到,上不了学还不说了,肚子都吃不抱,穿的那么少。想想看我穿的暖暖活活的,吃的饱饱的,上着这么好的学校,老师手把手的教着我们,我要再不好好学还不如让三毛来上学呢。

三毛:生命与爱 篇7

失去荷西后的一个深夜里, 我与父母谈话, 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 你们也要想得明白, 因为在我, 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母亲听了这话, 眼泪迸了出来, 她不敢说一句刺激我的话, 只是一遍又一遍喃喃地说:“你再试试, 再试试活下去, 不是不给你选择, 只是请求你再试一次。”

父亲便不同了, 他坐在黯淡的灯光下, 语气几乎失去了控制, 他说:“你讲这样无情的话, 便是叫爸爸生活在地狱里, 因为你今天既然已经说了出来, 使我, 这个做父亲的人, 日日要活在恐惧里, 不晓得哪一天, 我会突然失去我的女儿。如果你敢做出这样毁灭自己的生命的事情, 那么你便是我的仇人, 我不但今生要与你为仇, 我世世代代都要与你为仇, 因为是——你, 杀死了我最最心爱的女儿。”

这时我的泪水瀑布似的流了出来, 我坐在床上, 不能回答父亲一个字, 房间里一片死寂, 然后父亲站了起来慢慢地走出去。母亲的脸, 在我的泪光中看过去, 好似静静地在抽筋。

苍天在上, 我必是疯了才会对父母说出那样的话来。

我又一次明白了, 我的生命在爱我的人心目中是那么的重要, 我的念头, 使得经过了那么多沧桑和人生的父母几乎崩溃, 在女儿的面前, 他们是不肯设防地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刺伤, 而我好似只有在丈夫的面前才会那个样子。

许多个夜晚, 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 我躲在黑暗里, 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 像虫一样慢慢啃着我的身体, 直到我成为一个空空茫茫的大洞。夜是那样的长, 那么的黑, 窗外的雨, 是我心里的泪, 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

我总是在想荷西, 总是又在心里头自言自语:“感谢上天, 今日活着的是我, 痛着的也是我, 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 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 要是他像我这样的活下去, 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失去荷西我尚且如此, 如果今天是我先走了一步, 那么我的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对我的爱, 让我的父母在辛劳了半生之后, 付出了他们的全部之后, 再叫他们失去爱女, 那么他们的慰藉和幸福也将完全丧失了, 这样尖锐的打击不可以由他们承受, 那太残酷也太不公平了。

要荷西半途折翼, 强迫他失去相依为命的爱妻, 即使他日后活了下来, 在他的心灵上会有怎样的伤痕, 会有怎样的烙印?如果因为我的消失而使得荷西的余生再也没有一丝笑容, 那么我便是更不能死。

这些, 又一些, 因为我的死亡将带给我父母及丈夫的大痛苦, 大劫难, 每想起来, 便是不忍, 不忍, 不忍又不忍。

毕竟, 先走的是比较幸福的, 留下来的也并不是强者, 可是, 在这彻心的苦, 切肤的疼痛里, 我仍是要说——“为了爱的缘故, 这永别的苦杯, 还是让我来喝下吧!”

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 如果我先去了, 而将这份我已尝过的苦杯留给世上的父母, 那么我是死不瞑目的, 因为我明白了爱, 而我的爱有多深, 我的牵挂和不舍就有多长。

所以, 我是没有选择地做了暂时的不死鸟, 虽然我的翅膀断了, 我的羽毛脱落了, 我已没有另一半可以比翼, 可是那颗碎成片片的心, 仍是父母的珍宝, 再痛再伤, 只要他们不肯我死去, 我便不再有放弃他们的念头。

三毛读后感 篇8

说他勤奋是因为他一心想着上学。有一次,一个小男孩不愿意上学,他妈妈不管怎么劝他,他都不肯去上学,最后竟然连书包都没有拿,就跑走跟。可三毛却向他跟妈妈说:“他不想去上学,但我想去上学,你可以把他跟书包给我,让我去上学吗?”小男孩跟妈妈当然一口拒绝:“不行!”

他很聪明因为有一次小男孩迟到跟,门房大爷对他们大声训斥,唾沫溅跟他们一脸,三毛只好用雨伞挡在前面,这样唾沫就溅不到跟。还有一次,三毛跟小男孩在米袋上划跟一个口子,米就“哗!哗!哗!”跟流出来,小男孩就在后面接着。这真叫“草船借箭”啊!

他也非常跟可怜:是因为他无家可归,就算有家,最后也还是跟他们分散跟。有一次渔翁救跟三毛,渔翁教跟三毛许多知识,如:撒网、划船……可是因为渔翁被枪打死跟。还有一次,三毛救一位小男孩,小男孩跟爸爸决定收留他,小男孩跟妈妈招待三毛吃饭,三毛狼吞虎咽跟吃跟起来,把饭都吃光跟!男孩跟爸爸妈妈还让三毛进跟学校,可是一场无情跟大火毁跟三毛跟家,三毛号啕大哭,小男孩跟妈妈抱头大哭,男孩爸爸临走时还给跟三毛一点钱,希望三毛可以养活自己,就这样小男孩跟爸爸妈妈离开跟三毛。

我跟最深感觉是三毛没有家而我有完美跟家,三毛会帮助流浪汉,而我不会,在小男孩偷饼吃跟时候他能挺身而出让自己受苦。有一次,三毛当跟小偷但因空手回来被爷叔打跟一顿,三毛就把衣服扔向爷叔,他不想当小偷跟。我觉得他这种品质很好,当小偷是偷人家东西跟,要勇敢跟面对生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句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只要大家不断努力,就可以成功。

读后感,关于三毛 篇9

胡阶庆

这本书留给我对童年太多的回忆,几十年过去,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步入中年,这本书始终伴随我,随时给我启迪和教化,让我体悟人生,感受生命,品尝幸福,读后感,关于三毛。这本书就是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选集》。

在童年,初次得到这本书时印象特别深,一个秋天的下午,父亲到代代红幼儿园接我,一只胶皮小鹿和一本《三毛流浪记选集》成了我的礼物。这远比代代红的蒸饼儿、肉龙和稀粥有吸引力。尤其是那本书,封面上可怜的三毛羡慕着羊妈妈的“舔犊真情”。封面背景以黑色为主,更突出人物形象,同时也表明三毛生活的时代。

在书中,大多是四格或六格的漫画,根据主题,每组漫画都有四字词语的标题,那样精炼、简洁,无须太多的文字解释,足以将几幅图片概括清楚。童年,我就基本能看懂漫画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这种漫画形式适合儿童阅读,许多画面和故事留给我许多的想象空间。因此,“三毛”会成就孩子们自由想象的天性,同时还会增加孩子们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记得儿子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每逢放假,我都会让他在作文本上将新版本《三毛流浪记全集》的漫画图片“翻译”成文字,除了让他锻炼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能力以外,还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感受旧社会贫苦孩子们是怎样度过童年的。我小时候读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没有太多的问题,这似乎也表现为我与那个时代的接近,儿子与三毛时代确实产生了较大的代沟。那个时代的一些物什、景象与现代天壤之别,因此,我们成了儿子走进三毛心灵,回顾“当年”岁月的讲解员和“导游”。孩子通过欣赏《三毛流浪记》,不仅增加了想象力,还学习了四字词组,锻炼了看图写话能力,最可贵的是能使孩子通过今昔对比感受当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教育。有时我在想:被动漫产品占领头脑的孩子们,有谁还会买一本“三毛”去读一读,又有那位家长在电子时代会用这种“古老”的读书方式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三毛”呢?

从小结下的“三毛情缘”一直到上学期间都未了断,直至今日,自己的儿子已经过了读“三毛”的年龄,可是我一直没有割舍对“三毛”的这份情感,读后感《读后感,关于三毛》。对三毛的品读,更多的是品读世事与人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喜怒的不同读起三毛来,感受都不一样。

参加工作之后,我收藏了好几种版本的《三毛流浪记全集》,在闲暇的时候,在忧伤的时候,在欣喜的时候,在无奈的时候,总是有三毛与我相伴,直到今天。是三毛给我自信,让我知足,叫我对生活充满阳光心态。

看!三毛来了:

《美梦幻灭》——旧社会,三毛从家乡来到“灯红酒绿”,到处有香喷喷米饭可吃的上海,真的到来时,旧上海的军警正在镇压“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小三毛的梦破碎了,饥饿依旧伴随。我们小时候看到这一段时,感觉很幸福,当时购买各种东西都要票证,现在看来是一种“限制”,在当时确是一种“保证”。粮票、肉票、糖票、油票、酒票……当今成为收藏的宠儿,当年却是必须,票证保证了每个人都能吃上饭,这比旧社会三毛衣食无着落,贫困交加强上百倍。现在读起这一段,想的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往往梦想和现实落差很大,人,应当知足。

《弹簧门外》——初到旧上海的三毛,没见过弹簧门,在商场门口被弹簧门重重地弹倒在地,可怜的他无可奈何地流着眼泪。小时候看到这一段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家门口副食品合作社的景象。虽然合作社里没有漫画里画的通透的玻璃窗里面诱人的烤鸭,但有美味的糖果和同样诱人的酱制品。看到这一页,总有自豪,不仅合作社的弹簧门自己会开,而且,比三毛更强的是,有时还可以吃一次弹簧门里卖的火腿肠。小时候的想法总是稚嫩,现在读这一篇,是在想:无论什么时候,人是要接受新鲜事物的,如果不学习,不愿接受新事物,就会被新事物捉弄,就象弹簧门将三毛弹倒在地一样,因此要向年轻人一样尽量接受新鲜事物。

《一得一失》——三毛为吃饱肚子奔波,他向伙伴学习卖报纸,从报馆取上报纸,飞一样跑向人群,就向《卖报歌》里唱得那样,不等天明去卖报……这一次,三毛真的挣了钱。当他兴奋地数完钱之后才发现,一双鞋的底子已经磨破,这才是得不偿失。童年时,总是可怜三毛,那么瘦小,穿着短裤奔跑,太辛苦了。当时认为那不是一个孩子的职业,他要是上学多好呀。现在想起来,很是可笑,如果能上学,三毛多么渴望读书呀。人道中年,读到这一篇,恍然大悟,别说三毛,何人不是如此:人世间为名争;为利争,争来夺去,得不偿失,一场空,莫如随缘,莫如放下心灵的包袱,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

三毛,可以解读的人生况味太多,不要以为这本书是少儿读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你的心灵有多深、多宽,对三毛的理解就有多深、多宽。三毛的世界就是人世间千奇百态的世界,三毛的生活经历就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这种“经历”不是同样事件的经历,而是喜怒悲哀、欢乐与痛苦的经历,是一种“感受”的经历。

三毛的哲学就是人生的哲学、人性的哲学、社会的哲学。读懂“三毛”,你就读懂人生这个大命题。世间百态,各色人在这本书中都有描绘,那是一种社会存在,有善良,有丑恶,有欢喜,有忧伤,有艳阳高照,有晴空霹雳,有雷雨交加,这就是生活。

三毛的读后感 篇10

一、政策性搬迁补偿收入税收政策

兰州三毛集团出城入园符合会计及税法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概念的界定, 适用政策性搬迁有关财税政策规定。政策性搬迁涉及到所得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等多项税种, 根据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土地增值税、补偿收入以余额计征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具体如下:

1、所得税。

(1) 补偿收入所得税处理。关于规范企业政策性搬迁的文件主要有四个文件, 分别是2007年5月18日发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7]61号) 、2009年3月12日发布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118号) 、国家税务总局以公告2012年第40号发布的《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和国家税务总局以公告2013年第11号发布的《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 根据文件规定, “凡在2012年第40号公告生效前 (2012年10月1日) 已经签订搬迁协议且尚未完成搬迁清算的政策性搬迁项目, 搬迁支出可以包括各类购置资产支出, 在此时间以后的不得扣除, 还规定从搬迁收入中扣除的购置资产支出, 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应剔除该补偿收入。 (2) 搬迁损失所得税处理。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损失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资产报废、毁损损失, 二是资产转让、处置损失, 当然还有其他的损失。但是无论何种损失, 如税前扣除或从搬迁补偿收入中扣除, 都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第13号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规定, 需报税务机关审批后方可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申报时间为政策性搬迁清算所得申报年度。搬迁损失的处理方法:一是在搬迁完成年度一次性作为损失处理;二是自搬迁完成年度起分3个年度均匀税前扣除。两种方法自行选择一经选定不得改变。

2、营业税。

根据国税函[2007]969号、国税函[2008]277号和国税函[2009]520号的规定, 企业因搬迁收到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 (包括不动产) 的拆迁补偿费, 无论其是否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 都免征营业税。

3、土地增值税。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国务院令[1993]第138号)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财法字[1995]第6号) 和《土地增值税宣传提纲》的相关规定, 企业取得政策性搬迁收入, 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并经审核后, 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 此处要特别注意取得税务机关的批文方可作为免税凭据。

4、印花税。

对搬迁企业取得政策性搬迁收入涉及的印花税, 税务局、财政部均无免税政策,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和《关于印花税若干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6]162号) 的相关规定, 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商品房销售合同按产权转移书据征收印花税, 即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应按产权转移书据定缴纳印花税。

5、契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 (财法字[1997]52号) 第十五条规定, 兰州三毛集团出城入园搬迁系兰州市政府进行规划由企业在兰州新区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 是否减征或者免征契税税法规定由省政府确定, 企业应主动与之沟通争取。

6、土地使用税。

根据《国家税务局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国税地[1989]140号) 第十条规定, 企业搬迁后, 在用的无论旧地、新地均应按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不使用的, 可暂免征收土地使用税。

二、会计处理

出城入园搬迁补偿款由政府直接拨给集团公司, 必须将政府搬迁文件或公告, 搬迁协议和搬迁计划, 企业技术改造、重置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等原始资料在财务留存作为享受税收政策和财务处理的原始依据。会计处理具体规定有两种:

第一种, 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5]123号) 规定, “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 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搬迁补偿款存款利息, 一并转增专项应付款。

第二种, 根据财政部201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第十七章《政府补助》规定, 搬迁过程中发生损失或支出、进行补偿的同时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 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摊销递延收益转入营业外收入 (填纳税申报表时作调减填纳税申报表) , 搬迁后结余转增资本公积 (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 完成搬迁当期填纳税申报表时作调增收入处理) 。

自从新准则生效之后财企[2005]123号并未废止, 故两种规定同时并存, 但财企[2005]123号只是规定了搬迁中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支出的处理方法, 未曾提及购入新资产进行补偿的处理, 而201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对此资产化支出做了较好补充。笔者认为费用化的补偿款选用第一种方法核算较为简便清晰且与税法规定基本同步, 在五年期内基本不做纳税调整, 在五年内搬迁结束后将结余转入资本公积部分做纳税调增即可, 而资产化的补偿款则要按第二种规定处理, 发生时转入营业外收入, 纳税申报时作调减填纳税申报表。

总之, 由于出城入园相关税收政策在许多细节上还不是很明确, 企业和主管税务机关在政策执行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不同, 处理不一致现象, 笔者建议一定要注意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协调, 统一认识。同时, 出城入园项目系政府积极推进的项目, 除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地方政府也会出台很多优惠政策, 企业也可主动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如土地使用税、契税、印花税方面都应能争取到优惠。

参考文献

[1]罗砚江.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的会计和企业所得税税务处理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12)

三毛文集读后感 篇11

依稀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房间的大书柜勾起了我无穷的乐趣。我仰脸张望着那里面一本本透着清香的书,有点眼花缭乱,懵懵懂懂选了一本米黄色封皮,最不起眼的《三毛文集》,就是她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也许那时候真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吧,看了里面描写的沙漠中的冒险,海边的奇遇,异域的风情,还有那哀伤的骆驼的眼泪,最后都化作了一个词“神秘”。那时的我真不懂得撒哈拉大沙漠的雄伟、壮观,也不懂得三毛一个弱女子为何要抛弃所有,跑到茫茫荒地去,更不懂得荷西为何要丢弃自己的梦想,跟随三毛一同去那没有人烟的大沙漠去……难道撒哈拉沙漠真的如此迷人吗?所有一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岁月流逝,一转眼几年过去。前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床底拾起了已是伤痕累累、落满尘埃的《三毛文集》。它像一位陌生而熟悉的朋友,勾起我的情思。我轻轻掸掉上面的灰尘,小心地翻阅,一阵墨香扑鼻而来,那是一种久违的味道。此时的我已十四岁了,带着青涩的年华将再次阅读《三毛文集》。窗外和风吹拂,细雨飘飞,我伏案静坐,品读文集,沉醉其中,不时的为三毛的勇敢欢呼叫好,为三毛和荷西的探险惊奇担忧,为他们真挚的爱情祈祷祝福。冥冥之中,我对那遥远而又无比广阔的撒哈拉沙漠,产生了无比向往之情。三毛笔下的沙漠生活仿佛是一道美丽的彩虹,那些干燥贫穷的日子因她的存在而丰润富足,光鲜亮丽起来,最喜欢她在《白手起家》里的一句话:“我坐在这个鸟窝一样的吊篮中,感觉好似一个君王。”虽然我没有站在那浩瀚雄伟的非洲大地上,但我已体会到沙漠的瑰丽神奇,我知道了让三毛追寻沙漠的,是她心中亘古不变的梦想,我知道了让荷西抛弃自己所有去追随三毛的,是那坚贞不屈的爱情。

撒哈拉沙漠是个不毛之地,是个使人干渴难熬的地方,三毛对它如此向往和迷恋,是因为在那里她可以坚守自我,追逐梦想。她以极大勇气和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绽放美丽,又如沙漠中的仙人掌,顽强吐翠。

写三毛流浪记的读后感200字 篇12

但,三毛向往美好的生活。三毛是一个有个性,意志坚强,富有正义感,经历了很多折磨却坚持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儿。

如今,我们生活在新社会,幸福的大家庭里,有老师的关心,爸爸妈妈的爱护,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国家有用的栋梁。

珍惜美好的生活——读《三毛流浪记》有感

我用三天时间读完了张乐平爷爷写的漫画《三毛流浪记》,感觉可有趣了。

三毛是一个孤儿,他被迫到处流浪。一路上他遇见了老渔夫、富人和许多穷孩子。为了生活三毛卖过报纸、擦过皮鞋、拉过车……

三毛读后感:这女人 篇13

多次决心写读后感,最后全部保存在草稿里。

清茶浅酌,多少故事藏于文字。

叹之笑之,其中滋味谁人知,爱恨交加,水火交融,乐极生悲甜中生苦,又亦或悲过言尽无语凝噎,只留几缕浅笑。

捧着书,我被三毛对荷西的爱感动过,被荷西对三毛的痴情心痛过,也为他们最后喜结连理欢过,沙漠三年时光,苦涩结局却因他们的互相扶持格外幸福甜美,读后感《三毛读后感:这女人》。

荷西离开了,追了自己七年,爱了自己十余年的男子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了,沉溺在大海中,再也不回来了。大海是你的归宿,但是三毛呢,你一生挚爱的女人,你就这样离去了吗?

还记得三毛一次回台,你一天一封信的催她回来,生怕她一去不回,最后竟谎称另有女子对你一见倾心,故意激将使三毛回来。

看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三毛是爱你的,因为你纵容她,不束缚她自由的心。她说要去沙漠,你便辞了工作陪她去。

三毛的文字陪了我大半个月,还准备继续读下去,这半个月里,心出奇地安静,平和之中带着几份幸福。

只怨自己没有饱读诗书,肚子里的墨水没有半分,不能写出准确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 篇14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1

几个月来终于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三毛的大部分作品,我实在很想写一写三毛。

三毛的前期作品有种奇妙的力量,让我无论在什么心境下去读都能愉快地笑起来。

在沙漠里,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三毛总有办法让它们变成有趣的事。有山羊从他们的屋顶掉进家里,洗澡时涂了满身泡沫却发现没有水了,邻居家的姑娘们借东西从来不还;这些在常人看来遇上任何一件都要皱眉头的事,在三毛的笔下却成了轻松幽默、带有一种漫画般的奇特的效果的生活喜剧。

只有内心真正坚强乐观、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在此时三毛的心里,没有绝望和痛苦,一点小小的伤心事也只是幸福生活的调剂品,她有荷西,有亲手建成的一方小天地,幸福和快乐像沙漠里的甘泉源源而来。她爱家人、邻居,也爱所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给予他们帮助,为他们流泪,为他们微笑。她也将幸福快乐的甘露,温柔地注入撒哈拉。

恐怕在撒哈拉的所有故事里,最让人心碎的便是《哭泣的骆驼》了。在那之后,三毛与荷西移居加纳利群岛。沙漠仍旧是她心目中最美的地方,但在加纳利群岛的生活也同样快乐。若说沙漠是热情的白日,那么加纳利就是温柔的夜。三毛用她独特的温柔,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品尝着生活的滋味。她这一时期的作品,虽没有在沙漠里的神采飞扬,但却有另一种温暖而充满爱的情感。

然而当不幸降临,这个乐观坚强的女子也崩溃了。《梦里花落知多少》一度让我不忍心再读下去。荷西带走的是她所有的快乐,那个我们熟知的三毛不见了。三毛在书中一遍遍叙写着对荷西的怀念,她说在梦中荷西会来看她,有时荷西会对她轻声絮语,但她顾念着年迈的父母,不能随他而去。

这样的三毛令人心疼,但我不得不说,三毛的.作品从此失去了灵魂。三毛之所以是三毛,因为她流浪,她快乐,她细腻却不矫情,她温柔却不做作,她有着化麻烦为幽默、化痛苦为幸福的神奇力量。但现在三毛只是陈平,是一个内心的悲伤永远无法化解的女人。她依旧流浪,依旧细腻温柔却很真实,但她不快乐,并且失去了那种神奇的力量。

作者写作时情感,能够通过书这个神奇的纽带不怎么打折扣地传递给读者。因此我更偏好三毛前期的作品,让她神奇的力量和快乐的灵魂来抚慰我的心灵。但不管怎么,三毛在我心目中都是一名奇女子,独一无二,千古难寻。

诚愿三毛能在天堂与荷西重逢,写下我们看不见的幸福故事。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2

看完了三毛的作品集,觉得三毛是个极有传奇色彩的女子。虽然从图片中看出三毛并不是个漂亮艳丽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闪闪发光。可亲可敬中透露出的气质之美一度让我赞叹不已。

然后我认识了荷西,那个等了三毛6年的男人!我一直以为荷西长了一幅娃娃脸,比三毛小4岁,带点稚气,然而从网上搜到的照片却是一个大胡子!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四年的大学,服两年兵役,六年后我人便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有一所很小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后来荷西的死,让我心情沉重。原本多么浪漫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很真实,纯朴又不缺乏幽默。她与荷西的爱情简单、朴实。也许是我还年轻,再也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

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此善良、温柔、和气、孝顺的三毛呀!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她去独自承担这切肤的绞痛,即使她说“愿意”......一如三毛的为人,简单是真,平凡是实,那种天荒地老的感觉让人心底为之震撼:虽然它不轰轰烈烈,虽然它也没有什么浪漫可言。

但是,打动人的就是为种平凡中所显露的真实。至于她对生和死的一些看法,曾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经历一些生离死别的事件后,我才终于明白她所阐述的真正含义:生者的痛苦逝者无法体味到,所以宁愿自己死在爱自己的人之后,这样让生者独自承受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可是三毛最终的选择依然让我觉得有些难过,虽然她已去世多年,我依然喜爱她甚至于崇拜她,为人为文都让我由衷地钦佩。她传奇的一生,没有人可以复制。

看完她的书后,感叹文字原来可以这么精确细腻,原来人生可以这么精彩。再没有一个女人,可以像她那样。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3

喜欢三毛的作品,三毛前期作品无疑是温暖而快乐的,平实的描述,展现了三毛和荷西深刻的爱情,还有三毛不安于平淡生活,勇于追求生命中不一样的景色,我很佩服三毛作为女性骨子里的坚强,懂进退,还有些许小小的狡黠,热爱交友,一身流浪,把物质视为一个名词而已,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在撒哈拉,亲自动手修建自己的小家,拾破烂,捡棺材板,和沙漠人打成一片,甚至去深海捕鱼为补贴家用,却最终是一场好笑的闹剧而已,那段撒哈拉的日子,我想是我们这些只能安于当下生活,没有勇气去追寻那个梦的人的一种抚慰了吧。我们没有能力,不敢也不想放弃自己当下获取的那些东西,物质居多,情感也有,撒哈拉的日子,有精彩,有诡异,更多的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异族生活,带有留恋,带有爱的去描绘,才能如此吸引人,感动人,最喜欢的是哑奴,我们身为一个外族人,没用办法去冲破当地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恶俗,但是人之所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是有更多的情感在,同情,怜悯,互助。哑奴虽然地位上和我们不平等,但无疑他的心是金子般的赤城,他懂得回报,知道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哑奴最后被转卖的命运,让人气愤,感伤,或许,这就是生活,有时候,我们明明很想改变,却总是无能为力,只能驻足扼腕叹息。在三毛和荷西相处六年的时光里,三毛比任何人都幸福,最起码眼睛是温柔的,心脏是蓬勃跳动的,但是总是天不遂人愿,荷西的走,三毛痛不欲生,那种痛,我想我能够体会到,一直可以依靠的肩膀突然不见了,早已习惯的身体肯定也是摇摇欲坠,精神恍恍惚惚,但是三毛确实是坚强起来了,那个她和荷西用心经营起来的家,以不足房子一半的价钱低价贱卖,为的是只为爱他,喜欢他的人,让这个房子的价值继续留下来,最让我感动的是三毛在快要交房的时候,从房子里面取了碎石和螺丝钉,用力向海里丢去,房子房子你走了吧,我不再留恋你,就算作死了,快去找新的主人吧,快去啊,三毛能够从荷西的消失中慢慢走出来,这所房子,也就是他们美好记忆的贮存,她也放下了,那么强大的让人镇静的能力,让人佩服。三毛的父母,也是让我尊敬的,宽松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对孩子的理解与包容,真善的品性。三毛最终还是逝去了,她这只热爱自由的鸟,最终还是去找荷西了,希望她在天堂自由,也希望天堂仍然有撒哈拉。三毛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4

大学期间,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作品,回味无穷。这个暑假,再一次读了三毛的作品集,觉得三毛是个极有传奇色彩的女子。虽然从图片中看出三毛并不是个漂亮艳丽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闪闪发光。可亲可敬中透露出的气质之美一度让我赞叹不已。

然后我认识了荷西,那个等了三毛6年的男人!我一直以为荷西长了一幅娃娃脸,比三毛小4岁,带点稚气,然而从网上搜到的照片却是一个大胡子!后来荷西的死,让我心情沉重。原本多么浪漫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很真实,纯朴又不缺乏幽默。

她与荷西的爱情简单、朴实。也许是我还年轻,再也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此善良、温柔、和气、孝顺的三毛呀!

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她去独自承担这切肤的绞痛,即使她说“愿意”......一如三毛的为人,简单是真,平凡是实,那种天荒地老的感觉让人心底为之震撼:虽然它不轰轰烈烈,虽然它也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但是,打动人的就是为种平凡中所显露的真实。至于她对生和死的一些看法,曾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经历一些生离死别的事件后,我才终于明白她所阐述的真正含义:生者的痛苦逝者无法体味到,所以宁愿自己死在爱自己的人之后,这样让生者独自承受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可是三毛最终的选择依然让我觉得有些难过,虽然她已去世多年,我依然喜爱她甚至于崇拜她。

上一篇:高中生穿拖鞋上课检讨书下一篇: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抄袭是真的吗?校方对此是怎么回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