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来去现代文阅读答案

2024-08-25

三毛的来去现代文阅读答案(共10篇)

三毛的来去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

三毛的来去现代文阅读答案

⑴三毛原是一条流浪狗。当时蒋子丹、林刚夫妇深夜回家,碰上一场大雨。快到家的时候,他们看见三毛在冷清无人的街灯下乱窜,全身又是泥又是水。

⑵它肯定是找不到家了。林刚放慢车速,观察了它一段,心一软,拉开了车门。三毛对汽车似乎不太陌生,回头看了看,纵身一跃,连泥带水就上了车——这就进入了我的生活。

⑶回家后给这个烂布团洗澡,梳毛,喂食,他们收留了三毛。但问题是,他们家有一只猫,严守每家一个孩子的原则,无论如何容不下新宠,一见三毛就怒发冲冠全身发抖,没有调和妥协的余地。

⑷无奈之下,蒋子丹把我和妻子召去,千言万语培育我们的爱犬之心,其目的不言自明。我倒没什么,养条狗就养条狗吧。但我妻子从小就怕狗,更有酷爱整洁的毛病,她闻到三毛的气味时要说三道四,扫到三毛的毛发时也要说三道四,见三毛跳上沙发或者床铺,更似天塌了般,怒不可遏,声色俱厉,一心要消除这个置全家于万劫不复的乱源。最后,她逼着我联系了另一家,一定要把三毛送走。

⑸送走之前得把三毛洗刷一番。蒋子丹来给它洗澡,洗着洗着叭嗒一声,眼泪就掉到了澡盆里。我妻子吓了一跳,不看僧面看佛面,等三毛洗完了澡,不再提送走一事,算是不了了之。

⑹我一直相信三毛可以听懂人语。我们后来到乡下,一说到老鼠,它就去看老鼠洞;一说到鸡,它就往鸡埘里跑。所以我相信它一直听懂了我妻子的数落,听懂了妻子对我人犬不分同流合污的各种谴责。每到这时候,它就缩头缩脑,下巴紧贴前爪,一副等着挨骂的呆样。

⑺妻子说,它挑食的毛病是我惯出来的,跳上椅子和沙发的毛病也是我惯出来的,一见主人出门就要跟脚的习惯更是我溺爱的恶果。为了不让它跟脚,我后来出门时总要扛一把锄头,以示这次出门没什么美事,不过是上地干活,流臭汗,受大累,一点也不爽,这才让它半信半疑放我一马——虽然我一拐弯就把锄头弃在路边,道具用过了就扔。

⑻妻子觉得这种哄骗更是可笑无比,说不准跟就是不准跟,玩这一套把戏做什么?你对女儿也没有这样惯过!

⑼“隔辈亲么!”

⑾“你胡说什么!”

⑿“我胡说什么了?”

⒀“你说了什么,你自己知道!”她的意思是,她被迫当了一回狗娘也就算了,但决不能当狗外婆,不能把女儿也扯到这臭哄哄的关系里来。

⒁好几年过去了,妻子渐渐接受了三毛,虽然还有一脸严肃的原则性,镇得三毛不敢乱说乱动。但她说到它的时候也经常冒出“我们家三毛……”一类口白。

⒂这一天,我们走在山路上,惊动了前面一只野鸡,扑拉拉从草丛里飞出来。三毛全身一震,撒腿狂追,拉成一道白线飞射而去,但射到那里就没有下文,一点动静也没有。我们赶上前去一看,发现刚才它是一步扑空,不知草叶下伏有危险,竟坠落到高高的陡壁下去了,正在那里哀嚎。那里是密密的杂林,山势既陡,又没有路,一旦它乱钻,那么不是滚到山坡下,就会迷失在密林里,最终成为猛兽的美餐。

⒃我命令它不要动,不要动。大概我的声音太急迫,反使它更慌张,急急地四处试探出路,眼看就要误入绝途。

⒄我抓住一束茅草,准备把自己放下去。妻子说,你这么重,等一下哪个能把你拖上来?我到哪里去给你找起重机?这一想,只好换上她。她平时最厌恶狗的肮脏,但关键时刻演出了三娘救子的勇敢一幕。她在那一刻既不怕蛇,也不怕虫,更不怕摔,钻进叶片锋利的茅草丛,顺着一条暴出土的树根溜下去,一把将慌慌的小狗抱在自己胸口。

⒅在我的印象中,狗它娘挺身而出不止这一次。第二次则是在冬天。我们乘飞机去海口,把三毛装进狗笼,交 付民航货运,价格倒也不贵。我们抵达海口已是夜晚,到货运处等了好一阵,发现领货的人都走光了,三毛却没有在预定的航班上。妻子有点急,要货运处人员查查,但对方打了好几个电话,还是找不到三毛的下落。这就是说,现在不知它上了哪架飞机,也不知它去了哈尔滨还是乌鲁木齐。“什么货运,你们骗钱!你们白吃饭!……”妻子勃然大怒,把柜台拍得叭叭响,像只冲出牢笼的母大虫,一点风度也没有了,一点思想品德也不讲了,差一点就要跳到柜台里去拼命。“它会渴死的!它四五个钟头没喝水了!受得了吗?你们答应了随机到达,现在倒好,一问三不知,算怎么回事?告诉你,今天不找到三毛,我跟你们没完!没完!……”

⒆我平生第一次看她发这么大的火。

⒇幸好柜台那边的男士也养过狗——这是他事后告诉我的。他没有计较女客户的急躁和粗暴,又打出了几个电话,最后长吁了一口气,说好了,找到了,狗就在下一个飞来海口的航班上,半个钟头以后降落!

(21)妻子这才嘟嘟哝哝,不再口出恶言。

(22)三毛最终是死在海口。没有查出什么病,它就是不进食,一天天消瘦下去,直到油尽灯枯。因为是一只捡来的狗,我们不知它的确切年龄。兽医摸过它的牙齿,说它至少有十一岁,也就是说活到高寿了。作为一条曾经流浪过的狗,作为一条没有什么名贵身份的也不是特别聪明能干的狗,它大体落了个善终。

(23)面对它目光深处最后的期待,我没有能力相救。

(24)它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卧伏在我的一只布鞋上,发出沉重的喘息声。它是要最后抱住主人鞋上的体温和气息?还是想随着这只鞋子继续旅行?我不得而知。我一直抚摸着它,直到它的目光完全凝定,渐渐熄灭。

(25)我把它葬在一棵老榕树下,把它的照片扩印了几张,一张留在海口的家里,另一张带回了乡下,置于一个朝向窗外的书柜。我相信,它那双直楞楞的大眼睛,一直在寻找熟悉的花草,蝴蝶,飞鸟以及大黑牛,还有它曾经朝夕相处的咪咪。

(26)我总觉得它的尾巴又快活地摇动起来——在相框之外。

(27)我相信,我将来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这家伙也会摇着尾巴,直楞楞地认出我,在那个世界的门口迎接我,结束我们短暂的分手。想到这一点,想到前面的迎候者不但有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还有这样一对熟悉的眼睛,我就觉得那一天没什么可怕。那一天甚至是快活的时光,最终执手相聚的日子。不是吗?

(28)蒋子丹正在写一本关于动物的书,其中也写到了三毛。第二年的一天,她到我家蹭饭,大概因为写得兴奋,便兴冲冲介绍她笔下情节,关于三毛如何游泳,如何抓老鼠,如何被乡下的大黑牛狠踢了一脚。在这个谈话的过程中,妻子一直在厨房里做菜,好像没有听见。等到上菜,盛饭,开吃,她还是一声不吭,好像桌上的话题与她完全无关。到最后,当蒋子丹说到三毛差一点在机场丢失,妻子突然忍不住大声打断:“求求你们不要再讲——”

(29)我吃了一惊,回头看她,发现她后半句哽在半张开的嘴里,脸已经扭曲变形,眼里闪动着泪水。她放下筷子,捂住嘴夺路而去,扑进了卧房。

(30)我们一时手足无措。

(31)等她擦干了泪水,重新回到饭桌,我们默默地吃饭,不再说那个小小生命。我们开始说陈凯歌和张艺谋的新电影 ,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怒不可遏(____) ② 鸡埘(_____) ③坠落(_____) ④哽在(_____)

2. 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我”多么喜爱三毛,但这种深厚的感情却自然流露。研读文章21-26段,说说哪些情节能够体现这一点?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什么货运,你们骗钱!你们白吃饭!……”妻子勃然大怒,把柜台拍得叭叭响,像只冲出牢笼的母大虫,一点风度也没有了,一点思想品德也不讲了,差一点就要跳到柜台里去拼命。

4. 妻子对待三毛的感情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解说一下。

5. “它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卧伏在我的一只布鞋上,发出沉重的喘息声。”请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此时内心的复杂感受。

6 文章结尾部分,为何“大家默默地吃饭,不再说那个小小生命。我们开始说陈凯歌和张艺谋的新电影 ,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

7 细细品味,在三毛的“来”和“去”的过程中,不仅表现了我和妻子对宠物的爱护之情,还彰显出怎样的人性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参考答案】

1. (1). è (2). shí (3). zhuì (4). ɡěnɡ

2. ①三毛临终前我一直抚摸它。②三毛死后,我扩印了三毛的照片分别放在海口和乡下的家里。③连照片的摆放,都按照三毛的喜好朝向窗户。④我相信三毛会在另一个世界迎接我,与我相会。(也可以说:因为相信三毛会在另一个世界迎候我,我觉得死亡也没什么可怕的)(三点即可)

3. 比喻,把发怒的妻子比作冲出牢笼的母大虫,生动形象地写出妻子那时候的愤怒焦躁,突出妻子对三毛的重视厚爱之情。

4. ①一开始妻子厌恶三毛,不愿接受甚至要送走三毛。②后来逐渐接受了三毛,说“我们家三毛”之类的口白。③后来很爱护喜欢三毛,钻树丛救三毛、为了三毛大闹机场柜台。④三毛死后,妻子很怀念它,提及它就会伤心难过。

5. ①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宠物将要死去,作者心中伤感,难过。②作者心中满是不舍之情,由他抚摸三毛、后来扩印三毛的照片可以看出。③作者想给三毛最后的陪伴和抚慰,所以一直抚摸着它。④因为面对它目光深处最后的期待,作者无力相救,心中无奈,痛苦。(意思对,两方面即可。必须结合前后情节。)

6 因为妻子的言行中流露出的对三毛离去的哀痛,这种感情让大家都受了感染(触动了大家心中的伤痛),大家默默吃饭、转移话题,是不想让妻子陷入悲伤,大家把对三毛的深厚感情埋藏在心里。

7. 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相依相守的美好情感;蒋子丹夫妇爱护动物、救助流浪狗的善良与真诚;三毛离世的时候,作者对生死的豁达感悟;三毛离世后,大家对那些美好细节的怀念与回味;大家不再谈及三毛,表现出对妻子的理解和爱护。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7.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8.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学好语文的方法及技巧

1重视基础知识的背诵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一定离不开大量背诵,总有一些学生觉得语文试卷中,前面的基础知识分值不高,再加上不愿意背书,就放弃了基础部分的分值。

实际上,前面的基础知识也会让学生拉开很大的差距,而且背诵这些文言文、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基础知识的分值,还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语文水平。

2善于总结解题技巧

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虽然没有捷径,但是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会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就算遇到不会的题,也能够根据解题技巧找到一些得分点。

另外,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勤总结知识点,比如常见的表达手法有哪些,都有什么作用、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都有哪些等等,这样在遇到相关题型时可以迎刃而解。

3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要想将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当你读的书多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水平自然会上升,千万不要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上的阅读,可以在空闲时间多看看经典名著。

三毛的来去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问题所在

1. 审题不清抓不住重点

2. 答题时选择不准角度, 答非所问

3. 组织语言不够精炼、准确

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是不会在题干中锁定关键的知识点来寻求答题的思路, 抓不住关键的字词, 信息捕捉不准, 甚至跑题。对文本阅读不够, 把握不了文章的主题, 归纳不了文章的关键点, 有的时候干脆不归纳完全照搬原句。答题太过随意, 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多数同学缺少文体意识, 头脑中根本没有问题知识点的框架图, 对语文阅读解题必备的语文术语, 考点不明确, 导致阅读知识点混乱, 答题也陷入困惑中。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 阅读时间少, 积累不够, 找不到准确、贴切、简洁的语言表达等等。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探究, 找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 可以在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形成一种品读和答题的能力, 归纳和总结如下:

二、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方法探究

( 一) 明晰中考的现代文考察的知识点及题型和答题思路

1.以辨析为主的选择题

考点示例一

根据语境,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白处,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

自然界的物体, 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 ______;江河溪流, ________; 大海汪洋, _______; 湖光粼粼琠__________。

A、是抖动的曲线B、是翻腾的曲线

C、是流动的曲线D、是屹立的曲线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 辨析词义, 合理进行

词语搭配的能力。 “屹立”形容高山挺立, 应和 “崇山峻岭”搭配;

“流动”是江河溪流的动态;“翻腾”是风大浪高而形成的景象, 应和 “大海汪洋”搭配; “粼粼”是指水面微风细波, 光芒闪烁不定, 正好与 “抖动”相搭配。除了词语的搭配以外, 还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2.以表述为主的解说题以赏析为主的评价题

考点示例二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项圈, 手捏一把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品析语言的角度: 用词之美: 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 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之美; 运用了一组生动的动词, 刻画了一个顽强的小年形象; 运用了一组恰当的量词, 使语言显得简洁而形象。

以上的题型引导学生如何思考, 将答题思路清晰地展示, 让学生在具体的题当中去感悟和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品析中形象思维很重要, 若缺少了想象及联想能力就如同少了飞翔的翅膀。所以语言首先要有语感, 语感要学生自建, 这是老师无法替代。因此训练学生多阅读、多思维并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置换 ( 情感体验) 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感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 二) 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1. 要紧密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来理解品味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要瞻前顾后, 揣摩词、句、段之间的联系。

品析例说: 例: 女儿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句中加点的词语“溢满”能否改为 “充满”, 为什么?

“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 “充满”只是满, “溢满”的程度更高, 用 “溢满”更能表现小女孩无比幸福。 ( 着重从词的准确、生动, 也可以从增强对句、段、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来分析。)

2. 把握角度。如: 其表达的意图, 用词的精当、 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在结构中的作用、表达方式等

品析例说: 例: “你是我爸爸, 穿得再差也是我爸爸, 谁敢笑话我们, 谁会穷一辈子……” 这句话体现了 “我” 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爸爸, 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耻辱, 并且有改变贫穷的志向。 ( 首先要分析话中的三层意思, 然后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3. 要精练准确地表述。品味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时要紧扣语境分析。如: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形象优美、生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等。要将这些作用渗品析例说

例: 吹面不含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果。

透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仔细推敲 “抚摸”一词的含义, 再放到句子中理解。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 “抚摸”一词写出了春风的轻柔, 将抽象的春风具体化。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品析。

4.文体语言特征的知识整合

记叙文 (小说、散文) :

其文体特征: 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 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

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富有表现力。注意用词的精当修辞的作用、句式等。尤其是散文的语言最美, 最富有张力和蕴含力。

说明文:

其文体特征: 主要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简洁。了解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确定。

议论文:

其文体特征: 以客观事物、事理为剖析对象, 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注意句中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反复琢磨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

通过以上的语言品析方法的探讨, 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头脑中强化文体、文本、结构、文章主旨、答题规范、文章的整体意识, 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建立, 思维清晰。辅之准确的表达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语言, 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交流的常用工具。它像一朵温馨柔美的花儿静静地开在心灵的空间, 暗暗地吐露着芬芳, 传达最甜润最柔美的情怀。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只有掌握了语言品析的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并坚持。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品析和鉴赏能力。

以上内容是笔者将教学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 加以总结归纳, 有不足之处望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篇3

【专题强化】1. (1) ① 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 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 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 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 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 用粪滋补泥土;⑦ 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 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2) 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3) 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做农人的一种荣耀。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之情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4) ① 点出文章的中心;②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③ 深化作者的感情。 (5)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 2. (1) 动物的眼泪是最真诚的。老猫能坦然接受大限将至的事实,只是用“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滴泪”比作“琥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猫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也写出了“我”看见老猫的泪水后,无比震惊和痛苦的心情。 (3) 老猫在“我”家活了一生,而家里所有的人却怕它在家里终结生命,所以希望它能够自己离开。当老猫感知到它的大限将至时,只留下一滴泪,就自己走了。通过对比,体现了人的冷酷无情。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 孙老师夫妇为学生们生火,学生们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2. 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 3. 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 4.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5. 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专题强化】1. 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想到了应对办法却又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 2. 承接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做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的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3. 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境,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4. 第①句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的神气十足;第②句中快手刘近乎在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活,状况大不如前。 5. “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

第3课时

【典题诊断】一、 1 选取“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歌颂祖国,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 2 (1) 开头两句“要”的呐喊,写出了瀑布坚定不移、势不可当、一泻千里的特点。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无生命的瀑布当做人来写,粗看字字在咏物,细看句句在写人,写那些有追求、有理想,用燃烧的信念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的战士。

二、 1. “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说自己是“你家的泥娃娃”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里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称海尔茂为“生人”则是因为丈夫海尔茂与她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 2. 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海尔茂表示自己已不相信他们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3. 说明娜拉的动作,她边说边在做出走的准备,出走的决心坚定。

【专题强化】一、 1. 遥望六十岁;遥望年轻的时候 2. 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艰辛的感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二、 1. 钱之江:表明和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立场,表达对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代主任:威逼利诱钱之江归顺,既表达了他的立场,也体现了他对钱之江的佩服。 2. 示例:机智沉着,应对的话语既顺畅通达,又针锋相对;学识渊博,比如他对饮食的表述;乐观,永不言败。 3. ① 那你就是共产党的人咯?② 为革命的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 “生物在搬家”是指有些生物为了避免灭绝,远离原来不利的生存环境向别处迁徙的现象。 2. 高温、干旱。 3. 第③段说明的中心是: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全球气温的急剧上升,迫使物种以更快的速度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作者列举了英国的逗号蝴蝶和长插蛛向北移动的例子并罗列了准确的数据,说明这两种动物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的速度之快;同时还举了美国黄石公园中美洲鼠兔的例子,将其1900年时生活的地点和2004年时生活的地点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一中心意思。 4. “不少”是“多”的意思,说明许多生物正逃离赤道地区,向着北边较阴凉的地方移动,用在这里强调了“搬家”的生物数量较多,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更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5课时

【典题诊断】1.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2. 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的人比较多,含蓄地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出下文深一层的论证。 3. 内容上,强调小时候“我”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4. ① 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②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5. 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生命的启示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4

沙子粘在身上,像虫子在爬。燥热蒸着汗榨去我体内的水分。极度劳累使我直不起腰,终于躺倒在戈壁上。

蓝天和大地一样空旷,孤独的苦涩烧灼着心。如果有另外一双手,推上一把,也许我和这车早就冲出这片荒漠中的凹地了!随手去抓水壶,心在发抖:水没了!环顾四方,地气袅袅,戈壁是死寂的海。

心怦怦地跳,头发根竖了起来,恐怖袭上心头。蛮干使我耗去了许多水分,后悔来不及了……那是我“边陲万里行”出发后的第二年夏天,我沿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北缘,驾着挎斗摩托车向额济纳旗进发。从早上4点启程,没见一个人影,下午4点左右,车轮陷住了。

戈壁只是一层硬壳,下面是软软的沙。拿起锹我拼命地挖轮子底下的沙,让车轮重新高于沙面,再发动车向外冲。冲出几步,车轮又碾碎那硬壳陷在沙中,于是我再挖。脱光了所有的衣服,我拼死拼活地挖、挖、挖……途中见过的白骨又幻映在眼前,我会困死在这里吗?忽然我想起了梭梭。

“梭梭,梭梭,梭——梭——!”光着身子,我发狂地在戈壁上奔跑,高喊。

记得刚进大漠时,一位蒙古族老人告诉我,能在沙漠中找到梭梭你就不会死。

终于找到了,只有一小丛。蒙古人叫它“扎格”,学名“梭梭”。我知道它是大漠中极耐旱的木本植物。

“你能给我水吗?”它默默地立在那里。它的躯干被风沙打磨得光光溜溜,使人想起古玩店里的根雕。水在哪里?枝干没有皮,叶子又小又苦,根?莫非根有水?我开始挖,指甲挖出了血,仍未找到根的尽头,也没找到一丝湿润。我傻了,嗓子眼儿冒火。

黄昏很长,我昏沉沉地睡去。人啊,只有在这时候,心灵才会平静下来。我不懂得宁静,不安分的灵魂又在做梦了。梦中挖到了梭梭的主根,我用力拔,根断了,水喷了出来。梦被水惊破,睁开眼,哪有水?只有梭梭的小叶,像“绿眼睛”一样注视着我。

我想问它:你为什么能活下来?这里已有8年没下过一场透雨了,你是怎样活下来的?我急忙把沙培回它的根部。我还挖什么呢?一株草木能活下来,我为什么想到死?心不再发抖,我也不再去躁动,午夜时分,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将衣服垫在车轮底下,冲出了那片“陷阱”。

那以后,我不再蛮干,不再动辄就去拼命。困难的时候我常想起它,大漠中孤单弱小的梭梭。它太穷困了,连件衣服都穿不上,可它却有惊人的生命力。它可以把叶子变成枝,以不损失一丁点水分和养分。严酷的条件下,它可以脱落枝叶,压缩生存的消耗而不死。

其实,人类为生存而做出的选择,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做出的顽强探索,应该比植物更高级更动人。

1.阅读文章,理清情节,将下列方框中的内容补上,每格不超过5个字。(3分)

陷入沙地

冲出沙地。

2.赏析文中划横线句子。(4分)

环顾四方,地气袅袅,戈壁是死寂的海。

3.结合下文,揣摩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中蒙古老人所说的“能在沙漠中找到梭梭你就不会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4分)

4.结合本文的阅读感悟,并联系下面的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生命有了怎样全新的思考。(4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古之变法者多因流血而成,而今之变法未见流血者,有之从我嗣同始。”———谭嗣同

答案:

1.拼命挖沙、寻找梭梭、受到启发(每空1分,共3分)

2.运用叠词“袅袅”,使语言充满韵律;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表现了戈壁寂静茫远的特征,渲染了神秘恐怖的气氛,烘托了作者紧张恐惧的心情。(4分)

3.老人的意思是,在沙漠中找到梭梭,你会被它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2分)从它的身上吸取到力量的源泉,从而走出困境。(2分)

4.一方面,我们应懂得珍惜生命,用顽强来面对生命中的磨难;另一方面,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应挺身而出,演绎舍生取义之真理。(4分)

文言文阅读

关于文言文阅读,个人理解只顾多刷题不进行总结没有什么大用处,想当初我刷了两本练习可是起效并不是很大。我们老师推荐的方法是写完文言文的题目后,要对照文言文的全文注释,一字一句地进行翻译,并将不会的实词解释记录在本子上,最好是查过古汉语词典再记录,因为文言文注释上实词的意思经常不是直译。

不过这个要建立在你已经熟记重要的十八个虚词、重要句式等基础上,总之文言文就是要多背常见的实词意思,所以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就十分有必要了。推荐一个背诵的小技巧:记实词的本义,因为实词的其它解释都是由本意引申出来的,通过对本意的记忆就很容易理解其它的引申义啦。

例如走,①<动>跑。②<动>逃跑。③<动>奔向,趋向。它的本义是①<动>跑,(如何知道是本义呢,通常古汉语词典上该实词的第一个解释就是本意也就是标注着①的解释)因为跑得太快了就像在②<动>逃跑 一样,因为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跑就是③<动>奔向,趋向 该地方。

虽然引申的不是特别好,但主要方向大概就是这样的,这样理解着记忆会记的比较深刻。文言文中的断句呢,我们老师说这类的题目比较难,只和我们说要先进行翻译,断句从简到繁即先断简单显而易见的最后去断难的,找主谓宾不要将其分开,注意一些特定的词如矣、而已......断在其后,通常要断六七处断几处与总分无关,并不是说3分就断六处一处0.5分,只是少了一处扣0.5分罢了。最后实在不行就只有三分丢了就丢了吧。

史前神话

1、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古希伯莱神话:《圣经》(新旧约翰全书)

救命的海鸥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5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捕鱼。

②我们满载而归,可是在往回行驶的时候,我们的船撞上了一个暗礁,船也沉了下去,爷爷领着我游向了一个小岛礁。岛礁上歇着一只海鸥,当我们爬上岛礁时,它只是微微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飞走。

③我们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几百米,爷爷想要领着我游向海岸,不过爷爷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们看见了附近的两条大鲨鱼。爷爷告诉我,或许是我们船上的鱼把鲨鱼引了过来,也或许它们本来就生活在这里。它们在附近游来游去,一直没有离去。海岸不远处有树林也有房子,我和爷爷就对着房子呼救,可是没人留意到我们。这片海岸都是乱石,没有码头也没有游客,我们靠岸的码头也不在这里——爷爷只是为图方便才想要从这里穿行。

④整整两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我们什么也没吃,又饿又渴。后来一只螃蟹来到了岛礁上,爷爷把它捉住了,然后把它掰成了两半,虽然是生的,很难吃,但我们还是把它吃了下去。当我手上还剩最后一只蟹腿的时候,我把它递给了那只海鸥,它慢慢地靠近过来。爷爷看了看它说:“难怪它一直停在这里,原来它的翅膀脱臼了,我想我能够捉住它,至少……我们能多点食物,不会马上饿死。”

⑤我也留意到了那只海鸥的翅膀,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它的翅膀骨头。“它真可怜!”我说。

⑥这时,爷爷已经伸手捉住了它,他摸了摸海鸥的翅膀,告诉我他没有说错,它的翅膀骨头脱臼了。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他说:“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

⑦“治好它的翅膀?”爷爷问我。

⑧我点点头,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鸡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他把这些钱拿在手上使劲甩,大约一个小时后,钱终于干了,爷爷用铅笔在每一张钱上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被困在迪拉德海岸附近的岛礁上,我们被鲨鱼围困,请救救我们。”

⑨爷爷撕下了衣服的一条布料,他把这些钱绑在了海鸥的腿上。爷爷这才从我怀里抱走海鸥,他捏了捏它的翅膀,稍一用力,海鸥一阵长叫,爷爷告诉我他已经把海鸥的翅膀骨头接上去了。然后爷爷把海鸥往空中一抛,它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很久,最终飞走了。

⑩我们祈祷着有人会看见它脚上的钱,会有人来救我们。但是一连两天,什么人也没有出现。我们躺在岛礁上,都以为自己会死在这里。到了第三天中午,我们终于听到了马达声,接着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一艘船向我们驶来……我们终于得救了!

11船上的人给我们食物和水,告诉我们今天早上,有人在自家的院墙上看到一只海鸥,它的腿上绑着钱。那个人就把这海鸥捉住了,把钱取下来后才看到了上面的字,所以连忙通知了他们。“是这只海鸥救了你们呀,如果不是它,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你们被困在这里。”船上的人这样说。

12几天后,爷爷买了很多菜回来,请他们到家里来吃烤肉。聚餐结束后,爷爷悄悄地告诉我,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如果当时你没有阻止我杀死那只海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这个唯一可能使我们获救的机会!”爷爷说。

13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善良是可以救命的。此后,我一直都以最大的善心去对待别人,虽然我并不能当即就收获回报,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回报着我,并使我感受到快乐……

1. 请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填空。

出海捕鱼,触礁被困→呼救无果,面临绝境→(1)_________→(2)_________

2.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说:“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体会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作用)

(2)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岀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 第⑤段中“我”为什么说“它真可怜”?

4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1). (1)救治海鸥,送信求援。 (2). (2)最终获救,善心得到回报。

2. (1)加点词写出我急于阻止爷爷杀生,突出了“我”心地善良,对生命充满关爱之情。(2)句子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爷爷受到我的启发想出了获救方法时的激动喜悦之情。

3 一是同情海鸥因翅膀骨头脱臼无法飞翔,二是想到海鸥很快就要被爷爷杀死成为我们的食物。

4 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了善良可以救命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内容上看,阐明了善良的意义,引导人们要以最大的善心对待别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说明文阅读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所谓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的不同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在弄清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根据文章内容,找出事物的特征。例如绵阳中考题《令人惊叹的细胞》是这样考查的“本文介绍了细胞的哪些特征?请分条概括。” 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中间部分(2)(3)(4)(5)四段各说明了细胞的一种特征,概括这四段的大意即可得到问题的答案。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看题目;(2)看段首;(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须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概括方法,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如文中有说明特征的中心句可直接用中心句。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部份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说明对象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类是说明抽象事理的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要明确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首先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弄清它属于哪一类说明文,就可以基本判定文章的写作对象。

高原的茶花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6

那一年茶花四岁,第一次和妈妈出门走的就是远路,在辞旧迎新的时节。

被冰雪覆盖的高原依然以它千百年的沉静和冷寂来对待人类任何一个火红的节日。

高原恢宏的美丽是残酷的。长长的青藏公路上,车越来越少,偶尔有一辆,也是从雪线回格尔木过年的。

从山东来的贺嫂带着四岁的茶花站在路口,焦急地盼望着能有一辆开往昆仑山深处不冻泉兵站的车。贺嫂早已忘记兵站有条不让大人带小孩上雪线的规定,贺嫂抱着小茶花,手脚都冻得麻木了。好不容易才拦住一辆进山的便车,但司机很不情愿捎这个脚。

“别人都下山,你偏上山,还带着个娃娃!”

“我从山东老家来探望丈夫,约好在格尔木过节,谁知他临时有任务下不来,我这才往山里赶。”

“你这是千里寻夫啊,丈夫在哪儿工作?”

“他在不冻泉兵站当兵。”

“那上车吧。”

司机再没有说什么,他启动马达,开车。

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小茶花轻轻地从干涩的嘴里挤出几个字:“爸-爸-”

“她病啦?”司机问。

“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两天两夜的汽车,可能太累,孩子受不住。”贺嫂说着紧搂了一下小茶花,小茶花的额上很烫。

看着昏昏沉沉的小茶花,司机知道是让讨厌的高原反应症给缠上了,他加快了速度,想尽快把贺嫂送到她丈夫所在的兵站。

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

小茶花在贺嫂的怀里半醒半睡,不停地喊着:“爸--爸--”贺嫂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路,一会儿低头看女儿,两行热泪悄然而下……自从上次老贺回家探亲,一别就是五年,女儿都四岁了,还没有见过爸爸,贺嫂想到这些,终于未能抵挡得住揪心的企盼,带着孩子奔昆仑山的不冻泉兵站来了。

老贺自从沂蒙山到昆仑山来当兵,一干就是十多年。这些年,他在天寒地冻的不冻泉兵站操持,他是那儿的上尉指导员。他的所有柔情就是在写给贺嫂的信中的那句话:无论如何,年要仨人一起过。看来这次能如愿。贺嫂想。

小茶花突然从妈妈的怀里挣脱开。“爸爸呢?”她问妈妈。贺嫂说:“乖乖,很快就要见到爸爸啦。”小茶花摇了摇头,又倒在妈妈怀里睡了。她很累、很渴,就是想睡觉,但又不甘心睡去,因为他还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呢?为什么这么难见?小茶花的小嘴干干的,上下嘴唇爆起了皮,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贺嫂又慌又急又没主意,才想起了竟没给孩子带水和药。

司机停下车,把自己水壶里仅有的一点水滴进了小茶花的嘴里。

贺嫂以为头痛脑热是累的是乏的,扛一扛就会过去,在老家都这样,谁知道,唉!然而,此刻一切抱怨也许都是愚蠢的。

司机加大油门赶路,车向那个不冻泉兵站飞驰。贺嫂紧紧地搂着小茶花。

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车,终于到达了不冻泉兵站,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悲剧发生在路上。

整个兵站的人都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地肃立着。贺嫂仍然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此时的老贺正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后,战士们实在不忍心再这样让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便劝她进站歇歇。她倒也不固执,下了车就往站里去,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

不冻泉兵站的元旦之夜,仿佛被推到了一个寂冷、死亡的角落,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没有灯光。还是警卫班班长对贺嫂说:“嫂,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说完,他接过小茶花。

看到班长这么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成队等候抱小茶花。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几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两天两夜,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指战员的手里传递着。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昆仑山跟着士兵一起恸哭。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指战员们唱着《十五的月亮》,一遍又一遍……

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BD

A.小说开头三段交代了作品的主要人物、时令特点,突出了高原环境的美丽而残酷,为故事的发生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B.开始时,司机很不情愿捎带贺嫂和小茶花上山,但后来同意了,是因为看到她俩在雪地里冻得可怜和上山心情十分急迫。

C.司机富有高原生活经验,从小茶花喊“爸爸”的声音以及昏昏沉沉的状态得知小茶花有高原反应,而贺嫂却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

D.老贺已经五年没回家探亲了,也没见过自己四岁的女儿,他迫切希望妻子带女儿来兵站,三个人一起过年,这最终导致小茶花在路上病亡。

E.故事的结局是不冻泉兵站的战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这支歌,它表达了战士们的情怀,升华了故事的意义。

(2)小说划线句三次描写下雪的情景,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 “高原的茶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D.选D得2分,选B得1分.

(2)①第一次描写下雪,突出环境的恶劣,推动情节发展.当时汽车正在盘山道上行驶,飘落的雪花增加了汽车行进的困难,导致茶花因病无法快速得到医治而加重.

②第二次描写下雪,衬托出情势的危急和贺嫂焦虑却无能为力的心境.孩子病重,无声飘落的雪花反衬出内心的焦急,为后文茶花的死埋下苍凉的伏笔.

③第三次描写下雪,渲染了凄凉和静寂的气氛,衬托出人们因茶花逝去的悲痛心情.

(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3)①以“高原的茶花”为题, 暗示了文章主题,表达对建设美好家园而付出无限艰辛的军人及家属的敬重之情,歌颂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就如茶花一样美丽.

②以“高原的茶花”为题,意蕴丰富,“茶花”既指名叫茶花的小女孩,同时又象征坚守在高原恶劣环境中的官兵及家属的美丽形象.

③以“高原的茶花”的美丽形象, 唤起人们对在高原上凋谢的小茶花的痛惜之情. (答对任意2点5分,答对3点6分)

阅读怎样概括中心思想

明内容,清目的;连段意,答问题;

审清题,仔细品;析人物,思言行;

抓要点,明背景;叙事情,抓重点;

写景物,思特点;细推敲,套格式。

语文议论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⑵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看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论述的对象(事物或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道理和事实,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篇7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本书我们都会教学十几篇现代文,我们也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阅读题答题能力的培养等同看待,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弱化或回避一些文学欣赏术语等等,导致了学生阅读题目答题能力不强的现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 (上) 中选编了课文《爱之链》,课后有这样两道题:

1、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说 : “一切都 会好起来 的……”,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阅读题目的设题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就是那么几类问法。而这两道题极具代表性,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常见的阅读题形式,第一道是赏析语句类题目,第二道题则涉及到了文学作品谋篇布局方面的内容。教材将这两类题安排在小学阶段,说明这两类题的答题要领和步骤的指导,从小学开始我们就需要重视了。

首先,教学中要处理好文本阅读与阅读题教学的关系。我们在平时的课内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往往虎头蛇尾,讲解课文用时长,很认真,而到了课后阅读题环节却轻鸢剪掠,不注意方法指导与归纳。因此,应合理分配课文分析与习题讲解时间,或直接将阅读题与课文欣赏结合起来,注重阅读题目答题方法教学的实效性。比如第一道题,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很容易把它融进去,而且通过分析讲解归纳出语句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分析位置及其作用,分析修辞或者写作手法及效果,分析关键词语含义,结合全文分析句子含义。这些分析方法可操作性强,为学生解答语句类试题提供了突破口。这样,课文的阅读中学生学一课在阅读题方面就会有一点收获,传授了解题技巧,讲一题学生就学会了一类题的答题方法。

其次,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逐渐通过教学适当融入文学欣赏理论,总结答题规范,没有术语,在答题时,就像要夸别人好,不积累“善良”“潇洒”之类的词,是绝对不夸不出来一样。而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以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及考试的需要来说,了解简单的赏析理论是完全有必要的。如第二题,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地解答出来,即使是高中生。所以,这道题所涉及的极具代表性的阅读理论基础知识,比如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如何判定文章线索,情节是什么,哪些要素构成了情节,题目的作用都有哪些等等,对小学生来说看起来似乎有一点深奥,但是不教给学生,学生在这类题上将会无所适从。

老师把答题术语教给学生,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将一道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的答题用语总结成答题规范,让学生在本课本题的完成过程中运用答题规范组织答案,理解答题规范的各环节,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把答题规范记诵下。

第三,要指导学生将阅读题目的口头解答与书面解答结合起来。很多时候,经过老师的指点,学生能较为准确、完整地说出对题目的理解,但是,很多学生书写出来的答案却完全不同于嘴里所说的。经过在学生中调查,我了解到,学生认为口头说不必负责任,错了对了都无所谓,可以自由发挥,但写在试卷上,往往顾虑重重,认为想到的不一定都对,而只写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那一句或几句,所以造成阅读题目答案空洞,语言贫乏的现象。

小学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方法讲的扎实才能学得扎实,绝不能只是泛泛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番,轰轰列列的热闹过去了,不注重收效。我们检查学生的书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随意地在课后阅读题上写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有些学生的课本阅读题部分甚至很少做答。这样对待阅读题,阅读题的答题能力不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写出对题目的所有理解,可先写在草稿纸上,再逐渐筛选,进而总结归纳,条理化自己的答案。这样,慢慢会养成他们对阅读题进行深入、细致、缜密思考的习惯,更会形成他们完善表达的能力。

《集邮的魅力》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集邮的魅力

邮票,多么普通又多么神奇:它捧出山川河流、太空星际;它献来奇花异兽、万国情趣;它赞美各式各样的英雄;它向孩子们讲述童话的乐趣……

政治家说:“邮票是国家的名片,用它自我介绍,更富有诗意,更具有时代意义。”

历史学家说:“邮票是人类文明的传记,波澜壮阔的历史重现在方寸之地。”

科学家说:“邮票是形象的百科全书,宇宙万物无不和它发生联系。”

艺术家说:“邮票是袖珍的文化宝库,它收藏了数不尽的艺术画卷和音乐戏剧。”

教育家说:“邮票是无言的老师,观赏它可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外交家说:“邮票是增进了解的使者,它传递友谊,颂扬正义。”

集邮家说:“我好像一只蜜蜂,在邮票王国不停地采集、寻觅。邮票是花粉,邮集才是蜜,和它们相识越久越难分离。”

邮票算不上什么宏伟巨作。比之音乐,它是轻音乐;比之诗歌,它是国风小调。但你在工作之余随意翻翻,胸怀为之舒畅、性灵为之陶冶。

音乐给人沉思,绘画给人开阔,体育给人振奋,诗歌给人想像,而集邮兼而有之。邮票艺术是综合艺术,欣赏者通过含英咀华,反复体味,才会领略其中的奥妙。∥

集邮活动近似搜集古玩、字画、图书等文化活动,但又不同于这些活动,它的意义远超出这些活动之上。一张邮票上的小小图案,可以提供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政治、科技、文化的缩影。集邮教人以历史与地理;集邮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集邮使人保持热情;集邮使身世各异的人共享乐趣。

邮票作为邮资凭证也许会在今后消失,但是集邮活动却永远不会结束。集邮者永远有交不完的`朋友,因为爱好是通向“友谊”的金桥!

1.读短文,补充词语。

( )花( )兽 ( )( )壮阔

( )移( )化 ( )( )巨作

( )英( )华 ( )( )有之

2.填空。

在政治家看来,邮票是名片;历史学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科学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________;艺术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________;教育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外交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

3.本文已用“∥”划为两个部分,请你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找一找,集邮有哪些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奇异 波澜 潜默 宏伟 含咀 兼而

2.传记 百科全书 文化宝库 老师 使者

3.第一部分:写邮票的功用。

第二部分:写集邮的好处。

4.教人历史与地理,给人消遣和享受,使人保持热情,身世各异的人共享乐趣,建立友谊的金桥。

白痴的生活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9

(1)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2)“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

(3)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4)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5)与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6)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7)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噪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8)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9)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牲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地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黄色的口水。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10)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的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11)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阅读题目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的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小说主人公维洛工作成就辉煌,家庭幸福美满,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并且极力掩饰自己这一症候。

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中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他们既要适应世俗生活,同时又渴望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

2.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5 分)

3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白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1 B

2 就情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就人物塑造来说,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形象。就主题角度而言,凸显了小说主旨。在富足体面的现实生活中维洛却根本体会不到快乐,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表现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及反思,突出了对质朴纯真的生活追求这一主题。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维洛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3. 不是。理由:生活中他是一个正常人,心智正常,有学历,是专家,有体面的工作,有家庭孩子;他能把自己当作白痴恰说明他不是白痴,他只偶尔以白痴的行为去感受自由纯真的生活。他的“白痴行为”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之下的发泄和放松,是一种在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牵累下的主动寻求解脱的方式,更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或追求自由质朴纯真)的一种表现。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压抑烦躁,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

阅读如何把握内容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中的规范意识 篇10

一.规范阅读

规范阅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避免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是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 边看文本, 边做出一些勾画和标注。阅读时, 先是机械地标注出文章的段落序号, 然后通过语感, 勾画标注出每段的中心句, 勾画标注出文中的过渡句, 勾画标注出自己觉得难懂和感觉优美的句子, 最后是勾画标注出文章的主旨句 (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

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罗曼·罗兰》, 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勾画标注出重点句段:第 (1) 段中“罗曼·罗兰, 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 究竟代表些什么?”第 (2) 段的第一句话“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 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第 (5) 段中“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等。这些语句的勾画标注, 对完成后面的试题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第18题:“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解答该题就是要求概括罗兰本人的特点, 说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而刚刚我们勾画标注出的这些语句中的关键词“音乐天才”、“不懈努力”可以帮助我们得出答案: (1) 音乐的天才 (2) 理想的寻求者。另外这些句子对完成其他三题也有相应的帮助。

二.规范思考

规范思考就是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仔细地思考文本, 弄明白以下三个问题:本文写什么?本文怎么写?本文为什么要写?这是“磨刀”的过程, 看似做的无用功, 实际上是我们规范答题的关键。

1. 本文写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置, 就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写作对象。文章的写作对象既可以从题目中得出, 也可以从文本中得出。明确写作对象, 是为了让学生先思考作者写这个对象有什么目的。比如写人, 一定是要褒扬该人身上的真善美, 或者批评该人身上的假丑恶。如2013年高考江西卷《平常的沈从文》, 通过题目可以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沈从文, 扣住修饰语“平常”, 进而可以思考回答第16题———“本文的主题”大致为“赞扬了沈从文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敬和缅怀”等。

又如状物, 作者一般是要通过写物, 来托物言志或者借物抒情, 物本身的特点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负重的河流》, 明确对象为河流, 扣住修饰语“负重”, 就要思考为什么用“负重”来修饰“河流”。深入思考后, 再研读文本, 可以发现河流之所以负重, 是因为它身处沙漠, 是因为它身边的胡杨林死了, 进而思考为什么胡杨林会死, 自然就想到了人类, 想到了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文章主题就不言而喻了。

再如叙事, 作者一般是通过整件事情的经过, 来表达一种志趣或者表达对人对事的情感, 或者说明某个道理。如2013年高考辽宁卷《圣诞夜的歌声》, 通过题目可以大致推断本文记叙了一件发生在圣诞节的事情, 在认真阅读文本之后可以明确本文是以歌声为切入点, 写出了亚诺什和他的孩子们与物质上的丰盈相比, 更在乎精神上的愉悦, 说明了人生中亲情相比于金钱、物质更为重要,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2. 本文怎么写

这个问题的设置, 是让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 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 简单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 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 简单的办法就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看看文章分几部分, 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然后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有时学生会特别纠结过渡段的安放问题, 这个并不重要, 只要我们划分层次后能够清楚看出作者的思路就是了, 因为是在考场上, 我们常常不必要太过精细, 划分层次只求清晰, 不求特别准确。这样思考后, 我们就能明白作者的行文思路, 也能从中看出文章的线索。

比如围绕某一具体的事物展开, 这一事物自然是文章的线索。如2013年高考浙江卷《牛铃叮当》, 该文本围绕牛铃展开, 我们抓住牛铃这个线索可以清晰整个文本的脉络:骑在牛背上时响不停的“牛铃”, 斗牛时骤响的“牛铃”, 没了绿草映衬而失去了往昔悦耳悠扬之声的“牛铃”。进而了解文本的主旨:失去的“牛铃”象征着田园牧歌图景的消逝。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第15题“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并谈谈你的感悟”。

又如文章围绕某一事情展开, 那么事情的经过就是文章的线索。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过岭》, 围绕“我”过岭这件事展开, 全文分为三个阶段:骑马过岭之前、骑马上山岭、骑马到达山顶。在这一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也是丰富的:忐忑而有所期待—紧张而充满惊喜—惆怅而有所担忧。这一经过弄清之后, 文章脉络也一目了然。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后面的第15题“结合全文分析‘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的心理感受”。

还有在文章中, 作者的一些写作技巧我们也是通过初读后可以领会把握的, 比如环境烘托, 对比衬托, 刻画人物的抑扬手法等。如2013年高考重庆卷《枪口下的品格》,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本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贝蒂尔这一形象: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蒂尔的真诚、高尚相对比, 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蒂尔的视死如归相对比, 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蒂尔的理性相对比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主人公人物形象, 进而了解文章的主旨。

明白思路, 弄清手法, 既可以为我们后面答题划分区间, 还可以通过思路和手法来先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本文为什么写

这个问题是我们鉴赏的终极, 就是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可以去理解作者创作的美好形象, 可以去思考作者精巧的创作方法, 可以去揣摩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从文本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弄明白以上三个问题后, 我们就可以开始答题了。前面的思考已经为我们后面的答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规范答题

在答题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要认真阅读题目, 这是规范答题的第一点。认真阅读题目, 不仅是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命题老师的意图, 看看是考查我们哪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现代文阅读一般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段落的作用, 筛选文中重要信息, 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 理解文章的主旨。

我们只有明白命题的意图后, 才能在我们的大脑中搜索对应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才能避免老师讲了很多方法, 学生储备了很多知识, 可以在答题的时候, 学生却忽视储备的方法和知识, 胡乱答题。

第二点, 要根据赋分来把握答案的点数。一般赋分是答案点数的公倍数, 有时可以在点数上多一点。比如四分, 我们可以答两点, 也可以思考给三点。筛选信息一般是一点一分。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罗曼·罗兰》, 第17题、第18题均为4分, 就可以分为两点来作答, 并分别标上序号, 做到有条理地答题。

第三点, 要根据前面两点分点作答。分点作答前面的每点结束用分号, 最后一点结束用句号。

第四点, 每种不同题型答案根据对应的模板答出。尤其是探究题, 一定要以小议论段的形式给出, 有观点, 有分析, 有反扣。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以便清晰地表达观点和分析。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罗曼·罗兰》, 第19题为探究题。题干: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我们分析文本可以得出三个角度:一是转益多师, 二是选择真正的“英雄”, 三是自身不懈努力;联系现实谈“英雄”对个人成功的影响, 要具体。写答案时要注意步骤: (1) 立观点 (2) 结合文本分析 (3) 联系现实分析。

上一篇:县城市管理执法队员思想汇报材料下一篇:在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