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调研报告

2024-09-15

巴彦淖尔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调研报告(通用6篇)

巴彦淖尔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调研报告 篇1

巴彦淖尔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议的精神,切实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服务、帮扶的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年初,市综治办、预防办、团委等单位在全市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调查摸底专项工作。在摸清重点青少年群体底数的基础上,针对孤儿未成年人、残疾青少年、留守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低保家庭的未成年子女、刑释解教未成年犯六类重点青少年弱势群体,围绕困难救助、学习教育、就业创业、身心健康、犯罪预防等领域开展调研,调研采取发放统计表和登记造册的方式进行。

一、孤儿未成年人

孤儿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困难的弱势者,帮扶孤儿,解决孤儿问题,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市孤儿基本情况

据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的情况统计,我市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孤儿有301人,其中,散居孤儿279人,集中供养22人。

孤儿致孤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父母因病或意外事故双亡;二是双亲一方死亡,另一方不知去向;三是父亲死亡,母亲改嫁异地后从不联系。在农村,丧偶女人另嫁他人后,大多数生活过得也很艰辛,一般不与原婆家联 1 系,更不会负担原婚子女的抚养责任;四是父母遗弃。在农牧区,由于封建生育观念根深蒂固,个别父母生下女儿或者有残障的男孩子后,因嫌弃或无力扶养而将其遗弃。比如乌拉特前旗,共有孤儿30人,其中父母因病或是意外死亡的12人,占40%,双亲一方死亡,另一方不知去向的7人,占23.3%;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联系不上的8人,占26.7%;其他原因致孤的3人,占10%。

(二)我市孤儿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工作还比较薄弱,全市帮扶孤儿工作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帮扶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孤儿生存、教育、发展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市集中供养孤儿和散居孤儿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共性也有特性。

散居孤儿面临的问题:

(一)监护家庭经济困难。大部分散居孤儿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近亲属监护抚养。监护人多数在60岁以上,本人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有的年老多病,家庭又没有青壮年劳力,造成家庭收入甚微,生活非常艰辛。全市此类贫困的孤儿家庭不在少数。经民政部门认定为“孤儿”的,有民政局发放的孤儿资助金,已经全部不再纳入低保和五保的范畴。虽然也有爱心捐助,但远远不能改变其困境。对于继续上高中、大学的孤儿来说,每年的学杂费、食宿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医疗费用支付艰难。我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已基本建立,落实了孤儿参保的优惠政策,但医疗保险制度有 2 严格的程序和支付标准,产生的医疗费用均有一定的报销比例,个人自负部分对于大多数孤儿监护家庭来说仍然负担过重,支付困难。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在乡级医院治疗报销比例是70%,在县级医院治疗报销比例是6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乡级医院治疗报销比例是70%,在县级医院治疗报销比例是55%,个人自负部分高达40%,最少也达30%。而医疗救助资金也极其有限,需要实施医疗救助的对象也不止孤儿一个群体,不能满足孤儿的医疗需求。不少孤儿养育家庭一旦孤儿身患大病,养育家庭更加贫困。

集中供养孤儿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家庭温暖的缺失。不论是一开始就没有父母或是中途家庭变故导致变成孤儿,福利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往往要一对多的看护儿童,很难及时的和每一个有需要的儿童进行交流,给予关注,父母亲情和家庭的温暖极度缺失。

集中供养孤儿和散居孤儿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心理问题和教育与就业。

(一)心理问题。大多数孤儿会有孤独、自卑、逆反和自私的心理。孤儿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情感爱抚,对亲情的渴望无法满足,极易在心理与现实之间形成落差,表现出性情冷漠,内心封闭,缺乏自信等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二)教育和就业。部分孤儿学生对师长的教育表现为应付心理,学习上,得过且过。据调查,我市约有176名散居孤儿由(外)祖父母、伯、叔、姑、姨等亲属养育,部分养育家庭也有自己的子女需要抚养,扶养孤儿后家庭负担明显加重,孤儿义务教育结束后,多数家庭 3 没有能力再供养孤儿继续上学。况且,事实监护人一般文化教育水平低,重养轻教现象突出,使部分孤儿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孤儿就业是孤儿普遍面临一大难题。大部分孤儿初中毕业或年满16岁后,因不能继续就读高中外出务工。孤儿就业前,很少接受就业培训和良好的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差,孤儿就业多数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完全靠自己打拼。

(三)加强帮扶孤儿工作的建议

1、完善档案,跟踪服务。各镇(街)、村(居)委会要实行审核责任制,对辖区内孤儿的基本情况进一步调查核实,并根据登记资料建立电子网络数据库,建立和完善登记档案和跟踪档案,并每年进行动态调整,确保结对帮扶工作责任到位、资金到位、跟踪到位。

2、各司其职,落实措施。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制定和落实帮扶政策措施。

一要确保孤儿生活水平。民政部门在所有孤儿纳入孤儿保障资金基础上,随社会的发展逐年补助金额。财政部门要将孤儿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孤儿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对于程序无法确认为孤儿的,但是事实孤儿,应作为“困难儿童”给予帮扶;

二要确保孤儿有人监护。有亲属的孤儿,要引导其亲属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无亲属的孤儿,则由孤儿父母生前所在单位或孤儿居住地的村(居)委会担任监护人或委托有抚养意愿和抚养能力的家庭养育监护。

三要确保孤儿有房住。要把无房或危房户孤儿纳入全市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并争取社会力量帮助,切实解决孤儿住房问题。

四要确保孤儿有医疗保障。卫生部门要鼓励、支持医疗机构采用多种形式,减免孤儿医疗费用,并积极推动医疗卫生部门落实优惠政策,为孤儿提供基本的卫生医疗服务。

五要确保孤儿有书读。教育部门对被公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录取的孤儿,要纳入教育帮扶政策体系,孤儿所在学校要优先为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对失学、辍学的孤儿,要调查原因,动员和帮助他们重返校园。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孤儿心理辅导制度、家访制度、学校监管制度,确保孤儿健康成长。

六要帮助孤儿就业。劳动保障部门要落实相关就业服务政策,对年满16周岁不再上学、有劳动能力的孤儿,要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鼓励和帮助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七要保障孤儿合法权利。公安部门对孤儿安臵需办理常住户口登记或者迁移手续的,要依法及时予以办理;对利用孤儿从事非法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司法部门要依法保护孤儿的合法权利,对有需要的孤儿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

3、建立机制,长期帮扶。坚持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起孤儿帮扶工作长效机 5 制。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孤儿帮扶所需资金纳入城乡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保证儿童福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孤儿帮扶社会参与机制,要继续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孤儿帮扶,提高社会资源的开发使用效率。并倡议和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奉献爱心,为孤儿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和帮扶。

4、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心理健康等涉及孤儿成长的多方面给予帮助。同时,通过共青团关爱孤儿未成年人行动,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志愿者心理辅导,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开展长期一对一的志愿帮扶服务活动使孤儿未成年人得到关爱,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帮助孤儿的良好氛围,唤起更多的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残疾青少年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共有残疾青少年1753名,其中男983人,女770人,6-14岁513人,14-18岁470人,18-25岁770人,其中听力残疾122人,智力残疾477人,肢体残疾798人,精神残疾52人、视力残疾153人、多重残疾183人。0-6周岁残疾儿童165人,适龄残疾儿童未入学81人,小学随班就读残疾学生296人,小学特教班残疾学生39人,初中随班残疾学生160人,高中随班残疾学生68人,在校残疾大学生98人。其余部分因残疾程度重或行动不便等原因未入学。

(二)我市残疾青少年的主要困难和现实需求

1、主要困难:据调查摸底,我市残疾青少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生活贫困、早期康复、心理问题、就业、教育保障、日常生活护理、出行不便,婚姻问题等几个方面。比如杭锦后旗共有残疾青少年412人,其中生活困难139人,占33.7%,难以就业108人,占26.2%,婚姻问题29人,占7%,日常生活护理14人,占3.4%,教育保障8人,占2%。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生活贫困与难以就业、婚姻困难问题较为突出。大多数残疾青少年家庭是因残致贫,随之导致教育、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困难。

2、现实需求:据调查摸底,我市残疾青少年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救助、残疾人辅助器具、康复医疗、教育培训、工作就业等方面。就乌拉特前旗而言,共有残疾青少年489人,其中需要生活救助的217人,占44.4%,婚姻救助84人,占17.2%,工作就业需求174人,占35.6%,其他14人,占34%。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

(1)我市残疾青少年的生活救助需求的比例低于生活贫困,说明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青年有通过就业改善生活现状的愿望。

(2)我市残疾青少年的医疗康复需求和辅助器具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是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工程资金缺乏,这也从侧面反映残疾人家庭经济水平不高、生活困难。

(3)我市6周岁-14周岁的残疾青少年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于教育、康复及辅助器具,14周岁-18周岁的残疾青少 7 年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于康复及辅助器具和教育培训,同时社会及健全同学对残疾少年儿童的歧视,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18-25岁的残疾青少年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培训、就业和婚嫁上。

(三)对策建议

1、提高婚检率,减少残疾儿童的出生。

2、依托社区、村委会和学校,做好残疾青少年数据库的建设,为每一名残疾青少年建档立册,准确掌握残疾青少年的困难和需求。

3、加大残疾青少年的社会保障,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扶持力度,尽可能的解决残疾青少年的受教育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减少对残疾学生的歧视;在社会救济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4、加大对残疾青少年康复的资金投入力度,使更多的残疾青少年能够享有康复,建议加快残疾人辅助器具及门诊就医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相对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加大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工程的资金投入,争取每发现一例残疾儿童康复一名。

5、建议加对城市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从而方便残疾青少年出行。

6、建议加大社会扶残助残,特别是关爱残疾青少年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残疾青少年的氛围。同时,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一助一”、“多助一”以及少年儿童“手拉手”等活动,积极参与残疾青少年的教育、救助和 8 保护工作。以“希望工程”、“真情助困进万家”等项目为载体,广泛吸引社会资源救助服务残疾青少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激励残疾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融入社会、参与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残疾人是社会中弱势群体,而残疾青少年则是这一弱势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希望在各职能单位的协调和配合下,能够更好的维护残疾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将我市残疾青少年的工作做到实处。

三、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离家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守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牧民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儿童远离父母,由于缺少家庭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其成长教育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1、我市现有6周岁以上(含)18周岁以下农牧区留守儿童2314人,其中男1223人,女1091人;6—14岁1281人,14—18岁1033人。为了增收致富,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据统计表显示:以乌拉特前旗为例,共有留守儿童677人,其中由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监护的272人,占40.2%;父母 9 全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抚养的337人,占49.8%;父母全在外打工,将孩子托付给亲友的或是其他的68人,占10.0%。

3、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行为习惯欠佳、性格柔弱内向、被托付的监护人一般年龄较大或是本身综合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不高等都是留守儿童的现状。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存在家庭教育和监护的“盲区”。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管有三种方式:一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属于隔代教育,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二是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也有很大一部分。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 10 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2.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2、留守儿童缺乏学习和生活上的引导与监督。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暂时监护人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而且重养轻教,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3、家庭贫困。留守儿童家庭大多数都贫困,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经济资助,虽有父母在外打工,但是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做些体力工作,收入微薄。

4、安全问题。由于暂时监护人缺乏安全意识,导致留守儿童受意外伤害比例比较大,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缺乏应变和自我救护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安全隐患比较大。

5、心理问题。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 11 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失衡、行为示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

(三)建议与措施

留守儿童现象已不是某一地区的局部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引起普遍关注。

1、要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发展寄宿制学校,使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农村学校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及联系电话、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学校可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交给留守儿童,主动和监护人联系。同时,学校要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使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学习、生活乐趣。二是要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农村中小学校寄宿条件普遍很差,有些甚至不具备寄宿条件,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 12 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应加大农村寄宿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学校和教师能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

3、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学校应开设心理教育课,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老师接触的机会,使留守儿童能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同时,教师要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锻炼自立能力,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让留守儿童的身心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4、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关工委、妇联、共青团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活动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二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保护,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法制宣传、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三是教育部门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开展有关于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特别是开展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四、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父母的服刑身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同时又受到来自学校、社会不同程度的歧视甚至是伤害,对他们的关爱、教育如果缺失,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6周岁以上(含)18周岁以下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共44人,其中男27人,女17人;6—14岁22人,14—18岁22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家庭经济普遍较困难。一是服刑人员大部分是男性,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服刑失去了经济支柱,加之监护人因年老体弱或双双下岗缺乏经济来源,造成家庭的经济困难。如磴口县巴彦套海农场四分场的8岁男孩王志斌,父亲服刑,因为失去主要劳力,家中生活十分困难。

2、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家庭环境较差。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家庭状况呈现“三多”,即隔代教育的多,监护人文化低的多,父母离异的多,严重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忠厚堂村的张乐,年仅7岁,父亲服刑且父母离异,小张乐只能随爷爷奶奶生活,生活学习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3、部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性格已走向极端。一方面,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社会、邻里、同学间容易受到有意或无意的歧视,自卑心理较重;另一方面,在家中丧失了完整的父母之爱,缺乏正确的引导,性格容易走向极端和偏执。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浆粕路10街坊的白家瑜,年仅10岁,在父亲白乐被捕后,经常受邻居小孩及同学的嘲笑,性格变得孤僻和内向,成绩出现了较大的滑坡。

4、辍学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父(母)入狱后显著增大。因为得不到很好的家庭约束和影响,也得不到应有的学习生活保障,有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辍学。

5、流浪现象及家庭脱管令人担忧,有的家庭因无人监护,造成个别孩子脱管,养成不良习惯。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太英格嘎查的乌音嘎,16岁的花季女孩,因为父亲服刑且父母离异,现无人照看,正值青春期,如不正确及时引导极易出现逆反心理,行为不规范,误入歧途。

6、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与在监父母沟通不畅。主要由于:一是由于我国监狱服刑人员相当一部分以跨省市服刑为主要模式,家境贫寒、路途遥远,未成年子女无法缺乏必要的监狱探视条件,造成服刑人员与未成年子女相见难、沟通难。二是信息沟通不够。造成对服刑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关心不够,使许多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及其家庭处于“边缘化”的危险境地。

(三)对策建议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虽然数量小,但他们存在的问题对社会影响却很大。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同样也应该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和关爱,而不是歧视。因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依托社区,建立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长效机制。建立相关保障机制,加强服刑人员与未成年子女的沟通,以促进服刑人员改造转化,促进他们子女安心学习生活;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法律法规空白。应该明确提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主体、责任和程序等;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监狱法》等法律法规修订时,予以补充修订。

3、建立监护人制度,明确监护职责。犯罪嫌疑人羁押期间,其女子暂无其他亲人监管的情况下,可由司法或公安部门委托社会福利机构或民间救助机构临时看护;犯罪嫌疑人被法院定罪判决时,要关注犯罪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问题,没有监护人的,应指定有监护能力和资格的亲友代为监护。在现实条件下,无法由政府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面向社会选择义务监护人。对处于流浪状态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管理站要重点给予救助和保护。

4、政府应制定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补助和帮扶政策,如把生活困难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低保,在教育上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等。使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5、通过加强和扩大福利院等政府福利机构职能,化解部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问题。对无人监护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可明确相关部门负责安排到当地孤儿院、福利院集中供养,履行好国家的监护责任。

6、出台相应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他们的生活、就学、就业工作。此外,大力鼓励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 16 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帮扶活动,以各种方式关爱有困难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五、低保家庭未成年子女

为促进低保家庭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让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将低保家庭未成年子女作为单独一项摸底统计。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低保人数121142人,其中城镇51237人,农牧区69905人。低保家庭6周岁以上(含)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3291人,其中6—14岁共1691人,14—18岁共1600人。根据摸底调查情况看,由于是低保家庭子女,生活贫困是个共性问题,不同的是贫困原因各不相同,父母无劳动能力或是无固定工作而没有生活来源占大多数,因病、因残致贫也占一部分。例如乌拉特前旗,共有低保家庭青少年237人,其中:无固定生活来源的135人,占总人数57%,因病、因残致贫的69人,占总人数29.1%。低保家庭未成年人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贫困,需要资助”。低保家庭中绝大多数成员都没有固定工作,生活来源只有是政府低保和社会救助,而这些仅能解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低保家庭未成年人的生活问题。由于低保家庭生活来源的依赖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低保家庭未成年人现阶段的现实问题是经济困难,进而在接受教育、社会交往和医疗状况受一定程度影响。

2、低保家庭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大部分低保户居无定所或是住房条件差,几代人同处一室,几乎没有独立学习环境,低保家庭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仅能考虑生存问题,而且大多是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顾及小孩受教育问题比较突出。

3、低保家庭未成年人的思想问题。父母或是其他监护人由于是“吃低保”,存在许多类似于就业难度大、医疗和教育支出比重过高、思想观念落后、“等、靠、怨”普遍存在,由于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大多数低保家庭未成年人的性格比较内向,害怕与人交流,内心比较自卑。

(三)建议及措施

针对低保家庭未成年人的主要困难和现实需求,建议政府建立未成年人低保制度。并从以下几方面确保低保未成年人权益。

1、对无生活来源但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成员给予就业扶持,鼓励其通过自身生产劳动脱贫自救,由此改变家中未成年人的生活待遇。

2、建议政府将低保家庭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群体纳入社会低保,并对其入学、医疗、住房、培训、就业等建立相关优惠政策。

3、依托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区、学校成立“小课堂”,即节假日有专门的志愿者到社区或是学校帮助没有家长辅导课业的学生做功课。

4、是学校团委、团支部要特别留意低保家庭未成年人,18 动员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以建立自信心,多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六、刑释解教未成年犯

刑释解教未成年犯虽然人数很少,但仍作为一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单独统计。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刑释解教未成年犯(25周岁以下)238人。性别以男性为主,占80-90%,女性占10—20%。犯罪事实以盗窃、故意伤害、强奸为主,其他罪行次之。刑释解教未成年犯的犯罪目的比较单纯,仅仅是为了好玩或是没有钱需要“找点钱花”的心理,或是“和朋友一起”“耍威风”;大多数刑释解教未成年犯受教育程度普遍低,辍学、无业是刑释解教未成年犯的主体。终其犯罪原因主要是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能力弱,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地保护,因此未成年人犯罪有其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犯罪不经过矫正教育,往往会给社会留下毒瘤。

(二)存在的问题

1、“脱管”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刑释解教未成年犯都不和直系亲属住在一起,家庭脱管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刑释解教未成年犯由于过去所犯的错误而对社会、对家庭产生逆反情绪,不愿意回家,不愿意面对家人、亲戚和朋友。

2、受教育程度低,辍学、无业占绝大多数。大多数刑释解教未成年犯犯错误时年龄比较小,教育程度比较低,再 19 次面对社会时一没知识二没技术,学习、就业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尽早融入社会的最大门槛。

3、心理问题。由于过去所犯的错误,刑释解教未成年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担心亲戚、朋友、同学以及邻里的“特殊目光”,自卑心理由此产生,又遇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特殊时期的逆反心理不可避免。

4、缺乏对被判处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或刑释解教未成年犯的有效帮教机制。不论从学习还是生活上,刑释解教未成年犯都没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没有相关的帮扶政策。

(三)建议和措施

1、预防刑释解教未成年犯青少年二次犯罪。对于未成年人违法及轻微犯罪在行刑制度上可以加以改变,比如说适用缓刑、使其顺利回归学校,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同时将其纳入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康复矫正,这样既可以体现法的权威性,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同时也可以对失足未成年人起到教育作用,净化其心灵,唤起他们悔改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建议司法部门与企业探索建立安臵帮教基地,成立社区矫正中心,拓宽刑释解教未成年犯就业渠道,各单位要帮助、引导、扶持刑释解教未成年犯落实就业或解决生活出路,让他们有钱可挣,重塑自信。并与劳动、民政、社保等 20 部门合作,强化无收入、无技术对象的技能培训、低保安臵,切实提高安臵率,确保归还人员能够安居乐业。

3、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参加与刑释解教青少年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深入未成年犯管教所、监狱、劳教所等地,开展政策、法律知识培训活动,对生活困难的刑释解教未成年犯开展心理关爱、学习辅导、生活救助等帮助;有针对性地选择刑释解教青少年开展就业创业帮扶活动,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巴彦淖尔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调研报告 篇2

1.背景介绍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3年7月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建立了分中心,成立以来对辖区青少年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分析社区青少年基本情况和建议,评估其需求。通过补位传统教育,运用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发展等手法,开展了体验式学习、潜能开发、家庭亲子教育、人生规划指引等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关护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2.调查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青少年的发展水平、身心健康、学习情况、人际态度和家庭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了解,较客观地掌握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使社会工作者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契合需求的服务。

3.调查方式

调查分为访谈式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式问卷调查主要由社会工作者按照问卷内容对调查对象进行转述解释,并按照其意思填写。访谈是拟订访谈提纲,随机抽取服务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以便获得更全面的信息,确保所得到的信息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社会工作者深入9个社区,对260名青少年进行了访谈式调查,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本次调查青少年群体年龄段分布为13~15岁。

二、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依据

通过对访谈式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在自我保护、个人健康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特别是留守青少年的表现更为强烈。

1.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呈现多元化

(1)学习压力大。尽管教育部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过高期望,使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青少年学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

(2)亲子间交流障碍。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易产生矛盾。随着青少年成长中独立意识增强,他们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子女包办,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产生了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还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仅是定下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子女的人身自由,这些都使矛盾更加尖锐。

(3)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众所周知,网瘾已经成为一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病症,它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孩子来说危害极大。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会出现厌学等现象,甚至陷入虚幻的网络中不与外界接触,使网络真的成为“逃不出的网”。

(4)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只要求他们搞好学习,不让他们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子女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自理能力变差,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就会觉得生活处处充满困难。

2.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存在隐患

(1)未能形成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体系。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系统接受过安全自护方面教育的青少年不到10%。大部分青少年接受到的安全自护知识是零散的、非系统式的,使青少年在面对危险时无法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社会工作者在系统地组织学生做小组活动时,以专家指导和现场模拟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将所学的安全自护知识和能力及时付诸实践,有助于学生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形成自救能力。

(2)青少年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及能力差异较大。青少年之间由于个体及环境的差异,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及能力差异较大。自学能力强,愿意主动从外界吸收信息的青少年能更好地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实践调查显示:经历过逃生演习的青少年比未经历过演习的青少年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多。然而,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没有机会参加灾难模拟演习,也没有专业的队伍对其进行素质拓展和安全自护教育的引导。

(3)青少年未能形成安全自护习惯及本能。安全自护知识访谈中获得高分的青少年在面对面征询中承认:他们曾有过明知不对却仍去做的行为经历,如违规横穿马路。同时90%的青少年在访谈中提到如遇到灾害发生时会惊慌失措,奔逃中完全忘记自护要点。因此,要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安全自护习惯及本能,非一朝一夕之功。

3.留守青少年社会问题多样化

(1)心理健康方面。留守青少年缺少与父母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情绪变化,这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常常引发种种负向心理情绪,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病症的出现。

(2)学习生活方面。留守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较差,甚至出现厌学和逃课的倾向。由于留守青少年的学习一般由间接监护人辅导和监护,而学校对这部分群体关注度不够,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其管理与教育,致使留守青少年生活中不够自信。

(3)人际关系方面。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模式是建立其社会关系的基础。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给留守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构建带来很大影响。由于留守青少年生活在相对不完整的家庭,部分还要为生计劳动,他们在群体中易受歧视甚至伤害,多数在人际关系建构中存有困惑和压力。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探索

1.社会工作对青少年家庭、学校教育的介入

(1)注重家庭内部关系构建。家庭是让人得到归属感、支持感、信任感和舒畅感的地方,交流沟通是搭建幸福家庭的重要基础,也是必由之路。社会工作者以幸福家庭六标准为工作目标,通过运用专业化、人性化的手段促进家族成员间彼此情感、心灵、精神的沟通,最终实现家庭和谐,实现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

(2)注重疏导增能的驻校社会工作。驻校社会工作者应立足学校,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以疏导负向情绪,消除自卑,建立自信,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为突破口,帮助学生解决烦恼与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自信地面对生活。

(3)注重自护教育,提升青少年自我安全意识。针对最基本的自护常识(如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以社工联动志愿者的模式,结合图片、视频、课堂教授等多种科学、有趣的形式,定期分专题向青少年讲解安全自护知识,使青少年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自护自救本领。针对行动性较强的自护常识,可以课程模拟演练为主要方式,通过开展系列自护情景再现,每一类情景反复多做,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分享,构建青少年的正向认知、学做结合,形成自护习惯及本能。

2.社会工作对留守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介入

(1)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所谓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针对留守青少年的不同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可以采取不同的个案工作模式促进其改变,如针对心理情绪问题,可以通过疏导、鼓励、支持等手段对留守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

(2)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小组工作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助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采用科学手段有目的地组织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的问题,促进个人发生转变并得到成长。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留守青少年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提供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沟通能力,提升自信心,间接增进其与父母的感情交流。

(3)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所谓家庭社会工作就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在对留守青少年的成长教育问题进行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时,要从“家庭诊断”或“家族疗法”的角度对整个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分析和把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且合理地利用留守青少年父母假期回家探亲之际组织他们进行活动,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时与子女的教育沟通方式。同时,家长、监护人、学校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在良好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成长。

(4)学校及农村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学校社会工作主要从三个角度介入:①发展性介入。对留守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孩子懂得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②预防性介入。多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鼓励吸引留守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增进与老师、同学间的关系,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③治疗性介入。密切关注留守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设法让青少年愿意亲近老师,求助解决问题,建立留守青少年同辈友谊网络,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等。

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农村社区工作方法的干预重点,是要加强居民对这一群体的责任感和爱心的培养,以志愿者的身份像关注自己的子女一样关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从而建立起无形的、有效的社区青少年保护体系。

总之,社会工作者在挖掘青少年真正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生理机能及心理特点;应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活动体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等,为青少年提供多层次、广范围、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巴彦淖尔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调研报告 篇3

【主题词】天然草原;鼠害;虫害;调研;防治

为响应“下基层到一线办实事转作风”活动和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2013年专题调研课题安排,笔者对2013年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虫害发生防治情况进行了调研。

1 调研时间、地点、方式、内容

2013年4~11月,在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4个牧区旗县进行调研。调研采取走访、实地查看、参与鼠虫害调查和防治等多种形式,广泛了解鼠虫害发生、防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

2 调研结果

2.1 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情况

2.1.1 发生情况

2013年春季,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害为害面积185333hm2,其中乌拉特前旗5333hm2,为害区域主要集中在白彦花镇查干哈达嘎查和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白彦花、巴音温都尔、西羊场4个嘎查,平均有效洞口数达380个/hm2,害鼠种类以长爪沙鼠为主;乌拉特中旗80000hm2,为害区主要集中在巴音乌兰苏木图克木嘎查、东达乌素嘎查退牧还草项目区,以及新忽热苏木希热嘎查、乌兰朝鲁嘎查和海流图镇呼日木图嘎查等地,平均有效洞口数为210个/hm2,害鼠种类以长爪沙鼠为主;乌拉特后旗53333hm2,为害区域主要集中在获各琦苏木前达门嘎查和满都拉嘎查、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巴音前达门苏木的巴音满都呼嘎查、阿布日勒图嘎查、巴音呼热嘎查和巴音查干嘎查,平均有效洞口数为331个/hm2,害鼠种类以大沙鼠、子午沙鼠为主;磴口县46667hm2,为害区域主要集中在沙金套海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巴音毛道嘎查、那仁宝力格嘎查、巴音博日格嘎查、温都尔毛道嘎查和巴彦高勒镇沙拉毛道,平均有效洞口数为270个/hm2,害鼠种类以子午沙鼠为主。严重为害面积52667hm2,其中乌拉特前旗2000hm2,最高有效洞口数达610个/hm2;乌拉特中旗80000hm2,最高有效洞口数为420个/hm2,乌拉特后旗13333hm2,最高有效洞口数为543个/hm2,磴口县17333hm2,最高有效洞口数为410个/hm2。

2.1.2 防治情况

根据鼠害预测预报情况,市草原站制定了《巴彦淖尔市2013年天然草原鼠害防治方案》,旗县也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市、旗两级草原站积极行动,组织科技人员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全市鼠害防治面积25000hm2(其中生物药品防治19667hm2、招鹰灭鼠3333hm2,化学药品防治2000hm2),投放毒饵18.7t,投入劳力510人/d、技术人员83人/次、防治器械182台套,车辆119辆/次,生物防治比例达92%,达到农业部的“十二五期间鼠害生物防治比例达到80%以上”的目标。经调查,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

2.2 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2.2.1 发生情况

巴彦淖尔市2013年的天然草原虫害与往年相比,不论为害面积或为害程度都有所降低。全市虫害为害面积183333hm2、严重为害面积81667hm2,虫害种类为蝗虫、春尺蠖、叶甲,为害涉及3个旗、16个苏木镇、31个嘎查(村委)、6004户牧民、20547人、40.045万头、只牲畜。其中蝗虫为害面积为144000hm2,严重为害面积为54667hm2,共涉及3个旗、12个苏木镇、23个嘎查(村委)、4454户牧民、15146口人、29.895万头、只牲畜;春尺蠖为害面积为36000hm2,严重为害面积达26333hm2,主要发生在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白彦花镇、沙德盖镇,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叶甲为害面积为3333hm2,严重为害面积为667hm2,主要发生在乌拉特中旗温更镇。

2.2.2 防治情况

灾情发生后,自治区草原站、市委、市政府和市农牧业局高度重视,先后派专家调研和现场指导,市草原站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各地积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采用飞机作业与地面机械作业、人工作业相结合以及化学、生物药品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市旗两级植保技术人员深入草原虫害防治工作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确保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重灾区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全市共防治草原虫害59527hm2(其中飞机防治56940hm2、人工防治720hm2、机械防治1867hm2),用药32.485t(其中生物药品12.52t、化学药品19.965t),投入劳力574人/d、技术人员141人/d、飞机486架/次,大型喷雾器14台套、背负式喷雾器220台套,车辆222辆/次。其中生物防治23007hm2,生物防治比例达到38.6%,飞机防治比例达95.7%。经调查,灭效均达90%以上,防治效果明显。

2.3 采取的主要措施

2.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义务

根据近年来鼠虫害发生面积大、为害较重的态势,本着“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从市级到旗县级都成立了草原鼠虫害防治领导小组,遵循“应急管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切实落实防控责任,按照组织指挥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物资准备到位、信息传递到位、技术服务到位和督查指导到位“六个到位”的要求,及时准备,统一组织落实防治计划、编制实施方案、组织协调鼠虫害防治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规范管理、完善措施,为草原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2.3.2 加强体系建设,强化测报能力

预测预报是鼠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是指导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和影响防治决策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在自治区的支持下,市草原站及乌拉特前旗、中旗和磴口县已建成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乌拉特后旗今年也列入了建设单位,且正在建设中。目前,我市已有农牧民测报员62名,设立了加强测报员培训班,并以6667hm2为1个监测区,以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代表性和长期性。充分依托“自治区-盟市级-旗县级-农牧民测报员”四级测报网, 利用3S技术与地面监测相结合,加强了监测工作,提高了测报能力。

nlc202309041152

2.3.3 加强调查工作、强化预测预报

根据内草发〔2013〕5号《关于认真做好2013年草原生物灾害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鼠害、虫卵调查方案,4个牧区旗县春季从3月2日至4月25日陆续开展了鼠虫害调查工作,在全市15个苏木镇共设鼠害路线调查样方85个、虫害调查样点70个;从9月25至11月13日在全市4个牧区旗县的16个苏木镇开展路线调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工作,共设鼠害调查样方95个、虫害调查样点100个,根据调查结果做出预测预报,并以报告和数据库的形式上报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2013年鼠虫害的发生面积与春季的预测预报面积基本吻合。

2.3.4 完善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

目前我市已建成机械化防治作业队,拥有大型喷雾器8台、拖拉机5台、简易机场4处、中小型喷雾器数台,各旗县因地制宜地采用“运-5”、“蜜蜂-3”、“蜜蜂-4”、“澳大利亚动力三角冀912”、“美国安塔瑞斯582”等飞机与“巴西杰克多AJ-401”等大中型喷雾机械开展防治工作。2013年的鼠虫害防治共出动飞机165架次、大型喷雾机械30台套,中小型喷雾器386台套,圆满完成了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5 加大生防力度、推进综合防治

按照农业部和自治区草原站2013年的工作安排,以及“十二五”期间“鼠害生物防治比例提高到80%以上,虫害生物防治比例提高到60%,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要求,巴彦淖尔市草原站坚持“防灾与环保并重” 的原则,在草原鼠虫害防治中启用生物防治。在乌拉特后旗加大招鹰灭鼠力度,扩大灭鼠范围,新建招鹰架20个,累计建立150个;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的鼠害防治中均利用C型肉毒素防治。鼠害生物药品防治19667hm2、招鹰灭鼠3333hm2,生物防治比例达到92%。在虫害防治中,利用苦参碱、阿维菌素等生物药品与化学药品相结合进行防治,生物药品防治面积达23007hm2,生物防治比例达到38.6%。同时,与“退牧还草”“草原围栏”“牧草飞播”等项目结合,综合防治草原鼠虫害,使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2.3.6 严格值班制度,保障信息畅通

充分认识草原鼠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防治工作的责任感,严格执行值班报告和督查制度。按照自治区草原工作站的要求,从5月28日开始启动24h值班和3d一报制度,市站及各旗县有专人值班,实行领导负责制,一般情况3d报告1次,重大灾情随时上报,值班期内严禁脱岗漏岗。鼠虫害防治期间,每周上报1次防治进度和鼠虫情动态,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截至目前,已累计上报鼠虫情动态16期,保证了上报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信息畅通,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3.7 做好药品储备,保证防治效果

每年在鼠虫防治结束后,市草原站就根据秋冬调查预测情况储备灭鼠、灭虫药品。2013年的灭鼠药品除自治区下拨30t以外,旗县还自行采购了部分药品,如储备灭虫药品4.5%高效氯氢菊酯7t、1.3%苦参碱8t、防护服200套、防治用机械检修8台,以为防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防治期间,根据防治进度计算每天的防治面积和用药量,及时提供准确数据,保证防治用药的充分供给。

鼠虫防治区域由专人负责进行灭效调查,通过走访和样方调查,对防治前和防治后的鼠虫害密度、中毒死亡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查遗补漏。根据防效监测,灭效均达到90%以上。

2.3.8 加强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

在鼠虫防治期间,由专人负责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及时广泛的报道鼠虫害发生情况、防治进展情况以及防治期间总结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先后在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蝗虫防治情况,在内蒙古电视台《晚间报道》及市级各类媒体上报道了虫害防治相关内容,以期通过广泛宣传来提高国家对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及人民的认可和社会的支持,从而使此项工作常抓不懈,进而达到预期效果。

2.4 存在的问题

通过连续几年的防治,草原鼠虫害在一些区域得到了有效遏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草原退化现象依然存在,害鼠、害虫适生环境没有明显改变,鼠虫害再度暴发的隐患还没能从根本上消除,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2.4.1 防治比例低

受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鼠虫害防治表现为发生面积大、防治面积小,“年年防治,年年发生”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天然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仅对巴彦淖尔市就下拨了1000多万元经费,但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虫害累计为害面积仍有2107000hm2,严重危害面积达931400hm2,防治比例占为害面积的22.9%、严重危害面积的51.9%,这势必对防治成果的巩固和防治面积的扩大产生严重制约。

2.4.2 监测与防控体系不健全,缺乏草原鼠虫害防治的长效机制

在监测体系方面,虽然在市站和4个牧区旗县陆续建成了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但基层人员少且知识结构不平衡、技术力量不足、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测报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监测范围大、劳动强度高,加之缺乏必要的经费,严重影响了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率。虽然培训牧民做兼职测报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受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在全市4个牧区旗县境内广泛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防控体系方面,长期以来只强调救灾,但在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的配备上投入很少,没有应急防治的物资储备和储备库,已不适应当前草原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

2.4.3 缺乏对害鼠、害虫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随着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近两年沙葱萤叶甲等一些新的草原害虫相继出现,已在一些地区造成严重危害。草原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机制也发生了改变,但新的防治机制尚未形成,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2013年,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措施得当、防治效果明显。但从总体上看,其发生面积大、防治面积小,对鼠虫害防治效果的持续巩固不利,鼠虫害防治也只是停留在救灾、应急防治上,与此项工作常态化还有一定距离。此外,中央和自治区下达的防治补助资金对大面积的防治工作也只是杯水车薪。

3.2 建议

3.2.1 加强本级财政投入力度

地方财政投入部分资金,加强鼠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配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防治队伍建设、科技人员及农牧民测报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技能;解决农牧民测报员的经费问题,使此项工作更加科学化、常态化,使“草原绿起来、牧民富起来”的目标得以实现。

3.2.2 加强防治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加大对草原虫鼠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机制以及防治新方法、新技术的科研支持力度,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与各大学合作代培、深造一些科技人员,加强其对此项技能的掌握,使此项工作得心应手。

作者简介:

娜仁格日乐(1972-),女,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草原植保工作。

巴彦淖尔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调研报告 篇4

按照农业部农垦局和自治区农牧业厅农牧场管理局的要求,现就我局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巴彦淖尔农垦的前身是解放初期的劳改农场,1969年组建兵团,1975年在原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二、三师的基础上成立巴盟农牧场管理局,行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场管理局。1983年移交巴盟行署实行属地管理,成为原巴盟行署的职能局。从1995年起,原巴盟盟委、行署对农管局按旗县区实行目标考核。2002年建立农垦局财税体制,成立农垦财政分局、地税分局,将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全市统一规划。

农垦是在特殊的体制和环境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综合性的经济社会系统,是全市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局下辖16个农牧渔场,155个分场,3个事业单位。辖地面积20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万亩,水面53万亩,林地39万亩,草牧场112万亩。垦区总人口5.6万人,其中国营职工2.6万人。

二、2002年以来体制改革情况

2002年初,自治区以内党办[2002]2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的通知》,要求在年底前完成全区农垦体制改革任务。按照改革精神,在原行署分管副盟长的领导下,组织农垦、财政、地税、国税、计委、体改等部门深入垦区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结合外地垦区的经验,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拟定了三套改革方案。一是农垦解体,农牧场转为乡镇体制运行;二是成立农垦管理区,行使旗县政府职权;三是理顺农垦财税体制,通过政策扶持,解决农垦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自治区国有农牧场改革领导小组三次来我局调研,并对改革作出了指导性意见,要求农垦改革必须结合实际,采取“一盟一策、一场一策”的办法,既要有利于解决农垦存在的问题,又要有利于农垦的稳定和发展。权衡三套方案的利弊,第一套方案虽然改革比较彻底,但要维持稳定,必须增加地方财政3亿多元的社会保险支出和当年3500多万元的行政经费支出,改革的成本高,代价大。第二套方案最有利于农垦的发展,但增加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操作难度大;第三套方案符合巴彦淖尔实际,改革成本低,震动小,易操作,也符合自治区“自费改革,适当补助”的精神。2002年12月18日,原盟委召开第18次盟委会议,对农垦体制改革的三套方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形成了[2002]5号盟委会议纪要。一是理顺农垦管理体制,将“巴盟农牧场管理局”更名为“巴盟农垦管理局”;二是理顺农垦财税体制,成立农垦财政分局、税务分局;三是将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全盟统一规划。自治区农业厅、农管局领导对巴彦淖尔农垦的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巴彦淖尔农垦是全区农垦改革最成功的一家。2003年5月5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同志视察巴彦淖尔农垦,高度评价了巴彦淖尔农垦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他强调指出:“农垦进行了体制改革,是很重要的事情,农垦不改就没有出路。但农垦这面旗帜不能倒,这个机构不能撤,这支队伍不能散”。

2005年,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借鉴安徽农垦等地的先进经验,市委、政府决定在保持土地、水面等自然资源国有性质不变、农垦职工身份不变、现行财税体制不变“三不变”原则的基础上,推进土地经营方式改革、费用承担办法改革、农牧场机构人事改革和剥离农垦教育。

土地经营方式和社保费用承担办法改革。土地经营方式实行社保田和租赁田“两田制”改革,对已加入社保的农牧场在册在职职工(含管理人员、教师),每人配置10亩左右的社保田,作为其统筹单位和个人每年所应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补偿,除社保田以外的其它耕地为租赁田,公开发包。全系统共为6542名参保职工配置社保田,占应配置人数的99%。社保田配

置面积4.9万亩,占总耕面积的12%。租赁田配置3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通过清丈土地,全系统新增计费面积4.2万亩。

机构人事改革。农牧场机关由过去7个以上科室统一合并为4个职能科室,管理人员由原来的919人减少为501人,分流418人,并实行严格的编制管理。干部管理由委任制改为聘任制,由党政双轨制改为单轨制,正职职数由原来的32人减少为16人,对场长进行了重新聘任。农牧场领导统一设置为5人,书记兼场长1名,专职副书记1名同时兼任纪检书记、工会主席,副场长设置为3名。在农牧场机构人事改革之后,局机关相应进行了改革,23个职能科室合并为9个部门,人员由171人减为118人,分流53人。

剥离农垦教育。农垦所属18所学校的学生、校产全部移交属地旗县区,共移交小学11所,九年制学校7所,移交教学班174个,在校生5072人,学校资产3475.5万元;在职教师共移交352人,每人每年带资1万元,未能移交的363名教职人员由农牧场分流安置。目前,职工中专和退休教师的移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三改一剥离”工作历时一年多,圆满完成了改革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从根本上化解了制约农垦经济发展的社保机制不稳、土地占有不公、机关人浮于事、社会负担沉重等矛盾。二是干部由委任变为聘任,薪随岗变,建立起了干部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为农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三是解决了教育投入无法争取国家投资的问题,将农垦学校纳入了农村牧区教育资源整合中,在剥离企业办社会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四是缩减管理人员、实行“先交费、后种地”,降低了农牧场管理成本。五是农工社保费用单位统筹部分用土地置换,变为由农工直接承担,使社保工作不再受农牧场的经营风险影响,初步建立起了农工参保的长效机制。2006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雷·额尔德尼在听取了汇报后对农垦改革及剥离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巴彦淖尔农垦内部改革成效显著,而且改革波动小,非常平稳。”

三、今后农垦改革的总体思路

今后农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过渡期实行“两套马车”运行,即保持局场两级体系,同时启动总公司和子公司,通过加快自身发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终极目标是实现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从现在开始重点减轻农垦及职工、农民负担,分步推进政企、政资“两分开”,农垦局职能及职工身份“两转变”,平稳推行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

首先,减轻职工、农民负担,解决医保、低保等问题,免除职工、农民承担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比照周边乡镇农民人均土地面积分给4亩左右零负担耕地。其次,以产业化发展为主线,组建一批专业产业公司,选取条件成熟的农场如乌梁素海进行公司化改革试点,积累经验。

再次,利用国有资源的核心优势及组织化等优势,谋求与全国知名大企业合作,形成农垦核心企业。然后以核心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采取资产重组、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集团公司。农牧场全部变成集团公司的基地和成员,并进行公司化改制,转为集团子公司,土地全部进入市场折资入股集团公司,形成集团公司内部与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之间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中外私有资本特别是职工个人资本参股,尽快改造成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提高非国有股权比重,使农垦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

第四,在集团企业稳定运行的同时,分步推进政企、政资“两分开”,农垦局职能及国营职工身份“两转变”。剥离农场社会职能,事权由农垦局统一收回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实行公司化经营,仍挂农场牌子,保留争取投资的渠道,待运行情况好转之后彻底脱离。农垦局过渡时期的行政职能逐步退出,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职国营职工19324人,其身份转换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四老人员”1859人在5年内可全部达到退休年龄,按政策自然退休,不再进行身份置换;其余年轻职工全部进行身份置换,脱离国营职工

身份,整体上转为集团公司员工;3万多农民与年轻职工并轨,全部转为集团公司员工。第五,强化农垦生态建设,乌兰布和沙区六个农场增挂国有林场牌子,使其更好地发挥巴彦淖尔生态屏障作用。

保持以上运行体制,逐步向“三化一减轻”过渡,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一)有利于农垦的发展。

巴彦淖尔农垦自兵团体改以来,前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几次改革。通过2002年的体制改革及2005年的“三改一剥离”,对资源配置进行了合理优化,提高了农场效益,有效的解放了生产力,激活了农垦经济,为农垦今后的发展找到了出路,也为农垦今后推行“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减轻农垦及职工负担,创造了条件。2002年的体制改革市里仅给了一条“财税独立、计划单列”的政策,没有增加市政府的财政负担,改革成本代价最小,改革后的巴彦淖尔农垦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系统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2亿元,较改革前的2002年增长4.87亿元,3年间平均增速45.6%。二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从无到有,全面复苏振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69∶12∶9演进为2005年40∶40∶20。三是投资渠道逐步理顺。农、牧、林、水、农业综合开发、计划生育等领域已按旗县对待实行计划单列,每年争取项目投资约2000万元,农牧场油路建设、电力建设纳入了全市统一规划之中,税费改革、粮食直补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四是解决了职工全员参保问题。2004年,自筹资金4910万元完成了社保缴费任务,职工全员加入社保,干部职工企盼多年的老有所养的问题得以解决。五是农垦财税体制运行良好。三年来共完成税收4545万元,完成财政收入6574万元,争取上级各类资金1.03亿元。

实践证明,财税体制的建立,为农垦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解决了农垦的政策断层问题,保持了农垦事业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为保留上级农垦部门的投资渠道,争取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垦靠发展二、三产业,增加自我积累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为维护垦区长期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有利于农垦的稳定。

农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几经变革。在运行机制方面曾多次进行过调研,但终因农垦的情况特殊,其固有矛盾和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未能彻底解决,而每一次调研论证,都在农垦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的震动和反响,引发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巴彦淖尔农垦本身又具有其特殊性,人口构成复杂。在兵团体改后,大批农民进入农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职工与农民杂居、土地互相交织的特殊现状。而且在一个家庭中,父辈是职工、子女是农民;父辈是农民,子女是职工;夫妻之间,一为职工、一为农民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法进行简单的分离。2005年进行土地经营方式和社保费用承担办法改革,调整和稳定了土地,如果重新划分农民和职工的土地,难度很大,容易造成波动。2002年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2005年推行“三改一剥离”后,垦区呈现社会稳定、人心思进的良好局面。按现行机制运行,对解决农垦实际问题,减少社会矛盾,保持农垦的长期稳定非常有利。

(三)推行“三化”农垦具备的优势及条件。

“三化”是较大垦区改革的主要模式,《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中明确指出,“国有农场的改革方向是,实行政企分开,按市场规则组建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经营管理企业。”推行“三化”,有利于整合垦区资源,保护和发展农垦先进生产力,提高农垦的市场竞争力,使农垦的优势和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巴彦淖尔农垦本身具备发展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的优势和条件。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且属国有性质。农场丰富的国有土地便于规模化生产,有利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集约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国家近年来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农垦土地的国有性质在发展工业征地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2005年,巴彦淖尔市委、政府批准

成立了农垦国土资源分局,为农垦进一步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巴彦淖尔市最大的一块国有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形成了优势产业。经过50多年的实践,农垦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批具有农垦特色的优势产业。玉米制种、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体系,加以整合即可作为产业做大做强;农场共建设了12个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及配套奶站,先后2次从澳大利亚进口高产荷斯坦奶牛2800头,现已发展到6000多头,有集约化发展奶产业的优势;农垦水域面积近55万亩,占全市水面的70%以上,组建专业公司发展水产养殖潜力巨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东有乌梁素海、中有镜湖、西有纳林湖及乌兰布和各海子,发展旅游产业前景广阔。特别是今年引进内蒙古金泰煤业公司投资3.2亿元开发乌梁素海生态旅游,将建设年收入近亿元的4A级旅游景区。纳林湖的旅游开发也即将全面启动。三是具有组织优势。农垦“统”的功能强,农工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特别是资源的国有性质,有利于它的合理配置,在推进产业化、集团化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和较大的潜力。

重点青少年群体好的方案 篇5

工作方案

当前,以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为代表的重点青少年群体,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已经引起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与青少年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树立和落实“大权益观”,切实发挥好共青团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具体利益的职能作用,真正帮助重点青少年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有效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进一步加强团的服务能力建设,团市委决定在全市县范围内就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维权专项行动。现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针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社会闲散青少年、问题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流浪未成年人、困难青少年等重点青少年群体,围绕学习教育、就业创业、恋爱婚姻、身心健康、困难救助、犯罪预防等领域,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汇集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通过深化志愿服务、青春创业、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帮助重点青少年群体解疑释惑、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以及问题青少年的感化挽救和纠遍帮教等工作,最大限度地为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

二、主要内容

1.针对社会闲散青少年,开展“导航行动”。社会闲散青少年是指16到25周岁之间失学、失业、失管的青少年。针对这个群体,特别是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要充分发挥社区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摸清各街道社区内社会闲散青少年底数和有关信息,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工作学习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辅导、生活帮扶、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服务,端正他们的人生态度,避免他们走上人生歧途。要深入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等重点工作,定期对社会闲散青少年进行预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应对措施,教育引导闲散青少年做社会有用之材。

2.针对问题青少年,开展“帮教行动”。问题青少年是指有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或道德规范相抵触行为举动的青少年,这里具体指服刑劳教、两劳释放、有轻微违法和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对服刑劳教青少年,借助监狱、劳教所、少管所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以“走进去——关爱失足青少年,走出来——感受社会温暖,大墙内外联动,警示教育共享”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两走一联”活动。对两劳释放青少年,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安置帮教。对有轻微违法和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建立“帮教档案”,坚持做到“五清”,即主要问题清、家庭情况清、主要社会关系清、经常接触人员清、现实表现清,制定并规范教育感化机制,引导问题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

3.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关怀行动”。以培育年轻无极限为主题,广泛开展技术技能、法律保护、卫生保健、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系列培训活动,提高青少年的自护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青少年尽快提升文化素养。要在青少年相对集中的学校或社区,广泛成立“4+x”模式的维权之家(“4”为其配备一名志愿者执业律师、一批法律书籍、一套青少年法律报刊和一台电视机,“x”为各地团组织和学校、社区为维权之家配备的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其它设施和物品),切实把维权之家建设成为进城务工青年的维权阵地。利用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资源,动员行政执法部门力量共同开展维权工作,切实为重点青少年群体办实事、解难事。

4.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保护行动”。流浪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的未成年人。针对这个群体,要联合民政等部门,推动各市成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针对跨地区流动的流浪未成年人,探索建立“爱心接力”机制,减少反复流浪,切实保护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联合公安等部门,对操纵未成年人和盲聋哑青少年流浪乞讨、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进行严厉打击。

5.针对困难青少年,开展“救助行动”。困难青少年是对经济困难青少年学生、贫困地区农村青年、下岗和失业青年、残疾青少年和服刑人员子女等群体的统称。针对这个群体,要通过实施“希望工程”,开展“手拉手”、“创业风帆助你行”、创办“爱心超市”等活动,及时对生活陷于困境的青少年进行救助,努力保障和实现青少年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健康权等合法权益。要积极发挥青少年宫、素质教育基地等团属资源的作用,向零就业家庭、享受社会低保家庭等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特长培训。要关注困难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积极调动家庭、学校、社区、传媒、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力量,通过采取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照顾、传媒引导、医疗跟进等措施,努力解决困难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三、组织实施

这次维权专项行动坚持重点突出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项目申报的方式进行。根据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重点选择维权专项行动中的一项或多项,重点项目突出,问题分析透彻,措施具体可行。

依据申报方案及时启动实施维权专项行动。工作中,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为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帮助,并探索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为深化和巩固维权专项行动工作成果,针对维权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加大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维权工作力度,切实落实好各项保护政策,积极建立健全维护重点青少年群体合法权益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服务,推进青少年维权工程建设。

四、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开展维权专项行动作为帮助重点青少年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的重要载体,切实摆上工作日程,制定工作方案,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实施。

2.狠抓落实,突出特色。按照专项行动的统一要求规划部署实施,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共青团工作实际,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突出当地特色,拓展行动项目,提高服务能力,切实为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实际帮助,解决突出问题。

3.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团属新闻宣传阵地和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维权专项行动,结合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维护重点青少年群体权益的良好氛围。

4.立足长远,务求实效。要坚持开展专项行动与强化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立足长远,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共青团服务青少年的能力,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共青团柳州市委员会

巴彦淖尔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调研报告 篇6

洛阳:呵护“折翼”青少年一个不能少

本报记者 韩俊杰 实习生 刘盾 《 中国青年报 》(2012年11月07日 08 版)

点睛

洛阳旭升中学校长杨健武说,该校自1980年开办以来,先后招收问题学生2300余名,96%以上的学生都实现了转变。他们中有的参军,有的考入高一级学校,都成了有用之才。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一个建筑工地上,23岁的建筑工程监理员王庆文(化名)正认真仔细地查找质量问题。而在2007年,王庆文因抢劫罪被判两年有期徒刑。在团组织建立的社区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的持续帮助下,他在刑满释放后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2011年6月,洛阳市被确定为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城市后,洛阳市委、市政府把此项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之一。团洛阳市委整合资源,创新突破,依托全市“网格化”的管理格局,与社区、办事处试点共建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对社区内青少年进行信息排查、动态联系帮扶,同时重点发挥工读学校旭升中学和政法部门等专门力量,构建阵地化的教育格局和多元化的帮教格局。2011年,洛阳市25岁以下青少年涉罪比例为29.52%,比2010年下降1.53%。

依托“网格化”管理,联系帮扶每个重点青少年

2009年年底,刑满释放的王庆文回到家中,一穷二白的家境让他不知所措。“母亲双腿残疾,父亲下岗,我又没啥技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就在王庆文彷徨失落时,他所在的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办事处南口社区的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到他家中走访。通过帮护人员的积极协调,社区先后为王庆文的父母都联系到了工作,并安排王庆文免费学习技能。“我今年年初学成技能后,找了份工程监理员的工作,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王庆文腼腆地说,自己现在生活稳定,正在谈对象。

自2011年以来,洛阳市开始试行网格化社会管理新模式,按照每1000户或3000人为一格,逐步将全市社区划分为900个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了专兼职网格管理工作人员。

社区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为何不利用网格队伍信息准、联系快捷等优势,创新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呢?团洛阳市委很快就行动起来,与办事处、社区试点共建青少年帮护中心。

记者在南口社区看到,社区负责人兼该社区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主任,社区下设4个网格的网格长分别兼任青少年维权帮护大队的队长,网格中的每个楼栋都设有一名志愿者,负责所在楼栋的青少年信息摸排和联系协调工作。

团洛阳市委书记程建龙介绍,目前团洛阳市委已在全市建立8个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依托城市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团洛阳市委对全市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基本信息进行全方位摸排,摸排出不良行为青少年409人,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325人,共734人。

针对摸排情况,每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青少年基本信息台账》、《重点青少年基本信息台账》、《重点青少年帮扶记录》,准确掌握了社区的重点青少年的家庭基本情况、社会关系资料、特点与能力资料等基本信息。

“摸排信息和建立台账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主要是对重点青少年的动态联系帮扶。”团洛阳市委权益部部长蔡珺告诉记者,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依托辖区网格服务团队、基层团组织和综治组织资源,按照重点青少年分布情况和个性需求,招募退休专家、律师、教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等成立专家顾问组和志愿者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引导工作。“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每月都至少举行一次法制教育类活动;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工作人员每周都要家访一次,协调解决家庭困难;对正常的青少年,则每季度走访一次,进行动态联系。” “从进校时的‘满目疮痍’到离校时的‘七彩阳光’”

洛阳师范学院的篮球场上,一场篮球比赛正在进行。李复刚(化名)步法敏捷,为球队连连得分。凭借高超的球技,原在工读学校旭升中学学习的李复刚在今年6月被洛阳师范学院提前录取为体育类本科生。

由于父母离异,李复刚从小就缺乏管教和关爱,孤僻易怒,读到初一时,就因打架连续被多所学校开除。无奈之下,母亲将他送进旭升中学。

“在老师的关爱照顾下,李复刚找到了归属感,并被发掘出篮球特长,他努力追求篮球梦。”洛阳旭升中学副校长王怀章说,李复刚从该校毕业后,学校为将他培养成才,让他继续跟学校的篮球教练练球,终于被大学录取。

“李复刚仅是我校培养成才的学生代表之一。”洛阳旭升中学校长杨健武说,为把学生教育成才,该校探索实施了“三笔育才”教学模式,即德育、文化课、艺术特长三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心理障碍多,德育工作和心理矫治是我校整体工作的核心。”王怀章说,为矫正学生,该校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活动,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帮助学生解答心理疑难问题。

杨健武告诉记者,针对该校学生基础薄弱和缺乏学习兴趣的状况,学校课堂教学低起点、缓坡度、重激励,通过分组互助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学校98%的学生都是男生,性格暴躁、好动,让他们一直呆在教室,很多学生就会吵架甚至打架。我教的初二年级每天下午都要安排90分钟的篮球课,这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还通过团队合作建立了对他人的信任感。”王怀章说。

“学生知识底子薄,必须通过差异化学习赢得人生的主动。”杨健武表示,为给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该校增开管乐、国画、拓印、泥塑等特色课程,学生多次在省级艺术大赛中获奖。“团洛阳市委等部门为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给我校多方面支持,如帮我们组织法制讲座、参观劳教场所等法制教育活动,选派洛阳师院等院校大学生志愿者为我校学生培训篮球、音乐等,还为我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捐赠20余万元的设备。在外界支持与学校老师的努力下,不少学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进校时的‘满目疮痍’到离校时的‘七彩阳光’。”杨健武说,该校自1980年开办以来,先后招收问题学生2300余名,96%以上的学生都实现了转变。“他们中有的参军,有的考入高一级学校,都成了有用之才。”

“拉一把就能成才,推一把孩子就完了”

每到周日,大学生宋清河(化名)一早就会来到学校附近的一个敬老院,打扫卫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犯罪公诉科科长袁沂告诉记者,2011年5月,高三复读生宋清河在网吧上网,顺手将邻桌女孩遗落的手机拿走。很快,宋清河被警方抓获。当案件进入检察院审查环节时,被取保候审的宋清河已将手机交还失主,认罪态度好,并坦承自己已被一所本科院校录取。

“当时如果我们起诉至法院,宋清河就会再次与大学无缘,我们决定让洛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对他进行社会调查。”袁沂说。通过对宋清河所在的学校、社区和家庭走访,检察院得知宋清河一直老实本分,这次盗窃是出于占小便宜的心理。“我们就根据社会调查报告作出了风险评估报告,认为宋清河的盗窃行为对社会危害性小,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且父母具备良好的监护帮教条件,因此我们对其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

涧西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韩建生介绍说,该院创造的“亲情会见”机制也让很多被羁押的孩子感受到关爱。“一名15岁的少年在20天内持刀抢劫7次,在羁押期间自暴自弃。然而我们安排他与爸妈见面后,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孩子很快树立了改造目标。” 韩建生表示,自2009年该院就从未成年人案件审查阶段入手,探索试行风险评估、亲情会见、诉前听证和法律援助四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感化和挽救作用,尽力减少刑事追诉活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负面影响。

在法院的审理环节,洛阳市同样对未成年人注重帮教,关怀备至,探索实施庭前走访、庭审教育和庭后帮教的“帮教三部曲”。

“一个国内某大型医药公司的制药工程师,一个16岁时就抢夺两万元现金的少年犯,这俩人能合二为一么?”涧西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玉琴谈起少年审判工作,感慨万千。“可他俩就是一个人。这样的孩子拉一把就能成才,推一把孩子就完了。”

“第一次讯问抢夺两万元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李重阳(化名)时,他不住地说想回学校学习。通过我们的庭前走访,我们发现这孩子本是一个踏实好学的男孩,但内心自卑的他被父亲打骂之后,寻求离家出走时才犯了错。”李玉琴说,在该院实施的庭审教育中,李重阳及其父亲受到了法制教育,都深感痛悔,法院遂判处了缓刑并积极为其减刑,使其顺利考上大学。在法院持续近十年的庭后帮教中,李重阳顺利读完大学,并在硕士毕业后被国内一家大型医药公司录用。

上一篇:奶奶对我的爱作文300字下一篇:个人履职尽责情况汇报材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