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模拟设计与实现

2025-01-21

校园网模拟设计与实现(精选8篇)

校园网模拟设计与实现 篇1

高空环境地面模拟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介绍了高空环境地面模拟控制系统的.系统组成与结构,对环境压力、环境温度、进气3个核心控制系统进行了论述,给出了各子系统的控制算法和软件设计流程图.实际运行证明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作 者:宋保民 张泾周 刘继先 强应民 SONG Bao-min ZHANG Jing-zhou LIU Ji-xian QIANG Ying-min  作者单位:宋保民,张泾周,SONG Bao-min,ZHANG Jing-zhou(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刘继先,强应民,LIU Ji-xian,QIANG Ying-min(陕西秦岭航空电气公司,陕西,兴平,713100)

刊 名:测控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MEASUREMENT & CONTROL TECHNOLOGY 年,卷(期): 25(6) 分类号:V211.74 TP273 关键词:高空模拟   过程控制   压力   温度   流量  

校园网模拟设计与实现 篇2

关键词:IPv6,过渡技术,NAT-PT,地址池,地址映射

一、引言

目前, 我国仅拥有约3.32亿个IPv4地址, 即使大量应用地址翻译 (NAT) 等技术延缓IPv4地址消耗, 仍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 还会显著增加网络复杂性和管理难度, 降低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1]。

2012年3月27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 公布了下一代互联网IPv6网络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 指明“十二五”期间,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以上, 推动实现三网融合, IPv6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500万, 实现IPv4和IPv6主流业务互通, IPv6地址获取量充分满足用户需求。

IPv6的推行势在必行。一直以来都代表着国内Internet发展水平的各大高校校园网, 其校园IPv6网络的设计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 高校校园网主要以IPv4技术为核心, 但IPv4存在先天不足, 使得很多学校的校园网络面临着各种问题, 如IP地址盗用, IP地址冲突.移动性能差, 安全性不足, 网络复杂, 路由表庞大, 管理困难, 端到端的通信破坏等问题。现阶段为了克服IPv4技术所带来的这些问题, 许多高校都提出了建设IPv6校园网络。

二、校园网络背景

信息学院有两个校区:龙腰校区和杜园校区。龙腰校区为主校区, 现在计划建设IPv6网络, 考虑到资金和网络使用频率和数据通信量问题, 决定杜园校区还是采用原来的IPv4技术, 主校区龙腰校区改造建设成纯IPV6网络。但是由于协议的不同, 会使得两个校区之间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存在诸多困难。因此, 提出在学院进行IPv4和IPv6技术相结合的校园综合网络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与建设的IPv4和IPv6技术相结合的校园综合网络应遵循以下原则:[2]

(1) 适应性:校园网IPv4与IPv6的共存能尽快实现, 能快速适应正常教学、办公的要求, 避免网络改造中大幅度调整带来的通信中断及其他问题.

(2) 经济性:在实现方案前提下, 应尽可能使用现有设备, 不进行大面积的更换设备, 不能适应IPv6网络要求的设备可降级使用。

(3) 稳定性:IPv4与IPv6共存时, 由于网络设备要同时支持两种协议, 必然增加内存开销和CPU占用率, 降低设备性能。因此, 需要充分考虑所选设备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4) 可扩展性:在实现IPv4与IPv6共存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网络环境对于应用逐步迁移到IPv6上的扩展能力, 避免网络设备不断升级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组网策略分析

在IPv4向IPv6过渡阶段, 不同的网络环境应用环境应该采用不同的过渡技术和机制, 明确应用的类型和范围, 并结合其他技术合理选择转换机制, 才能顺利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平稳过渡[3]。

目前, IPv4到IPv6过渡期间的过渡技术主要有三种:双协议栈、隧道技术和NAT-PT。若采用双协议栈技术建设全双栈网络, 互通问题可以解决, 但必须将原有的网络设备全部替换成同时支持IPv4和IPv6的设备, 投资成本大, 且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设备资源浪费。隧道技术是在边界处路由器将IPv6的数据包作为负载封装入IPv4数据包中, 主要解决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问题, 不能解决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而NAT-PT技术通过NAT网关实现IPv4地址和IPv6地址转换以及协议翻译, 则很好地解决了IPv6的孤岛与IPv4海洋之间的通信问题。

学院龙腰校区与杜园校区的网络通信问题属于纯IPv6网络与IPv4网络间的通信, 应采用NAT-PT转换机制实现互通。如此, 只需增加部分新的双栈设备实现龙腰校区原有的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升级, 而龙腰校区IPv6网与杜园校区原有IPv4网在各自网内分别互通。然后利用新增双栈设备进行NAT-PT实现龙腰校区IPv6网络与杜园校区IPv4网络间的互通。

四、NAT-PT技术概述

NAT-PT技术, 即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 , 主要用于解决IPv6与IPv4互通的问题。NAT的主要思想是通过NAT网关实现IPv4地址和IPv6地址转换以及协议翻译, 用于IPv6单协议网络节点和IPv4单协议网络节点间的通信。它的优点是不需要对现有的单协议节点做任何改动。

NAT-PT有三种机制实现IPv4和IPv6地址之间的相互转换[4]:

(1) 静态映射NAT-PT机制

静态映射NAT-PT机制通过手工配置IPv6地址与IPv4地址的对应关系实现IPv6地址与IPv4地址的转换, 其IPv6地址与IPv4地址是一一对应的。

当NAT-PT路由器收到一个源IP为节点A的IPv6地址的数据包时, NAT-PT路由器就会将其目的IP地址翻译为IPv4网络中节点C的IPv4地址, 反之亦然。

如上图, NAT-PT router将节点A的源IPv6地址3ffe:1111:2222:1::1映射为IPv4地址192.168.9.2, 将节点B的源IPv4地址192.168.10.1映射为IPv6地址3ffe:aaa0:yyyy:yyyy::1。

通常, 当IPv6网络中的IPv6单协议主机需要访问静态IPv4地址的时候采用静态NAT-PT, 如访问外部的IPv4 DNS Server就可以使用静态NAT-PT。

(2) 动态映射的NAT-PT机制

动态映射机制IPv6和IPv4地址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通过创建一个地址池, 根据需要从地址池中选取空闲地址来实现IPv6地址与IPv4地址的映射。

动态NAT-PT通过IPv6访问控制列表、prefix list或者route map来决定哪些数据包需要进行NAT-PT地址转换。另外还配置有上图中的地址池, 当NAT-PT路由器收到IPv6数据包, 能够匹配IPv6访问控制列表、prefix list或者route map时, NAT-PT路由器就使从IPv4地址池中取一个临时的IPv4地址给它, IPv6和IPv4之间的连接建立之后, NAT-PT路由器将各个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记录在一个表中, IPv4到IPv6的响应报文会根据映射表中的映射关系, 使用先前建立的连接实现从IPv4到IPv6的映射, 反之亦然。地址池中可用IP地址数决定能够并存的最大NAT-PT会话数。

(3) NAPT-PT机制

NAPT-PT机制是在动态NAT-PT转换的基础上, 采用“地址+端口号”的映射方式, 对TCP、UDP的端口号也进行v6到v4的转换。实现多个IPv6地址对应同一个IPv4地址进行转换, 然后不同通过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IPv6主机, 从而实现多个IPv6主机复用同一个IPv4地址的转换, 同时解决IPv4地址不够的问题。

从上述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 (NAT-PT) 的基本工作过程可以看到, 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 (NAT-PT) 技术较好地解决了IPv4和IPv6的互通问题, 其最大的优点是原有的大部分应用层协议不需要修改就能够解决两种协议的互通问题, 而且避免双协议栈中替换多数设备的高昂花费及其他各种复杂的问题[5]。

五、校园网通信模拟实现方案

5.1方案部署和设计

通过分析研究后, 学院网络由杜园校区原有的IPv4网络和龙腰校区新建的l Pv6网络组成, 龙腰校区内部网络通信使用RIPng路由协议实现, 而杜园校区内部网络的路由通信则使用RIP协议。

连接两种网络的接口设备由龙腰校区的出口路由器兼备, 作为NAT-PT设备, 同时加载了IPv4和IPv6双协议栈, 使用cisco c7200系列路由器, 实现纯IPv4网络和纯l Pv6网络的连接通信。设计出学院的主拓扑图如下:

5.2方案配置和模拟实现

针对方案的实现, 龙腰校区内部网络路由RIPng及杜园校区内部网络的路由RIP协议的配置在本文中就略过不作详细说明。

主体NAT-PT部分的配置, 采用了cisco公司的GNS3来模拟实现, 龙腰校区和杜园校区网络之间的NAT-PT设备路由器采用C7200系列路由器, 其IOS采用c7200-advipservicesk9-mz.150-1.M.bin, 配置NAT-PT的主设备的主要配置如下:

(1) 基础配置:

(2) IPV6网络访问IPV4网络的实现

(3) IPV4网络访问IPV6网络的实现

5.3实现测试

纯主机配置ipv6地址及使能ipv6协议, 成功。

龙腰校区纯IPv6主机PING杜园校区的纯IPv4主机成功, 反向PING亦成功。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本学院校园网的情况, 针对建设IPv4/IPv6校园综合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NAT-PT的解决方案, 完成了IPv4/l Pv6共存的网络部署和实现, 详细说明了NAT-PT的原理, 校园网IP地址分配以及NAT-PT技术的具体模拟配置实现, 这套校园综合组网方案会继续逐步完善、不断丰富和深化。今后将要在实现通信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网络Qo S、安全、负载均衡等问题。

参考文献

[1]Knights M.IPv6.Source:IET Communications Engineer[J].2007, 5 (02) :18-21.

[2]TSIRTSIS G, SRISURESH P.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 NAT-PT) [S].RFC2766, [S.l.]:IETF, 2000.

[3]Cisco Systems公司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第3版,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42-243.

[4]刘昕.IPv4与IPv6动态NAT-PT技术的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2011, (12) :61-62.

校园网模拟设计与实现 篇3

关键词:安全;ARP;攻击;WinPcap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1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RP Spoofing Attack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Bo Lin

(Sichuan of Business School,Deyang618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frequently occur of ARP spoofing attacks principle in the LAN,ARP spoofing software to construct the data packet,write ARP attack experiment simulation.

Keywords:Safety;ARP;Attacks;WinPcap

近年来,许多局域网内频繁出现区域性或整体性掉线,重新启动计算机或网络设备后恢复正常;网速变得时快时慢,并且极其不稳定,但单机进行数据链路测试时一切正常;时常听到用户的网上银行、游戏及QQ账号频繁丢失的消息。经研究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咎于ARP攻击。

一、ARP欺骗攻击原理

ARP协议在网络通讯的过程中是高效而且可行的,但该协议在实际运作中存在明显的漏洞。

首先,ARP协议是无连接的,ARP只考虑将数据发送出去,不管对方是否收到,也不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其次,它是动态的,它的应答是随意的。

更为重要的是,ARP协议是建立在对整个网段上所有主机完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无论局域网中哪台电脑,其发送的ARP数据包都是正确的。这样就很危险了!因为局域网中并非所有的电脑都安分守己,往往有非法者的存在,他们“无意”或“有意”发出的ARP请求或ARP应答必将对网络上的其他主机产生影响。

换而言之,ARP欺骗攻击的核心就是向目标主机发送伪造的ARP应答,并使目标主机接收应答中伪造的IP与MAC间的映射对,并以此更新目标主机缓存。设在同一网段的三台主机分别为A,B,C,如表1。

假设A与B是信任关系,A欲向B发送数据包。攻击方C通过前期准备,可以发现B的漏洞,使B暂时无法工作,然后C发送包含自己MAC地址的ARP应答给A。由于大多数的操作系统在接收到ARP应答后会及时更新ARP缓存,而不考虑是否发出过真实的ARP请求,所以A接收到应答后,就更新它的ARP缓存,建立新的IP和MAC地址映射对,即B的IP地址12.31.100.2对应了C的MAC地址00-E2-5A-33-33-33。这样,导致A就将发往B的数据包发向了C,但A和B却对此全然不知,因此C就实现对A和B的监听。

二、模拟ARP欺骗攻击实验的设计

我们就可以通过软件来构造ARP欺骗数据包,编写出进行ARP攻击的工具。本文用Visual C++6.0作为开发平台,使用WinPcap api编写模拟ARP欺骗攻击的程序进行攻防实验。代码如下:

1>以太网头

typedef struct ethdr

{

unsigned char eh_dst[6];//以太网的目的mac 地址

unsigned char eh_src[6];//以太网的源MAC 地址

unsigned short eh_type;//以太网的上层协议类型

}ETHDR,*PETHDR;

2>Arp 头

typedef struct arphdr

{

unsigned short arp_hdr;//硬件地址 以太网0x0001

unsigned short arp_pro;//协议类型 IP 协议0X0800

unsigned char arp_hln;//硬件地址长度 0X06

unsigned char arp_pln;//协议地址长度 0X04

unsigned short arp_opt;//操作类型 0X0001 请求0X0002 应答

unsigned char arp_sha[6];//发送端mac

unsigned long arp_spa;//发送端ip

unsigned char arp_tha[6];//目的mac

unsigned long arp_tpa;//目的ip

}ARPHDR,*PARPHDR;

3>ARP request 包的扫描

ARPHDR *DST;

for(i=1;i<254;i++)

{

DST->arp_tha =0xff-ff-ff-ff-ff-ff; //目的mac 为广播

DST-> arp_spa=i; //ip 遍历

Memcpy(DST,buf,sizeof(DST));//copy 到发送区

pcap_sendpacket ( pcap_t * p, u_char * buf, int size ); //发送数据包

}

4>ARP reply 包(IP 地址冲突)

for(i=0;i<发送的数据包数;i++)

{

DST->arp_tha=攻击主机的MAC;

DST->arp_spa=攻击主机的IP;//对目标主机进行攻击使目标主机发出ip 地址冲突

}

5>ARP reply 包2(IP 断网)

for(i=0;i<发送攻击数据包数;i++)

{

DST->arp_spa=Gatway 的IP; //源IP 为网关的IP

DST->arp_sha=攻击主机的MAC; //源MAC 为目标主机的MAC

DST-arp_tha=攻击主机的MAC; //目的MAC 为目标主机的MAC

}

三、结束语

在目前仍然是IPv4为主的以太网络中,ARP协议在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用Visual C++6.0作为开发平台,通过构造不同的ARP数据包来模拟各种ARP欺骗数据包,进行网络攻击和查找实施ARP攻击或被ARP病毒感染主机的实验。

参考文献:

[1]MS系网研究小组著.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配置、管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Cisco Systems公司著.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第三、四学期))第三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3]万荣泽,王世斌等著.网络规划与系统集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4]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校园网模拟设计与实现 篇4

为了评价移动通信设备的性能,需要在实际通信环境中进行反复实验,这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了缩短研制周期,节省研制费用,在移动通信设备的研制过程中,广泛采用了各种信道模拟器。

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信号频率为70MHz、基站天线高度为18m的移动通信信道的模拟器。该模拟器可以模拟移动通信信道的主要特点,如瑞利衰落(Rayleigh fading)、多径传播、电池传播路径损耗、多普勒频移等。

校园网模拟设计与实现 篇5

目录

ABSTRACTH

1 绪论

1.1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1

1.2.1国外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l

1.2.2国内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3

1.2.3虚拟校园研究现状…………………………………………………………4

1.3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4

2虚拟现实与虚拟校园介绍…………………………………………………………….5

2.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5

2.1.1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5

2.1.2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5

2.1.3虚拟现实的分类……………………………………………………………6

2.1.4虚拟现实的应用…………………………………………………………。6

2.2虚拟校园概述………………………………………………………………………7

2.2.1虚拟校园的概念…………………………………………………………。7

2.2.2虚拟校园的特征…………………………………………………………。8

2.2.3虚拟校园的软硬件组成…………………………………………………..8

2.3桌面虚拟现实技术……………………………………………………………….9

2.3.1基于真实图像的绘制技术…………………………………………………9

2.3.2基于VRML的虚拟现实技术…………………………………………….9

3虚拟漫游系统的三维交互技术………………………………………………….1l

3.1虚拟现实语占VI己ML.……………………………………………………………11

3.1.1 VRML的发展简史……………………………………………………….11

3.1.2 V砌ⅥL文件的组成………………………………………………………。11

3.1.3 VRML的工作原理及特性……………………………………………….13

3.2 Java和VRML……………………………………………………………………………l 5

3.2.1 JavaScript概述……………………………………………………………………1 5

3.2.2 VRML与JavaScript的结合……………………………………………。15

3.3虚拟场景漫游的数据库设计……………………………………………………17

3.3.1漫游场景数据库…………………………………………………………..17

3.3.2 VRML场景与场景数据库的交互……………………………………….20

3.4虚拟场景漫游系统的关键技术…………………………………………………21

3.4.1建筑场景的建模技术……………………………………………………….2l

3.4.2场景绘制技术………………………………………………………………22

3.4.3虚拟场景优化技术………………………………………………………24

4虚拟校园三维模型的建立…………………………………………………………..28

4.1模型建立…………………………………………………………………………..28

4.1.1环境模型的建立………………………………………………………….28

4.1.2建筑模型的建立…………………………………………………………。33

4.1.3其他模型的建立………………………………………………………….36

4.2三维模型的整合…………………………………………………………………36

5交互控制与实现…………………………………………………………………………39

5.1漫游系统的设计…………………………………………………………………39

5.2漫游功能的实现………………………………………………………………….40

5.2.1自动漫游的实现…………………………………………………………..40

5.2.2交互式漫游的实现……………………………………………………….4 l

5.2.3导航功能的实现………………………………………………………….42

5.3漫游过程中的碰撞检测…………………………………………………………42

5.3.1漫游过程中碰撞检测的流程……………………………………………42

5.3.2碰撞检测的优化………………………………………………………….43

5.4环境控制…………………………………………………………………………45

5.5导航图与三维场景的交互………………………………………………………47

6总结和展望…………………………………………………………………………………48

6.1论文总结…………………………………………………………………………48

6.2展望48

致谢49

校园网模拟设计与实现 篇6

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针对目前校园空间信息管理的需要,以商丘师范学院校园地理信息系统为例,对基于组件式GIS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对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利用SueprMap Objects组件式开发平台进行了系统开发与实践.结果表明,利用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对校园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管理、统计和分析是非常高效的,对建设数字化校园和教字化城市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作 者:贺振 HE Zhen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环境与规划系,河南商丘,476000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5(6)分类号:P208关键词:校园地理信息系统 组件式GIS SuperMap Objects 系统设计

校园网模拟设计与实现 篇7

1) 它是一款自由的软件,开放源代码,我们可以不用花费任何费用就可以得到它以及它的源代码,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他进行改写;不受任何约束的对其进行传播。

2) 是所有操作系统中运行平台最多的。

3) 能够与UNIX系统兼容,拥有一个非常好的用户群体。

文件系统作为操作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文件进行管理。文件系统位于操作系统的顶层[1]。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与文件系统打的交道是做多的,比如我们查找文件,新建文件,清除文件等等。在操作系通的接口中文件系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把我们使用计算机操作的抽象数据转换为能够在计算机物理设备上存放的具体数据,并且给我们提供访问和谐数据的结构和方法。而在Linux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虚拟文件系统来支持各种各样的文件系统,其中ext2文件系统是使用的最广泛的[1]。 而本文就是论述如何使用C语言来实现一个简单的模拟Linux文件系统,文章里面介绍了对于这次设计的设计思想,怎样进行文件系统的实现,以及对这个简单的模拟Linux文件系统的功能描述。

1设计思想

我们的设计任务是在任一OS下,建立一个大文件,把它假象成一张盘,在其中实现一个简单的模拟Linux文件系统 。我们为其设计了作为一个文件系统所具有的基本功能;首先,在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两个用户,一个是普通用户,他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文件的读写操作,同样也可以读文件进行删除和编辑, 但是有权限限制;另一个就是管理员用户,他同样可以对文件进行读写操作,与普通用户不同的是他的权限级别更高,他可以对普通用户所建立的文件进行删除和读写,但是普通用户对他所建立的文件只能读,而不能进行删除;除此之外,对于系统的其他功能设计描述如下,这个简单的模拟linux文件系统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能够显示当前系统中的文件目录,然后能够进入这些目录中去查看目录下的文件,并对这些文件进行操作,比如读文件内容,查看文件属性,对文件重命名,删除文件, 当然在进行文件或者目录删除时是有权限限制的,如果该文件属于用户建立那么管理员个用户都可以对其进行操作,如果属于管理员所建立的,那么有些操作用户是不能进行操作的,该权限只属于管理员所拥有;同时系统中我们还可以对文件进行重命名。对于这一切简单功能的实现我们都是基于c语言来实现的,同时对于文件的存储我们使用的数据结构来实现。

2文件系统的实现

系统通过调用函数实现了用户的登录、创建目录、更改目录、创建文件、修改文件以及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系统主要的数据结构设计有一下几部分,目录结构,超级块结构,读取文件的物理块;对于系统的功能实现我们是通过系统调用相关函数来实现的,对于这个简单的文件系统,我们在其中主要的函数有:文件的创建函数,权限的判断函数,文件删除函数等等。

1 )数据结构设计:

目录结构:

2 )主要功能函数设计:

创建文件函数:

3)系统功能的操作描述:

运行程序,选择格式化后进入登陆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登陆进入界面我们会看到一系列菜单项,然后根据密令提示来进行操作就行了,具体操作如下:

显示目录下的文件:在系统界面输入dir命令就可以显示系统中当前所有目录以及目录下的文件。

创建目录:命令提示哪里输入:“cdir目录名”,然后就可以创建一个用户命名的目录了。

创建文本文件:“create文件名”进入文本文件建立,当文本编写好之后根据提示以”###”结束即可。

编辑已存在的文件:“edit文件名”进入编辑,在文件编辑好之后根据提示文本编辑好之后以”###”结束。

显示数据块的占用情况:“bit”命令就可以查看当前系统中模拟硬盘的数据块占用情况了。

进入目录:根据提示输入命令“cd目录名”我们就可以进入你所想要进入的目录了,但是在进去目录时最好使用dir命令来查看一下当前系统下的目录,不然如果当你所想进入的目录在系统中不存在时输入无效。

显示文件属性:使用“cd”命令进入文件所属目录后,使用 “attr文件名”命令查看即可。

读取文件:使用“cd”命令进入文件所属目录后,使用“re文件名”就可以读取了。

重命名:使用“rename文件名”j就可以对文件进行重命名了。

删除文件:使用“ delete文件名”命令删除即可。

注销用户:使用“ logout ”命令即可。

退出系统:“exit”命令即可。

系统在windows 7下的运行结果:

创建文件——create

显示当前数据块占用情况—— bit

显示文件属性—— attr

3结束语

在操作系统的学习中,项目设计是该门学科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项目设计我们可以更加具体的去理解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这次项目设计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操作系统中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使之更为具体化让我们更能容易理解;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的设计来提升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我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同时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掌握的不够透彻;不过最终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我们终于将项目设计完成。同时,这次项目设计中,我们在老师的身上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再次表示感谢!同时, 对给过我们小组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老师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任爱华,侯雷.操作系统实用教程[M].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春葆.数据结构教程[M].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张莉莉,王卫华.Linux文件系统的模拟实现[J].软件导刊,2010(11).

[4]博韦,西斯特.深入理解LINUX内核[M].陈莉君,琼声,张宏伟,译.3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校园网模拟设计与实现 篇8

关键词 三级网络技术;VB;模拟考试系统;随机抽题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29-03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也已成为用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为方便广大学生检验习得的网络技术知识,并积极备战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等级考试,在此进行基于VB的三级网络技术模拟考试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所设计的三级网络技术模拟考试系统从学生角度出发,最终完全面向学生。它既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提高考生认知能力和适应考试的能力。该系统随机抽取题目,自动对试卷进行评分,增加了考试的实时性和全面性。此外,三级网络技术模拟考试系统作为学生独立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助于促进远程教育中教育资源的开发。

2 系统功能概述

该三级网络技术模拟考试系统使用了VB、Access主要开发工具和Photoshop辅助工具,由管理员模块和考生模块两个模块组成。由于三级网络技术知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所更新,则管理员模块可以解决知识更新伴随的试题更新问题。三级网络技术考试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题,综合题作答形式与填空题相近,本模拟考试系统将其归类为填空题。此外,考虑到初学者学习网络技术知识会有感到枯燥的时候,故在此增设娱乐区域,希望使学习者得到适时放松,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3 系统功能分析与实现

系统功能分析

1)系统客户端功能分析。该三级网络技术模拟考试系统主要分为管理员模块和考生模块,由于该系统面向的对象是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者,因此两个主要模块的功能都是为学习者量身打造。本系统的具体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系统数据库功能分析。该模拟考试系统要长期存放大量的试题和考生信息等数据,即需将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在上述的模块中除了娱乐区域,都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该系统涉及的数据库系统以模拟考试系统功能为基础,建立一个名为“模拟考试系统数据库”总的数据库。总库中包含学生信息表、选择题题库表、填空题题库表、试卷参数表和学生考试试卷表等5个数据表。该数据库主要用于登录系统和抽取试题进行考试,用户实际操作的是数据库中这5个不同数据表相互连接后的结果,以便系统正常运行,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工作效率。

系统功能实现

1)数据库实现。依据本系统的实际特点和功能要求,该数据库中主要选择题题库表和学生考试试卷表等5个表。选择题题库表项主要有选择题号、题干、选项、标准答案、解析、错误次数等。学生考试试卷表项主要有试题在试卷中编号、试题在题库中编号、试题答案、学生答案、得分等。

2)客户端功能实现。在考生总界面中,单击“模拟考试”按钮,再单击随之出现的“开始考试”按钮,即可进入与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等级考试类似的考试界面中,系统客户端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3)计时功能。由于考生已知道考试总时间,没有必要再设计一个倒计时功能来增加考生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考生知晓实际所用考试时间能反思出自己对试题的掌握情况。综上,本模拟考试系统将真实考试环境中的倒计时功能改进为直接计时功能,流程如图3所示。

4)随机抽题功能。考生在单击“开始考试”按钮的同时,系统自动从数据库对应表中通过循环产生的随机数生成40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的题号,逐个保存至数组,然后将抽取的试题题号植入考生考试试卷表中。在考试界面中需新建一个Adodc控件,将Adodc控件的数据源设为考生考试试卷表和选择题表与填空题表的条件连接体。随机抽题的流程如图4所示。

5)统计考生的成绩。考生顺利答完所有题目,单击“交卷”按钮,或者考生考试已到120分钟的真实考试时间,系统会自动判断考生的答案正确与否,统计出考生所得分数,关闭模拟考试界面。统计分数的流程如图5所示。

4 总结

本文是针对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的学习和模拟考试所做出的一些研究,对于自主学习三级网络技术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系统经过多次修改和调试,基本能实现模拟考试、总结学习成果等功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本系统分数统计的细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洋,李胜.基于VB的计算机二级考试练习系统设计[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7-29.

[2]唐建国.基于VB+ACCESS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12(2):19-20,23.

[3]唐赞玉,瞿绍军,彭华.基于VB的计算机考试复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39-42.

[4]武怀生.基于VB&ACCESS的考试系统中生成不重复随机试题的算法及程序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10):132-134.

上一篇: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下一篇:学校规范化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