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龙纪念馆观后感

2024-11-16

孙文龙纪念馆观后感(通用4篇)

孙文龙纪念馆观后感 篇1

3月4日这一天,注定不能平静的度过了,参观完孙文龙纪念馆后,我内心深深被震撼,于是有感而发。

孙文龙他的一生,作风过硬,务实求真,敢想敢干,致富百姓,走一处、变一处、干一处、红一处。他思想超前,开创种苹果树之先河,给寺头人民栽上了摇钱树;树旗标帆,栽桑养蚕,使阳城成为“山西之首、华北之冠”;开渠截流、筑坝建库,创出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全国第一县;敢为人先,大胆创新,高寒地区试种棉花成功,受到了周总理的赞扬。在武乡任职期间,实事求是平反冤家错案2220件,赢得民心。

臧克家曾经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将他摔垮,给人民做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把尸首烂得更早;只要出风吹过的地方,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一个共产党员、县委书记逝世三十多年来,人们没有忘记他,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的敬仰他、缅怀他、传颂他……

那么,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该做好以下三点:

一、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的灵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精彩。作为新时期的党员,更应该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理论上保持正确性政治上才能慢慢成熟,信仰才会坚定,思想目标才更加执着,行动上才会不可动摇。

二、牢记党员身份,“思想上入党”从现在开始

当我们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有的特殊身份“共产党员”,这是一个给我们带来光环和荣誉的身份,更是一个给我们带来监督和责任的身份。一名真正共产党员,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入党,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党。组织上入党是一时的,思想上入党是一世的。

三、为人民服务,从身边做起

平凡中的伟大,正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我们要把为人民服务始终作为自己理想的起点,信念的支点。在工作中牢记党的宗旨,把实践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得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甘于奉献无愧于心,我认为这是一个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它将指导我一生的前进方向。

孙文龙纪念馆观后感 篇2

孙文龙纪念馆坐落于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孤山脚下, 是群众自发集资修建的一个文化教育基地, 是一座群众自发竖起的丰碑。纪念馆内有展览厅、缅怀堂、碑林、百廉塔、清官展厅等十余处红色景点, 其内容丰富, 还融入许多现代要素, 生动地展示了孙文龙同志不平凡的一生。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 是指孙文龙同志1957 年响应党的号召从优越的省委机关主动申请回乡支援农村建设, 先后任乡长、公社书记、副县长、县长, 连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期间, 带领人民群众真抓实干, 脱贫致富的一段历史过程的留存印迹。在物质形态资源层面, 主要分为三类:历史发生遗址、留存遗迹和历史文物。在非物质形态资源层面, 主要是指孙文龙同志留给后人的弥足珍贵的一心为民、敢为人先、造福百姓, 勤政廉洁、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的孙文龙精神。

二、参观游览受教育者的接受机制、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

(1) 接受机制。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功效的实现, 在于将这些文化资源教育客体的潜在功能转化为受教育者心灵上的显在, 潜在向显在转化的关键在于搭建教育资源客体通往受教育者的接受机制路径。例如, 学生通过观看展厅里的图片, 感受孙文龙不平凡的一生, 了解他带领百姓潜心致富的故事。在潜在向显在的转化过程中, 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参与互动方式, 创新孙文龙精神教育模式, 让中职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增强参观游览者的体验性感受。

(2) 内化机制。内化机制的构建阶段, 是教育者将教育客体所承载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灌输给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在相应的时空和环境的影响下, 接受文化资源教育客体后, 会激发移情效应, 形成自己内心深处对于教育客体的体验感受, 进而将内心的真实情感映射到教育客体之上, 形成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 选择性地接受这些价值理念, 进一步地转化为自身的意识思维方式。例如, 一位来阳城县的同学说, 每当走进纪念馆会心怀激荡, 觉得自己在一点点接近历史。站在纪念馆里, 想着孙文龙带领群众种植苹果、树旗标帆、栽桑养蚕、开渠截流、筑坝建库, 使阳城成为“山西之首、华北之冠”的事迹, 被孙文龙敢为人先、踏实肯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所感动。

(3) 外化机制。外化机制的构建阶段, 是受教育者将接受的教育资源客体涵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转化为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构成。外化是相继内化完成之后, 将这种心理构成转化成现实的心理情感状态和个人行为, 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理念和行为, 是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实现的最后阶段和终极呈现。受教育者主动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 并付诸行动, 形成思想行为的外化, 最终完成整个一系列的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与功效的实现。

三、改善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效果的相应措施

(1) 强化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效果的接受机制。当前, 纪念馆游览中存在对游客主要采取灌输式教育, 无法唤起游客的兴趣, 欠缺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现象。因此, 除对游客进行细致讲解、布置好图片与遗迹的展览外, 还要注重转换角色、创新条件, 让游客转变身份, 由被动参观为主转变为参与式互动体验。可以按照当时的情景, 编演短小的革命情景短剧, 邀请游客扮演短剧中的角色, 亲身体验那一段历史;可以参照当时的民谣、诗歌, 谱成曲子, 让游客参与其中, 重回那些如火如荼的征程岁月;可以编演短小的歌舞节目, 并穿插革命知识竞猜、旅游遗迹遗址方面的知识竞赛等小节目, 促使中职学生参与其中, 在寓教于乐中内化孙文龙精神。

(2) 完善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效果的内化机制。在讲解员讲解方式方面, 园区应该对讲解员定期进行培训教育, 组织编写规范、生动的解说词。讲解员在讲解时, 可以加入快板、口技、歌谣等技巧, 增强解说的趣味性。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讲, 情感是影响接受效果的关键因素, 情感的充沛或欠缺对接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讲解员应该根据孙文龙精神弘扬传承的目标, 将情意融入到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构建的氛围中, 为受教育者营造丰富的情感体验场景, 加深受教育者对孙文龙精神的内化。

(3) 整合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效果的外化机制。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功能, 体现在参观游览过程中, 教育的成效展现在反馈机制中。在以往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传统教育传承方面有时没有得到很好的强化。因此, 应该注重分析中职学生的内心期待, 运用多样化的途径来不断满足学生的参观期待, 满足其孙文龙精神情结, 能够更好地将孙文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 激励受教育者接受并外化孙文龙精神, 在现阶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取得良好的参观游览效果, 促进职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鹤文.孙文龙故居研究[J].工业建筑, 2015 (08) .

[2]班武奇.小议旅游资源赏析和审美移情[J].旅游论坛, 2015 (02) .

观孙文龙纪念馆有感 篇3

3月16日下午,市档案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位于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的孙文龙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全体党员干部首先来到孙文龙塑像前,重温了入党誓词,进行了集体宣誓,随后集体观看了《太行山上的焦裕禄》专题纪录片,最后在讲解员声泪俱下的解说下集体参观了孙文龙生平事迹展览馆、中国清官纪念馆,共同瞻仰了千米碑林,孙文龙书记立党为公、廉政为民、心系百姓的精神深入人心。

孙文龙一生清正廉洁、勤政务实,先后在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大兴栽桑养蚕,兴修水利,创全国水利先进县,高寒山区试种棉花夺高产,多次受到中央、省、地领导的表扬称赞,对晋东南老区的蚕桑、水利、林业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孙文龙同志是党的好干部,是人民的好公仆,他的感人事迹深深触动了每一个人,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教育课”,党员干部在今后的的工作中都要心系百姓、为民务实,争做孙文龙式的好干部。

孙文龙纪念馆观后感 篇4

教室里一反平时的喧闹,只有班主任将老师踱来踱去的脚步声。看了《十大孝心少年之一—赵文龙》的影片后,我和同学们一样,心里就像大海的波涛,不断翻滚,久久难以平静。脑海中不断闪过的是那圆圆的脑袋、穿着一身绿色运动服、一双普通拖鞋的赵文龙的影子!

赵文龙的妈妈在他六岁时得了糖尿病,卧病在床不能工作。他妈妈为了不拖累丈夫狠心离了婚。幼小的文龙选择了留在妈妈的身边照顾妈妈。从六岁开始文龙就已经学会一边做家务,一边照顾妈妈。上了小学后,文龙又要照顾妈妈,又要做家务,又要读书,家里家外,忙的不可开交。当同龄人在享受父母百般疼爱时,幼小的赵文龙却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片晴空。这样一直到十四岁,医生说糖尿病人要注重饮食健康,赵文龙就每天按照医生说的去做,认真的照顾妈妈。

上一篇:作文中秋下一篇:自我大曝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