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打工受挫

2024-10-13

大学生打工受挫(通用8篇)

大学生打工受挫 篇1

在我看来,大学生打工受挫非但不是怪象,且是情理之中的事,不受挫才怪了。

打拼在这个社会,有几个人能够保证一帆风顺,别说是稚嫩的大学生,老于世俗的人也难免栽一两个跟头。没有刀疤的人怎么能够坐上黑社会老大宝座?大学生打工,常见的目的是积累经验、增长知识,这里把知识改为见识也许更好,能和经验对称起来,也就和历练联系到一起去了,所谓历练,即经历世事,锻炼自己。既为世事,便有残酷;既为锻炼,必有挫折,都是难以避免的事。未闻人出生落于襁褓而一生不离,在离地的那一刻,他便开始体验生命之难,几经摔倒才能正常行走,没有学会吃饭也只能是饿死的份。待长大之后,也是无时不刻都经历这各种挫折,于大风大浪中历练,最终成为一个拥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所以说,大学生打工受挫只是人生历练史上的一小段征程,社会要求我们一生历练,为何在这时候遭冷遇就在那瞪目疑惑?小学生就念叨失败乃成功之母,何则此时却大惊小怪?

大学生打工受挫是人生困难旅途中的劫数,其自私心理也是让这劫数来得频繁,至而有些没有必要的问题也因其为大学生而出现了。一般大学生打工都容易有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工作时间短且间断性强,打工的目的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心中只是念叨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处世经验,看重的是今天能够获得多少收入,由此导致组织归属感弱,难以从组织的角度去看待这份工作,有着这样的心理,一旦出现所从事的工作无益于自己利益时,怠工,散漫心思就产生了,慢慢地演变为逃避,不再从事这份工作。面对这种情况,狡猾的组织会利用其特点而将其欺骗,先以高工资短时间诱惑其来兼职,然后在结算之时附加各种条件,让大学生愤愤离去,这可看做是“黑吃黑”;而一般性的企业则对大学生不再感冒,不想招一些只考虑自己利益而忽视企业利益的职员。如此一来,大学生所谓的遭冷遇和被欺骗就根本不足为怪了。

人生必经之事难以避免,追问无意;自身所存缺陷后天生成,尚可改变。

大学生打工受挫 篇2

一、大学生就业受挫后的心理表现

1、焦虑恐慌心理

近年来, 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求职越来越困难,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常见现象。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 十年寒窗苦读和家庭的热切期望, 使他们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倍感压力。有些大学生面对用人单位笔试、面试时手足失措;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紧张不安;有些同学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苦恼不已。在求职失利后, 大学生往往会觉得无法面对家人、朋友, 焦躁不安, 心神不宁, 意志消沉, 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挑战。

2、自卑怯懦心理

大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知识面广, 通常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和个人抱负, 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 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很多大学生就像温室中的花朵, 缺少风雨的洗礼, 学习生活一帆风顺, 很少受到挫折, 抗挫折能力差。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 因所学专业冷门、综合素质不高或自我定位过高等原因, 有些大学生求职屡屡受挫, 巨大的反差, 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的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分的低估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面对用人单位时缺乏自信,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不战自败, 丧失很多的就业机会。

3、自负偏激心理

一些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 又是党员或学生干部, 在校期间往往众星捧月, 无意间自我意识过分膨胀, 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 心高气傲, 择业期望值很高。在就业选择上形成自负攀比心理, 把待遇是否优厚、工作是否轻松、环境是否优良等作为选择标准, 求职时既要求工作轻松、压力小, 又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面对一些就业机会时, 患得患失, 难于做出抉择, 结果往往错失良机。一旦错过机会, 又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家里没有背景等, 认为社会不公平, 产生愤世嫉俗的心理,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

二、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形成的根源

1、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1999年开始, 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 在校学生总量不断增多, 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 达到680万人。与此同时, 受经济危机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影响,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十分紧张。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需求的增长速度,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 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 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10多万人选择“啃老”。

2、不合理的择业观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 理想与现实脱节, 就业期望过高, 存在从众心理, 就创业意识淡薄。他们向往大城市、向往高薪酬, 只愿意在环境好的单位工作, 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基层或偏远地区工作, 存在“一劳永逸”的观念, “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 择业时存在攀比心理, 有一定的盲目性。

3、不健全的求职心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普及程度不高, 对大学生求职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求职时往往比较盲目, 没有做好求职心理准备, 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没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与调适措施, 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 无法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不同的心理状态面对挫折时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4、不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目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仅局限于宣传国家就业政策, 组织校园招聘会, 发布招聘信息, 提供就业派遣办理等服务,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求职技能培训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完善, 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

三、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的调适方法

1、分析形势, 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朝着市场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但与就业市场的要求仍然还有一定的距离。高校应该通过专家讲座、课堂教学、模拟招聘、主题班会、网站宣传等途径为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与国家就业政策,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 全面掌握国家就业政策,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提高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脚踏实地,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 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积极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 抓住每一个机会, 有了立身之地, 再寻求发展。

2、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受挫现象较为普遍, 有必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 但是由于条件所限, 高校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力度仍不够。高校应加强对现有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 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能力, 逐步实现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就业工作人员应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密切合作, 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适自我, 做好求职前的心理准备, 疏导就业受挫后出现的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将就业心理问题扼杀于摇篮中。大学生应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努力学习和掌握自我调适的技巧和方法,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就业, 尽快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提供全程就业服务

高校除提供就业信息外, 还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 树立全程就业服务的理念。通过优化设置, 将求职技能训练、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整合为一个整体, 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侧重, 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 以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 提升职业能力, 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 达到科学择业的目的。另外, 对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提升求职技能, 增强自信心, 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 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出路和就业机会。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齐心协力, 切实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才能减少和预防就业挫折心理的出现。

摘要:受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影响,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就业受挫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就业受挫心理的表现和成因进行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如何调适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饶莹心.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1 (4) :24-25.

[2]、何亦名, 张炳申.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教探索, 2006, (1) :58.

[3]、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010.

[4]、刘小玲.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2006.

浅谈学生受挫心理及教育引导 篇3

【关键词】学生;受挫心理;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21-01学校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比如,重视品德、智力的培养,轻视心理素质的训练;过分强调理想教育,忽视现实教育;重理性判断而疏于非理性情感世界的培养等等。因而使得教育与现实脱节,学生仅仅作为知识的富翁,而在走向社会之际,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变的人际关系而瞠目结舌,无所适从,甚至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和恐慌。在小学生中,更多的表现为心理受挫。有的来自外部因素,如亲人去世父母离异等非正常刺激;有的则来自于正常的外部刺激,如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同学间的矛盾、纠纷等。学生通常在家庭、学校和交往中受挫后产生某些消极的心理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对待学生因挫折心态而引发的消极表现时,不能简单就事论事地批评、禁止,而是分析其心理受挫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以疏导、教育。

1教育学生正视挫折

培养耐挫能力,可首先教育学生懂得社会生活及其复杂,充满矛盾,无论在那个社会生活,个人的社会需要不可能百分百地得到满足,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所谓的“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一帆风顺”等等是人们的一种心愿、理想。实际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有某方面目标不能实现,总有事情办不成功,总有天灾人祸,因此总要遭遇这样那样的挫折,只是挫折轻重程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不同而已。经历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敢不敢迎着困难而上。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挫折面前,如果一个人仍然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轻易地改变计划和决定,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善于抑制消极情绪,能深思熟虑,克服内外障碍,他就能获得成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根据青少年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他们耐挫能力的培养。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的意志品质较为薄弱,比较容易受暗示,做事或优柔寡断或盲目草率,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坚持性也较差,尤其是对有一定困难的事情,他们容易半途而废;在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不良的情绪性行為。

针对学龄初期儿童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从培养他们挫折的容忍力出发,应加强对他们的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培养。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在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时,容易退却、逃避,甚至会控制不住而哭泣。我们应帮助他们培养自己初步的自控能力,训练他们在小问题、小困难面前战胜自己;同时要增强他们自理、自立的意识,减少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虽自制力有较显著的增强,但在学习或品德等方面受到老师或是家长的批评、指责后,仍易产生自卑感,表现为上课因害怕讲错而不敢举手发言,班级活动经常推辞或勉强应付,有的还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在遇到有一定困难的任务时,难以坚持。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意志特点,家长和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客服一定困难。此外,在失败面前,要教会他们积极地自我暗示,持之以恒,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摆脱和改变困境,以获得成功。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坚持性、自制力、果断力、自觉性都有所增强,他们能根据行动的目的作出决定,且依赖性减少,但行动自决方面的轻率或优柔寡断仍时有表现,对活动有热情,但受挫后又立即消极躲避。针对他们意志品质发展特点,应着重加强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的培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挫折超越力。

3指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将要达到什么程度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同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一样,同属于动机系统的需要部分,支配着行为朝向所要达到的目标。抱负的行动目标及其标准由自己规定,而不是由他人或集体强加的。但这种自定的内部标准也是在外部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学生抱负水平的高低和变动受个人的学习成败经验的影响,这一观点已得到许多研究者的支持。一些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经验一般能导致抱负水平的提高,早期的成功可以促进儿童建立自信心,增加对成功的期望,并且在遭到失败时也能使他不被失败所压倒,并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相反,早期学习中不断遭受失败,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会影响或降低抱负水平,失败愈惨重,愈会妨碍儿童今后的努力程度。

4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吃苦教育

大学生打工 篇4

大学生课余打工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学府培养的并非是只能在象牙塔里做科研写报告的书呆子,更应是能适应多变、复杂社会,可以抓住机遇和面对挑战的综合素质人才,也就是英文中所说的兼具academic 和 practical双重特质的社会储备力量。与英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相比,我国学生进入社会获得工作经验的年龄相对较晚,但随着教育对于学生自立意识的重视不断增加,大学生打工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打工往往会面临同工不同酬、被拖欠或克扣工资甚至发生工伤的遭遇。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挣取部分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利用假期或课余兼职本应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当这件好事因为得不到报酬甚至身体受到伤害而成无奈、痛苦时,对于完善、高效的法律体系和救济途径的诉求之声愈发声高。

一.问题背景

老师在课上也提起,法律的修订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迅速变迁,致使打工大学生成为没有法律保护的真空主体。事实上,数年前高校学生打工人数寥寥是有特定时代背景的:在当时学生工作由国家分配,学生缺少外出打工的动因,即使少量学生的外出打工也处于学校的严密控制下[1],因此这些学生的权利基本不会受到侵害,而如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人才市场相对持续饱和的情形下,即将迈入社会的在校生为适应市场需求全面提高竞争力,而在课余时间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除却上文所提及的素质教育对于自立的重视成为大学生打工现象日益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国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扩招,学生积数变大,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在校贫困生群体也越来越庞大。目前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为20%,特困生比例为8%[21]。

二.打工大学生法律地位不同观点阐述

2关于“打工大学生”的法律地位,我国现行劳动立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学界也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打工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理由是:其一,大学生符合我国劳动立法关于劳动者劳动资格的规定;其二,把大学生纳入劳动法律关系的范畴可以弥补我国关于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盲区”,有助于保护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另一种观点认为则不承认“打工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理由是:其一,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不能将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简单引入劳动法的范畴,否则会导致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无限扩大。大学生不能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主要因为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其主业是学习,大学生外出打工不是一种就业行为,更不能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且大学生在校期间受校方各种管理制度的约束,其行为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不完全符合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其二,我国现行劳动立法并未将“打工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范畴。

综上,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和核心问题是: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其劳动权益是否受劳动法保护。

三.大学生应纳入劳动法保护对象的几点理由

(一).劳动者定义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没有对“劳动者”的内涵和外延给出明确的界定,这导

3致了概念的模糊和保护的不周,在此,只能从法理上进行分析[3]。在宪法上,劳动者指一

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宪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另外,《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这使得对大学生的劳动权的讨论不仅仅在理论上有很高的价值。但是,1 大学生打工维权之现状与对策 陈丹 镇江高专学报 2008(7)论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法律保护 石磊 中国校外教育 2011(4)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 钱小敏 时代经贸 2008(4)

宪法保障的仅仅是公民的劳动权,是一种就业机会保障权,《民法通则》赋予公民的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地位,都不是具体的劳动权利义务保护。因此,对劳动者的保护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法规上,也就落到了劳动法上。在劳动法上,劳动者指的是具有劳动资格并且已经参加劳动关系的公民。劳动资格主要取决或者受制于下述因素:一是年龄,劳动法第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健康,在劳动法中,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需的健康条件。三是智力,从精神健全、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三个层面去考察,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四是行为自由,公民必须能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综观上述因素,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满足这几个条件。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周岁之间,智力正常,而且拥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大部分大学生都属于健康群体。因此,大学生应该可以参与具体的劳动关系,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二).大学生打工与兼职、勤工助学的不同区分

司法实践中,将打工大学生排出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外,原因是我国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根据该条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但“勤工助学”与“大学生打工”

4并非同一个概念。

1.“兼职”: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职务。“兼职”并非规范的法律用语,而是对一种工作状态的表述。它具体是指,一个人在已经拥有一份工作的前提下,又利用这份工作之外的时间从事第二份甚至是多份工作的状态[1]。然而,大学生打工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兼职”的情形。因为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是在以学业为主的前提下,只能利用课余的时间从事打工。在学业之外从事一份工作的情形,显然不属于一般意义的“兼职”。

2.“勤工助学”是指高等院校组织本校学生参加校内的助教、助研、助管、实验室、校内产业和后勤服务及各项公益劳动,学生从中取得相应的报酬的活动。这一名词是由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在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对“勤工助学”的认定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该办法第4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第6条规定:“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勤工助学必须是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而打工大学生大都未经学校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属于私自外出打工,不在勤工助学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勤工助学的资金来源是国家设立的“勤工助学基金”,其专门用于支付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中的劳动报酬,旨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勤工助学是国家对贫困学生的一种优抚措施,而大学生私自外出打工则属个人行为,不在国家优抚支助政策范围内[2]5。因此,不能根据该规定就断然认定“打工大学生”不具有劳动者的法律身份,不受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

(三).从立法目的分析

如上所提及,司法实践中,处理“打工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纠纷时,往往把“打工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外,原因是我国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那么这是否表明“打工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不受劳动法的保护?我认为,仅依据这条规定就把“打工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外是对该法条的误读。上文提及过的“勤工助学”与打工的辨析不再赘述,这里主要从立1

2“大学生打工”的劳动法保护之研究 木韩震,于玲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院报 2010(6)对“打工大学生”法律地位的思考李彦法制与社会 2010(4)

法目的的角度展开讨论。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这意味着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的社会性以及劳动合同的继续性这两个重要特征决定学校和学生订立劳动合同的不便捷与不现实性。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获得主要生活来源。劳动关系的强烈人身属性,决定了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弱者身份。因此国家动用公权力介入并干预预先属于私法自治范畴的劳动合同领域,以保护弱者权利。劳动合同中许多内容受到法律的限制。为了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国家通过发布实施劳动基准:最低劳动标准,对劳动合同的许多内容做出了限制,如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条款、工资条款,均必须遵守国家工作时间以及最低工资的规定。勤工助学的工作为政府支持下的优抚项目,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最低劳动保障,作为一种资助性质的行为,也没有必要规定和实施最低劳动基准。

劳动合同相对稳定,双方当时人所约定的权利义务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继续存在,不像一般的民事交易合同,通过当事人之间的一次或几次履行就导致合同关系的消灭,《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届满而终止,如果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不继订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在校大学生从事的大多为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整理或助教工作,无法与校方约定确定的合同期限,而学校对于勤工助学的学生大多没有强制性的工作要求,基本按照学生的自主时间随时调整。

从以上两点看,《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这一规定的立法目的,即强调勤工助学的学生未成立劳动关系,不必要签订劳动合同这一规定,旨在便于更高效、便捷地开展助学优抚的项目,使得从事勤工助学的学生得到最大利益,学校同时方便管理,而并非排除学生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四.特别说明

上文关于打工大学生劳动者资格部分的论述的出结论大学生可以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根据大学生打工的具体工作类别和工作性质,又可以继续区分为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分别受《劳动法》和相关民法的调整。

1.雇佣关系

我国《劳动法》的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劳动合同法》虽然将用人单位扩大到“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家庭、自然人仍不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法主体,受雇于家庭、自然人的在校大学生仍被排除适用劳动法。雇佣关系主要受民法调整,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平等合同关系,几乎没有最低保障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不适用本条规定”。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侵权造成劳动者身体损害.赔偿权利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由此可见,雇佣关系中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

2.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双方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二者之间是被管理与管理的关系。广义上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者)一方将自己的劳动力有偿交

给另一方(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存在的前提,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用人单位必须在保障最低标准之上与劳动者协商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工作,属于《劳动合同法》中的非全日制工,是有劳动资格的主体,即《劳动法》、2007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对象,受到两个法律的保护。

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用人单位应适用工伤保险赔付。且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侵权的赔偿范围亦不相同.工伤保险责任仅对人身伤害限额赔偿,不涉及精神抚慰金等。

【结语】让打工大学生的权利保护不再空白,同时是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加健康。大学生打工维权难的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现在,大学生打工的合法权益有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做到有法必依,使得大学生打工维权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浅析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异同 房素素 学理论 2011(11)

2.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之法律考辨 白小平张玺 商业时代20008(36)

3.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时代经贸,2008(4)

4.大学生打工维权之现状与对策 陈丹 镇江高专学报 2008(7)

5.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候玲玲;王全兴 云南大学学报2006(01)

6.非全日制用工规定的缺陷及其完善--以麦当劳低薪事件为例 王倩 2007(07)

大学生假期打工体验 篇5

现在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来打工锻炼自己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我们大学第一个假期回来同学聚到一起谈论的话题除了自己这半年来的大学生活以外,还有谈论最多的就是要怎样度过这个寒假。除了不断的同学聚会,陪父母准备年货拜访亲友,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打算利用这个长假期做临时工。当然,目的并不是挣多少钱,因为我们都很清楚的知道习惯了学校生活的我们要想一下子出来做事就能做很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只是想出来锻炼一下自己,离开学校,离开父母,走到社会,靠自己找一份并不体面但能锻炼自己的临时工好好的来做。

一、打工体验

(一)我的打工体会

有了打工这方面的想法,平时出去逛街时就总会留意一下有哪些店需要招一些临时工,我自己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不管是去做什么,只要有哪里招工的,找到了我就会去做。我觉得自己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在问了几家店以后,很容易的就在一个餐厅里找到了工作,因为是临时工,一个月拿800元,没有提成,不过这也让我兴奋了好久,因为我的一些同学只拿六七百。光是兴奋了不行,接下来还得好好的表现才行。

1、我的打工生活

第一天上班,我很是期盼,提早来到了店里,结果没有开门,我只能站在外面等了半个多小时,零下十几度的气温让我暖暖的身子很快就变冷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打工的心情,心里还是很期待的。由于之前没有工作过更别提在服务行业了,所以做起来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有些放不开,不敢主动招呼顾客,还好有一个已经做了好久的姐姐耐心的告诉我,一天下来,收获还是不小的,慢慢的知道了该怎样招呼顾客。不过还有另一个问题,因为店面所处的位置是一条步行街,平时会有很多人在那里逛街什么的,所以要等到晚上12点多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中间除去两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一天的工作时间有10个小时,是相当长的;而且店里的生意很不错人很多,太累了对于我这个没有打过工的的人来说真的是有点想打退堂鼓了。不过,我想,既然是做了,就做一个月试试,也好有这个机会锻炼一下。

2、我的打工心得

其实,一个月的时间并不长,不过这确实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对我们来说打工并不新奇,很多同学打工或者在网上开小店,卖一些小饰品什么的,从他们写的日志上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在很用心的去做自己找到的工作,不管是餐厅服务员还是走在街上发传单,不管最后是否坚持了下来,我们都从中或多或少的知道了很多学校所不能给予我们的东西。打工,让我们开始接触社会上各种层次的人群,有普通学生,有一般的上班族,也有一些我们口中的有钱人,他们或是温和或是势力或是冷漠,这些人该怎么去接触,要怎样去交流,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若是哪句话不小心讲错了,恐怕就得挨批评了,所以我们需要多观察多揣摩。

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的我们,平时几乎是很少去想父母的感受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然而打工,在你工作的地方,没有人会想你是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什么都处理不了只是需要照顾的孩子,在这里,你要么努力去做好要么就不做,没有可以依靠的父母也没有可以抱怨的朋友,更没有人帮你收拾你留下的烂摊子,只有靠你自己来努力。打工,锻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耐心,还有我们的意志力。不管最后我们拿到的是多少钱,都是自己辛苦的靠体力挣来的,这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挣钱的不易,也会考虑到父母的不易。那些消费只向名牌看齐,向高消费看齐,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摆阔的人或许以后也会有些改变。

3、我的打工反思

我的打工生活一直到腊月28结束,已经是临近过年了。一个月,很累,我只能这么说,因为每天十个小时在那里盯着,很少有机会能坐下来休息真的是很累。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这半年来的大学生活,除了每天上课必到,从没有请过一次假,查一下各科考试成绩还可以以外,我好像真的没有学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只有一次次的跟爸妈开口要生活费。我想,这样的大学生活我必须要结束了,面对现在如此大的就业压力,若是自己学不到一点什么,这个社会真的没有我的立足之地。同在一个店里工作的姐姐,对她来说,那就是她的饭碗,在那里工作是为了生活,而我,或许是应该庆幸了,因为我还是有机会来奋斗,以后还是有机会不用这么辛苦的工作而拿到的钱只是为了生活。对我来说,打工,只是为了锻炼,是一次让我成长的机会。

(二)我的同学们的打工经历

不止是我,我还有很多同学也都利用这个假期来打工,其中做的最多的就是到餐厅做服务员和发传单。服务员我没有做过,不过发传单到是有些体会的,当时是因为汶川地震我们去义卖报纸,手里抱着募捐箱,拿着好多齐鲁晚报,就这样一条街一条街的走,大街上人们的说法不提,就是那种眼神看了也是不舒服,所以我很佩服我的那些同学们可以坚持下来。

1、他们的打工生活

我有一个同学到永和豆浆那里去打工,她管这个叫给人端盘子的,做了大 约有七天,结果因为受不了他们老板的指责而提前结束了打工梦。因为是独生女,在家里当然是什么家务活都没有做过,所以对她来说,做好服务员的工作确实挺难。总是不停的出小状况,要么是不小心打翻了盘子被老板训,要么是把菜给上错了位置被顾客抱怨个不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真的笨的没话说。不过,这次确实也给了她不少教训。她说最起码让她知道了原来离开了父母和学校的庇护,自己还只是一个连一点小事都做不好的孩子。

而另外一个同学的情况就很好了,她暑假就一直在打工,所以,对她来说,找份临时工来做就会容易很多,看看她不断更改的打工日志,听她乐呵呵的讲她在打工时遇到的趣事,还有她打工的一些收获,我真的看到了她的变化,没有那么多的斤斤计较,也没有那么多的抱怨,她也不再是高中时大吵大闹那般幼稚了,现在的她很认真的坚持着工作,而且她还在网上开了一个小店卖起了小饰品,看着她那信心满满的打点自己的小生意的样子,心里对她有说不出的佩服,当然还是有一点小小的羡慕的。我们都开玩笑般跟她说,让你这么爱钱的人挣这么多还真是和你意了呢。

还有一个同学是发传单,在一条条曾经疯狂的玩过的街上手里拿着传单一张张的发出去,对于一个那么要面子的男生来说,光是克服自己的心里障碍就很难了吧,更何况还是在这么冷的天气下,不过他却一直做了有二十多天,直到临近年末帮家里准备年货,见到他的时候,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他开着玩笑的跟我们说,我这是挣钱减肥两不误,多实惠。听的我们都笑开了,那时感觉他身上那种让人看不惯的骄傲也消失了,在我们面前说笑的也只是一个跟我们一样出来体验生活的学生。

2、他们的打工体会

从他们的口中,我可以听出他们的改变还有他们的成熟,我不敢说,这些 变化都是打工生活带给他们的,不过我想,这段时间的打工经历肯定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也会有些影响。我们都在变得成熟了,都没有了以前的放荡不羁,遇事没有了以前的惊慌失措。他们告诉我说,打工,让他们成长。确实,这段经历给我们留下的不止是回忆更多的还有教训,我们因此而知道了奋斗,懂得了珍惜。我们把这个体会当作是荣耀,当作是照在我们头顶上的光环,我们谁也不会抱怨工作的卑微,因为我们深知,我们自己的能力还远远不够闯荡社会,打工,让我们都看到了我们的渺小我们的无知。我想,或许,这就是打工带给我们的改变吧。

二、我的打工总结

我们总是把大学比喻成一个社会的小熔炉,我们也总是听说进了大学就可以轻松很多,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进了大学,才知道我们面临着多么大的竞争压力,班级干部,学生会,到处都是竞争,也正是因为这不断的竞争让我们慢慢的变得成熟,我们也开始考虑更多的事情,考虑我们是不是真的像人们所说的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于是,我们开始找机会锻炼自己。

现在的我们,缺乏的就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平时好像是能叱诧风云,其实我们是遇事就慌,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情绪。打工,锻炼的正是我们这方面的能力,因为这是我离开学校和父母的庇护,真正的靠自己开始接触这个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

看看那些大学毕业却工作都没有解决的人,不得不也开始想一下自己以后的出路,假期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我们的处事能力,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大学生社会时间指引着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我们应该认真的对待这次机会,来提高自身的教养。社会是另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里,能为我们走上社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珍惜大学生社会实践给我们的机会,让我们真正的去感受社会的氛围,可以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感受,但也不是平淡无味。

大学生暑假打工心得 篇6

2012年7月7号。我踏上了我的打工之旅,虽然这段生活已经结束,但现在的我依然被这段生活给震撼了,他让我懂得了更多的东西,明白了更多的社会现象,我相信它给我带来的决不是那区区的1800块钱和满脸的黑色素!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让我更深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人心的复杂,最深的体会,让我觉得:金钱的万能。虽说钱并不能买到一些真感情,试问:人这一生中接触的这么多人当中,真正地会有几个会象父母那么无私呢?有几个不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呢?更何况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在日常的工作中上级欺压、责备下级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好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平,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虽然被批评是难受的,但是也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们要学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们所应该做的.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色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以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了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关心别人,支持别人.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暑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力,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无非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显现出来.我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产.知识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的和锻炼.同时,我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它的背后可能会有多少的汗水与辛酸,而在这种情况下,忍耐是通往梦想地带的必要基础、必经之路。对于服务行业而言,一些刁蛮的顾客或多或少总会难到一些,而对于一些性子急的人来说,吵架或更恶劣的事情的发生总是难免的,而这时就需要忍耐。因为你毕竟是给别人打工,这样的所作所为,对老板来说总会影响,所以责任就可能全降到你一个人的头上。这时候扣薪水或放你大假是时有可能发生的,所以成大器者必先会忍,要改变局面也必须要忍。

其次,学历高低直接影响薪水、职位的高低,故其对今后有一定的影响。再次,一定的特长对于这个发展的社会也是必须的,它能提高你的就业机率,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拥有一技之长是防止被淘汰的法宝之一,所谓世不压身。从小事出发,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体验人生的快乐和美好。其实,幸福无处不在,欢乐无时不有,只要付出过努力,我相信“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怕只怕自己不肯去做,不敢去做,怕那些不成困难的困难吓倒了自己,从而止步不前,不肯努力,不肯努力拼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成就事业,就得付出。要做真正的自己,做有用的人才,必须要先耕耘,再苦再累都要永不言弃。锻练自身,着手现在,创造未来。

浅谈学生受挫心理问题的疏导 篇7

一、创设宽松环境, 寻找主因

据调查当学生遇到挫折产生心理障碍时, 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差, 分析水平不高, 怕别人笑话, 容易陷入混乱的思想状态, 自我封闭, 产生心理状态失调, 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多动、攻击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首选要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 拉近心理距离, 寻找主因。

1. 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红色、橙色为主的环境色调容易让人激动;蓝色、绿色为主的环境色调让人感到安静、平和;熟悉的环境让人感到自然、放松;而陌生的环境容易使人产生紧张、不安的感觉。教师和学生交流时应注意环境的选择, 营造出安静、自然、平和的环境。

2. 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学生心理的协调者。要扮演好这个角色, 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热情且富有同情心的人, 不但要分享学生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要随时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忧伤。以一种设身处地的同情态度了解学生的情感, 与学生平等相待, 坦诚相见, 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其家庭、学习、生活上的情况, 找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原因, 以采取有效办法给予疏导。

二、采取多样方式, 疏导障碍

1. 建立“心理咨询信箱”, 开辟“知心朋友热线”

“心理咨询信箱”是为学生提供书信咨询服务和预约咨询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 学生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里话都说出来, 让心理咨询人或老师了解情况适时疏导。“知心朋友热线”可以让学生与咨询人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 双方在这种方式中都会较为自然、轻松。

2. 故事启迪,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关于模仿, 可塑性大, 榜样的树立有助于学生用榜样面对挫折, 放松心理状态。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有三类:

(1) 教师

教师如有重推理善综合、有沉稳、持重、强意志、乐观的特点, 学生则容易形成活泼开朗、敏锐有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2) 英雄名人

英雄、名人的故事和品质, 学生们易于受感染和接受。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名人传记、民间传奇, 挖掘作品中不怕挫折、越挫越勇的品质让学生学习。

(3) 意志坚强的学生

选择本班、本校一些勇敢、不怕困难的同学为榜样, 可以拉近心理障碍者与榜样的距离, 增强他们学习榜样的信心。此外, 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有益书籍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3. 举行活动, 适时疏导

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例如:开展智力竞赛、绘画、演讲、朗诵、表演等活动, 既可以促进人际交往, 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又可以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4. 开展讨论, 学会面对

大学生打工受挫 篇8

【关键词】电大脱产生 受挫心理 耐挫教育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已过去12年。全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以《纲要》为工作规范,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杜绝的。高校学生中受挫心理现状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文化基础普遍较低的电大脱产班学生受挫心理更为严重。本文试图对如何提高电大脱产生耐挫力这一刻不容缓的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提高电大脱产班学生耐挫力的重要性

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任何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所谓“人生逆境十之八九,顺境十之一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挫折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挫折感始终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处于身心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表现尤为明显。而大学生除具有一般青少年的表现外,与普通中学生比,他们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接受的是完成性教育,所以他们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更强,希望以一个主体人格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但由于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尚不稳定、不完善,因此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弱,一旦遇到挫折,情绪容易波动,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所以对处在人成长过程特殊阶段的大学生加强挫折教育,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意志和能力,不仅对其在校期间,而且对他今后踏上社会、参与竞争,成就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电大的培养目标来看,电大要把原来文化基础普遍较低、言行举止很不规范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加强耐挫教育无疑是刻不容缓。

二、电大脱产生受挫心理现状

据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有25—28万人死于自杀,在3.4亿青少年中,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已达3000万人。据天津市高校心理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60%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于电大脱产生中以高考落榜生、职高生、中专生为主,多数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厌学现象极其严重,行为懒散,情绪低落,而家长期望高,学校要求严,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就目前电大脱产生的心理现状看,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强迫、自闭、抑郁、焦虑、恐惧、偏执、悲观和精神分裂等,受挫心理突出表现为:

1.目标过高,脱离实际。当需要不能满足,又不会调整心态,结果是自暴自弃。

2.缺乏刻苦磨炼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如兔子一样只会躲避,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甚至出现一些极端行为。

3.心态不正,意志薄弱。外表上个性十足,争强好胜,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一只外形完整的鸡蛋壳,只要轻轻一击,就成碎片。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表扬赞歌听得进,批评逆语受不了,在竞争中只能赢,不可输,逢输往往采取消极行为。

4.目中无人,不善交际。在人际关系上,不正确估计自己,不善于理解别人,对人要求甚高,忘记要求自己,说话做事浑身带刺,像刺猬一样。遇到不如意则发脾气,埋怨人,甚至干出蠢事(如聚众闹事)。事后又十分沮丧,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

5.缺乏锻炼,体质较差。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身体素质差,不能承受艰苦的劳动和节俭的生活。如军训时站队不到二十分钟就休克、升旗仪式时立十几分钟就倒下,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我们学院在每年的运动会之前都要进行一次体检,从近几年的体检结果来看,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2013年10月份的体检中,700多学生,超过50%的学生健康问题比较严重,有的肝功能异常,有的心率不齐,有的竟然是高血压患者,都不宜参加较为剧烈的运动。

三、电大脱产生受挫心理形成原因

电大脱产生的受挫心理形成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本人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娇宠养成“蛋壳”性格。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大。独生子女在家里处于特殊地位,家长(尤其是祖辈)对他们往往娇宠有余,管教不足,不让他们参加体力劳动,使得他们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体质上外强中干,一离开大人保护就难以适应艰苦的环境,导致“蛋壳效应”,很脆弱。

二是顺境形成缺少斗志。达尔文说:“圆满的人生会造成弱智”。大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衣食不愁,一帆风顺,加上家长、学校往往只把社会上美好的一面告诉孩子,使他们不知道生活中还有不顺心的一面,缺乏挫折存在的意识,甚至不知道困难是怎么回事,对挫折的到来没有心理准备。一旦遇到挫折,措手不及,缺乏斗志,只会自怨自叹,一筹莫展。

三是认识偏差带来心理平衡失调。多数教育工作者,往往强调表扬的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诚然,“鼓励”“称赞”是一种激励机制,但运用过当,会带来反作用,其结果是“自我感觉良好”,过高估计自己,目空一切,高傲自大;对别人,则看不起人家,低估人家,低估困难。一旦失败,心理难以平衡,从此一蹶不振。

四是生理心理的矛盾,造成需要不能满足。从生理心理的角度讲,大学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强,较高层次的各种需要不断产生,但他们个性发展尚未成熟、稳定,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善,耐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弱,一旦“自尊”“交往”“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各种心理挫折。

四、电大脱产生耐挫教育手段

(一)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通过“商谈”和建议等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与疑难,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endprint

心理咨询的途径主要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和网络咨询等。心理咨询是一种严肃的科学实践活动,要遵循以下原则:

1.来访自愿原则。任何一次心理咨询,都是以咨询对象愿意使自己的某一方面心理因素有所改变为前提,咨询员不能以任何借口对来访者施加压力进行心理咨询。

2.关系平等原则。在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者和来访者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是一种心理上的完全平等,即咨询员把来访者作为一个同自己一样的有尊严的人,尊重他们,乐于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也就是说咨询要建立在尊重、坦诚和共情之上。

3.价值中立原则。咨询员在价值判断上要保持一种“中立”态度,不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论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是非好坏,更不能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给来访者。不替当事人做决定。

4.方案守法原则。心理咨询实施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咨询对象的干预,其措施必须遵守法律和伦理要求,不能侵害咨询对象的基本权利。

5.内容保密原则。不应泄露来访者陈述的内容,对来访者的“隐私”或相关的人与事,都应保密。

心理咨询对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减少学生心理疾患,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全面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耐挫教育手段。

(二)调适情绪

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调适能力的表现,调适能力强的人,也就是对挫折有心理准备、对挫折情境有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作客观评价的人。这样的人更能承受挫折,渡过难关。所以说调适情绪是提高耐挫力的重要手段。

1.进行挫折存在性意识教育。让学生知道,“万事”并非都“如意”,人生之路总是坎坷的,任何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懂得挫折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如:学习上的障碍,同学间的矛盾,就业时的迷惘。同时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挫折,因为人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会变得更有力量,更有智慧,更成熟。如果能正确看待挫折,那挫折就是人成长的助长剂。

2.要进行自我认识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社会角色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要有正确的看法。其实传统的总结交流,批评和自我批评都是正确地自我评价的很好的方法。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落实到实处:班主任要仔细阅读每个学生的总结,组织学生交流总结,了解学生自我认识的水平,让学生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减少学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而带来的挫折。

3.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情绪的方法。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指导学生换一种思路或角度考虑问题,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愁楚,勇敢地面对并战胜挫折。自我调适情绪的方法比较多,以下几种较为有效:

(1)培养情趣。有意识培养广泛的兴趣,如书法、绘画、唱歌、打球、收藏、旅游等等,陶冶情操,开阔胸怀,在学习中忘却不快,增添自信与充实生活。

(2)宣泄情绪。找个合适的时间、地点、对象,用合适的方式,向所信赖的朋友、师长倾诉衷肠,或者干脆把苦恼、愤恨写在纸上,然后撕个粉碎。

(3)积极暗示。任何人不能总是贬低自己,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要成为不良情绪的奴隶,要善于用意志控制自己朝积极的方向思考,要勇于承认现状,学会为自己喝彩,用“胜人者智,自胜者强”来激励自己,不断变换角度观察身边事物,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也许明天就会有奇迹出现。

(三)磨炼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表现在自觉、坚韧、果断和富有自制力。我们要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有主见、有耐心、有毅力,既不盲从,也不武断;既不畏缩不前,也不鲁莽行事,能在困难中磨炼自己。

1.志向教育。“有志者,事竟成”,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的人,无一不具有坚定的志向,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才有希望成为社会的栋梁,到达光辉的顶点,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真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说“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通过志向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惰性心理。

2.加强体力劳动、体育锻炼等磨难式训练,教育学生,人生并非处处舒适美好,要生存得靠自己拼搏。学校可以组织小型多样的各种有益活动,端正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砺和锤炼学生的意志,让他们敢于竞争,乐于竞争,面对艰苦,面对挫折不妥协,不气馁,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

3.有意识创造适当的挫折环境,也就是俗语所说,让他“碰碰钉子”。鼓励学生在“碰钉子”中吸取教训,设法排除障碍,磨炼和提高征服挫折的能力。

总之,今天的大学生,要在新时期里生存和发展,必须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力。做到了这些,他们才能领到新时期“竞技场”的“入场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几分胜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

[2]张琴.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09(5).

[3]陈桂兰.高职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4]深圳广电集团.中国每年25万人死于自杀 成青壮年人群首位死因[D].北京:人民日报,2013-09-11.

上一篇:常用幸福唯美的句子摘录下一篇:青花瓷初中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