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广播稿

2024-07-26

关于中秋节广播稿(精选8篇)

关于中秋节广播稿 篇1

关于中秋节的红领巾广播稿

关于中秋节的红领巾广播稿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过6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里我们预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为什么要叫中秋节呢?

乙:这个可不难,在我国,农历的7、8、9三个月为秋季,农历8月15——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甲:那为什么有人又称它团圆节呢?

乙: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甲:还真难不倒你呀!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亮的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关的诗词吗?

乙: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吗?

乙: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甲:哇!还有神话故事呀!那你给我们讲讲吧!

乙:好!我给大家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王母娘娘也赐给了他一包长生药,他把不死药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在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听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国外中秋节趣话吧!。

乙:中秋节并非中华民族所独有,许多国家也有类似中国传统习俗的形形色色的中秋节,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国人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称为“祈月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用甘蔗扎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图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寿桃而非月饼。

甲: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乙:朝鲜的中秋节称为“秋文节”,也叫“秋夕”、“嘉徘”。这一天,他们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荡秋千)。

甲:伊朗称中秋为“麦赫尔干节”。这天是伊朗太阳历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续6天方才结束。

乙: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每逢中秋节到来时,男女老少也有赏月的风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中秋的习俗吧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吃月饼呢!

乙:说到吃月饼,我口水都流出来了。那你知道我们如何在赏月、品尝月饼的同时注意健康吗?

甲:专家提示:月饼应与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腻;若与汽水、可乐或果汁搭配,则不利健康。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无糖月饼”,仍然不能多吃。专家还指出,老年人和婴幼儿消化能力较差,过多食用月饼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潜在的糖、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硬化问题,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样,少吃月饼为宜。

乙:哦!谢谢你给我们讲的的月饼健康吃法。相信大家会注意的。中秋佳节快来了,我们将要欣赏到皎洁的月光,品尝到香甜的月饼,最后,我们再为老师、同学们送出祝福,怎么样?

甲:好!请听我们的美好祝福吧!

齐: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祝老师和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甲:红领巾广播站此次播音到此结束,谢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关于中秋节广播稿 篇2

在广播新闻类节目中强化评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充分认识在广播新闻类节目中强化评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重视民主监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正确开展舆论监督, 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 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是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1]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进行, 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的情况、新的矛盾, 如不断上涨的物价、食品安全等问题, 都在考验着人们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承受能力。同时, 网络媒介发文、发言的随意性、任意性, 一定情况下可能会让社会舆论左右着人们的思想, 甚至是由错误的思想主导人们的思维。例如“小悦悦事件”, 面对这样个别的社会现象, 广播新闻宣传不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更要旗帜鲜明地发出自己最强的声音, 正确引领社会舆论。今年3月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 商丘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雷锋在我身边》专题栏目, 先后对30多位各类先进人物进行了报道, 每篇报道都配发了短评。如今年农历正月十六, 商丘市民闫先生在家洗衣服时不慎将手指扭断, 他赶紧跑出家门到路边拦出租车去医院, 但很多出租车由于正在载客等原因没有停下, 而“的哥”陈文不但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 还免去了急着出门忘了带钱的闫先生的车费, 而且垫付了医药费, 这让闫先生十分感动, 而陈文告诉记者, 这只是举手之劳。编辑在短评里说:“举手之劳, 何足挂齿。”其实, 做好事并不难, 我们身边有许多小事, 不用花很多精力, 就能做好;也说不定, 你做的这件事, 能帮助很多人, 让我们都来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吧。

采编评论人员要打好思想政策理论根底。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越高, 媒体起到的作用就越大, 尤其在社会纷繁复杂、矛盾诸多的情况下, 快速了解事实, 寻求真相, 正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 而受众希望主流媒体给他们正确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做新闻评论的新闻工作者, 一定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作指导。笔者认为社会层面无论如何复杂, 社会文化无论怎样多元, 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人, 都要冷静下来进行深入的学习, 要学习马克思新闻观, 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要学习党的有关新闻政策法规, 国家历代领导人对新闻的讲话精神, 并真正理解思想内涵, 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要学习党在当前的方针路线, 掌握政府工作重点, 明确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采编评论人员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要保持极强的政治敏感度。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工作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员都称为“把关人”, 新闻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对信息进行选择, 决定取舍, 决定突出处理及删减哪些信息或其中的某些方面, 决定了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 并试图通过这些信息造成某种印象, 由此看来, 把记者、编辑、主持人称为“把关人”不无道理。写什么样的新闻, 用什么样的材料去反映事实, 确定什么样的主题, 都要由记者、编辑、主持人来决定。因此, 记者、编辑、主持人责任重大, 向受众传达什么, 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不能让片面的报道甚至错误的观点从自己的笔下流出, 这就更需要具备:1.大局意识。作为媒体人要看主流、要服从大局, 要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好关。2.责任意识。既然我们是“把关人”, 就要在其位, 谋其政, 认清肩上的担子。3.政治敏感。新闻评论倡导什么, 代表着媒体对某种事件的观点看法, 不是随便发议论, 更不是个人言论, 这就要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 平时要加强培养政治素养, 加大对各种重大事件的关注, 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和判断, 最后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在广播新闻类节目中强化评论对评论写作的要求

选题面向群众, 突出“热点”问题。广播新闻评论更强调面向群众, 因为广播听众不受地域、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所处环境的限制, 有的听众还喜欢“随身听”, 所以广播新闻评论的选题更要贴近社会实际, 把重点放在群众共同关心和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上, 放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道德风尚、思想认识和作风问题上, 要注意突出“热点”、“焦点”问题。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两起假货案带给河南的警示》, 就是选准了一个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题材。凡能选择牵动民心的题材, 评论就容易打响。写评论为什么要选择牵动民心的题材呢?这是由新闻评论的性质和评论人员的使命所决定的。评论人员应该为国分忧、为民代言。这是评论人员所应遵循的宗旨和信条。凡是牵动人心的题材, 都是党所关心的问题、人民所关心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 评论人员不能装聋作哑, 应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 做好舆论引导。

立论具体集中, 善于就实论虚。广播评论除了少量本台评论员文章、广播述评、谈话类评论外, 大量的是广播短评。广播短评是内容单一、短小精悍、运用灵活的一种评论形式, 通常为一事一议, 阐明一个道理或一个主要观点, 篇幅在500字左右, 最长不超过千字。广播短评一般以新闻报道的某一客观事实或社会上存在的某一典型事实为立论的依据, 因此确立的论点比较明确与具体, 选择的论题范围与内容也相对集中。在分析与论证时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 但是说理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考虑到群众的接受程度, 不唱高调, 不讲官话、大话、套话, 要设身处地和入情入理。

采取对话形式制作录音述评 (从口播式评论到音响评论) 。广播评论通过充分发挥广播带音响的优势, 采用记者甲、乙对话形式的述评与议论, 穿插典型的采访录音, 两者融为一体, 还可组成对话形式的录音述评。

形式要多种多样, 新鲜活泼 (从“为说而写”到“以说为主”的评论) 。广播新闻评论, 可就某一问题单写评论, 也可配合消息、通讯、群众来信写评论;可在节目前后作简短评述, 也可就专门问题请有关单位答记者问或发表谈话等;可采用本台评论、记者述评, 也可采用编辑的话、评论员文章等, 充分发挥广播的长处。

强化评论是广播新闻类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闻评论是大众传媒的旗帜, 是大众传媒的思想和灵魂, 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 是引导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反映和评价现实生活的重要工具。向来以“新闻立台”作为自己生存之道的广播传媒要想在诸多媒体的打压下立于不败之地, 优化新闻类节目质量, 提高新闻类节目的收听率势必成为广播传媒的首要任务, 而广播评论在媒体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以广播媒体必须顺应和把握新时期媒介变革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加强广播评论, 不断提高新闻节目质量, 提升引导水平。

参考文献

关于广播对话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度统一;巧妙构思

中图分类号:TN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06-01

近年来,由于便于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广播对话在许多广播节目形式中非常多见,在一些广播广告节目中也经常采用广播对话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用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解科学知识、回答听众在一个时期内所关切的问题,或者介绍宣传某些商品性能等,都是会吸引听众的。

广播对话是广播编辑在编写广播稿件时,根据内容题材的需要,假设成一定人物,“扮演”某一角色,然后让“角色”围绕一定内容或某一主题,唠嗑、交谈,从而阐明或揭示某些道理,讲述一点知识,或说明介绍一点情况。这种广播宣传报道形式叫做广播对话。

广播对话一般可以设计两个人,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设计三个或者再多几个。对话中人物之间的身份、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明确。例如姐弟、母子、兄妹、师生等。广播是让人听的,编辑设计的人物、让人物扮演的角色,最好分为男女老少,或者音质能有明显区别。这便于听众从声音上易于辨别出来是张三、还是李四。京剧演员在台上“亮相”,是告诉观众他是某某,广播对话一开始也应该告诉听众甲和乙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让听众首先明确人物的身份。

广播对话最好不要一个人叙述一大套,更不能绕圈子,尤其是一开始,要开门见山,一语道破主题为好。对话能引起听众愿意听下去的兴趣,很“叫座”,和听众互动起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有的听众反映:广播里的对话自己感觉特别“热乎”!对话能“热乎”,“对”到听众的心坎上,这样的广播对话,可谓成功之作。

对话里的人物扮演的角色所“对的话”,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文化水平、教养.......,对话者彼此的水平,该是比较接近的,不能太悬殊。可是,往往有的编辑,却把甲美化成“万能博士”,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通古博今,满腹经纶,广播编辑毫不含糊把甲的芳名称之为“万能博士”,而对乙却残忍地是个大白痴,在整个对话过程中,除了问甲这是什么?那是怎么回事?是吗?哎呀,真好。对话结束了。你才刚刚开点窍:啊,经您这么耐心的讲解,这回我才明白一点。”更有甚者,直到最后,乙还没醒悟,因为这是连续广播,下次广播编辑还是要乙请教于甲的。所以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乙还是虚心的请教:您讲的对我太有启发了,经您这么指点,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增长了不少知识,下次您再给我讲讲好吗,太感谢您的指教了。姑且这也叫广播对话,那么最好不要再这样“对”下去了。怎么样才能在广播对话里避免一个是“万事通”,一个是“大白痴”呢?除了让对话双方的水平比较接近以外,在编写广播对话时,编辑不妨让甲乙双方互相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您有来言,他有去语,也可以发些惊叹或者感想,设问,换变些题法,互相说明,互相补充,必要的重复都是可以的。

我们编写广播对话,不妨适当借鉴相声的表现手法,当然相声和广播对话是有严格区别的,相声是以讽刺、诙谐为主要手段的,寓深刻的教育意义于幽默之中的一种曲艺形式,它的内容是以暴露、打击敌人和批判错误思想为主,同时也歌颂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为了在幽默、诙谐中,起到教育人的艺术效果,相声很注意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我们编写广播对话,也要特别注意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既要有正确的思想内容,又要有巧妙的构思,鲜明、准确、生动地语言。

在编写广播对话时,也常遇到大段的文字描写,根据稿件内容的需要,又不便把原文拆开,即使设计的再好,甲说几句,乙说几句,也不协调,反而会把精彩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处理的得当,仍可把大段的文字放在对话里,说不定这会使对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要如何巧妙的引出原文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处理,如请对方朗读原文,或请对方朗诵诗歌的形式,或者直接告诉对方,这是某某的作品,用这种方式引出原文,不妨尝试。

编写广播对话,是创造性的劳动,一个成功的广播对话,是通俗、又不肤浅的,口语化又要规范,亲切又不絮叨,自然不俗气,深刻又不生僻,富有哲理,不故弄玄虚。

两个人以上的广播对话,一般不仅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还可以有场面描写,配乐或加音响效果等,这很类似简易的广播剧,但它又不是广播剧。广播剧是全凭听觉理解的艺术作品,为了适应广播特点,除了对白或者唱词外,还应该充分应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加强气愤,穿插必要的解说词,帮助听众了解剧中的人物和动态。我们把酷似简易的广播对话,姑且称它为具有艺术感染力、大型的广播对话还是可以的。

结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波的《题西林壁》这两句诗对我们编写广播对话也是颇有启迪的,“文如看山不喜平”,尤其编写广播对话,能够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听众才不会感到单调、乏味。为此,使稿件多几处伏笔,抖抖包袱是很必要的。编写广播对话的抖包袱和相声为追求笑料,或诚心抬杠、无聊逗哏是截然不同的。

小说、电影里的对话,戏剧的台词,甚至情结、场面,也常常会给我们编写广播对话以许多启迪。

中秋节广播稿 篇4

在学校广播站锻炼的同学们都知道,广播前一般都会预先准备好广播稿,优秀的广播稿会带来更好的节目效果,快来参考广播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秋节广播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广播稿1

甲:刚才我们了解了关于中秋的一些文化,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中秋的其它方面吧。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当然,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乙:最为人们熟悉的当然是嫦娥奔月的传说了: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甲:再说说朱元璋与月饼起义吧。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乙: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广播稿2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后来,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天上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千古诗篇,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少先队大队部祝全体老师,全体同学中秋节快乐!合家团圆!幸福安康!

中秋节广播稿3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xxx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

乙:欢迎你的收听。

甲:我是黄XX

乙:我是刘XX

甲:时光的车轮展过一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

乙:皎洁的月亮传达一种深深的思念,思念中秋的团聚。

甲:收获是我们成功的希望,希望的种子播洒在新聚焦的校园。

乙:团聚是我们酝酿着友情,团聚的亲情充满着新聚焦的校园。

甲:今天,花好月圆,我们师生济济一堂,共叙思念之情。

乙:今天,中秋佳节,我们一起欢度时光,同抒“兴中之声”的激情。

甲:今天,菁菁校园,我们在嘹亮歌声中把希望起航。

乙:今天,月夜良辰,我们在温馨笑语中让理想飞翔。

甲:中秋节的思念,在兴仁中学里放飞远方的眷恋。

乙:中秋节的团圆,在兴仁中学里把浓浓情意展现。

甲:兴中的希望,在我们的心房。

乙:兴中的掘起,是我们的理想。

甲:在这里,让我们激情歌唱,歌唱我们美好的未来。

乙:在这里,让我们尽情欢呼,欢呼我们在xx中学学习的愉快。

甲:在这里,让我们诚挚祝福,祝福兴中学子中秋佳节快乐。

乙:在这里,让我们真心祈祷,祈祷兴仁中学明天会更好。

甲:中秋佳节,温馨校园浓浓情。

乙:中秋佳节,我们同唱

甲:中秋佳节,我们相互祝福

乙:中秋佳节,我们高歌一曲——放飞心中的歌

合:放飞心中的歌,让我们心中的歌在兴仁中学校园里放飞。

甲:中秋节虽然已经过去,在这里我们仍然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 农历八月十五之所以叫中秋,是因为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有“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说。

乙: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还是那香甜的月饼和五光十色的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也是人们喜庆团圆的大好日子。

甲:国外中秋节趣话。

乙:中秋节并非中华民族所独有,许多国家也有类似中国传统习俗的形形色色的中秋节,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国人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称为“祈月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用甘蔗扎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图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寿桃而非月饼。

甲: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乙:朝鲜的中秋节称为“秋文节”,也叫“秋夕”、“嘉徘”。这一天,他们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荡秋千)。

甲:伊朗称中秋为“麦赫尔干节”。这天是伊朗太阳历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续6天方才结束。

乙: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每逢中秋节到来时,男女老少也有赏月的风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中秋节广播稿4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今天的《鹤颜生活》中,海波就邀您一起吟诗赏月听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千古传唱,在这合家欢乐之时,独自一人饮酒赏月,感慨着人生的世态炎凉,心中怀有一丝淡淡的伤感,却依旧期待着千里共婵娟。这首诗在我们学生时代的课本里就已经出现过,其实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小小的我们坐在教室里,用稚嫩的声音朗诵这首诗,我想,那时候再忧伤的诗句都能让孩子甜美的嗓音阐释出一种期待与希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明月几时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诗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满江红中秋寄远》也不例外。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今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首诗,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08年的奥运会成功的举办,抗灾的万众一心直到前天阅兵式的壮观,无疑不显示祖国的强大,提到祖国这个词时,我们总是充满骄傲和自豪,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播放蔡琴的《月满西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应该是我们小时候最早会背的几首唐诗之一吧,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出门在外的人对远方故乡的思念。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诗人白居易,败于中央的政争,而被流放为江州司马时,睹月思乡、思人,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

在诗中往昔的欢乐之景与今朝的冷清之景形成鲜明对比,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象以往的那些年。

播放《弯弯的月亮》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国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中,恐怕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且又家喻户晓。中国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文人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做为写作题材,其中尤以李商隐的〈嫦娥〉诗最具代表性。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播放《月半弯》 张九龄《望月怀远》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播放《月朦胧鸟朦胧》

中秋节广播稿5

徐:秋江潮水连海平,大:海上明月共潮生,严:花好月圆人团聚,小:祝福声声伴你行。

徐: 亲爱的听众们,大家下午好,这里是《中秋节特别节目》,我是徐雪傲,我是李聪聪,我是严国钊,我是李科溶。

首先我祝愿大家:中秋快乐!

大:今天呢,非常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度过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这里,我祝愿所有的老师们:心情如秋高气爽!笑脸如鲜花常开!愿望个个如愿!中秋快乐!

严,小:我们也祝愿所有的同学们:

严:心愿、祝愿、如愿、了愿。

小:心到、想到、福到、运到。

严,小:天天好心情!

徐:一段好听的音乐过后,让我们一起走进,中秋佳节。

徐:欢迎回来《中秋节特别节目》,说到了中秋节,就要考考各位了。

严:嗯?什么问题?快说来听听吧。

徐:不要着急嘛,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共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那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大:当然了,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以及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徐:嗯,你说的都很对,中秋的来历还有很多很多的,后来呢,我国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了。

严:嗯,看来中秋节的来源是非常丰富了,毕竟我们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了,在这个漫长的才长岁月里呢,也同时产生了非常丰富的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了,比如说中秋祭月,文人赏月,民间拜月,中秋宴俗,玩花灯,舞火龙等等一些风俗习惯,接下来就让我们为大家介绍几个风俗习惯,首先为大家介绍的是中秋祭月,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小:还有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在这些赏月的名作中,最著名的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了,文中这样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徐:嗯,知道的挺多,读的也不错嘛。

小: 谢谢夸奖!我还知道很多习俗呢。

徐:哦?说来听听吧。

小:好的,中秋的习俗还有民间拜月,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大:嗯,说到这里,口水都快留下来了。

严:既然是中秋节,那就请你们去吃月饼怎么样。

徐:好啊,不过言归正传,说道了月饼,那可是有段故事的。

大:哦?不妨给我们说来听听吧。

徐;好的,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义军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后来呢,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按产地分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台式月饼、滇式月饼、港式月饼、潮式月饼、徽式月饼、桂花月饼、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黑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

小:原来月饼分了这么多的种类,那我们应该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大;广式月饼是目前最大的一类月饼,它起源于广东及周边地区,目前已流行于全国各地,其特点是皮薄、馅大,通常皮馅比为2:8,皮馅的油含量高于其它类,吃起来口感松软、细滑,表面光泽突出,突出的代表是广州莲香楼及广州酒家的白莲蓉月饼。京式月饼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在北方有一定市场,其主要特点是甜度及皮馅比适中,一般皮馅比为4:6,以馅的特殊风味为主,口感脆松,主要产品有北京稻香村的自来红月饼,自来白月饼,还有五仁月饼等。苏式月饼起源于上海、江浙及周边地区,其主要的特点是饼皮疏松,馅料有五仁、豆沙等,甜度高于其它类月饼,主要产品有杭州利民生产的苏式月饼等。滇式月饼主要起源并流行于云南、贵州及周边地区,目前也逐渐受到其它地区消费者的喜欢,其主要特点是馅料采用了滇式火腿,饼皮疏松,馅料咸甜适口,有独特的滇式火腿香味,主要产品是昆明吉庆祥生产的云腿月饼。其它帮式的月饼相对量较少,如冰皮月饼、果蔬月饼、海味月饼、椰奶月饼、茶叶月饼等。

小:哇,说了这么多,真想马上尝几块解解馋啊。

严:慢点,着什么急啊,月饼是有她的正确食用方法的,在近几年里,月饼市场种类繁多,出现了无糖月饼、冰皮月饼、水果月饼、杂粮月饼、素食月饼、鲜花月饼、食用菌月饼等,适合不同人群需要。据介绍,吃月饼时若佐以清茶,一则可解油腻、助消化,二则可细嚼慢咽,增味助兴。

一般来说,吃咸月饼以喝乌龙茶为好,吃甜月饼以饮花茶为佳。而且,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的三无厂家,我们还要学会怎么去鉴别它们,首先是月饼的块型大小均匀、周正饱满。广式月饼表面呈浅棕色,立墙为乳黄色,蛋浆涂抹均匀,且图案标有厂名和馅芯。京式月饼无图案、品名。如自来红面皮棕黄色,不光秃,不生不糊,不跑糖不露馅。质量新鲜的月饼,能散发一种月饼特有的扑鼻香味,由于原料不同,皮馅香味各异。如果是使用劣质原辅料制作或存放时间较长的月饼,则会闻到一股异味或哈喇味。一般广式月饼是薄皮大馅、口味纯正、口感绵软爽口。馅芯以莲蓉、椰蓉、蛋黄、水果和各种肉馅为主,甜咸适度。京式月饼的皮馅制作精细繁杂。月饼皮有油皮、油酥皮、澄浆皮和京广皮四大类;馅芯又分为炼馅、炒馅、擦馅三个类别,馅芯内含果料较多,切开后可看到桃仁、瓜仁、麻仁、桂花、青红丝及各种果料,自来红月饼还含有冰糖,吃起来松酥利口、绵软细腻。质量低劣的月饼不仅皮馅坚韧没有酥松感,往往还会有一种苦涩味。所以说,我们在购买月饼时,要看品牌,尽量选择那些名牌老字号的产品。看商标,买生产标识规范齐全的产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徐: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最近天气还是挺热的,所以我们就要注意我们月饼的储存了,月饼的饼馅一般分为软硬两种,软馅中含水分较多,只能保存7到10天左右,而硬馅月饼则可保存1个月左右。盒装月饼,应将盒盖打开,使其通风。另外,因月饼中含脂肪较多,存放时还应注意避光,以防油脂氧化。月饼要轻拿轻放,尤其是苏式月饼因皮酥松,最容易破碎。如果饼皮脱落,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影响口味、质量,并且易受潮变质。月饼含有丰富的油脂和糖分,受热受潮都极易发霉、变质,所以一定要将月饼存放在低温、阴凉、通风的地方。一般来说,月饼皮软、水分大、易变质,最好将月饼连带包装盒一起放入冰箱冷藏室,食前一小时取出,可保证它的口味。在25摄氏度的气温环境下,杏仁、百果等馅心月饼可存放15天左右;豆沙、莲蓉、枣泥等馅心月饼,存放时间则不宜超过10天;如果气温

超过30摄氏度,月饼存放的时间还应该适当缩短,一般不宜超过7天;至于鲜肉、鸡丝、火腿等月饼,应随买随吃。月饼存放时,不宜与其他食品、杂物放在一起,以免串味,失去应有的口味和特色。

小:总之,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历代而后,不断加进新的内容,以丰富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中秋节是我国民间除年节之外的第二大节,以中秋圆月象征人间团圆。每年八月中秋尚未来临,市场上各式月饼已是琳琅满目成为一大风景。人们相互馈赠月饼,特别是在十五的夜晚,家人团聚面对长空皓月,品饼赏月别有情趣。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大:但是在日本呢,中秋节是不吃月饼的,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徐:嗯,在国外也是有中秋节的,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比如说韩国,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感恩节”。中秋在韩国是一个大节日,会一连放3天假。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所以每逢中秋之前一个月,韩国各大公司都会大减价,以吸引民众购物互相赠送。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饼。

严:好了,在节目的最后,我们也祝愿大家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圆月,品尝到香甜的月饼,我是严国钊,我是徐雪傲,我是李聪聪,我是李科溶,让我们相约在合:明年中秋。

中秋节广播稿6

(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9月14日,是个什么节日吗?(中秋节)对呀,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马上要到了。今天,我们一年级组的小朋友,就来给大家讲讲中秋节的故事。

徐xx:各位好!我是一(2)班的徐xx。

厉xx:各位好!我是一(2)班的厉xx。今天的就由我们俩来为大家讲中秋节的故事。

徐xx:那就先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吧。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厉xx:这时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为“团圆节”。

(音乐)

徐xx:接着是不是应该讲讲中秋节的习俗啦?

厉xx:是的。在我国的古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徐xx:我还知道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厉xx:其实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在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还是赏月和吃月饼。

(音乐)

徐xx:那你知道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吗?

厉xx:那当然!你听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徐xx:哦,那是大诗人李白的写的《静夜思》。我也有一首李商隐的《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音乐)

厉xx:在这中秋佳节到来的日子里,我们代表所有一年级的小朋友,祝所有的老师们、大哥哥大姐姐们

合:中秋节快乐!

徐xx:我们的故事讲完了,今天的广播到此结束。

中秋节广播稿7

甲:留住一丝清风,播撒希望的明天。

乙:付出一份真诚,打造爱的世界。

甲:绽放最美的笑容,让经典永远与我们同行。

乙:在这金秋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红领巾广播站又和大家见面了!

甲:我是....。

乙:我是....。

甲:...,我来考考你,你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

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甲:对,今年的9月27日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乙:...,这个节日为什么叫中秋节呢?

甲:是这样的。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作中秋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在今天的广播里,我们来欣赏一首和中秋有关的千古流传的词作。乙:...,我知道你说的是哪一篇!要说和中秋有关的千古流传的词作那一定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写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对吧?

甲:你真聪明,的确是这一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这首词真美,请同学们一起和我读一读吧!

甲:这词作于苏轼41岁那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与他的弟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心中很是想念。这首词正是表现这种兄弟之间的手足相念之情。

这首词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这明媚的月色。“婵娟”在这里指的就是“月亮”

这首词流传很广也很久,千古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这首词写得真美呀,请同学们再和我朗读一下其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学们,你们喜欢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吗?别忘了在中秋节的晚上朗诵这首词给你的亲人听呀!今天的广播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中秋节广播稿8

尊敬的顾客:

您好!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中秋佳节,人们欢度之余总忘不要赏月。中秋之月象征着团圆,人们总在这个时候将各种心愿寄托与月亮,表达思念、牵挂和祝愿之情。可是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我们所热爱着的亲人、友人及恋人,要长久相聚毕竟不是平常的事,正因有牵肠挂肚,人们对中秋月滋生出的情愫总是别样地浓。可以说古往今来,世人的喜怒哀乐都不曾走出月亮的背景,多少诗词歌赋,皆因月亮的永恒而千古流传。

关于月亮的传说,最早可能是从嫦娥奔月开始的吧,总之自从有这美丽的神话后,月亮便有生命,有灵性,也便有浓浓的诗意色彩,千百年来为文人墨客们所倾情,以至于传下多少与月有关的绝词妙章。

写中秋月最著名的词恐怕得首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剩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苏东坡思念其弟苏子由,于中秋之夜独自饮酒大醉之后而作的,当时的作者正是仕途上极度不得意。苏东坡曾因“乌台诗案”牵扯出政治的**,被宰相王安石一贬再贬,数年远离故土,飘零异乡,历经苍桑,一直忧郁到老。苏轼一生豪放不羁,其诗词也多如其本人性格,但这首词却写透人间的离愁别恨。该词中的“高处不胜寒”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成为千古吟唱的名句。说来巧合,与苏东坡同妙的是,唐朝诗圣杜甫。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对月亮都有一种特别的情结,每个人或许因时间地点及遭遇心境的不同,对月亮亦悲亦喜,亦怨亦叹。总之,今天的月亮,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就因月亮能容纳世人的一切情感,或让人高咏浅吟,如痴如醉,或让人悲然凝眸,如泣如诉。

又到中秋佳节,“明月年年有,今夕月更圆!”愿所有重情的人们,永远珍惜和呵护心中的月亮,让彼此间感受一份牵挂,一份思量!但愿所有衷情于月亮、守候于月亮的人都平安,幸福。

中秋节广播稿9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中午好,今天的红领巾广播由五 一中队主持。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一讲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 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 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 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 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 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中秋节广播稿10

甲: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乙:红领巾广播又和您见面了

甲:我是主持人

乙:我是主持人

甲:明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在这里我代表红领巾广播站全体人员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乙:最为人们熟悉的当然是嫦娥奔月的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升到月宫,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甲: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把月饼作为通讯联络工具。朱元璋带头起义,把写有起义时间的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照时间起义。

乙: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真的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甲:农历八月十五之所以叫中秋,是因为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有“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说。

乙: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还是那香甜的月饼和五光十色的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也是人们喜庆团圆的大好日子。

甲:中秋节并非中华民族所独有,许多国家也有类似中国传统习俗的形形色色的中秋节,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国人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称为“祈月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用甘蔗扎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图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寿桃而非月饼。

中秋节广播稿 篇5

大:海上明月共潮生。

严:花好月圆人团聚。

小:祝福声声伴你行。

徐:亲爱的听众们,大家下午好,这里是《中秋节特别节目》,我是徐雪傲,我是李聪聪,我是严国钊,我是李科溶。

首先我祝愿大家:中秋快乐!

大:今天呢,非常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度过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这里,我祝愿所有的老师们:心情如秋高气爽!笑脸如鲜花常开!愿望个个如愿!中秋快乐!

严,小:我们也祝愿所有的同学们。

严:心愿、祝愿、如愿、了愿。

小:心到、想到、福到、运到。

严,小:天天好心情!

徐:一段好听的音乐过后,让我们一起走进,中秋佳节。

徐:欢迎回来《中秋节特别节目》,说到了中秋节,就要考考各位了。

严:嗯?什么问题?快说来听听吧。

徐:不要着急嘛,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共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那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大:当然了,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以及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小学中秋节广播稿 篇6

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日子。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图景。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希望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关于广播新闻互动节目的探讨 篇7

1 广播新闻互动节目的选择方式及内容

1.1 对广播新闻听众进行调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年龄、职业和收入等因素的不同对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广播新闻媒体应与相关政府研究机构合力开展听众人员调查工作,寻找人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的研究方法,为更加细致化地了解人们之间交流方式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广播媒体应在新闻播报之前采用新型的节目播报方式,提高人们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关注度。

1.2 不同的广播新闻应采取不同的报道模式

如今,在某省最受欢迎的一项广播新闻节目应属于《一路畅通》,根据该节目的主持人提供的一手资料,在节目播报的2个小时之内最多收到听众短信2000条,之后逐渐的下减到1 000多条,直到现在该节目收到听众短信500条,其中还存在大量与节目无关的新闻。

《一路畅通》——根据节目的名称就可判断这是一档实时播报城市交通新闻的节目,主要报道时间是在人们的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时期,每个时间段为2个小时,这是在该地区收视率最高、市场活动份额最大的一档广播新闻王牌节目。然而,相较于该座城市2 000多万人口数量而言,所有种类的广播听众占300万人口左右,还不足整个城市人口数量的1/6,所占分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这一问题,广播从事人员应该保持头脑冷静,仔细的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现阶段新媒体行业的逐渐发展,对于信息的发布和传递不只依赖于广播,例如:微信、微博、博客和贴吧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广播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广播行业应采取新形势的新闻播报模式——互动式,选取合适的新闻报道内容,运用专业的新闻主持人,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对人们提出的问题播报人员可及时进行处理;同时,注重新闻编辑人员、新闻播报人员与听众之间的情感互动,站在听众的角度对新闻进行报道。

1.3 对于不同类广播新闻应采取不同互动模式

这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我们仍以《一路畅通》为例进行说明。新闻播报不仅是对国家新闻的传递,更是对情感沟通、人文主义关怀的体现,在报到时,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模式勾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例如:“今天是冬至,说说自己心中最好吃的一顿饺子是什么时间?和谁在一起吃?现在还在一起吗?”“记忆中最熟悉的一张笑脸!”“我最想×××的一件事。”对于新闻节目而言,若利用上述的话题来进行节目互动,则使广播新闻的播报专业性不强,同时,其节目的竞争力也会远落后于其它道路交通播报节目。广播新闻因其自身拥有普遍性、客观性的特点,与互动式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主观化的理念相违背,造成二者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更加不利于广播行业的发展,对于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广播从事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

2 广播新闻互动节目的实际应用

广播从事人员对多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设定所用人都对网络形式的沟通感兴趣,人们对信息的传播关键词为:参与、分享、主观表达三种形式,但由于广播新闻自身先行传播的性质,对听众参与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定的限制,难以完美的实现“参与、分享、主观表达”发展目标,甚至在几年之前,网络时代刚刚兴起,有人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会对广播行业起到抑制作用,但随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广播行业不但没在竞争力严重的今天走向灭亡,而是有渐渐发展的趋势,听众对全新形式的广播新闻有了充分了解,带动了广播行业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广播新闻实行的互动节目方式不是偶然现象,因现阶段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借助新型的节目互动方式,才能为听众提供“全天候、无时差”的服务。广播新闻报道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城市的现状、社会发展趋势及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为听众创造一个与有关部门直接沟通的桥梁,创造一个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钰佩.广播新闻互动节目研究——以郑州新闻广播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4.

[2]张红力.广播新闻节目中的传受互动[J].新闻与写作,2014(4).

关于农村文化广播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文化;广播工作;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全面、快速、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中国梦正指引着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和谐社会大步迈进。依靠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富裕起来的农民,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了解党的政策、方针的时效性、全面性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如何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他们的思想意识有所转变,使其受教育、受鼓舞,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去,这是对新农村文化广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让农村文化广播工作更好地适应并服务新农村建设,让基层老百姓及时掌握党的有关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是摆在基层工作者眼前的迫切课题。现就新农村文化广播工作的现状、发展等方面浅谈几点看法。

1.农村文化广播工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文化生活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农村文化广播工作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与当前经济社会全面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格格不入。目前基层文化广播事业的建设滞后现状表现有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

(1)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少数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广播不十分重视,认为有了电视,又有互联网,听不听广播无所谓,没有督促镇村按时按要求转播,广播设施成了摆设。

(2)农村广播工作缺乏长远规划。由于体制改革原因,造成农村文化广播工作人员人心不稳,工作中情绪不高,思想涣散,无法制定长远工作规划。另外,很多地方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人员都被借用到乡镇政府从事其他行政事务中去了。无人干事,无事要干,何谈发展。

(3)建设资金相对缺乏,硬件设施跟不上。一是基层文化广播事业基础设施投入较少,甚至与财政脱钩,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部分公共文化广播事业机构运转艰难;二是文化广播事业活动场所被侵占或挪作他用现象较多,造成了文化广播阵地逐渐萎缩,导致“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出现;三是时由于资金缺乏造成设备完好率未达到要求,极少数乡镇设备坏后不及时维修,致使广播节目不能正常转播。

(4)农村文化资源缺乏。目前农村文化广播事业资源相对匮乏,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同时,由于监管不到位,加大了低俗文化在乡村快速蔓延。另外,农村文化资源相对较少,完全没有消费开支用于农民订阅书刊报纸,农民群众受到先进文化教育熏陶的机会稀少,低级趣味文化便有机可趁。

(5)农村文化广播事业发展不平衡。县城所在乡镇或靠近市区的郊区乡镇文化广播事业活动发展相对较好,有民间艺术团、舞蹈团、乐器演奏队、健体中心、乒乓球馆、羽毛球等较多文化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能够满足百姓诸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可是少数偏远些乡镇就差距很大,文化广播活动场所简陋或者根本没有,文化广播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即使有个别的民间腰鼓队,秧歌队或者其他唢呐乐队等,也是为农村红白喜事,开张庆典服务的。

2.齐心协力抓好农村文化广播建设

如今在建设新农村大好形势下,农村文化广播事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开始重视发展文化广播事业,在奏响总基调的氛围下,我们基层广播工作者更要克服困难、鼓足干劲,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广播事业。笔者在基层多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农村广播工作的管理。对调频广播网络覆盖、设备维护运行、节目转播、广播维护经费使用管理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了督察、调研。针对有的乡镇村组不按时开机、转播,有的对广播设备损坏后维修不及时等问题,建立农村调频广播运行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2)建立乡镇广播网络管理体系。建立乡镇成立农村广播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党政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文化服务中心、财政所、派出所等相关人员任成员,建立乡镇广播网络管理体系。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指派1-2名职工任建设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专项负责辖区内广播网络建设管理。建立广播监听网络,每个行政村(每组广播喇叭)设一名广播监听员,监听广播是否正常运行,节目内容是否违反相关规定。做好监听记录,如发现问题或事故,及时向所属镇(街办)文化服务中心报告。

(3)扩大覆盖,增加广播喇叭密度。“合村并组”后,现有行政村组面积大了,人口多了,已安装的喇叭一方面不能无缝覆盖。为使边远农村、丘陵岗地的农民群众都能听见广播,需扩大覆盖,增加喇叭密度。

(4)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新农村建设,就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规划,配套建设,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开展村镇基础设施配套,让久违了的农村广播真正切切的响起来,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加快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5)实现广播、电视“两网合一”。现阶段发展农村广播,就是利用现有有线CATV网络电视系统中87~108MHZ这一广播专用频段,来传输农村广播信号,传输网络不需要任何改造,无需二次投资。借助有线电视HFC网络进行市、县、乡村的三级广播信号传输,实现农村广播、电视“两网合一”。

3.结束语

农村文化广播是农村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是农民了解外界信息的主渠道,是三农建设的好帮手,建好、管好、用好、发展好农村广播对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助推三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占比重较大,“三农”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计。因此,发展农村文化广播事业,壮大农村文化广播产业,是当前农村文化广播生存发展之道。发达的农村广播网络对进一步落实党的“三农”政策,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俞金玲.浅谈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广播工作[J].安徽农学通报,2009(16).

[2]徐慧玲.利用广播电视覆盖方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J].西部广播电视,2013(9).

上一篇:少年林语堂读后感下一篇:青年教师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