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课堂演讲稿

2024-08-04

我心中的课堂演讲稿(精选12篇)

我心中的课堂演讲稿 篇1

我心中的课堂

新城小学 李文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

课堂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每个从教者心中都有理想的课堂,我也不例外。美国教育家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里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很赞同。他说,我们绝大多数教室里都充斥着一种东西,那就是“恐惧”。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害怕老师批评,害怕成绩不好,害怕学生嘲笑才坚持学习的,他们被强迫着学习,内心是不快乐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能否还学生们一间轻松愉快的教室呢?这必须从课堂入手。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课堂

首先,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我们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改变过去“我是教育者,你是被教育者;我是知识的传授者,你是接受者”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传统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伙伴,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它们那些未知的领域,而不流于表面。教师不是拉着学生走,而是给他们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可以怎样走,需要注意些什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习,渴望学习。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去探讨去品悟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并且不断地给他们以鼓励,为他们加油。让学生从你的表情、手势、语言等方面,不断地得到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学习的自觉性较差,针对这种现状。在每学期刚开学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们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替父母和老师而学的。学习要靠自己自觉。但是,学习活动毕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小学生很难适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心理压力过大,就认为自己太笨了,从而在学习上放松自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态度明显下降。每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讲一些名人励志故事,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挫折。在困难前,要学会战胜困难,而不是被困难吓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最后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学习榜样,变模仿为内化。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居性和模仿性,他们每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被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耳闻目染,小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做好学生的信念,成为支配学习的动力和准则。平时我们可以多表扬学习优异者或进步者,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这样,一部分上进心强的学生就会暗暗行动起来。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是正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课堂。

(1)咱们常说:“十个手指头伸出都不一样长”。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待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质就是要进行分层教学。教学设计要考虑到教学的梯度,构建学生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间的适应度。教学过程中,使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一丝不苟、因势利导、持之以恒;在作业的布置上数量和难度上,教师也应有所考虑,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但不能指定学生做什么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层次的作业。

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考出好成绩而对所有的学生都提出同样的要求。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让人震惊。刘毓夫妇俩都很优秀,1984年生了一女儿,取名为“素素”,让人没想到的是素素一生下来就是个“笨孩子”,走路、说话都比同龄孩子晚。经过母亲的精心培育和打造,最终把一个笨孩子送进了全国知名的学府,毕业后又让她进入大连知名的律师事务所。母亲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可女儿竟然在参加工作不久后从单位的21楼飞身而下,当场身亡。几天后,刘毓才在自己的邮箱发现素素自杀前发来的一封邮件,内容很简短:爸爸妈妈,我一直希望可以成为你们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可是,我始终成不了那种人。我很累,我一直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别人的优秀都是用来突出我的愚笨。太累了,就想休息,或许在天堂可以找到我的同类,不聪明,但活得很快乐。

这些文字,让刘毓久久无法平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母亲含泪说:“我把家丑外扬,只是想用女儿的生命换来其他家长的警醒。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这是从素素日记里看到的一句话。可是,我偏偏让她去够那根本不属于她的高枝儿,结果,她最终从不属于她的高处摔了下来。回头想想,我不就是希望她幸福吗?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什么成绩、名校,一点都不重要。吃糠咽菜的生活,只要她喜欢,又有什么不好呢?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老师一个警示,不要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看淡成绩,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一些符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要求,这样教师就不会因学生没达到要求而惩罚学生,学生也不会因害怕而厌学、辍学了。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前一周在六年级毕业座谈会上一位优秀学生的一句话。当班主任老师让这位老师心目中的佼佼者说两句临别感言时,我心里就暗想,她一定会说一堆感谢老师的话,没想到的是她却抽噎着说:“六年来,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写作业,从来没有快乐过,今天我们很快乐,难道此时每个人心中就没有留恋吗?”听了她的这句话,我不禁心里一震,六年来,孩子们为了写作业失去了好多游戏、活动的机会,这都拜应试教育所赐,这更是我们教师的悲哀。在今天大力倡导新教育的形势下,我们能否完全做到让学生少做一些作业,多组织一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让他们真正在快乐中成长、学习呢?为此,我在尝试着、探索者,我也希望同仁们能一道努力,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我心中的课堂演讲稿 篇2

一、我认为语文课堂应是诗情画意的

语文课堂是一首优美的诗:源于汉语, 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诗性语言;源于教学的内容, 多是诗意浓郁的文学作品或文辞优美的文章;源于语文教学, 可以运用天马行空式的感性形式和诗性思维;源于语文教学的效应, 主要依靠心灵感染和灵魂熏陶;源于语文生活, 本就是充满诗意的人类生活……她每个细节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语文课堂的学习就是那样让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让人品读寻味、思之无穷;是那种意蕴, 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同课堂上学习《相见欢》, 这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 渲染孤寂的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李后主的经历非同一般, 这种别是一般的滋味常人无法感悟, 我们同情他的遭遇, 感悟他的愁苦, 但无法言语。

因此, 让我们的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这样理想的课堂中吧, 他们的心灵会不断净化, 人格会不断升华, 思想会任意驰骋。让他们在诗意的课堂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去接受知识, 提升修养, 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

二、我认为语文课堂应是情思交流的

情感是火, 思想是石, 两者碰撞在一起, 才会产生炽热灼人、光芒四射、感人至深的情思的火花。语文课堂应该流动着与课文情思相和谐的、丰富而热烈的情思。这种情思源于课文的情思, 她感染着教师和学生, 并使他们互相感染, 形成一个流动着的热烈、浓郁、美好的情感流和思想流。

在课堂里, 教师不是情感传授的喇叭, 而是引导着学生和作品、作者、老师相互对话的导线。在这种交流中, 情感如涓涓细流, 潺潺而流, 轻轻地叩开学生的心门。师、生、作者相互交流, 相互倾听, 彼此敞开心扉, 真诚肯定对方, 彼此共享知识, 共享经验, 共享智慧, 共享丰富多彩的生活意义与曼妙丰盈的人生价值。几十颗心, 心心相印, 沉浸在思想交锋、情感交融、心灵交汇的氛围中, 思维之神得以多方面的领悟与升华, 心灵之殿得以全方位的净化和超越, 这样平等的课堂是我想营造的。

三、我认为语文课堂应是授之以渔的

课堂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 而是在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感悟, 去创新;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么严密, 而在于教师是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语文课堂是学习, 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限模式, 向社会拓展, 向生活渗透, 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蔓延。构建让学生能够主动、充分、自由并富有创意地学习的课堂, 用心灵感动心灵, 用生命点燃生命, 用灵魂塑造灵魂, 用智慧开启智慧, 这样的智慧课堂是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篇3

从小到大一直以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直到自己也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还是这样认为。所以,我追求的理想课堂的特征是:快节奏、大容量、高密度。

随着课改的变化,教师们对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关于什么是理想课堂,教师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作为教师队伍中一分子的我,也正孜孜不断地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课堂。怎样构筑理想课堂?理想课堂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构筑理想课堂”的一些想法及看法。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同受欢迎的课堂

我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以过去我的老师教我们一样,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填鸭”大量的教学内容

和补充习题,课堂死板无趣。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好。

直到我第一次观摩市级评优课,这次的观摩对我的触动很大。同样时间的课,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几乎忘了时间的存在。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守纪好学,气氛活跃;还有一位老师上的课效果是这样的:教授内容正确,思路明确。就是课堂沉闷,索然无味,学生厌倦,视下课铃声为一种解脱。课上到一半时,课堂秩序就很混乱了,甚至难以维持纪律,根本谈不上教学。所以,我认为一个理想的课堂必须受学生欢迎,也受老师欢迎。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老师有了上课的动力,才有可能创造一个精彩的课堂。

这次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促使我深刻地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自

己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标准。从那时起,我对理想课堂的定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取而代之的是:有趣味、形式活泼、内容新颖、结构严谨的课堂教学。

二、理想课堂是有灵活的教学方法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应该是教学方法灵活,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的课堂。就拿优等生和学困生做对比,我们就不能强迫后者达到前者的水平。前者可以在学会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理解,而后者只要达到预期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就可以了,之后再慢慢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三、理想课堂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还应该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新课程一个重

要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表演和探究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不应是关押学生的笼子,而应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能力的生活空间。因此,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动手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体验、理解和应用过程,才能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有一位优秀的教师说的很好,她认为在课堂上要做到五个“静、竞、净、径、劲”,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探究,并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第一个是安静的“静”。它的含义是“安静、宁静”,是针对老师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说的。她觉得老师需要静心对一节课进行解读、思考、设计,学生也需要静心的学习、思考、写作业。当然让学生安静并不是要他们像木头桩子似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第二个是竞争的“竞”。它的含义是“竞争与合作”。卢茨安罗·德·科瑞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才能飞翔”。这说明了什么,无疑,这说明了合作的重要。

第三个是干净的“净”。它的含义是“简约、流畅,清清爽爽。”意思是每一节课都能紧紧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不重复罗嗦,不拖泥带水,尽可能把课设计并上得干净些、简单些、清爽些。

第四个“径”,道路也。意思是一节课教师要给学生什么,给学生什么路走,老师要清清楚楚。如,是一直让他跟随着你走,还是你为他指明一条路,让他自己尝试着去走。

第五个是劲道、后劲的“劲”,它的含义是“有效乃至高效”。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太多的生活诱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时效率,牢牢抓住课堂40分钟的时效。

四、理想课堂是充分尊重学生需要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还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课堂。好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

理想课堂,我们奋力追求的一个教育梦想。为实现这个教育梦想,多少老师一生都在追随:用自己的行动探究着,用自己的示范课阐释着,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

可以说,每个老师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课堂。虽然他们对理想课堂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在大多数老师的眼里,理想的课堂,没有任何废话,只有简便轻松的气息;理想的课堂,不是嘈杂的菜场,而是活跃着智慧的精灵;理想的课堂,不是大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跳跃着哲理的音符;理想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不是敌人,而是双方默契配合的旋律。理想课堂的特点是:真实、和谐、简约、智慧、有效、灵动、人文、充满爱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

让我们一直努力着、求索着、渴盼着、感悟着吧!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理想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我们的理想课堂成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殿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理想课堂成为建立师生之间愉快的交流合作的、促进学生灵动思维的形成的平台。

我心中的英雄演讲稿 篇4

柔弱的肩膀,扛起国家的兴亡;

稚嫩的双手,握紧民族的命运;

年轻的生命,在烈日下成长,在风雨中成熟。

他们,是民族的骄傲;

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四年级二班的辛柯莹,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英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怀着崇敬而凝重的心情怀念那些英烈,于是,一串串民族英雄的形象便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去寻找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吧!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从书本上读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明天,而英勇奋斗的英雄故事: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不迫地走向敌人的铡刀,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解放的胜利道路,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还有黄继光、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英雄的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拯救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为什么高高飘扬的国旗这样鲜艳?为什么我们的红领巾这样鲜红?因为这是血染的风采!

英雄们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他们的丰功伟绩必将代代相传!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中华大地依然英雄辈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 危难时刻舍生忘死的汶川大地震抗震英雄;历经磨练,征服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 他们为新中国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今天,我们凝望着五星红旗,倾听着激昂的国歌,心中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那就是,踏着英雄的脚步前行,满怀信心地开创祖国的灿烂明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民族的脊梁将由我们这一代人挺起!让我们接过英雄精神的光辉旗帜,好好学习,刻苦锻炼,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做一个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好少年!

信念的桅杆已经树起,希望的风帆高高飘扬,让我们大家一起向着理想的霞光启航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我心中的英雄演讲稿 篇5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祖国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祖国在50年前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那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中的一个。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决心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回国后,他便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他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还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滩取样本,甚至冒着被辐射的危险监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随后,他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氢弹和东方红卫星。邓小平爷爷这样评价邓稼先:“两弹是他的勋章,中国为他骄傲!”

其实像邓稼先这样的这些知识分子还有很多。他们毅然放弃外国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国工作,这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我们祖国不再受到外国人的侮辱和嘲笑吗?

我心中的老师演讲稿 篇6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父母”,更是我们的朋友。

升入八年级的我,不禁怀念起七年级教我的语文赵老师。她呢,个儿不矮,长长的大辫子,大大的眼睛,有时还戴眼镜。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不是很好,上语文课的时候我也不怎么爱学习。可是,她每次都主动叫我,让我回答问题。渐渐地我就主动举手,变得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此外,如果测字音小卷,我错了一个或两个,她就会在我的小卷上写出“加油”“再接再厉”这样激励我的话,也许这些微不足道的鼓励对于老师已经淡忘了。但是这些对于我真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她的鼓励,我已经对学习语文有了极大的兴趣。

在课上如果我走神了,她会走到我身旁敲我一下。如果我这阵子表现不好她会提醒一下,或者把我叫到办公室里谈一谈。

我心中的英雄 篇7

一个周末, 我和妈妈挤公交车。我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襟, 以防被人流挤散。途中, 上来一位着装打扮特殊的男青年:头发黄蓝相间, 裤子的一条裤腿是粉色, 另一条裤腿是绿色。

公交车又到一站, 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上车了。她手扶拐杖慢慢挪动着, 人们纷纷让出一条通道。这时, 一个女孩儿主动站了起来, 可还没等女孩儿说话, 那个着装打扮特殊的男青年就飞快地坐到了女孩儿让出来的座位上。女孩儿特别生气:“这个位置是我让给老奶奶的, 你不许坐。”“这个座位又不是你买的, 凭什么不让我坐。”男青年趾高气扬地说。“你……”女孩儿憋得满脸通红, 不知该怎么办。车上顿时鸦雀无声, 人们不满地看着男青年, 但是没人有勇气站出来。这时, 一位戴眼镜的叔叔大声呵斥道:“小伙子, 这个座位分明是小女孩儿让给老奶奶的。你是老人吗?你拄拐杖了吗?你有什么资格抢座位呀?”眼镜叔叔一边说, 一边往这边走。小伙子见他一身正气, 只好无奈地让了座。说实话, 我真是从内心敬佩眼镜叔叔。当今, 一人摔倒没人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 眼镜叔叔竟然敢同不良风气作斗争, 这样的人才是生活中真正的英雄。

直到今天, 眼镜叔叔正气凛然的模样我还记得。大家说, 他能被称为英雄吗?

浅谈我心中的品质课堂 篇8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课堂;品质课堂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新课改的进程中,通过实施“品质课堂”我又该怎样来改变我的数学课堂呢?我问过自己:你希望你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收获到什么?我思索着,然后告诉自己:我希望孩子们在我的带领下,能够拥有浓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建立起强大,甚至坚不可摧的自信心,还能够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最后获得快乐而成功的体验,总之就是让他们在我仅仅的40分钟里收获到最大的教学效益。

我明白,以前的“组、复、新、巩、布”模式,远远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然后学生凭借着题海战术获得优异的成绩已经不能把我们的学生带进数学的殿堂。而如今,新课程的改革,“品质课堂”的推进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向,它让我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去创新每一节课,它要求我们教师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教师是实现品质课堂的引领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很大一部分教师也是知识的发现者,对于知识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了,更需要去创新,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灵活性与变通性。所以在这一点上,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有着更高的专业知识,努力实践着知识的传授。同时,一堂课的效率是老师追求的目标,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应当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并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尊重并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管是新课改还是品质课堂,最终指向的对象都是学生,打造品质课堂,就是对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尊重与呵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老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学生在这节课上有多少收获,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很大的收获呢?我认为答案就是,让学生灵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老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教给他们的仅仅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思维,其他的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操作。那么,落到实处应该怎样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产生了求知欲、好奇心、对知识的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有了这一点,一个人会终身都在学习,一辈子抱有认识的渴望,不满足于已获得的知识,总是感到:我知道的还太少。”数学学习也是一样,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才有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可见,数学教材内容的设置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记数字1~9的字形,我教了学生几句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二年级学生学习长度单位时,我通过讲《小熊维尼做新衣》的童话故事,把学生引入到提问题的情境中,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熊妈妈的4拃长与小鸡丁丁的4拃长为什么不一样”这一矛盾冲突,诱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新课标的理念倡导“以生为本”,就是将学生置于一切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如教“长度单位”一课时,给足了学生探索的空间,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要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而是让孩子们通过四人小组自主选定物品作标准,如硬币、回形针、正方形、圆形、小正方体,自己分工测量并汇报,最终探索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体验到自己的探索发现潜力,更加喜爱数学课了。

3.给予合理的评价

学生的每一次发问,我们都应给予正面积极的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小组课堂的环境下,通过小组的力量得出了最终的结论,更是一种团队精神的胜利,一种凝聚力的体现,因而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让我们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在品质课堂的推动下,不断地去创新,让学生自主学习起来,老师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让他们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而达到品质课堂,向品质课堂要效率,要质量。

我心中的老舍演讲稿 篇9

在我心目之中,老舍先生是永生的,我时常深沉地怀念他。因为,老舍先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著名现代作家。是我文学编辑生涯唯一联系最密切的作家。老舍先生弃世是使我受到震撼最为强烈的伟大作家。

为了深入了解新社会里的骆驼祥子,老舍曾在我和交通局干部陪同下,多次前往北京站等处三轮车站点采访。在简陋的木板房里,老舍和工人坐在一条板凳上,欢声笑语话家常。对老舍的问话,工人们都抢着回答。老舍认真听,并做简要记录。经过一段时间,老舍写出了新戏第一幕,把我和人艺的演员,其中有曾演过祥子的李翔,找到他家去,听他读剧本。说实在的,我没有听出所期望的《茶馆》味道,李翔他们也默不作声。老舍抚摸着稿纸,不禁叹了口气:“往下,可该怎么写呢?”后来,他慨叹地向我表示:“现今流行‘打野鸭子’(当时正在上演配合政治任务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戏里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打野鸭子),咱写不来这玩意儿。”从此老舍搁笔,他没有让自己的笔裹进斗争为纲的风雨里去。而他本人,两年之后,却被那场史无前例摧残人性、灭绝人道的“文化革命”腥风血雨裹挟进去,遭毒打,受凌辱。鬼魅横行,群魔乱舞,这世道怎么了?太平湖畔,彻夜思忖。为尊严,为清正,为促使后人觉醒,他成为了二十世纪的屈原。

逼迫一批正直人士决然自尽,使我最不理解最为痛心的是老舍先生。现代作家之中,他是唯一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大师。新中国建立十多天,他就匆匆海外归来。刚踏上故土,他说:“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他曾经表示:“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潮流。”他爱祖国,爱人民,关怀劳苦大众,追赶社会潮流。归国后随即写《龙须沟》,歌赞人民政府,首先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为配合形势,他写各式各样即兴的剧本,不在乎能不能得流传。他答应写骆驼祥子新编,岂不也是为了歌赞社会。而那时的社会,竟把最忠诚于新社会的他逼上绝路。那时候国际上还不知他弃世,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秘密投票,首选老舍。老舍先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生为中国人,文化人,不可不知老舍,不可不读《骆驼祥子》,不可不看《茶馆》。先生的品格文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民众心目中,老舍是永生的。

我心中的课堂演讲稿 篇10

信仰是什么?信仰是开在墙角的一朵花,虽不显眼,但弥漫的芳香却能沁人心脾;信仰是行驶在海洋上的一挂帆,虽然渺小,却能乘长风破万里浪;信仰是燃烧在黑暗中的一根蜡烛,虽然微弱,却能驱散夜的阴霾。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信仰,而我呢?透过窗,望着那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思绪渐渐的飘了过去:“下面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随着我们伟大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声落,这一个伴随着血与泪,屈辱与骄傲的国家,终于站起来了!是啊!没有共产党,哪来的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哪来的民族尊严?民族自豪?

小时候,党在我心中是映照着红旗的隆隆炮火,是攻城拔寨勇往直前的人民解放军的嘹亮军歌,是潘冬子向往的红星,是八角楼上点燃的灯火,是纪念馆中斑斑的血衣,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振臂高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留给兰考人民的新生活,是墙上的巨幅画像中毛主席庄严宣告的新中国……

那时候,党在我心中是遥远而神奇的。从南湖上的画舫到陕北的宝塔山,从井岗山到延安,从四渡赤水到百万雄师过天堑,展开的是一幅传奇般的画卷。系上红领巾的我开始注意,家乡的泥泞小路变得宽敞平坦,偏僻的小城里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蓝天,大人们说:“党的政策好啊!”党在我心中,变得伟大、亲切、看得见。

在党的指引下,成长的道路充满动力与生机。雷锋这个好榜样的力量让我思考怎样去学习和做人。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洋溢的壮志与豪情,体现的力量与胸襟,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惊叹和自豪于在党的领导下,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与喜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强盛与尊严。党的政策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挺直脊梁,信心百倍地面对机遇与挑战。西部大开发的决策赋予了荒漠新的希望诗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一首歌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飘扬的五星红旗是那么的鲜艳;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些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会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仍无悔无怨。党在我心中,渐渐变得崇高、清晰、新鲜。

祖国正在前进,党正在发展,我正在成长,党已深深地烙在我心中.我知道,我还会继续为他感动,为他雀跃,为他思索。从那时起,党在我心里是一座丰碑,是一个灯塔,是一面旗帜,让我敬仰、引我前行、促我奋进。于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成了我最大的心愿。岁月如梭,我蜕去青涩,在这个党性锻炼的大熔炉里,我快速的成长着。孔繁森、李素丽、陈金水这些优秀党员的事迹一次次感动了我。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没有硝烟,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最艰苦、或最平凡的岗位上,但他们一样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自己的宝贵青春和满腔热血奉献给了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他们让我更坚定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

党在我心中,又是那样的睿智、成熟、卓有远见。岁月的长河终于汇入了二十一世纪的洪流,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着日趋激烈地国力竞争,党任重而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党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距离。有些人因此产生疑虑,担心党能否经受住考验,能否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去年年初,党中央提出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参与其中。在这几个月中,我认真学习了《读本》和《党章》,重温了党的历史,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的党历经风雨、历经坎坷,几十年来励精图治,粉碎了西方国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解决中国人民温饱问题的预言,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中国终于崛起于世界的东方,重显东方巨龙的风采。试问还有哪一个政党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我用工笔表现我心中的山水 篇11

地点:杨建军工作室

受访人:杨建军

SHMJ:我关注你的作品是来自展览上你屡获大奖。

杨建军:谢谢。如今的绘画是展厅效果的绘画,谁的画怎么样,到展厅就知道了。有些人对获奖产生非议,实际上获奖不是一人之见,他是众多评委评出来的,获奖者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正规的展览,评委都是站在对中国美术发展方向负责的角度评选作品的。2011年我的作品《燕山瑞雪》参加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获银奖,《燕山晴日》参加2011年中国画大展获优秀奖,2012年《燕山瑞雪》参加2012全国工笔画展优秀奖,一年多的时间在全国美展中获了三次奖,今年我加入了中国美协。

SHMJ:看来你对于参展评奖制度还是比较认同的。

杨建军:对,我认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是学术、权威机构,它的评选我认为是公正的,每次展览中好作品都不会被埋没。我崇拜武术家李小龙,他曾经说过:你赢了就是成功!我认为展览能够发现、培养一大批画家。我十二岁开始学画,拜当地著名的画家张洪山先生为师,主要画大写意,后来转画工笔。唐代人民生活安稳,国泰民安,于是就有了闲暇去体味自然,感悟生活,使得艺术更为精致。现在仿佛又回到了那样的时代,所谓“盛世出工笔”,我画工笔山水崇尚古人的同时更注重反映现代人的气息。石涛曾说过: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SHMJ:工笔画经历了唐的繁荣,明、清的衰落,到今天的兴盛,与时代有很大关系。

杨建军:工笔画因为造型严谨,制作认真,才出现了今天工笔画的盛况。工笔画正好最能表达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审美需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

SHMJ:目前从事水墨创作的画家多,名家多,画展多,笔会多……但从另一方面看水墨画创作中,小品多,墨戏多,雷同多……这些问题都反衬和支撑了工笔画的发展。

杨建军:这些原因促成了当代工笔画的发展与兴盛,同样这些原因又促成了当代工笔画一连串的问题:画家们太重“视觉性”而忽略了“精神性”;太重画面的形色再现而忽略精神情感的融入;功力技巧的严谨性、技艺性掩盖了画家艺术感悟与表现的才气;西方式的造型训练造成了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些隔膜;流行的题材样式削弱了工笔画家个性的呈现;而如何创造性地吸收传统水墨写意之精髓,或许是工笔画再发展的转折……

SHMJ:去年七月份,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新工笔”展,展出的作品与传统的工笔画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你对于“新工笔”持怎样的看法?

杨建军:近年来工笔画领域涌现的一批新类型探索尝试,正是工笔画言说方式转换的结果,进而显现出画种自我激活的动力。从上世纪90年代相对少数的个案探索,如徐累得“图式言说”,到近年来大量出现的群体化创作,姜吉安的“观念视觉”、徐华翎的“视看再造”、彭薇的“架上突围”、张见的“图像重构”等众多令人新奇的视觉结构不断地消解、重构我们概念中的工笔画边界,并带来全新的言说方式。新工笔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很大。

SHMJ:在今天艺术多元的时代,他们的探索也影响了一批人,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留给我们思考的地方……你在创作《燕山系列》作品时主要的创作动机与背景是什么?

杨建军:燕山是我家乡的山,我从小在那里长大,对它很熟悉,有很深的感情。我经常去写生,喜欢画冬天的燕山,冬天山的结构、树的结构全在你眼前暴露无遗,就可以看到山的“骨”了。我渴望表现出山的生命力,同时赋予“草”以象征性,它的力量正好和山吻合在了一起,蓄势等待来年的生机。现在流行说“草根文化”,其实“草根文化”来源于最底层,它最真实,最亲切、最感人。

SHMJ:听说你刚结束太行山的写生行程,太行山和燕山相比较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杨建军:太行山太震撼了!以前画家们大多表现太行山的雄浑,春天里的太行山,比燕山更高耸、险峻,同时它们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北派的山水在雄浑、奇险里孕育着生机。我想用春天的太行山来表现它充满新生命的伟大。历史上画太行的很多,古人画太行在审美与表现形式上已经与现在人拉开很大的距离,我要画新太行,主要是画出太行山的生命力。

SHMJ:你作品中的山、水、树、草都是通过写生来的吗?

杨建军:对,我很注重写生。一个山水画家没有写生,没有去山里体验,他画出来的作品不会生动的……即使你画抽象的,也要从写实中来。我曾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去临摹古画,去博物馆观看真迹,感受真迹,还买了二玄社的很多复制品用于临摹,直接与古人对话,直接与大师交流。看到真迹确实很感动,很震撼,历代大师的作品基本都看了,而且看了很多次,每次都会站在大师的作品前和古人对话很长时间。我认为首先要守住传统,现在风气非常好,大家都在回归传统。虽然也有好多人在做水墨实验,但我想更多的人应该是守住传统,在传统当中去发现自己。我们在研究传统,古人也在研究传统,而传统有两种:一是社会的传统,二是纸质文本的传统,社会文本的传统就是师造化,师造化是永远无止境的。

SHMJ:目前工笔画队伍很壮大,主要题材是花鸟和人物,无论是技法还是表现形式都有超越,也都有公认的代表性人物,唯独山水相对薄弱一些。

杨建军:工笔山水有高手,但还没有代表性人物,坦率地说,用工笔表现山水相对难一些,作品很难像花鸟、人物那样让观众感动。弱一些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喜欢挑战。

(山水画家邱丽娟应约来到画室,参与了访谈)

杨建军:你现在正在读陈平的研究生吗?

邱丽娟:正在读,马上毕业。在认识陈平老师之前一直画工笔花鸟,我2002年出来进修,那时候对陈老师一点都不了解,2003年春天他带我们去安徽,正好赶上“非典”,本来20天的写生,结果在安徽一呆就两个月,发生了好多事情,我们一小部分人去了黄山,住在山下村子里,那时候整个山上都没人,黄山被云雾环绕着,非常震撼。当时还没意识到非典这么严重,晚上村庄就进不去了,后来有几家人偷偷把房门打开让我们住,就是那个时候喜欢上了山水。后来读陈老师两年的高研班,2010年读陈老师的艺术硕士,到现在跟随陈平老师学画整十年了。

杨建军:我今天见到你很高兴,我的画、我的性格山林气太重,需要多学习学院的东西。

邱丽娟:你客气了,我倒很喜欢有山林味的人,那都是性情中人,你刚才说你作品中山林气浓,实际上还是有规矩的。

杨建军:你认为陈平老师在当代山水画领域起到什么作用,你目前研究什么课题?

邱丽娟:我在研究陈平老师倡导的“山水精神”。其实他是在追求人类灵魂的一种共性,每个人都在找内心的家园。只不过他说那是他的“费洼”,是灵魂的栖息地,我们每个人的“点”不一样。

杨建军:说点尖锐的,我有时候总感觉学院山水画有点“阴柔”。

邱丽娟:那是外在的墨气,有时候看画面很暗,这和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有关系,他内在的情感很丰富,很阳光的。

SHMJ:陈老师作品里亮的地方也很亮,亮与暗形成强烈的对比,很震撼的。

杨建军:他属于当今的领军人物,以前我画画很迷茫,现在很清晰了。我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该使用哪种语言,我认为好的作品不能只让一小部分人懂,而是让所有人都懂,就像西方好的作品我们看了一样喜欢。

邱丽娟:美是有共性的,印象派的东西和我们的写意山水画多接近呀。

杨建军:但中国绘画未必外国人能看懂。

邱丽娟:那是因为他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还不是太了解。

SHMJ:杨老师,接下来你的作品还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杨建军: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真正把传统技法烂熟于胸;二是增加自己的修养;还有就是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工笔与写意精神都是一样的,我更喜欢用工笔的形式来表现我心目中的山水,很多人画工笔靠制作,没有情感,我画画是追着感觉走,画的过程中不断去调整,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SHMJ:其实,在古代美术史上从未出现过工笔画一说,尽管中国传统绘画本来也有工细精致与豪放洒脱的分别。

杨建军:是的,尽管工笔与写意两种画风在古代都存在,但两种画法却无“名份”上的截然划分。画史画论上之工笔、写意名称没有特别标明,在作画方法上两者也未截然分开。“工笔画”与“写意画”并置是20世纪初为应对西方写实主义冲击而“诞生的”。南宋以前多工笔,宣和以后渐尚写意,遗貌取神。为说明中国画同样具有再现之“工”,消除对中国画的“偏执之见”,“工笔画”明确成为了与“写意画”相对应的画种概念。

邱丽娟:不管工笔还是写意,精神还是最主要的,制作只不过是小技法,给画面添点光彩而已,感觉你的作品还是比较大气、灵动的。

杨建军:还是缺乏规矩,愿意和你们学院多交流,沾点学院气,修炼自己。

邱丽娟:保留你本来的个性,吸收适合你的东西。你刚才谈到“修炼”这个词很好的,画画其实不分山水、人物、花鸟的,艺术本身就是修炼的过程。

杨建军:同意,我的目的性很强,目标是什么,怎么做,都得清楚……

SHMJ:那你认为你的艺术目标是什么呢?

杨建军:宋代山水很兴盛的,花鸟次之,人物最后,到现在倒过来了。人物画的人最多,成就最高,山水反而在最后了。从国展上都能看出来,看到人物会让你很亲切,很激动,花鸟也是,我希望能在工笔山水画里面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我认为从元开始,笔墨上主观的东西太多了,生动再现的东西太少了。

邱丽娟:这个与大环境有关系,近现代山水画还是有大家出现的,到了当代山林破坏的这么严重,人类社会越来越疏远自然,人口不断膨胀。

杨建军:还有一个问题,大家现在都往城市里挤,古代的城市和农村区别不像现在这么大,亭、台、楼、阁包括周围种的花草都是很自然的。现在中国城市里到处乱造景观,没有特色。你看沈周画的《东庄图》,那才是真正的自然,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它了。

邱丽娟:对,现在的自然越来越成为一种表面的东西。

SHMJ:古人画的一草、一木、一石本是自然环境中的局部,让人产生聚焦感。

杨建军:这方面我也一直在思考,思考可以让人长寿,长寿对一个画家来说太重要了。比如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的《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他要是画到八十岁能给后人留下多少宝贵财富啊!黄宾虹、齐白石他们都是因为长寿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想把宋画的精神转移到我身上,然后到真正的山林里面把素材拿过来放在“罐里煲汤”,把营养都煲出来。

邱丽娟:首先你自身具有的东西很重要,再从宋人的严谨、大气里吸收一点,从元代里找找文气……

杨建军:我试图把太行的雄伟藏起来。就像一个武士,穿着文人的衣服,谁都不是对手,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SHMJ:你说的就像打太极,看上去软绵绵的,实际上内在的力量很强大的。

杨建军:是的。我画《燕山系列》作品的时候看着是“黄调子”,实际上我都暗中加了紫色,它们互补,融在一起在画面上很舒服的。宋代的花鸟画里环境色也特别多,表象上看它的颜色很单纯,其实特别丰富。目前中国的写意画色彩还是个空白,陈平老师的画很传统,但又很现代,为什么,就是色彩起的作用,当然还有构成的因素。

邱丽娟:陈平老师就是从美国画家怀斯那里得到的灵感,你喜欢怀斯吗?

杨建军:喜欢,我是无意和他碰到一起的,我学他不少东西。《克里丝蒂娜的世界》他画的多好。

邱丽娟:他的画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陈老师看到怀斯的画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SHMJ:艾轩、何多苓都受到他的影响。

杨建军:我最早就画草,以后会尝试浅绛山水用青绿画。为什么说牛克诚老师的山水叫暖色调青绿山水,这就是中庸之道,你怎么去把那种精神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并且以后我会用绢画。我喜欢挑战,我还可以把草和青绿的山水结合起来,春天的太行,大面积裸露出来的是赭石色的,浅绛的,小草发芽了,又带有些青绿,正好形成一种和谐的调子,画出来以后,既雄浑,又清新,我会采用很大气的构图形式,把太行的气魄画出来。

SHMJ:能想像出来你笔下的太行和传统会不一样,色彩润一点会更好看。

杨建军:气象很大,但又追求儒雅。一张画就要“容”,所谓的“容”,就是松和紧的容、虚与实的容、黑与白的容、浓与淡的容、冷与暖的容,如果能达到高标准的容,这就是中国的。工笔画不像写意画,靠的完全是功力、学养。现在工笔画有很多都是做出来的。

邱丽娟:工笔画要是画出写意性那是养人的,如果过度以纤细为先,过度的抠,那是朝外耗、散能量的!

杨建军:你看何家英老师的画,背景都是写意的,那感觉多好。若都是工笔的,就太紧了。

邱丽娟:有人把折枝画理解为就是文人画,这完全是错误的,因为那只不过是形式,实际上没搭边。

SHMJ:为什么今天工笔画会占主导地位,就是因为今天的写意画好多已经脱离了元、明、清时的大环境,毕加索曾说“真正的艺术在中国”,但今天外国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写意画,这里有文化上的差异和审美上的原因。

杨建军:是的,外国人总认为中国大写意画太简单了,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他们不知道画家背后的功力。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说白了还是学养与功力……你、我都画山水,你在追求什么?

邱丽娟:虽然生活在当代,我所要表现的山水并不是一定要有符号上的当代语言,就像一颗树、一块石头一样,它本身没有现代和古代之分,通过作品能够表达我内心的生命精神很重要。

杨建军:目前,工笔画中人物、花鸟画都很生动,那山水怎么样才能生动呢,所谓的“气韵生动”,跟“图真论”有关吗?

邱丽娟:有的是在造型上艺术夸张,在物象上做成一种生动的表现;有的会在气息上传达出某种生动。

杨建军:有人画山水,特别写实,就会把传统符号丢的特别多,离传统特别远,就好像偏离了学术一样,你认为仅用传统符号就代表学术吗?现在的画家,总是用传统的符号来表现对当下山水的理解,我认为这代沟特别大。

邱丽娟:并不是用这种符号就是学术,也不一定不用符号它就不学术,要看自己能否找到适合表达自己的语言。我呢,特别喜欢古画,总想从里面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性的东西,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过程。所谓找到自己的面目,这是长期的……马上变出一种风格,那只是一种尝试……

杨建军:我们从横向上来比较,中国宋代的艺术不逊色于西方,而之后西方却比我们高级,特别是色彩体系,他们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

邱丽娟:像莫奈的《睡莲》系列,它属于印象派的,印象派的笔触和中国的写意本身就同出一辙的,他只是沿用了焦点透视而已。

杨建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方向,虽然目前学院作品中出现了些现代的图式,但是笔墨与符号都是传统的,所以看上去还是没和古代拉开距离。向我们画院这边,就更贴近于生活。

SHMJ:你说的是技法和表现形式,古代的画从着装上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现在的画中,牛仔裤、染黄发、前卫的各种饰品一看就知道是现代的,绘画用岩彩来制作也是现在的一种流行。所谓的现代,还只是表现形式上的现代。

杨建军:现在人观察生活很真实,实际上古人的画也很真实,我们现在从表现形式上很现代,但骨子里并不现代。山水画和古人拉开的距离不大,可是人物和花鸟拉开的距离很大了。

邱丽娟:有很多所谓的创新希望同古人拉开距离,故意和古人不一样,那不是创新了,而是没进入,只是外表的。我们要回到画画的动机上,有的人就想这两年要拿下美协会员,要获多少奖,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人关注的是内心最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参加展览获奖。

杨建军:那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是积极的吧?

邱丽娟:存在即合理,他确实起到积极的作用。

杨建军:艺术要来源于生活,但古人的来源于生活和当代人的来源于生活理解的不一样,古人理解的主要是精神层面的,现在人倾向于现实多一点。

邱丽娟:和物质外在的融合比较多一点,不管他物质上多么丰富,只不过是物质丰富而已,精神生活介入的还是少一点,我认为还没融合在一起。

杨建军:中国画是含蓄的多,西方的是客观再现的多。为什么宋画这么长久被我们推崇,是它真正的做到了把“再现”与“精神”相融合。我有时候画完一张画,不是故意的和古人拉开距离,包括展览也是,好的画就是能跳出来,题材、形式、色彩、构图,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这不是空穴来风,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自己的东西,把古今中外整合到一起,使我们当下应该做的。

邱丽娟:古今中外全部融合那是大成,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行。你在尝试的过程中,你会得到一些教训,也会总结一些经验,这也很好,不取决于依赖。

杨建军:我要把花鸟和人物作为“对手”,不是说要打败它,起码不能逊色于它。我感觉,古代的花鸟和人物能做到很生动,当今也能做到很生动,但山水还是要逊色一点。

邱丽娟:山水画中把各方面都融合在一起,又能很感人,是很难的,它真正得有一种情怀在大自然中完全敞开融入才行,现在一个是本身环境在缺失,一个是整个状态,画你可以描绘到极致,山水需要的东西更多一些。烟云供养更需要多一点,所以画山水的画家要走到山里把心静下来。

杨建军:当今画山水的画家注重写生的特别少,好多人写生是在走形式。

邱丽娟:我们老师非常注重写生的,我认为写生本身就是自然的生活状态,展览可以不参加,在山区写生这种生活是必备的。

我心中的江西民歌 篇12

江西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老区, 人民世世代代从事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 创造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江西民间音乐,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江西民歌已然成为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民歌成了江西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江西民歌根据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六大类。

1. 号子大体可分为水上号子和陆地号子两种, 它们

是江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极具地方特点的民歌, 不同的号子反映了不同的劳动。水上号子又有排工号子和船工号子两类。排工号子用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 船工号子则用于撑篙、摇橹、拉纤等劳动中。陆地号子广泛运用于建房、采石等。例如, 《打夯号子》。号子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 有一领众和的多人唱, 生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 音调粗犷, 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 间以衬句有对比, 演唱时比较随意和自由, 它们都与劳动时的强度和情绪息息相关。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 间以衬句连接和扩展。其音乐特点一般是音乐素材运用较少, 音乐结构比较简单, 乐句较短, 简洁活泼明快, 大多用一个基本统一的节奏型, 贯穿前后。

2. 江西地貌类型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占全省总面积的78%以上, 山歌便成了山野畈夫在劳动和闲暇之余自由抒发思想感情之歌的一种形式, 山歌的演唱形式也就变得多种多样:既可以独唱, 又可以对唱, 还可以一领众和等演唱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江西民歌。江西山歌根据音乐风格和歌唱特点又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两种。高腔山歌多为丘陵地带劳动人民演唱歌曲, 一般音调较高, 演唱时有较长的拖腔, 歌唱时多用真假嗓音结合, 其旋律高亢嘹亮, 开阔起伏, 舒展自由, 显得大气磅礴。例如《打支山歌过横排》《盘歌好打口难开》等。平腔山歌的特点是多用真声演唱, 曲调趋于平稳, 拖腔也较短, 感情真挚细腻, 婉转动听。

江西山歌体裁中还包括一种民间称之为“鼓乐歌”或“铲山鼓”的。每当农耕或收割季节到来时, 他们经常用唱山歌的方法来激励劳动者, 以便提高生产效率, 如插秧或收割稻子等需要多人从事农事活动的都要隆重举行祭祀仪式, 或专请师傅击鼓演唱。有一种称“秧号”, 又称“牵号”或“打号”的歌曲形式流传在瑞昌县和九江县的是由十几首曲调组成的联曲体田歌, 分别在扯秧和插秧时唱, 称“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 唱时无锣鼓击节。

3. 小调也是江西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音乐, 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 它大致可分为乡俚小调和城市小调。

(1) 乡俚小调 (有的地方叫耍调) 。音乐较为淳朴, 结构简单, 较为口语化。如《插秧歌》等, 大多为反映农民的日常劳动和生活所作, 其中有不少小调已被地方戏曲音乐吸收。

(2) 城市小调。由于商业和手工业日趋繁荣, 文化生活随之活跃, 演唱民歌由自娱而发展到由专业艺人演唱, 并配乐器伴奏。如赣北沿江、湖滨地带的小调, 以及景德镇市小调《卖束花》《失了一枚针》等。其唱法、伴奏都有较醇厚婉畅的特点。小调的曲式结构比较规整, 善于运用衬词、衬句扩充音乐结构, 旋律明快流畅, 抒情性较强。

4. 江西灯歌的最大特点是载歌载舞。

江西人民为了庆祝每年的新春佳节, 由各个村庄组成的具有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花灯会”非常盛行, 除了有必备的节庆歌舞曲以外, 还有各种流光溢彩的花灯, 载歌载舞的唱灯、跳灯、舞灯、耍灯等演出活动, 把新春佳节装扮得更加热闹欢腾, 也展现了江西人民期盼着年年能更加幸福。如《嫁女歌》是由吉水的小调《十二月歌》装饰加花而成, 在音乐结构上随歌词格律的不同加以变化发展。萍乡的《放风筝》是由七言四句歌词五句曲调的小调《下象棋》, 发展成为“九、十三、七、七、七”杂言五句体, 其中的呼唤衬腔“哥哥呀”和“得儿”打舌花的长衬句, 贯穿于全曲句间。

5. 江西风俗歌是指在本省民间风俗活动中的婚丧喜庆和年节等场合所唱的歌。

其音乐特点多表现为:各种婚事喜庆等仪式歌, 说唱兼并, 喜气洋洋;哭嫁、哭灵则声泪俱下, 悲痛不已, 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如《哭嫁歌》则以叙述和抒情相结合, 此类说唱性较强的风俗歌为数很少。

6. 江西儿歌主要分为少儿歌和摇篮歌。

江西的乡间少年儿童大多参加了一部分家务劳动, 如放牛、放羊和打猪草等劳动, 经常呼唤羊群或吆喝牛群, 于是产生了呼牛调和打猪草等少儿歌曲。例如《戏独角》表现了孩子们在山间田野帮助父母干农活闲暇时斗独角牛玩耍的快乐情景, 是一首典型的上饶少儿歌曲。其音乐表现特点是:旋律简单, 节奏明快, 充分体现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的儿童情趣。摇篮歌是婴儿入睡前母亲所唱的儿歌。曲调婉转真诚, 充分体现出了母亲深切的爱意。“生活音调”涵盖面很宽, 有过去文人或私塾先生在吟诗作词时吟诵的“吟诗调”, 以及卖杂食什物的“叫卖音调”两种。从这些音调中往往能了解到它与各地方言声调相结合时的特点。随着人们对音乐的不断继承和探究, 不断涌现出几种地方戏相结合而成的民歌, 比如《秋收起义》就是以赣西评话和花鼓戏音乐结合而成的。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江西民歌。

江西民歌丰富多彩, 曲调优美动听, 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贴近劳动和生活。学生特别感兴趣, 乐于学唱, 比如用上饶方言演唱的上饶民歌《摘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唱,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我们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发掘探索并积极认真地传授, 江西民歌才会真正意义上成为每个江西人心中的歌。

摘要:江西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色彩斑斓, 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六大类。号子分为陆地号子和船工号子, 它们是在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中产生的一种民歌, 它的节奏铿锵, 音调粗犷, 气势豪迈。山歌小调和灯歌更多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情趣, 有的用词简练, 口语化较多, 旋律明快, 有的感情细腻, 优美抒情。

上一篇:电力安全生产演讲稿:我与安全同行下一篇:四年级特殊学生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