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的传统习俗(精选10篇)
春节拜年的传统习俗 篇1
春节快到了,关于春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不知道没关系!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习俗之春节拜年习俗。赶快来了解一下啦!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春节拜年的传统习俗 篇2
一、呼和浩特春节垒旺火习俗现状
(一) 何谓旺火
旺火, 就是用煤炭、木柴做材料, 按照塔的形状和一定的方位垒砌而成的一个火堆。因为点火后火势很旺, 寓意家人一年红红火火、旺气冲天, 所以叫旺火。垒旺火时要先按东、西、北三个方向摆好 (南面是风口) 三块砖头, 然后将打好的片状炭块从砖头上一层层垒, 尽量压合, 在顶部用一小块炭盖顶, 整个旺火的形状就像一个小塔, 有时外面还要贴上“旺气冲天”的大红字条。中间空余用劈柴填满, 风口放豆秸、纸片等易燃物作为引火物。点火时, 先点引火物, 不够旺可以加点油, 里面的劈柴燃烧后整个炭块也逐渐燃烧起来。
除夕之夜点燃旺火的时间一般在夜晚十一点半左右, “点旺火”有时也名“发旺火”。旺火点燃后从无数碳孔中喷出火苗, 状若浮图, 既御寒, 又壮观。当午夜0点时, 谁家的旺火燃的最旺, 就象征此家今年红火兴旺。孩子们可以走街串巷评论旺火大小, 也有人围着旺火正、反各转三圈, 拿着红腰带边转边在火上烤, 希望从旺火中获得一年的旺气, 以图全家平安健康, 心想事成。
(二) 呼和浩特垒旺火习俗
在呼和浩特地区, 除夕夜垒旺火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传统。过去不论是市区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商贩, 还是周边农村广大普通的家庭, 腊月二十八或者二十九都要垒一个旺火在除夕夜里点燃。当新年的钟声敲响, 走过呼市的大街小巷, 几乎全部是大大小小的旺火堆。有些家庭即使经济条件不好, 也会用木柴代替煤炭垒旺火。农村有垒的大旺火, 村民会汇集在一起, 共同转村里的旺火, 人们路过路边的旺火堆也会烤旺火。《呼和浩特市郊区志》第四编社会志第一章民族风俗中载:“腊月三十日夜晚 (除夕) , 垒旺火、守岁 (也叫熬年) , 通宵不眠, 串门玩耍 (跑大年) 。”
二、垒旺火习俗的起源
(一) 先民对火的崇拜
关于旺火习俗民间有两个传说, 一说孙猴子打碎八卦炉, 碎片落入人间引发灾难, 托塔天王用“玲珑宝塔”吸进烈火和浓烟, 但是当人们吸入小宝塔散发出的气味后感觉神清气爽。因此以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人们就会用木材等材料垒成宝塔形状点燃, 愿来年身体健康, 生意兴旺等。另外一传说就是因灶王爷状告人间无故抛米洒面, 玉帝差九头鸟降灾。真武神仙不忍人间生灵涂炭, 告之人们除夕之夜点燃柏叶旺火与燃放鞭炮, 把九头鸟逼走。后来人们为了避邪和纪念真武, 利用自己的煤资源在春节和元宵节点起旺火, 以图吉利。
传统的除夕垒旺火习俗还是符合古代人的需要和兴趣的。原始初民对日、月、火等一些自然现象都怀有深深的崇拜。这一观念沿袭下来, 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式。北方的冬天寒冷异常, 当先民制定了一年周期中在除夕晚上狂欢时当地就地取材, 烧一堆煤炭, 在漆黑的夜里状若白昼, 又源于人们希望生活美满的愿望取名“旺火”。火具有某种超自然力量与功用, 因此人们对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崇拜。
(二) 现实的需要
事实上旺火习俗更多的也有现实需要的原因。北方冬季气候寒冷, 木材匮乏, 但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挖掘出来, 先民发现它可以燃烧, 相应地可以做饭、取暖。垒旺火习俗最初来源于山西, 山西朔州盛产煤炭, 宋仁宗时, 炭块代替了木材, 煤炭也渗入到先民的民俗风情之中。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 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 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 名曰旺火。”内蒙古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冬季寒冷异常, 所以这一民俗在此流传至今。
旺火的雏形是篝火, 垒旺火的材料最开始是松枝、竹枝或其它树枝, 有的地区烧的是植物秸秆或是干的牛马等大型动物粪便, 现在几乎都用煤炭。所以说任何传统都是在不断变革的, 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夕之夜的旺火不论是出于对火的崇拜还是现实需要, 都表达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与对族群文化的认同。
三、传统与现代的搏弈
(一) 传统在现代的弊端
红火热闹是中国年的特色, 在现代社会, 传统民俗离我们渐行渐远之时, 继承发扬民俗传统变得十分重要。但是, 旺火习俗由于个别单位与个体的过度铺张和行为不当, 而有成为陋习之忧。一, 破坏了城市路面。二, 浪费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垒旺火用的是质量最好的精煤, 平均一堆旺火用煤量大约1吨。三, 空气污染。据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介绍, 大年初一的空气质量是呼和浩特市全年最差的。四, 造成火灾隐患。在露天燃烧的旺火, 经风一吹火星四溅, 若遇到可燃物, 易酿成火灾。
现代思想的冲击与转变使人们知道很多垒旺火的弊端, 即使政府一再宣传移风易俗、建设节约型社会、甚至下令禁燃旺火, 但是根据对市民的采访得知, 市民认为这是传统, 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 坚信这对新的一年是有好处的。
(二) 传统与现代的搏弈
现代社会不论各种思潮如何冲击与交汇, 每种思潮都离不开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处理。传统保留在现代人的言行与记忆中, 经过反复应用影响某一地区及社会成员, 它是存在于现在的过去的一部分, 是“活着的过去”。相对于现代开拓和成长, 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是现代的资源。有传统的更新与现代的拓展现代性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动力。
没有任何东西固守不变, 民俗亦是如此。据统计, 五塔寺后街与大东街是玉泉区两条传统气息浓厚的街道, 传统商业业态浓厚。五塔寺后街36家商家, 其中12家垒有旺火;大东街是一条古玩街, 28家商店有10家垒有旺火。数量的减少说明传统并不是那么无坚不摧。社会结构在变, 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变, 民俗主体在变, 民俗主体的心态也在变, 所以民俗传统也不得不跟着社会而变化。因此, “传统的发明”、民俗的变异两者都是必然的社会现象。“传统的发明”对我们的启发就是文化传统一直是在变异之中, 就像民俗传承中必然发生民俗变异一样。
结语
传统民俗如何在呼和浩特这个新与旧、传统与当代的都市中获取平衡, 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一种传统力量的民俗, 它会作用于民众群体, 流行自己的民俗惯习。事实上对于像垒旺火这类传统民俗, 不能因为传承不当而成为陋习。
社会发展都市也在高速发展, 举行民俗的空间地点逐渐狭窄。在传承传统民俗时, 应有科学的态度, 使其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方向。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认为, “民俗的教化、规范、维系等功能, 使民俗传统不断得到复制、更新和强化, 即使随着社会发展了, 在新的技术和知识面前, 一些民俗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民俗的核心观念还会以新的表征呈现出来。”所以说形式改变了不一定就是内涵也改变了, 例如使用环保仿真型旺火新产品, 把煤炭用一种新型能源替代和乐而不为呢?这样传统民俗才能在现代时空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树杰.何谓传统--读《传统的发明》[J].百色学院学报, 第24卷 (1) .
[2]郑杭生.论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J].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3]宣炳善.关于“传统的发明”与“伪民俗”[J].民间文化论坛, 2011.
[4]http://tieba.baidu.com/p/1065721348.
澳门春节习俗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篇3
澳門春節慶典頗具自身特色
澳門民間歡慶春節的習俗,既同內地大部份地區相似,又與許多地方不同,頗具自身特色。
從時間順序來看,澳門人歡度春節從臘月下旬即已拉開序幕。農曆臘月廿三是灶王爺生日,內地盛行送灶王爺上天的風俗,澳門人則稱之為“謝灶”。要用灶糖之類貢品“糊住”灶神之嘴,避免他上天之後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間的壞話。臘月廿八堪稱澳門迎接新年之重頭戲,因“二八”在粵語中與“易發”諧音,所以格外受到商家青睞。不少老闆會在當晚請員工宴聚,討萬事平安如意、生意興旺發達的彩頭。
除夕之夜開始,春節慶典便掀起高潮。吃團年飯和守歲通常是百姓家的兩件大事。辛苦勞作一整年之後,準備一桌豐盛佳餚,一家老小歡聚一堂,慶賀往昔健康平安,恭祝來年順時好運,實為盡享天倫的一大快事。團年飯之後的守歲也是傳統悠久的習俗。或飲茶,或聊天,還有不少人家圍坐一桌打麻將,興趣盎然,熱鬧非凡。直至子時來臨,新年鐘聲敲響,不少年輕人和孩童會前往指定的地點燃放煙花爆竹,沉浸在鞭炮轟鳴、禮花綻放、人聲鼎沸的勝景之中。一些善男信女和老人則會趕往媽閣廟或普濟禪院燒頭香,表達對媽祖或觀音等神明的虔誠崇敬。典雅的媽祖殿或觀音堂內一時摩肩接踵,香煙繚繞,祭品堆積如山,呈現出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
大年初一是春節活動的重點。人們互相走動,恭賀新年。澳門人在春節那天很講究派“利市”(亦作“利是”),其實“利市”就是紅包。長輩給晚輩(尤其是孩童)“利市”,老闆給員工“利市”,甚至已經結婚的兄姐也要給未婚的弟妹“利市”。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會給老人(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獻“利市”了。
大年初二在澳門稱為“開年”,也有特定的內容。主要是吃“開年飯”。親朋好友團聚會餐,此餐必備髮菜(諧音發財)、生菜(諧音生財)和鯉魚(諧音年年有利有餘)。開年之後皆大歡喜,連政府公務員都被特許在此三天内可以進入娛樂場與市民同樂。
年初三在澳門被稱為“赤口”。由於澳門法定的春節假日只有初一到初三短短三天時間,因此一般人年初三都會呆在家裡,一方面繼續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另一方面又得收心準備上班了。
從初四開始,政府部門和許多事業單位都會恢復上班,但一般市民可以繼續享受假期探親訪友,逛街購物或者參加各種慶祝活動。喜慶的過節氣氛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與內地許多地方一樣,澳門的元宵佳節也有兩大主題,一是觀燈,二是吃湯圓。但活動形式豐富多彩,通常是觀花燈、逛夜市、猜燈謎、舞獅舞龍、看文藝表演、品嘗湯圓,更覺熱鬧非凡。元宵節過後,春節慶典才算告一段落。
澳門節慶習俗傳承中華文化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澳門春節慶典中富含體現澳門特色的內容。
澳門從春節到元宵的慶祝活動,實際上是一場中華民俗的綜合性大展示。就以元宵節來說,澳門街頭的許多地方,包括各個廣場、前地和圓形地,不僅佈置各種燈彩,而且組織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每年元宵節期間,特區政府旅遊局在大三巴牌坊前和媽閣廟前地,既組織多場舞獅表演,又安排连场葡萄牙土風舞演出。在祐漢公園,数十個澳門社團聯合舉辦“龍獅齊舞賀新歲”活動,舞龍與舞獅並肩媲美,相得益彰。各区坊会组织各式贺新年活动,如在福隆新街,福隆坊會主辦“醒獅賀新年”活動,向坊衆商號拜年,還向遊客派發利是;在康公廟前,十月初五街等三個坊衆互助會聯合舉辦“康公情懷嘉年華”,設置了花燈競投、猜燈謎、品嘗湯圓、文藝表演和抽獎等內容豐富的節目。這些互相輝映的活動不僅形式生動活潑,而且內容高雅,為澳門的春節慶典增添了文化的氣氛。
澳門的節慶活動雖然富有特色,但“萬變不離其宗”,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中華傳統文化”通常指幾千年來由中華民族祖先創造、被中華各族兒女世代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穩定的文化形態。它既是中華各民族的創造性成果,又是數千年文明傳承的精神財富。正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各民族歷史上多種文化形態、思想觀念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所有華人智慧的結晶,所以兼容並蓄,體現了多元文化的集成創新。這一特點同樣在澳門的節慶習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澳門是多元文化並存之地,節慶習俗亦然。在春節和其他各種節日慶祝活動中,澳門民眾滿腔熱忱地接納來自祖國各地的習俗。近年來,特區民政總署在國家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各地地方政府的協助下,一年一度舉辦“內地春節習俗展”,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如2010年春節期間,江西吉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彩燈——“鯉魚燈”在澳門一亮相,就以其鮮紅的喜慶色彩、“龍女化鯉”的美好神話和“鯉魚跳龍門”的吉祥含義而大受澳門民眾歡迎;2011年春節期間,澳門“內地春節習俗展”不僅請來安徽蚌埠的花鼓燈、鳳陽花鼓、泗州戲、五河民歌、黃梅戲等精彩民間文藝形式,而且在盧廉若公園舉辦名為“京畿神韻,魅力河北”的“河北春節習俗展”,展出了廊坊焦氏臉譜、武強木刻年畫、蔚縣剪紙、藁城宮燈等許多特色展品;即將來臨的2012年春節,澳門的“內地春節習俗展”同樣會有精彩內容:浙江的嘉興灶頭畫、海寧硤石燈彩和桐鄉藍印花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巴里坤縣的“打春牛”、“城隍出府”等民俗活動,都將首次亮相,給澳門的春節活動增添更多的異地風采。
春节拜年习俗 篇4
◆ 拜年有时间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依照传统习惯,初一,给族中老人拜年,从初二开始,便探亲访友了。俗话说,“外甥拜年,初二初三。”依习惯,外甥探亲首先要给外祖父母、舅父舅母去拜年,然后是姑父姑母,姨父姨母,依次排序。拜年要分亲疏远近,这便是伦理之礼。正月初五叫“破五”,到这时候拜年,就有点晚。
◆ 拜年讲礼仪
节日期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常常还伴着一些手势等礼节。
磕头叩拜。这是我国古老的拜年礼仪,现在在一些北方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仍需要磕头叩拜。
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双手抱拳前举。抱拳不能乱抱,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抱拳拱手。抱拳也是以左手抱右手,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拱手抱拳礼”双手有高低:大多数情况下的拱手礼应该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压住右手。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多使用右手来持兵器,用左手压住右手则象征或表达了中国古人热爱和平的意愿。
关于拜年的传统习俗小学作文 篇5
新年里最开心的事情对我来说就是随爸爸和奶奶一起去镇江姨奶奶家拜年了。大年初二,我和爸爸奶奶一起来到姨奶奶家拜年,一走进姨奶奶家院子,恩,农村的房子真大,门口还有条小溪,一条小黄狗四处走动着,看见我过来还凑过来尾巴晃了晃,吓得我慌忙大叫起来。在不远处的小山那边,零散的走动着几只不怕冷的鸡,一切感觉好新奇哦!姨奶奶早就知道我们要来了,在门口等我们,我上前叫了:“姨奶奶,新年好!”姨奶奶很开心的应了声,并摸出了一个红包给我。我们递上南京带来的礼物就进了屋里,一走进里屋,大人们坐了下来聊天,嗑瓜子,喝茶水……大家其乐融融。
不一会叫我们吃午饭了,哇,满满一大桌香喷喷的菜,鸡,虾,鱼,肉圆子等等,还有姨奶奶自己做的肉圆呢,香滑柔软,一入口就感觉跟妈妈菜场买的口感不一样,我喝着饮料,大人们也一样举杯祝福,边吃边喝边聊天,过年的感觉真好,爸爸说大家聚在一起很难得,真的非常愉快的享用了丰盛的午餐。
在镇江呆了两天就回南京了,很可惜哦,真希望的新年快点到,这样我又可以和爸爸一起去乡下拜年了,穿新衣,拿压岁钱,吃好吃的,玩得非常开心!当然,希望他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有关春节的传统民间习俗 篇6
买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成一派。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贴春联
年二十八、二十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亦称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据说这一习俗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剪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倒(到)”。其实福字不能倒贴,特别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贴法也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农历除夕晚餐。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压岁钱
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吃饺子
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大鱼大肉,佳肴盛宴。“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吃汤圆
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看春晚
中国人已经离不开春晚,它也成为我们的新民俗。老人小孩看春晚图个乐呵,中年人看春晚图个安稳踏实,而年轻人看春晚最大的乐趣,就是吐槽。
拜年
拜年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年节文化传统,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新年,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贴福字
贴福字,是传统年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
逛庙会
春节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地每逢春节都会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万岁山春节大庙会”(农历初一至十六)都是国内有名的庙会,最富有过年的特色。
扭秧歌
秧歌可追溯到明初,当时,为了庆祝二世祖赵通承袭爵位,于是创练了秧歌,舞唱于庭,十分热闹,自始,秧歌开始流行。秧歌的前身起源于农事活动,从一种普通的歌咏活动演变到至今的舞蹈形式。春耕时节,妇女儿童,一大波的人上山插秧,人们为了娱乐,便敲鼓打锣,竞相歌咏起来,因此,秧歌最早是一种唱歌的形式,后面加了舞蹈和戏剧,并开始流行于我国南北方各地。
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在过会时,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
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京城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换桃符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延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还会在自家的第二道门上画上那只专门吃鬼的老虎,旁边还有一条芒苇绳,被人们用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春节习俗 篇7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 查看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 守岁。
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除夕夜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的美好希望之意。
5. 放爆竹。
春节传统风俗习俗介绍 篇8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这一天真的可以说的上是普天同乐,快乐的气氛不仅体现在各家各户上,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中国春节传统美食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
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只饺子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元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春节年糕介绍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春节传统美食与习俗一览 篇9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春节的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春节拜年的传统习俗 篇10
1. 春光好春意浓春华秋实,民族兴民心顺民富国强。
2. 九州大地到处莺歌燕舞 四海征途一路牛叫人欢。
3. 兢兢业业甘当祖国园丁 勤勤恳恳培育未来新人。
4. 讲道德树新风遵守法纪 学雷锋做好事为国利民。
5. 健全法制立法执法守法 广举贤才思贤选贤用贤。
6. 星转璇勺光映卿云五色 春回玉管祥开彩胜千枝。
7. 居一得元秉神符而永极 交三成泰捧宝胜于重华。
8. 万化转璇枢本天而本地 一元开瑞策资始以资生。
9. 麟定螽诜叶二南于彤管 星轩月殿配一德于丹宸。
10. 律转璇枢三殿星云复旦 时调玉烛前门花柳同春。
11. 淑气凝与天上香浮簇仗 条风扇瑞宫中日永垂裳。
12. 日映东嵎被光华于艺圃 源流北海挹沆漾之文澜。
13. 从朔贻规三院图书有典 指南锡极九霄云汉为章。
14.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15. 自主经营厂家如牛添翼 大胆改革质量似锦添花。
16. 重调整众手栽培摇钱树 求安定群力塑造聚宝盆。
17. 瑞雪莹莹百片千片万片 红梅灼灼一丛二丛三丛。
18. 、遇水架桥,桥连天 下 逢山开路,路系民心
19. 、筑梦九州,人民福祉 擎天一柱,华夏脊梁
20. 、金砖筑梦,金牛圆梦 玉局焕新,玉牛鼎新
新春快乐春联
1. 上联:凯歌辞旧岁 下联:骏牛迎新春
2. 上联:骏牛生双翼 下联:鸿图壮九州
3. 上联:金蟒穿云去 下联:紫骝踏雪来
4. 上联:花绽春光谱 下联:牛驰中国风
5. 上联:花香招鸟语 下联:牛跃起牛图
6. 上联:花开天 下福 下联:牛跃人间春
7. 上联:海阔凭鱼跃 下联:路遥任牛驰
8. 上联:共莺传捷报 下联:赤牛踏春光
9. 上联:风度竹流韵 下联:牛驰春作声
10. 上联:丰年飞瑞雪 下联:骏牛跃长征
11. 山河似锦 岁月更新。
12. 千峰月色 五湖春光。
13. 门迎百福 户纳千祥。
14. 天开长乐 人到恒春。
15.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16. 民欢大有 国庆小康。
17. 年丰人乐 国富民强。
18. 普天同庆 日月增辉。
19. 齐歌四化 共庆三春。
20. 千门大喜 万户高歌。
春节简单对联
1. 上联:百年推甲子 下联:福地在春申
2. 上联:苍松随岁古 下联:丑牛与年新
3. 上联:春潮传喜讯 下联:牛岁报佳音
4. 上联:春燕鸣暖树 下联:金牛跃青枝
5. 上联:黄莺鸣翠柳 下联:金牛恋苍松
6. 上联:粮多衣食足 下联:子尽旭日升
7. 上联:鼠去呈丰稔 下联:牛来报吉祥
8. 上联:鼠去春无限 下联:牛来岁有余
9. 上联:牛来鼠去远 下联:春到景更新
10. 上联:牛为生肖次 下联:春乃岁时先
11. 上联:壬遇深恩心谢党 下联:子图大业力描春
12. 上联:鼠去牛来新换旧 下联:星移斗转腊迎春
13. 上联:牛无大小名称老 下联:年接尾头岁更新
14. 上联:未有吉言托老牛 下联:敢将套语贺新春
15. 上联:银花万簇迎金牛 下联:火树 下株展玉牛
16. 上联:茸歌燕舞吞添喜 下联:鼠去牛来累焕新
17. 上联:宰掉肥牛开美宴 下联:迎来金牛庆新春
18. 上联:子时一到开新律 下联:牛岁三春报好音
19. 上联:子夜佳章茅盾著 下联:牛偷奇案况钟察
20. 上联:子夜牛欢爆竹乐 下联:门庭燕舞笑声喧
新春佳节对联
1. 东西南北中处处传捷报,徵羽宫商角声声奏佳音。
2. 老安少怀家庭和和美美,夫敬妇爱生活蜜蜜甜甜。
3. 开门见喜个个心花怒放,擂鼓迎春人人笑逐颜开。
4. 骏牛扬蹄奔驰峥嵘岁月,春风着意装点锦绣山河。
5. 九州大地处处莺歌燕舞,四化征途年年牛跃牛腾。
6. 京华迎奥运城乡添特色,宇宙翱神舟科技沐祥光。
7. 金牛举棒驱走千年旧俗,雄牛报春迎来一代新风。
8. 健笔描春山水五光十色,新猷治国城乡万紫千红。
9. 惠政暖民心乐小康岁月,春风融国土壮大好河山。
10. 牛跃牛腾碧海黄山玉宇,莺歌燕舞春风旭日神州。
11. 红日无私温暖五湖四海,春风有情染绿万水千山。
12. 含笑腊梅唤醒奇葩千树,溢香春笋挺起翠竹万竿。
13. 万里江山重见尧天舜日,九州草木共沾时雨春风。
14. 逢佳节盼望河山归一统,迎新春倍思台眷共团圆。
15. 陆台染红霞九州同妩媚,两岸瞻皓月千里共婵娟。
16. 东风浩荡人民安居乐业,大地澄清祖国稳定繁荣。
17. 党民雄程玉局别开生面,国兴特色勋猷独领风骚。
18. 辞旧岁劲松染霜松尤绿,迎新春寒梅映雪梅更红。
19. 春霖降大地有情迎盛世,瑞雪舞苍穹着意报丰年。
【春节拜年的传统习俗】推荐阅读:
快过年了、晚辈给长辈拜年是春节过年习俗、那么关于晚辈的拜年短信该怎么写?11-02
有关春节拜年的短文10-20
有关春节拜年的句子12-21
描写春节拜年的作文01-04
春节拜年的作文优秀篇09-07
春节送老师的拜年短信11-29
给领导的春节拜年祝福短信05-29
客户给领导的春节拜年短信10-02
拜年春节作文07-10
描述春节拜年的满分优秀作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