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柳永阅读答案

2024-07-22

八声甘州柳永阅读答案(精选5篇)

八声甘州柳永阅读答案 篇1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

(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八声甘州柳永阅读答案 篇2

关键词:柳永,《八声甘州》,内容鉴赏,创作艺术

柳永 (987 ?—1053 ?生卒年不详) , 原名三变, 字景庄, 后改名永, 字耆卿, 崇安 (今福建武夷山市) 人。早年屡试不第, 后于宋仁宗景佑元年 (1034年) 考取进士,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柳永一生于仕途上不得志, 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卒于润州 (今江苏镇江) 。善为诗文, “皆不传于世, 独以乐章脍炙人口” (《清波杂志》卷八) , 有《乐章集》。其词自成一派, 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柳永的词作流传广泛, 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加之他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 与民间艺人关系密切,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当时教坊乐工“每得新腔, 必求永为辞”, 以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推动了词的普及, 同时也影响了后世的广大词人。

柳永在词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他推动了词体的发展与创新, 宋词发展到他手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目。首先, 在词的体制方面, 柳永有两项突出成就。一是他精通音律, 采用了许多新曲调, 有些是他自制的, 如《秋蕊香引》等。他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二是柳永大力创作慢词, 共有87首调125首之多, 如《木兰花慢》、《浪淘沙慢》等, 打破了唐五代以来文人词以小令为主的局面。词的字数甚至叠数的增加, 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扩大了词的内涵, 使之更适宜于表现宽广的社会生活及人的复杂情感。

其次, 在词的审美内涵和表现内容上, 柳永也有所拓展。与传统的文人词大多表现文人士大夫的情趣不同, 柳永着力于描写世俗化的社会生活, 由此开辟了不少新的题材内容。如替社会平民, 尤其是普通的世俗女性代言, 表现她们在爱情、婚姻中的真实心理, 如《定风波》 (“针线闲拈伴伊坐”) ;描述下层歌妓舞女的生活, 表现她们内心的痛楚, 如《少年游》 (“一生赢得是凄凉”) ;还多方面展示北宋繁华的都市图景和多彩的市井生活, 如《望海潮》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等。此外, 柳永还有不少抒发游子漂泊江湖、思念家乡的词作, 侧重于刻画词人内心独特的人生体验, 最为人称道。

再次, 在艺术技巧上, 柳永亦多有创新。他利用慢词的独特体式, 创造性运用铺叙手法, 对事件发展变化及人物心态进行反复渲染刻画。另外, 他还将大量的俚俗口语入词, 使词作富于表现力, 词风流畅自然。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 这首《八声甘州》就是柳永此类此作的代表。上阕写景。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描写暮秋傍晚的雨景。一个“对”字领起全句。“潇潇”形容秋雨的细密疏爽之声, “洒”写出了秋雨从天而降, 顷刻间便笼罩天地的势态,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形象地刻画出了秋日雨景的风貌。雨后江天一色, 澄澈如洗。在词人的眼里, 正因这一场雨的到来, 才洗去了天地的尘埃, 洗去了夏日的浮躁, 带来了秋天特有的清爽、邃远的风味。起笔不凡, 用语凝练, “洒”、“洗”两动词尤为传神。而雨洗清景之境在历代大家之作中亦颇习见, 如韩愈的“长安雨洗新秋出”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 , 苏轼的“雨洗东坡月色清” (《东坡》) 等等。

接下来仍是个“一字逗”, 用“渐”字领起第二句, 侧重于雨后暮景的描绘, 写出了天地景物的变化。秋雨过后, 迎面寒风一倍增其凄冽, 满目山河一倍增其寂寥, 更兼残阳映照高楼, 秋之气韵被渲染得浓烈至极。作者寥寥数笔, 便勾勒出了秋景的苍茫浑厚、绮丽悲壮, 笔力雄健而奇伟。赵令畤《侯鲭录》卷七曾引苏轼语“世言柳耆卿曲俗, 非也。如《八声甘州》云 :‘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这几句分别刻画秋之近景与远景。细观近处, 红花凋残翠叶枯败, 自然界的美好事物正逐渐地衰残, 这是世间有情生命的短暂。同时“冉冉”一词亦与上句“渐”字形成呼应, 写出时间流逝之感。而远眺天边, 江水滔滔, 依旧东流, 这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永恒。“无语东流”, 则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其无情, 使词意委婉含蓄。近景与远景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以短暂对永恒, 突出了天地的无情。“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 从屈原的“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到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 , 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到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苏幕遮》) ,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悲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面对广袤天地间的如许秋色, 柳永亦感时伤怀, 引发无限感慨。

下阕写情。“不忍”二字写出内心的百转千回。词人登高望远, 却望不见千山万水之外的家山, 反使归乡之思一发难以收拾。一个“叹”字, 写出了词人的心声, 年年漂泊, 岁岁辗转, 羁旅之愁苦萦绕不散。“何事苦淹留”, 一个问句发人深省。明明归心似箭, 却浪迹天涯而不归, 到底所为何事?柳永此处虽未给予明确回答, 其实亦无须作答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欲有所作为而不成, 欲归家而不能的矛盾与苦闷。柳永曾在科考失败后写下“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 的自嘲之语。等到下次科考时, 宋仁宗御笔划去已在榜单上的柳永的名字, 说 :“且去浅斟低唱, 何要浮名?”深感仕途无望的柳永, 从此更加落魄潦倒, 终日流连于歌楼酒肆之中,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吴曾《能改斋漫录》) , 而其满腔的忧愁悲愤, 又怎堪与人言?如果说苏轼的“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抒发的是宦海沉浮的苦闷, 那么柳永此处表达的则是怀才不遇的愤慨, 虽主旨不同, 但其中关于人生身不由己的悲叹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词人转换写作角度, “想佳人、妆楼颙望”, 推己及人, 设想家中亲人此刻也正在抬首凝望, 忧思郁结。此处乃一虚笔, 不写自己思念之深, 反写对方翘首相盼。这种写法唐诗中就已运用。杜甫《月夜》诗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 双照泪痕干。”杜甫不实写自己长安独看月, 而虚写妻子闺中望月, 使得情致回环往复, 诗意跌宕生姿。柳永此处亦用此法, 婉转道尽心中思念。“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 此处反用谢脁“天际识归舟”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之诗意, 而比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 (《望江南》) 词意来得更加委婉曲折。“误几回”写出了佳人思念之深沉与渴盼之迫切, 而颇富戏剧性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反衬了佳人的失望惆怅之感。

“争知我”几句, 又再度将视角转回到词人自身, 虚实相生, 从多重角度反复渲染思念之情, 一唱三叹, 余音袅袅。此种多重空间结构的写法, 在词的创作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梁启超曾评价此处摹写的意境, 颇似温庭筠在《菩萨蛮》中所描绘的“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 。由此亦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用笔之细腻。而末句明确点出“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则与上下片起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不忍登高望远”等处相呼应, 使读者可知眼前所绘之秋景、望远思归之心情皆是作者凭栏时的所见所感, 结构动荡开合而又浑然严密。而末句的“愁”字更是点明题旨, 有力收束全篇, 也成为贯穿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论》评柳永“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 清劲之气, 寄奇丽之情, 作挥绰之声”。这首《八声甘州》就是柳永长调的典型代表。全词结构缜密细致, 前后浑然一体。同时以白描手法来写景, 景物大气清劲, 风神毕现 ;以铺叙手法来抒情, 情思细腻曲折, 力透纸背 ;更兼情景交融, 极富感染力。王国维更以此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 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 不能以常调论也”。

参考文献

[1]叶梦得《避暑录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出版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出版

[3]梁令娴《艺蘅馆词选》,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1年出版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篇3

关键词:柳词;八声甘州;赏析

收稿日期:2009-12-20

作者简介:周咏梅(1967-),女,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学研究。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其词流播天下,影响士林。他的词既有春女善怀,闺房怨叹,又更拓出而写秋士易感,驿程伤别以及政治上失意后的激愤与颓放的发泄,大大开拓并丰富了词的题材和内容。他受民间乐曲及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并使之成熟,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这是他对词的发展的一大贡献。《能改斋漫录》说:“词从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调起自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舞台榭,竞睹新声。耆卿失意市俚,流连坊曲,于是尽收俚俗言语,编入词中使人传唱,一时动听,散布四方,其后少游山谷相继而作,慢调大盛。”柳词以白描见长,多用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音韵谐婉,便于歌唱;语言浅切自然,不避俚俗,同时又不乏文人词的精工雅丽,可谓雅俗兼得,形成直率、明朗的独特风格。

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一方面,因其长期混迹于花陌柳巷,喜作浅近俚俗之词,时人乃至后人都对其颇有微词;另一方面,柳词传唱之广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当时获得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殊荣。特别是柳永开风气之先,将羁旅穷愁主题移人词中,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在艺术的成就上,是要以描写旅况乡愁和离情别恨的词为代表的。在这些作品里,他脱去了那些轻薄的调子,而以美丽的风景画面,深刻的情感,严肃的态度,描写出一个天涯沦落者的心情,表现了很高的抒情技巧。《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就是其中的名篇,该词境界开阔高远,音节劲健,写情曲折、细腻、深婉。苏东坡曾说:“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矣。”之所以有苏东坡如此的赞赏,就是因为《八声甘州》一词其景物形象之开阔博大,与其声音气势之雄浑矫健,皆足以传达一种强大的感发之力。

一、情景交融,深化悲秋色彩

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人间词话》)柳永《八声甘州》抒发游子悲秋之情、羁旅之愁,情与景相得益彰,相互交融,且笔力苍劲,境界高绝。

此词上片以写景取胜。所写景物极为开阔壮远、雄浑苍茫。起调“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以“对”字领起,写清秋暮雨,清澈如洗。“潇潇”、“洒”不仅状秋雨之动势,且描绘出秋雨之声。“洗”写秋雨之结果,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气氛,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虽然雨后的黄昏天高气清,悲愁却随之袭上心头。起句即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词句极洗练,而又大气磅礴。“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无不景中有情。霜风渐起,凄寒逼人,关河残照,悲凉萧瑟。秋风肃杀,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在对景物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楼头所见,寄寓了词人意气销损,然而又羁旅他乡的心灵苦难。描绘出了苍茫景象和雄浑意境。此情此景我们还可以在李白的《忆秦娥》词中读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西风”变“霜风”更有明显的凄冷感。情景交融,惨淡悲感之情皆寓其中。“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红衰翠减”采自李商隐《赠荷花》中的“翠减红衣愁煞人”。加上“是处”,更显景象之凋落。放眼望去,曾经生机盎然的草木凋零了,所有美好的景物都日渐衰残。叹息花木万物凋残,更见一片萧飒,进一步渲染萧瑟的秋意,使悲凉的游子更加百感交集。之后,目光落到长江上,而“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更传达出孤寂无奈、无处可以诉说衷肠的痛苦。“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原本于晚唐诗人高蟾《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论语》里亦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有中唐诗人韩琮的《暮春滻水送别》:“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词人化用前人语句,可谓言外有意,思乡之情难以抑制,却苦于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写流水无情,反托词人的痛苦心情。江水东流,而游子却不能东归。江水本不能语,而柳永写其“无语”好像是它原本能语,只是现在承载太多,已无处可说,已不知从何说起,唯有默默东流。

柳永将绘画手法援引入词,十分讲究空间布局。他描状景物往往追求全方位的空间,讲求远景、中景、近景的搭配,带给欣赏者更丰富充实多变的空间感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此词上片写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是总写秋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写远景;“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转为近景;“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作者的视线又由近及远。从景物描写角度来看,清秋暮雨,关河残照,红衰翠减,可谓秋意由淡而浓,萧瑟的秋景为全词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从情感抒发角度看,内中悲秋之情可谓由隐而显,而“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更传达出孤寂无奈、无处可以诉说衷肠的痛苦,同时自然地引出下片的思乡之情。

此词下片怀人。“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三句,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游子登高思乡之情。“登高临远”是对上片写景的总结,以“不忍”二字罩住,点出远望秋景勾起的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写出羁旅他乡,欲归不得的痛楚。“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了仕途失意的寂寞和感伤。柳永的《戚氏》一词,直道个中情景:“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讯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为什么要抛亲别友,孤旅天涯,受这份煎熬呢?不正是被区区的名利所羁绊么?其生活之潦倒、行踪之无着、内心之酸楚又岂是语言能形容的?真是“欲说还休”。“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设想佳人思念游子,登高盼归,转换角度,推已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谢眺曾有诗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柳永加上“误几回”,焦灼情感较原诗更强烈。温庭筠词《望江南》云:“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蘋洲。”也可以移来理解佳人长望之情状。这一写,不仅情感深挚动人,而且使篇制一波三折,摇曳生姿,同时也将羁旅之苦写得更深入一层。最后三句又反说佳人怎知游子此时亦满怀思念,假托回答家乡亲人的责备,“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以收束全篇,显得曲折有致。

二、归思难收,匠心独运写离别

柳永一生在思想、生活、情感、仕宦等方面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其表面放荡不羁,但其心路历程始终处于矛盾之中。这些矛盾给他带来很多痛苦并反映在作品中。柳永因早年流连烟花柳巷、勾栏瓦舍,暮宴朝欢、当歌对酒而被摒弃官场之外,长期流离漂泊,足迹遍及江淮、川陕一带。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八声甘州》这首词就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团缺,此事古难全”。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的离别词多写男女离别,并且多通过具体刻画人物形态、特别是女性人物形态来凸现离情别绪,表现儿女情长,这与前代的离别诗相比,不仅拓展了题材内容,也显情意绵绵、柔情脉脉。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独在异乡为异客”。该词的上片写自己,暮秋,西风萧瑟,草木凋零,易使人生悲凉惆怅之情,写出了“秋士易感”的哀伤。下片转写佳人,由己推彼,写佳人妆楼眺望,想念词人,使感情波澜起伏,层次多变,匠心独运。把秋士的悲慨跟相思怀念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尽诉情思,从而把羁旅之思,思乡不归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音节劲健,传达强大感发力量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诸如“恁”、“怎”、“争”、“我”、“你”、“伊”、“洒”、“洗”、“望”、“叹”等。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柳永还常用“衰”、“残”、“减”、“寒”、“休”、“苦”、“凄紧”、“冷落”之类的修饰限制词语,来描绘形容风物景象,凸现其苍凉意味。

该词上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对”、“渐”、“望”、“叹”、“误”等字眼强而有力,传达了强大的感染力。所写景物极为开阔,以“暮雨”、“霜风”、“残照”等字眼,使大自然的景象顿生苍凉之气。值得一提的是,柳永又用“潇潇”、“苒苒”、“清秋”、“冷落”等叠字与双声,从声音和语意上进一步强化和渲染了苍凉意味。

该词下片,虚处实写,“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将佳人的深情动作刻画得细腻动人。“凝”、“识”、“误”三字描述了她从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船的惊喜,再到认清不是以后的懊丧的全过程,词意曲折、细腻、缠绵、深婉。“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然而词人毕竟是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悲愁,故结拍仍需回到自身。将“归思”之实与“归舟”之虚,“凝望”之切与“凝愁”之浓做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流落江湖有家不能归的深悲,传达出了强大的感发力量。

四、虚实转换,叙写层次极有章法

柳永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此四句先从自己的角度抒情,再从设想中佳人的角度抒情,又从佳人设想自己的角度抒情,可谓曲折多变。

自己的思乡是实写,佳人的期盼是虚写。“想佳人”以下,忽然转换角度,驰骋想象,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漂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悱恻动人。由于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佳人也一定同样地盼望自己早还家。自己在外漂泊了这样久,佳人自然也一定相望了这样久。他想象佳人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方归来的舟船,不知多少次地误认为那舟船里就载着日夜思念的郎君,这是何等的深情。

柳永还善于运用铺叙手法,这是柳永写词的显著的艺术特色。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宋人李之仪也指出: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跋吴思道小词》)。清人周济也评论柳词“铺叙委婉”(《介存斋论词杂著》)。陈廷焯也说:“耆卿词善于铺叙”(《白雨斋词话》)。柳永创造性地以赋为词,运用铺叙手法,具体细致地叙事、写人、绘景、抒情,从而增添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柳永是第一位大量运用铺叙手法的词人。另外,柳永还将呼应、问答、对照等手法运用自如。如“不忍”句与“望故乡”前后呼应。“叹年来”与“何事”自问自答。“想佳人”与“争知我”两相对照。一层深入一层,一步紧接一步。力求使片与片之间、句与句之间的承接转换紧凑绵密。

参考文献:

[1]王强、李笑野主编.大学国文[M].香港: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胡琳.匠心独运写离别[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余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J].现代语文,2005,(2).

[5]姜晓红.柳永词铺叙手法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李子诚.柳永和晏殊词的夕阳意象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7]柳永.八声甘州赏析[J].阅读与作文,2007,(2).

[8]马黎丽.“时、空、情、景”的漫衍更迭[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柳永《八声甘州》作品赏析 篇4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作品赏析

【注释】:

[1]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2]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3]凄紧:一作“凄惨”。

[4]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5]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6]渺邈:遥远。

[7]淹留:久留。

[8]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9]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10]争:怎。⑾恁:如此,这般。

[11]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颙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

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集评】

《侯鲭录》引苏轼云: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亦柳词名著。一起写雨后之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更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以东坡之鄙柳词,亦谓此三句“唐人佳处,不过如此”。“是处”四句,复叹眼前景物凋残,惟有江水东流,自起首至此,皆写景。

“叹年”两句,自问自叹,为恨极之语。“想”字贯至“收”处,皆是从对面着想,与少陵之“香雾云鬟湿”作法相同。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结句言知君忆我,我亦忆君。前半首之“霜风”、“残照”,皆在凝眸怅望中也。

刘逸生《宋词小札》:《八声甘州》是柳永名作之一,属于游子思乡的.一段题材,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外地思念故乡妻子而写。据我看,为了伶工演唱而写的可能性还大些。然而,对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述,不仅十分精当,而且笔力很高,实可称名作而无愧。

------------------------------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 ,澄澈如洗。一个“ 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 ,“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 当楼 ”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 ”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 ,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 ,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 ”,与“ 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 倚闺 ”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八声甘州柳永阅读答案 篇5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①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东山。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11.“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12.请简要概括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1、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2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或:比喻。(1分)以潮涨潮落比喻人世的聚散离合,(2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

12、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及对二人友情的珍惜;(2分)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宽慰之情;(2分)还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志向。(2分)

赏析: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在杭的游赏活动。

“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云“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妙趣横生,传诵一时。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早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在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这就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在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佳侣,转接下文。

上一篇:湘电商医药公司9月份销售任务军令状下一篇:医院春节放假通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