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散文《绿》的感受(共8篇)
读朱自清散文《绿》的感受 篇1
朱自清散文《绿》的修辞艺术
一、绘声绘色,尽情渲染:形象美
高尔基说:“文艺作品不是陈述概念,而是用形象、图象来描写现实。”这话既指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鲜活的、可感的,也指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生动的、形象的。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才可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客观事物获得真实的感受。朱自清先生在《绿》这篇散文里,运用排比、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从不同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绘事物,尽情渲染梅雨潭之绿,来表现美的意境,给人一种可触可摸,人物、景象历历在目的感受。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把“溅着的水花”,比作朵朵白梅,微微细雨,使读者真个有未临其境而如见其境之感,不胜向往之至。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语法上看,这个多重复句的第一层是并列关系;从修辞上看,并列关系的句子构成了排比,排比中又套叠着比喻,而比喻中又实现了视觉、感觉、触觉的沟通(通感),作家从多角度、多侧面极力渲染梅雨潭的绿,对读者的感情深处形成了强烈的审美冲击。作者把梅雨潭水的涟漪比作美丽的“少妇”“裙幅”,多么可爱;把潭水的碧波比作“初恋少女的心”,多么动人;把潭水的清澈比作柔滑的“明油”和鲜嫩的“蛋清”,多富有光彩;把潭水的性状比作“温润”而纯洁的“碧玉”,多么深邃可人[2]。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迈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作家在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说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虎跑寺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而梅雨潭的绿不淡,不浓,不明,不暗,真个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并序》中所言:“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作者认为四处名胜之绿色景致,皆逊色于梅雨潭之绿,并由此拓展了读者的联想空间, 从而形象地感受到梅雨潭之绿的卓尔不群,无与伦比,给人以高尚优美的艺术享受[3]。
二、视角新奇,生发情思:情趣美
情趣美是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获得的情感与趣味的满足和愉悦。在《绿》这篇散文里,作者以独特的审美理想、艺术情趣和新奇视角,极力抒发了对梅雨潭的喜爱、愉悦和赞美之情,渲染了情思,生发了意趣。如作者抓住梅雨潭水的主要特征,把绿潭比作美丽的少女,使散文情趣盈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切印象。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对偶、比喻、仿拟、反问等多种辞格方式,将梅雨潭女性化,使水之绿更加奇美、飘逸,给人一种不同凡响的感觉。[4]最后一句是反诘句,既富有深情,又十分柔美,非常准确地把梅雨潭之绿的那种纯真、烂漫和不可攀比的青春活力表现了出来。这不能自抑之情多深、多厚、多浓,就像文中的聚绿一样浓得冲不散,化不开。读者从这浓烈的抒情中感受到了作者蕴含于心中的喜悦。
三、化静为动,活脱可感:动态美
景物本生是静止的,如果要使景物生动可感,给人以“活”的感觉,那么就要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描写的对象具有动态美。宋朝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这首诗是咏梅著名诗作之一,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算是写梅花的千古名句,为古今文人墨客所称道。诗人既用“水清浅”和“月黄昏”作为背景,来衬托出梅花清秀纯洁的美姿,更以“横斜”和“暗香浮动”赋予静态的梅花以动感,因而显得灵动而有精神。这可以说是动态美的典范。
在《绿》这篇散文里,作者更是频繁使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笔下的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一“踞”、一“浮”、一“拥”赋予梅雨亭以活的情态,使人可想到梅雨亭好似雄狮踞于险要,又如苍鹰浮游于太空,又像有卫士簇拥。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水珠溅在衣服上,很快消失了,这是一个我们平常没有注意的小事情,作者却把它写得如此活脱。“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倏地钻了进去”、“寻它不着”,用“送”用“钻”把水点拟人化,这就如同一个小孩与大人捉迷藏一样有趣。[5]作者对她们的消失感到是憾事,表现了无限的爱恋之情,使读者内心受到了触动。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绿色招引着我们”、“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这也是化静为动,作者借助主观感受让客观景物活起来,写得极富人情味,使“潭水的绿”那种可爱的情态跃然纸上,诗意盎然。
四、回环往复,婉转流畅:音乐美
汉语具有音乐性,双声、叠韵、叠词、平仄、押韵、节奏等等都是构成音乐性的因素。语言的音乐美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不仅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感情的表达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6]。散文《绿》的音乐性因素很多,本文只从重复这一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声韵的重复。我们知道,语言都具有形、音、义三个部分,从“音”方面来说,汉语字、词的“音”一般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构成的,而汉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双音节的,如果一个词的前后两个语素(或字)的读音部分相同,就会形成一种回环美。声母重复就是后一个语素(或字)的声母与前一个语素(或字)的声母相同,韵母重复就是后一个语素(或字)的韵母与前一个语素(或字)的.韵母相同。前者如“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中的“仿佛”,“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中的“追捉”;后者如“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中的“晶莹”,“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中的“温润”,它们读起来铿锵婉转,流畅自然,形成一种回环的美。
二是语素的重复。我们知道,汉语的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所谓语素重复是指一个词的后一个语素与前一个语素的形、音、义都相同。比如“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中的 “汪汪”,“微雨似的纷纷落着”中的“纷纷”,就是语素的重复。前者形容梅雨潭水面的宽广,后者描绘水花多而无序地飘飞。作者如此着墨,给人以节奏明朗, 声音优美之感,能准确地反映描写对象的实际情况。
三是词语的重复。词语的重复是指一个词组由两个或多个形、音、义都相同的词相叠构成。例如:“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作者用“极大极大”这一词的重复形式,凸显出梅雨潭绿的宽广,读来悦耳动听,节奏感强,给人以形式匀称的美感。[7]
四是句子的变化重复。这种重复是指后面句子与前面句子在句式和用词上变化很小,大体上相同。比如:散文的开头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在结尾散文又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两句话在形式上大致相同,只是后一句比前一句多了一个“不禁”。初看起来是重复啰嗦,细细品味又觉不同凡响,它似音乐上的变化重复。这种变化重复使得文章前呼后应,首尾圆合,一个“不禁”将梅雨潭奇异、浓厚、宽广的绿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给人以奇峰突起、韵律高扬之感,不得不令人回味。
五、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句式美
语言具有灵活性,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来表达。在一篇具体的作品里,作者就要根据上下文,考虑语言环境,甚至题旨情趣,灵活使用长句或短句、整句或散句、常式句或变式句、肯定句或否定句、反问句或设问句等等,以美化句式,达到最佳的修辞效果。散文《绿》的句式美本文仅从以下两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一是长短交错。“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这是个长句,周密细致,蕴涵的信息量大,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瀑布的美景, 给人留下了不可忘怀的印象。“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是短句,读起来流畅和谐,抒情格调柔美平和,语意不断增强,活现了梅雨瀑布的神态。
二是整散结合。散文大多是散句,这是其特征,这里不多说。但在适当的地方使用整句,能增添文章的色彩,给人以整齐匀称之美感。如:“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是一组排比句,作者用“她+叠音形容词+的+动词(形容词)+着,像……”这一句式,非常整齐,使读者从感情深处领略到了梅雨潭的绿之审美感受。 [8]再如:“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作者使用宽式对偶句,进一步渲染了梅雨潭的绿之神奇、美妙。
读朱自清散文《绿》的感受 篇2
“我是个国文教师”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写作杂谈》, 对他自己的散文写作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回顾, 一开头就说:“我是个国文教师, 我的国文教师的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这就决定了我的作风, 若是我也可以说是有作风的话。我的写作大体上属于朴实清新一路。一方面自己的才力只能做到这一步, 一方面也是国文教师的环境教我走这一路。我是个偏于理智的人——我的写作大部分是理智的活动, 情感和想象的成分都不多。”
这对我们理解朱先生其人其文都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他的写作和他所从事的语文教师的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是语文教师所写的散文。他写作的对象、写法、风格, 都受到语文教师的环境、素养、眼光、职业习惯……的制约与影响。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欧游杂记》的序里, 曾有过这样的申明:“本书绝无胜义”, “用意是在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 朱先生的散文都是写给中学生看的, 中学生至少是他的隐性读者。这就有点像今天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 写作是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的:既是亲身体验学生作文的甘苦, 更是对学生作文的指导, 这是一种“示范性写作”。这样看来,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为中学语文的经典课文不是偶然的:这正是他的自觉追求。
由此, 就决定了朱自清散文的两大特点。首先是——
“有意的尝试”
朱先生曾把自己的散文分为两类, 一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举出的例子是《背影》和《给亡妇》, 都是在感情喷发时, “不曾怎么费力写出”的:“《背影》里引了父亲来信中的一句话。那封信曾使我流泪不止。亡妇一生受了多少委屈, 想起来总觉得对不起她。写《给亡妇》那篇是在一个晚上, 中间还停笔挥泪一回。”另一类, “却是费了力琢磨成的”, 是“一个有意的尝试”。举出的例子, 有《儿女》《笑的历史》, 我觉得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绿》《春》都是这样的“有意的尝试”。而据朱先生说, 即使是《给亡妇》这样的“自然流露”, 或许还有《背影》, 也都有所“尝试” (《写作杂谈》) 。就总体而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都是程度不同的“有意的尝试”之作。
所谓“有意的尝试”, 主要是进行文体、语言、写法、风格的试验。就拿我们讨论的这三篇来说, 《背影》是在尝试“写人、记事”, 《春》是典型的“写景”之作, 而《绿》则显然是在试验“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在语言试验上, 我们已经说过, 《春》是自觉地追求口语化, 即所谓“用笔如舌”;《绿》显然更多地糅进了文言成分;《背影》则兼容口语与古语, 是一次自觉的现代白话文的试验。就文字风格而言, 《绿》艳丽, 《春》漂亮, 《背影》平实, 都是有意为之的。
这自然有语文教学试验的意义。比如, 朱自清曾写过好几篇文章, 提倡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如收入《国文教学》一书的《论朗读》, 《标准与尺度》里的《论诵读》《诵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等;他的《春》一文的写作, 显然是要为这样的朗读教学提供范本。
这样的试验更有文学史的意义。朱自清先生在《〈背影〉序》里, 讲五四散文的成就时, 就特意谈到文字表现上的多种试验:“或描写, 或讽刺, 或委屈, 或缜密, 或劲健, 或绮丽, 或洗练, 或流动, 或含蓄。”鲁迅则指出:这写法的“漂亮和缜密”, “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 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 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小品文的危机》) 。在我看来, 鲁迅的这一评价, 是特别适用于朱自清的散文的:他正是五四散文“漂亮、缜密”这一路的一个代表。像《绿》这样具有“古典美”的散文, 或有可议之处 (我们在下文会有讨论) , 但其在现代散文史和现代文学语言发展史上的历史贡献, 却是不可否认和忽视的。
“不放松文字”
这也是朱先生一再强调的:“我做到的一件事, 就是不放松文字。我的情感和想象虽然贫弱, 却总尽力教文字将它们尽量表达, 不留遗憾。我注意每一个词的意义, 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 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 想多少可以补救一些自己的贫弱的地方。已故的刘大白先生曾对人说我的小诗太费力, 实在是确切的评语。但这正是一个国文教师的本来面目。” (《写作杂谈》) “ (我) 写作散文, 很注意文字的修饰。语句的层次和词义、句式, 我都用心较量, 特别是句式” (《关于写作答问》) 。
“不放松文字”,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括, 它集中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语文教师的工作、作家的工作, 以及语文教学、散文写作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首先是朱先生的“语文教育观”。他说自己在中学教过五年国文, 最感困难的, 就是在阅读教学中, “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 字句的修饰, 篇章的组织, 声调的变化等”。在他看来,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 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 字句, 篇章, 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 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 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 (《〈文心〉序》) 。这就是说, 语文教学中, 如果“放松了文字”, 就不但不能丰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以学生“原有的语汇”去理解课文的思想, 也只是“浮光掠影”, 甚至会歪曲、变形。因此, 他强调, 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 是要下“咬文嚼字”的工夫, 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不止于要了解大意, 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 字里行间的话——也便是言外之意” (《〈国文教学〉序》) , “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 章句和全篇的组织, 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 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 去体会, 去领略, 才是切实的受用”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
这也是朱先生的“语文教师观”。在他看来, “不放松文字”, 对语言文字的特殊敏感, “咬文嚼字”的能力与习惯, 这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本来面目”。而传授汉语言文字, 捍卫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做“汉语家园”的守护者, 更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语文教师个人或有这样那样的局限, 如朱先生自谦地说自己情感、想象的贫弱, 但只要“不放松文字”, 就尽职尽责了。
这更是朱先生的“散文写作观”。散文写作也必须“不放松文字”, 这不仅是因为作家就其本质而言, 就应该是一个语言艺术家;而且如前所说, 中国现代散文家, 尤其是朱自清先生这一代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家, 他们的散文写作更担负着一个特殊的历史使命, 即创造现代汉语文学语言, 成为现代汉语的范本, 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 将现代汉语扎根于民族下一代心灵。朱自清先生的写作, 始终“不放松文字”, 不放松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创造试验, 这显示了一种历史责任感。
在我们懂得了朱先生散文的“现代汉语范本”意义以后, 我们也就清楚应该如何欣赏他的散文, 并如何教学了:也必须“不放松文字”, 具体地说, 就是要抓住朱先生自己所强调, 他自觉追求、特别注意的那几个方面:“每个词的意义, 每一句的安排, 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 即文章的用词法、用句法、章法, 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 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 去体会, 去领略”。
就以《绿》为例。这一篇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 显然是这一个“绿”字。因此, 首先要注意的, 自然是有关“绿”的词:“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醉人的绿”“满是奇异的绿”“女儿绿”, 这都是全文的关键词。这里, 自然有可琢磨之处。比如, 声调的选择:“油 (顿) 、油—— (拖长, 扬) 的绿 (顿) 意 (顿) ”;“闪 (顿) 、闪—— (拖长, 扬) 的绿 (顿) 色 (顿) ”。词语的配搭:以“醉人”与“绿”, “奇异”与“绿”相连, 都出人意料, 引起疑问与好奇。
而这样的词语又都存在于一个句子里, 就更可寻味。比如这一句:“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前文已经交代, 作者是坐在梅雨亭观看的, 而“三面都是山”, “人如在井底”。这样, 这一句里就有了两个视角:先是仰视, 但见“微微的云”;然后低看, 只见“油油的绿意”:这样的蒙太奇镜头组合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诗意。
而句子是存在于段落之中的, 段落的安排, 又另有讲究。“油油的绿意”出现在文章第二段, 整体渲染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是一个远眺, 因此, 突出的只是一种“绿意”。第三段, 才具体写到潭水之绿, 这才有“闪闪的绿色”和“汪汪一碧”。而写绿水, 也有两个层次:“闪闪的绿色”, 是写直接的感官的客观观察;到“醉人的绿”“奇异的绿”, 就变成内心的主观感受了。而主观感受又有两个层次:先是主观的联想 (“少妇”“处女”“碧玉”等等) 和比较 (“太淡”“太浓”“太明”“太暗”等等) , 然后, 进一步发展为“可爱的, ……你……”的对话, 不知不觉发生了人称变换, 以至“舍不得你”“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掬你入口”, 又突然改换成“吻着她”, 最后是“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 好吗?”把全文的文气推到了高潮, 但又十分自然, 因为前文“少妇”“处女”, 以及“舞女”“盲妹”这一系列比喻, 已经作了铺垫, “女儿绿”早已呼之欲出了。然后, 第四段, 戛然而止:“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这是对第一段的重复, 仿佛一个回环, “不禁”一词的加入, 又显然加重了语气:经过二、三段的反复渲染, 读者也已经有了“惊诧”之感。
如此苦心费力地经营词、句、段、章, 确实是“不放松文字”了。
“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也不尽然”
同样是“不放松文字”, 不同的文章, 会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处理。
关于《背影》的写作, 朱先生有这样的说明:“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也不尽然”, 尽管并不费力经营, 但因为有“平日的训练”, 也就自然有章法, 仍然有对文字的“控制”——朱先生说:“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 也是一种本领”, 有了这种本领, 不有意为之, 也自会表现出来。总之一句话:“我不大信任‘自然流露’, 因为我究竟是个国文教师” (《写作杂谈》)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应该从这“情感的自然流露”与“不尽然”两者的张力中去解读《背影》这篇文章。
前文已经介绍过, 朱先生是因为父亲的信深受感动, 以至泪流满面, 这才触发了《背影》的写作。但在文章里, 却把这封信引在最后一段;而我们要理解《背影》里“自然流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就需要从最后一段读起。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 自然是父亲信中所流露的老年心境的“颓唐”,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 确实催人泪下。问题是, 父亲并无大病, 只是“膀子疼痛”, 为什么竟如此感伤?于是, 我们又注意到这一段开头的交代:原来父亲是因为“少年出外谋生, 独立支持”, 创下了家业, 到晚年却“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触目伤怀”, 这才如此颓唐的。尤可注意的是, 在作了这样的交代以后, 朱先生又特意写了一笔:“他触目伤怀, 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是全文的一个关节点, 需要细加体察。首先, 它告诉我们, 父亲原来并不是这样什么事都替儿子办妥帖, 呵护有加, 心细得甚至超过母亲的;相反, 他因心境不好, 经常为家庭琐屑而“怒”, 并“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大概父亲的“怒”也经常发泄于“我”吧。于是, 我们又注意到了前面一句交代:原来“我”近几年来, 也和父亲一样“东奔西走”, 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好心境吧。朱先生只把话说到这里, 就不往深处说了。但我们读者却不难想象, 或者不难理解, 由于家道中落, 造成彼此心境不佳, 父子之间一定发生过许多冲突, 以至于形成了深刻的隔膜。这正是理解《背影》“自然流露”的“情感”的关键。
抓住了这一点, 前面的许多文字就容易懂了。父亲的种种看来似乎有些过分的呵护 (“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不放心”“怕”“颇踌躇”“忙着照看”等等) , 固然是父亲的爱的天性使然, 却也显然有对曾有过的感情伤害略作弥补之意。而“我”的种种“聪明过分”的不理解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 其实也都是隔膜未解的表现。这样, 在琐细的叙述中, 就隐含着一种紧张。这是需要我们在阅读、讲解时, 细加体会的。
而这样的隔膜的打破, 这样的紧张的消解, 就发生在“我看见他的背影”的那个瞬间。“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不仅是为父亲的爱所感动, 更为自己曾有过的对父亲的误解, 为父与子的隔膜, 而悔恨、悲哀!
情感的冰块一旦消融, 就露出了真情。“我”“赶紧”拭干了眼泪, “怕”父亲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我”“赶紧”去搀扶:这“赶紧”, 这“怕”, 都把儿子急于回报, 又竭力掩饰自己情感的心理, 写得惟妙惟肖, 又恰到好处。而并不知道儿子情感、心理的这一变化的父亲, 依然一往情深 (“一股脑儿”放下, “走了几步”又“回头看”) , 却有了几分“轻松”——其实, 我们读者也有了几分轻松, 为父子间隔膜的终于消除而欣慰。
最后, 是一个长长的镜头:儿子在远望——父亲的背影逐渐“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儿子泪流如注——
这又是一个永恒的瞬间, 这里所传达的, 是天地间最真纯的父子之爱;但又不是一般的父子之爱, 而是在人世艰难的年代, 父子间曾有过深刻的隔膜, 终于被天性的爱的力量所消解、融化以后, 显示出的父子之爱的伟大与永恒。——这就是《背影》一文“自然流露的情感”, 这情感因其丰厚与深刻而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而且这情感是超越时空的, 也就是说, 它是能够引起生活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中的我们, 以及今天的中学生的共鸣的:因为“父与子”的关系与感情, 是一个具有永恒性的生命命题, 但却是容易被忽略的, 人们一谈到血缘之爱, 更容易想起的是母亲;而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生命, 中学生, 特别是高中学生, 在他们要“告别童年”时, 更容易和父母, 特别是和父亲发生某种冲突, 这样的父与子之间的隔膜, 是一个深深困扰着中学生的生命命题。我们正应该抓住朱先生的生命体验和当代中学生的生命困惑之间的联结点, 通过本文的阅读, 引导中学生重新审视、思考“父与子”的关系和情感, 并因势利导, 让孩子也来写写“我和父亲”, “自然流露”他们的“情感”:或许这正是将《背影》引向中学生心灵之路。这大概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吧。
但“也不尽然”, 因为无论是朱自清先生的作文, 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注的不仅是“写什么”, 也还有“如何写”的问题。其实, 从我们前面的分析中, 已经不难看出, 朱先生在自然流露其情感的同时, 对词句的选择、文章的布局, 还是大有考究的, 尽管如他自己所说, 这都是出于写作习惯。比如, “怕”字的重复运用 (先是父亲“怕茶房不妥帖”, 后是儿子“怕”父亲和别人看见自己流泪) , “赶紧”一词的连用 (“赶紧”拭干眼泪, “赶紧”去搀他) , 近义词的一再使用 (“嘱咐”“嘱”“嘱托”) , 等等。而将触发自己写作的父亲的信, 以及相关背景的交代, 置于文章最后, 从而给前面的叙述留下一些悬念, 这更显然是精心的布置。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就应该引导学生注意琢磨作者如何选择与“控制”文字。记得叶圣陶先生在所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甲种) 》里选了《背影》, 其中有这样的“提示”:“当时作者与父亲同行, 到南京站上分别, 彼此说的当然不只那几句话, 而写在文字里的只有那几句。这就叫做‘取舍’的功夫。”并因此提出要求:“篇中的对话, 看来很平常, 可是都带着感情。试逐一体会, 哪一句带着哪种感情。”——这样的“提示”, 就把“自然流露的情感”和“不尽”自然的对情感表达方式的着意经营统一起来了。
类似的提示, 还可以有许多, 总之, 要找到“自然”流露与“不尽”自然的刻意追求之间的契合点。
“费力太过, 繁了却也腻人”
朱先生说“我只是一个老实人”, 因此, 他在坚持自己的追求的同时, 也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可能有的局限。比如, 他一面说“我还是费力”, 如前所说, 在他看来, “费力”经营文字, 是“国文教师的本来面目”;但他又说, “费力太过”就可能有问题。他还有“繁了却也腻人”的自我警戒 (《写作杂谈》) 。
读朱自清散文有感 篇3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隽永.他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这几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我们小学六年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我了我们秋天的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
读朱自清散文 《给亡妇》 篇4
迄今为止,不管时代进步与否,思想革新与否,为人称道的女性,往往不是才女,便是拥有美德的女性。
之前读了苏轼的一篇《江城子》,是对其妻子去世十年的悼亡之词,“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直抒胸臆。而且其词构思精巧,利用时间空间将梦境,现实和未来构成了整体。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朱自清的《给亡妇》,是抒发其对第一任妻子武钟谦去世三年的悼念的散文。与苏轼的风格不同,作者的文字没有那么充满跌宕和曲折,语言修辞也没有如何的华丽,更没有呼天抢地的叫喊„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将妻子无私的母爱和对自己的爱娓娓道来。开篇的一个“谦’字,引出了下文。列举了一系列的平常琐事,将对亡妇的思念之情渐渐加深。文中不乏细节描写,如“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等。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式,从生活点滴中让大家看到了一个贤惠、温顺、传统的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
有人说,这篇至情至信的《给亡妇》,是一曲朱自清先生和武钟谦的爱情赞歌,叙述了朱自清先生对亡妻的无私母爱和妻情,浸透着其深切的哀思和忆念。但是,我也看到了另外一面。毫无疑问,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温柔敦厚,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女性,她为了照顾孩子不顾自己的身体,在战乱中挑起保护全家的担子,身体不好却一直硬撑着„„文中也说到;“你的身子本来就坏”、“你为了我的劳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等。站在同样是女性的角度,我不禁为武钟谦叫冤。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的地位还是由男性掌控,但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为什么在明知妻子身体状况差,在自家生活受气,一切为自己考虑的情况下,还是要离家求学?让她如此疲惫不堪?难道是出于羞愧,才发出“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多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将如何对得起你!”的感慨!想是一回事,但是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对这篇散文充满感动时,作为个人,是为武钟谦叫屈的。或许,她不屈,我却替她觉着屈了呢„„
人文科学系
09语教一班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篇5
高一8班 刘晓捷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已经不是第一次拜读朱先生的作品了,但每一次读总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虚虚实实,朦朦胧胧中我不断探寻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却无法触及作者的真实心迹。以《背影》为例,小时候躺在地板上仰着头看它,觉得那篇幅里笼长,语言直白无韵,便丢在一边;初一时在课本上遇到它,竟也能品味得父子亲情一二,却也只是拼命记录老师所讲,笔不离手,安有间思考?现观之,觉其文笔朴实无华,颇得读者之心,篇幅短小精悍,却在流露真情的同时,抨击大革命落败后使其家庭变故的黑暗社会,令人感动,令人愤怒!
“虚,柔也。”柔似水,水者无形,心有间,以无形入有间,留下一片瑕思的空白。其文是如此,平静的水面下暗波汹涌——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
《荷塘月色》中“采莲花”几段颇受争议,余光中先生将其贬为全文挫败之笔,“祸患千万子孙”。这样的评论夸大颠倒了是非。“女人情结”乃其“柔”风之至。那是超越世俗污浊的高尚境界,安能以鄙夷邪念之心比之。《歌声》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訣,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绿》也有“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多么形象的比喻!当他的心逐渐趋于平静时,便带着这种把女人作为艺术鉴赏的审美情趣和经验去感知自然万物,以独特的艺术感觉写下了记景抒情的传世名篇。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在那个封建时代竟能用得“少妇、处女”等词,足见其思想之开放。他是用自己的笔打碎那面压在人们心中的沉重的镜子,因为在那个世界里,人们只能看到自己,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在追寻光明的道路上,虽因此而置身于风口浪尖,却恰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与冰心之柔不同,他的柔是男人的类型。
毛泽东曾赞朱君“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朱先生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除了这些躬行的事迹外,其爱国观念在各篇什中也能探知一二,以《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为代表之作。
此文中男孩的动作、神态与“我”的心理状态相穿插,不断变化,得出结论。“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孩子,竟已嵌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他易懂的拚着人中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原本天真烂漫的男孩出人意料的转变令人颤栗,但看得出作者并未怪罪于他,而是因与这个肮脏的社会环境,在纯洁的天使也会被染成黑色,或许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军阀、社会黑暗的抨击,但我认为更恰当的应是作者心中的焦虑、恐怖:自己无法挽救一代人,难道还要眼睁睁的看着下一代白种人继续横行跋扈,下一代黄种人继续趋炎附势?不忍、无奈、痛苦之情足以见证其炙热的爱国之心。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阳刚给朱先生的柔风平添异彩。黑格尔说:“多样的统一,辩证的统一。”柔、刚原是异物,却能相适相存、相异相容,思想境界上的统一把朱先生的艺术风格塑造成了传奇。
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 篇6
第 1 页
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班 聂鹏
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最早是从他的小说集《采蒲台》开始的。他的小说给我留下的最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战争场面,却自有一种吸引人入胜的神奇力量——战争中人的心灵美。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高中时读的最多的是他的《荷花淀》,时至今日,一闭眼,依然能回想出其中的场景:朦胧迷离的月光下,水生说他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多传神的细节啊!
也许是阅历和积淀不够,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新奇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的我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了。现在的我更喜欢读他的散文,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情有独钟。《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还是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都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孙犁先生在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边教学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也许正是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他才能长期保持一种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哲思都能促使其作品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诗情画意。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第 2 页 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须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在创作于1962年的散文《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总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老先生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在十七年间,孙犁先生的散文从题目上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反而会让人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第 3 页
觉很平庸,但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甘苦体验。我认为孙犁先生的创作风格与日本川端康成类似,但二人的源头却迥然不同:孙犁源于对故土的爱,而后者却是因其身世。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孙犁进入了本村的一所初级小学读书。但最吸引孙犁的,似乎不是学校的功课,而是民间的评书。他常常被吸引去听《呼家将》、《七侠五义》,在评书的引导下,从十岁开始,他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中,他吸收了丰富的文学营养。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白洋淀质朴的人情风俗培养起了他对故乡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他讨厌战争,但却不得不投入抗战的洪流,谁让他是如此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故土。
朱自清《绿》读书笔记 篇7
文章起笔突兀,自然点题,这般开头,使读者留有悬念,同时,作者说这是“第二次”来此地,才“惊诧”,是我猜想可能作者第一次云游此地时,可能因季节、气候、心情以及背景而无缘于此景。
第二段,作者妙用动词,行文流畅,质朴,向读者交代游踪,同时为下文对梅雨潭的精妙描写酝酿、积累情绪、做铺垫。其中,“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字用得尤为精妙,因黑白分明,这“镶”字便浮现于作者的脑畔中了。还有,“这个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其中“踞”字运用得极为生动、传神,顿生雄壮之感。还有,“绿意”隐隐露出盎然,颇具感染力。
第三段,作者放下了包袱,荡开一笔,便可安心于梅雨潭中了。第一句,“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通过“招引” “追捉”两词呼应,极有意境美。来到潭前,作者的心与潭水融为一体,抒发着自己对潭水的热爱,他想用身体与潭水接触,因为他太爱这个绿了。
绿 朱自清读后感 篇8
今天,我欣赏了著名作家,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绿》.整篇文章描写细致,语言生动,层次分明,分别是按梅雨瀑和梅雨潭的顺序写的.
文章第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异于梅雨潭的绿了”,开门见山地写出了梅雨潭的最大特点“绿”,又巧妙地点题和点明中心,短小而精湛,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底.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写梅雨瀑的特点.其中第四句“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一句看似简单,但细细去想却是很形象很生动的,一个“带”字就能让我们很快想到它的外观.”白而发亮又告诉我们梅雨潭的样子,用词干脆、利落而又不失准确.可见语言的锤炼是至关重要的,使我们对梅雨潭有了印象,整句话流畅,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更没有凄凉收场的感觉,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下面的描写就更为细致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 描写生动,甚至连岩上的菱角溅的水花,作者都观察得细致入微.另外 这一段有三个词很准确:“镶”“透”“扯”,使文章更为贴切更为准确、真实.此外本段还间接地描写梅雨亭,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梅雨潭和梅雨潭的方位,清新自然.
第三段是描写梅雨潭的绿的,把潭水比喻成了极大极大的荷叶,少妇拖着的裙福,温润的碧玉,这写都形象生动地写出梅雨潭那令人陶醉的绿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多美啊.
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拟人句和比喻句,加强文章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拿捏得恰到好处 ,富有情趣.排比句用得更是巧妙,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他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福…….此外,本段还用了对比写法,如“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又太暗了”等等其实都是围绕着梅雨潭的绿来写的,是从一个侧面反衬出了梅雨潭的绿是无与伦比的.
读这一段时,我的心也在随作者那生动的语言上下起伏.“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涵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
看作者写的是那样的生动“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等都让我们仿佛身临其镜一般.
最后一句,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不仅总结了这一段,还把前面的联想拉回了现实,用意独特,给我们以长久的遐想.
【读朱自清散文《绿》的感受】推荐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读有感06-05
读朱自清的散文有感12-11
读《朱自清散文》的感悟02-26
读《朱自清散文选集》有感作文12-28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06-02
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05-29
朱自清散文的独特意蕴03-22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04-28
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07-08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