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舞蹈

2024-09-13

哈萨克族舞蹈(共10篇)

哈萨克族舞蹈 篇1

哈萨克族的见面礼仪

在哈萨克族丰富的语言宝库中,独具民族特色的问候方式乃是一道靓丽风景。哈萨克族的问候语与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诸如:晚辈必须主动打招呼为长辈行礼,即男士晚辈须向男士长者道声 “?????????? ???????”,男士长辈回礼道:“ ????????????????”,以示其对长者的尊重,一般的见面问候语为“??? ??????????”,“您好吗?” ?“??? ????? ?????????????”意为“您的身体还好吗?”,“?? ???? ???????-???? ”,“孩子及家人好吧!”,“??? ???? ???????-???”,“您的家人及牲畜平安吧!”“??? ???? ???????”“家庭安康否?”等。就其文化内涵而言,无不体现着哈萨克人民积极主动的包容心态,尊老爱幼的道德情怀与温馨和谐的家庭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哈萨克美食--酸奶、奶疙瘩

哈萨第一文库网克酸奶)?????(生津解渴,为上等饮品。适度的熟乳添加酸奶引子放置三五小时发酵自然生成。降脂,润肺护肝,养颜美发,减肥壮骨,涵盖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哈萨克奶疙瘩)????(有截然不同的两款,一则为酸奶疙瘩 )???? ?????(直接由酸奶酪加盐控干水分,手工揉成圆形晾晒制成,因酸甜留香而得名;另一则为奶疙瘩)????(,将奶乳储存于(????)皮囊发酵、捣搅脱脂,乳脂加入适量的盐,制成香甜可口的(??????)炼乳奶油,剩余的乳汁被称之为(?????),也可直饮,味道微酸爽口,解暑解渴。(?????)乳饮慢火熬制粘稠状,盛入纱布袋中挤流水分,由于流质呈淡黄色,故称(?????),也可直饮,量很少,为最佳的降脂、软化血管药饮;最后将稠乳掰成各类块状晾晒而成,由于这种奶疙瘩的含钙量极为丰富,故号称“巨能钙”。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 ????????)即“象酸奶一样凝炼于一体。”表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哈萨克族的纳吾热孜麦粥及其文化内涵

哈萨克纳吾热孜麦粥)???? ??????(,是在哈历新年,即每年3月22日春分时节前后必须熬制的一种麦粥。 “纳吾热孜”有“送旧迎新”之意。因此,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小麦(??????)、大麦(????)等至少7种食物混合煮成七味麦子粥。做这种粥时不宰杀牲畜,而是要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和冬宰贮藏的熏肉煮制,以示年年富足有余。为了辞旧迎新,预示丰收,节日这一天,族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户,村村奔走相告,喝麦粥,吃抓肉,弹唱对歌,互相拜年祝福,祝福族人大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3月为哈萨克人的纳吾热孜月,也是开春前的“小修整”,经历了漫长冬日的哈萨克人定会抓紧时机,放松心情,蓄积能量,憧憬未来,再度开启翌年的美好篇章。

哈萨克族的色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依山傍水,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民族在其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风骚的色感艺术。主要以黑“????”,白“??”、红“ ?????”、蓝“???”、绿“?????”、黄“????”、褐“?????”、灰“???”等基本色调词根为基础派生了一整套颜色词汇链条。其中“白色”可谓居首,其蕴意丰厚,举例二则如下:一则为:“?????? ??? ??”,字面意思为“白路”,寓意则为“顺风之路”,“一路顺风”之祝福;另一则为“???????”,字面意思为“白色的心情”,寓意为“心地善良”。哈萨克民族对白色的敬重与崇拜源于其“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的游牧经济方式。乳白、奶白乳色以及“ ???????????? ?????? ?????? ??????”酸奶疙瘩“ ???? ”奶皮“?????? ”等奶制品是哈萨克生活之必须,圣洁的白天鹅更是哈萨克人民纯洁幸福之吉祥物与图腾崇拜。因此,“白色”被赋予其了“神圣、美好、吉祥”之象征意义将伴随哈萨克人民追梦到永远。

谚语是哈萨克族语言文化中靓丽的一束。其中,“和”能量谚语可谓底蕴丰厚,教育意义极强。本帖小举两例,以飨读者。其一为家和谚语,曰: ???? ?????? ?????? ??? ???“? ????????? ????”,字面意思是“如果房子里散而不和睦,毡房每个隔扇(毡房带网眼的木制四壁)都是祸”,据其寓意可译为“家人不和美,屋檐横祸飞”。其二为众人和美谚语,曰: ??? ?????.?????? ???????? ????? ????? ?????? ??????? ???????? ?????”,字面意思是“如果六方不和,到嘴边的食物也会丢,如果四方能够聚合,远方山头的东西也会到手”,据其寓意可译为“六方不聚,功亏一篑,四方心齐,地动山移”。分析二则谚语可见,无不洋溢着“和则为贵”的文化理念,传递的是倡导家庭和睦,众人团结聚力的正能量。

哈萨克族的“和”能量谚语及其文化内涵

割礼习俗源于伊斯兰教,自从哈萨克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始形成并延续至今。具体内容为男孩子年满五至七周岁间要进行割包皮术,之后举行割礼庆典。哈萨克族对割礼极为重视,认为这是男子汉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件喜事,也是举家老小的莫大庆事,左邻右舍、熟人朋友也会道贺祝福,场面热烈、喜庆、祥和。在传统的割礼仪式上,小男孩要扎上绣花白色包头巾,头上和两肩分别插上猫头鹰羽毛“???”,以示吉祥、幸福,孩子要骑着马探望长辈及亲戚,亲属们会向孩子赠送羊羔“????”、牛犊“?????”、马驹“?????”等幼畜并在其耳朵上打上印记,作为“割礼祥物”。哈萨克族的割礼仪式之本意是尊重孩子,呵护、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自信性与自我驾驭能力、使得孩子从小养成男子汉的自尊与刚烈品行。割礼是哈萨克民族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文化传承价值。

哈萨克族的割礼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哈萨克族的祖国亲情谚语及其文化内涵

哈萨克民族历来有着热爱祖国,勇敢顽强地保卫祖国的传统意识,哈萨克族的谚语是其文化载体与真挚见证。本帖摘其二则予以共勉。其一曰:“ ??????? ???????? ?????? ??????? ?????? ?????”,字面意思是“如果你逃离祖国,你就会像丧家的野狗汪汪直叫”,据其寓意可译为“逃离祖国之人,犹如丧家之犬惶惶哀嚎”。其二曰:“ ?? ????????? ?????? ?????? ?????

??? ????? ??????”,字面意思是“尤其在他国作苏丹(官职,拟似国王级别),不如在自己的国家作脚板(鞋底)”,据其寓意可译为“宁作自国垫,勿作异国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哈萨克人民的血脉里澎湃着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是中国人”,这乃是中国哈萨克人民永恒的自豪与尊严。

哈萨克族的马词及其蕴意

骏马与诗歌是哈萨克民族的双翼,马位于哈萨克四类家畜马(?????)、驼)????(、牛(???? )、羊(???)之冠。在漫长的马背生涯中,哈萨克民族与骏马生生相依,形成了诸如天马文化等辉煌灿烂的游牧文化精粹。其中不凡马词一组,如:马据其年龄被分称为“?????? ?????? ?????? ???? ??????” 等,这一称谓与同是游牧民族的蒙古语多有近似。马词的意喻宽泛,如:从小一起长大,可谓“????? ????? ??????? ????????-???”,字面意思是“像马驹子一样相互踢打成长”; “????? ??????? ?????”,字面意思是“具有马性格的小伙子”,据其寓意可以为“内秀男儿”,“马性男儿”; “????? ????? ??” “骑在马上巡视”,亦与汉语的“走马观花”相对应。多样的马词及其厚重的蕴意是哈萨克民族不去的美好记忆。

哈萨克族舞蹈 篇2

“王冠之舞”是对塔吉克舞蹈尊称, 因为该民族世代居住在帕米尔高原, 鉴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塔吉克人以游牧狩猎为生, 经岁月的洗礼, 说伊朗语、维吾尔语的塔吉克人创造了本民族优雅、灿烂、热情、奔放的舞蹈文化。改革开放后, 经过国家舞蹈前辈们的深入挖掘和创新思维, 塔吉克舞蹈才真正被激活了, 这才堂堂正正的走上了西部大开发的舞台。然而塔吉克舞蹈引起人们的注意, 远不及红旗拉甫口岸被人们熟知, 不过真正让人们重视的却是一部《冰山上的来客》的电影, 遗憾的影片中部分音乐舞蹈更鲜明的表现了维吾尔舞蹈的动律特色, 使得大部分人对塔吉克舞蹈与维吾尔舞蹈有一种同曲同工的思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人民解放军历经千辛万苦修通了喀什通往塔什库尔干的公路, 使雪域高原的塔吉克人看到了不吃草的牛羊 (汽车) , 听到了不同于牛羊叫声的汽车喇叭, 实现了千百年来向往“像雄鹰一样来往无阻的自由驰骋”。

正因为如此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塔吉克舞蹈才真正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帕米尔高原的环境与塔吉克人的传统有机的结合成了我们所今天看到的《山鹰之邦》塔吉克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分类有:“乔甫苏孜”“拉泼依”“买力斯”“鹰舞”“刀舞”还有“木偶舞”。这些都是塔吉克民族的舞蹈主要表现形式。

乔甫苏孜:大意是“熟练的、快速的”。单拍跳跃、明快, 双拍则平稳、有力, 以节拍7/8拍为主, 由3/8单拍加上4/8双拍形成。动与静结合, 急与缓交错, 是塔吉克族舞蹈的最基本动作和特点, 以双人对舞为主是传统的表现形式。多由男子表演。解放后, 则以男女对舞为主, 对舞的时候, 缓慢展开双臂, 就象雄鹰翱翔盘旋, 表现出来的动作是含蓄;优雅。节奏由缓到快, 相互追逐嬉戏, 男稳健, 女柔美。舞蹈到高潮时, 众人很自然的和着节拍击掌助兴。

舞步有错步、单步和错步转、跳转等。上肢动作主要分为单双翅、交替式等。伴奏乐器以手鼓、鹰笛、热瓦甫、为主, 弹布尔、艾捷克等乐器为辅。

拉泼依:通常出现在家中迎客时。动作随意、轻快。有专门的曲调, 节拍仍然为7/8拍。有时会有舞者将乐器当道具, 扛在肩上舞蹈, 边舞边弹, 另外还会有一把热瓦甫伴奏。

买力斯:大意是“固定节拍”。买力斯主要节拍以5/8节拍为主, 由3/8加2/8拍组成。音乐长时间演奏时, 该舞蹈会把跳动注入其中, 而形成买力斯舞蹈的时而含蓄、平稳, 时而又充满激情的特点。多数由民乐伴奏或是民歌伴唱。又有单、双、三人、群舞或自由表演。塔吉克妇女对买力斯非常喜爱, 该舞蹈在表演时, 她们互相邀请, 舞步节拍以5/8最为典型, 其主要的伴奏乐器任然是鹰笛、手鼓、辅助于热瓦普、弹布尔等专用乐器。

鹰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 塔吉克族也一样, 该民族的图腾为:“鹰”, 塔吉克民族的“鹰之舞”使该民族被誉为“鹰之族”的主要舞蹈表现形式。以双人舞为主, 一般在过节、过家庭重要聚会中表演。主要的内容都是模仿鹰的动作。跳舞时, 音乐响起大家盘腿围坐在一起, 男女相邀, 交流而舞;。稳健的舞姿淳朴、粗犷、非常有控制、是男子动作的主要特征。俯身伸展双臂 (后臂低, 前臂高) , 前后摆动, 灵活的舞步, 在高潮时, 舞者会自然的随节拍抖动双臂、双肩、摊开双掌, 跳跃的同时向左右旋转, 并作雄鹰展翅, 有搏击风云之势。女子舞步和舞姿与男子大致相同, 动作只是小而轻盈。再一手叉腰, 一手在头顶向里或向外旋抹的同时, 表情自然而随和, 动作舒展而柔软。手鼓主要是其伴奏乐器, 基本节奏为7/8。用舞蹈《山鹰之邦》作例分析, 舞蹈首先表现塔吉克人民对鹰的崇拜与向往, 其次表现了人与鹰精神的结合。

马舞:“阿路戛玛克”是塔吉克语对马舞蹈称谓。马舞的基本动作是“跑、跳、闪、转”一般情况是一人独舞, 有时也可两人对舞, 舞蹈者将马行道具系在腰间, 唱跳结合, 这种形式主要是赞美自己马儿的健壮顽强, 以体现马儿, 善于汤河爬山路, 这种舞蹈配有专门的曲调, 一般节奏为7/8。

刀舞:常见的多为独舞, 舞者表演时持长刀。其节奏为7/8拍, 设有专门的伴奏曲调。刀舞的表现形式比其他的舞蹈表现形式有更高的难度, 让人看着紧张而激动, 该舞蹈的动作有“错步跳、劈刀转、挥刀进”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武侠英雄的英勇风范, 这类舞蹈目前民间已很验见到了。

木偶舞:塔吉克民族语言“弹公巴恰依克”, “好孩子”的意思。表演的人一手持木棍, 扎上小孩子的木偶;用另一只手抚摸哄逗。表演幽默、风趣, 与之前舞蹈风格差距较大。

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舞蹈的动律, 产生舞蹈的动律的原因很多, 每个民族的舞蹈不尽相同, 但都离不开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环境、地域环境, 和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当然, 与这个民族的民族心理, 历史发展也密切相关, 如果要继承民族民间舞, 那么就必须要去认真的研究和认识其动律产生的因素, 只有这样, 民族民间舞的动律才是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该民族是个以“生存”为基础文化的民族, 生存, 是个非常严峻的话题, 因此在塔吉克舞蹈中的眼神神态表现出“自信、坚定、不畏艰险、勇敢、纯真”, 敢于对严峻生活的挑战。在庆典或欢聚时, 女子们的神态表情是率含蓄的微笑, 温文尔雅, 高贵的没有夸张的笑容, 含蓄内敛的。

在祖国的大西北, 完全可以用舞姿、歌声、服饰去判断其生活的区域, 舞蹈也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在结婚, 节日庆典、劳动丰收及小孩的生日、给老年人祝寿都不会去限定场地或去精心策划, 或去找什么理由来以歌声和舞蹈表达感情, 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 因此, 我们看到的热烈欢快的场面使人心情激动, 观者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加入到其舞蹈之中, 会自然而然的挥手动足, 以此宣泄内心的感情, 这种场景一直存在, 并将继续延续。

塔吉克民族舞蹈绚丽多姿, 它以健美、富有变化仿生的舞蹈动作, 热情奔放。尽管其种类不多, 但它作为一门独特的舞蹈类型被人关注, 在音乐节奏、动律、基本形态、技艺和服饰方面均体现了本民族的特点特色。

试论哈萨克民间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篇3

关键词:哈萨克民族;舞蹈;形成;发展;未来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81-1

在世纪交替、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今朝,尤其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哈萨克民间舞蹈迎来了繁荣的最佳历史机遇,我们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哈萨克民间舞蹈艺术,积极为哈萨克民间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不懈的努力,努力使哈萨克民间舞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前不久,《新疆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4期发表了古丽娜尔·阿哈泰《关于哈萨克民间舞蹈》文章,通过仔细阅读此文我们产生了撰写本文的思路和灵感,针对哈萨克民间舞蹈开展教学与研究,我们责无旁贷。上述文章中对哈萨克民族舞蹈的科学性、形象性、直观性陈述显然是空洞、无味、不切实际的,例如:现今哈萨克舞蹈中女演员“抬腿动作、抚摸臀部、掀裙子、漏肚脐、后弯腰、叉腿、与男演员肢体碰撞、彼此承托”等,与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文章自始至终贯穿了“哈萨克传统文化中禁止向上抬腿是信仰伊斯兰教以前的古训,因为上方是苍天,向上抬腿是对上苍的亵渎,是畏惧上苍的结果”等思想,作者用类似的就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言论大谈哈萨克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表现形式,就如美术的生命在于颜色、文学的生命在于语言、舞蹈的生命在于动作。倘若舞蹈失去了上述的动作,舞蹈演员技艺如何得到提升?哈萨克民族舞蹈如何得到发展?作者自己称述古代氏族受萨满教的侵害,严禁脚向上抬,为此舞蹈显得粗糙无力,就因为如此,难倒今天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而束缚我们现代舞蹈的手脚吗?使得我们的舞蹈甘愿落后于世人么?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继承还是落伍。解放后,哈萨克民族舞蹈如春笋般爆发出活力,哈萨克舞蹈正处在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异常激烈竞争时代,因此,不必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反而应该汲取文化艺术的营养,发展壮大我们的舞蹈事业。

无论舞台如何,只要登上舞台的哈萨克舞蹈就必须充分表现哈萨克民族的生活、光辉灿烂的文化、草原的声音,只有那样才可以誉为哈萨克草原之舞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民族艺术,打破语言界线的艺术,也没有哈萨克的任何舞蹈只能是哈萨克族去演绎的戒令。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是通过有节奏的舞蹈动作或者说是通过舞蹈语言展现给其他民族的,完全可以由他们去表演,这对于我们而言是骄傲的和自豪的,犹如哈萨克歌曲一样,艺术永远属于人们大众,只有这样哈萨萨克舞蹈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坚信这一点。比如,哈萨克著名舞蹈《月儿圆》:“月亮圆啊!月亮圆!月亮的面儿圆又圆,月儿圆圆明亮时,翩翩起舞左右转;月亮圆啊!月亮圆!月亮的面儿圆又圆,如阳光般耀眼时,一步步走向光明。”舞蹈《月儿圆》虽然很经典,但又有谁知晓呢?你可以上网搜索有哪个民族在选跳《月儿圆》?该舞蹈几乎没有什么传统文化的痕迹,它简单、敏捷,也只有像哈萨克姑娘们那美如天仙般的相貌、秀丽如画的气质以及娇女般的姿态可以与月亮相媲美,舞蹈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月儿圆》舞蹈是多么地淳朴、多么地透彻。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了美丽”,舞蹈也是一种创造美丽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体,因为舞蹈借鉴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实践和有节奏的劳动动作而产生的,哈萨克民族自古以来就科学地处理了生产劳动与舞蹈的关系,《劳动舞》就是鲜明的例子。

我们绝不是拿民族传统说事,民族传统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自然存在,关键在于正确表达和表现,传统就像渗透到我们血液中的细胞,如果舞蹈中所表现的生产、生活真实,那么它完全符合传统习俗、符合现实,担心是多余的。当前我们所需要的是舞蹈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因为舞蹈发展极快,为此我们所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应倡导向自己学习、向别人学习的思想,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发展民族舞蹈事业中造就出色的舞蹈演员和技艺超群的编导。近几年来,哈萨克舞蹈焕发生机,屡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那些为民族舞蹈事业献出青春和一生的功臣,他们的努力应当得到肯定和赞扬。他们通过不懈努力为哈萨克民族舞蹈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3年纳吾热孜节上演的《大山的儿子》,汲取了哈萨克斯坦历史题材电影《一千勇士》的营养,创造出了青年勇士大无畏的精神世界,舞蹈充满一系列高难动作和技巧,这足以说明哈萨克民族舞蹈揭开了大发展的序幕;再有舞蹈《汗王棋手》同样别有风趣,不难看出上述舞蹈编导们富有创新精神和思想以及精湛的编舞技艺。哈萨克舞蹈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作为舞蹈教学与研究者,我们有义务正视历史,将存在争议当做舞蹈事业具体实际和现状,潜心研究用科学的手段化解争议、消除障碍,热爱和珍惜民间舞蹈艺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用现代化手段加以录制,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哈萨克舞蹈事业和谐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目前,还有很多人被舞蹈没有什么专门的规律的错误思想和观点所侵扰,使从事舞蹈事业,科学地认识、赏识舞蹈艺术,在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和干扰。

参考文献:

[1]赛里曼.哈萨克舞蹈基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

[2]多力坤·苏力丹拜.舞蹈基本知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阿克塞哈萨克族风俗风情简介 篇4

哈萨克的传统饮食以肉食、奶食品为主,米面食品居次,喜茶,善于用奶和肉制作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单就肉而言,他们不仅吃牛肉、马肉、羊肉,而且吃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主要有煮、炒、烤、蒸等多种,其中普遍的当属手抓肉。“手抓”是哈萨克牧人的特殊肉食,也是招待客人的一道“名菜”。当您来到阿克塞草原上,热情好客的哈萨克牧人一定会铺好餐布,端出“手抓”,让您大饱口福。

马肉,是最上等的食品,特别是遇有贵客,一定要宰两岁的马驹子招待。马的肋条肉,肥肠肉,脖胫肉,臂部肉,又被认为是马肉中最好的肉,要敬给客人。再若遇到庆典,则更为讲究,将羊尾巴油和羊肝子煮熟后切成片,与酸奶子一起食用,。 奶制品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酥油、奶疙瘩、奶皮子、酸奶精、奶豆腐等。用羊奶做成的酥油,其色洁白,犹如凝霜,富有营养,牧民用羊肚子储藏起来,随时可以取食。奶疙瘩保存时间较长,又便于携带,十分适用游牧生活。

哈萨克族人用面粉还能做许多食品,如包尔萨克、油饼、纳吾热孜饭等。此外,还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面食叫“吉民特”,做法是将小米粉、红豆腐粉,酥油和白沙糖合在一起。这种食品是招待尊贵客人的上等食品。

哈萨克族的生活里离不开茶。一般喜用砖茶,用水熬得很酽,加之盐、奶,饮时再加少许酥油,称为“奶茶”。也常用奶

茶冲泡炒熟的黄米。通常,进餐必备茶,饮茶必备食品。在牧区,很重视早茶早饭,白天饮食时间不甚固定,晚餐较丰富。

马奶酒是哈萨克族人最上等的饮料。每到夏季,牧场上的顶顶毡房里,都飘羊马奶酒的清香。哈萨克族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对马奶酒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夏天喝马奶酒,不仅能解渴,而且还可以充饥。如果有条件,定时定量地喝上一个夏季,又能医治轻微的肠胃病和其它一些慢性病。

二、服饰

哈萨克族的服饰别具一格。男子冬季一般头戴用黑羊羔皮、狐狸皮或水獭皮做里,外覆各色鲜艳绸缎,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顶饰猫头鹰毛的四棱尖顶帽(吐马克)或尖尖帽。夏天一般戴用白毡和黑平绒制作的分瓣翻边帽。上身内穿高领花边衬衣或条格衬衣。衬衣上穿坎肩,坎肩上穿短上衣,再套长袷袢。下身内穿白布长裤。外衣,冬春多穿用老羊皮缝制的皮大衣和大裆皮裤;夏秋多穿用棉布或毛布制作的长襟大衣和大裆皮裤与条绒夹裤。腰扎镶嵌有金、银。珊瑚、珍珠、玉石等饰物的腰带。腰带左侧多挂皮囊,存放杂物,右侧佩戴小刀,脚穿长筒皮靴。骑上俊马,英武洒脱。

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异彩纷呈,极其讲究。头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未出嫁的姑娘一般多戴“塔合亚”、“标尔克”和“包头巾”。“塔合亚”是一种用红、绿或黑色绒布制作,金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图案的硬壳圆斗形帽子。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标尔克”是用绸、布和水獭皮做的圆形帽,帽顶上绣花并有猫头鹰羽毛。在帽顶与帽沿之间有珠饰

镶嵌。“包头巾”的四角绣有各种花纹。姑娘出嫁时,戴一种名叫“沙吾克烈”的尖顶帽。帽体用毡制作,外覆布、绒和绸缎,上面绣花并用金银珠宝装饰。帽子的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脸前。婚后一年之内戴这种帽子,穿红绸子做的衣服,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婚妇女。一年后换戴花头巾,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齐拉吾什”套头巾(用白布制作,类似盖头巾,大而宽,遮住头、肩及腰部,直到臀部以下,戴上后只露出面部),三、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佩戴的“克衣米谢克”绣有各种图案。年长的妇女或者子女多的妇女一般不讲究服饰,只佩戴花纹不太鲜艳的‘克衣米谢克”,或者只戴白色头巾。身上穿袖子绣花,下摆多褶,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短袷袢;冬季则穿条绒棉大衣。脚穿皮靴和套鞋。

三、舞蹈

哈萨克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动律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

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走马舞》,哈萨克语“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比较古老的民间舞蹈,这是根据名曲《黑走马》创作的舞蹈。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骄健姿态,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

吊花”等。

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劳动等各种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到体现。《擀毡舞》就是按民间艺人擀毡工序,把打毛、铺毛、洒水、捆绳、拴绳、晒毡等整个擀毡过程,用舞蹈体现出来的。相应的还有《挤奶舞》、《剪毛舞》等。相似的还有《劳动舞》,哈萨克语称“也翁别克比”,是一个集体舞蹈,表现出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

狩猎也是哈萨克人重要的传统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他们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如《熊舞》、《斗熊舞》、《瘸熊舞》等舞蹈都表现了哈萨克猎人们猎熊时的情景,惟妙惟肖地模仿出狗熊的各种动作。类似的还有《孤雁舞》、《瘸鸭子舞》等,这些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哈萨克族的《鹰舞》,对鹰的刻画非常真实感人。舞蹈把鹰在空中翱翔、在暴风雨中搏击、捕获猎物的动作刻画得十分逼真。从这个舞蹈中使人感受到雄鹰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

四、民歌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谚语、格言等,有著名的史诗《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流传于世。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所谓“奎衣”就是器乐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

冬不拉演奏,一般说这些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演奏的套曲。“安”(歌曲)又可以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而分成若干类。从音乐上讲,“安”一般都比较短小,曲调优美动听,易于上口。

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在祝贺新生婴儿诞生时要唱“祝诞生歌”;婚礼中要唱一整套的“劝嫁歌”、“揭面纱”等饶有风趣的“婚礼歌”;亲友离别时要唱“别离歌”;节假日亲朋相聚要相互对唱;亲人去世要唱“送葬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哈萨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歌声度过的。

职业的吟唱诗人被称作“阿肯”,因为他们经常是站在广大群众一边,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重。每年在牧群转移至夏牧场,草茂畜壮的季节,都要举行传统的“阿肯弹唱会”。这是一种演唱和诗歌即兴创作的大比赛,届时,各地的“阿肯”要在众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调:即兴填唱,互相盘问。根据双方对歌的情况,最后由裁判裁定胜负。著名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我的花儿”??等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阿肯弹唱已成为哈萨克民俗风情旅游的主要内容。阿克塞阿肯阿依特斯(阿肯弹唱)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民间乐器

有的人把哈萨克民间乐器分成弦鸣乐器(包括库布兹、冬不拉等)、皮鸣乐器(包括达吾勒帕兹、达布勒当哈拉等)、气鸣乐器(包括斯不斯额、可尔那依等)、体鸣乐器(包括斯得尔马克,阿克塔亚克和阿提推亚克、玉兹塔克勒达克,阿吾兹阔木兹等)几种。有

的人则把它分成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冬不拉就是哈萨克族乐器中的一种代表,也是哈萨克族人心爱的乐器。

六、马术活动

1、姑娘追

哈萨克族独有的民间传统马术活动之一,也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这项娱乐活动经常在节日或集会期间举行。开始时人们在终点集合,男青年们物色合意的姑娘,然后成双成对地走向起点。途中小伙子向姑娘表露爱慕之心,可以说各种俏皮话。到达起点后,小伙子调转马头拼命往回跑,姑娘则策马扬鞭紧追不舍,姑娘追上了小伙子,可挥鞭猛抽,以此报复小伙子。如果那鞭子仅在小伙子头上挥几下,却并不落下,就说明姑娘喜欢上小伙子了。有许多青年男女就是在这种戏谑性的追逐中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

2、摔跤

一种力量和技巧的较量,是深受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开展非常广泛。一般在各项娱乐活动中,必有此项目。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遇有空闲,也会随时随地进行。所以哈萨克族男性几乎都是摔跤手,少年儿童也常以此为娱乐。草原上的人民把摔跤能手称为“巴里婉”。哈萨克族摔跤的样式有:一是哈萨克族古典式摔跤;二是中国式摔跤;三是自由式摔跤。

3、刁羊

哈萨克族一项扣人心弦的马上游戏,是一种力量和勇气的

较量,是比赛马术和骑术的一项体育活动,也是哈萨克牧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游戏活动,多在庆典节日举行。因此,每在节日前夕,牧民们就要派出代表,到各个毡房去张罗叼羊的事,并进行选择地点确定日期等工作,叼羊这天,广大牧民,不论男女老小,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喜气洋洋地来到制定地点,习惯而自觉的站在一个大圈,进行围观。要叼的羊是青灰色的山羊,哈萨克称“阔克拉合”。羊宰了后,割去头蹄,扎紧食道,扒掉肠肚。叼羊的形式有许多种,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两个骑手叼,各抓一头,互相争夺,谁夺到羊,谁为优胜;二是分组叼。这种叼法,解放前多在部落之间举行,一个部落为一组,互相争夺,胜者为部落的光荣;三是集体叼,羊皮被主持者扔到地上,骑手们互相争夺。按习惯,哪个骑手刁到羊,并能把“羊”带到指定地点,或扔到某一家毡房里(必须从毡房天窗里扔进),谁就得胜。这只“羊”扔到那家的毡房,那家就宰羊煮肉,招待大家,举行晚会。刁羊十分动人地表现了哈萨克人的机智勇敢和娴熟的马上功夫。

七、节日

哈萨克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纳吾热孜节。前两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在这三大节日中,历史悠久的当属纳吾热孜节。

肉孜节:这个名称来自波斯语音译,而阿拉伯语的音译则为“尔德菲土尔”,意为“开斋节”或“尔德节”,所以“肉孜节”又称为“开斋节”。这个节日来源于伊斯兰教,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哈萨克族的群众性节日。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伊

斯兰教历9月,教徒要封斋30天,即1个月。在斋月里,教徒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饭,然后整日不进食,连水都不能喝,只有等太阳落山,叫拜之后才能吃晚饭。也就是说在斋月里教徒每天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吃两顿饭。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课,象征着内心负疚的穆斯林向安拉忏悔和赎罪,以此来培养教徒成为能够忍受饥饿、克已禁欲、畏主守法的人。30天封斋结束之后,就是为期三天的肉孜节。

过节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最新最好的衣服,骑着马成群结队地互相拜节。首先小辈给长辈拜节,每家都准备丰盛的食品,这些食品大都是在斋月最后一个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第四个主麻日后开始制作的。这些食品以油炸食物为主。这一天还要举行各种文娱活动。现在虽然大多数哈萨克族人已经不再封斋,但是由于肉孜节已变成了哈萨克整个民族的群众性节日,所以所有的人都过这个节日。

古尔邦节: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族人民之中后逐步形成的,是按照伊斯兰教历法进行的节日,它在肉孜节之后70天,称为回历的新年,也叫大节,比肉孜节隆重。“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身”,俗称“献身节”。在伊斯兰教义中相传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他惟命是从。正当伊卜拉欣准备执行时,安拉深为感动,特派人送来一只黑色绵羊代替。伊斯兰教根据这个传说,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宰杀牲畜,祭祀安拉。

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包尔沙

克(油炸果子)、油饼和各种点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骆驼,待客或馈赠。节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听阿訇讲解教义和“古兰经”。回到家立即洗手,宰杀牲畜。宰羊时,传统习惯不绑羊腿,据传说,宰的这只羊是上天堂乘骑的牲畜,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宰后切成大块煮,熟后放在大盘子内,客人来后,主人便当着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热情地请客人吃肉,并请喝一碗肉汤。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走亲串邻,祝贺节日。哈萨克族人民在古尔邦节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传统娱乐活动。

纳吾热孜节:“纳吾热孜”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哈萨克族人民将从这一天开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热孜月。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纳吾热孜饭。这种饭香味扑鼻,咸淡适宜,营养丰富。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为了送旧迎新,预示丰收,人们不仅吃“纳吾热孜”饭,还要食用珍藏过冬的马肋条灌肠、马肥肠、马碎肉灌肠、马脖肉、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类等。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从一个阿乌勒到另一个阿马勒,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在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有牧民们喜爱的绕口令、猜谜语、弹唱、对唱、摔跤等。

八、婚俗

哈萨克族人的婚礼有许多礼仪,其中最隆重的要数婚典。整个婚典包括女方家举行的“戴鹰羽仪式”、“订婚仪式”、“出嫁仪式”和男方家举行的“吉尔特斯”仪式“迎亲礼仪式”。拜火仪式结束后,由能即兴吟唱的小伙子主持典礼仪式,这个小伙子要与新娘同辈份。主持人拿起扎有各种红白彩绸的马鞭子,边舞边唱《别塔夏尔》(揭面纱歌)。揭面纱歌的内容极其广泛,有时叮嘱新娘到婆家要勤苦耐劳,早起晚睡,料理家务,尊老爱幼;有时叮嘱新娘学会待人接物,和左邻右舍和睦相处,还提醒新娘不要惹是生非。然后,主持人用马鞭子轻轻挑开新娘的面纱。哈萨克族办喜事,隆重而又热闹。

恰秀

哈萨克族在遇到喜事时,要撒奶疙瘩、糖、包尔沙克等食品表示祝福和欢迎。哈萨克人称之为“恰秀”,即“撒”的意思。 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民无论大小喜事,都要“恰秀”,让人们抢着吃,分享欢乐。草原上来了尊贵的客人,也要“恰秀”表示尊重和欢迎。一般“恰秀”都是由德高望重、深受群众爱戴的年长妇女来做。人们相信,由这样的阿帕(奶奶)“恰秀”,会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有些“恰秀”则由自己家人来做。如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结婚,新娘第一次踏进男方家的毡房时,男方家里年长的妇女会向新娘和客人们撒喜食,以祈求新娘给家庭带来幸福安康、吉祥平安的美好生活。

九、起名习俗

哈萨克族孩子的名字,都是由父亲起的。按照祖宗的规矩,

哈萨克族舞蹈 篇5

哈萨克族学习高中汉语时,之所以经常出现介词偏误的问题,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民族文化的差异。近年来,虽然汉语教学在新疆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也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

步,但哈萨克族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感觉最难把握的是介词、虚词等词语,主要还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和语言语法方面的差异;(2)教学机制的不足。近年来,虽然汉语教学在新疆越来越受重视,尤其在对哈萨克族学生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扶持性的政策,但是课时不足、日常语言氛围单一、课后训练少、高中语文教学力量不足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机制中加以改善。

二、避免高中汉语教学中介词偏误产生的办法

汉语介词的种类有很多,有表示时间方向的,有表示目的、方式、原因等方面的,的确是不好充分掌握,更何况是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学生,更要多下一番工夫。

1.增加课时,加强日常训练

想方设法增加哈萨克族高中汉语的课时,不但是增加教学课时,而且还要增加一些训练性课时,比如,早晚自习等,通过强化训练解决介词偏误产生的问题。

2.增加力量,强化高语师资

哈萨克族高中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始终是一个影响

汉语教学较大的问题,所以,无论分配、还是支边、或是培训,()都要想方设法地增强高中汉语的教学力量,力量增强了,介词偏误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3.增加交流,重视语言实践

促进哈萨克族与汉族两个民族之间学生和各行各业人员的交流,增加经商、旅游、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活动。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当地人们汉语交流的语言环境的有效生成,为此介词的使用误区也很容易被常用者解决。

少数民族汉语学习是一项大的工程,需要千千万万个汉语教师去不懈努力,对于哈萨克族学生的汉语学习更是要加大力

度,尤其要在介词教学上寻求更多的有效路径,不断促使哈萨克族学生汉语言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昱,武金峰,托乎塔别克,等。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介词偏误分析[J]。伊利师风学院学报,2006(04)。

[2]杨洪建,晁正蓉。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否定结构的偏误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05)。

哈萨克斯坦签证须知 篇6

新疆领区:新疆

北京领区:甘肃、东北三省、还有剩下的省份 都是北京领区的哈萨克斯坦签证注意事项(有效期30天、停留期30天)

全包面试无函:邀请函+排队预约 +服务费+签证费= 3000(旅游签证)

代送面试有函:预约排队+服务费+签证费= 2400

以下需要本人面试送签:

一、一个月签证:3000签证费(含邀请函)代签:2400(自备邀请函)

二、全包签证时间大概在20天左右代签时间大概在10天左右

三、发邀请函收取1500 元定金代送收800定金

四、客人必须如实告知是否在哈萨克斯坦有否不良记录,比如盖了黑章、逾

期滞留、是否在第三国曾经签过哈萨克斯坦签证这类问题,如有上述问题存在,请不要接。

五、如果客人有上述问题而未告知,客人承担邀请函费用与服务费。

六、如果是因为客人以外的因素导致的签证无法正常出,我们承担邀请函损

失.七、准备资料:护照原件,照片2张 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和护照首页印

在一起的复印件,邀请函复印件,中方公司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加盖公章、派遣函贴照片并且照片上也要盖公章

新疆哈萨克族节庆体育研究 篇7

哈萨克族 是个跨境 民族 ,全世界的 哈萨克族 主要生活 在哈萨克斯 坦和中国 以及乌兹 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 坦、吉尔吉 斯坦、塔吉克斯 坦等国家 。全世界的 哈萨克族 约有1600多万人,其中哈萨克 斯坦有860万余人 ,占该国人 口的53.4% 。在中国哈萨 克族约有160多万人 ,主要分布 在伊犁哈 萨克自治 州、阿勒泰地 区和塔尔 巴哈泰地 区以及木 垒和巴里 坤哈萨克 自治县和巴 音古林草 原。甘肃的 阿克塞哈 萨克自治 县 [1]。1954年11月27日 ,伊犁哈萨 克自治区 在伊宁市 正式宣告 成立 ,区下设伊 犁、塔城、阿 勒泰三个 专区 ,1955年11月 ,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 国宪法》有关 行政区域 划分的规 定 ,伊犁哈萨 克族自治 区改称伊 犁哈萨克自 治州。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区)之一。在总面积166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5个民族,其中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等13个世居民族。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新疆总人口数达2181.3334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共1306.7186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59.9%[2]。哈萨克族人口有154.26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7%[3]。

2 新疆哈萨克族的节庆体育活动

哈萨克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政治、经济、语言、风俗、习惯和自然地理环境等的不同,决定了其既具有哈萨克族特色,又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娱乐方式与骑马、放牧、狩猎等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马背上长大的哈萨克牧民具有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彪悍豪迈的气概,民族体育丰富多彩[4]。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他们举行阿肯弹唱、刁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各种民族传统娱乐体育活动。具体见表1[5]、2。

族的传统节日、婚礼庆典、农牧民运动会中,最常举办的体育

哈萨克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是由于受到其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其中具特色的体育项目就是与马有关的,如赛马、赛走马、姑娘追、叼羊、马上拾银、马上摔跤、马上射箭等等,马是哈萨克族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以说他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源于生活,又存在于生活中。

3 新疆哈萨克族节庆体育活动现状

3 . 1 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节庆体育活动现状( 见表 3 )

3 . 2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节庆体育活动现状( 见表 4 )

3 . 3 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节庆体育活动现状( 见表 5 )

4 新疆哈萨克族节庆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4 . 1 城市化水平低, 交通闭塞, 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哈萨克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所以他们生活的地区大多在偏远地区,交通相对闭塞,城市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落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在对哈萨克族节庆体育进行开发时,对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考虑欠缺。

4 . 2 营销理念落后, 技术创新滞后, 品牌意识薄弱

由于技术水平的有限、营销观念的落后,加上资金的不足,当地的政府与企业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来对哈萨克族节庆体育进行包装宣传,哈萨克族的民间特色手工艺品产品知名度不高,没有找到合适的销路。虽有媒体,互联网等对此加以报道,但力度还很欠缺。同时,对哈萨克族节庆体育的长期发展还没有树立其品牌意识、形成品牌效应。

4 . 3 机制尚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哈萨克族节庆体育的相关管理机制还未健全,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与行政人员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领导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忽视了对哈萨克族节庆体育发展的正确引导,缺乏对哈萨克族节庆体育的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5 建议

哈萨克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其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发展并流传下来的。随着哈萨克族从游牧生活到城镇化定居的生活变迁,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虽然民族传统文化还仍然保留着,但在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上出现了许多困难。一些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因此,在开发哈萨克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必须要保证哈萨克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逐步建立它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发挥哈萨克族传统体育的长处与优势。

(1)传统体育项目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应当对这些濒临失传的的项目进行挖掘、搜集、整理和保护。

(2)部门 ,要高度重视节庆体育文化活动 ,不仅要懂得民族体育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组织和保护哈萨克族节庆体育文化。

(3)传统体育文化人才的培养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档案库 ,加强对传统节庆中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

(4)中广泛宣传节庆民族体育活动的作用 ,增强广大人们群众对节庆文化中传统民族体育的认识,提高人们群众参与节庆体育活动的自觉性。

(5)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将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和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

摘要:哈萨克族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经世代传承积淀的文明。哈萨克族节庆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哈萨克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是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作为一种身体行为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表征。本文对哈萨克族节庆体育文化进行了界定,并就其功能价值做了剖析。民族节庆象征着民族的精神传统,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节庆有很高的开发价值。通过调查研究,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节庆体育活动,政府要积极参、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对哈萨克族节庆体育活动进行开发与保护。

新疆哈萨克族美食 篇8

熏马肉可谓是哈萨克族美食中的一绝。哈萨克语叫苏热特,产自美丽的伊犁大草原,以素有天马之称的伊犁马为原料。主要熏制技术:挑选膘肥体壮的马驹宰杀后,先将马肉剁成块状,撒上盐,用绳子串起来,挂在一间土房的木架上,地面上堆放天山雪松枝,用暗火熏蒸,直到熏干,即成熏马肉。主要特点是熏味浓郁,色泽艳丽,芳香四溢,在制作过程中,不添加防腐剂、色素等任何化学物质,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

熏马肠与熏马肉一样是哈萨克族喜爱的肉制品,其制作方法:马的精华在肋骨,挑选好二至三岁的膘肥马驹宰杀后,取其马肠,用水洗净,将马的肋条切成条肉,撒上盐和佐料等,再将马肉切成碎肉和块肉,用调料拌均,塞进1 m多长韧性较好的马肠内,两头用竹签扎牢,熏制20余天便成,久不变质。主要吃法:将熏马肉、熏马肠清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冷水,然后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慢慢熬煮大约1 h左右,出锅后放凉,将其切成薄片,是饮酒佐餐的佳品,吃到嘴里有一股松油和马肉的清香,慢慢咀嚼,越嚼越香,味道极美。

《 哈萨克毡房》说课稿 篇9

它融入了哈萨克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气质、审美倾向、行为准则、宗教情怀等,反映了哈萨克人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精神气质,它和哈萨克人的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景观。 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逐水草而迁徙,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住一种易于支撑和拆卸的毡房。毡房上部为穹形,下部为圆柱形,四壁有网状的木杆搭成整个毡房的骨架,再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围住,外包白毡。毡房内,靠门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和待客。

艺术特点

哈萨克族的毡房艺术在草原到处可见。毡房内四周是挂壁,地上是花毡,各种幔帐都是刺绣艺术品,使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 哈萨克妇女中有很多人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家,她们编织的毡房外围主带(哈语称巴斯胡尔),是用一根根彩色毛线,按照一定的图案精织而成的,主要用来加固毡房的木栅栏,美化毡房。做一条花毡,要经过很多工序,最基本的材料是民用的各种呢子和布片,把这些呢子和布片剪成毛角花、鹿角花等图案,精心帖缝在毡子上,构图严谨,色彩协调、美观大方,同时又经久耐磨。特别是作为姑娘结婚嫁妆的壁挂,是每个毡房必备的装饰品。姑娘们都要把自己喜爱的花卉、花边图案刺绣和勾绣在上面,有的还在图案周围镶上金丝,缀上银珠,手法巧妙,是很有欣赏价值的装饰品。铺在毡房地上,用于隔潮防寒、美化室内环境的补花毡(哈语称“西尔马克”),大多绣有毛角、鹿角、树枝、云等图案,用红、黑、桔、绿、蓝等色布套剪,正反对补,虚实相映,图案粗犷豪放,色彩对比强烈,艳丽夺目,充满草原气息。 哈萨克族毡房内铺着各种花毡,哈萨克语称花毡为“斯尔马克”。妇女们利用精巧的构思,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用染配成各种色彩的毛线沿着布剪的图案,千针万线,把两层新毡缜密地缝制在一起,花毡中有黑底红花、白底黄花、黄边绿叶、绿边白花,五颜六色,把整个毡片点缀得华丽美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花毡大小各异,方正有别,用场不同。长方形的,多铺在毡房地上,专供客人就坐;扇形的则是按照圆形毡房的角案而制作,做睡觉时的铺毡,既软绵舒适,又能防潮防寒。 在新疆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缀满了白色蘑菇似的毡房,由于毡房是由白色毡子做成的,里面又布置得十分讲究,所以人们称之为“白宫”。

结构

趣谈哈萨克族民间音乐 篇10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哈萨克族民歌;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冬不拉;哈萨克民族舞蹈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同时她又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属图兰人种(混血民族),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在中国,哈萨克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脱胎于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区、阿勒泰等地区。哈萨克族人民于公元前就活跃在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是古老“丝绸之路”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哈萨克族音乐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下沿袭并传承了“礼乐文化”,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拥有其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哈萨克族民歌

在哈萨克族的民间音乐中,“民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表现游牧生活、赞美家乡、歌唱牛羊等为主,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从传统意义上讲,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奎衣”就是器乐曲,“安”就是歌曲。“奎衣”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说其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演奏的套曲。“安”又可以根据内容和演唱的场合而分成若干类。从音乐上讲,“安”一般都比较短小,曲调优美而动听。

哈萨克族民歌从内容上还可分为劳动歌曲、赞颂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类,其体裁多样,异彩纷呈,但曲式结构比较单一,多以独立的、不规整的单乐段歌曲形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衍进,新时代的哈萨克族民歌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著名的哈萨克族民歌有“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燕子”“我的花儿”“牧羊姑娘”等等。

二、哈萨克族民间乐器

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也随之诞生。 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与乐曲,是哈萨克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

哈萨克族各式各样的民间乐器主要是以畜骨、畜皮、畜肠、畜鬃、苇竹等为材料,它与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相承而成为中华民族乐坛上的一枝奇葩!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弹拨乐器:大都比较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其节奏表现力较强。按演奏姿势与形制,大体可分为冬不拉、七弦琴、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在哈萨克民族乐器中流传最广,其种类繁多,大都由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它是哈萨克人民最为喜爱的乐器。此外,因哈萨克民族的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和生活习俗的差异,民间还存有大约10几种其他形制的冬不拉。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冬不拉”也被称为哈萨克人民心灵的伙伴。

(二)拉弦乐器:大都善于演奏歌唱性的旋律,其音色柔和优美且适应性较强,主要有库布孜、克勒库布孜、尚库布孜等。

(三)吹管乐器:由沼泽泥制成,具有木管乐器的性质。其大多数都能演奏流畅的旋律,且一般的声音都较响亮,色彩也较鲜明,主要有斯布孜禾(竹笛)、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

(四)打击乐器:主要都是节奏性乐器。在哈萨克民族乐器中打击乐器的种类极多,因其形制与质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色彩,主要有达布勒、当哈拉、达吾勒帕孜、斯得尔马克、玉兹塔克勒达克等等。

三、哈萨克民族舞蹈

哈萨克族人个个都是好的骑手,因此他们的舞蹈也多以骑马为题材。哈萨克族人大都喜爱跳舞,他们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内心的哀乐。

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哈萨克民间舞蹈的传播方式以口传身教为主,根据舞者的理解程度,其肢体语言各不相同。如著名的哈萨克舞蹈《大鹰舞》《走马舞》等,紧张而强劲有力,表现了大草原上骏马奔腾的矫健姿态。

上一篇:刘渡镇财政所办公楼建设情况的汇报下一篇:投票作文4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