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测试题(精选8篇)
初二物理测试题 篇1
初二物理测试题
姓名________班次_________
一、选择题(3×18=54分)
1、锡的熔点是232℃,那么232℃的锡:(D)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混合态;D、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2、下面的几个现象中,属于凝华的现象是:(B)
A、夏天,一打开冰柜,上面冒着“白气”; B、清晨,室外树木上出现露珠;
C、北方的严冬,玻璃窗内壁上结了一层冰花; D、白炽灯丝时间用长了会变细。
3、在18 ℃的教室里,将温度计从装有18℃酒精的瓶中取出,则温度计的示数将:(B)
A、立即上升; B、先下降后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不变。
4、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产生“白云”,使舞蹈演员好象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这种“白云”是(D)
A、喷射的真实的烟雾; B、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液化成的“雾”。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雾”
5、把冰水混合物移到-10℃房间内,那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D)
A、低于0℃; B、一定是0℃;C、高于0℃; D、可能是0℃。
6、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它的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这种材料能起这种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材料坚硬,不怕热; B、材料非常光滑,不易与空气作用生热;
C、材料不传热; D、材料受热熔化,汽化时吸收了与空气作用产生的热。
7、下面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用法中,正确的是:()
用常用的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被测液体;
用体温计测体温读数时,体温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人体;
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D、用常用温度计和体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8、从冰箱中取出玻璃酒瓶后,发现瓶子外面“出汗”这是:()
A、酒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液化现象; C、熔化现象; D、汽化现象。
9、关于液体蒸发和沸腾的比较,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B、蒸发放热,沸腾吸热。
C、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发生;D蒸发有致冷作用
10、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晶体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C、各种晶体的熔点都相同; D、非晶体在凝固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1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零摄氏度的房间里,下列说法正确是:()
A、冰可以熔化,因冰的熔点是0 ℃;B、水可以凝固,因水的凝固点是0℃;
C、冰不能熔化,水也不能结冰; D、不能确定。
12、下列现象与蒸化无关的是:()
A、热天,狗伸出舌头散热; B、打开冰棒包装纸,周围冒“白气”;
C、用电吹风把湿头发吹干; D、夏天在教室地上洒水降温。
13、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运用了()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液化放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放热。
14、家庭厨房的玻璃或墙面上面有许多小油滴,这些油滴形成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和凝华: B、汽化和液化 : D、熔化和凝固: D、熔化和凝华。
15、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的烤一烤,然后伸进口腔内,这是因为:()A、消毒 B、加热,使得病人口腔感到温暖
C、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产生液化现象 D、防止口腔中的水分产生汽化现象
16、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 后,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17、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A、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并放入水
B、给墨水瓶加盖C、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D、把新鲜的柑桔装入塑料袋
18.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
二、填空题:(18×1.5=27分)
1、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侵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 手臂的哪一面感到凉,风就从哪一面吹来,试说明原理,并举出一个相同原理的例子。答:风吹来的那一面手臂上的水________的快,从手臂上吸收的________多,手臂的这一面感到凉,风就从这一面吹来.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____变成水蒸汽.升入天空,水蒸汽在高空遇冷时有的________小水珠,有的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______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冰山上的积雪______直接变成水蒸汽,升入天空.积雪________后变成水,汇入江河,流入大海.3、在发高烧的人手心.脚心,额头涂抹酒精可以起到_______作用,这是因为酒精在________时___________热量.4、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会______,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白色气团是___________形成的.5、融雪天比下雪天冷,是因为雪熔化要________,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____现象。
9.夏季,农户家常用一种没有烧过的粘土做的茶壶.观察发现,装水后壶的外壁总是潮湿的。这种茶壶能使里面的凉茶水变得更凉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1、2小题每空2分,3、4小题每空1分)
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记录作出的水的沸腾图像,下列对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中加热3min后停止了加热 B、沸腾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
C、AB段水平线表明沸腾过程吸热而不升温
D、OA段斜线表明水的实际温度于加热时间成正比
2、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
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实验小组还得到下列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时间(min)……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温度(℃)……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
(1)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__分钟时的错误。
(2)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_______℃。
(3)在水沸腾过程中水_______热。(填“吸”或“放”)
4、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实验时画出的一种固体的熔化-凝固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这种固体的名称是_______,它是_______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熔化时间是_______分钟,凝固点是_______℃,它在AB是_______态,BC段是_______态,CD段是_______态,在整个过程中吸热的有_______段,放热的有_______段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点燃的蜡烛,其中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介质___________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00000000。
3、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80。
4、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折射角__等于_______入射角,光从玻璃垂直射到空气中,折射角____等于
______入射角。(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5、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 像。若人在平面镜前2.5米处,则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米。
6、放电影时,银幕对光的反射是_____漫___反射,黑板反光使教室里的部分同学看不见黑板上的字,这种反射叫___镜面______反射。
7、入射角是20°角,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是___40_______,当入射光线方向不变,让镜面转动1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_20_____。
8、放大镜所用的镜是___凸______,使用放大镜时,必须让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_____________ 才能看到_________、放大的虚像。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 镜,照相时人在底片上成的像是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 像(填实或虚)。
10、小孔成像是由于 形成的,成的像是 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 形成的,成的是 像;凸透镜成像是由于 形成的,成的像是 像。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发生月食现象时,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位置排列关系可能是(A)
A、太阳、月球、地球
B、月球、太阳、地球 C、月球、地球、太阳
D、地球、太阳、月球
2、在平静的湖面上,看到水中在一片云彩,这云彩是(C)
A、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C、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3、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则(D)
A、不论平面镜的大小如何,都能够成人的全身像;
B、人要能在平面镜内成全身像,镜长必须是人身高的一半;
C、人能否在平面镜内成全身像,跟平面镜摆的高低有关;
D、人能否在平面镜内成全身像,跟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4、以下几种光现象的产生,不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C)
A、小孔成像 B、影子
C、海市蜃楼 D、日食
5、下列光学器件中,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A)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潜望镜
6、太阳光线与水平方向成40°角射向地面,现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给井底照明,镜面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是:()
A、15° B、25° C、35° D、65°
7、平面镜成像的大小是由下面的哪个因素决定的?()
A、物体自身的大小 B、平面镜的大小
C、平面镜放置的方向 D、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8、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黑板上的“反光”是镜面反射的缘故;
C、在漫反射中,每 一条光线不一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D、在漫反射中,入射的平行光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
9、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眼睛;
B、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虚像则不能;
C、实像都是由光线的折射形成的,虚像都是由光线的反射形成的;
D、实像有放大的有缩小的,虚像都是与物等大的。
10、图1中 所示,是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图1
11、两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
A、一定相交于一点
B、一定会聚于焦点
C、一定靠拢但不一定相交
D、一定发散
12、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为10厘米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
B、该透镜的焦距是20厘米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20厘米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5 厘米时,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
13、人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这其实是:()
A、鱼的实像,比鱼的实际位置高;
B、鱼的实像,比鱼的实际位置低;
C、鱼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高;
D、鱼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低;
14、凸透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在屏上恰好能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用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这时屏上的像会:()
A、只存在下半部分; B、只存在上半部分;
C、消失; D、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像稍暗些。
15、放幻灯时,想在银幕上得到一个放大的“F”字母,那么幻灯片正确的插法应选用图3中的哪一种?()
A B C D 图2
三、(10分)如图3 所示,体操房内有一面宽为L的长方形平面镜,A运动员站在离镜的中央距离为a处。B运动员从远处向A走来,并且始终保持到镜的垂直距离为a。求当A、B两运动员相距多远时,A开始看到B在平面镜中的像?
四、(10分)身高h=1.7米的人以V=1米/秒的速度向路灯走去。在某一时刻,人的影长
L1=1.8米;经过2秒,人的影长L2=1.3米。试求路灯悬挂的高度H是多少?
五、(10分)给你一个透镜,不准用手摸它的表面,怎样用最简单易行的两种方法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六、(10分)在有阳光的情况下,给你一张纸和一把刻度尺,如何粗略地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初二物理测试题 篇2
关键词:初二物理,教学策略,学生
物理这门学科虽然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才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 但在小学的《自然》或《科学》里面已经涉及一些最基础的物理学常识, 初中物理学习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及其简单计算, 还有一些基本的物理现象及其理解等基础知识。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理解这些物理知识, 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学习好这门学科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战术、策略,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对初二物理教学提出一些措施并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源泉。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知识, 就要让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 应创造一个让学生熟悉、惊喜, 简单明了, 生动具体, 舒心愉悦, 又留有悬疑的情景, 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比如, 在讲到《物体浮沉条件》时, 可以创造一个“鸡蛋沉浮”的情境, 首先让学生们从感性上, 直观上去认识, 从而激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物质形态, 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让讲课变得轻松自如。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造, 对学生们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一旦对物理这门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便会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从而使他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将学习知识当做一种需求、一种享受。
2.合理使用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从教学的效果出发, 精心组织设计授课内容, 在讲课过程中融合最新的教学理念, 将最新的物理科学研究成果穿插在教学内容中, 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根据物理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 讲解物理科学知识对经济建设的重大作用, 激发学习兴趣。另外,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采用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 使学生不再被动学习, 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促使学生对物理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 就是教师也可以转换一下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加强实验课, 提高学生的兴趣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应该加强实验课的教学,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领悟一些物理原理及知识, 让较为枯燥的物理理论在实验中得以化解。实验课一定要客观实际,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通过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认知, 为提高其理性思维做好铺垫。通过实验,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帮助其进一步消化、吸收。另外, 也有必要增加一些趣味性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教师, 课下是朋友。对待学生, 我们教师不可以冷眼相对、熟视无睹, 而是要用满腔的热情, 尊重、信任他们。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赞美, 多给他们一些鼓励、鼓舞, 多给他们一些自信, 让学生对你有一种亲切感, 这样也就会使得学生们会“爱屋及乌”, 从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这门学科。因此, 会非常愉快的接受老师的教诲, 增加学习主动性。
另外, 就是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 沟通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催化剂。在沟通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困难充分了解, 并且可以尽量帮助他解决困难。在沟通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 及时改正,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会学生学物理的方法, 让其养成学习习惯
物理要以数学为基础, 但又不同于数学, 在计算时要列出写公式以及单位, 物理逻辑性较强。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 教师要教会学生们根据猜想进行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 可以清晰、明确的了解到物理事实、物理现象以及物理过程, 通过对大量的感性认识及数据的积累, 从而进一步对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材是物理学习的基本依据, 也是学生们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初二物理教材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 通俗易懂, 联系实际, 符合学生们的实际需要。在初二的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资源将学习方法逐渐教给学生。比如, 边看、边勾画、边想、边批注并提出质疑。另外, 要教学生主动阅读教材,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总结、发挥想象、应用知识。学生只有学会了怎么样读书, 读懂、读进, 才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准确理解以及应用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领悟能力。从而让学生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分层次进行教学
1.分层次布置作业, 考试难度适中
在物理教学中, 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就要求要适当适量地给学生们布置一些练习题, 在布置联系题时, 就应该注意难度要有一定的层次、梯度, 难度较大的题最好以选做题的形式, 以便照顾那些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考试是检查学生平时学习质量的主要措施, 考试题目难度要合理, 尽量让学习中下等学生能考试及格, 但是, 也要有一定的难度, 让中上等学生也不容易考90分。要让学生形成只有学习了, 才能及格, 只有努力学习了, 才可以取得好成绩的思想意识。
3.对优差学生分别施教
对待中、上等学生要加强他们的作业辅导工作, 而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则要更注重心理辅导, 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 知识的综合性逐渐增加, 知识的理解难度也逐步增加, 此时, 学生就会出现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的差异, 而分化为上、中、下三层。对待中上等学生, 我们应该加强其知识巩固、深入掌握, 主要是通过对练习作业中出现的较难问题的辅导,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并掌握方法。但是, 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考试成绩不理想, 甚至不及格, 从而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逐渐对学习物理失去兴趣。对待这类学生, 我们应该和他们多交流, 帮助他们扫除心理障碍, 让他们重拾信心。
四、结束语
初中二年级是物理学科的启蒙阶段, 该阶段的教学质量将影响到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 甚至会影响到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 将物理这门基础学科学好。
参考文献
[1]田海军.浅谈初二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 2009, (02) .
[2]曹国栋.初二物理启蒙教学管见[J].中小学电教, 2008, (08) .
初二物理课堂的引入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二学生;原则;案例分析
引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需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有着导向、激励、铺垫和为即将进行的情感交流、思维活动做好认知与心理准备以及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好的教学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物理课堂的引入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复习引入、故事引入、实验引入、开门见山等,但不是所有的引入方法都适合初二学生。
一、课堂引入应把握的原则
1.以激发兴趣为主,做到前后呼应
初二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起始点,也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因为刚开始的物理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有兴趣去学习物理,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实施者——教师,我们则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和初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從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积极性与“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失败。因此,在初二的课堂引入中,我们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还一定要前后呼应,帮助学生解决这种疑惑,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能让学生带着疑问离开课堂,否则几次过后就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2.立竿见影,直观形象
初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引入尽可能不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验、视频或者图片,学生能很快地接受。另外,初二学生并不是很留心生活情景,尽可能地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凭空回忆某些场景,比如在上“水的沸腾”这一课,我第一年上课对学生没什么了解,但我觉得烧开水的现象每个学生都经常甚至是天天都会见到,应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于是在开头,引入我让学生回忆烧开水场景,说一说会有哪些现象,学生几乎只能说出水在翻腾、冒白气,很快就冷场了且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后来我就现场演示烧开水,让学生先初步观察然后再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探究的问题,这样效果就好多了。因此,我们的引入一定要立竿见影,直观形象,直接冲击学生的感官或者认知感。
3.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引入毕竟只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宜占用太长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地在两分钟内解决,太长容易冲淡重点,反而达不到预习效果。
二、初二物理课堂有效的引入案例分析
1.用扣人心弦的实验震撼学生的心灵来引入
物理学上惊天动地的实验可以说不少,但在实验室我们很难做出此类实验,但我们可以做一些扣人心弦的实验,做好这些实验,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我就用了一系列的小实验引入,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易拉罐(易拉罐中加了一些开水),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着,等水烧开一段时间后,我撤出酒精灯,用硬纸片和橡皮泥密封易拉罐口,然后突然之间,“嘭”的一声,易拉罐严重变形,同学们被吓了一大跳,我立刻问学生:谁将易拉罐弄变形的呢?同学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提了上来。然后我用一个底部扎一个洞的矿泉水瓶装满水让水自然流下来;盖紧盖子,水又不流了;松开盖子,水又流出来了奇怪的现象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快就将学生带入了探究的学习氛围。
2.通过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入
例如,在教《光的折射》时,现场模拟叉鱼。出示一个水槽(尽可能深点),里面放条静止的小鱼,在水槽口用塑料管做个导轨帮助学生瞄准,看看谁能叉到鱼。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这太小儿科了,心想鱼都是静止的还能叉不到?肯定一叉就叉到了。于是,找来一个同学做实验,发现叉了两次都没叉到,同学开始好奇了,然后又喊了几个同学都没有叉到,这是为什么了,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难道每个同学的瞄准技术都不行?还是其他原因?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吊足了胃口,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学习,往往会事半功倍。
3.从生活引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知识应用于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着手,虽然缺少了新鲜感,但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容易接受。当然这样的场景不能平铺直叙,引入的生活场景既要让学生熟悉,又要让学生产生疑惑,熟悉中带着陌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
如,在引入《气体压强》的第二课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可制作一个门的模型,让电吹风送风。模拟日常生活中有风吹门就自动关上的情景。提出问题:当风顺着门吹来,门就会自动关上;如果风是逆着吹过去门还会自动关上吗?学生就会产生疑惑,从而引入了这节课。
4.奇特场景引入
例如,在讲《静电现象》时,我播放了一个女人用围巾摩擦狗毛、后来狗毛全竖起张开这样一个搞笑奇特的场景,让学生在感到好玩的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特的场景。然后让学生捋塑料丝,越捋反而越不顺,同样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很顺利地进入了教学。
5.创设情境引入
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入,可以很快地将学生拉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如,在复习《力》这一章节时,纯粹的知识梳理和习题巩固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于是我表演了一场情境哑剧。上课后我走到黑板前,说:“请注意看。”然后假装不小心用力碰到桌子,于是将手拿起甩几下,并放到嘴边吹吹,然后拿起一张纸擦黑板的几个字,擦得不干净,将纸揉成了纸团,一个不小心,纸团掉到地上,重新拿起黑板擦轻轻地就将其他的字擦掉了。问:“刚刚老师的动作中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让学生自己讲。上课时教师没用语言,一个“看”字就让学生奇怪,看?看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又被激起了,让学生从动作中找知识,看着别人纷纷举手,很多学生的好胜心也被勾起来,积极动脑思考。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一内容的新课引入,往往可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不同内容的课堂引入方法更多,所以要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来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引入以“趣”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保持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2]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二物理测试题及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
1.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受到的重力接近于( )
A.5N B.50N C.500N D.5000N
2.关于力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力就不存在 B.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C.马拉车匀速向前,同时车用同样的力向后拉马 D.仅空中下降的雨滴不受力的作用
3.2月,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雪灾,人们采取了许多防滑措施。下列各项中不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是( )
A.在汽车轮胎上装上防滑链 B.在结冰的路面上铺上稻草
C.骑自行车时在车上安放些重物 D.行走时穿上底面花纹深的鞋
4.如图是运动员踢足球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踢足球时,球对脚没有作用力 B.足球在空中时受到脚的作用力
C.足球在空中继续运动是由于惯性 D.脚对足球的力和足球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5.若空气阻力不计,从手中抛出去的手榴弹,在空气中受到 ( )
A.空气和手的推力 B.手的推力 C.重力 D.空气和地球的吸引力
6.如图所示的圆台状容器内充满液体,将它倒置过来放在桌面上,跟原来相比较,容器底部受到的( )
A.压力不变,压强增大 B.压强不变,压力增大
C.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D.压强不变,压力变小
7.下列事例中,属于避免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
A.拍打刚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 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
C.汽车在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 D.跳远时,助跑能使运动员跳得更远
8.在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抹些镁粉;而在单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单杠又不能太紧。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前者是增大摩擦,后者是减小摩擦? B.前者是减小摩擦,后者是增大摩擦
C.两者都是减小摩擦? D.两者都是增大摩擦
9.一本物理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书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书的引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书受到的重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10.很多动物为了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进化出了符合一定物理规律的身体部位,对此,从物理学的角度给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
A.骆驼的脚很大,可以减小压力,从而使其在沙漠中自如行走
B.啄木鸟的嘴很尖细,可以增大压强,从而凿开树干,捉到虫子
C.壁虎的脚掌上有许多“吸盘”,从而利用大气压使其在天花板上也不会掉下来
D.深水里的海鱼捕到岸上时会死掉,主要原因是水面上的压强比深水处小得多
1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轻质弹簧,所挂物体相同,重力均为100牛顿,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甲、乙的示数分别为( )
A.100N,200N B.0N,100N
C.100N,0N D.100N,100N
1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砖,若沿如图所示中的虚线截为相同两块后,再平叠在一起,则前后两次( )
A.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1∶2 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1∶1
C.密度之比为2∶1 D.受地面的支持力为1∶2
13.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得大气压强是760mm汞柱,再向水银槽里注入水银,使水银面上升了3cm,那么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是( )
A.780mm B.760mm C.740mm D.无法确定
14.“海宝”是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如图所示。点缀在上海街头的各种“海宝”中,有一座是材质均匀、实心的,其质量为3.0×103kg,密度为1.5 ×103kg/m3,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m2,g=10N/kg,则( )
A.这座“海宝”的重量为3.0×103N
B.这座“海宝”对地面的压力为3.0×103N
C.这座“海宝”对地面的压强为3.0×104Pa
D.这座“海宝”的体积为20m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9分,每空1分)
15.用手拍桌子,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_______________实验首先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17.一辆重为1.5×104N的东风日产某品牌小汽车,当它以60km/h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N,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_N,当它停在水平路面上时,受到的支持力是_________N。
18.重50N的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当用5 N的水平力向右推它时没有推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为_________N,方向为_______________;当将水平向右的推力增大到10N时,物体刚好由静止开始沿推力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物体的受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 N,方向为_____________;当将水平向右的推力增大到15N时,物体沿推力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则此时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_N。
19.在较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两只乒乓球,两球之间间隔1cm,用一根细管向两管之间吹气,发现两球会靠拢,这是由于吹气时两球之间的气流速度较_________,压强较________的缘故。
20.我国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拦河坝之所以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峡大坝船闸是_____________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它能让大型轮船在上下游之间顺利往返航行。
21.如图,用一块轻塑料片挡住两端开口的玻璃筒下端,竖直插入水中并使塑料片距水面20cm,然后向玻璃筒内缓慢注入酒精(酒精=0.8×103kg/m3),当塑料片恰好下落时,注入酒精的高度为_________cm。
22.如图所示,U型管一侧盛有煤油,另一侧盛有水,并且液面相平,当把阀门打开时,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图维修汽车的千斤顶利用了_____________原理,小活塞面积为2cm2,大活塞面积为800cm2,当用100N的力作用在小活塞上,能顶起__________N的汽车。
三、作图题:(共6分)
24.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木块受到的力的示意图。
25.如图所示的小球受到的重力为6N,用给定的标度画出它受到重力的图示。
四、实验探究题:(20分)
26.(8分)下表是某实验组同学做的“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的实验记录。
实验序号 接触面的材料 压力/N 滑动摩擦力/N
1 木块与木板 4 0.8
2 木块与木板 6 1.2
3 木块与毛巾 6 2.5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2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压力越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本实验主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6分)如图所示是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器材有:木块,小桌,砝码,海绵.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
(1)我们是根据海绵的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2)甲、乙两图说明: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丙、丁两图说明: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8.(6分)如图是用压强计演示液体内部压强情况的六幅图,除②图杯中装的浓盐水外,其余杯中装的都是水。请你仔细观察这六幅图后回答:
(1)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_________有关;
(2)比较⑤⑥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_________有关;
(3)比较③④⑤三幅图,你还可以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__。
五、计算题:(本题共13分。解答过程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物理量要写明数据和单位,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9.如图,学生课桌质量为9㎏,桌子与地面有四个接触面,每个接触面的面积为4×10-4m2;某同学将底面积为2.5×10-3m2、容量为1L、装满水后水深为18㎝的塑料水杯放在课桌的桌面上。(不计水杯的质量,取g=10N/㎏) 求:
(1)课桌对地面的压力; (3分)
(2)课桌对地面的压强; (3分)
(3)塑料水杯对桌面的压强; (3分)
(4)水对塑料水杯底部的压强。 (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D C C C D C A B A D A B 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9分,每空1分)
15、相互的 形变 16、马德堡半球 托里拆利
17、2×103 1.5×104 18、5 水平向左 10 水平向左 10
19、大 小 20、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连通器
21、25 22、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上升
23、帕斯卡 4×104
三、作图题:(共6分)
略
四、实验探究题:(20分)
26、(1)大 (2)2和3 (3)控制变量法
(4)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7、(1)形变程度(凹陷程度) (2)大 (3) 小
28、(1)密度 (2)深度 (3)相等
五、计算题:
29、解:(1)m水=水V杯=1×103㎏/m3×10-3m3=1㎏……1分
∵m杯=0
∴F=G=(m水+m桌)g=10㎏×10N/㎏=100N ……………2分
(2)P=F/S=100N/(4×4×10-4m2)=6.25×104Pa ………3分
(3)F′=G杯+G水=(m杯+m水)g=1㎏×10N/㎏=10N…1分
P′=F′/S′=10N/(2.5×10-3m2)=4×103Pa ……………2分
(4)p水=水gh…………………………………………………1分
=1×103㎏/m3×10N/㎏×0.18m………………………………1分
初二物理电流试题 篇5
电路故障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用飞机野蛮地对南联盟发电厂进行轰炸时,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的纤维状的石墨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赞成电厂停电。这种炸弹的破坏方式主要是:( )
A. 炸塌厂房 B炸毁发电机 C使设备短路 D切断输电线
答案:
C
相信上面对电路故障的题目练习同学们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复习学习,轻松的迎接考试工作。
初二物理试题之物理现象
对于物理现象的题目知识,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题目练习学习。
物理现象
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
A. 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D
初二物理同步训练试题 篇6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请将下列各题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于下表对应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潜水艇潜入水下越深,受到水的压强的浮力将( ) A、压强越大,浮力不变 B、压强不变,浮力不变 C、压强越小,浮力越大 D、压强越大,浮力越小 2、两弹簧测力计各自吊着一物体,当使两物体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减小的读数相同。则这两个物体必须有相同的:( ) A、重力 B、密度 C、体积 D、三种说法都不对 3、质量为75克的物体放在盛满液体的杯子里,溢出的液体的质量为60克,那么,( ) A、物体光浮在液面上 B、物体深入杯底 C、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D、因不知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无法确定物体的浮沉 4、两个相同的密度计,分别测两种不同的密度,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密度计受的浮力F甲F乙,液体的密度乙。
B、密度计受的浮力F甲丙 B、丙 C、甲=乙=丙 D、甲=丙 6、把皮球按入水中,放手后皮球上浮,越接近水面上浮速度越大,最后静止漂浮在水面。对于在上浮过程中皮球所受的浮力,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露出水面前,浮力逐渐变大,露出水面后,浮力逐渐变小。 B、露出水面前,浮力不变,露出水面后,浮力逐渐变小。 C、浮力一直在减小。 D、浮力一直在增大。 7、将系于绳端质量相等的铁桶和实心铁球同时投入水中,静止在图3所示的位置。绳子对它们的拉力F1和F2的大小关系是( ) A、F1 F2 B、F1 = F2 C、F1 F2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8、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分别漂浮在盛有水和煤油的杯中,木块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水、F油,要把木块全部压入水和煤油中,需要加的压力分别为水和油,比较F水与F油,水与油,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 A、F水F油 、水=油 B、F水油 9、一根杆秤,因秤砣粘上了一些泥,用它称得的质量比被称物体的真实质量:(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0、如图4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将左边A处的 砝码移至C,要使杠杆重新恢复平衡,必须:( ) A、将B处的砝码移至D处 B、将B处增加一个同样的砝码 C、将B处的砝码移至D处后去掉一个砝码 D、将B处的砝码去掉一个 11、如图5所示,为使杠杆平衡,可在A端加不同方向的力 (如F1、F2、F3),其中最大的力是( ) A、F1 B、F2 C、F3 D、一样大 12、一根长为L、重为G的均匀木条,支在中间刚好平衡,如果在左端锯下全长的1/4,叠放在左端剩余部分的上面,如图6所示,则( ) A、仍平衡 B、左端下沉 C、右端下沉 D、无法确定 13、如图7所示,在等臂杠杆两端各挂等重的铁块和铝块, 杠杆平衡,若将铁块和铝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则( ) A、杠杆仍平衡 B、杠杆右端上翘 C、杠杆左端上翘 D、与浸入深度有关,无法判断
14、如图8所示,鸡蛋放入水中后沉入杯底,然后注水中加入浓盐水后,鸡蛋浮出水面。由以上现象可知,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鸡蛋的重力小于其浮在盐水中(未露出液面时)所受的浮力。 B、鸡蛋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 C、浮在盐水中的鸡蛋所受的浮力,比沉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小。 D、鸡蛋的重力大于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 15、如图9所示,一直杆可绕O点转动,杆下挂一重物,为了 提高重物,用一个始终跟直杆垂直的力F使直杆由竖直位置慢 慢转动到水平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直杆( ) A、始终是省力杠杆 B、始终是费力杠杆 C、先是省力的,后是费力的 D、先是费力的,后是省力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3分) 1、质量相同的木块和冰块,都浮在水面上,木块受到的浮力( )于冰块受到的浮力,木块排开水的体积( )于冰块排开水的体积。(冰 2、体积为1dm的铁块重764N,把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N,浸没在煤油中受到 的浮力为( )N,把它放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为( )N。 3、一潜水艇潜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重为1.64107N,浮在海面上时排开的水重为1.30 107N,要使浮在海面上的潜水艇潜入水中,应向水舱中充入重为( )N的水。
4、独轮车、起子、钓鱼杆、理发剪子、缝纫机脚踏板等都是杠杆。其中省力的.杠杆有( ),省距离的杠杆有( )。 5、如图10所示,滑轮拉着物体A在桌面上匀速移动,若拉力F=2N,则物体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为( )N;若使物体A前进0.5m,则绳子的自由端向右移动( )m。 6、如图11所示,A、B为两个弹簧秤,如果拉力F为4N,那么A的示数为( )N,B的示数为( )N。 7、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 三、作图题(共6分) 1、如图12所示,重为10N的木块浮在水面上,按图中力的比例标度,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木块所受的重力和浮力。 2、如图13所示,杠杆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是力F2的力臂,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L1和F2。 3、按图14的要求,画出滑轮组绕绳的情况。 四、实验题(共12分) 1、小明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实验步骤如下: A、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 B、把钩码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 C、记下两边的钩码重,并用直尺量出其力臂,分别填入实验数据表格内。
D、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再做两次实验。 E、求出各次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数值。 (1)该同学在哪一步骤前漏掉了一个什么重要步骤。( ) (2)试绘制一张用来填写实验数据的表格。 2、给你一块橡皮泥(密度大于1.0103㎏/m3),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量杯和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请补充下面的步骤: (1)用( )测出橡皮泥所受的重力G物。 (2)将橡皮泥( )使其能漂浮在水面上。 (3)在量杯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处的刻度,再把( )算出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4)算出( )。 (5)比较( 和 )的大小。
初二物理测试题 篇7
记笔记(note taking)是将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记录以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是学生听课和阅读时普遍使用的学习策略。围绕记笔记活动本身来探索记笔记学习效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记与不记[1];2.记笔记的技术类型(主要涉及传统型、线型和矩阵型)[2];3.提供辅助的类型(主要涉及提供的先行组织者类型和提供的笔记细节的多少等)。这些实验室研究往往是通过录相视频方式呈现授课,学生并无相应的学习材料。但在真实课堂中,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可以边看教材边看教师板书边记笔记,即,一听、二看、一记。学生在真实课堂中记笔记,可以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记,也可以在书上记(如划线、做符号、补充词语或例题等);笔记可以全部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也可以部分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那么这些不同的笔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会有什么影响呢?
为此,本实验将笔记方式分为四种:只允许记在书上,只允许记在笔记本上,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部分记在书上、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和不记笔记。以上四种水平分别对应四个被试组:书上组、本上组、兼有组和不记组。以初二学生为被试,在真实课堂条件下,研究四种笔记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江苏省镇江市某县级市区初级中学初二年级一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被试,共53人,均龄12.96岁。其中男生27名,女生26名。
2.2 材料。
师生所用课本为2007年苏教版初二物理教材(8年级上册),学习内容为《4.1光的折射》;学生记笔记所用工具;一份《4.1光的折射》的测试卷,该试卷由两位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高级教师共同拟定,并经过预测修订,包含回忆测试题6题,近迁移测试题2题,远迁移测试题1题。
2.3 程序。
2.3.1 步骤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分组阶段。将53名被试按物理成绩和性别分层分为四个组,随机分配到书上组、本上组、兼有组和不记组。第二阶段为听课记录阶段,时间为一节正常课时(45分钟),每组学生根据各组的要求记笔记,课后不回收笔记。第三阶段是测试阶段,实验课结束后,休息10分钟(正常课间休息),学生进入教室进行测验,同时采取措施保证学生之间没有交流,确保测验成绩的真实性。
2.3.2 计分
回忆测试题,每题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近迁移和远迁移测试题,每对一步就计“1分”。两位初中物理高级教师独立计分,对差别显著的地方,重新商议达成一致,并求出评分者信度。
2.4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对最近一次物理测试成绩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四组不存在显著差异(F=0.083, P=0.969),表明四种记笔记方式被试先前组物理成绩相当。
由表1可知,四种记笔记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4. 分析与讨论
4.1 真实课堂条件下,初二学生是否记物理笔记,以及记笔记的方式对学习效果没有影响。
先前的研究表明,讲课速度是影响记笔记效果的直接因素,当材料呈现速度过快或信息密度过高时,记笔记活动与集中精力接受需处理的知识活动相矛盾,记笔记会妨碍有效的编码。在材料呈现速度过慢或信息密度过疏时,不论记与不记,学习者都会自然地进行加工编码。只有在中等呈现速度或被试自定步子的情况下,记笔记对学习才有积极影响[3]。而在真实课堂条件下,教师语速往往都很适中,信息呈现都存在冗余现象;讲课都经过精心设计,特别是对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授课大部分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透彻;特别是对物理这门学科,大部分现象、概念和规律等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到。因此,初二学生在物理课堂时间内仅仅听课就足以掌握所能掌握的内容,记与不记笔记对学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即刻的促进作用。再加上有详细的、精心编制的教科书的辅助,记笔记方式也对学习没有产生明显的即刻的促进作用。
4.2 真实课堂条件下,记笔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外部贮藏功能上。
真实课堂条件下,是否记笔记,以及记笔记的方式对学习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时间内记笔记是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对于少数注意力差的学生来说,记笔记可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记笔记可以记下当时听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总结及个人的思考,防止遗忘,为以后整理笔记或复习提供正确完整的信息贮备。
4.3 提高学生记笔记技术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记笔记对学习效果没有产生影响,可能还存在另一个原因:学生记笔记的技术较差。Kiewra等指出记笔记既可能产生生成功能又可能产生非生成功能,关键取决于记笔记活动的质与量[2]。而初二学生记笔记大都复制教师板书,处于低水平的信息加工能力状态,因此,提高学生记笔记技术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参考文献
[1]Keiichi Kobayashi.Combined effects of note-taking/re-viewing on learning and the enhancement throung interventions:Ameta-analytic review.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 26, (3) :459-477.
[2]胡进.关于记笔记策略的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 2001, 9, (1) :47-51.
如何培养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兴趣
初二学生正值十三四岁,他们的好奇心极强,要想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因此,我在上物理课时常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中重视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容易接受,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且对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讲授杠杆一节时,我利用生活中的启瓶器创设问题情景,课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我请一位力量大的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将瓶盖打开,许多男学生纷纷参加,都没有成功。这时我请一位女学生上台用启瓶器轻易打开了瓶盖,生活中的杠杆就由此引出。而对于杠杆平衡概念及平衡规律,我是从生活的杆秤在课堂上实际称量时,学生在操作中真正体会到只有平衡才能称量,为进一步探究杠杆平衡做好准备。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全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我在讲杠杆平衡条件时,让学生使用杆秤称量质量不等的物体。学生通过移动秤砣,会很自然地想到影响杠杆的平衡因素,这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器材去做实验,记下实验结果,再让他们分析实验数据,找到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对于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交流很快得到解决,整个活动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没有死角。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由于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讲“大气压强”时,要求学生回答自行车上的气压知识。自行车内胎充气比起早期的各种轮子有哪些优越性?气门芯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在相互补充中得到了很完整的答案。还有,我在学生得到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后,问学生启瓶器为何可以轻易打开瓶盖、理发用的剪子与家用剪子有何区别?学生就会利用探究出的杠杆平衡条件及实物对照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不但能自己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而且对杠杆的应用和分类有了很深的认识。教师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使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激发起其自身的主动性更重要。学生本身对知识的渴望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教师有没有讲清楚、讲透,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接受知识,乐于探究。例如,我在讲电学这一章时,让每个学生认真观察白炽灯,思考白炽灯为什么用钨做灯丝?灯丝为什么做成螺旋状? 为什么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灯丝粗细不同?我用这些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学生本身对知识的渴望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自己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接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用直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运用最直观的教具或实物,这样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能让教学多一份色彩,它能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冲击力。丰富的图片和大量的操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灵活运用。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随之而来,并能营造出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像玩游戏一样新奇,学生能不对物理产生兴趣吗?
总之,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必须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物理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新形势下物理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二物理测试题】推荐阅读:
初二物理各章测试题10-28
初二物理下册测试题04-07
初二物理上册期中试题04-04
初二物理声现象试题09-04
人教版初二物理测试09-21
初二物理上册期末测试10-10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试题03-15
初二物理测试题参考答案06-08
初二物理下学期测试题12-16
初二物理声现象测试题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