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小学)(共16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小学) 篇1
20*《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2、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3、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件?不错,就像作者周晔在文章的最后说的“的确,我的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2、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诗人更没有忘记鲁迅,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赏析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
2、再次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请同学朗读。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4、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三、品析词句,感受内涵,领悟表达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5、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6、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7、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透过文字赏文学,透过文学品文化,透过文化悟人生。这节课我们一直在欣赏、在品味、在感悟,我们欣赏诗歌精美的语言,品味诗歌文化的独特内涵,我们更在感悟深刻的人生道理。
六、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仿写我们生活中的这两种人。《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这篇课文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2、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3、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孩子们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教学中,简单的教学程序很快帮学生突破了难点,他们懂得了为了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他们进行了对比朗读,注重了朗读技巧。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再读诗歌,交流感悟,读出节奏;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4节,理解诗意。
教学中基本没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存在的不足和遗憾的方: 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也许是六年级的学生个性上比低年级比较拘谨,不太爱在公开课上表现自我吧,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师我没有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的自主能动性,问题的设计不够简单明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吧。以后一定要改进。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在错误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完善。
《有的人》教学设计(小学) 篇2
一、授之以渔, 感受节奏美
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 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 又是并蒂莲、姐妹花, 它们相生相依, 装饰着人类的梦想, 愉悦着我们的心灵。因此, 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像音乐一样。教学现代诗首要任务便是要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感受其优美的韵律。在这一点上, 教师要教给学生把握节奏的方法, 运用方法融入自己的体会, 大部分学生便会有节奏的读诗了。例如, 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给了这样的方法指导:仔细读一读, 体会体会, 在每一句诗中, 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 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 (板书) 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 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 这条线叫“间隔线”。比如第一小节, 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 , 投影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 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因为掌握了方法, 学生也想急于运用方法, 学习兴趣极高, 纷纷尝试有节奏的读诗。在接下来的交流朗读中, 学生大部分教能够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诗了, 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二、感知内容, 体会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每一首诗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情感, 情感美也是诗歌最大的魅力。感知诗歌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节奏美之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作, 感知内容并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借助必要的背景介绍, 引导想象联想, 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情感共鸣, 并以一定的语气、表情朗读表现出来。
例如, 在《有的人》教学中, 我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后, 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两类人, 对这两类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 又让他们把作者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放在诗句中, 用不同的语气, 不同的表情读出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重点引导朗读“骑”“俯”“不能活”“更好地活”“烂”“青青”“很高很高”等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一切尽在无言中”, 无需枯燥的讲解, 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便全融入在朗读中了。
三、巧设问题, 感悟含蓄美
千百年来, 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诗歌语言凝练, 内涵丰富, 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而感悟这一点对于生活经验缺乏、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 是一大难点。如何找到诗歌中与学生认知相符的“突破口”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而引发他们思考, 这需要我们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种人的做法与命运结果, 之后又让他们对照朗读不同做法换来的不同命运结果, 紧接着问:你愿意做怎样的人, 为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之后, 又问他们, 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 可不可以把诗歌中“有的人”换作“鲁迅”, 为什么?经过激烈地讨论, 举例, 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独具匠心, 也感悟到了诗歌丰厚的内涵。
四、方法指导, 享受创作美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 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用诗歌的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 顺势引导学生创作自已的小诗, 会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的人》教学后, 我给出了一组对比鲜明的词语:美丽———丑陋、健全——残疾、伟大——渺小、贫穷——富有。让学生针对身边人的做法, 围绕一组反义词谈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讲到:刘大铭身体是残疾的, 但他的梦想、精神是健全的;有的学生讲到:拾荒老人刘盛兰生活是贫穷的, 但他有那么多的孩子, 他的生活又是富有的。学生充分交流之后, 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创作《有的人》, 要求仿照藏克家的《有的人》, 先写生活中两类人的人生价值, 再写他们不同行为, 最后写他们的命运结果。学生纷纷讨论创作, 小诗创作得是有板有眼。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3
学诗重在通过吟哦咏诵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的人》是一首富含哲理的现代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上没有难懂的生字词,但他们能读准字音并不等于读懂了这首诗。有些学生对朗读有这样的误解:声音忽大忽小,语速忽快忽慢,语气忽轻忽重就叫做“有感情”。他们不能根据原作的含义来确定朗读的音高、语速、轻重、声调等。因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切入
本诗篇幅不长,宜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理解其内容,在此基础上较系统地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教师以两种不同的读法朗读第一段,请学生评价两种读法的优劣。
(学生评价:第一种平淡苍白,没有感情色彩;第二种读得好,有感情,好听。)
教师问:为什么能读好呢?你也想读得好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有的人》,既学习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又通过练习来提高我们的朗读水平。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教师范读全诗。
4.引导点拨,领会内容。
(1)逐节朗读,理解每节诗的内容大意。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A.诗中“有的人”是指什么人,这首诗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B.全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C.全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并板书:
5.联系实际,深入拓展
问题:(1)这首诗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2)读了这首诗,在“做什么样的人”方面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请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促进思考,得到启迪、提升。
第二课时
1.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这一首诗的思想内容。这一课时,我们学习朗读,研究怎样通过自己的声音,把这首诗变成音韵优美的语流,准确生动地再现它的内涵。
2.学生朗读,为比较教学效果做准备。请一位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得如何,老师进一步指出其不足之处。
3.指导朗读技巧。教师在进行技巧指导时辅以具体的本课诗歌为例。(举例略)
(1)理解作品,把握主题。主题是作者用以统摄全篇的核心观点,抓住它,即能将全篇的句段统帅起来,并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精神实质。
这首诗的主题是热情歌颂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者,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具体感受,确定基调。“感受”是指朗读者通过对作品文字符号的理解所引起的对文字语言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感受体会。“基调”就是朗读某一作品时,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朗读这首诗要读出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崇敬、赞美,对反动统治者的揭露、批判和讽刺。
(3)运用技能技巧,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再现作品的精神。技巧是指:
①语音准确,吐字清楚,轻重得当,即处理好普通话中的词重音、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②语速适中,停连适当,表达深沉的感情时,语速宜缓慢些;表达热烈喜悦的情绪时,语速宜快些。
③语调自然准确,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用中降调,疑问句一般用升调,有些长句中暂停的地方可用升调或平调。
4.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让数位学生自选朗读课文任意的一至二小节,并请其说出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结合之前的技巧指导,师生共同点评。
下面两小节以供参考: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全段语调宜缓慢深沉,发人深思,逻辑重音是“死了”“活着”。两句均用中降调,前一句要读出蔑视的感情,后一句应读出肯定和赞扬的感情。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两句的逻辑重音分别是“骑”、“俯”、“多伟大”、“当牛马”。前一句语速稍快,语调上扬,读出对狂妄、轻浮的反动统治者的嘲讽。后一句应缓慢些,以深沉的语调读出赞扬的情感,较长句子的停顿应在斜杠记号处:“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5.教学效果对比。请教学环节2中朗读过的学生再读,师生共同点评其进步之处和尚需改进之处。
6.总结。请学生着重从内容和朗读两方面说出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有的人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简单的了解作者及鲁迅;
2理解对比的手法;(比喻可做了解)
3充分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目标2、3
2目标2
教学过程:
1导语:先自我介绍一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今天老师领着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名字叫做《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板书),大家知道吗(可联系到注释)?上课时,大家可以随时提出问题。
2教师范读
3提问学生听了教师的读,觉得这首诗应用什么样的语调,什么样的节奏来读呢?(激昂、深情;稍快、平和)[板书]
4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这种语调、这种节奏来大声的朗读一遍,要放开声的读,大胆地读。
5同学先读(教学生划节奏、停顿)[第一二段]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分析“活”与“死”
7教师改诗(第一二段)
a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不行的,与下文相照应,是下文的总写)
b(可让学生提出)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更真切,更形象也联想到“俯首甘为孺子牛”,抓住“骑”和“俯”两个动词)
8用对两种人的感情来读(恨和尊敬) 可把题目弄清
9对比的手法(言行)(鲁迅一样的人)
后面两段是从哪些方面说的呢?(做小组讨论追求和人生观)
10从二段联系到五段(让学生体会前后照应)
11讲析后三段(与前文相照应,也是两种人的结局或者是场)
12揣摩句子,文中有几处用了比喻,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a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b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13同学们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诗大多以吟咏性情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而诗由情而发,情由心而生,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按着诗歌的情感来读,那么一着诗便很容易理解了。下面我们要进一步朗读,同学们拿起笔,看着书,用对两种人的感情基调来读,顺便用标划出。
14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背诵。
15最后齐背(读)
板书:
活:灵魂(躯壳)
死:躯体(精神)
有(语调)对人民有利的人
的对比
人(语调)对人民有害的人
人教六年级上《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人教六年级上《有的人》教学设计之一。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N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小学) 篇6
设计理念
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神态。
④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有的放矢,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篇7
一、制定合理教学计划, 引导学生加入体育锻炼
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 人们都是处于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根本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抽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 这就导致了小学生的体重与年龄甚至身体状态完全不符, 即亚健康的状态, 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发育与成长。因此, 在体育课程开始之前, 教师应当提前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学计划, 不求能让学生立刻爱上体育, 至少能先把学生引入体育的锻炼中来。这就意味着枯燥、单调的教学计划是行不通, 必须改变一味地重复的教学方式, 尽量制定出有趣、能让学生采取行动的教学计划。
以苏教版 三年级体 育课程中 的600~800米往返跑一课为例, 可以知道这是一项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剧烈而又艰难的体育项目, 怎样才能将它变得有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呢?因此, 笔者采用了将往返跑设计成游戏的方案, 首先将学生引入这项运动, 然后有了勇气参加之后, 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有趣, 主动要求继续进行体育锻炼。例如笔者将600~800米往返跑设计成老鹰捉小鸡的奔跑版游戏, 一群人做老鹰来追另一群作为小鸡的同学, 在欢乐的游戏中完成600~800米往返跑, 既能使小学生得到游戏的快乐与满足, 又能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使学生得到身与心的锻炼。除此之外, 这一节课的快乐必然会使学生乐于并主动地参加到下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去。
从上述教学实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成功地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与大前提。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兴趣实际上是需要的延伸, 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 是由于他满足我们的需要。”兴趣是学生开始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是学习过程的开始。教学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堂的一大前提。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时选择能够受小学生喜欢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身心的活动作为本节体育课的核心内容, 由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以掷实心球一课为例, 在上课之前, 很多学生表示觉得掷实心球就是将一颗球掷向一条规规矩矩的横线, 没有意思, 而且一直重复一个同样的动作无数次既无聊又累人。因此, 针对这一点, 笔者选择了一种有趣而又好玩的方式作为教学内容:将学校操场内的沙坑作为掷实心球的练习场地, 然后在沙坑中选中与掷实心球要求差不多的距离的地方, 将其挖成一个个不同的小坑, 把它们当作篮球中的篮筐, 称之为“实心球筐”, 这时自然而然的实心球就相当于篮球。这样每次练习掷实心球的时候就相当于是在打篮球, 甚至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集中力与准确力。最后甚至还可以进行一场小型的掷实心球比赛, 看谁能够掷得又准又远, 不仅能够勾起学生的胜负欲, 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是不在话下。
从这一则教学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非常有利于打造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 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还能完美地完成教学计划, 很好地提升了课堂效率。
三、教师做好教学指导, 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教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十分频繁, 需要两者的互相配合与合作。因此, 在体育课程中, 教师的教学指导十分重要。体育课上有些课程的动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指导学生, 与学生互相协作,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支腿跳跃———分腿腾跃一课为例, 就是我们所说的“跳山羊”。这项体育课程对于女生来说可能有点危险和令人害怕,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安慰以及耐心指导。笔者认为在让学生进行练习之前, 应该先让教师进行一个示范, 将动作分解成一步步来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当女生进行训练时, 教师应当在一旁保护着, 以防女生在跳跃过程发生意外, 可以随时上前扶住。在教师的指导下, 多多进行练习, 很快便能够掌握跳山羊的技巧。同时, 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他们不要害怕未知的困难, 要敢于挑战, 不畏挫折。
在上述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但可以学到一项体育项目, 还能与老师建立一种相互协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体育课堂的教学变得越来越高效。
总之, 为了打造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 教师应当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加上耐心指导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到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深深地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
摘要:小学体育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活动性的课程, 与其他的文化课相比, 它应当有着自身的教学方式和特点。本文立足新课改理念, 从体育课堂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指导三个方面论述了打造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以期能达到体育课使学生身心受益的目的。
有的人,永远不会离开 篇8
新书《十年荣光·调调篇》即将上市
最近有很多读者在问我,为什么不像以前一样经常在《飞言情》杂志露面了?是不是不再管《飞言情》了?一方面我被这些默默关注我的读者所感动,另一方面,我思索再三,还是觉得要把这件事儿正式告诉大家——
自从我升职为副总编后,工作性质已经转变为总编小狮的全职助手,帮他处理《花火》以及公司的所有工作,而我一手创办的《飞言情》杂志现在交由狸崽和大熊共同接管,因为长相等各种因素,狸崽和大熊做了具体的分工,狸崽负责《飞言情》的终审,大熊据说因为长得太帅,没办法天天来公司,所以偶尔心情好的时候才来公司,负责门面担当(玩……)。
唉,即使是正儿八经把这个事情跟大家交代,其实升职开心的同时,心中也有无限惆怅。狸崽虽然是老油条,可也担心她出纰漏;大熊这个跟BOSS都称兄道弟的年轻人,我至今都搞不清楚他的来头,万一不认真,砸了招牌怎么办?
哦,原谅我是纠结的处女座。
《飞言情》从创刊到现在,已近五年。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大陆言情第一刊”,每每回想过往,我总能看到曾经的自己和那些已经离开的人。
和每个进魅丽的人一样,那一年难耐的盛夏,我凭着一腔热血和对文字的梦走进了这家公司。
从一开始懵懵懂懂,到《飞言情》的内容策划,再到《飞言情》的出刊上市,我经历了各种困难以及公司各个部门负责人的不看好。
然而我也是个倔强的人,越是困难重重,越是让我有打败它的决心。每天在公司加班到深夜,导致忘记吃饭是常事,即使节假日我也习惯去书市听听反馈,去学校问问读者的意见。而当时支持我的,不过是“一定要给读者最好看的言情故事”的信念。
好在上帝都是眷顾努力的人的,《飞言情》成功了!
而这一路上和我共同努力的人,有的离开了,有的转行了,更多的,却是即使天各一方依然互相支持。他们会寄来零食聊表思念,会帮忙解决一些遗留问题,会路过公司前来看望……每每这时,就令我有种他们从未曾离开过的错觉。
我很感激,感激所有人和事。
有人说,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我虽然把《飞言情》交给了狸崽和大熊,但一本属于我自己的书《十年荣光·调调篇》即将和大家见面,我要把一个最真实的自己给你们看,让你们与我一同走过那些年的青春年华,希望你们能喜欢。
当然了,如果你们因为看了那本书后对我有意见,请一定要私下里偷偷告诉我,千万不要告诉大熊,以免让原本就不尊重我的他变本加厉。(大熊:冤枉啊,调调姐!)
写完这篇专栏的时候,夜色又漫了下来。
因了那份对《飞言情》的忧心,我又一次悄悄地走到了飞言情组。
意外地,此刻正伏案在桌的是很久没来公司的大熊,而狸崽也站在他旁边认真检查着什么。
从楼上美编那急急忙忙跑下来的果子告诉我,新一期的《飞言情》正在出片,因为上期有读者反映出现了一些错别字,大熊特意赶来公司,还顺便帮她们带了一份盒饭。
我想,我终于可以放下心中大石,弯起嘴角了。
总编爆料时间:
据说大熊欧巴前两天去拍照了,自从在微博发布了花絮照以后,就涨了好多粉,还据说有读者来信说,大熊欧巴已经替代小狮在她心中的男神形象,因为跟死党争论到底是大熊帅还是小狮更帅,两个人都已经绝交了!
《有的人》课文反思总结 篇9
1、情境导入。一开始我用深沉的语调叙述臧克家书写诗的情景导入,并故意背诵了《有的人》开头两句。然后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中对鲁迅的那种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时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
2、多读促学。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心。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出节奏;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
3、迁移学习。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我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4、感悟方法。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提升。
八年级下册语文 《有的人》教案 篇10
编辑:张永茹
高艳丽
2012-4-
有
的 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学习目标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习流程:
一、走近作者: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二、整体感知:
1、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并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 为什么要写这两种人?
2.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3、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三、小组讨论:
1、思考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是怎样的?
2、思考这两种人对人生的目的?
北苏镇中八年级语文学案
编辑:张永茹
高艳丽
2012-4-
3、这两种人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4、从课文中找出人民对待两种人不同的态度:
附: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四、学以致用: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 知识:
1、本文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诗中的议论有什么特点?
道理:
1、人应该怎样活着?
二、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会得到 人民怎样不同的回报?
五、拓展链接:
1、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2、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老师赠语
六、课后反思:
拿 起笔来,写一写你学了本诗后的感受吧!
北苏镇中八年级语文学案
编辑:张永茹
高艳丽
2012-4-
一、1、文中写了两种人,其实是两种对立的阶级,写另种人是为了反衬鲁迅的伟大
2、本文的表现手法是对比
3、一、活着----死了
死了----活着
二、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
三、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火,等火烧
四、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的活
五、摔垮--记住
六、名字烂的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七、下场可以看到--抬举的很高很高
三、1、作威作福,横行霸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 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愿献身
3、侵害别人的利益 捍卫别人的利益
四、知识:
1、对比
2、形象化
道理:
1、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2骑在人民头上的,终被人民打倒甘愿为人民献出一切的人,则在人民心中永生。
一、1、文中写了两种人,其实是两种对立的阶级,写另种人是为了反衬鲁迅的伟大
2、本文的表现手法是对比
3、一、活着----死了
死了----活着
二、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
三、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火,等火烧
四、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的活
五、摔垮--记住
六、名字烂的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七、下场可以看到--抬举的很高很高
三、1、作威作福,横行霸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 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愿献身
3、侵害别人的利益 捍卫别人的利益
四、知识:
1、对比
2、形象化
道理:
1、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爱,有的人天生就会 篇11
2008年6月19日,我走进了海南省人民医院的病房。病床上,小丁安然入睡,这是他住院的第三天。我将钱留在他舅母的手里,没有说什么。他的舅母感动地握着我的手,黄先生,叫我怎么感激你。我摆了摆手,示意她不要吵醒小丁,钱不多,与治好小丁的病相差甚远,而且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对于小丁的病而言,钱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小丁,12岁,骨癌。4年前的一天,小丁一只眼睛的视线里突然出现了一块黑色的盲点,几天后恢复了正常。小丁并不在意,对他而言,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照顾外婆,照顾生病在床的舅舅,以及读书,写字,还有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家务。4年里,他的身体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只是渐渐地消瘦了。海南人本来偏瘦小,对于海南万宁一家贫困户而言,一个孩子的消瘦更不足为奇。直到一个月前,小丁突然晕倒,送往万宁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建议家人立即带着孩子去海口检查,数日后,确诊为骨癌。
与小丁认识,是一次对贫困户的采访。小丁家的房子用独特的火山岩砌成,屋内除了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乎家徒四壁。一张简陋的床支在客厅,靠在门旁,睡着行动不便的外婆。小丁告诉外婆,这个黄叔叔,是从海口来的。外婆用海南话跟我打招呼,我并不清楚她在说什么,但从她的表情里能读到一份感激与不安。她要起来给我倒茶水,这倒让我不安。我拉着小丁出了门。小丁三两下就爬上了椰子树,摘下椰子,递给我。我们就在椰子树下聊着天。小丁说:你在海口,能帮我做个事情吗?我问:什么事?我的妈妈在海口,帮我拍一张她住的地方,我想看看,但是别让她知道,也不要拍她。小丁说得很自然,好像并不是说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不拍妈妈?我有些不解。因为我怕打扰了她……小丁欲言又止,不再说下去。很奇怪,孩子的眼里有一种很单纯的流露,流露出来的却是岁月与人情侵蚀的伤痕。他给了我一个地址,那地方我知道。我答应他,我会按照他的要求拍下他妈妈居住的街道、房屋或者其他。一定不要拍她,不要让她知道。小丁嘱咐着,眼里闪过一丝紧张。好,我知道,我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吧。
后来,从村主任那里我才知道,小丁的爸爸很早便离开了海南,不知去向。母亲在小丁七岁时改嫁了,再也没有回来。那孩子知道母亲住哪儿吗?我问。知道,村主任说,村子里去海口打工的并不少,传来传去,大家都知道小丁的妈妈住哪儿,有几次还有人要带着小丁去,但小丁不肯去。他妈妈也不愿意回来看看,毕竟又结婚了,有很多不方便。这孩子不太爱说话,但心里清楚,他怕打扰了他的妈妈。我回到海口的第二天便去了小丁妈妈居住的地方。那边属于老城区的边缘,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一切都显得有些年头,海风的侵蚀,让它已经褪去了往日的繁华,墙壁斑驳,显得郁郁寡欢。我并不知道他的母亲是谁,我也不打算打听,因为我想尊重一个男孩的意愿,这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孩子,他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想让自己爱的人为难,这是很多人一生都学不会的爱。我将这些照片一一播放给小丁看时,小丁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惊喜,闪亮着,捧着相机迟迟不肯放下。你去过海口吗?我问。小丁摇了摇头。为什么不去?小丁沉默了,没有说话,良久之后,才抬起头来,微微一笑,算是答复,好似又有些尴尬,拍了拍手,爬上一边的树采槟榔招待我……我想我是知道小丁眼神里的语言的,那个城市住着一个自己最想见的人,然而这个人并不想见他,于是,这个城市变成了一块让他无法涉足的领域。知道母亲近在咫尺,却无法面对,那种灰暗足以让整个城市没有了光彩,变得索然无味。
直到有一天,小丁病了,必须去海口,必须和母亲住在同一个城市里,虽然还是隔着无数的高楼、车辆以及难以逾越的鸿沟。你想去见妈妈吗?我问。小丁摇了摇头,继而又点了点头,最终又摇了摇头,目光黯淡。那个时候他已经很虚弱了,医生为了延长他的生命,摘除了他的一颗眼球,为了美观,给他装上了一颗假眼球。那只眼球看上去很笨拙,没有光彩,那只真的眼睛特别透亮,亮到可以穿透任何物质。这只眼睛,让人无处遁藏,无法对他隐瞒,这是一只看透了生与死、冷与暖的眼睛。但即使看透了,他还是会用自己的方式爱眼前的一切,不自觉的爱,不刻意,也没有任何的设防。小丁的眼睛带着一点恐慌看着我,叔叔,你不要去找我的妈妈。她不来见我,有她的原因,她如果方便,早就来看我了,不是吗?我没有回答他的话,点了点头,让他好好休息。
那天回到报社,我开始寻找他的母亲,因为事先已经知道了方位,只要找一下再婚的家庭,再查一下曾经的户籍是否是万宁,就锁定了小丁的母亲。在那条巷子里,我找到了小丁的母亲,她手里抱着一个男孩,起先有些疑惑,将孩子放到了稍大一点孩子的手中,继而否认自己的身份。无论我怎么说,她都不愿意去看看那个躺在病床上的可怜孩子。如何实现小丁的心愿,我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了。那天晚上,我突然灵光一现,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告诉小丁,如果有一个办法,让你看到妈妈,又不打扰她的生活你愿意吗?他很意外,会吗?会,你相信叔叔。我保证不会让她发现你的存在,也保证你不会打扰她。小丁最终点了点头。
小丁舅母告诉我,那天下午和晚上,小丁都没有踏实地睡觉,也很沉默,即使身体钻心的痛,他也默默无语,只是拧着眉头忍受着。他显得有些不安,局促,却又表面装作平静,那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窗外……
我让同事开了一辆车,停在了巷口,小丁坐在副驾驶的位置。窗户紧闭。车内的冷气开得不大,小丁的身体已经无法抵御那样的寒冷了。我觉得又闷又热,窗外的阳光似乎即将把一切烤化,悄无声息吞噬着整个城市。我们就那样坐着,等待着。终于,小丁的妈妈走出了巷子。我屏住呼吸,静静地看着小丁。我以为小丁会流泪,会激动,会目光闪烁、凌乱,或者是最终迫不及待地开门下车,可是一切都没有发生。他只是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身子略向前倾,眼神透过玻璃窗看着窗外,看得很仔细,似乎要将时间定格在那个画面上。隔着玻璃窗的世界,没有了声响,显得不真实,像一幅会动的圖画,艺术效果不佳,看的人味同嚼蜡。
小丁的母亲渐渐走出了巷子,在街头走远,直至消失在了街头的人群里……大概十多分钟的时间。小丁叹息,那声叹息很轻微,但又似乎很重,仿佛给一切画上了一个句号。好了,走吧。小丁轻轻地说。同事看了我一眼,我点了点头。车开动了,将那条巷子抛在了车后,小丁没有回头去看。
那天晚上小丁的病情加重了。
2008年7月3日,小丁的呼吸停止了,我正在外地,站在田野里结束了一次采访。小丁舅母打来电话说,小丁走了。我迟疑片刻,继而平静地回答:哦,我知道了……我没有再去那个医院,也没有再去那条巷子,我不知道小丁有没有遗憾,更不知道这个母亲有没有愧疚。一切都过去了,明天是新的,崭新的一天。时光都会过去的,带走的有爱也有恨,但更多的是爱恨交织的情绪,人的情绪永远是那样复杂的。
《有的人》教学设计(小学) 篇12
一、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2009 年的中小学语言学会研究在吴江举办。会上听了张学青老师的《生命桥》, 对她的板书设计佩服之极。板书是图文并茂的:分列两边的是两座陡峭的山崖, 在一侧的山崖边写着“悬崖”, 在两座悬崖间画上水, 写着“山涧”。我也教过此文, 对于这样两处地形概念的理解, 很难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清楚, 而张老师用一幅简单的图, 就将这两个难以言表的词义表达清楚了。随着文本的深入学习, 张老师将羚羊试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两座悬崖间上演, 将文章的重点凸显无疑。再引入《我与羊群的亲密接触》后, 对各种角色进行内心分析。本以为到此结束, 没想到张老师话锋一转, 她说:“在悬崖这边看到的是羊, 想到的却是人。”在悬崖两侧分写“羊”和“人”, 至此将何谓小说也讲解清楚。
听完张老师的课, 我不由佩服。细细研读板书, 结合教材, 了然发现这简简单单的板书, 不光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还渗透广泛阅读的教学思想。这不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苦苦追求的吗?
二、突出主线, 凸显内涵
高年级的文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作者在构思写作中可能有几条线索交织, 缠绕并行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帮助学生剥离出文本的主线, 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对学生而言, 语言的交流在大脑皮层留下的印象比较浅, 有时也是暂时的, 教师可以借助板书,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 来强化学生记忆。
有些文章的寓意则相当丰富, 需要深入挖掘, 仔细玩味。这类文章往往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导”更要“书”———板书经师生讨论而得的精彩的、紧扣文本寓意的词、句。这既有助于凸显作者写作的寓意, 又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刺激学生发言, 打破高年级课堂“沉默”的现象。像上述这样的板书还应引导学生做好板书记录。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告诉我们:知识不经过复习是会遗忘的。那么如何做到更有效地复习?除了时间的投入, 我们还可以借助课堂板书。在复习时, 引导学生研读课堂上记录的板书, 根据课堂记忆, 结合板书, 回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顺藤摸瓜, 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继而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通过课堂内外的巩固, 扎实掌握所学内容。此外, 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思路安排内容, 可谓一举多得。如我在教学《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时, 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大大的番茄, 在番茄里面写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而得的明明的可贵品质:开朗, 活泼, 坚强, 乐观, 自信, 快乐, 懂事, 善良……在番茄边上竖着写上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灰暗———温暖———快乐———感动。在期末复习阶段, 我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板书还原课文信息时, 都能围绕文章主旨展开。
三、突出表达特色, 渗透写作手法
一线语文老师都知道,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若单靠每个单元的习作练习就希望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那有些不现实。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将每一堂语文课都作为作文教学的阵地, 让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文。相信每一篇课文都必有可借鉴之处, 或是构段方式, 或是表达方法, 或是修辞手法, 或是优美的词汇……作为教师就要选择每篇课文中最典型的内容加以板书, 突出强调,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逐步的累积和不断的强化中形成一些基本的写作技能。
沈玉芬老师的《安塞腰鼓》的板书就给了我深切的体会。这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内容比较抽象, 是作者情感的宣泄;一直以为除了“美文美读”以外, 没有任何好的教学方法。可若单纯这样处理, 那么这篇文章的工具性又体现在何处呢?沈老师的板书就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修辞手法的集中学习。板书很简洁, 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喝酒 篇13
1、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酒精,一是兴奋大脑,使感情激动;二是使血管扩张,血液升高,这样易发生血管破裂而引起死亡。或者发生心律不齐,心跳加速等不良症状。
2、肝炎病患者: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酒精对肝功能有抑制和毒害作用。患有肝炎病的人,不节制地饮酒等于慢性自杀。
慢性肝病患者五招保肝:防过劳、节饮食、忌酗酒、避风寒、远房事。
3、胃肠疾病患者:酒精会造成胃粘膜的损伤,引起上腹饱胀,反酸,嗳气等症状,使原有胃病加重,如胃溃疡、胃炎、肠炎、肾炎及眼病等都不宜饮酒,有痔疮的人也不宜饮酒。提示:在喝酒前,尽量先吃点菜,然后再喝酒,严禁空腹喝酒,既容易醉,又容易伤胃。
4、尿路结石患者:啤酒中含有可以促使尿路结石发生的钙、草酸及鸟核苷酸等成分。
5、近视眼、青光眼患者:继致盲“头号杀手”白内障之后,青光眼成为排名全球第二位致盲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情绪波动、过度疲劳、过量饮酒都可导致人更容易得青光眼。而酒中含的甲醇,对视网膜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酒还能直接影响视网膜,阻碍视网膜产生感觉视色素,导致眼睛适应光线能力下降。因此,近视眼、青光眼病人不要过量饮酒。
6、妊娠期妇女和儿童:啤酒也是酒,也含有一定量的酒精,可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的发育,使胎儿产生酒精中毒症,易引起畸形和流产等现象。儿童时期养成饮酒的坏习惯,不但荒废学业,变成行为异常的小酒鬼,还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7、哺乳期的妇女不能喝酒:啤酒是以大麦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大麦芽具有回乳作用,会影响哺乳。
如何避免喝酒的时候不要呕吐呢?
避免呕吐的出现,其实就是尽量减少酒精对于肠胃还有身体的伤害,这个时候只能够从喝酒之前和喝酒之后的一些行为来下手。
首先是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容易上头的同时,也容易让你的肠胃更容易受到最直接的刺激,这样你只会肠胃的损伤更厉害,而不会让你的酒量变得越来越好。
喝酒之前吃点米饭,或者是喝点牛奶等的能够在你的胃部筑起一层保护膜的食物,这样再喝酒的话,就不会容易酒精“中毒”,也不会损伤胃粘膜。
喝完酒之后,也可以做一些补救措施。多喝点热的白开水,热的白开水能够帮助你促进身体的血管的扩张和毛孔的扩张,更快地将体内的酒气散去,让酒精在体内的停留不要那么久,这样就能让你避免呕吐的发生。
当然本身喝热水,也是能够暖胃的事情,对胃也是很有好处的。
语文课文有的人课后练习含答案 篇14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1.指出选文中两处引号的用法。
2.“骑在人民头上”的是哪类人?
3.“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高度赞扬了鲁迅的什么精神?
4.“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表示引用的.部分;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2、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3、高度赞扬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有的地位 篇15
一.分析问题,定准位置
在港、台和日本及一些西方国家作文训练方式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但题目要求写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感受比较深刻的。由于所写的东西针对性强,大多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比较具体和实际,易于发表看法,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同时也避免了那种空发议论的倾向。我们现行的作文训练从命题的形式来看与境外的差别不大,但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范围很狭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极为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有畏难情绪;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卵翼”下写作,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训练时应注意和教材靠拢,重视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或者说是练习写作的一条捷径,倍受国外教育界的重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上得到运用,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即学以致用。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国内由于应试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围绕几本教科书死记硬背,教材以外的书籍几乎与学生无缘,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文学性作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模糊不清;而国外的作文训练,以上三种类型都较重视,尤以认识性作文和实用性作文为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即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文训练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生活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国外作文的教学过程是:取材———构思———记叙———推敲———评价,它的特点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相一致,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创作个性得到良好地发展。
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训练,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而国外一般采用不同体交叉的综合训练方法,三种文体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这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是作文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
我认为,我们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初中毕业后还是被“怎样写”和“写什么”深深地困扰着。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其中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中学作文教学就承担着这沉重的使命,就是说通过作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打好“求知”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根据目前的形势, 提出了一些新教法:切实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导、鼓励学生参加一切有益的社会活动,开发学生“多维”形式,解决学生写作畏难的问题。
二.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传统的教学范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对写作教学方式作过许多探索,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至今开展课外活动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并且作为教育的一种法则写进了教学大纲,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实际上是两条途径,即课内与课外。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问题是开展什么样的课外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目的。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发挥条件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发引导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果。另外,开展课外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处在从旁辅导、咨询的地位,不像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都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下进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病。要注意的是,课外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要防止和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
《有的人》教学设计(小学) 篇16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学校教育不应只为眼前着想,而更要适合人的思想和人的生命成长,让人成为人。不管是“温和的教育”,还是“严厉的教育”,都需关注人。
校长关注“人”在哪里,尊重人的“不同”,就真正理解了教育,置身其间的每个学生与教师的生命都能开出一朵花来。如此这样,教育定会走得更远,看到诗和远方。
教育,对教师应深情关注
校长的发展,要与教师的发展同步,甚至要超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校长的生命涵养在教师中。学校发展最根本的是教师发展,唯有教师发展了成长了,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教育是件幸福的事,它蕴含在教师对这份职业价值的认可以及这种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而正是有了幸福的学生,我们的世界才会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教师是以改变学生的现实生命为业的人,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该“照亮”自己,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教师只有将“人的培育”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才能够在沉重与艰辛的教育生活中,在时常迸发的苦痛呻吟中,追寻并回归教师职业的心灵“桃花源”,教师拥有希望的光亮才有可能获得优雅而富有品质的灵魂。校长读懂了这点,去发现教师,点亮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能把准管理脉搏,找到管理方向,成为一名好校长。
教育不仅是一种理性的职业,更是一种德行的事业。好的教师应该能够触摸和关怀人的心灵和情感,激发人的良心和智慧。由此,好校长应通过多种路径了解教师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工作经验和发展潜力,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教师,引领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情操,愉快工作、品质生活。校长应给教师应有的闲暇,以便让他们去欣赏生活的美好,去触摸内心的宁静,去享受阅读的美妙。一句话,教师的生活多一点美丽和优雅,教育或许就会多一点舒缓、多一点从容。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对象是人,人的管理重点不在“管”而在“理”,在于心通。“教师”两个字里,包含着理想与使命,充盈着热忱与希望。校长办教育,怀有敬畏之心,牢记自己是教师,懂得尊重教师,善待教师,放下身段,放低重心,平等地与教师交流思想上的困惑、工作上的难题、发展中的瓶颈。须知,他们的自尊心需要呵护,积极性需要保护,他们渴望真诚的沟通,期盼人格的平等。领导的一个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心领意会的动作,都会让教师感动不已,唤醒他们对职业的责任感、对专业的敬畏感。好校长的价值在于走进并触动教师的内心深处,融入教师心灵,最大限度地倾听教师的心声,给教师多一点人性空间、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人情温暖,去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向着教育那明亮的方向前行,走远。
好校长成就优秀的教师真的并不难,没有奥秘,只要用情。
教育,从学生喜欢学校开始
学生有未来,学校才有品质。
学生是向学的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旨归。显然,不研究学生,不认识学生,教育的旨归无法实现,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校长也不可能成为好校长。由此,作为校长,心中要有学生,要懂学生,做学生生命的放牧者,去引导学生寻找“丰美的草原”。
校长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攀谈,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学生才会喜欢你,从而喜欢学校,接受学校教育。校长对学生的一次善意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哪怕就是相视一笑的瞬间,彼此的心中也会多一抹阳光,多一份开心。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中,会增添一份对学校的好感,对校园的眷恋。“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只有学生真的喜欢学校,拥有平静的心态和平常的生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育才算真正找到了起点。
张康桥校长曾说过:“教育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大道至简,悟在天成。这其实就是要求校长应给每一个学生以尊严、个性、平等的空间,切实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仰望星空的机会。让他们去嬉戏、去锻炼、去发现,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同时,在他们需要立界的时候,不忘及时帮助他们形成边界意识。学生的成长,如河边的芦苇,不见其长却日日增长。
好校长培育灵魂优雅的学生也不难,只要用心。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本义在立人,给予人发展的能力,并引其向善。学校教育有了对生命的观照,师生才能有饱满的人性。如果忽略了“人”,即使形式多样,其实教育也没有真正发生。说实在的,校长办教育唯有关注人,才会融入师生群体,与师生共呼吸,最终让教师做一个精神丰富、精神灿烂的人,让学生做一个人格完整、心态健康的人,从而也让自己时刻呈现“好校长”的教育姿态。
【《有的人》教学设计(小学)】推荐阅读:
有的人课件08-17
有的人朗读节奏划分10-13
有的人读后感450字06-17
有的人读后感400字11-14
有的人一纪念鲁迅有感11-25
为什么有的人很有气场09-05
臧克家现代诗《有的人》读后感06-09
《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设计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07-14
前所未有的温暖小学作文10-25
原来我一直拥有的小学作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