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移动通信(通用12篇)
中国卫星移动通信 篇1
中国卫星移动通信行业抢鲜深度报告
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后,我国自建卫星移动通信网络的需求日益迫切,组网箭在弦上。截至14年底,海外卫星移动通讯系统运营商--Inmarsat和铱星公司全球用户数合计已近80万户,全年收入规模分别达到12.9亿美元和4.09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3.4亿美元和7498万美元,已成为行业标杆。预计在自建系统组网后,适配终端市场容量近700亿,运营市场年收入可达350亿元,星光熠熠的千亿新兴市场即将拉开序幕。重点推荐卫星通讯硬件与运营双能手华力创通和芯片终端产品齐备的海格通信。
GEO移动通信卫星系统--Inmarsat系统。Inmarsat从2005年至今相继推出五个系统,产品市场涉及陆、海、空及超过80个国家的政府领域,服务和产品全球领先地位。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2.9亿美元,净利润3.41亿美元,总市值为43.9亿英镑。同时,伴随着新产品的推出,客户数量和AARPU值均稳定提升,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LEO移动通信卫星系统--铱星系统。“铱星”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可以实现通过卫星之间的链接完成全球通信,并可以实现海上、空中、陆地、政务等多方面的应用。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4.09亿美元,净利润7498万美元,总市值为7.38亿美元,全球用户数量高达73万个,是卫星移动通信行业的闪耀之星。
自建系统组网箭在弦上。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并制定发展自己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方案。随着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日益加快,卫星移动通信作为国产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支柱,充当着重要角色。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后,我国自建卫星移动通信网络的需求日益迫切,组网箭在弦上。
潜在需求巨大,终端市场容量和运营收入可达千亿。保守估计我国海洋和陆地的用户数量在280万左右,而目前国内的卫星移动通信用户仅有几万个,上升空间之大可以想象。由此推算,卫星移动通信终端需求量将达到359万个,市场容量近700亿。另外,保守估计初期运营收入可达40-50亿元/年,随着行业的加速发展,该项收入有望突破350亿元/年,市场体量庞大。终端+运营的千亿新兴市场即将拉开序幕。
建议关注卫星通信相关标的--华力创通(300045):在信息安全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公司将持续受益卫星通信和北斗产业的发展,其首颗通导一体化基带芯片和与中国电信卫星通信签订的《北斗通信业务合作协议》,充分表明了其在卫星通信领域里面的技术实力和先发优势。
建议关注卫星通信相关标的--海格通信(002465):海格通信早在2006 就开始布局卫星通信相关领域,并于2012年收购南京寰坤65%股权,逐步打造成为国防卫星通信产品主流供应商。未来,公司将围绕无线通信、北斗导航和卫星通信三大主营线路,积极外延,逐步打造卫星导航、卫星通信、数字集群、通信服务、模拟仿真、频谱管理和气象雷达等N个强势板块,形成“3+N”的战略路线。
★ 证券行业简历
★ 回归母语的本源高考满分作文
★ 精选优秀高考命题作文:回归母语的本源
★ 房地产经纪实习报告
★ 证券行业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 招商证券实习报告
★ 江海证券实习报告
★ 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
★ 关于大米行业调研报告
★ 证券营销职员实习报告
中国卫星移动通信 篇2
2018年或实现全覆盖
3月28日,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文件指出“一带一路”路线图, 标志着“一带一路”步入全面推进阶段。“一带一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重点。
按照这一线路图, “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走向, 从中国出发, 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 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重点方向是两条, 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 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这些途经地区有高山、有海洋, 甚至有戈壁沙漠, 以前对这些地区的卫星覆盖较差, 其他地区即使被覆盖也由于工作频段相对较低, 带宽较窄, 无法满足未来一带一路对大数据传输、商务和娱乐的井喷式需求, 另外由于这一地区被不同卫星、不同频段覆盖, 缺乏统一规划, 很难实现无缝连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项目技术经理李峰表示。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坐着飞机上网, 在飞跃‘一带一路’时, 连接互联网工作, 或者娱乐上网, 飞跃不同卫星信号, 会出现信号不稳定, 甚至中断信号的情况。”
这一情况对商业往来显然是不利的。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 “已经有相关部门和企业对‘一带一路’的卫星覆盖问题进行规划, 中国卫通希望把计划发射的新卫星覆盖‘一带一路’。”
据了解, 目前国内主要的卫星运营企业为中国卫通集团, 而中国卫通也正在计划, 在未来几年, 利用我国正在研制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发射大容量Ka波段的通信卫星。
有分析指出, Ka波段卫星宽带服务已经在全球航空市场上获得广泛认可和快速发展, Ka波段具有频带宽、设备尺寸小等优势, 可以用于高速、高容量和可靠、具成本效益的宽带通信。
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卫星发射还有待突破。
在中国卫通母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官网上显示, “在Ka频段宽带卫星通信时代, 中国卫通要负责建设地面关口站及相关运营支撑系统, 以形成向用户直接提供服务的能力。”
此外, 在中国卫通的官网上显示, 近日, 卫通集团已经与中国通号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中国通号是为高铁信号进行服务的企业, 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企业。
对于是否将新卫星用作全面覆盖“一带一路”一事, 中国卫通未给予记者答复。
外界预估, 中国将在2018年前后发射东方红5号卫星平台, 解释可以为Ka卫星服务。
卫星将随高铁、核电站一起”走出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访的时候多次向国际推销中国高铁和核电, 被媒体评为中国最牛推销员, 而中国卫星制造行业也在寻找”走出去”的机遇。
“经过多年的努力, 中国的通信卫星技术已经位于国际前列, 在国际地位上, 不亚于高铁和核电技术。”李峰表示, “目前, 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的通信卫星, 由于质量可靠, 交付及时, 性能稳定, 表现优异, 在与欧美发达国家卫星制造的激烈竞争中, 站稳了脚跟, 不断获得新的订单。”
李峰举例说, “按照国际惯例, 比如民用通信卫星发射之前, 都要给卫星购买发射以及在轨第一年保险。当年, 第一颗基于东方红4号发射平台的通信卫星的保险费率是20%, 高于国际水平3~5个百分点, 而现在由于中国卫星技术可靠性较高, 并多次获得国外卫星订单, 保险费率已经降为7%以下, 这已经低于国际市场的同期水平, 说明我们的卫星技术已经获得用户和国际保险界的高度认可, 对我们承接国外通信卫星项目非常有利。”
据了解, 目前全球对卫星转发器的需求呈现强劲的上升趋势, 2020年前还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2014年至2018年全球静止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市值增长超过三分之一, 发射总量超过100颗, 非洲、中东等运营商投资和政府采购呈现出增长态势。
“现在, ‘一带一路’的蓝图带来的大数据传输和商务娱乐需求的发展较为迅速, 这为卫星制造和发射提供了较大的市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周志成表示, “我们未来的卫星设计和制造中, 将会全面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可控, 将给国内相关产业带来机遇。”
“我们一直希望李克强总理在出访的时候, 把中国的卫星项目也带出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市场人士表示。
此前有数据显示, 在目前全球超1000颗卫星的背后, 存在一个庞大的卫星产业。仅在2011年, 这个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773亿美元。而2001~2011年间, 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增长高达175%。而近年随着汽车、手机等日用品的智能化程度提高, 这一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目前, 中国铁建同尼日利亚签署了高达119.7亿美元的铁路建设合同, 这是中国企业签署的最大金额的单笔合同。
中国通信卫星“升级”路 篇3
1月16日0时57分,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从群山掩映下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刺破深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出了开拓欧洲市场、服务世界航天的第一步。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走到打开欧洲市场这一步,颇为不易。
“买星”“造星”之争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发射升空。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为中国发展实用卫星奠定了基础。
就在“东方红一号”升空那年,已有发展实用卫星的呼声。
航天专家彭成荣回忆,早在1970年,以石油勘探企业为主的一些用户就迫切提出卫星通信的要求。由于卫星通信具备传播距离远,不受地形限制,可实现大面积广播,通信容量大,信息传输质量好,成本较低等特点,中国有关部门也提出发展卫星通信的要求,以期尽早解决边疆、海岛、山村、沙漠等地区的通讯问题。
1970年初,在调研国外通信卫星资料的基础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研制队伍提出了通信卫星总体方案设想,并于同年11月召开了方案讨论会。
不过,由于运载火箭能力的限制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卫星通信工程进展十分缓慢。
两年后的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当时,在周恩来的直接安排下,中方特意租用了一颗国际通信卫星,为随行的美国记者提供服务,使得美国本土观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性事件。
在此事过去后两年,1974年6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组织召开卫星方案可行性讨论会。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审议通过了国家计委、国防科委提出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代号“331工程”的中国通信卫星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但在此之后,通信卫星研发也并非一帆风顺。1981年开始,一场“买星”还是“造星”的争论开始了。
“造星”派认为,中国在核心领域、战略产业方面应当坚持自主发展的道路,通信卫星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空间安全,理应把“国产”作为首选。
“买星”派则认为,从价值规律出发,“租星”或“买星”来得快,还可能又好又便宜,因此当然是解决国内市场燃眉之急的捷径,毕竟,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卫星通信,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自己的通信卫星。
双方争议持续几年,“官司”一直打到了国务院。1986年3月7日,国家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决定,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研制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
这意味着,航天人必须在技术基础薄弱、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迈出一大步,赶上20世纪80年代通信卫星的国际水平。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各个研究室、车间里,研制工作紧张地开始了。
此后,用了8年时间,中国航天人解决了上百个技术难点,啃下了硬骨头课题11项,完成了卫星七大系统的研制工作、总装和发射前的各项检测和地面试验。如果把卫星总体设计部下发到各分系统的任务书摞在一起,相当于一堵2米多高的书墙。
上万公里外的“退烧”治疗
1983年8月,通信卫星工程的五大系统即运载火箭、通信卫星、发射场、测控通信及地面应用站已完成配套建设,基本具备了通信卫星发射试验的条件,完成总装测试的卫星和运载火箭也相继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1984年1月5日清晨,运输卫星的特种车稳稳地停靠在高高的发射塔架前,在发射人员的操作下,卫星被缓缓吊起,装配在运载火箭顶部。
1月26日16时15分,卫星完成了发射场的各项检测任务,发射倒计时程序进入5小时准备。
不料,发射人员按照测试规定对火箭进行第二次功能检查时,突然发现火箭稳定系统的一个信号超出正常值。这一异常发现打乱了正常程序,发射立即中止。
经判定,问题来自陀螺平台功能性故障。陀螺平台是火箭的心脏,发射指挥部决定更换陀螺平台,改日发射。
经过调试,1984年1月29日,第一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载着试验通信卫星从发射台上腾空而起,飞向太空。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进行卫星发射。
但这颗卫星没有被送入预定轨道,无法正常工作。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随即实施应急方案,决定在卫星运行第13圈时实施星上远地点发动机点火。经过短时间的精心准备,上述方案成功实施,卫星由近地轨道变为大椭圆轨道。尽管无法再作为近地同步卫星使用,但是卫星被挽回了。
1984年4月8日,第二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载着新的试验通信卫星再行组织发射。
正当这颗卫星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向预定位置漂移的时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现,装在卫星上的镉镍电池温度超过设计指标的上限值,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遥测数据显示,卫星的外壳和其他部分仪器的温度也偏高,如果控制不住,温度继续升高,刚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可能报废。
nlc202309091241
一场上万公里外的远程“退烧”治疗立即展开。地面人员迅速实施技术操作,新指令发出后,卫星温度停止上升,然后一点一点地回落,蓄电池热失控问题被解决了。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卫星姿态再次调整后,验证了这一措施的正确性,保证了卫星定点和长期稳定运行,卫星终于化险为夷。
4月16日18时28分,卫星准确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至此,继美国、苏联、欧空局和日本之后,中国也掌握了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技术。
“升级”的“东方红三号”
在“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之后,1988年、1990年,中国还先后发射了两颗“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这3颗卫星的在轨服务,大大改变了边远地区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
不过,设计寿命为4.5年的“东方红二号”,以及“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在几年后先后退役。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此前的“东方红二号”,其性能亦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继任者”的“东方红三号”,随后登上历史舞台。
“东方红三号”的发射也有不少坎坷。
1994年11月30日,“东方红三号”发射升空,但因为卫星推进系统燃料泄漏、推力下降,“东方红三号”未能在预定轨道定点,无法正确传输通信信号,从而成为了一颗“流星”。
两年后的1997年,第二颗“东方红三号”出厂了,大家习惯称它为东方红三号02星。
1997年5月12日零时17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试验靶场上,准备就绪的东方红三号02星静静地安置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顶端。
不久,随着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发射按钮被按下,“东方红三号”顺利升空。当天下午4时11分,星上远地点发动机进行了第一次点火,变轨成功。此后,再经过两次变轨,四天之后,卫星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
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通信卫星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先,卫星功能更强。和只有4个C波段转发器,主要用于远距电视传输的“东方红二号”不同,“东方红三号”配置了24台C波段转发器,其功率也大大增加,其中6台中功率转发器用于传输电视,其余18台低功率转发器,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其次,覆盖区域更广。“东方红三号”的主服务区覆盖了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的所有地区。
性能大大“升级”的“东方红三号”卫星,极大缓解了中国卫星通信的紧张状况。这颗卫星也是中国第一颗面向全社会的民用卫星,星载24路转发器全部投入使用。
值得提及的是,“东方红三号”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了一个高可靠的通信卫星平台。今天,利用该平台,中国航天人已经研制发射了数十颗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嫦娥一号和二号月球探测卫星等都是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公用平台基础上创新研制开发的。
“东四”打开国际市场大门
不过,东方红三号卫星只占有国内民用市场的一小部分,远不能满足卫星直播通信的业务需求。在其服役期间,20世纪90年代后期,正是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对卫星通信的需求出现了一个高潮,国内卫星水平和运营规模已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国内相继成立卫星公司,购买外国通信卫星,经营卫星通信业务成为普遍现象。
而进入21世纪后,先期购买的卫星工作寿命相继将要结束,又一次面临新卫星接替的关键时期。
“东方红四号”在此时期应运而生。
要满足当时激增的市场需求,这意味着,“东四”要在“东三”的基础上,整体技术难度连上几个台阶。
输出功率、载重量、使用寿命是衡量一个卫星平台性能好坏的最为重要的三个指标。
“东四”平台研制团队毫不犹豫瞄准了1万瓦输出功率,600~800公斤有效载荷、15年设计寿命的国际先进水平。与之相比,东方红三号平台的输出功率只有1700瓦,有效载荷是200公斤,设计寿命为8年。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以一万瓦输出功率为例。如果继续保持“东三”平台40伏的电压,电流就会很大,这样一来,整个平台的发热量就会非常高。而如果提高电压,电流就会变小,发热量也会降低。但是,要提高电压,一方面对平台产品的选用标准更为苛刻,另外一方面,在空间环境下,高电压很容易使太阳能电池出现打火放电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研制团队一方面组织研制生产适应高压、大电流工况的新器件,同时反复试验,比对不同电压下热耗和技术难度的利弊,摸索着最优值。从40伏到100伏,每一个电压值,就意味着研制团队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数据比对,经过数千次的反复试验,研制团队选中了与平台最为合适的电压值。接下来,经过大小近百次的模拟演练,团队最终敲定了采取变换传统太阳能电池板串行走线方式等方法,破解了大功率输电这个世界级难题。
“‘东四’平台具有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大功率、高母线电压等技术特点,平台能力和整星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外同类卫星先进水平,其中在卫星姿态控制精度、电源母线特性、项目研制周期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东四”平台总设计师周志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凭借高性能的“东四”平台,中国航天不仅一举扭转了中国通信卫星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更是开启了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市场大门。
自2004年尼星一号实现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以来,“东四”平台成功进入了国际市场并逐步获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13个国外客户订单,客户遍及除北美外的所有地区,已完成委内瑞拉一号、尼日利亚IR、巴基斯坦IR、玻利维亚一号等8星的履约,2星正执行履约。
至今,“东四”依然是中国航天竞争国际商业卫星市场的主力平台,承担着中国航天每年出口2~3颗国际卫星,达到10%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重任。
而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东四”S平台、“东四”增强型平台、东方红五号平台等相继问世,中国通信卫星平台的大家族正不断壮大。(本文部分内容参考王建蒙《奔月》一书)
卫星通信系统论文 篇4
【摘要】由于民航C波段卫星网的极化隔离度指标下降,各站发射功率超标,卫星转发器处于长期功率饱和,严重影响转发器工作状况和寿命,本文研究对民航C波段卫星网的功率调整的方法。及功率调整理论依据。从而改善C波段卫星网工作状况。
【关键词】民航TES系统;卫星通信;功率调整
1.电话调整方案
首先,选择一路具有ICM卡的CU板直接连接电话机,如无配置请提前准备,并确认电话号码。准备一根电话线与一部普通电话,将电话通过电话线与CU板“telco”相连。打开所在的TES卫星机箱电源,开启ODU电源。只开起该CU板所在的机箱,待该CU板上线,并显示数字“4”后,拨打网控卫星电话(号码为168(1、2)和166)。然后,由网控进行发射功率比较,指导标定功率。
2.发射调制波方案
(1)准备英文版操作系统的电脑笔记本和CU版监控线。(2)具体调整方案。打开cutunet软件,敲击showfolde(显示文件夹)按钮,选定frequency&power。(频率和功率)。发射频点是经过联络网络控制工程师获得分派的,而后将gainsettings(发射功率)应用默认设置。选择条目modula-tion&rate。Datarate选择19.2K。Modulation选择BPSK。FECrate选择1/2。选中scrambler&diff.encoder。选中TXenable。选中Qinvert。敲击OK按钮直至CU板上呈现“―/E.”交替出现为止,调整若不成功,需多次尝试。(CU3慢选APPLY后OK.)。
3.功率调整
调整功率需要调整地球站点室内和室外设立的衰减器,正常先调整室外ODU,而后微调各机架的室内衰减器。调整室内衰减器:地球站需要对每一组衰减器所属的机箱进行调整,衰减增大减小功率,衰减减小增大功率。调整室外衰减器:3.1agilisodu上下行衰减值的调动(1)AGILIS监控电缆的制作;(2)AGILISODU监控显示。3.2efdataODU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衰减值调整(1)制作efdataODU监控电缆;(2)设置通信参数;(3)监控显示。3.3vitacomODU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衰减值调整(1)制作vitacomodu监控电缆;(2)启动超级终端;(3)VITACOM超级终端的通信参数设置。终端仿真:DECVT-100。速率:9600bps。停止位:1。数据位:8。奇偶校验:无。流量控制:关闭。(4)VITACOMODU监控显示3.4V2ODU监控界面VSATUUtility―――RFM―――ConfigureRFM―――RFM。
4.接收功率调整
调整完发射功率后,需要对地球站的接收电平进行标较。以下方法对地球站接收电平的调整。首先,地面站把机箱的接收中频电缆连接到频谱分析仪,在频谱分析仪上电自检完成以后,频谱分析仪参数设置为以下:70.125MHz的中心频率,跨度SPAN为300kHz,RBW为3kHz,VBW为300Hz,而后调整接收到的信号电平衰减器在近68dBm。
5.调整结果功率调整的理论研究
5.1卫星通讯体系中的功率控制原理
卫星通信体系中的功率控制,是在用户通讯质量被保障的前提下,将发射功率降低,以削减系统干扰,提升系统容量。它是先对接收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信噪比等指标进行评价,然后改动发射功率来抵偿无线信道中的途径消耗和衰败,实现既保障通讯质量,又不会对卫星通信体系中的别的用户发生分外的影响。卫星通讯体系是一个功率受限体系的典范,用体系功率控制来保证卫星通讯体系正常工作,提升卫星通讯体系通讯容量,节约卫星通讯体系资源。功率控制算法主要从两个层次分析和研究。全局层次和局部层次。可以将功率控制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功率控制在卫星系统中的链路方向不同分为:上行功率控制和下行功率控制。根据功率控制信息的获取方式分为:开环、闭环、外环。其中闭环又称为快速内环。开环功率控制是指发射端根据自身测量得到的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不需要接收端的反馈。开环功率控制控制在TD-LTE系统中主要用于随机接入过程。由于系统上下行链路在一个载频上传送,通过对导频信号的路径损耗估计。接收端可以对发送信号的路径进行准确估计。相应调整发送功率。开环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可描述为:Pnest(dBm)=Ploss(dB)+Pdes(dBm)其中Pnest(dBm)为开环功率控制调整后的终端发射功率。Ploss(dB)为测量得到的链路路径损耗。Pdes(dBm)为基站期望收到的`目标功率。开环功率控制不需要反馈信道。算法相对于闭环功率控制反应更灵敏。它可对移动台发射功率的调整一步到位。即信道衰落多少节补偿多少。但是在深衰落的信道环境中,开环会使功率幅度调节过大产生误调。恶化系统性能。所以开环功率控制在目前的标准中仅在无线链路建立时使用。闭环功率控制是指需要发射端根据接收端送来的反馈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的过程。它分为功率调节和功率判决两个部分。因此,功率调整的延迟较大。
5.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链路上行FDMA在云,雨,雪和雾影响的气候前提下,卫星接纳端的信号接纳电平具有很大变化,对上行信号的接收有很大影响。功率控制调整,由地球站和网控完成。网络控制检验上行信号的Eb/N0(信噪比),并且用专项使用信元方法及时向各个地球站广播,网络控制判断是否上行信号的接受Eb/N0(信噪比)高出阈值:阈值是一个窗口,确保接受Eb/N0(信噪比)在固定范围内的上行链路信号。如果接收Eb/N0值大于设定的(Eb/N0)max则适当减小其发射功率;如果Eb/N0值不大于设定的(Eb/N0)max则判断其是否小于(Eb/N0)min,如果Eb/N0值小于设定的(Eb/N0)min,则适当增加其发射功率,如果接收值在(Eb/N0)max和(Eb/N0)min之间就不对其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LET功率控制分析(论文).
亚洲-5号通信卫星介绍 篇5
“亚洲-5”号通信卫星 4月,香港亚洲卫星公司决定为即将退役的“亚洲-2”号寻找一颗更先进的`卫星.“亚洲-5”号是亚洲卫星公司第5代通信卫星发射的第一颗,重3.76吨,采用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的“LS-1300LL”平台,装载了26台C频段转发器;14台Ku频段转发器,设计寿命.
作 者:刘进军 作者单位: 刊 名: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英文刊名:SATELLITE TV & IP MULTIMEDIA 年,卷(期): “”(18) 分类号: 关键词:
卫星通信技术的新发展论文 篇6
1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宽带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宽带卫星通信是指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站之间转发高速率通信业务,是宽带业务需求与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前卫星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作为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中继节点的宽带通信卫星(也称多媒体卫星)一般具有较宽的带宽、很高的EIRP(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和G/T(品质因数)值,并且通常具备星上处理和交换能力。利用宽带通信卫星可以向USAT(极小口径终端)提供双向高速因特网接入和多媒体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卫星的带宽容量远小于光纤线路,后者的通信容量通常以吉比特每秒来计;而对于卫星通信来说,信道速率达到几十兆比特每秒以上一般就可称为宽带通信。
1.2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典型应用
追溯卫星通信的发展史,其一出现就进入了宽带应用一模拟电视传送,近些年又应用于数字电视、卫星直播电视等(如美国的DirecTV、Echostar,欧洲Eutelsat的HotBird等)。但其“现代化”则是伴随着IP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尤其是因特网的广泛使用加速了现代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步伐。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陆续提出了许多个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其中既有采用对地静止轨道(GSO)卫星作为中继节点(如美国的DirectPC和Spaceway),也有采用非对地静止轨道(NGS0)卫星作为中继节点的(如Teledesic和Skybridge)。文献[1]给出了国际上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主要特性并进行了分析。但是由于受到地面光纤通信网迅速发展以及“铱”系统等商业运作失败的影响,这些被提出的系统至今没有一个真正投入应用。
由于专门建设一个覆盖全球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需要很大的投资,市场风险极大,尤其是采用NGSO卫星星座的低轨道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因此,先发射一颗宽带GSO卫星建立一个区域性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来解决卫星宽带接入问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基于此,泰国的Shin卫星公司(SSA)在正式发射了一颗宽带通信卫星(IPSTAR-1)来提供区域性宽带卫星通信业务。图1给出了IPSTAR-1卫星的波束覆盖图,表1给出了该卫星及系统的主要技术特性[2]。从图1和表1看到,该系统是一个区域性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能够解决亚太地区用户通过卫星实现宽带接入的问题,当然其商业运作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包括:娱乐(如视频点播、电视分发、交互式游戏、音乐应用、流媒体等)、因特网接入(如高速因特网接入、多媒体应用、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商业(如视频会议、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等)、话音和数据中继(如IP话音、文件传输等)等。
有关统计分析指出,全球目前在卫星固定通信的4200多个标准转发器中,视频业务约占62%,数据业务占24%,话音业务下降到14%;而在业务收入方面,视频业务占总收入的7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卫星视频业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卫星通信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卫星宽带通信尚处在发展的培育期。
1.3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3~7]
卫星通信内在的大覆盖范围、以广播和组播模式工作的特性,使得它们能够提供高速因特网连接和多媒体远距离传输。但要发挥这些优势,除了人们所熟知的采用大型星载可展开式天线和多波束相控阵天线、增大卫星功率和带宽、使用更高效的星上电源系统、采用更先进的高效调制和编码技术等常规措施外,还有下列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1)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空中接口的标准化为了推广应用、降低成本,采用标准接口是发展趋势。目前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和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分别对此规定了几个标准的接口,表2给出了其中3个空中接口标准主要技术特性的比较。
2)星上处理及交换技术
为满足用户对传输时延、终端小型化、误码率等方面的要求,宽带通信卫星采用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传统的通信卫星一般采用弯管式转发器,卫星只是完成变频、放大等基本功能,对信号不进行任何处理。为实现波束间交换,可采用载波处理转发器,卫星是以信号载波为单位在射频或中频上对信号进行交换,但对信息内容不进行处理。最适合宽带卫星通信业务的是全处理转发器,卫星不仅需要完成信号的解调、译码,还需要一定的信令处理和路由选择能力,能实现信息的星上交换(比如星载ATM交换机)。
3)卫星IP(IPoS)技术
由于卫星信道具有较大的并且可能是可变的分组往返时延(RTT)、大的时延带宽积、前/反向信道不对称使用、较高的信道误码率及信号衰落等。把为地面网络设计的TCP/IP直接应用于卫星通信会导致其工作效率低下,需采取一些措施予以解决,比如,在协议上进行改进或对链路进行分段,文献[7]对此给予了详细描述,并给出了许多试验结果。
4)服务质量(QoS)
保证用户得到所需要的QoS是宽带卫星通信业务成功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时延:把分组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所需的时间;
时延抖动:端一端传输时延的变化程度;吞吐量:2个端点之间能够维持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丢包率:未成功传输分组数与总传输分组数的比例;
可靠性:网络可用度的百分比,主要决定如降雨和大气这样的环境参数。
5)降雨损耗
目前,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主要采用Ka、Ku频段以获得较宽的可用带宽和较小的地面站天线口径,但这些频带的电波传播特性受降雨衰耗的影响较大。根据实验和实际应用的结果,采用上行链路功率控制(UPC)和自适应编码调制可以基本解决这个问题。比如NASA的ACTS卫星采用了RS码和卷积码级联,晴朗天气情况下,其误比特率可达到10—12,有雨衰的情况下,至少99%的时间可以达到。
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
2.1卫星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卫星移动通信是指利用通信卫星作中继站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相互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它是传统的卫星固定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交叉结合的`产物。从表现形式来看,它既是一个提供移动业务的卫星通信系统,又是一个采用卫星作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系统,所利用的卫星既可以是GSO卫星,也可以是NGSO卫星,如中等高度地球轨道(MEO)、低高度地球轨道(LEO)和高椭圆轨道(HEO)卫星等。
虽然世界上地面通信网络已趋于完善,但受地理条件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地面蜂窝系统不可能达到全球无缝覆盖。以我国为例,在偏远地区,地面网络的广泛覆盖仍然遥遥无期;在沿海岛屿众多的地方,建设地面网络非常困难;在发达地区的某些偏远地方同样没有地面蜂窝网的覆盖;野外勘探,飞机,远洋运输船只,远离城市的旅游探险者,以及紧急搜索、救援人员等都需要一种不受地域、天气限制的移动通信手段;西部地区疆域广阔,但多为荒漠和戈壁,人烟稀少,卫星移动通信将显示出独具的优势;尤其是发生重大毁灭性自然灾害的地区,地面网络多数会遭到破坏,而卫星移动通信可能是惟一幸存的通信手段。所以,卫星移动通信是一种大有可为的通信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作为地面蜂窝系统的补充而存在的,主要用于满足低业务密度的应用环境。卫星波束如同能覆盖许多个不同类型蜂窝小区的“伞”,可用来覆盖相邻地面蜂窝网之间的缝隙、地面蜂窝网不能覆盖的区域、为暂时过载的小区提供补充通信业务等。
2.2国内外发展概况
至今我国尚无自建的民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国际上目前可以使用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括:
1)对地静止轨道(GS0)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提供全球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提供区域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北美移动卫星(MSAT)系统、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瑟拉亚卫星(Thuraya)系统;提供国内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日本卫星(N-STAR)系统和澳大利亚卫星(Optus)系统等。其中波束覆盖我国的系统有Inmarsat和ACeS。
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是由国际海事组织经营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自1982年开始经营以来,全球使用该系统的国家已超过160个,用户从初期的900多个海上用户已发展到今天包括陆地和航空在内的29万多个用户。为了满足不断增长业务的需要,已开始发射第四代海事卫星。第四代卫星为1个全球波束、19个宽波束和228个点波束。提供用户终端的卫星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强度为67dBW(点波束),其IP业务最高速率可达432kbit/s,可应用于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电视会议等多种业务。
2)非静止轨道(NGS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中国卫星移动通信 篇7
戚发轫院士说, 三十年前, 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该颗卫星国产化率百分之百, 卫星上所有元器件全部由我国生产制造。我国卫星发展基本依靠自己, 今后更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确保卫星平台国产化, 卫星自主可控。
龙乐豪院士表示, 我国运载火箭当初技术起点高并且有前瞻性, 从而使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步入世界第一团队;更重要的是, 我国航天人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同时具备苦干、实干、贡献的决心。他建议我国要扩大卫星通信应用和产业化;进一步提高卫星的有效载荷。
张履谦院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表示, 我国航天事业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果, 得益于航天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他建议, 我国卫星应用要更深入、更广泛、更大规模;我国卫星要向着更高性能、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国际移动卫星公司订购阿尔法卫星 篇8
令业界关注的是,Alphasat I-XL卫星将首次采用由欧洲空间局(ESA)组织EADS Astrium公司和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TAS公司)共同研制的欧洲新一代高功率的阿尔法卫星平台(Alphabus),这标志着目前正进入研制关键阶段的Alphabus平台向实用的目标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据TAS公司介绍,为迎应国际市场上对重型通信卫星的需求,Alphabus平台装置的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的功率将提高到12~18KW,基于该平台的卫星的发射重量将达6~8吨,该平台将可容纳190个高功率转发器,并可配置大型天线。此外,根据市场的需求,阿尔法卫星平台的有效载荷功率可扩大到20KW,卫星发射重量可增加到9吨。据称,TAS公司和Astrium公司分工承担研制Alphabus平台的相关部件及系统,同时也负责在国际市场上行销Alphasat商用通信卫星。
作为采用Alphabus平台的首发卫星,Alphasat I-XL卫星将世界上性能先进的大型通信卫星之一。与Inmarsat公司2005年发射的Inmarsat 4f1/4f2宽带移动通信卫星相比,Alphasat I-XL卫星具有更高的功率、更大的容量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发射重约6000公斤,有效载荷功率达12KW,卫星在轨设计寿命15年。该卫星还具有以下多个特色:一是将使用国际电联最近分配的L波段新频段,可为卫星电话用户提供多达750个品质显著改进的频段,可为卫星电话用户提供多达750个品质显著改进的频道;二是在有效载荷上采用了新一代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使卫星电话用户获得更好的通信质量及更短的下载时间;三是星载缝隙天线的发射器达12米。
根据Inmarsat公司与欧空局最近签署的协议,Alphasat I-XL卫星除了为Inmarsat公司携带大型商用通信有效载荷外,还将为ESA携带3个技术实验有效载荷。
Inmarsat公司称,Alphasat I-XL卫星2012年升空投入商业运行后,将能很好地补足及扩展现由Inmarsat 4f1/4f2卫星所提供的宽带全球区域网(BGAN)服务。借助这颗卫星,Inmarsat公司将能够更好更快更全面地为欧洲、中东及非洲等地区现有的和未来的用户提供多方面的宽带通信服务,包括灾难危急事件中允冲的应急通信,通过BGAN便携式数据终端为偏僻及遥远地区的家庭、学校和商行提供连接,以及为政府与分散的居住人口提供连接,为媒体、海事单位、石油天然气公司等宽广的行业部门提供语音、数据等基本服务。
据悉,Alphasat I-XL卫星项目得到欧洲空间局、英国国家空间中心(BNSC)等机购以及公共、私营金融机构的财政支持,该项目不包括保险费用的总金额预期为2.6亿欧元(3.86亿美元)。
量子卫星通信说明文阅读以及答案 篇9
量子卫星通信 崔金泰
①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它的成功发射,把量子实验从地面搬上太空,从而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和科学实验体系,这必将开创安全通信的新时代。
②量子卫星之所以能保障通信安全可靠,是因为量子卫星让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交换令信息无法被破解的量子秘钥,而这个秘钥利用量子的奇异特性实现的,它是“量子纠缠”。
③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这里所说的量子纠缠,是指在两个处于“纠缠态”的微观粒子中,无论它们相距多么远,若对其中一个的特性进行任何修改,那么就像孙悟空和其分身“心有灵犀”一样,都会立即在另一个粒子上出现反应并做出相应改变。利用这种特性产生的量子密钥,就可以保证任何外人都无法破解通信密码。因为量子密钥一旦被截获或被测试,其状态就会立即发生改变。有人对此用“肥皂泡”作了形象的比喻: 。
④那么,天地之间是如何进行量子通信的呢?具体来说,先将量子信号从地面发射并穿透大气层,卫星接收到量子信号并按需要将其转发到另一特定卫星,即量子卫星上;量子信号再从量子卫星上穿入大气层到达地球某个角落的指定接收地点。 量子信号的携带者光子在外层空间传播时几乎没有损耗, 在技术上能实现纠缠光子在穿入大气层后仍然保持其纠缠特性, 就可在量子卫星帮助下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
⑤“墨子”号量子卫星通过使用信息加密技术,使其可以在相距数千千米的通信者之间分发量子密钥。这颗卫星开始是在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分发量子密钥,然后还计划向奥地利发送量子密钥。它的预定目标是,在两年内利用卫星建立一个可靠、不会被破解的通信网络, 并为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⑥在量子卫星未发射之前,我国多家企业已将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投入市场,并在银行之间或政府机构之间建立了这类网络。但是这些光纤网络只能在数十千米的距离内发挥作用, 再远就不行了。因为在地面传输信息时,光子通过空气和光纤时会被分散和吸收,从而对网络的干扰较大。有了量子卫星后,由于光子在太空中传播几乎没有损耗,因而量子卫星开展的量子通信实验距离为1200千米,远远超过了陆地上300千米的.最远距离。
⑦总之,量子卫星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加密通信手段,并将成为新一代信息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和日益普遍的电子服务安全基石,成为保障未来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1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量子卫星的。(3分)
13.请将第③段结尾的比喻句补写出来。(2分)
14.第④段空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仅 而且 所以
B.如果 由于 那么
C.由于 如果 那么
D.因为 不仅 而且
15.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墨子是枣庄的古代名人,根据你对墨子的了解,简单谈谈我国第一颗量子卫星以 “墨子”号 来命名的用意。(2分)
答案:
12.量子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量子卫星通信原理及优势、量子卫星如何进行通信。(3分,意思对即可)
13.示例:如果有人尝试在信息传播中拦截,那就像碰到了肥皂泡,而肥皂泡一碰就会破灭。(2分,,只要比喻恰当,意思对即可)
14.C(2分)
15.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量子通信与光纤网络通信的比较,结合具体的数字说明,突出了量子通信距离远的特点。(3分,说明方法2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中国卫星移动通信 篇10
4结束语
在对抗卫星通信干扰因素中,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但是,也要不断增强对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其操作性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舒羽,郭阳.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其发展[J].信息通信,(4):207-208.
中国卫星移动通信 篇11
关键词:LTE;卫星移动通信;语音业务;半持续调度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
A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Mechanism
for Voice Service in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FEI Changjiang, WU Chunqing, ZHAO Baokang, YU Wanrong, FENG Zhenqian
(School of Computer, National Univ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Hunan410073, China)
Abstract:LTEbased (Long Term Evolution)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bines 3GPP LTE standards an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global coverag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at a high speed. However, the problem of high bit error rate and bandwidth asymmetry i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constitutes a great challenge for the wireless resource scheduling and QoS (Quality of Service) guarantee in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mechanism in LTE, we proposed an uplink wireless resource scheduling scheme named VoSPS (Voice service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We added an access permission mechanism and a trun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uplink channel quality to VoSPS, reducing the waste of uplink resources. We also introduced a speech coding rate adjustment algorithm based on voice service satisfaction, which increased the user capacity of the system.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show that VoSPS can increase user satisfaction and the voice service capacity of the system effectively.
Key words:LTE;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voice service;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基于LTE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将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标准应用到卫星通信中,是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扩展和延伸,在解决偏远地区、受灾区及人口稀少地区的移动通信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语音业务是卫星移动通信最重要最基础的业务之一.然而,与地面LTE网络不同,卫星移动通信中星地链路面临的高误码率、上下行带宽非对称[1]等严峻问题,对无线资源调度和业务的服务质量保证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系统链路资源,尤其是上行资源,成为提高系统用户满意度和语音业务容量的关键.
本文在LTE半持续调度[2]机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支持卫星移动通信语音业务的上行无线资源调度方案VoSPS(Voice service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针对星地链路高误码率的特点,VoSPS中加入了基于上行信道质量的准入机制和截断机制.用户信道质量恶化时,数据误码率增大,产生大量的重传数据,同时自适应调制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技术[3]使得用户占用更多无线资源.准入机制和截断机制避免了信道质量严重恶化的用户对无线资源的浪费.
基于卫星通信的应急通信系统 篇12
1.1 应急通信的定义
应急通信是指在出现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实现通信的机制。应急通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种全新的新技术,而是各种通信技术、通信手段在紧急情况下的综合运用,其核心就是紧急情况下的通信。应急通信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涉及管理方面。应急通信由于其不确定性,对通信网络和设备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这些网络和设备从技术方面提供了通信技术手段的保障。但在管理方面,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通信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场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协调调度最合适的通信资源,提供最及时有效的通信保障。
应急通信网(Emergency Communication Network,ECN)是指为应对突发性大型自然灾害或公共事件而快速建立的临时性通信网络,为救灾组织及人员保证通信畅通,最大限度地降低灾难损失、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ECN主要用于遭受地震、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发生突发事件或恐怖袭击事件中[2]。
1.2 研究应急通信的目的及意义
中国是一个灾难多发、频发的国家,特别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这些灾难,既考验了通信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也考验了通信网络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我们逐步意识到只有在平时完善应急通信体系,达到应急通信保障的要求,才能在紧急关头发挥它的作用,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应急通信系统是为满足各类紧急情况下的通信需求而产生的,而自然灾害、卫生事件、尤其是社会事件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规模都无法提前预知和准备,各类紧急情况具有如下共同特点:需要应急通信的时间一般不确定,人们无法进行事先准备,如地震、海啸、火灾、台风、泥石流等突发事件;需要应急通信的地点不确定;进行应急通信时,需要什么类型的网络不确定[3]。
1.3 应急通信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近年来,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给相关国家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然而应急通信涵盖的应用面相当广泛,除了公众安全、抢险救灾之外,还有战备通信等。在战争中,占领或摧毁敌方的通信设施是获取胜利的重要环节这一,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应急通信要使用自己的应急通信技术。尤其是无线电应急通信技术,是应急通信的主体和核心,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并根据我国应急通信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应急通信技术。
2 卫星通信概述
2.1 基本概念及原理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地球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海洋和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1]。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空间部分(通信卫星)和地面部分(通信地面站)两大部分构成的。通信卫星实际上就是一个悬挂在空中的通信中继站[2]。它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只要在它的覆盖照射区以内,不论距离远近都可以通信,通过它转发和反射电报、电视、广播和数据等无线信号。静止卫星与地球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
从卫星向地球引两条切线,切线夹角为17.34°,两切点间弧线距离为18101km,在这个卫星电波波束覆盖区内的地球站均可通过该卫星来实现通信。若以120°的等间隔在静止轨道上配置三颗卫星,则地球表面除了两极未被卫星波束覆盖外,其他区域均在覆盖范围内,而且其中部分区域为两个静止卫星波束的重叠地区,因此,借助于在重叠区内的地球的中继,可以实现在不同卫星覆盖区内地球站之间的通信[3]。由此可见,只要用三颗等间隔配置的静止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这一特点是任何其他通信方式不具备的。
2.2 主要特点
卫星通信具有以下优点:通信距离远,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覆盖面积大,可进行多址通信;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适于多种业务传输;通信线路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通信电路灵活;机动性好;可以自发自收进行监测。
同时也存在如下缺点:通信具有广播特性,较易被窃听;通信时延较长;通信链路易受外部条件影响;存在日凌中断和星蚀现象等[4]。
2.3 应急卫星通信网
卫星通信是地球站之间通过通信卫星转发器所进行的微波通信。面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卫星通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极小,卫星电话等通信手段可以作为抢险救灾临时通信的主要设备。在陆地等常规通信传输系统中断或其他通信线缆未铺设到之处,它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信息传递。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相对落后,若与发达国家交战,恐怕难以掌握制电磁权与制空权。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应急卫星通信网成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通信系统。
在汶川地区发生的特大地震,地面通信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成为信息孤岛,而卫星通信在这次的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灾区与外界的首次通信联络靠的是卫星电话,地面移动通信网的恢复靠的是卫星基站,现场采访、直播报道靠的是通信卫星和移动转播车,现场指挥靠的是卫星电话、应急通信车、背负式卫星通信小站,堰塞湖无人视频监测、灾区可视电话开通靠的是宽带卫星数据采集终端。[5]针对应急通信的需求,应急卫星通信网采用VSAT卫星通信、海事卫星等远程接入方式,结合集群通信、北斗卫星、视频会议等多种业务接入手段,提高应急通信能力。
2.4 卫星通信技术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汶川地震严重破坏了地面公用电信网,造成大面积通信网络的全面中断,该区域内原有的有线、无线等各种通信联络方式都无效,灾区的指挥调度和救援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卫星通信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种卫星通信车辆、VAST终端站、卫星手机等源源不断地进入灾区,为前线救灾构建起了卫星通信网络,实现灾后通信“四个第一”:即利用卫星宽带系统送出重灾区映秀镇的第一段视频,利用海事卫星从震区打出第一个电话,利用卫星传输链路,开通震后的第一个移动基站,利用卫星应急通信指挥车和海事卫星电话,协助建立起第一个临时应急通信指挥系统。[6]
在汶川地震中,海事卫星和北斗一号卫星通信系统得到了比较多的应用。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各级政府和相关救援部门使用各类海事卫星近438台,同时,还有一些相关应急通信队伍手中也拥有大量海事卫星终端。据估计,大约有2000部海事卫星设备为汶川地震救灾现场提供服务。目前,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具有全球覆盖、全天候、可移动、全方位、带宽大等特点,主要业务种类有语音、数据、传真、视频传输等。地震发生后,中国交通通信中心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紧急沟通,为中国震区争取到了两倍于之前的信道资源,保证了灾区海事卫星设备和通信能力[7]。
除海事卫星和北斗一号卫星通信系统外,鑫诺、全球星、铱星、中星等卫星通信系统也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是我国绝大多数可以调用的、集中在灾区的卫星通信设备。
这次抗震救灾活动证明了,卫星通信具有地面网络所不具备的备份性、广泛覆盖性和灵活性,不依赖地面通信条件,不受距离和地形的限制,不需要布设通信基站,在地面通信网络遭受破坏时,或在没有光纤、没有无线通信条件下,卫星通信仍然可以进行语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服务,甚至在不具有电力条件的地方,也可保障应急通信的畅通。
3 结束语
汶川大地震提醒我们,应急通信有仅需要有序快速的通信指挥调度,更需要的是如何让受灾的人们在第一时迅速将受灾的信息准确传递出去。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主要研究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为以后更好的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急通信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淑婷,李文雅,姚国林.流星余迹通信的应急通信网络研究[J].郑州: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09,2.
[2]张鹏,陈金鹰.突发自然灾害与应急通信[J].成都: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9,1.
[3]王海涛.应急通信网络设计及其关键技术[J].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10,1.
[4]张雪丽,王睿.应急通信新技术与系统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5]王海涛.应急通信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手段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10,11.
[6]王秉钧,王少勇.卫星通信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