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内勤的个人述职报告

2024-12-07

行政内勤的个人述职报告(通用8篇)

行政内勤的个人述职报告 篇1

我本着在工作中提高自己、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样一个目标,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不断开拓创新,圆满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体会,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工作体会

根据半年的工作经验,我认识到,衡量一个工程的好坏,除了通过工程实体反映外,资料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资料能反映出工程所使用材料的优劣、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符合要求,工程是否按图施工等等。所以内业员在工程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彻底摒弃了工作经验比学历更重要的想法,因为二者本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视野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论功底扎实在处理问题时就会有广阔的思路,而工作经验在处理问题时能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因此,作为公司的资料员,我严格要求自己,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加强学习,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专业技能

通过20--年的踏实工作,我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迅速掌握了桥梁和涵洞施工的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规范要求。从最开始的学习研究图纸,到现在能发现图纸中的错误,我在专业技能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这一至理名言的涵义。目前,我正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隧道和路基的图纸和施工工法,抓紧时间全面的了解土木工程施工行业,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能力

从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到一名熟练的资料员,我经历了一个由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游刃有余的过程。我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宁可加班加点,也要保证资料及时归档。

工作中,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摸索出了一套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众所周知资料整理工作比较繁琐,全凭大脑记忆很容易丢三落四,所以我准备了工作任务表,把想到的工作任务随时记录下来,保证每天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为了使归档资料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我编制了资料归档明细表,用以记录已归档的资料,汇报工作时,由于资料分类恰当、真实准确,电子版资料保存完整,得到了领导的赞许。

职业规划

资料员是土木行业中最基础、最全面的工作。我觉得作为一名刚入行的新员工,资料员这一岗位,是一个良好的全面学习的平台。资料员接触的面非常广,土木行业里有关安全、质量、技术以及现场全面管理的东西都有,法律法规、施工质量规范、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规定等等,都可以接触的到。

有人说做资料员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永远重复性的机械作业,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没有前途;一个就是努力工作,通过资料员工作全面了解、掌握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所以,在做资料员这一阶段,我着重我的职业目标进行学习,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逐渐展示自己在这一领域的才能。与此同时,我利用业余时间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行业最新动态,积极了解考试信息,准备20--年参加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课考试,争取早日在建筑行业有所建树,成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

虽然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依然清醒的意识到我的工作中一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新的一年里,我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的钻研业务,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总结经验,更好的完成资料整理工作。

行政内勤的个人述职报告 篇2

关键词:个人信息,公共行政,信息保护

08年5月份香港连续爆发1.6万名病人资料、16万银行客户资料、4.4万市民个人资料等泄密事件, 随后, 深圳全市的孕产妇信息库也发生泄露, 并且每月“滚动更新”, 累计每年泄露的孕产妇个人信息达10万余例!而令人更加咋舌的是, 不法分子还将预产期在3月至8月、共计4万多条信息制成“泄密光盘”销售, 每条信息0.3元, 一张光盘1.2万元一口价销售。据受害人反映, 泄密光碟上的孕产妇信息连户口、家庭住址、就诊医院及预产期等都有, 不法分子将这些信息出售给商家后, 商家会频繁地给孕产妇打电话推销各种产品。 (1) 受害人认为, 个人资料被泄露和她们到医院入院建卡时需要填写的《深圳市母子保健手册》有关, 相关信息填写后由医院录入深圳市孕产妇信息库, 深圳7O余家医院能共享这些信息。深圳孕产妇信息库的主办方应是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作为掌握孕产妇信息最多最集中的部门, 深圳市卫生部门毫无疑问是第一责任人。

现代社会中, 公共行政主体掌握了大量的个人信息, 其中往往包含个人身份情况、财产状况等个人的基础信息, 这些信息保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政府行政管理以及金融、电信、交通、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政府在通过网络收集和储存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这一方面为提高行政管理和各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也存在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引发社会风险的可能。一些政府部门对其掌握的个人信息缺乏保密和监管机制, 就会出现个别政府工作人员与不法分子相勾结, 将群众个人信息出售牟利的事件。因此, 就有必要对对公共行政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做认真探讨。

一、个人信息的内涵和外延

在个人信息的定义上, 有概括型、概括列举混合型和识别型三种模式。识别型定义是目前国际和国内立法采用较多的个人信息定义方式。按照这种识别方式, 个人信息是指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健康状况、身高、人种、地址、头衔、职业、学位、生日、特征等可以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该个人信息。识别包括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所谓直接识别就是通过直接确定本人身份的个人信息来识别, 比如身份证号码、基因等;间接识别是指现有信息虽然不能直接确认当事人的身份, 但借助其他信息或者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仍可以确定当事人的身份。一般而言, 姓名可以构成“直接识别”, 但在有几个相同姓名的人的情况下, 还要依靠生日、地址、职业、身高等信息才能识别。 (2) 个人信息的主要特征有:第一, 个人信息为个人信息的主体拥有, 这是个人信息的主要特征, 也是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前提。个人信息主体是其所拥有的个人信息可以作为数据收集、处理的自然人。第二, 可识别性特征, 是通过个人信息的内容, 经过判断可以确定个人信息的主体。这个个人信息的重要特征, 是明确个人信息内容和范畴的客观标准。第三, 价值性特征, 个人信息是有价值的资源。由于个人信息具有可识别性, 可以非常方便的了解个人信息主体的生活习惯、个人需求等, 从而创造可能的获得利润的机会。信息的价值在于创造更大的价值。个人信息保护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非常广泛。采用自动或者非自动处理方式进行个人信息的收集、录入、加工、编辑、存储、使用、传输等都属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 (3)

二、公共行政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

改革开放前, 我国是一个高度集权化和组织化的国家, 政府包揽一切, 政府权力几乎控制了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共领域得以无限扩张, 私人领域则所剩无几。在全能政府模式下, 几乎不存在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 而改革使得社会结构开始变迁, 公民的自主意识增强, 个人信息保护也逐渐成为必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对个人和企业的控制越来越松动, 个人和企业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政府的逐渐转型, 政府不再力图控制个人、直接操纵经济运行, 而是致力于为维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的整体福利发挥国家权力的积极作用。具体到个人信息保护这个问题, 对个人信息的自主支配体现了个人自由, 激发了个人的自主性。 (4)

国家机关, 特别是行政机关, 是个人信息主要的收集和掌握机关。国家机关收集或处理个人信息, 往往是出于行驶国家权力或者履行国家职责的需要, 以国家强制力为背景, 个人资料本人常常处于相对服从的义务地位。每个人从一出生到死亡, 一直都处于政府的管理和监控下, 出生证、身份证、户口薄等都详细记录了个人信息。这些资料无疑为使政府工作提供了便利, 但资料本人却经常无法知道谁收集和利用了这些个人资料。这些脱离资料本人的资料, 处于权利失控状态, 难免会给个人的合法权益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当今世界, 尤其是由于计算机和其他电子科学技术的发达, 使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变得更快捷、更便利, 我们能够处理过去无法企及的范围广泛而庞大的信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 政府仍然是社会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 计算机网络的运用更是加大了这种危险, 如今许多政府部门都像深圳市卫生部门一样, 将管理和服务对象的个人资料集中起来, 建立起各种各样的信息库, 在相关单位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避免了重复登记,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省了行政成本。但是, 如果对信息安全把关不严, 对其掌握的个人信息缺乏保密和监管机制, 就会导致一些群众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出去。公民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政府部门, 是出于对政府的信任。政府部门从接纳公民个人信息的第一天起, 就被赋予了为公民保守秘密、防止群众信息受侵害的“把关人”角色。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当好这个角色, 不仅辜负了群众的希望, 失去了政府的公信力, 更会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干扰。

三、行政主体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的原则和要件

作为管理的基础、决策的依据, 个人信息是政府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行政机关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对执行政府职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 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干预应有所控制, 行政机关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需尊重法治环境下进行, 不得超出必要的或法律许可的范围, 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和要件。

1.符合法律要求, 在职权范围内进行

这是国家机关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的首要条件。公共行政机关收集、保存、处理、传递和利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 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作出。国家机关的职权, 亦是国家机关的职责, 指的是各行政机关或其他执行公务的组织必须在其法定的或授予的职权范围内活动时, 在自身任务、权限或管辖等范围内所掌握的业务或事项时, 方可为一定目的收集、处理、利用个人信息。如果该行政机关没有相应职权, 则不能进行相关的个人信息收集行为。任何一种行政行为, 都必须符合职权法定原则, 否则, 其行为即为非法。这里的法定的法要从广义理解, 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命令、地方法规、国际条约、政策等。

2.符合特定的职责事务或者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服务的目的

个人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利用时, 都必须依照明确的目的进行, 不得在没有特定目的、超出特定目的或任意变更特定目的的情形下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收集时, 其目的要明确, 其后的储存、变更、传输和利用个人信息应与收集时的目的相符, 不得为其他目的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和利用。对于国家机关来说就是公共行政机关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时, 必须符合职责职务的要求, 或是为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而进行, 非此目的, 不得私自收集、处理和利用。例如, 人口普查工作人员在上门普查时, 看到一居民清新独特的家居环境, 遂询问其装饰艺术爱好, 这就是超出本身目的的不当收集, 该居民就有权拒绝回答。 (5) 另外, 除非有特定目的或法律有明确规定, 国家机关只能依据收集时的目的储存、变更、传输和利用个人信息, 不得为其他目的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和利用, 不能将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传递给其他公共行政机关或私人机构。

3.告知或经信息主体同意

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是代表人民来管理国家, 公民就必须充分获知与国家管理有关的各种情况。政府在与公民的行政互动中掌握了公民的大量个人信息, 公民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处于透明状态, 其个人信息可能受到侵害, 因此, 行政机关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 应当充分告知信息主体, 并征得信息主体明确同意。管理性的收集行为是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 相对人只有配合的义务而无拒绝的权利, 国家行政机关只须履行告知程序即可。行政机关的服务性收集行为, 更多地是为私人主体或特定群体的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不大, 应遵循私法意思自治原则, 要有信息主体的同意才能进行。 (6) 信息主体的同意原则上应以书面形式做出, 也应允许特殊情况下非书面的形式。如紧急情况下进行个人信息收集时, 可以是口头同意, 事后再补做书面同意。

4.保证信息的完整正确、时新和安全

行政机关掌握的个人信息应保持完整、正确和时新, 即收集的信息应保证全面和无遗漏, 信息必须与信息主体的事实相符, 为特定目的收集的信息应保证时新, 只有随时更新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正确。此外, 行政机关在收集、存储、使用过程中都应指对个人信息采取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 以防止资料的丢失、毁损、利用和揭露等危险发生。信息安全既包括信息本身的安全, 又包括信息媒介的安全。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个人信息, 在网络化的情形下, 利用计算机技术归类和匹配为各种数据库, 可以轻易而迅速的复制、清除, 由于行政机关信息资源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成为网络窥探者的首选目标, 因此, 行政机关应当采取适当的行政性、技术性及物理性保障措施, 保障记录的安全与保密, 防止可能对记录的安全与完整造成的任何潜在的威胁与损害。 (7)

四、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既影响了公众的日常生活, 也对由其个人信息安全维系着的各项法定私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行政机关对与个人有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利用时, 应加以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否则, 与个人有关的信息几乎都会遭到泄露, 从而导致实质上无视私生活的结果。因此,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免受行政主体侵害, 从20世纪70年代起, 许多国家开始制订有关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1970年原西德黑森州《个人资讯保护法》, 1974年美国《隐私权法》, 1977年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 1982年加拿大《隐私权法》, 1984年英国《数据保护法》, 1990年日本《关于保护行政机关与电子计算机处理有关的个人信息法》等。

我国虽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进行了立法的规定, 但从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来看, 还是缺乏一部统一的、专门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对于哪些信息属于个人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合法使用、对于不正当使用如何追究等根本性问题, 却缺少相应的规范。要用法律规范上述问题, 需要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文件。并且我国目前的个人信息保护主要范围为个人隐私信息, 且主要表现为当个人隐私信息受到违法行为侵害时的一种事后救济机制。而在个人信息的获得、收集、持有、使用、营销等环节, 都还没有相应的管理保护机制。 (8) 因此, 必须加快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进程, 构建对公共行政机关的个人信息行为加以有效规制的各项具体制度, 以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和权利。

参考文献

①刘延春.深圳四万孕产妇资料被打包卖[N].南方都市报.2008-6-10 (第一版)

②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83-85

③郎庆斌, 孙毅, 杨莉.个人信息保护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5-21

④徐菂.从行政法视野下看个人信息的保护[J].魅力中国, 2008, (10) :75

⑤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54-156

⑥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57-158

⑦刘巍.论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J].行政法学研究, 2007, (2) :31

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 篇3

关键词:个人信息;滥用;行政保护

一、我国个人信息滥用的现实和立法保护现状

个人信息是一切可以识别本人的信息的总和。个人信息是与个人有关联的属人或属事的信息,所以不仅具有外在、物质的特征,内在、思想状态等也包括在内,如财产状况、家庭生活等信息。传统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编号、指纹、婚姻、家庭、教育、病历、职业、财务情况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该个人的信息资料。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还包括许多新兴个人数据,如个人电子邮件地址、网域名称、网上银行的通行密码、博客地址等信息。

(一)公民个人信息被滥用现象十分普遍

(1)信息泄露的源头。信息泄露的源头主要是地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机构中的人员。这些供职于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掌握了一部分公共权力他们有机会接触、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

(2)信息收集平台。信息收集平台是整个利益链条中的中间环节,他们的主要获利途径是赚取差价,组织形式包括QQ群以及其他网络平台。他们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大容量的数据收集平台,成批量的购入个人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卖给非法调查公司或者商业机构,通过赚取差价获得经济收益。

(3)非法调查公司和商家。这个环节是整个利益链条的最后一环,也是获利最大的一环。他们通过网络从信息平台中购买大量的个人信息,进行公民信息调查和推销各种商品、服务,直接盈利。

(二)我国现有立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规定如前所述,我国对个人信相对于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而言,严重滞后。从立法上来说,我国直接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等数量极为有限。

(三)我国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1)个人信息保护缺乏统一立法。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在需要。导致我国目前公民因个人信息出现的各种权利侵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没有统一的、专项的立法。

(2)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机关的空缺。由于我国长期缺乏对隐私保护尤其是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传统,个人信息侵权问题十分突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一个方面就表现在为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使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必须设置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个专门机关负责该执法事务。主要对行政机关对于釆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的依法监督管理。

(3)我国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缺少统一原则。在我国目前出台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中,明確规定了八项原则,虽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原则的确立提供了指向,但却将适用对象明确限定为“除政府机关等行使公共管理职责的机构外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如电信、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服务机构”。将政府机关及公共管理部门排除在外的方式,再次突出了政府机关及公共管理部门对个人信息收集、处理、保护的无规制、无原则指导的状态。

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完善个人信息立法迫在眉睫。目前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而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颁布的《隐私保护和个人数据跨国流通指导原则》(1980)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八项原则。我国应在遵循个人信息保护的八项原则基础上,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范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立法模式、保护原则、法律责任,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一)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立法

总则和分则,总则即“普遍和共同的规定”,分则包括公务机关的资料处理、非公务

关和参与竞争的公法企业的资料处理、特别规定最后条款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统一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虽然早在2003年,国务院信息办就委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课题组,承担《个人数据保护法》的研究课题,并草拟了一份专家建议稿,但时至今日,这部法律仍未出台。在全国性立法迟迟未出台之际2012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

笔者认为,我国应当积极顺应国际潮流,尽快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来保护网络个人信息,规范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传播等活动,该法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就我国而言,国际上的成熟做法为尽快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提供了蓝本,我国应在遵循个人信息保护的八项原则基础上,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范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立法模式、保护原则、法律责任,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2)界定个人信息保护主体的义务。个人信息保护主体包括公权力主体和私主体,其义务包括,第一,明确并限定信息使用目的;第二,将信息处理及使用情况告知信息主体;第三,经信息主体本人请求或主动向信息主体告知信息的内容及信息收集,处理,利用等相关程序和事项,向社会公开信息收集,处理,利用等相关程序和事项;第四,在收集个人信息后,应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归档并保存,保证信息质量,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信息安全。

(3)规定信息主体的权利。信息主体是指个人信息的所有者,其权利包括:①决定权,②知情权,③信息获取权,④更正权,⑤封锁权,⑥删除权,⑦获得救济权等。

(二)成立专门的个人信息监管机构,加强监管

我国可以考虑借鉴国际经验,成立专门的个人信息监管机构,目前,较为现实的模式是在国务院层面成立统一的个人信息监管机构,该机构必须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在人力、财力、物力有充分保障,独立于其它行政机关,并行使以下职权,制定规章和细则,对全国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指引,提供信息,向信息处理涉及的当事方提供相关信息,公布年度报告,对其执行活动及典型个案进行总结和评析,受理当事人提起的有关信息处理的控诉。

参考文献:

[1]刘飞宇著.行政立法的正当性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齐爱民著.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公司内勤个人述职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我于2014年3月14日加进,三个月试用期后顺利转正。

从加进***后到2005年7月1日,一直在***部分,后***部分与***部分合并为深圳分公司后,***部分职员也随合并同一回***部分经理***领导。

二、工作情况

1、在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兼任部分内勤,在此期间能认真负责的做好本部的内勤工作,包括:立案登记、案件及部分用度登记、出具业务结算表。2、2014年主办案件16起,协办17起,主要是一些小额案件和代查勘,主要案子以下:

***酒店暴雨案:由于对建筑装潢如何修复不熟习,加上保险公司的意思想拒赔,所以想等被保险人提供修复方案后再行定夺比较稳妥,这样

就致使很被动,而现在被保一直未能提供具体索赔资料,所以案件一直无进展。好在同被保和保险公司双方沟通较好,虽一直未结案,双方对我司暂无异议。

***市场水湿案:由于被保开始期看值比较高,索赔金额14万多元,而终究赔付为3万多,虽被保签了确认书,我司已出具公估报告,但由于被保不愿意专程往东莞气象局拿气象证明,致使本案公估费一直未能到帐。

***家私厂火灾案:当时和***在解封后到第一现场进行查勘,由于本案触及东西多且相对复杂,加上又是第一次做火灾现场的查勘,很多地方做得不够仔细,致使中途出现了很多题目。后由于***离职,本案由我重做核损方案,在9月份约定三方谈判后弄定结案。

***被盗案:此案在**的指导下,进行得比较顺利,但由于保险公司对一部份被盗物品是不是属于保险标的存在分岐,致使对我司的初步核损方案一直未有答复,该案尚在跟进中。

3、为完成公司交给的公估费未到帐催收工作,积极与保险人联系,现已完成公估费到帐数共111,553.00元;另有4310.00元的应收公估费已和保险公司沟通好,近期应能到帐。

4、认真参加公司的各种员工培训和活动,以增进本身业务水平的进步;

行政内勤的基本职责 篇5

2、订单、发票信息录入相关系统

3、每月月初开票系统清卡,每月最后一天统计开票汇总和作废发票清单

4、每日上报资金报表、销售表、采购表

5、网银付款、每月打印银行回单

6、公司日常单据审核、编制凭证、生成报表

7、维护平台信息

8、制作合同、授权书

9、未开票统计,跟催业务员及时开票

10、每月25号前汇总业务员的后三个月的计划并邮件发相关人员

行政内勤的岗位职责 篇6

1、公司日常行政管理的运作;

2、负责公司的档案管理及整理各类文件、资料及统计管理工作;

3、人员的录入;

4、管理安全生产和消防;

5、协助经理对各项行政事务的安排及执行;

6、完成上级交给的其它事务性工作。

任职资格:

1、二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家住附近,******,年龄40岁以下;

2、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文秘工作等相关知识;

3、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工作细致、负有责任心;

行政内勤的个人述职报告 篇7

一、行政执法水平对个人用汇环境的影响

自《办法》出台以来,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同时出台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以及在相关网站主页上发布具体问题的解答,《实施细则》的出台使基层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据可依。

(一)转变执法观念,提升执法水平是优化个人用汇环境的必要条件

与以往大多数的法规面向的是企业不同,《办法》面对的个人,因此在《办法》的实施过程中就更加要求外汇执法人员维护行政许可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摒弃权利在握的旧观念,外汇局的任何许可行为与查处行为都要在《行政许可法》的法律框架内,且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行政许可法》的法律框架下更好地履行外汇管理监管职责,作为行政许可的具体实施者就要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彻底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个人用汇的软环境。

(二)依法查处违规行为是优化个人用汇环境的前提条件

《办法》中规定的大多数的办理和审核环节都在外汇指定银行,因此要加大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外汇管理部门依法对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宛如一个“清道夫”,不仅使违规的外汇指定银行受到了惩戒,而且净化了个人用汇的环境,直接影响到个人外汇今后的发展空间。通过检查层次不断深入、处罚力度不断加强,居民、非居民个体自觉守法意识增强了,外汇指定银行的经营行为规范了,个人用汇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个人外汇的发展空间得以拓宽。

(三)严格审核、规范管理是优化个人用汇环境的基础保障

个人结售汇业务的开办需要由外汇局审核,外汇局在审核市场准入时需要严格把关,使那些具备软硬件条件的银行网点加入到业务办理的行列中来。由于大多数的审核环节都是由外汇指定银行来完成的,因此外汇局需要加强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现场及非现场监管的力度。通过外汇局的行政许可,严格审核及对外汇指定银行的业务指导和监管,可以创建良好的个人外汇管理的环境。行政许可已深入到个人外汇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格审核、规范管理是优化个人用汇环境的基础保障。

二、目前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一)发现查找问题难

一是个人外汇征信体系尚不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存在困难。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尚在建设之中,个人的外汇征信信息更是无从查询,个人结售汇系统仅能查询到自系统上线(2007年)以来的个人用汇情况。二是业务量大,查找发现问题困难。个人结售汇的特点是金额小、笔数多,如此大量的结汇在外汇局有限的人力情况下要想从中发现问题,发现其中有关联的业务比较困难。三是个人规避个人外汇管理的手段多样,且不断在翻新。

(二)政策法规本身存在薄弱环节和盲区

《办法》的出台简化了个人外汇收支手续,便利了个人外汇收支活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办法》尚存在薄弱环节和监管盲区。一是个人现钞管理还存在超限额提钞用途证明不明确,操作难和外币现钞存入与结汇管理存在宽严不一的问题;二是个人资本项目管理缺少配套措施;三是邮政储汇局外汇业务、外币代兑点的个人结售汇业务、外币卡业务成为《办法》监管的盲区。由于这些薄弱环节和盲区的存在使得外汇局在行政执法的时候没有执法依据。

(三)行政执法调查取证难

充足、有效的证据是确保有效实施外汇处罚的依据和事实基础,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因受种种因素影响导致调查取证工作开展不畅甚至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留存资料少。目前在限额内的个人结售汇业务仅留存身份证复印件,一但外汇局发现异常也无其他资料佐证。二是违规行为表面合理化。由于限额内的结售汇管理宽泛,因此很多违规行为采取绕道的形式,使得业务表象显示符合规定。三是涉外监管部门合力不足,影响调查取证。个人外汇管理涉及面广,有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之分,更区分现汇、现钞的不同,由于不同的项目所需的材料不同,取证涉及的部门较多。但目前各部门往往各行其政,信息沟通不畅,外汇管理部门难以及时取得必要的信息、资料,使调查取证工作陷于被动,延误了查处的最佳时机。

(四)行政处罚执行难

一是对违反《办法》的外汇指定银行进行的处罚主要是针对单位进行的处罚,而对外汇违法违规行为责任人的处罚措施没有明确的规定,无法触及违法违规分子的痛处,甚至造成个别违法违规行为责任人轻视外汇行政处罚,导致外汇行政处罚执行难。二是《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对违反《办法》违规办理业务的外汇指定银行如何进行处罚,处罚的额度是多少。三是执行手段软弱。目前外汇管理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当事人若不主动履行处罚决定,外汇局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在我国公民和法人守法意识普遍不高,存在连法院判决都不愿自觉履行的状况,外汇处罚执行也就很难得以及时、有效地实现,极大削弱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四是外汇违规主体拒绝履行处罚决定。一些违法违规企业抗拒性强,对查处事实、处罚决定不认定,既不提出复议申请或行政诉讼,又不执行处罚决定。对这种情况,外汇局制定的《检查处理违反外汇管理行为办案程序》规定,先是对其加处罚款,若加处罚款未果,则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如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强制执行费用如何列支、强制执行实物如何变现等问题在《程序》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实际执行操作难度较大,效果不理想.

(五)本外币一体监管尚未实现

随着开放经济的不断深化,对外汇的监管已由外币延伸到本币,但目前外汇局对本外币一体化监管的手段严重缺乏,外汇局批准外汇指定银行办理个人结售汇业务后,对结汇后人民币跟踪检查缺乏法律依据。在执法检查中,一些外汇指定银行以为客户保密和外汇局不属《金融机构协助查询、冻结、扣划工作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为由,对外汇检查人员检查人民币账户、了解人民币去向产生疑惑。由于外汇局行政执法权的限制,影响了本外币一体监管的效力。一些失信行为不能受到应有惩戒,外汇管理法规的警示和威慑作用不能充分体现,使个人用汇环境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三、加强行政执法,对个人外汇使用实行有效监管

(一)进一步改善外汇执法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大《办法》的宣传力度。全社会知法守法,是外汇执法的基础。要通过新闻煤体、宣传栏、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宣传外汇法律法规及违法行为后果,督促个人合理、合法、规范的使用外汇,督促各外汇指定银行合规办理业务。二是要协调好与执法对象的关系。本着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注重服务,寓执法于服务中,为银行的正常经营和个人的合理用汇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的外汇金融环境。三是增强外汇监管部门合力。通过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传输交流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外经、工商、海关、税务、外汇等涉外经管部门应加强联系与沟通,对外汇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形成外汇监管合力,有效打击外汇违规行为。

(二)加强个人外汇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是金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加强个人外汇信用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个人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开展全民诚信教育,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继续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树立全民信用意识,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氛围,缩小失信行为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要多方联合搜集整理相关数据信息,建立相关系统,使个人的历史用汇信息做到有据可查。

(三)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相互配合,建立个人用汇环境维护的长效机制

外汇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发挥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在监管执法中的各自优势,努力实现从“人治”、“权治”到“法治”的过程转变。对于各申请开办业务的网点做到成熟一个开办一个,并且逐步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在业务开办的过程中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的监管,避免“全盘统管,只管不监”的做法,做到该管的严肃管理,该放开的简化程序,维护个人用汇环境的稳定。

(四)严格外汇执法程序

规范外汇行政执法程序是指外汇管理机关实施外汇行政执法行为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间和顺序。外汇管理行政执法程序最重要的原则和特征是程序法定。其中,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严格法定程序。行政相对人对外汇管理机关所做出的决定,享受陈述权、申辩权;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国家赔偿等权利。《行政处罚法》规定,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外汇检查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前,不按法定程序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申辩权、听证权、复议权、诉讼权,或者将《外汇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与《外汇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时发出,或者未等当事人提出听证请求的法定期限届满,就发出《外汇行政处罚决定书》等行为,都是不合法的。因此,在实施外汇行政处罚时,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告知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以及其所享有的法定权益,防止违反法定程序现象的发生。二是公开办事程序。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约束力的重要制度,将外汇执法依据、执法信息、处理决定、执行裁决等公开,对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外汇管理行政执法权的正确使用具有重要作用。三是遵守时效制度。《行政处罚法》等对时效均有规定,对外汇管理机关提高行政效率同样提出了要求,所以,外汇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时效期实施处罚。程序性制度对规范外汇行政执法权起着重要作用,外汇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都应该严格和规范外汇管理行政执法程序,以达到依法治汇的目的。

(五)强化执法手段,完善处罚机制

行政内勤的个人述职报告 篇8

好的,这样可以最快速的取出物品,尤其是仓管员不在工时。第二个作用就是,可以便于整顿仓库,做到最好的最合理的使用仓库。

2.建议;OA最优化的使用,好多作用都没有利用起来,是

很可惜的。辟如,OA上物品的借用。这样的资源不利用是很坏的浪费,利用好我们的OA一定可以很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故,也许可以提供一次OA是使用的课程,让大家都会使用。

3.建议:固定资产管理不要太乱,做到相对固定之外,逐步

减少特殊,便于管理和维护。另外一个小细节,就是及时的更新资产贴。(资产贴都是用不干胶纸打印,模板在D盘——行政内勤——行政内勤工作表——资产登记卡新模板)

4.行政内勤的工作思路:第一,及时有效的帮助家人(家人

上一篇:减免税进口处罚案例下一篇:中职述职报告范文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