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活动总结(精选10篇)
学***活动总结 篇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呼图壁县第二中学思品教研组促学活动总结
思品教研组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促学活动,现将总结如下:
一、体验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交流反思,学生感悟提高快。
思品组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坚持以《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国家、自治区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为指导,以本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托,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统筹安排。进行一次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不仅达到对我校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而且给予学生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激情。
二、活动体验,提高学生能力。
为了加强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各民族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认同”观念,在九年级开展了一次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政治小论文评选活动,并将优秀作品上报教育局参加县级民族团结论文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最后,我们会不骄不躁,吸取经验及教训,把促学活动继续发扬下去,不断发展,使学生乐学、好学、勤学。
学***活动总结 篇2
人类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说到底是人与对象的关系,这种人与对象的关系应用于文学创造,则是一种诗意情感关系。这里所说的“人与对象”,从人的生活活动来讲,是人和自然的交换过程。在生产劳动中,一方面,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了的自然:“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1](P1562)另一方面,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如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李白的“相看两不厌,独爱敬亭山”。最有意思的要算杜甫的“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重游”;花也绽开了笑脸,柳也扭起了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的再一次光临。这些拟人化的描写,使大自然都带上了人的情怀。
白乐天更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P26)人在旅途,只不过是一匆匆过客。江山依旧,人事依然,诗人的情怀是满脑子都是江南的影子。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毛泽东九十年前的宏伟蓝图,诗人的构想如今已成为现实。
从以上诗句,我们都不难看出,在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总是以自身的意念(本质力量)来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脱离原始的粗糙状态———人格化,创作上叫做“拟人”;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
有人不禁要问,大自然不也给其它动物提供了一个场所吗?而且,有许多动物也晓得巧妙地利用自然。蜜蜂做的蜂房,河狸筑的土屋,蚂蚁造的蚁巢,人类的能工巧匠也得好好研究一下。难道它们也都可以过上诗意的情感生活吗?非也。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那些动物尽管也可以根据自身遗传本能作用于自然,对自然(实际上只能算是自身周围环境)进行改造,但无论经历多少年的演进,它们都不可能使自然脱离原始的粗糙状态———己化。因此,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由的关系。
这里所讲的自由,不是那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而是一种有对象的自由。也就是说,我可以追随你、模仿你,但我不会被你所控制。我在追随你、模仿你的过程中,可以加进我自身的主观意念或因素,对你进行改造。比如:人的视野比不上高飞的鸟儿,但是,人模仿鸟儿发明了飞机,如今已能航空、航天。
动物的那些感觉都源于自发的本能、人类的发明创造却来自自由的天性。或者说,人的某些方面的具体的感觉能力可能不及动物,但人可以根据条件自主选取对事物感觉的角度。《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感;齐白石画中偷吃灯油的老鼠,“梦破鼠窥灯,露送晓寒侵被”,作为夜的静寂的点缀,此处的小老鼠则成为艺术作品中可爱的小生灵;在迪尼斯乐园,米老鼠更是人见人爱的大明星,有谁能抗拒米老鼠那精灵般的魅力呢?
正是由于人对自然保持了那样一份清纯自由的关系,人的感受也就没有边际,就不会被束缚在本能感觉范围之内了。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诗意情感关系。
清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绦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诗中写出了秋日江上渔父独钓的潇洒与逍遥———一个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小舟,一支钓杆,一边唱歌,一边喝着酒,潇洒中含有几分孤寂,孤寂中显出几分萧瑟。表面上是写一个人独自在船上钓着鱼,其实是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对话,通过钓鱼这一特殊方式,实现人的诗意情感的内涵需要。
关于这一点,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不经意中吟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3](P252)经海德格尔的借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尽管海德格尔因赞颂希特勒而为人所不齿,但他这一句名言的借用,却是他人性的光辉闪现,仅此一句,世人就足以原谅他了。
古往今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世界与洪荒何分?与动物何异?
唯有诗意,哪怕是一点点,便构成了人与世界的分界。当人类第一次拿起石块作为工具的时候,他们是否感觉到了美,我们不得而知。
而后,当人类不经意间用粗糙的石块和尖利光滑的石块进行工作时,他们明显感觉到了不同,这个“感觉不同”可谓是人类的一大发现,因为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尖利光滑的石块更好用,更完美,这样一来,人类的眼睛终于第一次睁开了。
睁开到什么程度呢?“天下有大美而不言”,[4]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不是不讲,而是讲不出来。怎么办呢?王国兰在《等待玫瑰》中写道:“当我遇到第二个相恋男孩大桐的时候,看得出他是一个纯粹的男孩,那带着女态美的凝眸,真是纤尘不染,夸张地说,那一望中让我看到的是———万里蓝天!”你看,这开眼一眸,不仅点亮了女孩的悠悠心灯,而且照亮了女孩整个心灵世界。对这个女孩而言,她已经再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形容那一眸给她带来的无比甜蜜,惟有借助大自然来述说心扉:万里蓝天,多么纯净而又辽阔,多么悠远而又迷人。和这样的凝眸相遇,和拥有这样凝眸的人相恋,那真是如梦如幻、如画如诗,大可以创造人间最充足的物质财富,大可以营造人生最美好的精神家园。到了这样一种境界,我想,你就是不想成为诗人恐怕也都难了。
有这么一首小诗《悄悄》:
悄悄/瞥了你一眼/你的倩影/从此映入眼帘
悄悄/留意你一回/你的形象/从此铭刻心间
悄悄/寄给你一首诗/从此/却害怕再撞见你
悄悄啊悄悄/只好/悄悄地企盼/悄悄地惦念/悄悄地不安/悄悄地祝愿
但愿———/我的心恋/能够/悄悄、悄悄、/进入你的梦
这种诗意的心灵流露,似一泓清泉,明净如镜;似一壑溪流,奔突出山;似一条瀑布,壁立千仞;似一湾海浪,气象万千。这种人与自然的诗意情感关系,在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
二
生活活动特性引起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个论断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说,生活活动的哪些特性会引出什么样的结果呢?答案可以包括整个社会人生,而文学创造自然也是其中之一。那么,生活活动的特性是怎么样引出人的文学创造的呢?
(一)人的自觉意识引起了合规律性的文学创造。
这里所说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要合乎或遵循这一规律的。
直观地说,人与动物的活动都必须服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只是多了一种自觉的意识。恰恰由于人多了这个自觉意识,在活动的合规律性上才与动物有了质的不同。动物只是“按照规律”来活动,是自发的本能。比如,大多数食肉野兽都是昼伏夜出,而且会按照来的路回去,猎人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在发现野兽脚印或粪便的地方安上套子、埋下夹子或挖个陷阱,或者邀上几个猎人组成火力网,往往收获颇丰。
人“懂得按照规律”来活动(即自觉的天性),这样,人在活动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生活的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把这种智慧和能力用到文学创造上,则会懂得按照创造规律进行创造,包括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这是后话。
(二)人的能动意志引起了合目的性的文学创造。
这里所说的“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
人的合目的性活动,意味着人的活动是出于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不会像动物那样囿于“规律”的束缚。人能自觉地掌握规律,自由地运用规律来表达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计划。在三清山,“巨蟒出山”、“企鹅仙桃”、“女神峰”等景点的命名,人的能动意志起着决定作用,引起了按人的意念合目的性的创造活动,因为这些景点本身并不见得就是巨蟒、企鹅等。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是多种修辞手法。
以上事实都印证了这样一个经典的美学命题:“描绘一副美丽的面孔”和“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车尔尼雪夫斯基语),前者本身就是“美丽”的,要进行描绘,只能遵循其本身的“规律”,尊重生活的事实,不能主观随意,要“合规律”。后者是带有目的性的,即:“美丽地描绘”,这就意味着人在描绘时可以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能动意志,进行“合目的性的”创造。
三
与前面人与自然的诗意情感关系和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相比较,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要让人的本质力量(主观意志)充分地得到显现,换句话说,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生产活动,或是精神的创造活动,都是人的意志的表现,从精神创造活动方面来讲,文学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
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主观意志)的确证,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表现。
(一)在自然这一审美对象面前,人可以通过“自然的人
化”使得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作为主体,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自然这一审美对象面前,还没有想到超越它们的奢望,更多的是羡慕、学习它们。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做动物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我们学会了歌唱。”[5](P28)所有这些,都给人类以创造的快感———可以利用自然为我所用,使对象被改变得更符合我的要求。
当人们能够将外部世界的事物逼真地描绘在纸一类的东西上,凝结在文学上,那就是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其获得快感更是异乎寻常,因而也激发人们去作更好的尝试。故而创造活动层出不穷,原始而又洪荒的自然变得愈来愈人化了。
(二)通过对文学创造和欣赏,人的本质力量可以让“人化的自然”尽情地展现出来———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以时代发展为例,人类从洪荒年代到公元1640年,经历了第一次革命———农业革命;从1640年第一台蒸汽机的发明到1954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第二次革命———工业革命经历了300多年;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是为第三次革命———信息革命,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带来了双重结果:一方面是财富的急剧增长,人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和展现,另一方面则是人与自然的分离日益加深,人的异化更趋加重。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对人的异化问题尤其敏感。因为有可能带来创作的革命,他们把对社会的批判诉诸笔端,于是现代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派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的、另类的、新新人类等文学流派应运而生,高扬的都是对社会丑恶的揭露和批判的大旗,意在寻求一种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甲壳虫”,王蒙的《活动变形人》,谌容的《减去十岁》,都把自己的视野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终于发现———“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开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语)。
心灵,作为内在的“宇宙”,是那样的辽阔而又神秘,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领地,一个变幻莫测的看不见的精神空间。可以说,人的心灵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中最难认识的。人一旦觉悟到这一点,那无疑就是精神境界的升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等待玫瑰》中的女孩子,面对男友的凝眸,发出一声内心世界的呼喊,其实质也还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回归自然”。“万里蓝天”常有,而那种“女态美的凝眸”却不常有,于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以笔端”(陆机《文赋》)。想象的翅膀可以引领人们遨游于审美的王国,在诗意的世界中流连忘返,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显现。
摘要:人类文学活动的基本美学意义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应用于文学创造, 则是一种诗意情感关系。它引起人的自觉能动的、合目的性的文学创造, 让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地得到显现。换句话说, 人的生活活动, 无论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还是精神的创造活动, 都是人的意志的表现, 从精神创造活动方面来讲, 文学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 并因此而呈现其美学意义。
关键词:文学活动,美学意义,人的本质力量
参考文献
[1]辛弃疾.贺新郎.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白居易.忆江南.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3]杜任之.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M].三联书店, 1980.
[4]老子.道德经.
“导学活动单” 篇3
关键词:导学活动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导学活动单是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赋予新的内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使用导学活动单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知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结合一些具体教学实例浅谈导学活动单的应用心得。
三、学生“看不到”的,教师作“点补”
导学任务后,对于学生“看不到”的,要重视“引导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容易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从而去探究问题。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对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的问题,学生自学后,一齐说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显然,学生局限于书本介绍的剪法,而没有从其他的角度思考问题。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盲点,添加一些探究材料“点补”给学生去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以下学习材料单逐步完成学习活动。
1. 想一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书上是“沿着高剪”,如果不沿高剪呢?
2. 剪一剪:不局限于书上说的剪法,从其他角度思考,动手试试剪剪看!
3. 拼一拼:这些展开图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呢?可以联系你画的过程想一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能发现的要放手让他们去发现,为了使他们的发现富有成效,更有深度,可以如以上片断中那样给他们提供一份学习材料单,以活动要求的形式让学生明确探索的思路。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也说明了他们已有的水平能够适应这样的开放设计。交流中呈现了他们的思维状态:(1)我发现,如果斜着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2)我随便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不规则图形;(3)剪成的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3)剪成的不规则图形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显然,这样的学习减少了教师的介入,但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探究空间,在尝试、讨论、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本课的难点解决了,学生的智慧也得到了增长。我们知道,智慧是悟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只有像这样,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导学活动单的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
研学旅行活动总结 篇4
在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和充分准备后,我校决定组织初中部,高
一、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于3月29日到烈士纪念碑前瞻仰烈士活动,早上7点,所有的学生早早的来到学校集合,他们排好队有秩序的走向的烈士墓。虽然已强调纪律与安全,但学生第一次出来,我们老师还是感到责任的重大。首先开始的是献花送祝福,我们每个人手捧鲜花,默默许下对烈士们的美好祝福。紧接着是同学和老师们依次留言,写下对革命先烈的诚挚祝福,感谢先烈们的无私付出。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时至今日,我们仍能触摸到先烈们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先烈们呼吸的频率。整个活动,虽然历时不长,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不仅在思想上受得了一定的教育,在心灵上也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这次活动的开展既是精神上一次有意义的引导,又使同学们明白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的重要性,认识今天学习生活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同学们在今后生活中勤奋学习,勇敢迎接困难和挑战,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总结 篇5
海港区杜庄学区第一小学
遵照上级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宪法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在此方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高度重视,全员动员
法制宣传教育历来就是我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月初,我校专门利用行政会研究法制教育的活动方案。由校长主抓,安全办主任专门负责,制定了活动方案。然后通过校会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让全体师生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这项活动,从而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教师树立知法守法的意识。
二、以手抄报、广播、课堂为阵地,向师生进行法制宣传 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接触到法制教育,我校在全校班级中进行了法制宣传中队会评比活动。要求每个班级都要开展一次关于法制教育方面的主题中队会,内容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新小学生守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主。同时开展手抄报评比、国旗下讲话等活动,提高学生们理解法律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在校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法律观念。
三、利用校园,播放法制录像
我校安全办组织了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我们利用中午播放法制方面的教育宣传片,组织各班学生观看。同时对学生们较为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并对问题进行解决。通过这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了解法制方面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避免了学生们在法制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和错误行为。
四、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12月中旬,我校安排法制副校长在校园内进行法制教育,利用真实的案例,向学生进行了深入浅出地教育宣传。我校还利用家长学校的机会,对广大家长进行了法制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学守则见行动活动总结. 篇6
主题德育实践活动总结
根据苍溪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的相关文件要求和我校德育工作计划提出的工作重点,结合本校实际,在活动之初,就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订了详实的活动方案,根据活动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具体分工如下:组
长——李钊松
副组长——蔺华均 徐泽学 刘勇
成员——向洲元(大队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
在领导小组的组织安排下,这次德育教育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学习,明确了活动目的,同时提出了活动要求: 杜绝学生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让《中小学生守则》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强化学生常规管理,规范学生的言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会学习、讲卫生等各种行为习惯。
各班每周利用班会或其它课余活动时间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不可松懈。对于学生中的不良行为必须密切关注、及时教育、限时改正。每月必须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活动,集中进行常规管理主题教育,将学校的常规管理要求传达到每一名学生。每次活动时,必须收集整理好相关资料(文字、相片、视频等)。
二、学习了守则、规范:
2015年4月份,各班利用晚自习时间,先后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扩展学习了其中“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相关内容。以及各班制订的班规校纪。
三、活动开展情况。1、2015年5月上旬,各班先后主办了一期有关学习《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黑板报,并接受了活动小组的集中检查。
2、五月中旬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测试;中高年级以答卷,低年级以口答方式进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在五月下旬,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仪容仪表、班容班貌大检查,集中整治了脏乱差现象。在检查评比的过程当中,我们学校传统的文明监督岗成员和值周学生,均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让全体学生树立了健康的审美观,形成了以“简洁、朴实”为美的风气,养成了以“勤奋好学、勤劳守纪”为美的审美观,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4、在6月中旬,我校根据领导小组的安排,由文科考研组组织,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以“文明守纪,勤奋好学,争做好学生”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并对优秀学生进行了奖励,对优秀班级进行了表扬,并对优秀作文进行了集中展览。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同时也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5、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期间,各班均进行了“我们要做文明的小学生”演讲比赛。
6、在期末,领导小组,根据活动中的表现,分别评选了“文明班级”——四年级。“先进个人”——
开展活动兴趣盎然学诗词 篇7
一、“命名取号”酝酿蓄趣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的阐述要求学生尝试组织文学社团,其实在班上也可组织成立缩微的“文学社团”,如某个专题方面的学习小组等。所以,在正式进入诗词教学前可发动组织学生成立“诗词学习小组”。即在班级要求全体同学以4~6人组合成立一个诗词学习小组,所有同学均要参加,组员尽量包含“各有专长”的同学,如语文综合素养较高、会绘画或唱歌、能制作课件等。选好组长,并取一个有诗意的组名。同时,建议每个组员各取一个有个性的字或号以显“诗意人生”。在整个过程中,诗词学习小组不能任意变换组员,以保证后续开展活动时诗词学习小组的整体合作及统一。
一般来说学生在分组后为小组取名的时候都很积极,许多小组成员常常为一个字展开激烈的讨论,就怕自己组的名没有其他组的有意蕴。同学们最后定的组名,有些取自古诗词名句,有些融进组员的名字,有些结合组员的兴趣爱好等,每次总能出现许多“出彩”的富有诗意的组名,如“疏星淡月”“鸿雁单秋”“梦圆唐朝”等。而在给自己取字号的时候,如果出现不够积极的情况我就借机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借力激趣。我在简单介绍古人取字与号的基本知识时,就特别向学生强调:字,也叫“表字”,古时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学识、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为地位的象征;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这个时候学生就积极起来了,全班出现一股势不可挡的“查词典,定雅字,取美号”的热潮。
而这些都为接下来的诗词学习铺设道路,酝酿蓄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阐述中提到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诗文。还指出:选修课程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活动就是指在老师的示范讲解下,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又感觉理解最透彻的诗作给同学们讲授,学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机会。
粤选1将唐诗宋词元曲中大家们的作品编为基本阅读课,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题材内容分类编排为拓展阅读课,这样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点。教师先把不同题材的作品与名家典型代表作列为自己示范重点讲授的专题课与名家学习课。专题授课讲明诗词常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分类鉴赏。名家学习课精讲最能体现诗人风格的诗篇。除了这些,其它的篇目则可让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学生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轮流穿插进行。如杜甫诗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诗歌艺术技艺。教师可只讲《月夜》,而其余四首诗让学生自主鉴赏。
三、“寻觅收集”深入研究
新课标指出,诗歌课程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即鉴赏研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的。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势必要找到相应的契机,给予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阅读鉴赏。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动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法,不知道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势必也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归纳掌握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或典故,可以让学生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积累较为丰富的鉴赏知识。布置学生搜集的时机应以教学进度为准,搜集的内容可以有四种:1.单个典型意象涵义的搜集。如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带有“月”意象的诗句,探讨这个意象的寓意。2.相同题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学了第1课王维的边塞诗《观猎》及第6课的边塞战争诗之后,可以让学生收集边塞诗常见意象或典故的有关诗句,然后解说意象寓意和典故内容及含义。3.表现相同思想内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学了第19课言情词三首后让学生搜集整理代表爱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比教师直接给资料会有更深印象,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二)寻觅“唐词宋诗”活动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唐词和宋诗。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有温庭筠,执教唐诗最后一课咏史诗介绍温庭筠时,我重点强调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诗人、词人,他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惊诧于竟有“唐词”时让学生每人找一首唐词和一首宋诗。一些学生搜集到苏轼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时,激动地说“这出自苏轼的诗,而不是词!我可从来没意识到这是宋诗!”“我几乎是又惊又喜了”。
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有点被教材“忽略”的唐词、宋诗。学生在有点意外与惊喜中,增加了阅读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也为后面宋词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寻觅节日诗情”活动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都是有关元宵节的词。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写七夕的。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出现其它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查找内容包括相关节日诗词,节日诗词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制作课件汇报展示搜集结果。
学生在寻觅搜集有关节日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时又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脉相承,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广泛阅读的时候,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阅读鉴赏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尝试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唐诗与宋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诗歌。可采取下列多种形式,如改写诗词:可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选择一首诗或词进行改写,可以把诗改为词,也可以把词改为诗;填词:老师简单介绍填词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每位同学试填一首词。可以给定主题:如以“校园生活”“艺术节”“学语文”为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创诗词。
创作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写歌词:先让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首有关古典诗词的民乐、歌曲让同学们欣赏,之后要求学生以某一古典诗词为原型,改写成一首歌词。老师可以先教给学生简单的方法,如: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曲,确定韵脚(与原韵可同也可不同);灵活变换句式,选用原诗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组,设置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场景或背景故事,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构成一首具有古典韵味又具有现代特色的词作。对于学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级诗集。学生认真进行创作的风气不知不觉也渗透到平时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评比”提高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关于诗歌提到要让学生“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程标准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建议提到“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鼓励学生创办文学刊物。以上活动内容学生本来就有兴趣,如果再加上评比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
(一)笔记展评
在开始诗词学习时即布置整理归纳笔记任务要求,同时预报在适当时候进行展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以“内容丰富,有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图文并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为标准评选最受欢迎的笔记。例如一个同学在积累本上整理归纳历史上一系列的壮志难酬的英雄、士大夫有关诗句时,旁边画了一个仰天长啸的人并在旁边用艺术字写着“爱国忠君如是也”。在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笔记中大都能包含“文学文化常识”“分类知识”“诗歌鉴赏术语例举”“鉴赏步骤方法”“传统意象集锦”这些内容,而这正是鉴赏诗歌所必备的知识。同学们笔记的内容各异,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学了不少的诗词知识。
(二)专题朗诵表演
“专题朗诵表演”活动流程大概为:把粤选1作为范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并确定朗诵主题。按此专题搜集、整理相关诗歌,制作成课件,然后进行专题朗诵表演。学生在欣赏同学们表演时要作出准确的评价,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组与组同学互相观摩,互相评议。
学生最后确定的专题通常有“远游怀人”“军旅战争”“爱国情怀”“登临感悟”“爱的诗篇”“友谊如酒”“珍惜亲情”等等。各专题涉及面很广,准备过程可以说已达到了初步全面复习的目的。另外,当欣赏同学们的“倾情展演”时,也相当于把全书的内容分专题又复习了一遍,学生的分类鉴赏能力又得到一次长足的发展。
(三)手抄报、语文电子杂志评比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一路走来,点点滴滴,感悟与体验,进步与提高,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展示学习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报、编辑展演语文电子杂志活动。
活动还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选择展开对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题材、主题的诗歌进行阅读探究,每个学生把研究收获、心得写成文章。接着小组长组织有专长的组员把本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报”或编辑成语文电子杂志。当“手抄报”全部制作完成时就在班上张贴展示,编辑制作成的语文电子杂志则发布在网上让同学们点击观看。
手抄报、语文电子杂志评比活动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自主读书中不断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科学活泼的语文综合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形式多样的古典诗词的综合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增进阅读量,感受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从而丰富鉴赏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摘要:粤教版和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都选了相当数量的唐诗宋词作品,针对教材特点及新课标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的设定,可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词综合实践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把握学情 创新活动设计 篇8
一、低年级:“趣”中养成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侧重于养成教育,但单纯的自上而下的线性传递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情境首先要有趣味性。为此,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允许他们以玩乐的方式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更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逐步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案例1】模拟活动:会说话的镜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很整洁》)
师:同学们,老师平时如果想知道自己头发散了没有,脸上有没有灰尘,是不是很漂亮的时候,会去照一照镜子,请它来帮忙。你们是不是也这样?今天,老师请来一面神奇的镜子,它要跟我们一起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名字叫做“会说话的镜子”。
(出示一个黑边镜框,老师扮演镜子)同学们,我是一面会说话的镜子。谁愿意让我来照一照?
(学生纷纷举手,师请一名学生上讲台)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xxx。
师:xxx你好!很高兴认识你!让我好好照照你:你的小辫扎得真好,头发一丝不乱;脸洗得真干净,没有一点脏东西;笑一个好吗?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真好看。你的衣服穿得很整齐……你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孩子,我很愿意跟你交朋友。(和学生握手,请她回座位。再请下一位学生继续“照镜子”……)
师:刚才是老师当镜子,谁愿意也来当一当会说话的镜子?(请一名学生扮演镜子)你想和谁交朋友?
(“镜子”请出一位朋友,开始活动……)
师:同学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面神奇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双手做取景框姿势),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整洁的小朋友。快来,跟你周围的小伙伴玩一玩吧!
上述案例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有关行为习惯话题的交流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模拟活动。此活动的亮点体现在一个“趣”字上,它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拟人的方式,将教材中的“死镜子”变成课堂上的“活镜子”。它把原本是“人与物”的对话变成了“人与人”的对话,即以人为镜,在师生、生生的互相观察中,变个人自我评价为同伴之间的互相评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思考、比较、评判,懂得了什么是干净、整洁,体会到讲究卫生的重要性。由于受到老师和同伴的激励,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愿意养成这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在动机。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重“趣”但不唯“趣”,不应把趣味性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否则就曲解了趣味性的原意。如果教师仅仅追求表面的快乐,一些肤浅、短暂的趣味就可能掩盖了活动的价值。须知,兴奋不等于兴趣。兴趣能使儿童调动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地体验、思考、创造,而过于兴奋却容易使儿童无法反思经验,反而得不偿失。
二、中年级:“做”中内化
中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领域逐步扩大,已开始进入多方面生活的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段)》强调,教师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从而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
【案例2】实践活动:送“孤儿商品”回家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文明购物》)
师:同学们,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文具栏里藏着一包饼干、饮料架下塞着一提卷纸、玩具盒上放着一袋火腿肠、速冻汤圆被遗弃在无人认领的购物车里……这些“流离失所”“随处安家”的商品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孤儿商品”。
(课件出示学生参加“送孤儿商品回家”活动时的照片)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送孤儿商品回家”的活动,同学们都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呢?
生1:我和陈诚在家乐福超市里,把食品类和日用品类的“孤儿商品”分别送回它们原来的位置。我们忙得满头大汗,腿都酸死了,真累!
生2:超市的管理员叔叔说,顾客随处丢放商品的现象很严重。每天都要安排人去“收孤”,一天能收十几车数百件的“孤儿”,工作量很大。
生3:我发现有些人拿了肉什么的,最后却不想买了,就随便一放。新鲜的肉如果不及时冷藏,就容易坏掉,很浪费。还有一些小朋友喜欢东摸摸西捏捏,很容易把东西弄坏。
生4: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找到了这些“孤儿商品”“流浪”的原因:有的顾客拿了不想买的东西,就随手一扔;有的买单时发现钱不够,只能退回一部分商品;还有的看到收银口排队的人太多,不愿意等;再有就是看错了价钱,不想买了。所以我们买东西的时候要考虑仔细,不买的商品应放回原处。
……
师(小结):是啊,超市是自主选择商品的场所,我们一定要文明购物,不给别人添麻烦。看见“孤儿商品”,我们不妨多走几步路,多动一下手,把它们送回家。
案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学会换位思考,养成文明购物的习惯,教师独具匠心地创设了“送孤儿商品回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此活动将教材上固化的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动态地结合起来。它不仅拓展了教学空间,为课堂教学引入了活水,还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觉意识,养成适应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社会公德。
在创设此类活动情境时,所涉及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原有经验联系。教师要注意凸显活动的教育意义,还要考虑情境的复杂性,尽可能多角度、多方面地审视可能存在的难题。如此,教学才可能让学生产生实际的社会行动能力。
nlc202309040351
三、高年级:“玩”中升华
高年级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与独立思维能力,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玩乐。但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与初中生相比,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足。因此,只有“好玩”且有“有深度的”品德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欲望,引发他们积极思考与对话,从而提升对事物的认识。
【案例3】游戏活动:穿越时空(鄂教版六年级下册《“不堪重负”的地球》)
师:同学们,这是世界人口增长统计表。(课件出示资料)我们来做一个“穿越时空”的小游戏。(出示一块圆形垫代表地球)这是地球,每一名同学将代表10亿人口。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1804年,我请一名同学上台。(一男生站在圆形垫上)来,摆个POSE。(生做了个武打的动作,台下学生笑)嗯,动作潇洒!
好,现在世界人口到20亿了。再请一名同学上台。你们一起摆个POSE吧。(两个同学做动作)
现在是1960年,世界人口30亿了,哪位上来?你们再活动活动。(学生活动)
请问第一位上台的同学,从上台开始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刚开始,就我一个人,觉得很宽敞,动作可以做得很大。这两名同学上来后,地方小了,越来越挤了,动作就不那么舒展了。
师:好,到1974年,40亿,请你上来……1987年,50亿,……1999年,60亿,……2011年,70亿,请你上来!好,小心,小心,当心啊,别掉到宇宙中去了噢……(学生逐一上台站在圆形垫上,随着人数的增多,空余的面积逐渐缩小,学生们小心翼翼,插空站入,为了不被挤出来,还互相抱团。老师在旁不断提醒。最后还是有学生站不进去,被挤出圈外。)
师:同学们,通过这个体验活动,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一开始,地球上空间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占的位置越来越少了。
生2:地球面积只那么大,但随着上来的人不断增多,我都被挤得掉出来了。
生3:从表格中我发现,世界人口从10亿增长到20亿用了一个多世纪,从20亿增长到30亿用了32年,而从1987年开始,每12年就增长10亿。也就是说每10亿人口的增长周期越来越短了,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
师(小结):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还会增加30亿左右!也就意味着有更多人需要温饱,需要更多的食物、水和能源,产生更多垃圾和污染。人口数量增加会加大环境所遭受的破坏,而每个人所能获得的资源会越来越少。
上述案例中,教师顺应学生成长的需要,设计了生动的“穿越时空”游戏活动。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强制的感染,但学生的体会却如此深刻。在“情感交流会”环节,当谈及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时,学生们纷纷结合自身经历,谈到交通拥堵、升学压力、就业现状、粮食短缺等问题。从学生的真情吐露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
当然,上述活动形式并不仅仅特定于某一年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唯我所用。总之,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情境时,教师应努力让活动形式服从内容,避免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还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设计适宜的活动,以简洁的方式、有意义的体验和有效的生成,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3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总结 篇9
一、高度重视、明确工作思路与总体实施方案
我院认真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的通知》(教政法厅函〔xxx〕40号)和《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学生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的通知》(苏教法函[xxx]1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将活动作为落实 “七五”普法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明确了“高度重视、全面宣传、形式多样、总结推广”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了活动总体实施方案:
第一,在奥蓝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发布通知,要求学院(中心)高度重视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加强领导,制定工作方案,尽快动员部署,认真组织实施。
第二,要求xxx级学生登陆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宪法活动”网页学习宪法知识。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发动其他年级学生参与活动中。
第三,各学院(中心)要选出至少1名学生,制作5-10分钟主题演讲视频上传至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海选”指定位置。
第四,学校开展“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演讲比赛。比赛分预赛和决赛。各学院(中心)选派一名选手参赛。预赛排名前十的选手晋级决赛。决赛设立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获奖选手获得荣誉证书和奖品。
根据学院活动总体实施方案,各二级学院认真落实学校要求,结合院系特点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二、全面宣传,营造学法遵法守法浓厚氛围
为提高活动的效率和实施效果,学院利用网络支持平台,做好新媒体宣传工作,鼓励学生登录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网开设的“网上学宪法”学习专栏,学习宪法知识,大力营造学宪法、讲宪法的良好氛围。学院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宪法知识的宣传力度,向学生推送宪法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宪法的历史意义,宪法的修改,宪法的地位,宪法和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等等。各二级学院在PU平台、官方QQ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实时报道宣传,在官方微信平台全力推送宪法知识,进一步增强全体学生对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重要性认识,弘扬了宪法精神,维护了宪法权威。
学院启动校院两级联动机制,将上级文件精神、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传达至各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召开学工办会议,针对不同年级特点部署活动具体方案。各辅导员在全院学生干部大会中对活动进行专题讲解。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各级学生组织相互配合,利用年级大会、学生干部会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宪法的相关知识宣讲,使学生深入了解宪法精神。
三、形式多样,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热情
1、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
学院组织xxx级学生登陆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开设的“网上学宪法”学习专栏进行注册和自主学习,同时,也积极发动其他年级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宪法的氛围再度高涨。通过网络平台集中学习,学生拥有更为自主的学习方式,所学内容更为广泛,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宪法的历史发展、国外宪法等有了一定了解。
网络学习向同学们传递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同时告诉同学们,权利属于人民,权利服从于宪法,只有人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凌驾于任何人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网络学习依然始终强调学习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要想最终实现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那么就必须全力推进宪法和法律的宣传教育,营造法治的氛围。当人们把宪法和法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才算实现。
2、开展宪法主题班会
学院组织各班级积极开展“学宪法讲宪法”主题班会。主题班会以小讲堂、视频播放、知识问答等方式,向学生普及宪法知识,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主题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利用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效。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保障,更是民主基石、法治核心以及执政依据。
3、开展宪法教育讲座
学院组织具有宪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给广大学生做宪法教育讲座。老师们围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这一中心,向学生讲解宪法和法治精神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宪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行使个人权利要在履行义务及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不得损害他人利益。法治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依法治理的前提与根基,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水之源。
4、开展宪法主题演讲比赛
各二级学院积极开展以讲宪法故事、讲对宪法的认识与体会、谈宪法精神等为主题的宪法演讲活动。学生们通过ppt等多种方式丰富演讲形式,以生动的方式,从故事入手,循序渐进导入宪法精神,从而展现他们自身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演讲比赛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法律知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也锻炼了他们的个人能力。
11月23日,南京工程学院“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演讲比赛在行政楼二楼多功能厅举行。经过前期精心准备,15名选手各展风采,各抒己见,与大家共同分享了自己学习宪法的体会,慷慨激昂的演讲赢得了现场评委和观众的阵阵掌声。经过激烈竞争和认真评比,10名选手最终进入决赛。
此外,还有“宪法知识竞赛”、“宪法晨读”、“宪法进宿舍”等多种形式活动在各二级学院陆续开展。
四、总结推广,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活动影响
学院认真落实文件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录制宪法主题演讲视频并及时上传至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指定位置。南京工程学院有8名学生的演讲视频在高校组作品展示栏中展出,视频展示人数位列江苏高校第一,充分展现了南京工程学院学子的风采,加强了师生对宪法的认识,营造了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宪法教育,是教育系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
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总结 篇10
为贯彻国家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决定开展在校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由于事前准备充分,筹备周密,各项活动安排有序,因此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学旅行准备情况: 1、4月初,##成立##研学旅行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活动实施方案及活动安全预案,并上报了区教体局,得到了教体局领导的批示。得到批示后,学校立即成立了以@@为组长、@@为副组长的研学旅行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2、4月中旬,@@校长多次召开研学旅行领导小组人员会议,确定本次研学旅行路线;确定成立研学旅行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会决定本次旅行的相关路线及费用情况。3、4月16日,我校活动领导小组和旅行社工作人员进行反复沟通,并召开带队、配班教师的研学旅行专题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研学旅行路线通报;学生##研学旅行要求;应急预案通报;学生出发时间通报;班主任、配班教师工作职责等。强调研学旅行的意义及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要对本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出行注意事项等各项宣传。会议结束后,由学校分管安全的王艺华主任,根据会议内容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活动方案、应急预案及详细的出行安排和注意事项通知。4、4月13日学校提前发致家长一封信。让家长明确研学旅行并不是单纯的旅游,是专题性学习,是课堂知识的延伸。通过同行、同吃、同研、同活动、同实践,增强学生自身修养和热爱家乡的意识。绝大多数家长都能认识到位,鼓励支持小孩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学校要求班主任把研学旅行的实际意义传达到位,不得强制学生报名,并再一次对参加研学旅行的有身体隐疾的学生学生进行摸排,对进行参加研学旅行必须秉持自愿原则。经过宣传,各班报名人数均超过了86.7%,其中有两个班达到了学生全员参与的理想效果。5、4月25日下午,学校再次召开##研学旅行班主任专题会议,将4月26日、4月27日两天的活动安排情况详细地传达给每位班主任。活动安排具体到哪位老师负责哪些班级、不出行的学生由谁负责、在校人员安排、出行标语、哪个班坐哪辆车、活动程序及相关安全事项。学校还要求班主任将参与旅行学生合理分组,大约10—13人一组,再将分好组的学生安排给同行的每位教师。各班分好组后,将分组与包保教师情况打印存档。
二、研学旅行经过
根据学校实际,学校分两个批次,4月26、27日两天,早上七点十分,组织好300多名师生,在学校教学楼前举行研学旅行出行前宣誓,然后根据安排,登上早已准备好的旅游专车。
上车后,负责教师再一次清点人数,向大家介绍##,并组织学生进行打快板,背唐诗比赛等活动,师生在一路欢歌笑语中,直奔##景区。
来到景区,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景区广场欣赏了《大唐迎宾》表演,舞蹈陶冶了学生情操,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让学生领略了大唐王朝迎接外宾的大国风范,仿佛弹指一瞬间,我们就再次穿越回到了大唐,观看到了万国来朝之壮观景象。
接着,二小师生跨入凯旋楼,穿过明德门,漫步在朱雀廊,欣赏##东市、西市风情的同时,又一起领略了精彩的舞狮、杂技等表演,学生在一路感慨中来到了花萼相辉楼,精彩的歌舞表演让大家叹为观止,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一千多年前,再次领略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欣赏完了歌舞,我们再次来到唐皇宫前,在那里二小师生进行了精彩的快板表演,得到了景区游客们的充分肯定。
下午,自由活动之后,我们又再次领略了三国赛马场,观看了真人表演的“三英战吕布”。在骏马嘶鸣声中,学生的热情被点燃,纷纷呐喊助威。
下午3:00,师生们恋恋不舍地告别##,踏上归程。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听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教师们无不感慨: “还有什么课堂比这更生动呢?还有什么教育比这更能深入人心呢?”
就这样,“研学旅行在中国,立德树人行天下”的种子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我们相信,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们的感受会在彼此的交流中更加深刻,孩子们的认知会在自己的游记中不断深入,孩子们的思想会在撞击着不断升华,因为人生是走出来的,命运是闯出来的,思想是撞出来的。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有三尺书桌,更有祖国的壮丽山河。
三、后期反馈
1、为了及时总结本次研学旅行的经验,学校要求参加研学旅行的每个班学生都要写一篇研学旅行日记,由各班语文老师筛选出三至五篇优秀作品,到学校进行评比展示。要求每个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人和事,加深学生对此次研学的印象。
2、每个班级注意抓拍最美笑脸,向学校提供照片后,上交3—5幅最能体现此次研学旅行的手抄报。
3、学校将公开展出学生的感受和照片,并进行评比。
4、每班定于5月4日下午第三节开展研学旅行专题班会,要求学生畅谈此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等,并将班会活动照片收集归档。
四、研学旅行感想与收获
1、提升了师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经历是最好的学习,游学是最美的相遇。二小学生在旅行中研学,探索大唐文化,寻根溯源,充分感受了历史文化魅力;体验生活,学以致用。
2、既能寓教于乐,还能增进师生感情。本次的研学旅行,让学生觉得很兴奋。路途中,车里的学生们唱着歌,气氛非常活跃。路途中,老师言谈风趣,对学生颇为照顾;学生也活泼开朗,跟老师聊天,开玩笑;游学中,还有的学生非要和老师一起共享自己的午餐……
3、增强了学生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此次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方面做得很成功,没有出现一点儿事故。由于组织到位,有安全预案,每次在学生离队后的整合中,带队教师都要亲自清点学生人数,每辆车至少有4—5位指导教师敦促教育,安全方面没有出任何问题。另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也较强,能听从带队教师和导游的安排。此外,每到一处活动,老师都会提醒孩子们注意卫生,文明游览。
4、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融洽了学生关系,提升了学校文明形象。研学旅行中,学校将学生每6人分成一个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每次活动点名,带队,出现问题及时向带队老师反映,每个组长都很尽责。如在参观过程中,因游人多,学生走散,组长自发找人;有的同学坐车晕车,同组同学帮助照顾。此外,组内同学互相关心帮助,你分享我的饮料,我分享你的美食;你帮我拍照,我帮你提东西……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了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关心他人意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平时学校注意了文明行为的培养与教育,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表现较好,特别和有些兄弟学校形成了鲜明对比,加上校园快板节目的展示,##的形象给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存在问题
本次研学旅行虽然组织得力,收获颇丰,但回首整个活动过程,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一点小问题,如学生集体活动时比较兴奋,重在玩乐,对唐朝文化不够重视,活动前学生唐朝文化知识搜集不够,对唐朝历史人物的了解也比较空泛。
【学***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蒙学活动总结06-06
学篮球社团活动总结09-09
奓山中学感恩教育活动总结06-19
学校庆教师节活动总结08-23
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总结08-31
学名师-读好书-创品牌活动总结07-01
控缀保学活动月总结07-13
蔡村小学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总结05-16
韦集中学师德建设月活动总结05-26
石湾第一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总结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