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活动总结

2024-06-06

蒙学活动总结(共3篇)

蒙学活动总结 篇1

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演蒙学总结书

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展现我系特色,比赛将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中的文章通过学生们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合文化、艺术与教育等重要元素,运用精湛的演技表现出来,营造一种活泼、阳光的氛围,我们特意举办了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演蒙学大赛。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赛前,我们准备了详细的准备工作,写好活动策划书,申请比赛场地,安排比赛流程,确定时间以及场地;

二、前期的宣传工作:以海报、通知等形式进行;报名工作;由各班班长将通知下发到了每个班级,确定好每个班级的参赛人数;

三、赛前,各班同学能够积极踊跃报名,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做到学习、活动两不误;

四、初赛演蒙学独立开赛,复赛和决赛将唱蒙学、演蒙学、画蒙学结合在一起;

五、比赛的评委组,除了邀请个部门的部长外,我们还荣幸地邀请了老师;

六、活动中,各部门系干到场情况好,在布置和清理活动场地时表现比较积极;

七、为了保证本次比赛更加顺利地进行,各部门分别选出了一名负责人,成立了一个负责人小组;

八、本次活动,我们设置了: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四名;

九、在系干们的积极配合,以及老师们、同学们的倾力协作下,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教育系学生分会社团部 2012年12月14日

传统蒙学幼儿教育价值论文 篇2

摘要:幼儿的发展,实际上无法与环境和教育分开。一般而言,环境与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并非机械进行,而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心理原因来实现。蒙学教材之中名物常识、道德、礼仪类内容还有行文特点,对于幼儿的认知、社会性发展、语言能力发展帮助很大。

关键词:蒙学;幼儿教育;价值

学前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对于语言把握的准确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高。蒙学读物的编写最初是为了帮助儿童识字,所以对于学前儿童而言,蒙学教材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1蒙学教材之中的常识类知识

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协调幼儿的认知发展不仅需要的是知识丰富多样,同时更重要的是浅显易懂的基础性知识经验。对于幼儿而言,常识性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幼儿而言,蒙学教材之中广泛且普遍通识性的常识知识在经过了上百千年的历史实践检验之后,具有着基础性的特点。这些常识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协调,比如《三字经》为例,其中常识内容包括十进制计数法,“三光”、“四季”、“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数学、天文、地理、农业、艺术等各力一面知识,内容丰富且兼顾实用性。如表1所示。这些蕴藏于蒙学教材之中的常识,准确而又简单,辅之以朗朗上口的.韵文形式,只需要老师在讲解和呈现的时候注意方式与方法,即使对于蒙童而言,也是极为容易可以接受的。从知识呈现与讲解形式的角度考虑,常识知识的普及需要特别注意逻辑性,比如以《三字经》中的常识知识为例,以方位、情感、音律等逻辑特征将相对庞杂的常识知识进行分类。再比如《千字文》中则将“四季”表述为―“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不仅指出四季名称,也指出了四季按顺序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由以上可以看出,蒙学读物中的常识知识,不仅单纯展示了概念,也介绍了种属类别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千字文》等蒙学中后期的作品之中还强调了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2蒙学教材的道德礼仪内容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般而言,对世界的认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幼儿需要运用或者是改组自己的认识来作用到客体身上,然后发展和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自然、社会经验。方格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之中》提到:“社会性发展即社会化是指儿童获得社会所期待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标准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1蒙学教材的道德礼仪内容帮助幼儿获得伦理知识

在《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一书中我们已然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幼儿必须首先认识各种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如尊敬父母、友爱同伴、遵守诺言等道德规范,通过理解规范,才能将其内化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进而指导自己的活动。”因此,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下,幼儿对于社会的认知首先便起始于传统道德规范。蒙学教材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道德典范,同时这些蒙学教材之中的社会认知内容与幼儿生活相关,包括幼儿与亲长、同济交往所应遵守道德规范以及日常行为礼仪规范等均包含其中。如《三字经》中介绍了家族辈分次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体现了家庭与家族的概念,以及家庭中亲长、同济同辈兄弟的关系。再如《弟子规》开篇从“孝”、“锑”谈起,论述了家中子弟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2.2蒙学教材的道德礼仪内容帮助幼儿获得社会礼仪知识

在保持并传递着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同时,蒙学教材还关注了社会礼仪,如《弟子规》中就有诸多对儿童如何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定。说“凡出言,信为先。作与妄,奚可焉。”这是在教育儿童要诚实守信,又或者“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这是在告诉蒙童社会行为规范。另外,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蒙学教材字中对道德礼仪类内容的讲解并非简单提出理论论述,而是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来展开。这种为幼儿提供榜样的举例方式,可以促使幼儿在道德故事之中,发觉人物的优秀品德,继而唤醒幼儿的道德情感,受到榜样的感染,产生追求榜样模范行为的需要。例如,《三字经》的“孔融让梨”讲的便是孝悌之道,“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再如“黄香温席”中讲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蒙童通过对于这些伦理道德和社会礼仪规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社会认知。在自我与客观存在的互动之中,完成自身的社会化。

3蒙学教材的行文特点助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学前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对于语言把握的准确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高。蒙学读物的编写最初是为了帮助儿童识字,所以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主要价值就在于帮助幼儿认识字词,获得对事物的初步概念,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3.1蒙学读物韵文形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基于幼儿语言发展特点,蒙学读物在内容上多考虑使用儿童在日常生活之中较为常用的一些字词音,在行文形式则多采用韵律节奏明显的韵文形式。这种句式短小,朗朗上口,又词汇简单丰富的行文特点,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辅助作用。蒙学教材的大多采用韵文形式,以《千字文》为例,在用韵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用韵方式和特点,呈现出多用发声简单的韵母。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统计,《千字文》中共ang、eng、ing、i、ui、ao、e七个韵角,在汉语拼音之中,上述七个韵母发音方法较为简单,尤以e、i作为单元音,保证了在发音过程之中,舌位、唇形和开口度的整体不变。

3.2蒙学教材押韵形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同时,蒙学教材在行文上多采用了句句押韵和转韵押韵的方式。以《千字文》为例,通览全篇,句句押韵和转韵的使用,让此篇蒙学读物朗读起来珠圆玉润且又流畅清丽,细读开来则容易被人们记忆。在文中前半部分,既是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到第二十五句“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全为句句押韵,后续还有第九十九句“耽读玩市,寓目囊箱”到第一百一十四句“诛斩贼盗,捕获叛亡”等也为聚聚押韵。在蒙学读物的句法结构上,符合了幼儿句法结构的发展由“单词句”到具有少量词汇的“电报句”句式。传统蒙学教材对于幼儿具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千字文》、《百家姓》等为主的蒙学教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幼儿塑造良好的社会性、道德礼仪,在幼儿教育之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明)娄芳注.千字文释义[M].明娄国安刻本.

[2]刘伟,杨红.最爱英文儿歌[M].中山大学出版社.

[3](清)高馨山注.新式标点千字文白话注解[M].上海中原书局印行本.

[4]吴洪成,李文慧.清代前期蒙学教材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7(9).

蒙学活动总结 篇3

糜艳蓓

小学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鲁迅先生曾说,现今十来岁的孩子如何,可以预料到二十年后的中国情况,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良好的儿童教育不仅关系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昌盛。以识字教学为主,重视人文精神的古代蒙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蒙学教学的开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识字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期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合称“

三、百、千”。识字教学的方法有指物识字、六书识字、卡片识字、圈列识字、拆字识字、带读识字等,实践中往往多种方法兼用。这些方法都注意得用汉字的特点,循序渐进,尽量通过对字形字义的分析来帮助学生认读;注意利用儿童心理特点,强调记忆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不搞单纯的识字,力求把常用字编成有意义的韵语,并尽可能地把知识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内容糅合其中,使识字教学呈现出一种“文”与“意”结合的趋势;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写字(习字、书法)训练。这些都是很值得借鉴的经验。

但是也应指出,当时一般的蒙师在识字教学中处理识、写、讲、用的关系上,是以识为主的,教会儿童识字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每个字怎样写和怎样讲,要求很低,而怎样用,几乎全无要求。这使儿童只会呆读死记,不知字意,更不能应用。这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王筠在《教童子法》一书中曾批评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这些,我们在教学中都应引以为戒。

二、重视写字

写字作为一种单独是基本训练,古代蒙学教育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材和较为有效的训练原则、步骤和方法。

(一)关于教材,清初褚人获在《坚瓠集》中说:“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天下同然,不知何起。”大概取其笔画稀少,易认易写。

(二)写字训练的原则是先大后小,先慢后快。王筠认为“写字不可学小字。”唐彪则主张大小并练,并提出:“蒙童初入学,止宜写两字,不得过多,两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便难成就矣。”

(三)写字教学有一大致步骤和方法,即先扶手润字,继而描红、描影、跳格,最后临帖,其中对扶手润字尤为重视。崔学古指出:“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懵然未解,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略具体,方脱手自书。”这些经验显然与汉字的特点相合,是很值得注意的。

三、蒙学阅读教学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识字教学,学童开始转入以读书为主的教学阶段。此时蒙童大约八、九、十来岁了,识字量二千字有左右,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王筠说:“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在教法方面,蒙学阅读教学训练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有如下三点:

其一,强调“晓文见意”。这条原则是理学家程颐提出来的。他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意,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为了使童子理解“文意“,崔学古提出“讲”“贯”结合的方法。讲者须逐字逐句点读明白,讲其字句章节的“实意”,参赛到“晓文见意”;贯者,贯通其“神理”,再以“理演文”,以作者的“宗旨”,复反其“文义”。讲解时,要同“说话一般”,通俗易懂。若用“深文奥理”,不但“童子理会不来”,反而会“滋其惑”。讲书可启发儿童的智慧,要讲得通俗易懂,同时不可讲得过多地深,要适合儿童的理解能力。这是蒙学教师应有的教学技巧。

其二,强调“熟读成诵”。办法是讲、读、背、温如环。

蒙童读书,先由蒙师讲认生书。讲书的形式有个别“口授”和“粗粗讲解”。“口授”是教师先教学生认字,带学生缓缓朗读,然后让学生自读。“粗粗讲解”时贵用“家话”(通俗话),要指实事说明,使儿童易懂。还要启发儿童思考,培养儿童智力的发展。

蒙师讲书以后,蒙童即可各自进行朗诵。自读课文时,先分段读,叫“分读”,等口熟了再“通读”,若有甚难的章句,则还要“特读”,目的是使省力省功。大一些的学生要求更高了,其诵读程序,有句读、朗读和背读,以至熟记不忘。”。古时教学,吟诗作文,均从讽诵入手,抑扬歌诵,其声音含有音乐之美,即谓“读书声出金石”。蒙师要求儿童读书须“眼到口到心又到”,高声朗诵,不许含糊。

蒙童读书所读之书必须熟背,以背书驱使学生勤奋用功,“以期所习永永不忘”。所以,蒙师对蒙童背书要求甚严,在背书时,教师也要“听差”,以纠正学生的读音、分句等。背书时,还有“提背”,提到哪里背到哪里,以检查学生熟记的程度。又有“初背”(背生书)和带背(背熟书)和按时“抽背”,最后读完一册还要“通背”。故学生必须时时读书,时时背书,因此又必须经常温书、理书。

在蒙学中,认书、读书、背书和温书四步曲,周而复始,日日如此,月月如斯。这对训练儿童的记忆力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儿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背熟了许多文词,这对以后的写作也大有帮助。不过儿童所溺爱的书,并不都懂,教师也不要求儿童全懂,“难者罕譬曲喻”,只好等儿童长大了才明白,现在只记住,到“后来受用”。

其三,提倡“精读”与“博览”结合。“读书要精,阅览要博”。这是一种传统经验。蒙童除精读要背诵的书外,还要求博览一些书。少儿即能与人言,壮时自有不得不博览之势,而学问自此可渐扩充。儿童从小接触许多图书,渐渐养成了一种独立的工作能力。历史上许多人的成长,都与这种学习环境、学习条件有关。

四、写作训练

以读书为主的阅读教学开始不久,蒙学开始对蒙童进行写作训练。写作训练在古代蒙学教学中一直是被重视的,也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一)“词意合一,以意为主”。这是我国古代语文习作的一个传统。明清蒙学家一致认为作文(包括属对、作诗)都要立意在先,然后寻求恰当的形式去表现。写文章要“以写意为主,不许说空话”(王筠:《教童子法》)。要有思想内容,言之有物,词切意透。

(二)先“放”后“收”。这是就整个作文训练而言的,也是古代作文教学的一贯传统。所谓“放”,是先要鼓励学生放胆去想,去写。不要过多束缚和顾忌。所谓“收”,是要求构思严谨,思想纯正,用词切当,行文合“格”。明清蒙学作文训练实行先放后收、以放为主、以收为辅的方式。对学生这方面来说,要放胆写,驰骋思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对教师这方面来说,则要小心地改,切忌大删大改,伤害学生作文的信心和兴趣。这是符合作文教学矛盾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学童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的。在八股文风盛行的明清时期,能作到这样,很不容易。

(三)多作多改。作文是知识应用,也是技能的训练。为了提高蒙童作文能力,明清蒙学非常重视培养蒙童多作多改的习惯。清代的蒙学家冯京第在其所著《蕈溪自得》中总结自己读书作文教学经验时说:“作文有一字诀,曰改。草本既成,宜粘著墙壁,时时就观改之,旬日后详定始脱草。”实际上明清蒙童作文训练的课业量是很大的,也确实培养了不少有写作水平的人才。

但也不否认,蒙学教学重背诵不重理解,重训练不重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水平不高的蒙师那里更是如此。同时,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八股取士之制束缚着几乎所有的读书人,包括蒙童。在蒙学的高级阶段,读枯燥的经典,练呆板的股文,成为“少长”蒙童的主要功课。这种呆板的程式化的训练方法,追求形式,束缚思想,弊害极大,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留给后人的沉痛教训。

上一篇:初中以毕业典礼为主题的演讲稿下一篇:2016护照 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