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活动活动总结

2024-10-26

评选活动活动总结(精选8篇)

评选活动活动总结 篇1

我最喜欢的“传承经典文化人物”评选活动

总 结 书

我最喜欢的“传承经典文化人物”评选活动

总结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因此在这璀璨的历史里留下了无数传承经典的文化人物。为了让全校师生共同铭记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我最喜欢的“传承经典文化人物”评选活动便开展起来了。一. 活动目的 使广大师生能够认识领会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并勉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我校的文化建设。同时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师生“铭记传承民族文化”,从而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共创我校的校园文明。二. 活动经过

5月18日在食堂门口设点,向同学们详细介绍我们的活动。5月20日评选活动在食堂门口热烈开展,本次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大家积极投票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经典历史文化名人。在评选结束之后,由工作人员进行唱票评选出了全校师生最喜欢的传承经典文化的历史人物。

5月21日以展板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公布选取的结果。5月23日中午13点进行了现场抽奖活动。三.存在问题

1.前期用展板进行宣传的时候,其中一块展板由于出现了一些脱落而导致被其他的同学撕毁了。

2.在5月18日设点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没有完全按活动流程进行宣传,导致很多同学在18日当天就进行了投票,并且没有在下午的时候没有进行设点。为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的不变。

3.抽奖活动由于前期宣传不足导致活动开始时现场人数不足,但通过多方努力还是解决了人员问题。四.努力方向 1.在展板方面要尽量固定牢,防止出现脱落这种情况。从而更好的达到宣传的目的。

2.在开展工作之前一定要将每一件事都认真落实好,达到上下一致,以便减少活动中出现的差错,更好的开展工作。

3.在活动开展之前认真落实每一个细节,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以减少失误。五.总体评价

这次我最喜欢的“传承经典文化人物”评选活动总的来说是成功的,我们通过这次活动使广大师生领会到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并通过这次活动评选出了大家心目中最喜爱的历史人物。

评选活动活动总结 篇2

自制教具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需要扎实的功底。2010年至2011年, 北京市的自制教具工作着眼点是队伍建设和课题研究。2010年, 由各区县提名申报, 经市教委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来自全市各区县的47名教师荣获北京市自制教具“骨干教师”称号。以骨干教师队伍为依托, 市、区县和学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层面自制教具研究、制作及交流活动, 使全市自制教具活动长期稳定开展有了保障。

2010年至2011年间, 全市开展了自制教具课题评审活动。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从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和解决教学难点等方面入手, 通过区县向市里提出自制教具研究课题申请。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组织专家分学科对全市60多个自制教具课题进行评审, 评出一等奖10件、二等奖18件、三等奖25件。专家的指导使教师的研究设计、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也为自制教具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2012年全市评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市教委领导非常重视自制教具工作, 下发了《关于举办2012年本市基础教育系统自制教具评选活动的通知》 (京教办函[2011]25号) 等相关文件, 将自制教具活动列为2012年我市基础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成立了以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市基教研中心和市设备中心为领导, 由区县相应部门参加的2012年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自制教具评选活动组委会, 负责全市自制教具评选活动。组委会召开专门会议, 研究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方案, 指导参评单位组织本部门的自制教具研究制作和评审工作。

各区县教委积极动员发动教师、学生, 装备部门和教研部门精心、周密部署, 组织本区县的活动开展。各级学校鼓励教师、学生踊跃参加教育教学研究, 全方位支持自制教具活动的开展。

有关领导参观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自制教具评选活动

2012年3月19日至21日, 2012年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自制教具评选在北京展览馆拉开了帷幕, 共有19个单位 (17个区县和2个直属单位) 选送的210件作品参评, 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语文、外语、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历史等17个学科。其中教师作品189件, 学生作品21件。各级各类学校2 000多名师生参观了自制教具展示。本次评选活动共评出一等奖作品30件、二等奖作品59件、三等奖作品118件, 并授予牛仁堂、孙宏2名教师“北京市自制教具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全国评选

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自制教具评选活动组委会决定推荐北京市大峪中学汪维澄老师制作的“安培力定量演示仪”等20件自制教具作品 (中学作品14件、小学作品6件, 含3件学生作品) , 参加第八届全国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推荐彭梦华、柯本勇、杨京、王庆兰、郑晓红5名教师为第八届全国自制教具展评选活动的“全国自制教具能手”候选人。

与往届比较, 本届参评作品的综合质量有所提高, 在教学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具体表现为:

(1) 在研究课题方面具有创新性, 如:门头沟区的“安培力定量演示仪”、西城区的“湿度传感器的应用装置”等。

(2)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制作, 如:北京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的作品“简易智能温室传感器控制演示仪”利用了多种传感器技术, 昌平区的作品“膜法电化学演示仪”使用了离子交换膜新材料等。

(3)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专门为学生动手探究而设计制作, 如丰台区的作品“简单机械探究操作平台”, 东城区的“环形山形成模拟实验沙盘”等。

四、探索与反思

总结近几年我市自制教具工作的开展, 尽管做了一些积极探索, 但有些地方仍然迫切需要各级部门不断加强和完善。

1. 加强全方位的自制教具培训

除了满足教学目的, 自制教具过程中的结构设计、使用技术和材料、加工方法和工艺, 以及环保要求等, 都是教师自制教具的难题。有关部门可将自制教具设计制作各个环节的思路、方法、技术、手段等作为培训题目, 采用专家讲座、教师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 开展全方位的自制教具培训, 努力提高教师自制教具的综合水平。

2. 促进自制教具的成果转化

自制教具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优秀自制教具的推广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初衷。我们正在试图对优秀自制教具进行使用、总结和改进后, 一方面将其补充到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中, 另一方面进行产品试制、批量生产, 最终配备到校, 投入教学使用。

3. 明确自制教具活动的定位

自制教具展评活动是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组织的由全国基础教育系统教师、学生参加的教学活动, 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对自制教具活动在各层面都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1) 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对教师自制教具的支持程度不够。

(2) 自制教具获奖未列入教育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导致自制教具获奖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不被承认。

(3) “自制教具能手”称号没有明确应享受的待遇;我们自评的“骨干教师”也需明确认可。

总之, 自制教具活动的开展迫切需要各级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和完善各个环节, 最大程度上为自制教具工作打好基础, 把这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一城一墅”评选活动开启 篇3

本次评选活动将由旅游卫视全程合作支持,搜房网作为独家合作房地产网站对本次活动全程予以报道,中国房地产期刊联盟成员、全国各主要城市房地产核心期刊和多个城市房地产媒体给予协同支持。

毋庸置疑,建筑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地标,是土石艺术写就的历史。近十余年中国城市快速建设发展,不断增加的商品房开发在市场化推动下,成为城市的新建筑景观和城市的文化地标。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烁首获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大奖普利兹克奖,马岩松、崔凯、张永和等一批中国建筑师在世界设计界享有崇高声誉,更有诸多国际知名设计师也参与了众多中国城市商业住宅建筑的设计建造。这些设计师的作品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亮丽的时代符号。

每个城市的唯一巅峰别墅建筑是城市自然属性、人文底蕴与当代顶级设计手法融会贯通的极致表达,更是城市文化的彰显。为推动中国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提升,促进城市与城市间顶级建筑领域的交流,“一城一墅”评选活动旨在甄选代表中国城市居住品质和文化内涵的高端住宅项目,凸显城市建筑地标,引领城市文化潮流,将项目与城市最顶级精英人群聚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高端住宅标准化体系。而“一城一墅”系列品牌活动的举办,将对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推动起到持续的积极作用。

“一城一墅”评选活动由中国不动产研究院担任评选执行,其评委成员包括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广厦奖”评委成员、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专家和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ICOGRADA)、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等机构派出的专家全程参与评选指导。本次活动将力邀香港室内设计教父高文安先生、香港十大顶尖设计师之一梁志天先生、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马岩松先生、台湾著名室内设计师邱德光先生等建筑国际设计大师担任评委。

本次活动发起人、主办方之一的楼市传媒董事长蔡鸿岩介绍,“一城一墅”是年度性的全国地产建筑评选活动,今年为首次评选。第一次评选范围是每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别墅项目,下半年将评选每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公寓住宅项目。首期评选为期三个月,以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别墅为评选对象,按城市为单位收录楼盘项目,包括所有一线城市和部分二、三线城市,及焦点市场区域。每个城市(区域)仅收录一席最能代表城市建筑水准和文化特质的顶级别墅项目。评选将按照项目的区域地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产品规划等七大评判标准,由专家评委进行评分,最终一个城市只评选出唯一一席代表项目。

优质课评选活动总结 篇4

活动总结

本期开展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各教研组、各备课组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各位评委老师的辛勤工作,历时四周已圆满结束,结果已经揭晓,孙士茹等10位老师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这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校委会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校委会、教研组长会和评委工作会议,讨论并修订了《黎集一中新课堂教学评估方案》,打印下发了《黎集一中新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把握的几个环节》等相关材料,对主讲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适逢“全县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为此教导处结合全县课改会议精神,组织教师学习了相关文件精神和洋思、杜郎口等课堂教学模式,李继红、王全刚等主讲教师学习移植了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更为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注入了清新的空气。这次大型教研活动达到了学校提出的“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有很多亮点,值得学习借鉴,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反思和改进,现总结如下:

一、本次活动得到了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学校组织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积极参与,踊跃参加,敢于承担授课任务,主动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参加授课的主讲教师既有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同志,他们都能够把本次活动作为一次难得的展示自己和学习交流、充实提高的机会。这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的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次活动共有23人参加了授课,361人次参与了听课和评课活动,收到评课材料361份。

二、授课教师能够认真学习学校修订的《新课堂教学评估方案》和《新课堂教学模式应把握的几个环节》等材料,精心准备,大胆尝试。有多位同志采用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还课堂于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转换得以体现。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学习、尝试和推广,这也是后一段时期学校在教学教研方面重点要做好的工作。

三、授课教师准备充分,基本功扎实,效果良好。参与授课的23位同志都能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广泛收集资料,深入挖掘教材,注重学法、教法研究。从课前导入,目标设置,课堂组织,倾听、点拨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手段丰富多彩,驾

驭课堂能力强。可以说,绝大多数课节都是精品,都能达到优质课的标准。

四、本次活动也 暴露一些不足。一是少数教师对本次活动漠然视之,不积极,不主动,不愿承担授课任务。有个别同志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很少,不愿学习,不求上进。希望老师们要加强学习,积极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用过硬的业务能力,优异的教学效果去赢得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认可。二是极少数授课教师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三是少数主讲教师备课不充分,目标设置过多或无教学目标,课堂容量太大,时间较紧,教师讲得多,学生练的少。四是少数主讲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待于加强和提高。像板书设计不规范、教学语言不简洁、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课堂组织不灵活等。

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效果明显,成绩突出,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将获奖教师的得分公布如下:

孙士茹91.22李继红91.20谈光霞91.20詹承香91

詹昌勇90.9王传海90.9王全刚90.7商

晓庆90.67

沈德洲90.64胡利涛90.45中教导处

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总结 篇5

陕西咸阳中学“教学能手”赛教活动总结

为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运用与实践,根据《咸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的通知》,依据“教学能手”评选办法,我校于2015年3月17-19日,为期三天的“教学能手”评选复赛工作已经结束,现将赛教的情况作一小结。

本次评比活动各承办学校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承办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筹备工作细致、周密。教务人员在课时安排、课程调整、班级调配等方面安排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本次评比,是一次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大比拼。参加本届比赛的老师们,个个都亮出了自己独特的一面,赛出了水平和风采,给评委留下了较深印象。比赛很精彩,也很激烈。活动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结果对--名参赛老师来说,也许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享受了比赛的过程,收获了追求成功的经验或启迪,同时,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一、收获点滴

1、才艺大比拼,彰显教学基本功

参赛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策略不同,许多的课堂都令人回味。有的课生动活泼,波澜迭起;有的课朴实自然,含而不露;有的课貌似平淡,而平淡中见功底,愈见其清新宜人;有的课设计巧妙,过渡自然,浑然天成。总之,他们巧妙构思,合理设计课堂,让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味性,质朴鲜活又赋予内涵。如李强老师一次次地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个活动情景中。老师们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了自己的个人特长,彰显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大多数老师普通话标准,仪态端庄整洁,教态自然,板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堂结构中个环节完整、合理、时间安排恰当,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过渡自然,课堂上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双边活动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教法得当,符合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指导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能有效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

2、合作探究,体现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次评选活动是我校教学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老师们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落实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学生学得主动、愉悦,思维得以激活,个性得以彰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满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多媒体的合理使用都给课堂增添了几分色彩。如何慧敏老师将有效的将多媒体课件与教具演示结合,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意识强,记忆深刻。

3、平等和谐,渗透三维目标

新课改的推进,要求教师要从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必须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能成为现实。

本次参评课给人的突出感受是,教师极具亲和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次评比活动,几乎所有教师都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放在了教学设计的首位,他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渗透了“三维”目标。

4、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现代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是一个趋势,其快捷的信息组织方式,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课堂教学生动而直观。在本次评比活动中,所有的参评教师均能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如郝琴老师和潘海老师制作的课件精美,链接自然,使用合理,由于课件选取的素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能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所以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性强,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启迪与思考

1、呼吁重视课程标准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准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前说课中,鲜有教师用课标理念来诠释自己的教学行为,业务技能展示中当有的教师抽到关于课标的问题时也是一筹莫展,课堂教学更是随意性大,弃课标精神于不顾。

2、呼吁课堂本质的回归 在本次“教学能手”大比拼中,当有老师们在讲台上激情澎湃、滔滔不绝的时候,当有老师只注重对课堂教学形式的包装而忽视课堂本质研究的时候,当有课堂教学貌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但实际上仍是教师个人唱主角的时候,几乎每天我们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要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我们是否关注了学生在学习求知的活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有些老师表演的痕迹比较明显。有一位老师的课,学生回答得很流畅,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明显感到是在课外用了工夫。还有很多老师,一直在极力引导学生到自己予设的教学思路中来,害怕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

3、呼吁课堂教学新文化的建构

应该说本次评比活动中,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转换了自己的角色,课堂中开始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关心学生的价值取向、关心学生的思维历程,积极建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新文化,逐渐使自己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如潘海老师在执教《孙权劝学》一课时,就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生身上,用浓浓的情景模拟(分角色朗读、表演)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用不断深入的探究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构建了积极健康“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文化。

课程改革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体现在人的地位和关系上就是师生地位的变革。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课堂上学生的观点得到了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真实有意义的人”得到保护和尊重,这也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也许,我们的老师们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并不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我们真诚希望老师们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等,在新知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建设新型的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的课程文化。

4、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教师素养。

新课程呼唤我们的教师要有教学个性,更呼唤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条件固然重要,而素质更重要。教学条件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靠教师去创造。但是,教师的素质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如果我们的老师具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扎实过硬的教学技能,就一定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沉醉在课堂,享受在课堂,发展在课堂。5.密切关注课堂,大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要依托校本研修,落实好这几个环节,改进并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加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解决课堂“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积极构建自主预习、互动讨论、探究发现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创造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6加强教学能手的管理工作,组织他们做示范课,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带头作用。要注意教学能手的再培养和再提高工作,鞭策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在本次“教学能手”评比中,应该说,老师们展现了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教学素养,但我认为部分老师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提升!比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能力;创设情境再生课堂的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愉悦课堂的能力;教师自身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真切地希望所有的参赛教师积极反思,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分析得失、畅谈感受、评价收获,让智慧共享,让收获共存,让每位教师的心灵在思维的碰撞中、在智慧的共享中、在经验观点的交流中,有所触动而获得丰富。

教务处

优质课评选活动总结 篇6

周五的上午内容主要是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员杨璐老师的点评和来自闵行区教育学院的刘辉博士的专家报告。

杨璐老师根据本次评选中老师们提交的上课视频、材料、说课内容和答辩内容从亮点和不足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点评:

亮点:

一、视频、材料亮点:

1、从各位老师提交的课程纲来看,老师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提高了,对纲要的撰写有了完整的体系。

2、课程开发的逻辑性、知识性有了提高,文化的气息融入其中。比如魔术课程的探究、沂水文化与校本课程的结合、XX湖文化与校本课程的结合,在课程体系上比较完整。我认为也就是学校围绕地区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主题比较鲜明。

3、从上课视频中可以看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起到的仅仅是指导作用。

4、课堂活动的表演形式多元,如小组探究、表演、制作展示、话剧、树叶刻画等。

5、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在校本课程中,改变了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一节课中通常包含着科学知识、美术知识、音乐知识等等,如《微山湖红色印记—荷》的学习,结合了诗歌、微山湖的地理位置、荷的种植方法、以及荷本身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6、总体来说,优秀的校本课程要做到以下几点:课程要有突出的问题意识(应该是校本课程开设的目标性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幸福(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感到了快乐)、课程要关注学生差异(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课程要体现研究意识(在校本课程的授课中,不能仅仅有教师的示范讲解,要有学生的合作探究、有学生进行小组研究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合作探究得到收获。)

7、授课教师有专业素养,有科技含量,能够解决问题、引发思考,设计问题有深度。

二、说课亮点:

1、教师的台风、台貌、气质、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的灵活应变能力都很高。

2、课堂设计创意十足。

三、答辩亮点:

有的校本课程教师对校本课程有清晰的认识,反应快,阐述清晰。

不足:

1、概念界定不清,出现了:

(1)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高度融合,如语文与写字课程的重合、语文与经典诵读课程的重合、美术与剪纸课程的重合、美术与陶艺课程的重合。只有教材不是国家课程,符合学生办学特色,是学生喜爱的、需求的,自愿参加的才是校本课程;如果是全员参加的,强迫的,就不是;如果所学的内容只是书上的一个曲目或者一首诗,那就不是校本课程。

(2)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的重合。社团活动是学生发起,学生组织,教师不参与。

(3)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重合。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关注学生活动;校本课程过程要比之复杂,含有多种要素,要有讲义、教案、纲要、计划、评价。

2、个别校本课程教师的授课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探究性学习。

3、校本课程目标不够聚焦、贪多散乱。要回归“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目标,目标要有难度,并且不断提高。

4、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有提高,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要选择自己有能力承担的校本课程,不能单凭自己的兴趣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开发校本课程。如普通话水平不过关却去带朗诵与主持校本课程。

而来自闵行区教育学院刘辉博士讲了题为《丰富学习经历,奠基智慧人生》的来自上海的校本课程建设经验。上海的课程不像我们这边的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而是按功能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探究性课程。而他们的校本课程包含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探究性课程。前者是必修的,后者是选修的。课程的实施包括实施策略的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活动内容的个性化、实践体验的兴趣化、学习方式的评价正向化、课程管理的信息化等。

星级护士评选活动的实践与体会 篇7

关键词:星级护士,星级管理,护理质量

近年来,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 医护人员实行聘用制的模式已逐步形成。我院自2005年开始实行护士聘用制, 到目前为止, 我院聘用护士占18.5%。过去正式护士与聘用护士在工资待遇上有较大的差别, 而大部分护理工作要靠聘用护士去完成, 这样护士做好做坏一个样, 没有积极性, 一些优秀的护士觉得没有发展前途就跳槽。针对这一现状, 我院自2007年开始, 对聘用护士实行星级管理, 现将具体方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1 具体方法

1.1 评定的项目及标准根据考试 (理论、操作) 、考核、职

称、工龄、继续教育、论文、奖励等项目, 以百分制进行综合评分, 将星级分为4级, 即一星级 (综合得分≥80分) 、二星级 (综合得分≥85分) 、三星级 (综合得分≥90分) 、四星级 (综合得分≥95分) 。

1.2 综合评定内容考试:

占综合得分的50%, 其中理论占25%, 操作占25%, 考试内容有《三基》、《实用护士礼仪》、《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操作规程及考核标准》。考核:占综合得分的15%, 护士由护士长和科主任按护士考核细则考核综合评分。职称:占综合得分的10%, 具体为护士3分, 护师5分, 主管护师8分, 副主任护师10分。工龄:占综合得分的10%, 具体为1年~5年3分, 5年以上基础分5分, 工作1年加1分, 最高10分 (工龄的计算方法:在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院工作时间作为考核工龄, 凭单位证明, 在其他地方从事本专业或非专业的不能计算) 。继续教育:占综合得分的10%, 中专5分, 大专8分, 本科10分, 以毕业证为准。论文:占5%, 上年度有省级论文为5分。奖励:该项为附加分, 上年度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先进女工、三八红旗手的基础分为5分, 每增加一项荣誉加2分;有发明创造、开展新技术 (由专家认可的) 奖5分;有国家级论文的奖5分。

1.3 具体评选办法第一轮:

理论考试。第二轮:技术操作, 评委由护理部考核后的前15名护士长组成, 分为3组, 每组有5位护士长, 考生抽签决定考核项目决定评委组, 评委评分后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以最后得分为准的方法计算操作成绩, 成绩低于85分的被淘汰。第三轮:进行考核评分。第四轮:计算职称、工龄、继续教育、论文、奖励等分数, 最后综合评分。

2 星级管理

护士星级评定后配星上岗, 根据星级的不同与效益挂钩, 每星级为80元, 在“5.12”护士节表彰, 任期1年, 次年重新评选, 不存在跨年现象, 1年内出现严重差错、违反各项规定的随时取消, 产假在产假期间只取消星级护士待遇, 保留荣誉。每年评定, 动态管理。

3 体会

3.1 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

过去护士干好干坏一个样, 正式护士做事不多, 效益工资高 (100%的比例) , 聘用护士做事多效益工资相对少些, 聘用护士之间工资待遇一样, 也没有竞争意识。通过实施星级管理后, 护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正式护士与聘用护士、老护士与新护士都有了竞争意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变过去“要我干”为“我要干”, 打破了论资排辈、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做法[1]。

3.2 提高了护士素质和工作质量。

过去有的护士不愿意外出进修学习, 认为护士学不学都一样, 外出学习对自己的经济收入也有影响, 星级管理中有相关的考试考核内容, 这样护士们的业务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自愿报名外出进修学习的人员增多, 发表论文的人数增加, 业务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通过护士星级管理, 护士责任心加强了, 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3.3 医患关系密切, 团队协作精神增强。

护士星级评定实施科内考核, 提高了护士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对患者实行整体护理, 热情、主动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服务, 做到医患关系零距离。通过护士星级评定, 增强了护士的团队精神, 自觉服从管理, 协助护士长做好护理管理工作, 护士与护士之间工作协调有序, 与医生之间配合默契, 科室工作井然有序。

实施护士星级管理, 是对传统工资分配模式的挑战和突破, 充分体现了科室护理岗位客观存在不同的知识、技术、风险、管理等价值要素[2], 也体现了能级与绩效对应原则。

参考文献

[1]王虹, 陈红宇, 杜敏华.责任护士竞聘上岗的实施办法及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1) :57~58

评选活动活动总结 篇8

文友之间最近交换的全是有关“长江《读书》奖”评选活动的种种意见。先是吃惊,继而觉得对此项活动发表议论纯属多此一举:在人人不拿白不拿的世风薰陶下,要求“长江《读书》奖”的评委们不“近水楼台先得奖”,岂不是要求他们“举世皆浊我独清”,评论者们凭什么要求人家不按时下通行的腐败规则办理?难道有谁给了评委们一笔丰厚的“养廉银”?

代“长江《读书》奖”评委们抱不平的同时,我便开始思考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设若此次奖项没有涉及到数额如此巨大的奖金,情况可能会简单一些。二是评委们如果按国际惯例办,也不会导致众口汹汹。我仔细翻了翻“长江《读书》奖”评审公告(载于《读书》杂志2000年第6期末三页),尤其是看到第四项读者评选著作奖的五篇没给定书目、仅仅由读者群体自发推选出来的候选书目时,便觉得大笔奖金当真害人不浅,因为正是这大笔“阿堵物”以及学术界相倚相靠的机制使评委们已没法超越利益牵制,做出了眼光远低于读者群体的如此判断,弄得非议迭起,让世人看低。况且,评议者们就算自己来主持这一奖项的评议工作,就敢保证自己定然能超越利害计较,达到“公平、公正、公开”这“三公”原则的要求么?好在笔者平常也好读书,对学界情况多少有些了解,这次被推选的书籍有不少我也曾读过,于是便产生了主持“长江《读书》奖”评选活动的欲望,因无奖金之嫌,又是匿名评审,无得罪学界大佬之虞,只不过在纸面上过一把瘾,算是考较自己对学界情况的了解程度吧。

先是确定评选规则。愚意以为,由著名的《读书》杂志主办的所谓“长江《读书》奖”评选活动,顾名思义应该是由读者推选,因为《读书》杂志的读者在国人当中,当属有些文化层次的人群,这一点也一直是《读书》杂志引以为自豪的。简言之,《读书》杂志的读者喜欢读的书(或文章)应该说在思想性、学术性方面有一定代表性,以此为评选规则,大致上错不到哪里去。

再来看评选出来的得奖著作。

以特别荣誉奖得奖著作《费孝通文集》为例,因不涉金钱,仅是特别荣誉,故此可以断定此奖与金钱腐败无涉,而与学术界之风气有涉。笔者不知这荣誉授予的标准是什么?是作者的政治地位还是学术地位?还是著作的政治影响或学术影响?如以作者的政治地位为准绳,费老的地位似乎远不如某些选集的著者显耀,学术地位也从来不是学界执牛耳者。如以政治或学术影响为准绳,费老一生只有两本书,一是调查报告《江村经济》,二是论著《乡土中国》能够立于后世。但论其影响,却远不如与其同时并世而立的范文澜、郭沫若甚至后起的胡绳先生。范、郭二位的著作当年挟政治影响之威与两先生在学术界位势之尊,凡治学者案头必备一套,相信四十岁以上的学者,大多数人都读过范先生编的《中国通史》以及郭老的《中国通史简编》《十批判书》,只要是老实人,大多也不敢以脱离其思想影响自矜。而胡绳先生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也为学人所熟知,从其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之大,费著都远逊于这几位学界前辈——这样说有点得罪费先生,但请费先生海涵,因智者自明,本无须后生小辈来言三语四,要怪只能怪这次评选活动,是评选结果迫使笔者开罪费老。

不过时移势易,能经得住时间淘洗的往往是有生命痛感且以良心面对历史的著作。前面三位先生的著作因种种原因现在颇遭非议。所以笔者建议这项特别荣誉奖应该颁给韦君宜先生。因为她在临终前以大彻大悟之心,从容面对一生经历,写下字字沥血的《思痛录》。如果以社会良心为准绳,韦君宜先生灵台澄澈后承认自己一生长期从事的工作都是在编造与出版谎言,应该获此特别荣誉,这总比将许多应景之作收进去的《费孝通文集》要好得多,对后世的示范效应也好得多。

专家著作奖共评了五本,其中四本如《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应该都属于史学著作范畴,且是较狭窄的思想史领域。曾是显学的历史学近二十年垮得稀里哗啦,原因有二:一是史学研究体系有严重问题,二是中国历史作为统治借鉴的作用已经丧失,因为现在面临的问题全部都是新问题。在历史学很不景气、史学已成“死学”的今天,“长江《读书》奖”力挽狂澜于既倒,将大部分奖项慷慨地送与已经步履蹒跚、日薄西山的史学界,应该有助于史学复兴,但相信这几本发行量均不很多的书,《读书》的读者们大概很少读过。凭良心说,这四本书都可算入出版后中国文化史没有增添太多的光彩,不出版也未必有什么太多遗憾的著作之列。倒是被专家评委们遗漏的另一部史学著作如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一书,算得上史学界一颗明珠。这部书彻底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制,在史学体例上一空依傍,认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最繁杂难解的鸦片战争时期,给中国的史学界带来了生机,其影响远非上述四本著作所能企及。没有这本书,中国当代史学定然会有遗憾。从读者投票没有遗忘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来看,评委“专家”们自应检讨“为什么我们的灵台竟还不如读者们澄澈”这一问题,以免下次再犯类似错误。

最值得讨论的自然是《汪晖自选集》。这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手头也有一本。该书共收了四组文章,第一组是“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充其量可算作较好的读书笔记,没有原创性;第二组名为“个人观念的起源与中国的现代认同”,主要研究章太炎与鲁迅思想;其余三组则分别为阐释近现代思想中的科学概念、阐释启蒙理念、论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民族主义政治与文学问题。说老实话,里面的文章大都属于读之无味,也无新鲜的思想火花迸出那一类,与中国思想界当前的同类研究相比,并无创新之处。用一位老前辈的话来说,连文字都有欠清通。我一直奇怪,为什么汪晖先生以此等文字在中国能享有如此之大的声誉?真是世无英雄么?有人说文集不能获著作奖,道理成立,但现在就退一步承认文集可以获奖,也轮不到汪晖。只说同是为文的朱学勤,他先后出过的两本文集《风声、雨声、读书声》《书斋里的革命》中就收有不少佳作。我至今还记得读他《我们需要灵魂的拷问》《思想史上的失踪者》那些思想文字俱茂的文章时心中所燃烧起的激情。九十年代知识界的热门话语,几乎都与他有关,比如文化讨论热,比如重读顾准,比如寻找“六八年人”。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两年”的今天,一个人能在十余年内引领知识界话语并保持强劲不衰之势,是不应该被这个据说是很重要的奖项遗忘的。

再说文章奖。这个奖共评了四篇,说老实话,对评温铁军先生那篇《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我是心服口服,因为温先生厚积薄发,以高屋建瓴之势,挟多年沉潜研究之功,将一个半世纪的“三农”问题写得非常透彻,研究农业问题的学者们大多自认自己为文也难达到此等高度。而其余三篇说老实话我看不出太多的佳处,读读可也,但说它们思想创意与文字水平高出于《读书》的其他许多文章,恐怕也是评委们的眼光独到之处吧。

值得肯定的是“读者评选著作奖”这一项。因为这是读者们自己选的,没有利害考虑,也没有与学界大佬相倚相恃之利益计较,倒还真是选出了几部有口皆碑的佳作。

愚意以为,这些著作中,首推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一书。自一九九八年此书一出,仅从当时的评论来说,就有风生雷动之效,成了党政军学企各界人士争读的著作。溯其原因,主要在于这本书是作者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德勇气,用“最经济的方式,解释了最难缠的现实问题”,将中国改革过程中权力资本化这一过程解剖得相当透彻,对中国未来走势(拉美化倾向)也预测得相当准确,牢牢地把握住时代脉搏。此书的意义还在于其对中国学界那种依附权力的庙堂之作,比附西学的空疏学风形成了巨大挑战。可以说,这本书的许多看法不但成了许多中国人现在认识中国问题的出发点,也激起了许多原来对社会科学不感兴趣的读者对社会科学的兴趣。同为三联书店主办的《三联生活周刊》在评选二十五位时代人物时,只挑选了一位知识界人士作为代表,那就是何清涟,文中誉其“代表了中国改革的良心”,算是有眼光之举。而另一评论更认为“昔有斯托夫人之《汤姆叔叔的小屋》、卡逊夫人的《寂静的春天》,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完全可以与之比肩而立”。众所周知,《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南北战争解放黑奴运动的导火线,《寂静的春天》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先驱,这评价可谓不低。

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前文已评过,此处不再饶舌。这里再谈陆键东先生的《陈寅恪先生的最后二十年》一书,此书当年之热销情景,读书人应该记忆犹新。这本书打动人心之处在于:作者通过解构陈寅恪先生最后二十年生活,将中国知识分子与当时政权之间那种至今仍然让人无法坦然面对的关系作了透彻的分析。一代文运,一代国运都已通过传统史学的最后代表者作了很有意义的展示,让人唏嘘之余还能想得更多,更深,更远。

钱理群先生号召大家《学魂重铸》,其情也慷,其辞也慨,大概读过这本著作的人都能领略其风采,也会被浸染于书中的道德激情所深深感染。古人云:知易行难,钱先生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重铸学魂”这一伟业就由钱先生在“长江《读书》奖”评选活动开始做起,以慰天下读书人敬重先生之心。

不过读者的选票虽然集中在这几本著作上,但从前三个奖项的“评委集体行动的逻辑”推断,不敢保证这几本书在复选中就能公允地评出来,因为选票的数量也大有可操作余地。有人说,为了让这次评选活动免于耻辱,评委们最好是让《现代化的陷阱》当选。其实,这本书就算是当选,恐怕也未必能让这次评选活动免于耻辱。倒是何清涟女士如果去领这个奖,恐怕有负天下读书人之心。

仅从读者们自发推选的著作与评委们选出的著作来看,其思想性、公共性、学术造诣及文字的流畅都高下立判。让人不由得想起伟大领袖那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来。那话我一直不太喜欢,因为“群众”这一有太多政治色彩的集体名词曾被滥用得太厉害,但这次却又不得不承认其正确性,真是让人颇为伤心。

可以说,这次“长江《读书》奖”评选活动的结果真是有点侮辱《读书》杂志的读者的智慧,大伤读者之心。而且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如果每年用一百万余元的巨奖做为杠杆,鼓励知识界从事那些类似于“乾嘉学派”那种于国事无补、于学术其实也无多大裨益的“纯学术”,与中国现在的社会现实需要似乎也太脱节了吧?“文化与资本相结合”竟然开出这么一朵花来,恐怕让今日知识界人士难以面对后人的诘问。

上一篇:扭亏增盈改革实施方案下一篇:关于工会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企业工作大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