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丽同志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2024-09-24

张高丽同志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共4篇)

张高丽同志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篇1

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摘要张高丽

发布时间:2012-05-28 浏览次数:

市委书记张高丽在全会选举结束后讲话。他说,刚刚闭幕的市第十次党代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代会精神,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推动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面对今后五年天津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新一届市委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重大而艰巨的责任。要以更大的魄力、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工作,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全面完成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高丽强调,要带头加强学习,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应对风险挑战、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

张高丽强调,要带头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与时俱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发展的新起点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更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全面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畏难,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体现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推动天津发展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张高丽强调,要带头践行宗旨,始终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赞成、拥护、高兴、答应作为制定政策措施的最高标准,把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低调做人,高效做事,为民办事,坚持实施20项民心工程,扎实做好利民惠民富民的各项工作,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计民生,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张高丽强调,要带头真抓实干,始终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工作要实、调子要低、效果要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力度,加大三个层面统筹联动协调发展力度,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做好打基础、上水平、利长远的事,决不以牺牲环境资源、积累社会矛盾、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亲力亲为,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张高丽强调,要带头维护团结,始终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

调各方的作用,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研究、集体决定,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班子成员要各司其职,公道正派,光明磊落,坦诚相见,宽容大度,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稳定、风正气顺心齐、想干会干干好的氛围环境。

张高丽强调,要带头廉洁自律,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反对腐败,保证权力干净运行。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管好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管好班子成员和分管部门,决不做损害党的威信的事,决不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自觉接受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

张高丽同志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篇2

宋太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中心任务,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团结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保定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谱写了保定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一)完善创新思路举措,发展合力不断增强。立足保定实际,把“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确定为全市中心任务,把“突出抓发展、重点抓项目、持续保稳定、着力惠民生”作为工作主基调,谋划实施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全面推进大水系、大交通、大城市三大建设,深入开展亲民爱民、亲商重商、群众工作站三项活动,着力强化乡镇领导班子、农村干部、社区工作者三支队伍。这些思路举措得到全市干部群众广泛响应,正在转化为实际成效。市委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认真履行职责,充分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全市上下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呈现出同心同德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努力加快发展步伐,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之举,倾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强实力、增后劲的工作。新上重点项目数量和完成投资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分别是“十五”时期的7倍和8倍,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上市企业达到16家,名列全省第一。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五年接近翻一番;全部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637%和569%。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有明显增长。今年前8个月,全市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强市兴县富民取得明显成效,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制定实施《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 导意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主导型现代产业体系。五年间,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6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整车产能增长3倍,保定新能源之城、汽车之城的实力和影响显著增强。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化工医药、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不断上档升级。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旅游、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农业连续9年增产增收,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率有较大提高。一批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投入使用,一批落后产能被淘汰改造,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节能减排20佳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四)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实施《关于大力提升城市品位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实施一批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三年上水平重点工程。两库连通、清水入市、雨污分流等大水系主体工程全部完成,“两环四廊、五湖十园”配套项目正在分步实施,市区至白洋淀通水工程即将完工,广大市民期盼多年的城市水系景观正在变为现实。保定火车站改造、京石高铁、保津铁路等重大工程进展顺利;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改造提升市区道路58条、县乡公路7135公里。集中连片推进旧城区改造,更多市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文化名城20件实事扎实推进,关汉卿大剧院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新民居建设稳步实施,城镇化进程有所加快。2010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388%,比2005年提高89个百分点。

(五)高度关注民计民生,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亲民爱民活动不断深入,广大干部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3万多名困难群众和贫困学生得到帮助,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得到弘扬。群众工作站增加了密切党群关系的新渠道,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为群众解决了大量困难和问题。每年实施并承诺兑现一批民生实事,市财政五年用于民生支出640亿元,年均增长223%。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推开。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家庭住房得到较好保障。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如期实现。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群众体育和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稳妥处置涞钢涞铜、依棉、宝硕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充分发挥首都“护城河”作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保卫任务。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持续提高。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干部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取得积极的思想、实践和制度成果。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干部队伍政德建设的意见》,修从政之德、兴为民之举成为全市干部队伍的价值导向。坚持凭政德、凭实绩、凭公论看干部用干部,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前列。制定实施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农村干部队伍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意见》,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年”活动,培树新农村建设“百面旗帜”,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推行并不断完善农村干部“一定三有”激励关爱机制,这一做法激励的是干部、稳固的是基础、惠及的是群众,中组部已在全国推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总结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中央、省委正确领导和深切关怀的结果,饱含着全市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凝聚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在此,我代表中共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始终关心全市工作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保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保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总结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切感到,做好全市的工作,必须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作为造福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奋力开拓进取,着力谋划经济增长点,努力探求工作创新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群众利益视为至高利益,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让群众满意;必须科学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突出抓发展,持续保稳定,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必须坚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干事创业,不尚空谈、埋头苦干、力求实效;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着力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未来五年的形势任务

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到我市考察工作,带来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给全市人民以巨大鼓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强调,要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四个着力”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基本遵循,一定要深入持久地贯彻落实。

我们要看到,未来五年,我市加快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和条件。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接 3近3000美元,进入工业化的跨越期、城镇化的加速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已经具备加快转型、加快发展的基础。环顾国际国内大环境,现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保定作为京津战略腹地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要成员,大发展、快发展的潜力更加凸显。机遇难得,形势逼人,我们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在未来五年实现更大发展。

我们也要看到,未来五年,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发展现状看,我市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人均水平低的基本市情仍未根本改变;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低,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从发展条件看,我市人口多、区位特殊,民生任务重,稳定压力大,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资源环境矛盾仍较突出,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能力素质还有很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方面。各地之间的发展竞争更加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积极面对,采取更加得力的举措,在发展中克服解决。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中心任务,牢牢把握突出抓发展、重点抓项目、持续保稳定、着力惠民生主基调,深入实施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团结奋斗。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力争五年翻一番;低碳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社会管理更趋规范,社会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名城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坚持民生导向型发展道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更具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确定这样的任务目标,充分考虑了保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既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又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经济实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保定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在加快发展中壮大经济实力,在加速转型中增强竞争优势。

(一)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保定实际,一定要按照既定思路和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深入实施一主三次战略,立足解决保定城市规模小、城镇数量少、“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构建以中心城市和三个次中心城市为引擎的城市发展新格局,通过一主三次城市率先崛起,带动全市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工业西进战略,立足解决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环保优先,一手抓现代工业,一手抓绿色产业,挖掘资源潜力,形成后发优势,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山区大发展。深入实施对接京津战略,立足解决保定区位优势发挥不够的问题,加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一线带二线,二线带全市,促进与京津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三大战略实施规划和具体举措,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指导,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形成多力驱动、东西互动、融入京津、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

把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三大战略的先导工程。建成并完善“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尽早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推进干线公路与周边工业区、旅游区、资源区、居住区的连接线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效应。加快县乡和农村公路改造升级,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完善中心城市与三个次中心城市的交通网络,形成60分钟经济圈。加强与京津的交通对接,建设京津保30分钟城际铁路交通圈。

把项目建设作为实施三大战略的关键。集中力量上项目、兴产业,确保每年新上一批重点项目,建成一批规模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超千亿元的工业园区或产业聚集区,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主业突出、行业集聚、配套完备的产业集群。

(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低碳城市是保定的品牌和优势,要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全力加快推进。

着力构建低碳高效型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存量调优,增量上优,加快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具有保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新能源及能源设备 5 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支撑产业,坚持创新引领,扩大总量规模,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叫响“中国电谷”等低碳品牌,建设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定新能源之城”和“保定·中国汽车城”。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化工医药、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由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

着力构建技术先导型产品结构。产品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竞争、品牌竞争。围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抓好技术、质量、标准、品牌等关键环节。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保定品牌,加快“保定制造”向“保定创造”的转变。

着力构建龙头带动型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改造旧企业、发展新企业、培育好企业。积极推进跨行业、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加强与大型央企和世界500强的合作。全力支持上市公司和规模企业发展壮大,精心培育更多具有领军优势和特色的龙头企业。支持更多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把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优、各类企业做多,形成大中小企业活力迸发、竞相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源头控制、科技支撑,多措并举、严查严管,绝不能牺牲子孙后代利益换取眼前一时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绿荫”行动,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提高治污环保工程的运行效益,让广大群众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洁净水源、享受良好生态。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依靠技术和服务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实施一批重点水利项目,确保生产生活用水需要,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建设京津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兴社富农”工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的政策性、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加快发展。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用地和宅基地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机制,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

(四)拓展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依托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做优叫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着力发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逐步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由粗放向精细、由分散向规模的转变。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对野三坡、白洋淀、清西陵、白石山等重点旅游景区的包装推介和整体开发力度。加快旅游产业带建设,培育形成一批旅游产业聚集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

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特色物流基地和重点物流园区,发展一批骨干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相结合,带动仓储、包装、配送等相关产业发展,打造服务京津、面向华北、东出西联的陆港城市。

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推进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构建保定中心商圈和城乡一体化商业网络。积极培育会展、服务外包、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城市。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支持财会、税务、律师、资信评估、科技服务等各类服务业健康发展。

(五)全面振兴县域经济,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保定市大县多,县兴则市兴,县强则市强。强市兴县富民,关键在兴县。全面振兴县域经济,努力形成“多马拉车”、多力驱动的发展局面。

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制定实施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振兴传统特色,培育新生特色。对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传统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档次,进一步增强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四名工程”,每个县(市)都要培育一个知名特色产业、建设一个知名特色园区、形成一批知名特色企业、打造一批知名特色品牌。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完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7 融资担保、技术服务平台,让各类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强起来,营造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亲商重商活动,各级领导和部门要真心实意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全面营造关心企业家、支持创业者、尊重纳税人的社会氛围。

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力。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制定实施鼓励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理顺对县(市、区)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简政放权。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力度,重奖先进,彰先策后,焕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开展县域经济对标行动,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整体进位,争取更多的县(市)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六)积极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举措,坚决清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和不利因素。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深化国企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引导各类资本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努力扩大开放,强化招商引资,积极融入国际和区域合作。把对接京津作为方向性选择,吸引更多京津大企业、大集团到保定投资发展。抓住建设首都第二机场的机遇,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

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有效保障。大力优化政务环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位一体行政服务网络,推行乡(办事处)、村(社区)行政服务全程代办制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提高评议的针对性和权威性,评议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挂钩。同时优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全面营造保障公平竞争、促进健康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定要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构建布局合理、梯次带动的现代城镇体系。

(一)加快建设“一城三星一淀”大保定中心城市。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着力打造“京畿重地、文化名城、低碳城市、山水保定”四张名片,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大水系配套建设和规范管理,保护好“华北明珠白洋淀”,打造独具特色、繁荣舒适的山水城市。加快关汉卿大剧院、万博广场、农业生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城市标志、城市符号和品位街区。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关系,高标准建设东部高 8 铁新区和北部低碳新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改造,促进城市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升级。逐步实行“三星一淀”按区管理,尽快实现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交通道路、产业布局、社会管理的同城化、一体化。

(二)加快建设三个区域次中心城市。继续实行领导力量、机构编制、规划指导、用地指标、项目布局、政策支持“六个倾斜”,促进涿州、定州、白沟新城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三个次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县(市)、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五年实现超翻番。到2015年,白沟新城、涿州、定州城市人口分别达到30万人、40万人和50万人,城区规模明显扩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三)加快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县城群体。把县城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大力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未来五年全市县城面积新增10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新增100万人,县域财政收入新增100亿元。坚持县城建设与园区建设相结合,依托县城建园区,依靠园区兴县城。县城建设要立足实际,注重规划,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支持更多县(市)加速发展,积极向中等城市迈进。

(四)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推动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延伸、社会事业向小城镇辐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小城镇覆盖。鼓励各乡镇结合产业发展加强驻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撤乡建镇,支持基础较好的建制镇向小城市发展。每年确定一批重点乡镇给予重点扶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和旅游名镇。加大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促进更多农民规范有序地向市民转变。

(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入手,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引领新风尚。坚持尊重民意、分类指导、稳定推进。要坚持规划先行,逐村制定新农村、新民居建设规划,成熟一批改造一批,成熟一村建设一村,逐步实现农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

五、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文化强市

未来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要百倍珍惜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文化名城建设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

(一)发掘利用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保定特有的丰厚文化资源,对物质遗存加大保护恢复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对精神遗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 9 扬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按照规划加强古迹保护、修缮和恢复,加快实施总督署西路、淮军公所和光园恢复等文化名城建设重点工程,最大限度展现保定古城风韵。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水平,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保定的热情。通过再现历史风貌,传承文化记忆,让历史文化元素为现代发展服务。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东湖文化中心、西湖体育中心等重点文化建设项目,高标准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农村(社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支持文化创新,培育一批文化大师,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保定文化的影响力。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发展以会展、演出、影视、印刷出版等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以体育训练、健身、竞赛、体育用品经营等为主的体育产业园区。支持国家动漫产业(保定)基地、曲阳雕刻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扶持定瓷、易水砚等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品牌和规模。推动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依靠文化创意提升品牌价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团体。

(四)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各类道德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持续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扎实推进“六五”普法,促进各级干部依法行政,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一)倾力发展社会事业。始终坚持民生项目优先安排,民生投入优先保证,民生问题优先解决,让广大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视和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就业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就业保障机制,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复转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的就 10 业问题。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努力使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健全完善城乡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努力让城乡低收入群众都能享有基本住房保障。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坚持不懈地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动体育、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不断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分析社会形势,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引导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主动服务社会。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促进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继续深入开展亲民爱民、亲商重商、群众工作站三项活动,建立健全干部服务基层、联系群众、帮扶困难群体的长效机制。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信访接待服务中心三大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农村干部队伍、社区工作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团结文明的要求,积极推进高标准和谐社区建设。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发挥好首都“护城河”作用。建立健全责任体系,逐级形成大维稳格局。把解决问题作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环节,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群众工作。重视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形成发现、解决矛盾纠纷的科学工作机制,把各类不稳定隐患控制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群众利益协调等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努力把社会稳定 11 建立在可靠的工作基础之上。积极防范、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依法打击各类邪教活动。

全面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切实加强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法干警素质,坚持廉洁执法,维护公平正义。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治理力度,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用得安全。加强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加强市管主流媒体建设,始终保持公开透明、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

七、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完善各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增强学习效果。发挥各级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分层次、分系统培训党员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改进学风的着力点放在做好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上,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围绕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落实省委“约法八章”要求,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凭政德、凭实绩、凭公论看干部用干部,把更多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全面加强干部队伍政德建设,注重思想教育,加强政德考察,培树政德典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选拔方式。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前置论证、公众参与、投票表决等制度,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努力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认真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努力使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不断完善“一定三有”激励关爱机制,科学确定任务目标,适度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完善退养机制,促使农村干部更多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与财力增长相适应,保障社区工作者的政 12 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长效机制。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把广大党员培育成为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先锋模范。

(四)加强党的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和政治环境。大兴团结之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决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班子成员之间要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确保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政令畅通。大兴进取之风。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标定一流、创先争优的目标和追求,激发大胆实践、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勇气,向先进学习,向一流看齐。大兴务实之风。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问题,力戒浮躁情绪,防止急功近利。大兴清廉之风。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结合起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预防腐败滋生。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五)充分发扬民主,进一步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各级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能。支持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加强对经济社会的管理。支持各级政协机关和政协委员按照章程发挥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围绕大局开展工作。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履职尽责。畅通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渠道,激发人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促进发展的强大热情。

学习仇和在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篇3

本月8日,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仇和同志代表中共昆明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的工作报告。9日,与会代表厉忠教在分组讨论会议上用“12345678910”这组数字,阐述了自己对仇和同志中共昆明市第九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学习心得,引发热烈反响。本报在第一时间获得原稿,特刊登此文。

学习贯彻

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仔细聆听了仇和同志在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的报告,感触很深。觉得报告通篇有时机、页页有生机、行行有良机、段段有玄机、字字有珠玑、字后有心机。

正所谓,过去的机遇没有放过,现在的机遇正在抢抓,未来的机遇正在孕育。从形式上看,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对仗工整,结构严谨,体现了形式逻辑之美;从内容上看,求真务实,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分析透彻,体现了辩证逻辑之美;从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看,上下对接,左右对握,虚实对称,前后对应,体现了数理逻辑之美。具体用12345678910这组数字来表达,可阐述为:

一即紧扣一个主题: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二即抢抓两大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建设的两大机遇。

三即三个阶段奋斗目标:近期抓规划、夯实基础。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中期壮实力、基本达标。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同步基本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远期提品质、全面建成。到2030年,使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特征更加明显、实力更加雄厚、影响更加广泛,全面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四即把握四个主攻点:一是对应市场经济的四大特征,做好四打:打时间差——改革;打空间差——开放;打信息差——创新;打制度差——治理;二是对应民生工程,做好四主: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三是对应开放抢先,抓好四大:始终把处于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最前沿,作为昆明最大的优势来培育,最大的潜力来挖掘,最大的形象来建树,最大的品牌来打造;四是对应运行体制,运用好四力:培育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运用法制规范力、发挥党政推动力。

五即找好五个支撑点:一是“五个昆明”建设:富强昆明、活力昆明、文化昆明、生态昆明、和谐昆明;二是五个国际化:城市品质国际化、产业发展国际化、市场体系国际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社会管理国际化;三是五大优势:(1)五个面向优势:面向南亚、东南亚、西亚、南欧和非洲五大区域。这五大区域共有107个国家,占联合国192个国家的55.7%;人口23亿,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仅南亚、东南亚就集聚了全球70%的华商和90%的华商资本。(2)五度加权优势。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文化多维度、社会集聚度“五度”加权,市场体系覆盖全省,经济发展触角延伸全省,资源运作半径辐射全省。(3)五大出行优势。公务出行、商务出行、打工出行、探亲出行、旅游出行频率位居全国前列。(4)五大交通优势。公路、铁路、民航、管道、航运起步虽晚,但起点很高。5000多公里等级公路通达省内各地和邻省邻国,昆明新机场将于年内竣工投入使用,“三主三辅”地铁轻轨系统全面启动,“八出省四出境”的铁路大通道建设进展顺利,“五通互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5)五大环境优势。大气、水、土壤、山体、生物等五大环境良好,条件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秀丽,是享誉世界的“春城”、“花都”,同时,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还有健全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四是应对五种发展趋势: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五是把握五个新的时期: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对外开放的提速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期,社会建设的转型期。

六即解读六个关节点:

一是六个方面的成就:五年来,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五年来,我们大干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五年来,我们始终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加速构建;五年来,我们坚持环保优先,狠抓滇池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五年来,我们夯实执政基础,提升领导能力,党的建设富有成效。

二是六个方面的经验: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思想领先,才能从容应对挑战,挺立时代潮头;只有始终保持发展率先,才能加快富民强市,实现崛起腾飞;只有始终保持开放抢先,才能广泛富集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只有始终保持改革当先,才能把握历史机遇,抢占发展先机;只有始终保持创新争先,才能增创竞争优势,蓄积发展势能;只有始终保持民生优先,才能凝聚民心民力,形成发展合力。

三是六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社会管理基层基础相对薄弱,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课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需加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全面加强六个方面的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五是党的建设中六个需要大力加强的方面: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六是滇池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六大支撑体系:加快构建滇池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减排;污染源工程治理;流域低污染水净化与处理;入湖河流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生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流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七即加快推进七个方面的新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现代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做优区域性国际城市新载体;加快实施全域城镇化,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新格局;加快促进改革开放,构建全省桥头堡建设新高地;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展现文化繁荣发展新气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开创人民幸福生活新境界;加快优化生态环境,打造最适宜人居新家园。

八即党建的8妙法:学习上,要求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制度上,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督导上,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人才上,倡导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选贤之门,广辟任能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基层党建上,强调要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着力构建城乡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作风上,提出要坚持四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监督上,强调要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修养上,要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九即展现春城特色的九个靓丽提法:

首先,标题中对于昆明发展的新定位:“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从中让人感受到了如日中天的气势、和谐发展的趋势和造福人民的春意;

其次,重申了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中提到的美好意境,即“昆明要成为独具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森林式、园林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

再次,从全球视野审视昆明,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定位昆明的角度,提出了把春城昆明建设成为“门户型”城市和“枢纽型”城市的要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第四,立足于全方位改革开放和全社会发展稳定的视角,对昆明要建成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给出了春意盎然、令人心动的定位: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个经济繁荣富强、文化特色浓郁、社会安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开放包容多元、民主法制健全、人民生活幸福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必将崛起在祖国西部大地上;

第五,按照国际视野规划城市、国际标准建设城市、国际惯例管理城市的高标准,明确提出要把昆明打造成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成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世界休闲宜居之都和国际著名的“春城夏都、避暑胜地”;

第六,从突出规划个性禀赋的视角,明确提出了要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昆明独有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宜居环境和多彩人文等优势,凸现昆明城市与众不同的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使规划更具地域性和特色性。

第七,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角度,提出实行多轴向拓展、网络化开发,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单核心圈层蔓延式”向“多中心轴向组团式”转变,加快构建以“一湖四片”、“一主四辅”为骨架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新格局。

第八,从提升城市品质的视角,激情满怀地倡导,要延续和发扬昆明山水交融的建成理念,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彰显昆明“满城山色半城湖、一年春光四季花”的独特魅力。

第九,从信息化提升的视角,大胆而自信地提出,要把在地昆明,打造成在场昆明、在版昆明、在线昆明,用信息化缩短时空距离,降低时空成本,使昆明零时空融入外部世界,形成接轨省域、接轨国内、接轨国际的大开放格局。

张高丽同志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篇4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2012年5月18日)

俞正声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上海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在加快推进 “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外部环境复杂、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和举办世博会的重大考验,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和依靠全市人民,胜利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局面。

世博会举办实现成功、精彩、难忘。我们把办博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世博申办和前期筹办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持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深入开展“迎世博600天行动”和“世博先锋行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出色完成了世博会各项承办任务,带动了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改善和市民素质提高,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精心谋划“世博后”这篇大文章,大力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最大限度地用好举办世博会的宝贵资源,使举办世博会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坚决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过去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5%。2011年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9%;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7.3%下降到5.3%;先进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增速快于货物贸易;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性公司累计达到927家;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32%;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启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9%。同时,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全市共识。

“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集聚辐射功能明显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与

国家战略相适应的推进机制,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比较齐全的城市,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规模跃居全球前列。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不断深化,上海综合保税区建立,国家会展项目奠基,新型国际贸易结算、贸易便利化等试点启动,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航运机构、航运市场和航运产业快速发展,航运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加快启动,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不断探索新路。坚持先行先试,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建设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和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目标,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

着力破解制约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和政策障碍,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率先开展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1%。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积极扩大对外对内开放,2011年上海市进出口总额比2006年增长92.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突破1000亿美元;加大对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等对口地区帮扶力度,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顺利完成,与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布局明显优化。推动区划调整和功能优化,将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实施黄浦区和卢湾区 “撤二建一”。加快黄浦江两岸、临港地区、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

等重点区域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郊区新城加快集聚发展,郊区和新城建设全面提速。

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452.6公里。高度重视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中发生的问题,强化制度建设,切实改进工作。加强规划管理,强化文明规范执法,市容市貌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

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践行,思想理论教育有效性和宣传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有力推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取得重要成果,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领域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交流合作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特奥会、奥运会上海赛事、世游赛等重大活动成功承办。

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五年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5500万平方米。稳步开展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着力加强物价综合调控。持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万元和1.56万元,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有效整合,覆盖城乡的社会保

障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改革和发展向纵深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协同力度明显增强,公众参与热情进一步激发。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平稳有序。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普遍提高。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认真实施,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全面推开,“公推直选”积极推进。不断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破解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政策瓶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区域化党建充分体现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创先争优活动彰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两新”组织党建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党的群众工作创新发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加强,“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工作成效明显。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大、政府、政协工作富有成效,依法治市进程明显加快。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壮大,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同志们,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中央各部门、各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在历届市委打下良好基础上全市各级党组织、180多万党员和2300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

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上海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面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绩,归根结底,就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五年的实践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是:

必须坚持把中央精神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国家战略要求和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始终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聚焦“四个中心”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国企改革、人才和住房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难题解决,努力在深化对世情、国情和上海市情的认识中完善发展思路,在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中把握发展机遇。

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始终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投资拉动、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绝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快速增长。坚持安全第一、集约利用土地、控制污染排放和加强生态保护,切实提高上海经济发展质量和长远发展后劲。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视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又着眼于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重视和加强价值引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民主法制建设及公共服务完善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

必须坚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执政方式的现代化。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改进地方立法和制度建设,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依法办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执法公信力。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组织。

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重大决策和重大政策的出台,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民意,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努力在社会共识基础上形成政策和制度,真正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讲真话、察实情、办实事,鼓励批评和监督,认真开展自我批评,戒骄戒躁,切实改进工作,做到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肩负起抓好党建的重大责任。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严

格要求,严密制度,严肃纪律,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对违反党的原则的人和事不留情面,对腐败分子决不姑息,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各尽其职、齐心合力的良好局面。

在回顾五年来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外部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日益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创新创业活力不足,改革开放力度不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多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不适应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行为依然存在,依法治市的力度和执法公信力亟待提高;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多发,管理国际大都市的能力亟待增强;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增大,运用和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不足;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面临尖锐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紧迫。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有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也反映出我们改革创新意识、攻坚克难决心与形势发展、群众要求还有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影响了一些正确决策的及时形成;决策落实力度不够,执行力还需提高;对一些地方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认识不足,抓得不够

等。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不得过且过,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不断开创上海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始终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五年,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环境大背景,面对上海转型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的机遇,紧紧抓住我国科学发展主题下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机遇,紧紧抓住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上海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国家重大项目落户和后世博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乘势而上,奋勇率先,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突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3%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领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十二五”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四个中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初步形成。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全面提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一步集聚;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金融市场成交额保持世界前列,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的中心地位;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更加完备,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失业率有效控制,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高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350万平方米,郊区城镇化地区的危旧房改造加快推进,“十二五”新增1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任务全面完成;中心城(外环以内)公交出行比重和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交客运量比重均达到50%以上,市民出行更加

便捷;人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新发展,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得到有效落实;党内监督约束机制有新突破,拒腐防变能力切实提升;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做到覆盖全面、充满活力,党员队伍更加纯洁,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基础更加稳固。

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创新转型的强大动力,把培养、集聚和用好人才作为创新转型的关键所在,把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作为创新转型的政治保证,以制度创新保障和推动观念、科技和文化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新一届市委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形成新优势的战略要求和关键路径。

三、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是要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率先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保障有力、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始终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对外开放,不断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障碍,不断拓展率先发展的优势空间。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在扩大开放、完善市场体系、吸引人才、创造最佳创业环境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市和全国改革积累经验。牢牢把握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深入开展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改革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法制,更好地促进“四个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注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地发展,以更大力度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市场准入和公平待遇为重点,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力度。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沪发展地区总部及各类功能性机构,营造跨国公司“在上海,为世界”的良好环境;积极吸引和服务国内各类企业总部在沪发展,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去”。

(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以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大契机,加快推进企业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结合、人才特区建设、财税政策完善等创新突破,加

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带动促进全市各类科技园区和产业开发区发展,努力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走在全国前列。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导向,加强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深化部市和院市合作,支持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任务,努力在大型客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基地建设。进一步激发各类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强化国有企业创新导向,促进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支持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在沪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其与本土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鼓励其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协同创新。针对共性技术研发等薄弱环节,整合资源,健全组织体系和配套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市区联动,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鼓励各类天使投资和创业基金等集聚发展,促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重视和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推进以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云海计划”、物联网等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全面深入融合。

(三)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

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能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把握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机遇,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吸引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着力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鼓励贸易方式创新,搭建贸易平台,深化口岸通关模式改革,推动外高桥(9.72,0.00,0.00%)国际贸易示范区先行先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优化航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巩固提升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地位和功能。鼓励发展邮轮经济。加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整体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外包发展,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主动作为,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努力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视和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以设计、研发、营销等为重点转型升级。优化调整钢铁、石化等行业的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和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加快实施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基本建成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完成迪士尼主题乐园一期项目,有序推进黄浦江两岸开发。大力推进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把郊区和农村

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位置,进一步推动建设重心转向郊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以改善交通条件、加快旧区改造等为重点,促进苏州河两岸协调发展和功能提升。强化规划引领,有重点有步骤地分类推进新城建设,构建中心城区与新城等便捷集约的交通联系。统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大型居住区与新城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新城综合功能。优化郊区小城镇布局,加快老集镇改造。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新型组织方式,着力培育职业农民,着力完善包括机械化作业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注重自然村落保护,有重点地推进村庄改造,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和经济相对困难村的帮扶力度,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五)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安全、便捷、宜居的城市。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杜绝有安全隐患的工程、设施的实施和运行。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轨道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消防、地下空间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源头治理,强化法人主体责任,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提高特大型城市水资源、能源等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强化依法管理和规划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和标准化手段在城市管理中的应

用,加大城市运行维护和投入保障力度,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深化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管养分离,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强化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持续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六)大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和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的节能减排管理,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等各项目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注重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方面取得切实成效。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待,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下大力气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加强基本生态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崇明生态岛建设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七)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与繁荣发展。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合作,全面提升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水平。深入实施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深化和拓展交通、环保和科技等重点领域合作,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努力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作出更大贡献。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

兴,加强与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的互利共赢合作。鼓励支持上海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资源优化整合。创新完善帮扶机制和方式,努力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增强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进一步提升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水平。

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法治建设为重点,在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上下功夫,在拓宽协商求同、民主参与的渠道上下功夫,在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上下功夫,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巩固和发展上海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生动局面,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民主法治环境。

(一)加强领导、强化监督,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格局,以强化监督和扩大公开为着力点,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巩固和发展地方党委领导体制改革成果,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市委各工作党委的作用。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加强重点领域的地方立法,加强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及群众切

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加强对其所选举任命干部的监督,继续探索被任命人员接受监督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支持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动以预算公开为核心的政务公开,推动公共资金分配、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开透明,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并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把民主监督融入政协履职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反映情况。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把提高各级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和引领群众的能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善用媒体与群众交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探索开放式决策机制,健全政策公开、决策咨询、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使各项决策建立在大多数人共识的基础上,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搭建平台,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表达观点

和意见,积极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坚持将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支持居委会直选、村委会“海选”,进一步推动基层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行业协会扩大直选范围,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全面推广评议会、听证会、协调会等民主制度,健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机制,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大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大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积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更大贡献。

(三)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创新转型、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强化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听证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立法中的作用,通过公布法规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

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不断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问责,不断提高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公信力,不断增强公务员队伍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法治环境最好的行政区之一。坚决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防止以各种形式干扰司法活动,维护司法权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于法律运行的始终,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五、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海派文化特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大力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

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培育向真、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优秀文艺作品原创能力建设,创作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理性的舆论氛围。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发挥新闻舆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等重要作用,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来。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建设,有效整合宣传资源,不断增强舆论宣传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丰富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健全新闻发布网络和工作制度,建好以“上海发布”为核心的政务微博群,完善舆情研判和应对机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善待媒体,鼓励媒体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重视外宣工作,积极传播中国和上海声音,营造增进了解、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三)建设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加快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

市、区县两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加强社区、郊区农村、大型居住区和新城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健全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系统,试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营运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加强革命历史文化等各类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地方志编纂和档案工作,传承上海历史文脉。培育群众文化团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切实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扶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五)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充分激发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强部市合作、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提高文化建设和管理效能。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办好国际性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来沪交流。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作用,促进文化交易市场繁荣。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营造

宽松宽容的文化发展环境,让上海成为文化人才集聚的高地和文化创新创业的沃土。

六、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的所在和必然要求。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融合,着力促进公平正义,强化源头治理,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平等包容、共建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好。

(一)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以深化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健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多样、优质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优化医疗资源的布局和结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改善市民生活方式,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完善常住人口居住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有效机制,促进来沪从业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准确把握老龄化的规律和趋势,顺应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优化城乡养老机构分布,完善“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财政投入、社会投资和慈善捐赠等多元经费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关心支持残疾人自强、自立、更好地发展。

(二)加快健全保障体系,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将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统筹做好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收入集体协商、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支持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稳步提高各类保障待遇。(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的危旧房改造。注意解决农村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原则,完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努力创新管理机制,有效规范社会秩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构建“诚信上海”,以守信受益、失信惩戒为导向,以联合征信为手段,加强信用信息记录、应用和共享平台建设,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工会、企业、政府三方协调机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规范的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体系,持

续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完善联动服务和执法体系,加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全覆盖管理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着力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四)切实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创新信访机制,强化初信初访受理办理等工作,完善领导接访、下访等工作制度,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体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律师等共同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防控标准化体系和规划体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工作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积极支持驻沪部队建设。

(五)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注重发挥党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发挥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尊重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主体地位,提高全社会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努力形成依法管理、重在服务、社区自治、共治共享的局面。进一步发挥社区事务受理、卫生、文化、综治工作中心等平台功能,提高服务效能。

进一步理顺居委会职责和设置规模,建立完善协商沟通机制,整合运用社区资源和力量协调处理社区事务,切实提高居委会自治能力。进一步促进业委会运作规范化,推进物业管理重大事项决定的公开透明化。探索“镇管社区”模式,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增加财力投入和管理力量,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大型居住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实现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建之本。新时期党的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更加注重服务群众,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拒腐防变,努力开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总揽全局、民主开放、公开透明、充满活力、纪律严明、基层稳固的党建新格局。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切实把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重大考验,深刻认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执政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摆脱地域局限、路径依赖等思维束缚,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更好地把党的执政理念和人民

群众的愿望凝聚成共识,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提高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能力,更好地担当历史重任。进一步认清上海在全国和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与特点,着力提升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能力,着力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率先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在开放透明条件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拒腐防变的能力,着力提升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好地肩负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历史重任。加强党员干部能力和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党史资政育人作用,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任务,注重在实践中、在新挑战新考验中培养锻炼,使党员干部具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知识,更好地把握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规律。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大力选拔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三)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制度创新提高党内民主质量。既重视发展党内民主,拓宽民主建言空间,畅通民主表达渠道,营造听真话、讲实话的良好氛围;又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科学汇集大多数人的意志、愿望和智慧,保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政令畅通。深化全委会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全委会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强化全委会在重要干部举荐、票决和在经济社会重大事项、重要制度、重大规划及项目安排等决策中的作用。坚持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

告工作并接受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在任期内的作用,坚持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代表提案、提议制度,扩大代表知情、履职途径,发挥代表参与决策、监督、评议等方面作用。乡镇普遍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全面推进村(居)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逐步扩大其他领域试点范围;深入推进区县委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水平。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激发活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从干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为上考核干部的德;注重选拔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心系群众,想干事、能干事,有思路、有激情的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着眼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下大力气培养年轻干部,做到精心培育、严格要求。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执行力强、创新力强、感召力强的优秀干部。注重既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又提高民主的质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干部选拔视野,贯通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渠道;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法,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力。改进干部教育、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干部管理科学化水平。积极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

(五)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好的环境引才用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把人才作为推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不惟学历、不惟资

历,不拘一格用人才,让各类人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瞄准世界前沿,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高地。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打造育才、引才、用才的政策优势,加大人才落户、创业融资、住房医疗等政策突破,创新人才薪酬、管理、激励模式,促进人才与产业、科技、资本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效能,优化人才事业环境、生活环境和服务环境,使上海成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乐土。

(六)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创新,根本在落实。要创新和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深化区域化党建,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工作实效。准确把握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协助监督、政治引领等作用,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社区党组织要重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农村党组织要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中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和来沪人员。机关党组织要重在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始终走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前头。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建设高素质管理者、人才、党员、职工队伍,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高校党组织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

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文化、卫生、体育和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事业发展。深化社会组织、产业园区、金融机构、“两外”单位党的建设,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引导党员更好地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在社会上模范带头。加大在一线发展党员的力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党组织主管、参加多个党组织活动的方式,完善党内关怀、帮扶、激励机制。坚持把联系服务群众、直接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凝聚力工程”、“一线工作法”、“组团式联系服务”等群众工作方法,健全群众工作体系,维护群众权益,密切党群关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党建资源支撑体系。

(七)切实改进党的作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浩然正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新风正气,勤政廉政,以优良的党风政风践行根本宗旨。坚持加强作风养成和加强作风整顿“两手抓”,加大治庸、治懒、治散、治奢力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眼于保持和维护党的纯洁性,坚持强化思想教育与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有效预防腐败与坚决惩治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与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

学化水平。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认真开展巡视工作,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规范廉洁从政行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扩大公开范围;建立有效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严格约束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获取不正当利益行为。严肃党纪政纪,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惩腐败分子。运用“制度加科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中监管。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坚决遏制消极腐败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重品行,珍惜人民信任,恪守为民之责,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追求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张高丽同志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推荐阅读:

张高丽致信全省人民教师06-20

高丽大学研究生申请06-28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_高丽莲概要07-14

上一篇:游王家大院初中作文下一篇:施工管理处罚条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