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位名校长的思考(精选6篇)
关于一位名校长的思考 篇1
感受名校风采,领悟治校方略
湛江市赤坎区东山学校冯蔡强
2008年10月23日,我和阳春市 逸夫小学的邓大发校长来到了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实验小学,我们这次是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安排到这所学校挂职副校长进行跟岗学习的。这次省教育厅组织的第三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60名中小学校长到珠三角的名校挂职学习,我作为湛江市赤坎区唯一选派的校长,倍感机会难得。
一、走进名校
大沥实验小学,我在网上早见其名,据网上资料显示,这是一所办学质量挺好的学校。10月23日下午,我终于以挂职副校长的身份走进了这所学校,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能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挂职学习已是意外!能到慕名已久的学校深入学习二个月更是意外!大沥实验小学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集实验性和示范性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学校。学校以“创特色学校,育世纪英才”为办学宗旨,以“科研兴校,特色强校,质量立校”为办学思想,其办学特色是教育科研特色、英语教育特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现有教师83人,其中广东省名校长培养对象及南海区高级校长1人,佛山市骨干教师3人,南海区名班主任1人,大沥镇骨干教师10人,佛山市教育教学科研专家库成员4人,南海区学科课改中心组成员有8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
教育科研是实小品牌建设的亮点工程。实小以科研推动课程改革,以科研育名生、铸名师、创名校。实小具有完善的校本科研制度,如《校本科研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成果评审制度》等。校本科研实行“扁平化、层级自治”的管理模式,具体设置的机构有教育科研处、课题研究专家顾问组、课题研究小组。在进 1
行教育科研中,提出了“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人人出成果”的科研目标,使教育科研常规化,常规教学科研化。在科研活动中进行“和谐教研组”、“合作备课组”、“绿色课题组”的评比活动,有效地形成了自治、和谐、创新的校本管理文化。在“十五”期间,大沥实验小学成功结题了全国、省、市、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1项,课题研究成果参加省、市、区举行的评比活动获23项奖励。现在又在进行8项全国、省、市、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
实小不是为了搞教育科研而搞教育科研,其教育科研的目的很明确,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达到科研兴校。在教学上实行“主题合作式二次备课”的备课方式,它的操作流程是“ 确定研究主题——主备人个人备课——集体研讨——重构教案”。在课堂教学研究上实行“一课多反思”及“多课多反思”的研究方式,它的研究流程是“教师个人备课——备课组集体研讨——上研究课——备课组集体反思——个人反思修改教学设计——再上研究课——再次集体反思研讨——总结分享成果”。以上所采取的备课方式、课堂教学研究方式都能达到凝聚智慧,资源共享,合作多赢的目的,使全体教师人人参与,人人提升,人人成长。难怪我们听一些只有一年多教龄教师的课,也觉得她们的课很精彩,师生的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那么实在而有效。由于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实小结出了累累硕果。短短几年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共526人次获奖,获奖论文266篇、获奖课例51节、获奖课件102件、获奖教学设计与反思107篇。成功主办60多场(全国、省、市、区、香港)大型研讨活动,接待了6000多名教师和专家学者,提供300多节观摩课例。
校本活动关注每个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实小坚信“学生能力从活动中来”,学校以学生社团建设为突破口育名生创名校。实小实施
校本活动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交往、学会发展,成为最有气质的现代人。实小在一个学年中举行了60多项特色活动:文化节、科技节、英语节、运动会、班级读书会、书市交易会、义卖活动、课本剧比赛、小品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小歌星大赛、主持人大赛、形象代言人大赛、口语交际比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数学实践活动、知识产权实践活动、手拉手活动、游学、感恩活动等。组建了20多个学生社团,如“新苗文学社”、“英语俱乐部”、“信息学训练营”等。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共有1720人次获奖。获国家级奖励752人次,获省级奖励194人次,获佛山市级奖励323人次,获南海区级奖励461人次。通过校本活动,实小培养了一大批各具特长的名生。
实小的校本活动确实注重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充分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许校长讲得好“学校没有差生,只有特长不同的学生。”通过校本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张扬个性,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交往、学会发展,成为最有气质的现代人,这是实小培养学生的目标。其实这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每一个校长所应该追求的。学生的品行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学校应该多进行能够形成良好氛围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二、感受名校长的魅力,领悟名校长的治校方略
在将近二个月的学习时间中,我被许贤苏校长的魅力所感动、所折服,并有所启迪。
充满魄力,勇于开拓创新。许校长是一位充满魄力的校长,他的办学理念新,提出了“科研兴校,特色强校,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学校非常注重教育科研工作,整个学校充满着浓浓的科研气氛。现在,教育科研、英语教育、艺术教育已成为实小的三大特色,由于学校大抓科研,勇创特色,学校的教育质量在整个大沥镇,甚至整个南海区都是处于领先的位置。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许校长的办学思想的引领,与许校长的真抓实干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办学思想,写入了计划,题上了墙壁,但落实了没有却不得而知。许校长在学校的行政工作会议上既能集思广益,又能统揽全局,颇有统帅风度。各个行政在会议上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气氛融洽而热烈,许校长又能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分析总揽,统一意见,明确部署。对于已安排的工作,他雷厉风行,特别强调“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好了”,做事一定要“领先一步,胜人一筹”。
善于学习,永站教改潮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仅许校长在11月10日至11月24到盘锦市试验小学挂职学习一事,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善于学习的校长。在他挂职的半个月里,他每天都写了学习日记,写得非常详细具体,对主要的见闻做了详细记录,并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写了所感、所悟,切入本校工作的要点,切中教育的本质。他这次学习的日记挂在学校的网站上,我一边读一边被他感动,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一口气把他的十几篇日记读完,并全部复制下来,还把感悟深刻的语句全部摘录下来,马上写了一篇学习日记。经过到盘锦学习的半个月,许校长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归根到底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健康习惯”,回到学校的第二周,他迅速在全校推广大课间活动,推广集体跑步活动,增多做操时间,使学生通过大课间活动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许校长这样一位睿智而善学的校长真是让人感到无穷的魅力,在盘锦,魏书生给他的题字“海纳百川”恰到好处。
以人为本,润物无声。在与许校长的交流中,他多次提到校长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做人和用人之道,校长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师生。学校管理之道主要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人尽其才,物
尽其用,合理配置,科学管理。教育学生,就是依靠优秀的教师去充分引导学生发展,同时也充分发展教师自己,让“人”能够在自我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由于有以上的“人本”思想,许校长非常重视副手、中层干部、教师的培养,经常创造机会让手下考察学习,成立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制定教师的培训制度,长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在实小实行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之中,实小的中层干部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出色地完成学校安排的每一项工作。在实小,许校长推行绿色人际环境的营造活动,我看到的教师虽然工作繁多,竞争激烈,但领导之间、教师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有说有笑,相处得非常融洽、愉快,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教师集体活动、在饭堂吃饭的时候体现得非常明显(老师们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饭堂吃饭)。由于许校长注重教师的发展,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营造,学校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团结拼搏的教师队伍,使学校的管理达到学校之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出色完成。
将近二个月的挂职学习即将结束,一切美好的人、事将永存于记忆之中,所有的感悟将促我奋进。
关于一位名校长的思考 篇2
是深度融合而不是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将两个与多个孤立的事物,人为地放在一起。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是从整合开始的。其中,我们经历了认识、尝试到习惯的过程。走到今天,我们终于明白,我们再也离不开信息技术。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从一生下来就是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技术之中。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老人,从规范的社会运行到琐碎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无孔不入地与我们融合成为了一个整体。教育更是无法脱离如此的背景,校园的生活已经浸入信息之中,不断地打破我们关于学校、课堂、学科、教师的认识边界,使时空不断扩大, 预示着教育新时代的到来。
是以人为本而不是技术为本
曾几何时,精美的PPT、动画成为了课堂的组成部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课件开始像黑板与粉笔一样成为课堂的必备。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直到前不久,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来我校, 提出了他们的规定——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不能超过10分钟,不用时关掉。这一规定引发我的深思。确实,孩子的成长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走得久了,别忘了为何而出发。
语文课,要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展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而用精美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就是迷失了初衷。科学课上,孩子们能亲手操作,用各个器官认识事物或者规律是最好的教学。而把事物变成图片、把过程变成动画片,就是越俎代庖。
有了飞信、微信,学校与家长联系方便了许多,但是如果把它们作为留作业的载体,势必会影响孩子对记作业、写作业的责任感。
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就是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就是回答为什么设立这个学科,这个学科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一基本点,技术才能真正地为孩子成长服务。
是思维方式而不是装饰
前不久,北京市教研院贾福禄老师以数学抽测的数据以及问卷的相关性为依据,为房山的数学教学做质量分析。统计数据客观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教学方式对学习质量的影响,让我们直视课堂上的问题。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大多停留在基于经验、感觉、理论的层面。其实,数据才是我们最应依靠的,基于数据的管理与教育才是现代教育的标志。
从本质上说,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仅性格、 气质不一样,学习的基础、学习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最理想化的教育能够适合每个孩子,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健康成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例如,慕课就为学习进度的个性化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中,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中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主要靠经验、靠习惯抑或靠灵感施教或者管理的方式,主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寻找问题的真相,不断创新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在信息时代必须承担的任务。
一位名校长的教育情怀 篇3
黄钜光校长勤恳朴实,大方豪爽。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教师严格要求,对学生和蔼可亲,凭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享誉高州,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校长”“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校长”“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茂名市名校长”“茂名市优秀校长”“茂名市十大杰出青年”“茂名市十大新闻人物”“茂名市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
勤于探索厚根基
一个人品质内涵的形成,要追溯到早年的人生经历。黄钜光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8年,虽然当中有3年在乡村学校当代课教师,但每年农忙时节,他从来没有缺席过,所有农活他都干过。1992年9月-1994年7月,他学习毕业于茂名教育学院。在校期间,他注重专业精神、专业修养的学习,加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高州市新垌一中任教。此时,他就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当教师就要当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他以 “激励学生的兴趣与志气高于一切”为教学理念,跳出课堂小圈子,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学境界。在课堂教学中,他大胆改革,注重学法指导,多方面培养学生技能。对每一节课,他都认真钻研,精心设计课堂学案,进行分层教学,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针对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畏难心理,他提出了“强化口语,训练听力,养成习惯”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开口读、大声说,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他非常热爱学生,做到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心理上疏导。工作之余,他关注细节,抓住各种机会关爱学生,如在宿舍里、在走廊上、在活动中了解情况,捕捉教育教学信息,思考教学的最佳方案。
1997-2001年高州市初中三科联赛,英语单科第一名全市15人,黄钜光校长所教的学生占了10人。他的学生有163人获得英语单科奖。1997年和1999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他教的学生有3人获得特等奖、有7人获得一等奖、有11人获得二等奖、有5人获得三等奖,获奖人数居全市之首。1999年他获得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英语科组被誉为“金牌科组”“考不败科组”,成为义务教育的一朵奇葩。由于其教育教学业绩突出,他于1995年任学校团委书记,1996年任政教主任,1997年任教导主任,1998年被聘为学校副校长。
善于谋划谱新篇
2001年8月,黄钜光校长调到南塘中学任校长。黄校长提出,学校管理要“高起点规划,总体有序推进,逐步提高声誉”。而那时的南塘中学正深陷办学困境。硬件方面,校舍破旧,400多个学生挤住一层600多平方米的饭堂,3个教师同住一间瓦房,运动场窄得连学生升旗集队也困难,更谈不上其他功能室,学校办公室也是50年代的瓦房;软件方面,好学生不愿意来,好教师留不住,教育质量滑到全市倒数行列。从现实到理想,可谓困难重重,但他咬紧牙关,带领大家不断求索,一步步改变。黄校长迅速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充分论证,按省一级学校的标准扩建南塘中学。这一决策得到广大教师、人民群众和上级领导的支持。为了解决征地问题,他风里来,雨里去,找村长疏导群众,排解问题。为了筹集资金,黄钜光校长将自家在建的楼房停建,把家里全部积蓄借给学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学校新建一幢高七层可容纳3000多学生上课的教学大楼、一幢高七层共105间公寓式的学生宿舍楼、两幢100套单间的教师宿舍楼、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个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一条100多米长的德育文化长廊。校园的建筑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多。由于黄钜光校长治校理念先进、经验丰富、措施得力,将简陋的南塘中学建设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成为茂名地区普高教育的排头兵。他在南塘中学当了七年校长,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教学先进单位,并荣获“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等20多项荣誉。除当校长外,他还兼任高中毕业班的英语教学,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均居农村同类学校前列,培养了7名广东省或全国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5名广东省优秀三好学生。
2008年8月,黄钜光校长被调到高州市第四中学担任校长,这个舞台更大了。他在淡泊中坚守,在宁静中创新,把“文修正品,笔琢人生”作为高州四中的办学思想,凝聚人心,认认真真地把一件件事办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向全市人民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四中。
校园面积扩宽了。和高州二中置换了一块教育用地。
建筑面积增大了。兴建了一幢3000多平方米的学生饭堂,一幢10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600多平方米的文笔堂综合楼,正在兴建4200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
师资力量提高了。6年来,教职工由原来的273人增加到现在的495人,高级教师由原来的97人增加到143人。另有8人被评为县市级以上名师、有7人被评为茂名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近年选拔教师参加高州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人数之多创学校历史新高,是同类学校之最。
优质学位增多了。不增加政府负担,复办初中,解决城区初中2000多个优质学位。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增加了3000多个高中优质学位。6年来,学生人数由原来的4200多人增加到近10000人,成为万人学校。
设备设施更完善。加装了2个多功能电脑室、1个演播室,加装了44个教室的电教平台。改建了1个3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会议室,每个学生宿舍加装了4个水龙头,每个学生宿舍都有热水供应,同时修复了所有破旧的门窗。
文化底蕴更深厚。大力营造文笔文化,以文化人,用笔树人,发扬文笔精神,凝练文笔经,先后兴建了文笔楼、文笔堂、文笔苑,用文笔浸润师生的思想,用文笔描绘教育的梦想。积极开展各类团队活动,开展森林文化进校园“十个一”活动。学校被评为“森林文化进校园示范单位”,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nlc202309041249
教学成绩更显著。历年高一年级参加全市质量监测考试,正取生各科平均分及尖子生人数都在同类学校前列。高考成绩年年刷新学校纪录。2013年上重点线98人,2014年上重点线118人(含艺术单招)。2014年是复办初中的首次中考,考出了高州市总分状元,出现了茂名地区只有2个英语单科满分的学生都落在高州四中的奇迹。学科竞赛也取得优异成绩,近两年获得地市级以上奖励共有209人次。
教研成果更丰硕。申报立项并实施的课题共348个,其中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4个,地市级课题43个,校级课题298个,已结题的有139个。语文和物理科组被评为高州市示范教研组,语文、数学、地理、生物科组被评为茂名市优秀科组。
学生素质更优良。张铭驹同学获得第20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广东赛区三等奖。有6人在茂名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吴鹏等6位同学被评为广东省三好学生,陈嘉熹等10位同学获得广东省“宋庆龄奖学金奖”,有236名同学被评为县市级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2014年茂名市中学生运动会,学校高中组男、女排球队分别获得茂名市第2名和第3名。
学校荣誉更耀眼。从2009年至今,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交通安全文明示范学校”“广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书香校园”“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特色语文教学示范学校”“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特别是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高州四中于2013年晋升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成为茂名地区第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精于研究结硕果
黄钜光校长非常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自费订阅《广东教育》《上海教育》《北京教育》《天津教育》《中小学外语教学》等杂志。通过大量阅读,捕捉教育信息,把握教育方向,掌握教育规律,提高理论水平,让管理工作、教育实践更有效。
黄校长还参加了“广东省首届中小学校长工作室”“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学名校长班”的学习,对教育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的现象也有了独到的见解。他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同时,黄校长还注意把管理中的点滴体会和教师的意见及时加以思考总结。例如对绩效管理的理解、依法治校的做法、师德师风的管理、课堂有效性的调控等都有深度思考,并形成观点,撰写论文。先后有20多篇论文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有7篇论文在广东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中获奖。“十一五”期间,他独立承担各类省市级课题研究,《农村中学德育课程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探索》课题的研究于2008年结题,获省优秀成果奖。主持的《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关系的研究》课题获“GDJYSD”杯广东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申报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案》课题,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总课题专家组评审,批准立项为子课题。2013年主持的课题《立足根基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成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科研项目重要课题。
乐于奉献敢担当
2011年,黄钜光校长当选为茂名市人大代表,他积极履行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倾听民声,表达民意,参政议政,为民解困,无私奉献。
民族复兴赖于教育,教育振兴赖于人才。黄校长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当作振兴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有谢武辉等17位年轻干部在黄校长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其中1位晋升为高州中学副校长,1位晋升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黄校长这种甘为人梯、提携晚辈的人才观令人钦佩。
三年前,高州市人代会讨论最激烈的一个议题是城区初中入学难的问题。城区初中优质学位的学校只有高州中学初中部和高州一中民校实验学校。远远未能满足群众需要,子女如果进不了这两所学校,就要读城郊的学校。群众意见很大,反映也很强烈。黄钜光校长站在振兴高州教育的高度,展现博大的教育情怀,顶住重重压力,决定让高州四中复办初中,解决城区学生就读初中的困难。到目前为止,高州四中就读初中生1800多人,去年中考取得优异成绩,1人摘取中考状元桂冠,90多人考上高州中学,300多人考上省级学校,博得社会一片赞誉声。
扶持薄弱学校,促其快速发展,也是黄钜光校长当人大代表的心愿。长坡镇莲塘小学突然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水灾,校舍被冲毁,学生没法上学。黄校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带头捐款捐物,价值20多万元,并派出1名领导、1名教师长住莲塘小学,帮助莲塘小学重建。大坡一中遭遇“9·21”特大洪灾,校舍被毁,学生迁到高城租楼上课。黄校长迅速派出1位语文老师、1位英语老师和1名校医支教。古丁中学被列入广东省“千校扶千校”被扶持的学校,黄校长带队深入古丁中学调研、指导,共享自己学校的办学成果和管理经验,赠给古丁中学52块总价值2万多元的黑板和一大批图书资料,从班子建设、师资队伍、德育政教、教学教研、后勤团队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古丁中学的办学效益、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黄钜光校长是位优秀的人大代表,不但心系教育,精耕细耘,而且对生活贫困、遭受灾难的社会群众也热心关怀,大力资助。大坡镇“9·21”特大洪灾致成千上万群众家园被毁,财物受损,生活没法解决。黄校长雷厉风行,带头捐款捐物,深入灾区慰问群众,安排1名副校长和1名副主任长住大坡镇白马村,组织群众复产自救。长坡镇大石冲村是高州四中的扶贫点,20多户村民收入低微,生活贫困。黄钜光校长肩负人民重托,定期深入住户,访贫问苦,共商大计,尽快脱贫。有一次除夕将至,黄钜光校长和学校全体行政领导带着钱物到扶贫点给村民送温暖,途中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黄校长此时还是舍弃母爱,选择大爱,坚持完成送温暖工作才返家。黄校长回到家,抱着体温尚存的母亲,捶胸顿足,千呼万唤,但再也唤不醒永远沉睡的母亲。
“黄钜光校长厚德敏智,勤奋笃学,成绩卓著,从不满足现状,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进步作为新的起点,继续扬帆起航。”熟知他的人如是说。的确,黄钜光校长有一股执着的工作劲头,有一腔大爱的教育情怀,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且行且歌。展望未来,他将豪情满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一位新任校长眼中的“教育模样” 篇4
一、教育是农业, 是培育, 而不是急功近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农作物在农民精心培育下自我成长的过程, 任何农作物都有其自身的成长特点和生活习性。对于这种内在力量, 农民们只能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地满足它成长的需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对农业生产的形象概括, 而学生的成长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观察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学生个性特征和独特的成长需求决定了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生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馨香!
据说,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个学生, 曾经一本正经地问过:“我学这些东西能得到些什么呢?”欧几里得沉默片刻, 叫来仆人, 吩咐说:“给他6个铜板, 让他走吧, 这是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清楚这个学生当时的反应, 也许他会面红耳赤, 幡然悔悟, 也许会理直气壮地接过铜板, 扬长而去。但这并不重要, 因为欧几里得还在, 他的大部分学生并不是为了铜板而学习的, 在那个时代里, “欧几里得”们占大多数。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 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 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 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 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真正有魅力的教育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 引导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 追求个人价值。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说得好, “德育也是升学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不断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无穷魅力。
二、教育是生长, 是唤醒, 而不是物质至上
教育家卢梭曾经提出, 教育即生长, 生长就是目的, 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 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苏格拉底强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 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的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 这种努力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向学生提问”;这种努力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强调, 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 它与人的灵魂有关, 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 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 它就不称其为教育。可以这样说, 如今的教育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 并不缺少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 但唯独缺少教育的灵魂。“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看起来那么科学的命题让我们的教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千疮百孔!
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提出:“丈母娘的眼光可能就是素质教育的眼光”, 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他在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教了一辈子书的李老师, 女儿都已经二十七八岁了, 还没有找到男朋友。李老师的一个同事热心地当起了红娘, 把李老师当年班上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介绍给她女儿。李老师见了当年这名自己最喜爱的学生之后, 十分感叹地对同事说:“这个孩子原来读书的时候, 我是多么欣赏他呀!他的学习成绩很棒, 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又特别听话, 从来不调皮捣蛋。现在他也挺成功的, 不到三十岁就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 按道理说, 的确是不错。可是, 让他来做我的女婿, 我倒真的不满意。你看他的背, 好像有些驼了;你看他的眼镜, 镜片那么厚, 至少也有七八百度;你再看他说话细声细气的, 哪像个男子汉;最让我不喜欢的是他那么古板, 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我女儿如果跟这样的人生活一辈子, 能获得快乐和幸福吗?”过去很优秀的学生现在成了被淘汰的女婿, 这似乎是个悖论, 而当今教育的现实告诉我们, 学生时代的“乖乖男”、“乖乖女”和分数名列前茅的学生, 不一定在未来的生活中就非常幸福。
所以,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 教育应该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作准备, 是为受教育者的发展与未来幸福作准备。只有把这“两个准备”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育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认为学生的大脑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 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引导学生去努力挖掘这口智慧之“井”, 让学生的个性如智慧之水“喷涌而出。”
三、教育是慢的, 是呵护, 而不是厚此薄彼
小时候在农村, 经常见到这样一幕:土地已经干旱得龟裂了, 庄稼都蔫了。一场瓢泼大雨, 下了个沟满河平, 该高兴了吧?但农民却摇头说:“这雨太急了, 不接湿。”因为只有蒙蒙细雨才能湿透土地, 让农民获得丰收。学生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知识技能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成熟和提升;书本知识是容易学会的, 一些生活技能也能够很容易地被训练出来, 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教育者沉淀自己的耐心与细心, 用“农人”的细心和耐心等待生命的成长与升华!
“教育是慢的艺术”, 生命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一言道出了教育的真相。在这个“快”的时代里, “慢”似乎是对生活的嘲弄, 它正在逐渐消失, 甚至已经成为一件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生命的成长有着它自己内在的规律, 正因为如此, 教育才特别需要耐心, 需要教育者的从容。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 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 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她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 你慢慢来, 慢慢来。”这就是最美丽的教育愿景。教育者应该学会等待, 等待每一个生命的慢慢成长;学会聆听, 聆听每一朵鲜花盛开的声音!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位挑水工有两只水罐, 一只完好无损而另一只却有一条裂缝。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完美无缺骄傲无比, 而那只裂缝的水罐则自惭形秽, 每次从小溪边挑水回来, 它的罐中就只有半罐水了。当它把自己的愧疚之情告诉挑水工时, 挑水工要它在回来的路上注意那些美丽的花。挑水工告诉它, 正是因为它的裂缝漏水, 才使那里的花儿长得比别处的更茂盛。教育生活中的所谓“后进生”不正是那一只只“裂缝的水罐”吗?每个生命都有绽放异彩的权力!教育要做的就是用心呵护这种权力, 并引导它走向属于自己的空间, 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四、教育是改变, 是至善, 而不是整齐划一
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可以改变学生。这是江苏省一位名校长在初任一所学校校长时坚持的办学理念。他认为, 如果用信任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多鼓励、少训斥, 多引导、少指责, 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功夫, 在挖掘学生潜能上动脑筋,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上做文章, 就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2012年9月, 我受县教育局委派, 来到了一所偏僻的乡村初中学校, 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农村薄弱学校, 优质生源大量流失, 管理混乱。但是, 这并非是导致学校教学质量差的关键因素, 学生成绩上不去的原因不是因为学生笨, 而是取决于学生的精神状态。对此, 我先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入手, 第一件事就是抓校园卫生。两个月过后, 教育效果开始显现, 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学校、到学校的什么地方, 你都会看到校园内窗明地净、整洁有序。学校举行“我心飞翔”歌曲大赛, 几百名学生散去后没有留下一片纸屑, 连老师们和学生自己都感到惊讶不已。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改变学生精神状态的基础, 又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学校附近的居民常常谈起学校的变化。他们说, 每天从学校经过看到的是孩子们欢呼跳跃的样子, 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 来过学校的家长都感到同学们越来越有礼貌了, 老师们也觉得学生明显懂事儿了, 管理起来很容易, 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学。
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精神面貌, 同样还有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精神状态。教师的服装整洁了, 皮鞋亮起来了, 发型整齐了, 校园里地面上的烟头越来越少, 这都是实行细节管理的效果。我经常和老师们说:“工作着, 幸福着, 就是要让教师在工作中产生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是的, 如果每一所学校的教职工都能在辛勤工作中感觉到幸福, 如果每一所学校的学生都能因成为该校学生而感到自豪, 不管遇到多大困难, 只要坚忍不拔地走下去, 学校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与十一位校长相处后的感受 篇5
在基层学校工作时间长了,明白了一个道理,过去常听说的那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这里就变成了“铁打的校园, 流动的校长”。工作了三十年,笔者从县实验小学到靖宇三中,直到现在的进修学校, 共走过了三所学校,而粗略地计算了一下这三十年的时间却经历了十一位校长,其中相处时间最长的八年、最短的还不到半年, 有了这样的经历,当看到《中国学校体育》 杂志《一线话题》栏目,关于“我与校领导的相处之道”这个话题时,就有了与青年同行们分享经验的想法。
谈到与校长的相处之道,必须要正确认识校长与体育教师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上讲校长与体育教师当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实际工作中我们绝不可以把它看作是对立的关系。三十年来,笔者所经历的十一位校长让笔者坚信,没有哪个校长是无端排斥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只不过是他们中的部分人在过去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在与其他所谓关键“大科、主科”的取舍中,摇摆不定或者无奈妥协而已。那么,如何与校长相处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要做好工作,获取校长对你的认可和赏识
第一,要把体育课上好,要让校长觉得你“可以”。上好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最为基础的本职工作,同时也是赢得校长信任与赏识的第一步,很难想象一个体育课上得稀里糊涂、不得要领的体育教师会赢得校长的好感。
第二,要把群体活动抓好,让校长感到你有“能力”。校园群体活动包括运动会、 大课间、师生单项竞赛等,这些相对繁杂的工作,体现了你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是可以让校长看到你协调、组织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三,要把“达标”工作抓好,让校长觉得你“务实”。每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是教育行政和业务督导部门对基层学校进行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在许多校长的眼中就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把领导关注的工作抓好,做出成效来,校长当然认为你是一个务实而能干的人。
第四,要是把运动训练抓好,让校长因此而“自豪”。课余运动训练及其在各级竞赛中所获得的成绩是一个学校的“门面和招牌”,是校长之间交流的谈资,体育教师务必在此方面多下功夫,以尽可能好的成绩为学校争光争色。
第五,要把体育工作计划做好,让校长觉得你有“条理”。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学校发展的总体脉络,把学校体育的重点工作、 重要目标、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叙述得有条有理、周到细致,让学校领导一目了然, 心中有数。
第六,要把上报给上级和学校的各类材料写好,让校长觉得你“有文化、有素养”。要克服多数体育教师重武轻文的普遍现象,要多阅读、多练笔,努力在文笔和文字材料上多下些功夫,力争写得一手好文章,整理出一手好材料。
二、善于解决难以回避的问题
通常体育教师与校长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完成的质量、服装待遇、工作量计算、训练经费、出差补助、培训学习、晋级评优等。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第一,要与校长相处要经常保持沟通, 保持目标一致。常言道,“做工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要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明确校长的构想和做事方法,努力与学校整体工作保持一致,同时,要经常与校长交流,也要让校长了解你在学校体育工作上的打算和构想。
第二,向校长提要求要掌握一个前提, 要把握好时机。“先干工作,再讲报酬”, 千万想着任何时候都不要“先讲报酬后干工作”,这可是校长们最忌讳的事情,同时也是影响体育教师与校长关系的“罪魁祸首”。那是不是就只干工作不讲报酬呢? 当然不是,只不过要注意时机、注意方式, 如,你和你的体育组一段时间内工作干的出色,校长通过多种场合表示满意的时候, 近日里校长表情轻松面带笑容的时候,这时你和你组里的其他同事可以主动约校长谈谈,“征求”校长对下一段工作的“指导意见”,在轻松的气氛中解决了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之,要干实事,要会说话,还要把握时机,要让校长觉得学校的付出,物有所归、价有所值。
第三,与校长相处要学会“示诚与示弱”。上级来了外出培训学习的文件,有的学校体育教师如愿地参加了,而有的学校的体育教师却未能成行,事后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对校长心生怨恨。其实,如果你一定想出去学习是有办法的,你仔细地研究一下文件,然后找校长谈谈你自己的想法,主要是侧重于这次学习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你的打算,同时向校长表明你学习的诚意,你甚至可以说,您只需给我报销路费,其他的费用我自己承担。结果是校长最终被你的诚意打动了,你如愿成行,校长也为你报销了全部费用。这个“点子”我自己用过。作为教研员后也给许多迫切想外出培训学习的青年教师们出过,几乎是屡试不爽;学校体育器材匮乏,老器材破旧不堪,几次申请未果。 我做了一个计划,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把器材库里所有的器材轮番在操场上使用, 我用胶带捆扎的低山羊(一定要确保绝对安全)上支撑跳跃课,用破旧的海绵垫子上技巧课,用木质的简易跳高架上跳高课。这期间,我在操场的一角,表情专注地修补着一件件体育器材,在领操台上一针一线,认认真真地缝补着一块块露出海绵的体操垫子。终于有一天,校长悄无声息走了过来, 向我询问了每件器材的价格,我当然是有准备的,向他介绍了不同规格器材的性能和价格。校长听完,默默地走开了。一个月后的暑假里,校长给我打来电话,“你的体育器材到货了,到学校登记入库吧!”。好家伙,四万元的体育器材堆放着像一座小山似的,让我激动不已。事后我和组里的同事们认真经营和使用这些器材,不久之后校长又陆续购置了约三万元的大宗体育器材,直到有一天当我调任进修教研员向校长告别时,校长悻悻地对我说,这七万元可是学校的家底啊,你走了这器材谁用啊!其实,校长们不怕器材的投入,只是他在意他投入的器材是否有人使用,这种投入是不是打了“水漂”……
第四,与校长相处要做到表里如一, 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外出培训学习,许多人都想方设法多填报些报销单子,不要忘了,校长们个个都是在外出培训中成长起来的,你以为天衣无缝的算计,在他们那里不过是小儿科而已,所以我每次外出培训,都如实填报单据,并尽可能节省开资, 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要是我提出参加的培训学习,校长几乎完全同意。其它方面也是这样,所有的校长都会从是否实实在在,是否表里如一的角度来考察下属,你努力地与学校里的“高层”相处的同时, 不要忘记学校里最底层的那个门卫、更夫,你的早来晚走、加班加点,他们比谁都清楚,而他们往往是校长了解体育教师的 “线人”。所以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为人,过去有句话叫“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做一辈子好事”,在当下的学校里,“一位两位领导评价你好不算什么,上自校长、主任下至门卫、更夫都认可你,你才算是成功的人”。
第五,与校长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 要学会站在校长的角度去想问题。要理解校长的难处与顾虑,想校长所想,为校长分忧。“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几乎是我与校长们交谈的“口头禅”,然而说归说,我还是会站在校长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毕竟“质量”才是学校的生命啊! 所以,校长们有时对于一些所谓主科教师的“热捧”,对于体育教师的“冷淡”,我并不单纯认为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在作祟,毕竟一些无形的竞争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当服装、工作量、晋级评优这些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未能解决时,我尽量站在校长的角度去理解,而当这些问题顺利解决的时候,我会对我的下属们讲,要低调,要向其他学科教师委婉地讲我们体育教师工作的不易,讲我们的辛勤付出,同时在此后的工作中,要加倍努力,避免校长因其他学科教师的攀比而犯难。
第六,与校长的相处要变被动为主动, 要让校长变成懂体育、爱体育的人。首先, 要把校长当作宣传和教育的对象。通常情况,校长们多数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与管理经验的人,然而他们毕竟不是体育专业出身,加之他们每天要考虑的是学校的全盘工作,他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或许不如我们深刻,如此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向他们开展宣传和教育,从国家法律、政策条例、学校体育现状(优势、困境)、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帮助他们把握方向、掌握方法, 把他们培养成关心和热爱体育,懂得学校体育的行家里手。其次,要把校长当作团结和争取的对象。学校中层以上的领导各自有着不同的分工,各分管领导多数站在各自分管工作的角度上,有意无意地“争优”、 “护短”,忽视自己分管之外的其它方面的工作,所以,要尽可能地争取“一把手”对学校体育的主抓,形成“近水楼台”之利, 如此更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七,与校长相处要善于营造一种良性循环关系,要让校长成为你事业和专业成长的“助推人”。千万不要觉得校长总是忽视我们、难为我们,其实,体育教师、校长与学校体育工作之间是完全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的:体育教师的工作取得了成绩, 赢得校长的信任和支持,而校长的信任和支持反过来又会促进体育教师顺利而圆满地完成学校体育工作。
三十年来,是校长们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在事业上有了突破。把我由一个不足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培养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最终让我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当一名优秀体育教研员的职业理想。
最后,还是回到与校长(领导)们的相处之道的话题,还是我常劝诫青年教师的那句话,“工作是给国家、党和人民干的, 是给学校、校长干的,同时也是给自己干的”,只要我们热爱体育教学这份工作,热爱这个岗位,倾力为教育,倾心为学生,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不懈努力,不断坚持, 就一定会和校长(领导)们相处得很好,也一定会使学校领导(校长)、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完全步入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轨道。
关于一位名校长的思考 篇6
根据我们近几年来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结合国内外校长专业化研究的成果, 现就如何促进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以期促进中小学校长队伍走向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专业发展轨道。
一、研究构建校长专业化标准, 从制度上保证校长从业的专业基础
校长专业化, 最根本的是要求校长确立专业领导、专业管理的思想, 把学校管理作为校长的本职专业来做。校长角色, 是社会分工、教育分工的必然产物, 是学校规模扩大和学校组织复杂化的必然产物。学校教育的发展, 需要管理知识专门化、管理技能系统化和管理观念现代化, 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者, 所以校长队伍建设要走向专业化。
什么是专业化?什么是专业化的标准?美国教育协会曾确立了专门化职业的8项标准: (1) 应有高度的心智活动; (2) 具有特殊的知识技能; (3) 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 (4) 不断在职进修; (5) 属永久性职业; (6) 以服务社会为目的; (7) 有健全的专业组织; (8) 能遵守专业伦理。奥斯汀 (1989) 以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概括出14项专业特征, 并认为其中4项是最重要的:①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②对于证书的颁发标准和从业条件有完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③对职业范围内的抉择有自主决策的权力;④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
据此, 可以认为专门化的职业至少需要下列4个最基本的条件:完善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严格的专业资格准入制度;特定的专业自主权;较高的社会声誉与社会地位。
就校长专业化来说, 至少应有以下几方面标准:
1.系统的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知识和从事日常的学校管理所需要的计划、决策、指挥、协调、评价等管理技能。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 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理性支撑。
2.建立校长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的完整体系和制度, 并具有可操作性。
3.赋予校长在法律范围内管理学校人财物事的专业自主权。
4.以实行校长职级制为突破口, 保证校长享有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
5.系统的校长职业养成教育和专业培训, 参加校长专业团体。校长必须接受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 积极参加教育管理专业协会的活动。这是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这些标准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规定, 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的依据和校长从业的行为标准。具体包括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校长选拔任用程序标准、校长考核奖惩标准和校长日常行为规范等。
这些标准的建立, 不是限制校长的从业行为, 捆住校长的手脚, 而是为了明确校长的专业地位和从业规范, 明确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范围, 还校长应有的专业自主权, 从制度上保证校长职业不断走向专业化。
二、改革校长选拔任用体制, 优化校长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校长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行政职务, 在职责、任用、晋升和待遇上都是按照政府官员对待的。但学校不是政府, 校长不是行政官员, 校长是专业化的管理人员。把校长作为行政官员, 只能强化学校的政府化和官本位化, 弱化学校的教育功能。
1992年中组部、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校长任免一般经过如下步骤: (1) 由教育行政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 根据校长任职条件,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经一定的民主程序, 提出任免对象; (2) 由教育行政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考察, 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提出任免意见; (3) 按照当地规定的中小学校长任免权限审批。”
这样还是把校长作为一种行政职务来看待, 一大批中小学校长具有行政级别, 校长的任命与管理归组织或人事部门。有的地方, 组织人事部门为解决个别人的级别或待遇问题, 把不懂教育、不懂教学的干部调整到学校当校长, 教育行政部门只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有的干脆无权过问。有些学校行政级别高, 教育主管部门行政级别低, 形成教育部门管学校却管不了校长的奇怪局面。另外, 由于学校干部由组织或人事部门管理, 校长对副校长、中层干部在管理与使用方面权力很小, 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这种局面对学校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即学校政府化、校长官员化、行为媚上化、管理行政化, 严重违背了教育活动按自身的规律运行。
一个好校长能成就一所好学校。有专家指出, 校长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结合了教育家、管理者、经营者、教师等多种角色特征, 校长的成长规律与政府官员不同。因此, 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与校长成长规律相适应的校长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校长专业化应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 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 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 副校长由校长提名;校长设置不同的级别, 实行动态管理, 定期评审认定;校长的工资根据业绩情况, 随职级确定;实行任期制度, 公认的优秀校长可继续聘任;实行校长交流制度, 鼓励校长到薄弱学校干事创业。
三、改革校长培训模式, 促进校长专业知识技能的完善, 管理观念的不断更新和专业能力的不断成长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的要求,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宗旨是“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 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 提高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 更新培训观念, 树立下列与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和培训目标相适应的培训观念:
1.坚持主体性教育原则, 充分发挥参训校长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考虑校长的实际需求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 鼓励和引导学员学思结合、学用结合, 促进其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必须保证用于问题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活动的时间。
2.坚持课程优化原则, 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和“统一性+灵活性”的课程设置模式。教学内容要“少而精”, 突出重点、难点, 反映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最新成果及存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3.坚持评价反馈原则, 不断完善和改革培训过程, 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其次, 明确培训目标, 优化课程结构, 保证培训内容与教育事业发展和校长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当前校长培训的目标定位可集中在三个方面:
1.学习新理论:主要是通过培训中的学科课程引导校长重点研讨有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的新知识新成果, 包括当代社会与教育专题、教育政策法规专题、学校管理专题、比较教育专题、教育评价专题和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等。
2.交流新经验:主要是组织学员对本地和外地教育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或典型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和专题调研, 特别是通过学员之间面对面地交流讨论, 丰富校长的实践性知识, 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组织教育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3.探讨新问题:主要是以专题讲座或专题研讨的形式, 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这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要根据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尤其是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 灵活设置, 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
第三, 提高培训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尤其是熟悉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热情和能力。
校长培训的重要性和任务的复杂性, 要求培训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 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娴熟地驾驭教学活动的教学组织能力。在培训中, 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员的实际情况, 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优化。除了系统地理论讲授外, 要将自学辅导、专题讨论、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的结合,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 建立研训一体的培训体制, 将学员的学习培训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
在培训中组织学员研讨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并有选择性地把它们作为研究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指导学员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对学员的研究成果要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提高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 为培养专家型、学者型的骨干校长作出贡献。
四、强化校长评价的科学性和制度化, 激发校长专业发展的主体自觉, 扩大校长的专业自主权
目前我国地方教育部门, 尤其是县 (区) 级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各类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基本上仍沿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和领导方式, 校长缺乏应有的专业自主权。诸如人事统一调配、财物统一管理、教学进度统一要求、学生成绩统一评定, 等等, 都限制着校长的专业自主权, 制约着校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教育内部大胆进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的管理, 必须下放管理权限, 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逐步使学校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增强办学活力。
一放人权, 变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制为校长招聘制和聘用合同制。校长可以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进人、用人制度,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根本保证。
二放财权, 实行工资总额和事业费包干制。允许校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内分配制度改革, 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政策, 对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可以重奖。
三放事权, 学校应在“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创出特色”的原则指导下, 自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一个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 一个教师应有自己的特长, 一所学校应有自己的特色。特色, 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 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才能彰显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特色的形成, 需要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根据本校的实际在长期的创造性实践中逐步实现。那种在统一模式束缚下办出的学校, 是永远不会有自己特色的。
教育行政部门对上述权力的下放, 只是管理职能的转变, 并不是说可以放松对基层学校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 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一是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加强教育法规建设, 为校长专业自主权的发挥提供依据和目标。要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编制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 为指导基层学校确定发展方向和制定发展目标服务。要加强地方教育法规建设, 逐步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校。
二是选好用好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旗帜, 有什么水平的校长就会有什么层次的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十分重视校长的选拔任用工作,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 把那些品德高尚、作风正派、懂业务、会管理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校长工作岗位上。要加强对校长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确保校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艺术和管理水平, 逐步成长为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教育家。
三是强化对校长工作的督导和评估。要制定出综合的校长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对校长政绩的评价指标体系, 充分发展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加强对学校财务的监督和审计, 确保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刀刃”上。
四是组织实施好校长培训工作。要坚决克服校长培训中的形式主义, 再也不能干那种既增加工作负担, 又无益于校长整体素质提高的事情了。要组织建立各级校长协会, 通过行业自治组织加强校长队伍的自律和学习提高。
总之,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 必须简政放权, 充分尊重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充分调动校长管理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基础教育新机制, 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和良好的外部机制。
摘要:根据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实际情况, 从校长专业标准的制定、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校长培训质量的提高和扩大校长专业自主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长素质,专业化,标准,培训
参考文献
[1]王铁军.校长角色的再认识和再定位[N].中国教育报, 2004-2-17 (4) .
[2]王铁军.现代校长培训:理念.操作.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安文铸.学校管理研究专题[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
【关于一位名校长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小学校长对学校管理的探索与思考01-14
关于小学新年校长的经典致辞参考11-08
关于读书文化节的校长开幕词08-19
关于工资改革电大校长职务工资的请示12-28
关于邀请王校长08-18
关于校长辞职报告12-04
关于毕业典礼校长致辞10-04
关于高校校长述职报告05-29
关于大学校长演讲稿06-13
关于校长元旦讲话稿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