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名词解释

2024-05-10

稀缺性名词解释(精选5篇)

稀缺性名词解释 篇1

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

宁显胜;农经一班,***

分析背景: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阵痛期,很多经济学家预计这个阵痛期还会更长一些。引发阵痛的原因很多,其中,资源的稀缺是一个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的依赖于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这种依赖使得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极大的受限于这种依赖。本文将从水资源的人均分配、地域分布、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稀缺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概况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综合05年至11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水资源总量在2.8万亿立方米上下浮动。其中地表水约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我国水资源总量已不丰富,人均占有量则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严峻的水资源态势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置于至关重要的位子上。

二、水资源地域分布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我国水资源稀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域分布极度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水资源分布格局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水资源需求极度不相符。我国北方是传统的重工业地区,西部拥有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对这些地方的限制性作用极度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正是这样的分布状况才使得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显得那么的重要。

除了区域分布的不均外,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也是导致我国水资源稀缺的一个关键原因。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较为常见。我国广大的非季风区长期饱受缺水的困扰,而季风区则常发洪涝灾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这样的态势深刻的影响着国计民生问题。

图源:百度图片

三、中国每年的用水总量及构成

资源的稀缺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对他的依存度。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我们将无以为继我们的生存。从水利部的水资源公报中我们不难看出,每年的水资源总量总是在一个范围内上下波动,人们对水资源的使用量相对于总量而言也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程度。但是,为什么中国还总是处于一个缺水的状态呢?水资源的总量是一个概量,在这个总量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量却只有一部分,加之之前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稀缺就显得更加的明显。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单从水资源的使用量这个数据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清楚的发现2005年至2011年这段时间里用水总量始终处于一个上升的态势。这样的态势绝对不单单是05至11年之间的个例而是一个长期的状态,这个状态在未来还会加剧,会一直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的变化。只是结构会不断的发生变化。通过对数据的整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理发现近些年用于生态环境补水的水量在不断的增加,虽然这个量还处于占总量2%左右,比较小,但是这个变化在对缓解中国水资源危机起到长远的作用。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四、中国的水资源污染

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是复杂的,但排污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1997年我国的污水排放量584亿吨,05年增加到了717亿吨,相对于97年增加了22.77%;11年的排污量为807亿吨,相比97年增加了38.18%。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排污量还会不断的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会有所减缓。但是面对这么大的基数,就如同中国的人口一样,再低的增长率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巨大的排污量也是未来加剧水资源稀缺的原因。

工业废水的排放、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是一个“硬数据”,每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都无法回避这个数据,经济的发展本身就离不开污水的排放,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如何在现有的排污水平下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显得极度的重要。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根据1997枯水期水质监测资料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GB3838-88),在评价总河长65405公里中,Ⅰ、Ⅱ类水河长占32.8%,Ⅲ类水河长占23.6%,Ⅳ、Ⅴ类水河长占27.7%,超Ⅴ类水河长占15.9%。到2005年,全年期水质总体状况是Ⅰ类水河长占5.1%,Ⅱ类水河长占28.7%,Ⅲ类水河长占27.1%,Ⅳ类水河长占11.8%,Ⅴ类水河长占6.0%,劣Ⅴ类水河长占21.3%。最新数据显示的2011年的状况是全国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6%,Ⅱ类水河长占35.6%,Ⅲ类水河长占24.0%,Ⅳ类水河长占12.9%,Ⅴ类水河长占5.7%,劣Ⅴ类水河长占17.2%。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资源保护,对河流的治理,使得水污染有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是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五、水资源的浪费

水资源浪费是导致我国水资源稀缺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在此引入一个“用水消耗量”概念来论述我国的水浪费。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吸附、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水量。灌溉用水消耗量为毛用水量与回归地表、地下的水量之差,工业和生活用水消耗量为取水量与废污水排放量及输水的退归水量

之差。

2007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22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74.6%,工业耗水占11.0%,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0%。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2%,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2%,工业为24%,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4%。2011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201.8亿m3,耗水率(消耗总量占用水总量的百分比)为52%。农田灌溉耗水量2078.9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64.8%,耗水率62%;林牧渔业灌溉/补水耗水量283.8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8.9%,耗水率74%;工业耗水量354.0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11.1%,耗水率24%;城镇生活耗水量150.4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4.7%,耗水率30%;农村生活耗水量245.5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7.7%,耗水率85%;生态环境补水耗水量89.2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2.8%,耗水率80%。水消耗是造成最大浪费的根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用水消耗量至关重要。

六、对策

解决水资源的稀缺问题,是一个困难的、复杂的过程。但是这也是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在此,我将针对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一)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减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耗水量。

年人均用水量是一个刚性指标,查阅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指标各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基本稳定在430到460之间,并且这个数据还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所以想通过缩减该指标来减少水消耗是很难实现的。与这不同的是万元国内生产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总值的耗水量,05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量304m³,到2011年这一指标降到了129m³,下降了54.27%。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减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量是一个解决我水资源稀缺和经济高速发展、耗水巨大的矛盾的重要方法。

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二)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用水消耗量。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在适宜地方发展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等手段,减少水资源的损耗。2010年和2011年海 口市共投入资金2701万元,建设了咸谅坡高效节水配套工程、遵谭镇大桥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石山镇美福坡节水灌溉工程和遵谭镇龙合坡节水灌溉工程等18 个项目,建设机井、水塔机电及管道、渠道等。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海口市羊山地区12990亩农业灌溉面积,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290亩,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方式比传统的大水漫灌要节水50%以上。

(三)发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据介绍,四川石化项目选择先进可靠、能耗低、污染轻的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了设备和管道的密封性。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全部采用法国得利满公司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回用率大于70%。

(四)适当兴建水利设施,认为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但是必须注意评估其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在不对本地区生存环境造成过度影响时合理利用人的后天性改变自然为人类谋福利。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

先进污水处理技术 超70%污水循环利用;成都晚报 有了滴管灌溉 既节水又省力;海南特区报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水利部

《稀缺》读后感 篇2

第一,整本书的逻辑基础,都建立在第一章的概念定义,为何稀缺,余闲,带宽等等新颖的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但是这真的很奇怪,如果读者对于他的所谓的基础界定和逻辑不认同,那么整本书都不认同,因为所有都是围绕一个点展开的

第二,为了验证所谓的理论的真实性,举了大量的例子(有很多,个人认为是编造的,而且无法说明问题),抛出了很多实验,但是看起来,不是那么可信,而且,整本书充斥太多的所谓的举例和实验了

第三,刨除掉他的理论框架,就填充的内容来了,很多人会非常有认同感,但是这个是有迷惑性的,这个可能和整本书的机理没有任何关系,你跳出来也发现确实是这样的,而且这些东西就和星座解析一样,你会发现,哇哦,这个就是说的我,非常贴切,其实是总结和统计了大多数的特征,少部分不一样的就被你自然的忽略了

第四,灌输了心理和行为知识,但是把经济,心理,行为经济学杂糅在一起,也没有阐释清晰,反而绕来绕去,误导性比较强

如何提炼品牌“稀缺资源” 篇3

品牌已经深入到现代商业社会每个人的心灵,特定的品牌将品婆特有的价值文化因浊春风细雨般的渗入人的心田。我们每天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商业信息,几质50%以上和品牌有关。

这就是受众接受品牌这―商业文化的巨大力量,这个现象让消费者大为喜悦。因为众多丰富的品牌令他们有广泛的“选择空间”,可以通过特定的“品牌物” 舒展个人情结主张。不是吗:

生活中想妖艳出味的人,你可以选择“香乃尔5号”“毒药”,尽情让自己妖饶;

你感到压抑,想想浪漫不羁的人,你有著名范思哲品牌可以选择;

你是一个强烈英雄情节的人,有欧米茄手表可以选择;

你是想张扬一点、招遥过市的人,可以选择宝马汽车;

你是内敛而成功的商务人士,则可以选择奥迪。

你想在静谧的席间不语而惊他人,可以不经意地掏出万宝龙笔。

、、、、、、

再想想十几年前,生活中只有相对普通的桑塔纳、富康和捷达车,只拥有一根“英雄”钢笔可选。

那么反过头来,看另一端的情况就不太乐观了,这一端是由品牌主和品牌运营商组成的。品牌主(指品牌知识产权拥有者)就有点烦恼了,因为他们梦寐以求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品牌一夜成名,但他们却不想去掏或尽量少掏品牌的成名费用。

品牌运营商(可以是品牌主,也可以是运营培育品牌价值的人)则绞尽脑汁,让自己的品牌在亿万品牌中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当每一个品牌主或运营商都采用同样的思维在思考,采用相应的传统方式在努力,不能说他们的结果不璀璨,但由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法大致雷同,所以千万个品牌在相同的路径中挤扎,最后众多的品牌形式表现上是雷同的。形式的雷同意味着经营上的同质,而同质化的经营最终结果是走向价格战,价格战的直接恶果则是品牌的贬值。

唯有品牌的“稀缺资源”可以提炼品牌的最大价值,因为世界上的东西,唯有“稀缺”才最珍贵。

那么品牌的“稀缺资源”如何提炼?

一个品牌是由特定的名称、图形、字符、颜色、品牌企业经营主张、产品、品牌附加的企业文化、品牌洋溢的情感等元素综合组成。如果努力从这众多元素中加以提炼挖掘,是可以找到品牌独有的“稀缺资源”的。简析如下:

1、名称:名称指品牌的名字。商标(品牌)的起名应该是很讲究的,不但要有独特性,还要立意隽秀、意境深邃广大、令人回味无穷;一个好的商标名称和普通的商标,纯粹从名称的字义上,给人的识别与记忆效果就截然不同:

同样是国产汽车品牌,“红旗”、“中华” 品牌名字的意境,从字面理解就比“奇瑞”、“夏利”、“吉利”要宽广。同样是厨卫产品,“神州”、“万家乐”、“方太”、“老板”等名字,就比“xx斯”、“x帝”要富有伟岸的韵味。商标通过注册后形成名称的独一性,可以成为品牌的“稀缺资源”之一,所以在起品牌名称时,一定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2、图形的设计:世界上大多数杰出的商标在图形设计时是巧夺匠心、鬼斧神工的,

或者说杰出的图形设计有助于品牌成为经典。如欧米茄手表;奔驰、奥迪汽车,日本三菱产品,耐克运动用品的商标图形,都既简练又极具美感,从设计面世至今仍令人品位无穷,它们所承载的品牌也是绝世经典。

3、品牌的文化:一个品牌刚开始运营时并没有鲜明的品牌文化,但随着品牌的成长,品牌运营者附加上去的文化内涵会形成品牌独特的“稀缺资源”。品牌文化代表了“品牌运营者”特定的人文修养、精神境界和美学品位,因此每个品牌的文化都可以是富有个性的。这种个性一旦形成很难替代。美国是饮料大国,可口可乐代表着美国的文化和精神,可口可乐众多的对手尽管经营手法及饮料产品都和可口可乐雷同,但这些对的手品牌文化都达不到“美国精神”的高度。

4、经营的主张:品牌企业的经营主张也是有代表性地体现一个品牌“稀缺资源”的环节。在一个“稀缺”的经营主张下,品牌的价值形象的建立就不相同,“稀缺”的经营主张往往创造一个“稀缺的品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海尔品牌、扬子品牌、荣事达品牌、容声品牌在市场地位是难分伯仲的,但海尔品牌提出并全程贯彻“真诚服务”的“稀缺”经营主张,并全力做好放大。使“服务”成为海尔品牌的“稀缺资源”,迅速拉开海尔品牌和其他品牌的竞争地位。海尔品牌目前已成为“千亿级品牌”,而其他品牌还在“百亿级品牌” “十亿级品牌”间徘徊。

5、产品:产品是品牌的主要附属物,产品的技术标准、工艺设计、品质保证、性能结构等都承载着品牌的含金量。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各项综合指标都远远超越同行的话,那这个品牌的产品也会因为“技术品牌”或“成分品牌”等因素而成为一个品牌的“稀缺资源”。在世界电器制造业中,日本索尼的产品具有极优秀的先进性而拥有强大竞争力,索尼优质产品构成索尼品牌的“稀缺资源”,在世界难逢对手。在中国燃气行业,广东长青集团公司生产的长青阀门,也是以精湛工艺驰名出口36个国家,成为长青品牌的“稀缺资源”。

当一龈品牌主或品牌运营商用心去挖掘品牌的“稀缺资源”时,他是可以总结、提炼出很多优质的元素,再经过凝聚、提升、放大,就可以形成品牌的“稀缺资源”了。

一支极稀缺的医生队伍 篇4

北京,是国内最早进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城市之一,历经十多年的培养人才缺口依然巨大,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甚至没有条件培养全科医生

本刊记者/杨正莲

北京市东城区韶九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医疗使用面积200多平方米,在社区医院中算是很不错的条件。这里有全科医生3人,护士3人,张新征是卫生站的站长。没见到张新征前,想象这里大约是一幅典型的社区医院图景:老年患者们出出进进,与相熟的医生们聊着家常,没有大医院的嘈杂拥挤,倒是透出一种街坊邻里的亲情。

但张新征不在,他出去开会了。直到下午5点才返回卫生站,这时他的同事们都下班了。一下午的时间,他一口气开了五个会。“又是文明城区评选,又是行风建设„„”他给记者看他拿回来的一沓又一沓材料。

全科医生在中国实在是个太忙碌的职业,因为他要管的事情太多太杂。

为了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人口保健和医护照顾问题,中国政府正试图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以期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像张新征这样的持有资格证的全科医生,能够独立开展临床工作,医治80%~90%的常见病,具备及时正确的转诊能力,正是实现这种医疗蓝图的核心,但眼下,全科医生队伍的现状,太不能令人满意了。

尤其是人手紧缺这个痼疾,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倡导和扶持而迅速改变。就连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崔树起,这位64岁的退休老师在谈到全科医生的不足时,语调也立马高出好几个分贝:“问题非常严重,需求旺盛而供给严重不足!”

慢性病催生全科医生

今年33岁的张新征,2002年大学毕业时,找到一份在北京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当医生的工作,回忆起那时的工作,张新征依然感觉受刺激。“抢救不回来的病人太多了,光是经我手死掉的病人有多少,我就不提了。”中等身材的他穿着一件暗绿色T恤衫,沉稳壮实。“我在大医院工作了四五年,最开始的时候心脑血管病人都是七老八十的,以六七十岁的为主,等我下决心去社区的时候,病房里面的病人四五十岁的是主力,病人越来越年轻,病情越来越重,这就让我感觉到阵地必须往前移。”

张新征亲眼所见的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为主等现实问题,正是全科医生再度受到重视的社会背景。崔树起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从目前的7%增加到2050年的23%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增长的比例尤其快速,到本世纪中叶,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3.13亿,80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1亿。而且,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也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压力,65岁以上老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是以下年龄段人的5倍,从1993年到2003年,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将由164亿增加到1487亿。

“所以需要建立首诊制,一个是对经费守门,一个是对老百姓健康守门。”崔树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老人身上有多重疾病,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人患多重疾病需要长期照顾,不光是疾病还有临床护理的问题,像尿失禁、长期卧床的褥疮问题等等,都需要在社区解决,不可能老是住院。”

崔树起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基层保健医生每增加20%,相应的死亡率就会减少5%,也就是每100万人中减少40人的死亡;如果增长的是家庭医生,效果会更明显,每10000人增加1名家庭医生,那么100000人里就会减少70人的死亡。

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开始实行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张新征主动申请下社区。那时,基层医疗和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像张新征这样的来自一二级医院的医生形成了最初的全科医生队伍,但是像他这样年轻而又有本科学历的并不多。因此,两年前全新的韶九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时,张新征就成了站长。

“那时候我是最年轻的,社区里最初的班底是那些最早来社区的人,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偏低。”张新征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尽管别人都认为他原来在医院的工作更好,但他总是能够抓住各种机会交流学习从而丰富自己对全新的全科医生工作的认识,“作为一个有医学知识的人,又在老百姓中间,我所能够做的就是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最便捷的医疗,帮助他们解决医学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还太少,太少

2006年4月,心血管内科医生张新征调到北京市第六医院附近的一个社区门诊,由此开始了向全科医生的正式转型。此前,因为家里病人比较多才学医的张新征,早在1998年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了全科医学。虽然当时全科医生尚处于概念普及阶段,从业环境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但全科医学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大学生心中生了根。而真正完成全科思维的转变则是在2007年左右参加的全科医生骨干培训。也就是通过那次培训他获得了全科医生资格证。

“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培训中,系统地学习全科医学,它对我很重要。”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张新征,医学基础已经比较扎实,因此像他这样的临床专科医生调到门诊之后,最关键的是要把专科医生的思维转变为全科,而这个全科医生骨干培训让他本人完全完成了全科思维的转变,更清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信念也更强大”。

张新征所参加的这个培训,只是目前培养全科医生的途径之一,此外还有对社区医生的转岗培训、对大学毕业生的规范化培训和医学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等多种方式。2000年开始,北京、上海等地启动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岗位培训,全国20多个省市相继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国家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在首都医科大学成立,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的全国全科医学培训网络。

“最初的这些人都来自原来医院办的门诊和社区卫生站,他们的服务并不规范,所以我们就把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医院剥离出来,让这些人经过培训获得全科医生证书,还把社区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各项工作全都通过信息化固化下来。”东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建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开始国家并不是很重视社区卫生,所以由一二级医院转岗成全科医生的大多可能都是做专科没什么前景的人,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够上岗,北京还要求在2010年底实现全科医生百分之百持证上岗,“我们也希望医学院校今后多多培养经过正规学院教育的全科医师,这个很少,很少,真的很少。”按照北京和上海现行的规范进入全科医生的序列,将按全科医士、全科医师、全科主治医师、全科副主任医师、全科主任医师五个等级,逐级晋升。

王建辉所期待的,高等院校开设全科医生的正规学院教育,眼下尚未全面开展。以本科生为例,截至2010年12月,全国128所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中,约一半(63所)院校开始了全科医学课程,其中只有28所院校为必修或必选课程,12所院校开展了社区实习课,平均4个学时。而开始招收全科医学研究生的院校,目前仅有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数家高校。

首诊制只能逐步推进

在社区医院工作的5年,张新征学会了针灸、拔罐、开汤药和食疗处方、教人运动等诸多好玩又有用的东西,连表达能力和讲解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他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尤其是尚在萌芽阶段的这种充满无限可能的气氛让他充满激情。因此,从韶九社区卫生站新建伊始的装修、站内布置、跟居委会联系、给居民做健康讲座,到给第一个进卫生站的居民量血压,张新征全程参与,他看到,愿意进门的人越来越多。

“从小病开始,一点点积累,病人有更多需求找你,大病也会过来,时间长了居民就会发现张大夫不光能够看小病还知道大病。”张新征不仅接触到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颈椎病等慢性病,也可以做到80%到90%的病通过物理检查和经验明确判断有没有生命危险,有生命危险的赶紧转诊;可以明确判断哪些是专科医生可以解决问题,也能够让很多以症状为主诉的健康问题在社区得到好的治疗,“连我在医院没有看过的病,我在社区都看到了,专科医生就特别窄,以前我在医院除了心脏的血管其他都不归我管。”

张新征所期待的那种全科医生工作,是能够从身体、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彻底关怀一个人,在社区有一定威信能够成为社区领袖。他应该首先能够帮助居民发现病情并在需要的时候找到合适的专科医生确诊,然后在专科医生确诊给出治疗方案之后,由全科医生详细地告诉病人如何执行治疗方案并督促执行,并对病人进行家访,评估生活环境给出建议,最后要能够帮助改善环境。但现在,这样理想的全科医生尚不可及。

“我已经在社区里融入很深了,甚至有居民找到居委会说,你们给张大夫解决一套房子让他就住在这里。但是我最多也只是做到第三步,也就是帮助评估环境给出建议,目前中国大多数比较好的全科医生能够做到的,还只是告诉病人如何执行治疗方案并督促执行。”张新征说,门诊的主要任务是看病,但他本人的日常工作中有40%左右的都是事务性的工作。

人手紧张让他特别着急。张新征所在的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是3个居委会,本来应该配备16个人,但是现在只有3个医生3个护士。人手如此紧张,张新征和同事每天只能接诊三四十个病患,时常还有许多医疗以外的事务性工作等着他们。

这种人手短缺的困境,并非张新征所在的社区卫生站独有。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建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全科医生普遍缺员,仅以东城区为例,按照北京市规定每3000名服务人口配备一名全科医生,东城区应该配备全科医生325人,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东城区共有在岗全科医生288人,除去返聘和外聘人员,实有编制内全科医生仅188人。

然而,即使按照现有编制全部满员,全科医生仍然紧缺。49岁的刘向红是西城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助理,她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现在全科医生是非常缺的,我们的编制是197人定编,但实际根本不够。我们聘了很多外面的人,现在实际运行起来的有250多人,一万多名居民的居委会应该配到3~4名医生,但我们达不到。”

北京是国内最早进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城市之一,历经十多年的培养人才缺口依然巨大,而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甚至没有条件培养全科医生,这距离首诊制的推进和家庭医生式服务还很遥远。

“要是所有慢性病都得由我们社区转诊我们就别活了,1.5万服务人口,而且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率那么高,要是都由社区首诊的话,这些社区全科医生人手肯定不够。”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王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所在的卫生服务站现在有5个全科医生及4个护士,这个配比现在已经算是比较到位的了,但仍不具备实行社区首诊的条件。

不过,在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建辉看来,社区首诊还是应该逐步探索实现。“可以分期分步骤地实现,比如对某些特定人群可以进行社区首诊探索,而对于某些人某些病种,比如一些慢性病是不是可以逐步进行。”

眼下,最大的困难还是全科医生人才紧缺。“老的社区医生已经开始退休了,新人却培养不起来,没有人接班的话,很快就会出现断档。”张新征说。

稀缺读后感2000字左右 篇5

关于各种恐慌和拖延,早就有过大量的其它的书来阐述,包括最后面提到的关于理论在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时,里面提到的 计划性、效率、减少带宽负担三方面,其实也都是老生常谈。

但是这本书最可取而实践的一点,是在最后提到的,对于窄带宽的人,想要帮助他们的话,需要提供的是减少带宽的负荷,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在工作中的时候,总会觉得看到别人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做来做去就是上不了手,让自已看着干着急,于是想办法给他们讲各种方法,推荐他们看各种书,那些方法书里面都提到了。但是隔了一段时间问,压根就没有看,上班时间太忙,因为赶着写报告太忙而没有时间去听如何提高写报告效率的培训,下班时间太忙着照顾家里面,要休息没有时间学习。对于这些人,好像也无可奈何了,但是按照书里面提到的方法,其实他们需要的就最简单、最直接的,就告诉我这么做就行了,多了我也做不到,我也就挣这些工资就行了。

【稀缺性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资源稀缺性06-24

稀缺问题05-13

社会化水资源稀缺09-16

上一篇:武安市环境保护局民主评议整改落实情况汇报下一篇:圈里有几个数学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