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编织爱的摇篮

2024-06-21

给孩子编织爱的摇篮(精选2篇)

给孩子编织爱的摇篮 篇1

给孩子编织爱的摇篮

(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王颖)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爱,就象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爱则不能称之为教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渴望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构筑一个爱的池塘。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则动人的故事。

佳佳是个内向文静的女孩,平时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位置上,不与同伴交流,而且做事动作特别慢,吃饭、吃点心总是落到最后一个,与其他幼儿相比,各方面的表现要差一大截,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使我从来没有特别关注过她。可前几天音乐课上的表演却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周末放学时,我对她们说,明天是星期天,请每个小朋友回去准备一个节目表演给爸爸妈妈看,我会在下星期一的音乐课上先请他们来表演一下的。结果在下周一的课上,那些平日里认真、大胆的孩子一个个争着要“上台表演”,可这时我却看见半举着手、低着头的小女孩――佳佳。真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平日里不声不想的她,今天居然主动要求表演节目。我毫不忧郁的请了她,于是她大声的唱了歌曲《我的`好妈妈》。唱完后,她轻轻地说了句:“老师,我唱得好吗?”迎着她那眼神,我不由一怔,心想:“她是多么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呀!”想到这,我连忙对她投以赞许的目光,并大声地对她说:“你唱的真好!你妈妈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们一起来表扬一下她”――“你真棒!”听了小伙伴们的欢呼,她腼腆地笑了。望着她的笑脸,我忽然觉得她好可爱了。接下来的几天日子,佳佳似乎慢慢的变了,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动作也学快了,脸上总带着笑意。也许我那句表扬的话鼓励了她,让她感觉到老师对她的关注。想到这,我为自己以前对她的偏见感到羞愧,我想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要全心全意地爱着每个孩子!

以上的故事在我们与幼儿相处的日子里时有发生,它让我想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热爱孩子,接近孩子,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只有我们真诚的把爱心献给孩子,他们才会茁壮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给我们的孩子编织一个爱的摇篮!

给孩子编织爱的摇篮 篇2

我与斯霞老师的最后一次相聚是在1999年11月, 她已是80高龄。其时, 我们一起应邀参加上海的徐根荣老师 (S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 教育思想研讨会。还记得我的发言是《“论”到至处品自高》, 有感于根荣同志递给我的一张名片上竟印着他的教学主张“加强词句, 淡化篇章”8个朱色的字, 实属少见, 深为他的语文教学理念之朴实和锐利而赞佩。而斯霞老师为徐的题词又恰是“倡导‘加强词句’, 语文教学开新风;力主‘淡化篇章’, 降低要求见实效”。不经意间, 我们竟想到一起去了。这件事, 当时给我的震动, 就一直存活在记忆里。

“十年旧事重寻, 回首处, 山高水深。” (清·彭孙遹《杨柳青·感事》) 中国语文教育的行旅, 源远流长, 恰如大江奔腾, 穿越千古而连续今昔。其中有着多少代人的殚精竭虑、筚路蓝缕。没有过去, 何来今日;不明以往, 又怎谈未来。此刻在下的引笔著文, 不仅是为纪念斯霞等老一辈奉上心香一瓣, 也是要为“浙派语文”的继往开来, 呐喊向前。

一、“浙派语文”的母乳滋养

斯霞老师虽然自20世纪30年代始便一直在南京一些小学任教直至退休, 但可以说她是一直喝着“浙派语文”的母乳长大的。她出生于浙江绍兴诸暨的斯宅村。斯宅即以斯氏大姓祖居的一幢古建筑叫“千柱屋”而得名。她在耕读传家的书香世风中出生长大, 自然离不开与“浙派语文”的血脉相通。以后, 她又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深造五年, 更为她立志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树立了路向。她曾这样写道:“ (杭州女师) 好几位风姿绰约的女教师, 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她们或是口齿清楚, 语言简洁生动, 或是态度亲切, 示范动作正确、优美。她们共同的特点是:举止文雅, 待人接物有礼貌, 教学认真负责。我非常敬佩她们, 暗暗立下志愿:将来也一定要做这样的教师。”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之路》)

从杭女师范毕业后, 斯霞就在浙江绍兴一带当语文教师。先在绍兴的省五中附属小学 (省五中设在绍兴) , 以后又先后在嘉兴集贤小学、萧山湘湖师范等学校任教, 吮吸着“浙派语文”的母乳, 奠定了她60年语文教育生涯的坚实基石。在教学中, 她听到绍兴孩子的土话很不习惯, 就把自己在杭女师学的一口杭州官话作为教学语言, 使孩子们大感兴趣。她看到绍兴孩子普遍挂项圈、戴手镯, 男孩头上还留有胎发编的小辫儿, 便宣传杭州孩子不戴项圈、手镯, 不留小辫儿的好处。低年级的孩子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 她就一边讲道理一边示范, 再加上检查督促。孩子们不但爱学语文了, 而且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在短期内得到很大的改观, 使校内同人和学生家长对这位来自省城的年轻女教师给以一致好评。斯霞也开始尝到了教书育人的乐趣。以后, 她在回忆浸淫在“浙派语文”中的那段岁月, 还不禁满怀深情地怀念道:“头一年, 我教的是一年级, 任级任 (班主任) 。低年级是包班, 一周难得有一节空课。……我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 教他们读书、识字、算算术, 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画图画, 带他们爬龙山、游东湖和大禹庙、饲养小动物……我爱上了我的工作。……也有个把同事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太烦人, 决定弃教升大学, 或改学别的专业;而我呢, 认为读了师范, 就应该当老师, 和孩子们在一起, ……风风雨雨几十年, 我始终安心在学校工作, 心甘情愿当‘孩子王’。”

就是在浙江当语文教师这些年, 才奠定了她终生奉献教育的志向。同时, 也在她的心灵深处, 播下了“浙派语文”的种子。

二、“随文识字”的艰苦卓绝

20世纪50年代初, 国家开展了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学制改革实验试点, 也把斯霞推上了改革之路。她认真地反思了过去的教学, 找出了自己“慢慢地教”的原因是受制于教材内容, 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 她决定要把学制改革试点的要求作为改革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起点。具体的办法是: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 把六年制一、二、三年级的内容压缩在五年制一、二两个年级中完成, 将五年制的三年级和六年制的四年级并轨。实现这个设想的关键, 斯霞老师认为在于增加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和阅读量。她积极倡导“多读课文多识字”的路子, 自己编教材;先学汉语拼音, 再教若干独体字、短语和句子, 这样便没有统编教材中单独集中识字了。走出这一步十分艰难, 因为中国识字教学的传统经验比较注重于集中识字, 解放后已涌现了不少集中识字的实验, 这就导致在当时的教材中也较多地体现了集中识字的编排方式。集中识字的生字数占一半以上, 如“比一比, 认一认”, 连续五六课的集中识字, 每课十六七个生字, 虽然生字后面带了词, 有的还附了句, 但毕竟没有故事情节, 对儿童来说 , 无疑会感到枯燥乏味。现在, 斯霞要另辟蹊径, 通过多读一篇篇故事短文, 使儿童认识大量汉字。这样, 儿童被故事吸引, 容易学, 效果好。因此, 要求儿童多识字, 也就应该让儿童多读课文。就这样, 斯霞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被称为“随文识字”或“分散识字”。实践证明, 这样的识字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 如儿童识字兴趣高, 不枯燥, 在识字的同时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促进了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 但做起来十分不易。如何为“随文识字”的教学找到充分的学理依据;如何自编读中识字的课本;随文识字的分散性比起集中识字来方法更复杂, 形式更多样, 如何确立方法体系;随文识字如何巩固, 以充分显示其效率胜于集中识字……这里边不知有多少的寻寻觅觅, 又花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1978年起, 斯霞和她的同事们又试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按“集中识字”方法编的五年制小学课本, 进行了新一轮的研究实验。这次, 她们四个班除完成规定教材外, 两年中共补充了40多篇短文和古诗, 绕开了“集中识字”的部分, 但识字量却超过了教材规定, 识字的巩固情况是好的, 特别是学生的读写能力比较强。

斯霞老师带领她的团队在识字教学领域艰苦卓绝地开辟了“随文识字”的新路, 对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随文识字”融合了识字与阅读的矛盾, 这对于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实现提前读写、开启智慧、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从深层看, 更具有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营造书香社会的时代意义。这是斯霞和她的同事们的荣光, 又何尝不是“浙派语文”的荣光, 斯霞毕竟是从浙江走出去的语文教师。

三、“望形生义”的童本立场

斯霞老师的语文人生, 极大部分投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之中。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她总结出“低年级的字词教学, 重点、难点都在字形”这样可贵的认识。于是, 她在教学中就总结了一整套字形教学方面的策略。其中, 形象化的点拨导引, 融合构字规律、易错笔画、部件拼拆、形象趣解……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趣味识字的教学风格。如:

“灭”, 火上加了盖, 火就灭了。

“尖”, 上面小, 下面大, 这种形状就叫尖。

“尘”, 小的土不就是灰尘吗!

“夯”, 打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气把夯提起来, 打下去吗?所以“夯”字是“大”字下面一个“力”。

“掰”, 两手把东西分开。

“拿”, 把两手合起来才拿得住东西。

“攀”, 山上有许多树木, 树上有许多枝枝杈杈, 所以“攀”字中间是两个×, 两旁是木字, 用大手一攀就上去了。

“排”字, (边写边说) 排东西要用手摆齐, 所以是提手旁, 这边有三个排成一条线, 那边也有三个排成一条线。

……

有人把斯霞老师这样的识字教学叫作“望形生义”。若拿汉字字源规律的传统理论来对照, 这样“分析”不一定经得起推敲, 是违背汉字字源的造字原理的。但斯霞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汉字的历史流变很复杂, 特别是解放后推行简化字使汉字字形有了很大变化。如果囿于古人造字源头为条条框框, 不等于作茧自缚了吗?她说:“我认定的目标是:儿童能轻松愉快又牢固地掌握识字, 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凡能达到这一基本目标的种种方法我都采用。当然, 这事先要慎重推敲、择优而用。”

由此, 笔者联想到了当下“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融入汉字文化”之争, 其实也关系到这样的认识误区:以为识字教学的字形分析必须符合汉字的造字源流。其实, 这只能对其中的一小部分汉字适用, 我们可以称之为“字源分析法”;还有更多的汉字是可以借助于字形结构而能自圆其说, 不一定符合字源的依据。这便成了“字理分析法”, 如上面所举的“尘”“尖”之类;另外, 还可以有“字趣分析法”, 即在构字中借助想象作颇具风趣的谐解, 如上例的“攀”“排”之类。总而言之, 字形分析还是如斯霞老师所认为的, 坚守“童本立场”才是最要。在这方面, “为谁教”无疑比“怎样教”更应该关注。

四、“蒙以养正”的奠基工程

在斯霞老师的教育生涯中, 多数岁月教的是一、二年级语文。她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情有独钟, 是因为她看到了低年级的语文教育是语文人生的奠基工程。万丈高楼平地起, 语文学习的基础坚实与否, 关系十分重大。《易经》有云:“蒙以养正, 圣功也。”儿童启蒙入学, 必养其正气, 以正心、正身, 这自然是最神圣的事业。所以, 斯霞钟爱于低语教育, 更因为明白语文不只是学语习文, 更关乎学习做人。她深情地表白:“人民教师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就是要精心浇灌祖国的花朵……我是小学教师, 我接触的是刚从家庭、幼儿园走入学校大门的六七岁的孩子, 我知道他们需要长知识、长身体,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下, 我看到他们一天一天成长, 我感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价值。”

斯霞老师不仅对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问题作了长年的探索, 创导了以“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为原则的“随文分散识字”教学体系, 成为与“集中识字”互补的重要教学流派, 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对低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也作了系统的实践和研究。她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 一定要唱好这台戏。学生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的能力、认识水平的提高、思维的发展、美的熏陶等等, 都有赖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去获得”。她的“随文识字”便是聚焦于识字和阅读的高度融合, 提倡在阅读中识字。她的写作教学也十分重视从一年级的听话、说话、写话抓起。她认为“作文是学生识字、读书后的实际运用, 是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具体体现。教学生作文, 必须从内容入手, 遵循从说到写、多读多写的原则, 加强说写阅读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儿童作文兴趣, 使学生对作文始终有一种亲切、喜欢的感情”。她在低年级儿童读写教学方面有几十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还为她出版了《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读写能力的经验》 (1960年) 和《斯霞教育经验选编》 (1978年) 。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我的教学生涯》 (1982年) 一书中, 又以大量篇幅总结了低年级的读写教学问题。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斯霞教育文集》中也有不少关于低年级的语文读写教学的研究文章。

五、“大爱无价”的冷暖安危

前教育部长何东昌同志在《斯霞教育文集》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把对事业、对祖国的爱, 倾注于自己的学生, 这是人民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德。斯霞同志几十年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 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确实如此, 贯穿于斯霞一生的正是那种对教育、对学生的大爱无价。

还在绍兴省五中附小当教师时, 她的班级饲养管理着学校的一群兔子, 孩子们很开心养护这些小兔, 轮着捎来青菜、萝卜、豆渣和鲜草精心喂养。不料有一天, 孩子们发现一只兔子倒在地上死了!斯霞又痛心又内疚, 心情沉重。有的老师说:“死了一只小白兔, 真可惜, 斯霞要哭了。”不料30多年后, 斯霞在接受两位记者采访时不经意间说到了这件事。于是记者在文章中写了斯霞“为小鸡破壳而快乐地笑, 为小兔的死而流出眼泪……”完全想不到的是有人把这些话摘录了出来, 作为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童心”“母爱”的典型大加鞭笞, 还竟引出出了了一场全国性的教育思想大批判……斯霞老师因此为所谓的“母爱教育”遭难挨斗, 在水深火热中备受煎熬, 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

爱教育、爱学生竟然成了大罪, 斯霞是一直想不通的。她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对于批判母爱, 我想不通, 我感到无比委屈:工人爱机器, 农民爱土地, 士兵爱武器, 都是肯定赞扬的, 为什么唯独教师爱学生要受到指责?教师该怎么对待学生呢?我不明白。但当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 当我看到学生有某种困难需要我去帮助时, 我仍然会排除思想上的困惑, 冒着被批判的风险去做我认为该做的事、说我该说的话。我认定,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一切, 没错!”

“大爱无价”的斯霞, 竟一度成了“大爱有罪”, 说明了当时乾坤之颠倒已成昏天黑地!然而斯霞永远是一片爱儿童的彩霞。笔者在这里引用著名诗人臧克家当年写给斯霞的一首诗, 也许是一个最合适的结尾:

一个和孩子成长在一起的人,

她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

她会欣赏它生长的风烟。

一个忘我劳动的人,

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

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

上一篇:外国电影推荐下一篇:同庆国庆中秋双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