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工作汇报

2024-07-04

三下乡工作汇报(精选11篇)

三下乡工作汇报 篇1

技术帮扶 百业兴旺

高邑县2007--2008“三下乡”工作总结

2007年以来,高邑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动员大会精神,由宣传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2007年8月底隆重召开了动员大会,市委宣传部耿震环副部长、县委副书记冯喜英同志出席大会,并作了动员讲话。以县两办文件,转发了县委宣传部等十部门《关于组织开展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入户进企业帮扶活动实施方案》。全县100名专业技术人员肩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责任,开始了为期四年的科技帮扶、支农兴业活动。

高邑县“进村兴业”活动开展近两年来,取得了突出成效,受到帮扶村群众的好评。全县共确定帮扶对象98个,覆盖了35%的行政村,培训农民三万余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350多条,解决生产生活难题230多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多项,注册商标12个,建成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35个,扶持、带动各类投资5800多万元,推动了科技进步,壮大了农村经济,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专业技术人员帮扶活动先进事迹多次在省市级新闻媒体,乃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刊播。2008年8月,高邑县代表石家庄市迎接省督查组检查,受到了省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领导重视 目标明确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进村兴业”活动,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先后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冯喜英任组长、县委常

委、宣传部长何兴旺、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袁丽华、副县长徐志峰任副组长,各帮扶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宣传部一名副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强化督导考核,由宣传部、组织部、文明办、劳人局和9个职能部门组成联席会议,定期调度安排全县的“进村兴业”活动。领导小组每半年听取一次各部门一把手汇报,不定期到基层调研,从而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进村兴业” 是三下乡活动的新形式,为找好切入点,帮扶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全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帮扶内容。主要有: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沼气工程和法桐基地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全县建陶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搞好联村饮水安全工程,发展农村节水灌溉;改革中小学教育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加强乡村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二、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

开展“进村兴业”活动,关键是专业技术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为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邑县了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有力可行的新举措、硬办法,切实保障全县帮扶活动稳步推进。

一是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对100名帮扶人员工作情况和帮扶项目,建立台帐,把帮扶人员的目标责任、帮扶内容、帮扶方案、帮扶目标等列为台帐监督内容,每季一调度、半年一评估、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调整,形成了一套工程式推进、台帐式监督、绩效式考核的活动管理模式,确保各阶段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用足用活激励保障机制。为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扶积极性,县委宣传部结合有关部门,出台了《高邑县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兴业帮扶活

动激励考核办法》,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政治上推荐提拔、工作上重用、经济上奖励、评职上优先、评优上加分。对成绩平平,或不能按时完成阶段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诫勉谈话乃至换人调位。激励机制既激发了帮扶人员为民办实事的热情,也使一批优秀专业人员脱颖而出。科技局副局长吕丽敏作为帮扶服务团的团长,因工作扎实,成绩突出,被提拔到县工会担任主要负责人,县医院内科主任王为社因帮扶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被提拔为县医院副院长。两年来,全县有15名帮扶人员得到提拔重用,19人晋升为中级职称,8人被评为县拔尖人才。

三是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农牧局高级农艺师杨书清,针对后哨营村蔬菜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组织程度低,缺少名牌支撑的不足,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先后邀请省蔬菜所、植保所专家到该村举办了四期培训班,推广黄板诱杀、防虫网、地膜节水降湿、秸杆生物反应堆等7项新技术,蔬菜生产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并组织菜农成立了蔬菜专业合资社,注册了“哨营牌”商标,目前全村有温室360座,种植两个棚的占60%,种植3个棚的占20%,棚效益均在3万元以上。自07年至今,该村新建36座二层楼房中,有27座是大棚户建起来的。该村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棚建平房,二个棚盖楼房,三个棚轿车忙。”为树立榜样,我们每年在全县宣传工作会议上都表彰一批帮扶人员先进典型,并通过他们激励全县帮扶人员用先进文化培育新型农民,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村发展。

四是项目带动,多办实事。高邑县在落实帮扶活动过程中,为彻底解决资金不足、载体少的制约,把帮扶工作与承担课题、承担项目、承担工程相结合,积极创新载体,通过项目帮扶推动活动开展。如:“节水型社会农村示范项目”、农村沼气工程、标准化奶牛场建设、素质教育工程、3

法桐基地建设、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等项目。两年来,高邑县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实施帮扶项目三十余项,争取资金设备3580多万元,不仅给农村带来了新技术,而且还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了“进村兴业”活动扎实开展。

三、技术帮扶 硕果累累

1、提高了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水平,让群众得实惠。

技术人员到村入户进企业活动,是一项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民生工程,为此,我们从加强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入手,筛选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亟待办理的问题,如饮水安全、卫生室建设、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化娱乐等,力求从根本上破除制约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提升的瓶颈。水务部门技术人员,围绕解决全县农民饮水难和水质安全问题,多方筹资479万元,在我县西堤、秦留村、营儿分别建起了三座联村水厂,彻底解决了附近13个村万余村民的吃水难问题;卫生部门技术人员在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上,积极引进设备,加大对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使昔日卫生室“看病老三样”、人员不专业的尴尬局面得到有效扭转,如连留村卫生室配备了B超机、心电图仪等现代化设备。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找名医”的愿望变成现实。教育部门技术人员,以“送优质教育到农村”为目标,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先后争资金引项目达500多万元,提高了学校的硬件建设,创新了教学模式,为群众提供了优质教育服务。文体局技术人员创作的《仨亲家》、《刘姥姥看交通》等文艺作品获得市级奖励,帮助东关村进一步完善“赡养公示制”有关制度,其做法在全县得到了推广,在省市报刊、电视台上进行了集中报道。

2、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壮大农村特色产业。

近年来,蔬菜、林果和养殖业逐渐成为我县农业的三大支柱,但是由于信息、资金、技术的不足,使这三个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此,我们以科技帮扶为抓手,狠抓资金帮扶和技术培训等工程,突出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品牌认证、专业合作社建设等,使三大产业在经营理念、专业化生产、品牌运营等方面进一步适应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先后帮助北方花卉公司建成了北方最大的一品红生产基地,帮助东方园林公司发展桐粮间作3000多亩,帮助秦留村36户农民成立了“高邑县绿隆银杏合作社”。金世纪园林公司生产的“金世纪李果”在参加“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评选活动荣获一等奖,并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之后通过技术帮扶又成功研发生产果酒系列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条。后哨营村在“黄瓜吉尼斯月季大赛”评选活动中,“哨营牌”黄瓜被评为全省第二,寺家庄菜农单金发培育的单株蔓长达30多米,日产量2.6公斤的“黄瓜树”还进入了最后评审范围,这些都有力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质量和市场声誉,每年可为菜农增收2000多万元。

3、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入手,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等部门优势,与景德镇、佛山等全国知名建陶基地建立长期联系,成立了建筑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达成了建陶人才培养协议,两年来共有30多名学员赴景德镇陶瓷学院深造。力马陶瓷公司立足产品提档升级,积极开拓市场,实施品牌战略,研发生产聚晶微粉抛光砖系列产品,荣膺省级名牌产品,建成了亚洲最长的高档地板砖生产线,增强了企业的规模效益,有力提升了产品市场占有率。为引导全县工业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有关技术人员依托我县力马煤化工新能源项目,深

入到锌业园区企业宣传发动,解疑释惑,建立了新能源推广服务中心和质量检测站,为企业完成煤改气工程排忧解难,目前,我县所有锌业企业均已用上清洁能源,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抓好“进村兴业”活动的 同时,每年两次三下乡集中行动已经形成我们的品牌,让广大农民在更加宽广的范围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在第一线为农民解决了很多实际难题,受到广大农民的热情欢迎。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调动职能部门的积极性,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工作,在转变作风和加大项目帮扶力度上做文章下功夫,把引进项目、课题、工程作为技术帮扶的主要载体,真正实现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进一步转变农民经营观念和农村发展方式,为建设省会南部交通枢纽,实现绿色生态高邑,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下乡工作汇报 篇2

一、领导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佳绩的可靠保障

社会实践工作要取得成绩,首先,学校、学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在整体工作统筹、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规范和目标引导、经费资助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学期初的学生工作安排会上,学校要对需对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作出全面部署。具体的启动工作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学校党委牵头,提供政策导向,为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团委深刻领会党委精神,制定学校层面的方针政策,负责策划组织;各学院具体负责落实。

2)各学院成立以分党委书记牵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学工领导、学院分团委书记、各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辅导员、专业教师为组员,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3)具体动员、实施中,对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辅导员、专业教师记以适当的工作量,并根据所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给以适当的出差补贴,激发辅导员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及指导热情。在各实践队伍出发前夕,专门组织召开各带队老师会议,对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判,特别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提出具体要求。

二、活动实施过程坚持三重原则是社会实践工作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上,坚持“三重原则”:实践队伍的组建上坚持“重数量更重质量”;具体的实践工作推行中坚持“重影响更重内涵”;实践效果的最终考量上坚持“重成绩更重育人”。

1)在活动前期的组队立项阶段,一定要做到“重数量更重质量”,不要一味贪多。首先,大一新生参与各类活动热情较高,但是大一新生专业基础不牢,缺乏社会经验,在组队立项时,一定要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任何组织各类资源都是有限的,一定要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2)在这个新的网络时代,到处都流行“晒”出来,到处都是“自拍”、“摆拍”,目前,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各级各类评优,无不与队伍的宣传报道情况挂钩,当然,这是强调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谨记,一切工作万万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注重活动的内涵,即真正让学生受益。选拔队员时,要选拔优秀的人,更要有一些渴望提高自己的素质平庸的学生。

3)选拔队员时,一定要考虑“重成绩更重育人”,为了保证社会实践工作的成果,在选拔队员时,选拔优秀的人,可以事半功倍,但从教书育人的本质出发,更要有一些渴望提高自己的素质平庸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选题过程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是取得成绩的基础

社会实践的选题环节是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环节,实践课题的选择与解答中,需要坚持“生活中选题,答辩中析题,实践中解题,总结中悟题”的线性思路。题目要有传统的经典课题,还要有紧跟时代的新课题。

1)选题要来源于生活,要贴近自身,结合学生专业特色,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可以长期坚持的经典课题,将课题逐年深化、做广做实,如传统文化的调研与宣传、支农、支教、支医、扶贫、文化下乡等,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成绩。

2)选题同时要与时俱进,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如大学生创业问题、一带一路战略下带来的新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等课题。此类课题紧跟国家、地方政策导向,一般很容易得到政府支持,也就很容易出成果。

四、坚持推进“三化工程”是社会实践工作的制胜法宝

高校以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各高校需要从人才培养这一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施行中推行“三化工程”,即工作管理专业化、筹备运作项目化、实践队伍品牌化。

1)工作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为:安排有丰富暑期社会经验、对暑期社会实践感触深刻的往届实践成员与此次实践成员面对面交流;各位辅导员负责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推进,指导、管理每支队伍,为各实践队提供了指导,注重安全教育,培养各团队的安全意识。

2)筹备运作项目化的具体做法为:实践工作在前期策划阶段,除了遴选各队伍策划书之外,还要对实践队的队长进行简单考核,对实践队成员分工进行指导;在实践筹备阶段,为每支队伍安排一名往届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做具体指导,包干负责;在整个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实行责任包干,全面负责该实践队的一切事宜。

3)实践队伍品牌化的具体要求是:从实践地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创立社会实践项目品牌。

参考文献

[1]秦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思考[J].文化_教育论丛,2013,(12).

[2]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学子论坛,2011,(4).

积极做好大学生下乡工作 篇3

据调研,目前大学生下乡活动在方式上还存在下列缺陷:

1.“镀金”色彩浓厚,淡化了大学生了解农村、服务农村、发展农村的根本宗旨。

2.“助理”职务居多。由于大学生缺乏农村管理经验和能力,多被安排为“助理”职务,和农村工作实际存在距离,不利于真正发挥作用,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

3.“单打一”特点明显。目前的大学生下乡,多采用“一村一官”的分配形式,不能形成大学生群体的合力,也不利于不同大学生智力优势的共享和互补,不能形成智力支农的整体优势。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种制度性安排,物质性保障还没有跟上,导致大学生下乡“手无寸铁”,“英雄无用武之地”。

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下乡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大学生实践服务农村的宗旨,建议:

1.淡化官本位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以知识、智力,贡献、服务于农村,并在这种贡献和服务中提升自身实力和技能的意识。

2.将大学生下乡和具体的服务项目相结合,或从事农技推广,或从事信息服务,或从事公共服务,每个人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岗位。

5.适当拓宽渠道,为大学生群体下乡创业创造条件。

三下乡工作汇报 篇4

作汇报

7月10日,为做好我院XX年暑期三下乡的各项准备活动,XX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在党总支副书记韦XX老师的领导下,在薛XX老师以及团队队长杨XX的指导下,三下乡队员鼓足干劲,为明天的正式出发做最后的准备。

上午8点30分,我院三下乡“天使之翼”团队的宣传组全体成员集中到瑞兴楼411,为所有的宣传海报做完最后的上色以及修饰,并将各支教班级的宣传海报统一收集保存。后勤组队员对所有生活必需品进行清点以及集中。

在分配好明天各三下乡队员携带公用必需品的携带任务之后,下午15点整,我院党总支副书记韦XX老师组织召开了全体动员大会,会议上韦老师特别强调了安全问题,其次他要求我们一切以集体为重,团结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宣传我院支教特色,将爱与温暖带给XX县XX镇的家家户户。晚上20点30分,“天使之翼”团队队长杨XX确认了各成员准备就绪后,发通知要求他们今晚早点休息,明天早上8点在七栋饮水机集合。

送教下乡工作情况汇报(推荐) 篇5

黄老营小学 熊万金

通过2014年10月15日老河口市实验小学对黄老营小学送教下乡活动,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送教学经验和方法经验介绍

1、送教学经验和方法

黄老营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上应用比较薄弱,我们所最缺少的是“535”课堂结构教学硬件使用,教法探索不够科学。所以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应向我们传递一些先进的PPT课件教学经验,很大程度提高我们薄弱学校教师在电脑技术应用方面的整体教学水平,送教教师要借用课堂这个载体,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直面听课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过程,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送同级教师经验介绍

教学经验的传递对一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来说,可能同目睹一堂优秀的“535”观摩课来得一样重要。因为它能指明教师努力的方向,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教学实效。而且来自第一线教师的经验介绍,是最具说服力的,最易激起听课教师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应安排同等的镇级农村教师进行经验介绍,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生源同班级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市“三、六、八”小学教师。

二、受益学校做好活动后的巩固提高工作

就送教下乡活动的时间来说,一般是很短暂的,它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许多的问题。所以,要发挥送教下乡活动的最大效益,送后的延续问题。首先学校领导要组织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让大家谈谈参加活动后的体会和收获,促使大家对活动精神的消化吸收。其次教研组应组织有关教师上一些尝试、创新课,把学到的、领悟到的东西进行具体实践应用。

暑期三下乡思想汇报 篇6

暑期我校领导吴建青书记,聂人秀、杨跃平老师带领的由13名学生会干部组成的卫生下乡赴灾区服务队于2010年7月12号到达垫江。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我们慰问灾区群众,为农村群众服务,为他们进行简单的健康体检和一些常见卫生问题的答疑,同时也宣传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在这段日子中,我们亲身体验了农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了解了当地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情况,调查了农村基层卫生的现状,收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自己也在其中深受感触,特向上级汇报一下自己的思想状况。

第一,家住垫江的我比较熟习环境,所以和服务队的队长王健同学提前了一天到达垫江安排住宿地点,为后面到达的队员安排好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并和当地的政府沟通协商后面的服务设点安排事宜。在这其中,我也体会到了原来在学校所不能体会的一些东西,但是一听是为了家乡的人民服务的,大家都十分热情,只要能帮忙的都尽力帮忙,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虽然说服务的几天中天空并不作美,但是有着那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给自己打气再打气,坚持完成了这次的慰问服务活动。我想,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不仅仅是参加了一次服务活动,更多的是我在其中学习到了许多书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并渐渐成长起来。

第二、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能够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深入到农村这个基层中,走进广大劳动人民家中,深入的去了解和关心他们的现状及变化,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我也通过这次的活动对农村卫生问

题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也为我们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水平提供了平台。此外,对于农村尚处落后,我觉得急需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的医师力量带去农村,配备好的服务团队,才能解决农村医疗水平落后的问题,使农村卫生事业得到真正的发展,改变农村医疗水平低的现状。其次,也可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让我们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带给农村群众,给农村群众送去福音。

新形势下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 篇7

关键词:新形势,乡镇群众文化,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逐步深入,乡镇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尽管乡镇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新形势下广大乡镇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健康发展。

一、新形势下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设施相对落后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还有很多地方的乡镇文化设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有一些设施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甚至还有很多地方的文化设施没有建起来。与城市相比,乡镇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出在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业务技能不足

随着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逐步开展,文化队伍的业务状况引起社会的关注。我们看到,很多乡镇文化工作队伍还比较缺乏,而且业务技能不足。一方面,乡镇专业文体专干人员较少,而且没有经常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文化干部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欠缺,不利于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活动缺乏乡土特色

由于乡镇文化设施相对简陋,专业文化工作人员缺乏,无法经常性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当前乡镇文化活动主要是放电影、节日期间的歌舞表演等,没有充分考虑到乡镇群众的需求情况,活动缺乏乡土特色,没有形成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导致乡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满意度不高。

二、新形势下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乡镇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要重视并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组织开展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加强对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指导

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要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政策法规等方面开展研究。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科学发展。其次,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把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逐步完善。最后,要以科学理论指导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健康发展。要坚持理论创新,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在制度设计、活动组织、政策引导等方面不断完善,充分满足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大对乡镇群众文化的专项投入

当前,由于很多地方财政投入有限,造成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乡镇的专项文化工作投入。首先,应当加大对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群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其次,要合理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业务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文化工作者到乡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最后,要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保障。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活动经费。要加大对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的保障力度,广泛调动乡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大力扶持乡镇群众特色文化活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中,要结合乡镇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情况,组织开展深受群众喜爱并体现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文化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积极组织乡镇群众文化展演和文化交流活动,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持在挖掘乡镇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由农民创作的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化节目,积极打造乡镇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乡镇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积极支持鼓励乡镇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活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为了做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要把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艺术特长对集体文化活动有兴趣和意愿的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实践证明,乡镇群众文化团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通过支持并鼓励乡镇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活动,不仅展现出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彰显了民俗民间文化的魅力,而且,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乡镇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群众文化团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必将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在闲暇时间,参与到积极向上、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中来,进一步增强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活力。

三、结语

三下乡工作汇报 篇8

期待形成长效机制

党员干部的行为和能力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全在于制度的引导。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由领导“推”、组织“派”才去的,不是自觉行动;有的怕苦怕累,感到下基层蹲点调研辛苦,不如待在办公室里清闲自在;有的业务性较强的机关干部,平时与基层接触少,感觉下到基层也无所作为。即便万不得已下去了,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蹲不住”,“摸不准”。重庆市南岸区组织万名干部下乡种地,让干部“沾地气”,可谓是回归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意识和朴素感情。需要指出的是,要营造“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实干氛围,不能局限于“下去了没有”,关键是要看取得了什么成效。

我国存在的各种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干部考核制度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无论是在新制度的设计上还是对已有干部制度的改革中,都要保证目标的正确性,打破“由于受到机构规格和职数限制,基层公务员晋升空间狭小,大家都想挤进上级机关而不安心在基层工作”的不合理局面,引导党员干部在基层实干中脱颖而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仅仅依靠“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倒逼”措施还远远不够,长远来看,还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干部队伍。换言之,要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保证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的基层优秀干部能够进入组织选拔的视野,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干实事的人受尊敬、受重用的良好导向。

别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

倡导机关干部下乡体验生活,参加义务劳动,本是一件访民情、解民忧、转变机关作风的大好事。然而,笔者认为,重庆市南岸区要求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规定明显是把好事做歪了,背离了服务“三农”的初衷。

机关干部转租农民的地进行义务劳动,是否征求了农民的意愿,还需打一个大问号。倘若是靠行政命令,公权施威,强行征用农民的土地,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机关干部种地”行动,就演变成了一次“集体伤农”行动。

再者,机关干部大都不谙农事,甚至五谷不分,“承包”了农民的地,也只能是瞎折腾一番,很难相信会有什么收成,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尽管机关干部给了农民租金,但是农民在乎的并不是短暂的利益,而是心疼那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机关干部表演“劳动秀”的舞台。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我国有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行政效能、工作效率低。自己的“主业”都没有完全干好,再强令他们下乡种地搞“副业”,哪还有精力在“主业”上提高行政效能?正所谓“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尽管相关部门辩称:“为不耽误正常工作,干部种地的时间多选择在周末”,殊不知,周末属于法定假日,法定假日被占用,等于剥夺了机关干部的假日福利,侵犯了他们的基本权益。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地官方称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是让他们“沾地气”,给农民做“示范”。试问:不谙农事的机关干部,能给农民带来什么示范?还有,沾了地气的机关干部,能否褪去遍布全身、渗入骨髓的“官气”?与其让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搞面子工程,不如加强干部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中,多为百姓做实事。(郭立场张西流)

应让更多干部沾上“泥土味”

这些举措让人感到丝丝温暖。无论下乡种地能深入到什么程度,能走多远,但至少让我们看到重庆在干部作风改革上的两种新导向:一是让更多的机关干部下去接受锻炼,二是让机关干部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减少“衙门味”、“老爷味”,增加“泥土味”、“汗水味”,培养机关干部自觉自愿地“走下去干起来”的习惯。

在笔者看来,重庆此举有利于改变机关干部“懒、散、浮、横”的作风,培养群众意识。俗话说“不识五谷,何知民苦?”在机关大楼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既不了解基层,也不了解民情,很难与普通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干部,才能真切地了解人民群众,才会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

干部深入基层是好事,因为可以听到民意在呼唤什么。让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是党的一贯政策,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而绝非只是所谓的“程序”或“形式”。众所皆知,基层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落实的终端,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成效;基层干部长期与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所想和所解决的是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重庆鼓励机关干部甩开文山会海,泡到基层地头,带着问题走向基层、带着思考走向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服务基层、攻坚克难,先“扎下去”,再“冒出来”,有助于实现各项工作创新超越。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干部都能在基层沾上“泥土味”。(黄春景)

机关干部的“责任田”不是种地

机关干部高高在上不“沾地气”,久而久之,必然体验不了农民的艰辛,疏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从这个角度说,官员亲自下地劳作,有利于接触基层,体验生活,和群众建立感情。笔者丝毫不怀疑官员租地种田的良好初衷,但这一做法如果作为一项硬性规定,恐怕值得商榷。

机关干部从事的是公务活动,他们的职责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而不是从事租地种田这样具体的工作。机关干部租地种田,如果是纯粹的个人业余爱好,应该鼓励提倡,但作为一项职能工作并纳入年终考核实为不妥。种地并非机关干部的职业,机关干部来凑这个热闹,显然有些不务正业,难免有作秀的嫌疑。

另外,机关干部租地种田恐怕还会产生三个后遗症:一是降低土地综合效益。同样一分地,由有经验的农民来耕种,效益要比种地不专业的机关干部收益大得多。二是减少农民的口粮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个行政区的机关干部毕竟不是个小数字,如果每人都来租种农民的耕地,势必夺了农民的口粮田。三是影响机关干部工作。道理很简单,种地时节性很强,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虽说干部种地的时间尽量选择在周末,但如果恰好抢收抢种的时间不在周末,机关干部是坚守工作岗位还是到农田里抢收抢种?如何取舍恐怕也是一个难题。

其实,机关干部职责在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机关干部以躬耕垄亩,并非是密切群众的解决之道,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勿庸置疑,机关干部需要“责任田”,但这个“责任田”不一定是种地。如果能够经常下基层,实地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并采取措施保障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这样的职能定位肯定要比租地种田好得多。

机关干部下乡种地值得推广

干部下基层,除了“三进三同”结穷亲之外,重庆南岸区又有了新做法:从今年开始,该区所有机关干部,每人每年都要下乡种地,每年下乡种地的时间,累计起来大概在1个月左右。干部躬亲劳作在我们党是有一定历史的,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针对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随后各根据地逐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作为各根据地克服经济困难,实现生产自给的努力目标。这个口号在解放后,当全国或某个地区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一直是党和政府鼓励人民生产自救的行动号令。在当前形势下,让干部回归黄土地,干农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尝试推广。

首先,在今天,除了极大部分的农村干部、机关干部已脱离了黄土地,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忆苦思甜”失去了其丰富的内涵,变成一个单词而已。像当前也有些地方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组织一些忆苦思甜的活动,比如重走长征路,让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地去体验那段岁月里那些人走过的那些路、经历的那些苦。但毕竟时过境迁,条件不同了,没有“前是险途、后有追兵”的危机感,没有啃草根树皮的必要性,重走也只是停留在片面的纪念上了,而且也不能长此以往,所以对干部的教育不够深刻,影响也不够久远。像南岸那样,让机关干部到地里干干,出出汗水,这样身体力行更能使他们记住:自己的根在这片土地,我们国家是农业之国,根也在土地。这片土地承载了我们抗争的历史,也正是有我们的老百姓扎根在这片土地,挥洒他们的汗水,才有我们今天的温饱和幸福,为人为官都不能忘本。

其次,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更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也就能为做好群众工作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想必我们的干部在孩童时诵读“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声音都犹在耳边,但长大了,悯农的心却未必那么的真切了。脱离了土地,远离了农活,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农民。下到农村,对农民的感情就不够真切了,做起工作来,也没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如一些地方出现“菜贱伤农”等现象,虽然和市场经济有关,但想必更大程度上是和政府制定政策是否可行、干部是否作为有关。让干部再下地劳作,再体验那种雨淋日晒的辛苦,想来,心里会多一些真正的悯农情感,做工作时,也就会多些真心真意,解民困时也能深知刻不容缓了吧。转变作风,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等等也就不会只停留在口头上了。

最后,机关干部偶尔下乡种地,回归自然,劳动筋骨,不失为一种时尚的休养方式。相比整天忙于奔走在饭局之间,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要来得健康、来得有意义得多。比起每年找处“红色根据地”去休养身心,还美其名曰“缅怀历史”,抽些时间下乡种地更加有实际意义,既真正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还能赢得群众认可的掌声。一举多得,值得广大干部效之、行之。

官员下乡种地只不过是“农家二日游”

据《重庆晨报》报道,从今年开始,重庆市南岸区万名机关干部又多了一项新使命。每名干部都要自己出钱租赁老乡的1分土地,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承包地上耕作。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种地时间大多选择在周末。干部下乡种地是一项硬性规定,要纳入干部年终考核。

当地官员解释称,下乡种地是为了让干部“沾地气”。而所谓“沾地气”,一是让干部多下基层,多和群众接触,和群众建立感情;二是干部亲自下地劳作,可以体验生活、磨练意志。

这样的初衷自然不错,可“基层群众”所涵盖的可不仅仅只是农民,还有城市的普通工人、白领、职员。而这些人,官员们在日常工作中都可以接触到,足不出户就可以“和群众建立感情”,有什么必要非去下乡种地呢?如果说一定要亲身体验种地才能和群众建立感情,那岂不是三百六十行,都要去一一体验才行?

“磨练意志”的理由也很缺乏说服力,种地也是一门职业,和其他工作包括公务员工作的区别,只是劳动方式不一样而已。如果公务员的工作都不能磨练意志,那也就别指望种地能磨练什么意志了。

从操作层面讲,利用周末下乡种地,看上去似乎不会影响官员的本职工作,其实不然。官员的工作并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日之内,很多部门、很多岗位的工作往往具有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牺牲休息时间去种地,恐怕不一定能平衡协调好本职工作与种地之间的关系。更何况,这样的强力推动官员下乡,也是侵犯官员的休息权。连自己的权利都得不到保证的官员,未必能够很好地善待群众的权利。

尽管每年下乡一个月是“硬性规定”,但高昂的监管成本也不能不考虑。监管的标准就很难制定,如果只是以官员下地凑够天数为准,那很容易变成“农家二日游”,地没种好,还有骚扰老乡的嫌疑。如果要看种地的收成,可官员一年才去一个月,还是断断续续的周末,这收成怎么保证?一旦监管失灵,万名干部下乡“沾地气”的行动,很可能又会演变为一次声势浩大的折腾。那样的话,还不如把1000元的承包款直接给百姓扶贫了事。

其实,官员本来就是脱胎于具体的诸如种地、做工等活动,而专门从事行政管理事宜的人群。如果提拔官员需要考量他和特定群众的感情,直接提拔有农村种地经验的官员即可。

现在,有些机关干部确实作风很有问题,然而,让官员“沾地气”不是机械地让他们下乡种地,而是,要充分保证民众的监督权和考核权。当民众的监督真正有力的话,哪个机关干部又敢不“沾地气”。其实,这一方面有现成的法律和制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也是三令五申,不知道重庆市南岸区为何对“万名机关干部下乡种地运动”情有独钟呢?

“干部下乡种地”怎能搞一刀切?

重庆市南岸区为什么要把坐机关的“官老爷”们赶到田地里当“泥腿子”呢?当地官员说这主要是让干部“沾地气”,具体目的有三:一是让干部多下基层,多和群众接触,和群众建立感情;二是干部亲自下地劳作,可以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三是缩小城乡差距,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

不可否认,重庆市南岸区这么做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现在,不少机关干部两眼朝上,脱离群众,不知民间疾苦,逼他们下到基层,不仅使他们能体味到老百姓的辛苦,更能让他们在“下沉”的过程中接触到许多真实民情,从而引发内心震动,最终改变工作作风。

但在笔者看来,如果让所有机关干部都一律下乡种田,显然是不科学的。其一,现在的机关干部一般都是科班出身,所学的专业各不相同,有人学工业,有人学师范,有人学营销,有人学工商管理,当然也有学农业、林业、畜牧的,你让涉农专业的人下乡种地,那肯定是如鱼得水;但是,你若让对现代农业一窍不通的也下乡种地,他能种出高产地吗?他种的地能发挥示范效应,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吗?隔行如隔山,要是因毫无经验糟蹋了地,不仅农民会笑话,自己也憋屈,那岂不是适得其反?

其二,机关干部每人都有自己分管的具体工作,有管工业的,有管农业的,有管政法的,有管环境的,有管教育卫生的,如果让不分管农业的机关干部也下到农村种地,他就是把种地的学问研究得很深,变成个现代农业专家,那又能怎么样?顶多在这一活动的考核中获得领导的好评而已,可对本职工作却没有多大帮助,甚至还是一种严重威胁,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铆足了劲儿学种田,那钻研本职业务的时间就短了,这不等于是在做无用功吗?

因此,笔者觉得,重庆市南岸区正在开展的“干部下乡种地”活动有必要进行调整,不搞“一刀切”,而是结合机关干部本身的专业、分管工作“量身”选择合适的下基层岗位,譬如涉工的就下车间当工人;学食品检测的就到菜市场帮营业员卖菜;分管教育的就到学校去当编外班主任……这同样能让干部接触群众,体验生活,改变工作作风呀。

机关干部确实要多下基层,但怎么个下法,是门大学问,如果不因人而宜,就算搞得轰轰烈烈,那实际效果也不大。

建言

干部下乡种地

要做到“三戒”

重庆南岸区组织机关干部下乡种地,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对于干部体验生活、磨练意志、密切联系群众,在一定意义上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若没有相应的制度去规范和约束干部下乡种地活动,可能会适得其反。个人以为,干部下乡种地要做到“三戒”。

一戒公车下乡种地。公车下乡种地一旦成风,不但加重了公共财政的支出,也会在农民中产生不良影响。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下乡种地,则成了脱离群众的反讽。因此,有必要出台规定,干部下乡种地一律乘坐公交或长途客运。

二戒下乡种地演变为现实版“开心农场”。重庆市南岸区组织机关干部下乡种地,规定必须利用双休日。如果一些干部双休日带着老婆孩子、亲朋好友,带着旅游的美味佳肴,在自己的“开心农场”里,大块吃肉,大杯喝酒,被委托照看干部租赁土地的农民,会如何?因此,干部下乡种地,还应有相应的行为规范约束。

三戒下乡种地收入归干部所有。据报道,干部下乡种地,按照每人1分地的土地租赁给单位的干部职工,租赁土地费用标准是1分地1000元,费用由干部自己出。既然是由干部付钱租赁农民土地,是不是收入也该归干部所有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收入应该归出租土地的农民或村集体所有。这是因为,干部下乡种地是为了建起示范地,并最终将示范地归还给农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干部下乡种地的土地租赁关系,非同一般意义上的土地租赁关系。这方面也应该有明确规定。(杨金溪)

网言网语

网友一: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执行起来容易走样:无非就是让干部出钱而已。另外,干部有时间下乡,那说明什么?闲的,有闲时间。由此推断:干部还是人浮于事。精简吧。还有:农民就是种地的,干部就是好好服务的。各有各的事,分工不同。

网友二:好政策,最好向全国推广,这样做,可容和人民与领导之间的感情,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拥护。

网友三:不论做什么,都有人批评的。这是很正常的,这说明别人关注了,再怎么说也比无声无息强吧。还有,一个厨子,无论如何也做不出一道让所有人都爱吃的菜来。我还是支持重庆南岸区万名干部每年下乡种地,纳入年终考核!

三下乡工作汇报 篇9

24日下午到达驻扎地以后,进行休整活动,铺设床铺等。26日早上参观了甘肃省康乐县畜牧龙头企业康美集团,并与在此实习的我院07动物医学和07动物科学的80多名同学进行汇合。当天下午,与07动科和07动医的同学一同乘校车前往康乐县龙头企业信康牛业进行参观学习,回来后在苏集小学对在该校进行补习的部分康乐三中高一高二同学进行了“农村食品安全现状”的问卷调查。

27日早上是本次下乡的重头戏。一大早,为了能够圆满地完成本次任务,全体小分队员早早起床,搬桌子,扛旗子,拿图片,提板凳,早上大家在活动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了食品图片宣传,食品安全知识讲解,问卷调查,走访附近镇民。当天下午,全体下分队员对住在苏集镇上或者附近的小学生进了假期课业辅导、英语歌曲教唱、食品安全基本常识讲解和菜篮子制作等活动。

28日一整天,继续给小朋友们辅导课程等活动。此间,康乐县县长助理**同志、苏集镇党委书记**同志,我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麻秀成同志、副院长**同志、**同志,前往康乐县苏集镇慰问我校赴康乐县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小分队,并带去同学们急需的西瓜和桃子等。

29日早上自费游览当地有名的景点——和政县松鸣岩旅游度假区。中午全体小分队员乘车离开本次活动的地点——康乐县苏集镇。

“三下三民三风”活动情况汇报 篇10

肇源县老干部局

按照县委 “三下三民三风”活动要求,围绕“加快三化进程,争创四项十强,努力建设和谐秀美富裕文明新肇源”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以坚持“下农村、下社区、下企业”为主线,大兴“联系群众之风、苦干实干之风、攻坚克难之风”为重点,以践行“帮扶利民、调研问民、服务亲民”为目的,结合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单位工作职能,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离休老干部的“两个待遇”。对全县离休老干部进行走访,全面了解掌握老干部的生活状况、身体情况、家庭境况,积极帮助解决老干部生活中的困难,把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落到实处。一是向老干部通报政情。8月31日向老干部通报换届情况。为了让老领导、老同志了解全县换届方面的情况,受县委主要领导委托,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大平向参会的县处级离退休老同志和党风巡视员全面的汇报了我县县乡换届工作的有关情况。县处级离退休老同志和党风巡视员对我县的县乡换届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换届领导小组全体成员面对复杂环境,取得了较好成绩,令人鼓舞。同时,各位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老领导、老同志对我县的换届工作以及对组织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二 1

是组织视察等重要活动。8月30日,组织老干部视察。深入乡镇和工业园区,参观考察棚室经济、旅游经济和大项目进展情况。每到一处,老领导们都要认真听取有关领导的情况介绍,并不时的询问资金投入、建设工期、效益前景等问题,充分了解、感受我县项目经济、旅游经济、棚室经济发展过程、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1月13日,60名老干部参加了由县委、县政府主办、老干部局承办的“迎新春茶话会”,县委书记通报了201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老干部们献上一台精彩的节目,在欢乐的氛围中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干部的心坎上。三是注重解决老干部实际困难。继续坚持“三个机制”为老干部办实事。企业的一名离休老干部两个月没有领到退休金,接到电话后,局里立刻与其单位和社保局联系,帮助老干部解决了离退休金问题。及时与安臵单位沟通,为李自斌办理了异地安臵手续。为我县安臵在山东诸城的离休老干部刘加祥同志办理了工资卡领取手续。安排3名离休干部下岗子女再就业,缓解了老干部家庭困难,提高了老干部家庭生活水平。四是坚持走访慰问送温暖。在省、市走访慰问结束后,春节前我县拿出15,000元走访慰问老干部,县处级领导亲自到20名老干部家嘘寒问暖,谈国事、唠家常,其乐融融,走访慰问活动给老干部带来来了快乐和享受。“七一”前给每位老党员送去一封慰问信,并走访18名贫困老党员,送去9000元的慰问金。五是参加吊唁显真情。

截止目前全县共有13名老干部相继离开人间,每位老干部的葬礼我局领导都参加并送上花圈和寄语,让老干部安详离去,让家人得到安慰。

三、发挥“五老”作用,帮助青年致富。继续利用关工委“学、育、奔”的平台,开展扶持、帮教活动。一是带领青少年科技致富。新站镇张才今年60岁,带头貉狐养殖,防疫,技术,传授配种等,每年效益在二十万左右,几年间带动了一百户左右共同养殖,年轻农民居多,去年受县政府表彰脱贫致富带头人。头台镇瓦房村旭日育肥羊养殖场王志,2009年建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现有羊舍9栋,现在羊存栏1600只,可繁母羊400只,育肥羊1200只,年出栏近1.2万只,年纯收入可达180万元。头台村村委会主任张玉民2005年至今,每年经营的耕地都在500亩以上,最多的时候一年种1200多亩。今年,他种了540亩,其中玉米240亩,高梁150亩,绿豆70亩,甜菜20亩,蕃茄10亩。全部机械化生产。对很多农户传授技术、热心指导,免费给农民使用自家机械设施,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二是号召社会各界献爱心,特殊群体获得帮助。今年9月24日我县的私营企业兴源物业关工委与县第一中学结成帮扶单位,物业经理张有生为一中捐资3万元。并为今年一中考取清华大学的马爽同学送上慰问金5000元。东城社区组织社区工作人员集资1200元,捐助母

亲患癌症的大学生,协调土地局为贫困居民高忠宇捐款1500元、为留守儿童程石送学习和生活用品折合人民币380元。为残疾人王小英母女捐1500元、协调国有资产运营中心为贫困居民付洪涛等6户捐款3000元等等。古恰镇党委拨出2000元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关心下一代工作。

三、积极做好扶贫解困之冬活动。我局高度重视扶贫解困之冬活动,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努力帮助群众疾苦,认真做好帮扶工作。2011年12月23日至25日,局班子成员带领后备干部先后深入到所包扶8户特困户走访慰问,并带去米、面等生活用物品及慰问金四千元,并表达了新年的美好祝福。

四、积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站工作。选派2名踏实肯干、思想上进的后备干部,进社区、体民情、解民意,认真了解困难家庭生活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居住等方面困难调查,先后完成了与二十户社区贫困户走访慰问工作,对贫困户的生活情况、贫困原因及群众需求全面掌握,按照要求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利用和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优势,协调连动,照顾大局。

我局开展“三下三民三风”活动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重点工作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的总体要求还有一些距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有时被

动;干部在基层工作实践中缺乏经验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待一步加强。

在下一阶段工作中,我局将更加明确任务,落靠责任,确保活动实实在在进行,落实好“三下三民三风”活动,将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眼于掌握老干部诉求,做好服务工作。真正地做到深入基层、融入基层,切实把老干部的生活的待遇落到实处,切实解其所难,帮其所困。针对老干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老干部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二、增加服务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老干部服务是老干部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将做到“三个度”:增加情感厚重度、拓展联系宽度、强化服务力度、强化服务力度。

三下乡工作汇报 篇11

1 农业生产调研

1.1 三次转换的浓缩和沉淀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 从北向南绵延870km, 东西最大宽度500km。自然形成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hm2, 山地741万hm2, 平原391万hm2。所以大面积机械化作业集中在关中和汉江平原, 其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全省具有引领作用。我校示范校农机专业建设委员会先后对全省70家农机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户, 100家农机用户, 23家农机销售企业、超市, 7所县市级农机化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对农村机械化生产和农机生产企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分析, 提取了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了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学习领域;再按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创设了学习情境。

1.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升华

《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课程开展送教下乡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送教下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非常关键。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最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精神, 中职教育要适时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大力推动实现专业与需求、课程与标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制度, 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才能适应新时期行业的发展。

我校示范校农机专业建设专业委员会遵照现代教育理论和新时期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 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送教下乡的特点、农业生产的特点等, 在调查、总结、研究、论证下认为, 中职农机教育送教下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以下三大规律:一是耕整、插播、田管、收获等农业生产规律;二是检修、使用、调整、维护、保养、管理等机具作业使用规律;三是感性认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能力等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由此推出了《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专业》农教一体两轮循环三梯层次的送教下乡人才培养模式 (见表1所示) 。

1.2.1 农教一体化岗位实践——实现农机新手层次培养目标。

在第一学年的9、10月份秋收秋播和6、7月份夏收夏播农时季节, 学生先后进行第一轮循环相应农机作业环节的学习。以师傅带徒弟方式, 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操作能力, 实现农机作业新手层次的培养目标。

1.2.2 农教一体化岗位实践——实现农机熟手层次培养目标。

在第二学年的9、10月份秋收秋播和6、7月份夏收夏播农时季节, 学生先后进行第二轮循环相应农机作业环节的学习。在该课程主讲教师的指导下, 培养学生精炼的专业操作能力, 实现农机作业熟手层次的培养目标。

1.2.3 农教一体化岗位实践——实现农机能手层次培养目标。

在第三学年的全部时段内, 学生进行第三轮循环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学习。在有关方合作人员的帮助下, 培养学生的岗位创业能力, 实现农机作业能手层次的培养目标。

1.3 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平台搭建

由于送教下乡有其条件简陋、对象分布广、知识层次差异大等特殊性, 所以, 要达到课程培养目标, 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实施平台。

1.3.1 学员组织和管理平台的搭建。

无论是该课程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 还是技能操作知识部分的传授, 或是学员创业实践, 都需要精心组织和管理。因此, 实施以母校相应部门作为顶层管理人, 负责招生宣传、提供教学设备、进行日常教学管理、配备授课教师等;以县市级农机校、农机专业合作社、教学点所在乡镇政府作为基层管理人, 负责组织学员、教学点的日常维护和处理一些常见问题。

1.3.2 基础知识教学平台的搭建。

基础知识部分的授课在农闲季节采用大集中方式进行, 课堂设置在乡镇或村庄教学点或农机专业合作社内。教学基层管理人需要提供必要条件作保障, 如水、电和教室等, 同时还需要两方提供和组织教学用设备。

1.3.3 技能操作知识教学平台的搭建。

技能操作知识部分的授课在农忙季节采用大分散方式进行, 课堂设置在生产的田间地头机器旁, 有基层管理人组织学员, 有顶层管理人实施教学活动。

2 课程性质与定位

《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课程是中职学校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构建于《农机机械基础》、《农业种植技术》等课程基础上。与《拖拉机和农用汽车使用和维护》课程并驾齐驱, 该课程以本地区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典型作业机械为出发点, 通过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活动, 强调学生“学中做, 做中学, 学做一体化”的学习行为, 使学生达到熟悉本地区常用作业机械的类型、结构和工作过程等相关的基础知识, 更能掌握本地区常用作业机械的安装、操作、调整、维护、常见故障分析和排除等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及配合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坚实的基础。

3 学习情境设计

遵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现阶段本地区农业生产中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人才所需的知识、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 结合本地区常用作业机械的应用状况, 本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 每个学习情境包含2~3个子情境, 以完成子学习情境设置的顺序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实施过程。本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见表2所示。

4 教学方式方法运用

我校农机专业建设委员会经过精心筹划、充分论证、多方协商, 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出了20个条件优良、设备齐全、善于组织管理的专业教学点。在实施教学活动中, 根据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学生的现实状况, 合理安排了教学点的教学活动, 在不影响学习又兼顾生产前提下, 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即:在农闲季节, 将农民学生组织起来, 采用大集中方式在乡镇或村庄或农机专业合作社教学点, 用少量课时讲授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课堂采用讲述、讨论、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方法;在农忙季节, 以部分或个别学生为授课对象, 采用大分散方式, 在田间地头机器旁以较多课时传授技能操作知识部分。对应采用现场教学、真实操作、研讨交流和示范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这样不仅实施了教学活动, 而且还进行了农业生产, 既不影响农民学生正常生活规律, 又不耽误本课程既定的教学进程, 是比较理想的创新教学模式——工学一体化。

5 学习情境评价方法

由于送教下乡授课对象是分布广、年龄和知识层次差异较大的职业农民;课堂设置在田间地头机器旁或乡镇村庄等;教学是边学习边生产方式进行;信息获取主要是技能操作知识的传授。因此,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同时充分考虑到农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送教下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要求, 推出了一套具有职教特色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阶段性评价包括6个方面, 见表3所示。终结性评价, 采用定性五级制。见表4所示。

6 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送教下乡课程, 为农民学生不离开家园、不离开土地、不离开产业的前提下就可接受系统的全面的农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支撑。也为实现农、学、教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其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通过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送教下乡课程开发的探究, 明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送教下乡课程的开发路径;创新了送教下乡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了适合的学习情境;改革了教学及考核评价方法, 为送教下乡、实现产、学、教密切结合, 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送教下乡,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农学教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黑龙江, 肖兴宇.工作过程导向的《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7) :13-15.

上一篇:加强党性锻炼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