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

2024-10-15

就业扶贫(共11篇)

就业扶贫 篇1

2020年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心得体会发言

总结大战大考中的“摘帽”经,每个贫困县村都有专属的脱贫特色和经验。在攻坚“主战场”,为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可以考虑设个“过渡期”。在“减贫”到“脱贫”过渡期内,农村地区精准施策,持续推进具有特色的产业“带贫”体系,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门路,能够更好巩固成果、保障稳定。

转化“内生力”,发挥龙头大户“传帮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带村、村帮户”就业扶贫、产业项目全覆盖,帮扶精准到人,“输血”“造血”双驱能动在劳务协作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助。要根据扶贫“清单”对账销号,汇集村民组、家族、合作社、龙头大户、扶贫车间带贫能力,突出社会保障兜底和市场化运作的改革关键环节,激发更强劲持久的内生动力。农村主阵地鏖战正酣,为防止脱贫“倒灌”,“战”和“督”密不可分,要严督实导“退出关”,做到科学量化指标,户户能评、人人可评,严防“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督导组和驻村队要在把牢减贫、脱贫“过渡期”,从“传帮带”上看衔接、联效应。特别是要捋顺边缘户的致贫“肌理”,提升“两业”扶贫督导帮扶,统筹龙头大户、专业合作社“订单式”产业的“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技术“赋能”设置“摘帽”监测期,确保平稳过渡、顺利脱贫,能够再扶上马送一程。

紧盯“剩余量”,守好农业农村“主阵地”。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要把影响降到最低,必须把“定量”的52个贫困县、270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定性”。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最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全国“一盘棋”思想下落实分区分级精准脱贫、防控“两条战线”策略,在保障基础建设、财政扶持、返乡创业项目等,探索实行产销对路、城乡资源“双向”流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放大乡村治理的先行效应。要聚焦达到45.7%比例的老年、病残“特殊”群体,农村产业“孵化”主体以“家庭”为单位,主动对接“家”“族”参与合作管理,同步自治业态“送岗到手”,集群效应保障“不误农时”。聚焦“剩余量”中因疫致贫返贫的不稳定因素,抢时间补短板、“关口”前移,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在治理效能转化上求突破,力求夺取“两手抓”的“双胜利”。

解决“老大难”,打牢扶贫工程“扫尾功”。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是贫困地区群众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而今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是给大战大考的加分“基础项”。要敢于动真碰硬挖掘深层次致贫原因,分析共性与个性返贫因素,善于总结脱贫速度快、增收稳固的经验,巩固提升、深化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和“三保障”突出问题,对亟需“扫尾”的扶贫工程要瞄准点、卯足劲、逐个突破。

随着疫情防控各省市“双清零”,更要清醒认识到“扫尾”不是“收尾”,“摘帽”更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必须奋楫中流、慎终如始。要持续巩固前期脱贫成果,同步“四个不摘”要求,加快扶贫工程开工复工,“点对点”“人对人”有序恢复生产、农资供应、畅通物流,更高标准完成预期任务、更实举措兜底保障、更严要求持续深入改进作风。

就业扶贫 篇2

初冬时节,时有凉风吹过,但依然暖意洋洋。

当记者一行来到新城镇分水坳村精准扶贫就业车间时,贫困户刘银香一边熟练地编着藤椅,一边笑容满面地对记者说:“现在日子好过了,2003年因为车祸左腿截肢,在家呆了十几年,现在在家门口做工,一月可挣1000多元,还可照顾六岁的女儿,工作顾家两不误,我真的好开心!”

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方仕萍向我们介绍说,今年以来,大余县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解放思想、创新举措,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引导县内服装制衣、仿藤家具、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加工点),由乡镇组织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车间务工,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实现了“农民变工人”、“厅堂变车间”、“麻将手变编织手”的三大转变,促进了贫困群众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如期摘帽、如期退出提供了坚实保障。截止目前,全县75个村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500余人,贫困户日收入可达60-100元,大大促进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预计在今年底全县所有村(居)都可建立扶贫车间。

政府搭台铺就幸福路

近两年来,大余县制衣、电子、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招工难,而农村有大量的贫困群众正为就业难而发愁。能否搭建一个平台同时化解“两难”?这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大余县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基础上,出台了《大余县就业扶贫车间工作实施方案》、《大余县“百企帮百村带千户”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精细化遴选企业、规范化建设扶贫车间的同时,制定一系列激励保障政策,主要有: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扶贫车间的贫困户手工费补助;每一个扶贫车间财政补助1万元用于标识牌、音响、茶壶等相关设施完善;挂点扶贫单位补助车间租金、水、电等费用3年;县精准办、相关金融部门加大对扶贫车间企业信贷扶持力度,使企业享受或参照享受“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目前已为扶贫车间办理100万元的贷款;县人社局积极为扶贫车间提供劳动就业创业贴息,并提供100个就业岗位补贴,给所有车间主任每人每月700元,一年可贴补84万元等等。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大大降低了扶贫车间开设成本,充分调动了广大企业主参与扶贫车间的积极性,也为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企业唱戏迈开幸福步

有了好政策的引导,如何精选出适合贫困户自身特点的企业,从而让贫困户真正地迈开幸福步伐,这是重中之重。针对贫困户大多不离乡土、年纪偏大、没有一技之长,甚至有的身体残疾,扶贫车间必须精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容易上手、工时灵活的企业。

在这天时地利人和之际,年轻有为的本地青年赖新建进入了新城镇南丰村村书记叶南京的视野。赖新建,从赣州农校毕业后,进入宁夏某部队当炮兵,后又到东莞打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过硬的仿藤编制技术及管理经验。2015年12月,在村书记叶南京极力邀请下,赖新建返乡创业。叶书记积极帮助赖新建选好合适的场地、协助办理各种执照及各项设施、人员配备、员工培训等事宜。2016年2月,由赖新建投资兴建的“新城镇新建五金塑料仿藤家具厂”正式投产使用。厂房、仓库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要生产仿藤家具,年产量100万件,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220人,带动75个贫困人员就业。如今,赖新建想投资成立研发部,再做一个大产房,带动乡亲们一起创业,同时也给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致富梦。

据村书记叶南京介绍,现在该厂在全县乡镇已开设了27个扶贫车间。一方面,每年节约场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100万元左右,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用好用足产业扶贫政策,赋予村集体股权,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开发收益,同时,农村闲置的土地、民房、仓库得到了充分利用,产生了租金收益,达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现如今,有更多的企业,如康富达仿真花卉厂、赛博电子厂等陆续在镇村开设了扶贫车间,它们正以昂扬的姿态绽放在大余的每个乡村角落。

群众参与唱出幸福歌

有了好政策、好企业,还要有贫困户的积极热情参与。为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大余县委县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极力吸引贫困户“眼球”。

首先,加大宣传,舆论造势。通过流动彩车、有线电视、短信平台、沿街标语、散发宣传手册等形式,大力宣传就业扶贫的相关政策,同时还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采茶戏为载体,将扶贫车间的有关事项编入戏中,寓教于乐,大大激发了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的意识。

其次,趁热打铁,强化培训。组织落户企业与贫困村签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企业力争在技术、信息、就业等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援助,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同时,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专业化、精深化就业培训经费,支持扶贫车间对招录用工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培养贫困户劳动技能。贫困户只要有就业意愿,自觉积极参与培训,即可迅速获得简单的一技之长。目前,全县共有5000余名贫困户通过培训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如,新城镇店孜里村单亲特困母亲黄茂娣是第一批在仿藤家具厂学习培训的贫困户,一个星期的培训黄茂娣就达到了一天能编制藤椅8张左右的速度,一天收入保证能在80元左右,月收入近2000元。

“感谢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现在我们不仅在家门口挣到钱,而且再也不用担心照顾不到家里的孩子了!”黄茂娣一边飞快地编着藤椅,一边欢快地对记者说。

看着黄茂娣脸上绽开的笑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扶贫车间的引领下,大余县的贫困户正踏上了幸福快车,唱出了欢快的幸福歌!

贫困户刘银香接受记者采访

就业扶贫助推精准脱贫 篇3

该县主要措施:一是开展了以“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月活动。共组织区内外48家企业共4223个岗位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据统计,今年的“就业援助月”招聘活动共开展9场(次),向群众免费发放“就业创业使用技术读本”6130册,招工信息宣传单2.6万份,面对面解答群众政策提问3000多人次。

二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委托定点培训机构民盟百色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和百色市诚凯职业培训学校开展蚕业工就业技能和中式烹调师、果树工、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挖掘机驾驶员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截至9月底,共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班27期,培训农民工13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1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达773本。已拨付培训补贴82.22万元、鉴定补贴19.02万元。

三是开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情况调查统计工作。截至目前,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数282人,共安置就业人数633人。

五峰就业创业扶贫政策[定稿] 篇4

一、技能培训政策

1、实施范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贫困家庭子女、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人员。

2、政策标准:免费培训

3、办理程序:①自愿报名。有培训意愿的实施范围以内人员到各乡镇人社服务中心报名登记。②免费组织培训。根据每个培训专业的要求,组织免费培训。③免费发证。每期培训合格的培训人员免费发放就业失业登记、培训合格证、技能等级证。④免费推荐就业。对参加培训合格的学员通过举办招聘会,发放企业招工信息等方式推荐就业岗位。

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

1、实施范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刑释解教人员、残疾人、妇女创业人员、劳动年龄内的农民。

2、政策标准:符合条件的人员最高贷款额度10万元,3年财政贴息。

3、办理程序:①凭《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副本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申报。②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审批。③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审批。④参加创业培训。⑤办理担保手续。⑥现场查看创业情况。⑦办理贷款手续放贷。

三、农家乐资金补助

1、实施范围: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农家乐经营户。

2、政策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开办农家乐,每户给予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半年以上的农家乐经营户,按每吸纳一人补贴2000元,每户农家乐补贴不超过2万元的标准(农家乐创业对象不超过1万元),给予吸纳就业补贴。

就业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5

助力脱贫攻坚

***有140贫困村、贫困人口80382人,脱贫攻坚任务面宽量大,任务重、时间紧。2017以来,***人力资源社会和社会保障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人社部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采取“123”就业扶贫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在全县脱贫攻坚中的作用。2018年1月,代表绵阳市人社局接受省就业局就业扶贫工作检查,2018年5月,海南省人社部门到我县考察学习就业扶贫工作。其主要做法是:

一、建好1本台账,实现贫困劳动力动态管理 出台《关于建立就业扶贫“一库五名单”的通知》(***发﹝2016﹞157号)文件,建立贫困劳动力数据库,精准识别贫困劳动力,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实现精准就业,摸清全县有贫困村140个、贫困户29718户、贫困人口80382人,贫困劳动力36183个;同时,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以贫困村为单位建立贫困劳动力台账,对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名单”登记造册,确保了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每半年更新动态一次。动态更新、准确掌握贫困劳动力技能状况、培训需求等信息,为精准实施就业扶贫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2项政策,筑牢贫困劳动力就业保障

在落实《关于推进脱贫攻坚就业社保十三条措施的通知》(***发〔2016〕145号)政策的基础上,着力抓好2项政策的落实和落地,力促“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的实现。一是实施政府安置就业政策。出台《关于加强贫困村公益性岗位管理的通知》(***〔2017〕28号)文件,大力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农村公益性岗位,明确在拟计划脱贫的贫困村每个村开发5个公益性岗位,每个岗位每月补贴600元,让贫困劳动者由“选择性”就业向 “托底化”就业转变,自2017年以来,全县安置就业696人次。二是实施转移就业交通补助政策。在岁末年尾农民工返乡高峰期,由县农劳办制定专门文件,各镇乡以村为单位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统计、核实、审定,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补助,鼓励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

就业扶贫 篇6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认真学习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 [2014]25号) , 扎实推进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

一、坚定一个目标

就是到2020年, 要实现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一个扭转”, 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 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 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指明, 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 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 从而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针对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贫困对象发展能力, 我省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力争2018年、确保2020年达到“三个显著”的目标:一是贫困现象显著改观。全省现有328万低于2300元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人口中大多数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9.2% 降到3% 以下;保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年均增幅, 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 (市、区) 和3400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5% 以上。到2020年,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 居住条件不适地区的贫困农户得到搬迁安置, 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加强, 支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活力、职业技能素质大幅提升, 农民合作经营机制成熟完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二、突出两个重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这样才有重点。”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抓扶贫开发,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 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突出精准扶贫到户和片区规划实施就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两个重点。现阶段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 这就要求在统筹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同时, 也要注重扶贫到户工作, 瞄准贫困村、贫困户, 一家一户摸情况, 逐村逐户搞帮扶, 把党和政府关于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 确保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区域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 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根据这一新情况新任务, 省扶贫和移民办及时纠正了以往只片面看到区域发展的作用, 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 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龙头企业发展中的简单做法。从社会进程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了, 贫困对象也有发展, 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 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当然, 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 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 所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两者不可偏废。

三、培育三个品牌

古代扶贫与现代扶贫 篇7

扶赏及慈善有三大基本问题:(1)怎样鉴别穷人?(2)饯从哪里来?(3)壯贫成本几何?

传真真农业杜会的经济剩余太少,穷人太多。除了“饥寒出盗贼”,扶贫主要靠穷人帮穷人,以减少个人一旦沦为乞丐时被饿死的风险,在欧洲中世纪,“有一片面包的人即可自称为富人”,历史上伦敦市臂每年发放一定数量的行乞执照,11世纪时堂堂法国国王菲力普一世居然参与抢劫意大利商人。1527年英国开征济贫税开制度化扶贫先河,1796年英国议会通过著名的《斯品汉姆兰法》,将救济额与通胀挂钩。此时英国已置身工业社会的门槛。

传统社会中富人帮助穷人大都追求以下回报:(1)换取慷慨的名声;(2)博得有利可图的道德优势;(3)必然地抬高政治地位。如法国一位国王因去麻风病院给病人洗脚大获美誉,中世纪欧洲贵族领主们都把自己领地发生饿死人的事件视为极不光彩,而获得英国贵族头衔的条件之一是在当地拥有公认的慷慨名声,没有几代人的积蓄维持是不行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扶危济困不是皇帝的事情就是普通农民之间的事情,民间士坤们讲究的是“造福一方”,如办学堂、建祠堂。兴水渠、架桥铺路。花饯战行道褪,收获权势声望,总之,所有文化都强调善待穷人。以帮助权业杜会度过“青黄不接”和“天有不测风云”所造成的粮食短缺,而个人间的面对面扶危济困成本屯很低。

工业革命以后至现代社会,发达国家渐无赤贫可扶,转兴慈善亨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上述三个基本问题的答案变化概要如下。

第一,关于怎样鉴别和定义“穷人”。“水涨船高”的比喻是恰当的,发达国家将全社会每户人均只挣工作收入(无资产性收入)平均值1/3以下的家庭,列为有资格获得救助的家庭。于是在发达国家得到救助的家庭比穷国的贫困家庭还富裕,有汽车,吃得也不错。那么这种制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强硬的自由平等权利意识。

印度诺奖获得者阿玛蒂亚 森以现代语言解释说,必须由社会来补足任何人的基本权利不足部分,因为饥饿者,患病者,技能不足者,都不能在市场申获得平等机会。因此“扶贫”概念的实质是,补足任何人基本权利不足之部分并止步于此,防止“一个穷人穷得不得不出卖自己,一个富人富得可以购买他人”。形式上的“均贫富”必须以实质上的“等贵贱”为指南,以满足“工具性自由”的结果来保障“实质自由”,确保机会平等,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看走了眼的中国人不少。其实,美国的贫富差距一度与中国目前的数值很接近,但绝大多数美国人却认为基本权利平等下的贫富差距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此,现代扶贫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维权问题而不是财富和货币收入的差异问题。

第二,关于钱从哪里来,制度化的扶贫当然需要富人多付钱,即实行累进税,但这就与私有财产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原則迎头相撞了。扶贫历史上最大的原则性冲突即在于此。但愿中国不再需要经历以下历史实践: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初即显示出,劳动的力量斗不过资本的力量,两极分化严重,以致法国无产者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英布战争中曼彻斯特一万报名当兵者中有八十体检不合格。这种残酷的现实给赏人展示了三条底线:(1)活不下去的人一定敢于抢劫或进反;(2)一旦点燃战火,兵营里将没有足够的士兵;(3)贫民窟里的疾病多,而病菌一定只认人不认钱。所以“发财就可能当选民”的前景一钱不值。

英国的精英们首先认识到“茅屋漏雨时宫殿一定不安全”的逻辑,知道除非接受累进税制别无选择。一旦富人或先富群体有了“工业化的明智”,支撑广泛社会保障制度的累进税制度才可能建立。1942年,标志“福利国家”的第一份政策文件《贝弗里奇报告》把二战英雄丘吉尔赶下了台,英国的社会主义“宪章运动”的现代传人即正在执政的英国工党,德国1871年独立,俾斯麦1881年就开始“在恢复帝国健康的莱料中加几滴社会主义的油”,真花了不少钱。如今,累进税的地位已经绝对不可动摇。当美国取消遗产税的法案渐成社会共识时(因经济上几乎得不偿失),以比尔·盖茨为首的约400名巨富联名上书表示坚决反对,称此举“可能危及美国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第三,关于扶贫成本。现代工业社会的扶贫成本问题约等于一套由政府操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成本问题。好消息是,在发达国家国会分割经济剩余的庞大预算项目中,只要能挤进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赋权项目”,那就算进入了保险箱,基本上没有异议,坏消息是经验性的,政府里面“那些训练有素的花钱专家”太浪费,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数据为,在政府每收到1元的税收当中。只有1/8~1/4不等的钱能最终用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就是说,最高的扶贫效率是每4元钱只有1元钱真能派上用场,其余3元必须用于维持制度运转,这真是令人沮丧的消息,但也许是人奥必须接受一个政府的代价之一。

我听民政部门的同志讲,一个地方遭灾,许多单位送钱送物,礼薄情义重。但为此只招待一顿饭一年算下来扰拖垮了县财政。这还不算各单位收集、运送及在当地分发救灾饯物的成本,可见由政府扶贫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成本奇高的善举。在公共财政预算透明的国家,此类信息无疑会引起广泛不满。另外,由于每个人对于需要资金支持项目的重要性的看法不同,因而民间慈善事业一片欣欣向荣,活力长久不袁。美国的记录是,慈善总会的每3元善款差不多就有2元被送到正确的地方,效率很高,民众和政府都支持。目前在发达国家,约47%的慈善事业由民间承担,我国上海市于1930年曾创下一个纪录: 当年政府财政总支出约为1200万元,当年民间的善款支出超过400万元。试想,一个地方政府怎么可能将自己总预算的1/3用于慈善项目?又可见扶贫事业需官民共办。

最后,我们应正视:扶贫事业相当具有政治性、政策性,不完全是钱的问题。政治骗子以“劫富济贫”和行善言论蒙人的事情是常演常新的把戏。实践中的麻烦和挑战在于:惩罚经济骗子有法可依,惩罚政治骗子却太难了。最糟糕的情况还包括,由政治骗子向善良的人描述天堂美景,劝好人进坟墓一试,最后再以“民权”之说诿罪卸责,识别政治骗子需要民众在政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政治经验,很多人的善良再加上天真就太危险了。

就业扶贫 篇8

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xx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切实做好XX年春风行动暨精准就业扶贫的通知》进一步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搭建平台,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有序就业,下面,就我市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XX年“春风行动”系列活动自2月开展以来,全市共发放宣传资料约11000份;正月十二日起,举办了春季大型招聘会,现场参加招聘的企业5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达成用工意向875人;提供创业服务26人次;提供维权和法律援助461人次。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对“春风行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了xx市XX年“春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各镇均成立了相应机构,落实专人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同时,周密部署,科学安排,研究制定了xx市XX年“春风行动”系列活动实施方案。此次活动由工会、扶贫办、妇联、等相关部门协办,各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了我市“春风行动”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工作。通过xx公众信息网、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xx电视台等媒体大力宣传“春风行动”系列活动的内容,制作宣传横幅和印制宣传资料,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在各个乡镇都设有宣传服务点,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发放维权手册等服务。把举办招聘会时间和招聘单位信息加以宣传,使得农民工能及时了解各类用工信息。

(三)加强信息服务。在“春风行动”系列活动活动中,依托乡镇劳动保障站,深入镇、村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重点掌握准备进城务工人员的人数、求职意愿、技能等相关信息,在“春风行动”期间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服务。

(四)积极组织好招聘会。为了更好的为广大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我市除努力挖掘市内就业岗位外,还主动与岳阳市及周边县市的用工单位联系邀请他们到xx来招工,同时收集市内外的用工信息,选择一些适合农民工的工作岗位,开展专场招聘会。

(五)加强创新创业宣传,针对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群体,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切实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帮助有创业愿望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劳动者和其他类型创业者实现成功创业和健康发展。

(六)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净化劳动力市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市在“春风行动”系列活动期间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严肃处理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20多起,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348.18万元,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打算

就业扶贫 篇9

市残疾人联合会:

在区市残联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基地已按照相关规定完成,具体工作如下

1、已建设完善300㎡的办公区,(内设办公室、接待室、培 训室、财务室、阅览室、娱乐室、休息室、餐厅);

2、已与县残联共同制定完善的培训、跟踪服务机制,完善健全残疾人员档案及扶贫、就业、培训、学习管理制度;基地每季度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按季度、项目定时开展各种昆虫养殖技术培训,免费提供种虫,技术指导,负责产品销售,与残疾人户签订合同;

3、残疾人养殖技术、销售、效益已走向正规,针对成熟残疾人户优先选择、蜥蜴新型高效养殖项目前已发展百余户;

4、残疾人需要的康复、锻炼的器材已安置完毕;

5、院内种植绿化苗木,美化扶贫基地工作、生活环境;

6、残疾人项目示范养殖区已建设完毕投入生产使用;

7、完善安全防盗措施,互联网监控设施安装等。8、2011年11月1日前建设10000㎡蝗虫养殖扶贫基地,优选30名当地残疾人就业,目前此项目已正常运转。9、2011-2013年以蝗虫养殖扶贫基地为基础,总结经验,按照 “增加数量、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要求,3

年内力争在全县建设6个残疾人就业扶贫点,现已建成2个基地; 10、2011年11月1前已完成帮扶残疾人20人以上实现就业,人均实现年收入过万元,培训专业残疾人昆虫养殖技术人才6人,培训残疾人百余人次。

扶贫之变:精准扶贫的多元之路 篇10

贵州省侗族小伙罗沙最近很忙。春节时,26岁的他辞掉浙江温州打工的工作回乡创业,成为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农村淘宝”服务站的“操盘手”。除了要帮乡亲们网购各种商品、把村里的土特产通过互联网卖出去,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和伙伴们近来正在筹备电商培训班。“我希望用自己的实践经验,让村里人了解电子商务、慢慢学会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致富。”罗沙说。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出“1000万以上”的年度减贫目标。2015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将电商扶贫工程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

以阿里巴巴、苏宁、京东为代表的中国电商企业正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拓展农村市场,进而带动创业创新,助推“互联网+”发力精准扶贫。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部门正在作出努力。贵州省铜仁市将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的“雁归工程”与电商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引入人才返乡创业,电商企业也在县级服务点进行定期业务培训,为当地就业人员建立交流圈子,形成良性互动。

罗沙只是“互联网+”时代国家精准扶贫的受益者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六亿多,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扶贫开发的任务依然艰巨,进入扶贫开发的新阶段,贫困问题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减贫难度激增,迫切需要国家贫困治理体系作出调整,不断创新机制,借用综合性的政策“组合拳”,来应对多元贫困的现实。

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扶贫模式经过历次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性文件,各级政府也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事业。

救济式扶贫模式演变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低、社会普遍贫困,40%—50%的人口都处于生存贫困状态。基于此,我国开始实施以解决大多数人基本生存困境为目的救济式扶贫。这一目标任务下的扶贫模式是典型的输血式救助,即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国家财政为经济基础,通过财政补贴或实物救济等途径保障贫困群体最低程度的生活水准。

相关资料显示,从1949年到1977年,实行以平均分配制度和城乡分割体制相结合为显著特征的救济式扶贫。在城市,主要通过工业汲取农业的方式,依托保障充分就业,公平享有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严格价格控制和定量供应,以及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等手段,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农村,主要通过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体制依托重新分配生产资料,实行农业合作化,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来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实现减贫。

这种输血式扶贫在赤贫人口生存困境中起到暂时性缓贫作用,却不能真正培养起贫困群体的自我“造血”的能力。一方面切实保障了普遍贫困状态下多数城市居民的临界生存需求,另一方面却严重阻碍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截至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4元,人均收入增速仅为1.9%;贫困人口规模高达2.5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达30.7%。

1978年到1985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生存救助为主的无偿救济开始转向生产帮助兼有的部分有偿救济。体制变革彻底打破了平均分配主义,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迅速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198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到397元,年增长率高达16.5%;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25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8%。社会普遍性的绝对贫困状况基本解决。

针对国家区域性贫困和结构性贫困的状况,国家“七五计划”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开始了生产救助与生活救助相结合的,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开发式扶贫。

这一目标下的扶贫模式是典型的发展型援助。

在扶贫主体上,成立了各级专门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在扶贫方式上,仍然是以经济扶贫为主,但改变了单纯生活救济的办法,致力于在贫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生产条件,帮助贫困地区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在扶贫资源的传导上,改变单纯由财政渠道拨款救济,扶贫资金无偿使用的方式,转向以财政支付和银行贷款相结合,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扶贫资金投资。

从1991年起,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明显减缓,1991—1993年平均每年只解决了250万人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域偏远、农业资源匮乏、生态失调、文化教育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扶贫开发行动纲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重新划定了贫困县的标准和范围,调整了国家扶贫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脱贫措施,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到1347元,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将扶贫工作的重点从县级瞄准转向村级瞄准,在全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以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扶贫开发目标的瞄准性,实现了基础建设、社会服务、文化培训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2006年起免征农业税、2007年实施两项制度衔接、2008年进一步提高了低保补助水平、2009年实行了1196元的新扶贫标准,随着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国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截至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5亿减至268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8%。

nlc202309031109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但仍存在严重地域性的成片的绝对贫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小云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认为。

十年开发 “扶贫”求变

2010年,随着综合扶贫开发模式下扶贫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国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全面解决,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进入到一个更加注重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突出问题的扶贫开发新时期。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下称《纲要》)明确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目标任务。在扶贫主体上,强调调动全社会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在扶贫方式上,改变了以生活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强调生活救助和能力扶贫的“两轮驱动”,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在扶贫资源的传导上,除继续加大财税和信贷支持力度外,更加注重以金融服务体制的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征信体系的建设等为重点的金融服务环境的打造。

根据这一目标任务,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新的扶贫目标的提出以及扶贫标准的相应调整,将绝对贫困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都统一纳入了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对象范围,表明新时期我国的扶贫不再仅仅局限于脱贫领域,而是要实现在脱贫基础上的稳步致富。经过近几十年的规模化、系统化扶贫,新时期,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部分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连片特困地区。针对这一现状,《纲要》提出了要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主战场,并在民生保障、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明确了相应的政策倾斜。

由此,扶贫工作从过去相对狭义的开发性扶贫进入到相对广泛的大扶贫领域。在《纲要》中,这种“大扶贫”格局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扶贫对象“大”,即以“中央标准+地方标准”确定扶贫对象。《纲要》明确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事实上地方各级政府在保民生、保稳定的过程中,也确实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扶贫措施,其扶贫对象远大于中央政府确定的扶贫对象数量;二是扶贫力量“大”,即《纲要》明确提出了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国际援助”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并就如何充分调动政府扶贫机构、政府所属各部门、社会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财富拥有者等力量共同参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逐年递减,与过去相比,同样的投入、同样的方法难以取得应有的“产出”。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式扶贫”有必要在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走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扶贫之路。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据介绍,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

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准扶贫成减贫新战略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向全国全世界立下了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军令状。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6次国内考察,有3次主要涉及扶贫,2次召开座谈会。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扶贫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向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开创了扶贫开发的新战略、新模式和新路径。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贫困户情况登记册上,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和教育程度、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一目了然,原州区信用社针对每一户的家庭状况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并据此提供扶贫贷款和支持帮扶举措。

“对缺少资金的贫困户,将依据评级授信情况给予贷款支持;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户,将为他们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机会;对找不到致富门路的,将引导他们发展当地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固原市扶贫办主任王世明说。

固原所在的“三西”地区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和最困难地区,“三西”是宁夏西海固、甘肃河西、甘肃定西的“统称”,因其地理位置相邻,而贫困人口集中。通过创新扶贫开发理念,“三西”地区开辟了开发式扶贫道路,创造了扶贫新思路、新模式、新经验。

宁夏扶贫办主任董玲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宁夏已对去年识别出的1100个贫困村的80万贫困人口,明确了安居房、农田、增收产业等8项脱贫标准,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农户给予“普惠+特惠”的政策支持,对低保户实施民政救助,逐渐实现全面减贫。

据了解,在贫困人口集中的中国西北其他省区,精准扶贫也在全面推进。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政府提出按标准补贴贫困户,将危房危窑改造成抗震框架房;修建集雨水窖,一处补助4500元;增收项目定为养牛,群众自选品种自主购买,一头补助5000元,乡村负责核实是否真实买牛等。这些措施实施后,部分贫困户增加纯收入至少在2000元以上。

nlc202309031109

“滴灌式”扶贫开发让农户正在逐渐摆脱贫困。2014年,中国完成了规模浩大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以前没有建档立卡,扶贫政策大多像大水漫灌,一享受都享受,一不享受都没有。”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认为,现在是让有限的扶贫资源更精准地指向真正需要的人,发挥出最大效益。“建立精准扶贫战略,意味着在扶持对象确定、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上都要体现精准扶贫的理念,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等多种途径,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2014年,中国各级政府向贫困村派出了12.5万个工作队、驻村干部达43万人,他们成为精准扶贫的“传感器”和“带头人”。刘永富表示,今年开始推进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成为有力抓手。“比如整村推进工程,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来完善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和发展特色经济。再比如扶贫小额信贷,给他们启动资金,就能给生计带来很大变化。还有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等,都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460.9亿元,比上年增长8%,目前所有资金已拨付完毕。据了解,2015年,中央财政将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攻坚。

此外,中国不少省份还调整了对扶贫工作的政绩考核,推动精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甘肃取消了对绝大多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市、区)的GDP考核,而完不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县级领导干部,将面临一票否决;广西也对贫困县采取了取消或降低GDP考核的举措,把考核结果与贫困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挂钩。

全面脱贫:机遇和挑战并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确保7000多万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十分艰巨。

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介绍说,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又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2013年减少贫困人口1650万,2014年减少1232万人,连续两年都完成了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2015年上半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增幅。尽管也有经济下行、就业难度加大等压力,按趋势判断,今年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洪天云表示。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那么未来五年,我国将如何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呢?

前述《建议》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吕方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精准扶贫是新时期连片开发的基本理念和灵魂,是对过去地方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但仍要注意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的关系。应该赋予基层政府自由裁量空间,反对一刀切,真正做到管好放活政策资源,“要尊重地方特殊性和内在的发展逻辑”。

前述《建议》针对性地提出: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

消除贫困不可能一蹴而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向德平表示,贫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应该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消除贫困的阵营中,“社会扶贫”就是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

与此同时,我国已开始探索以金融资本撬动扶贫开发。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我们现在一年的专项扶贫资金400多亿元,平均下来一个人只有几百块钱,靠这脱贫显然不够。要把这笔资金放大,撬动金融的钱。”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让上百万人脱贫已不现实,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顺应这一趋势,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职业技能培训、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举措将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轴”。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给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就业扶贫 篇11

“十二五”即将结束,“十三五”即将到来。新的历史时期,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政策走向如何、工作着力点在哪,怎样使扶贫开发工作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第十七期科干班第四组通过与市扶贫移民办座谈、赴贫困村调研、走访贫困户、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分析研判扶贫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当前形势的基础上,调研组认为:新余市应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机制,实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彻底转身。

一、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成效

2014年底,全市有农村贫困人口10255户25939人(按照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扶贫标准统计),贫困发生率为3.1%(全市贫困人口除以全市当年农村长住有户籍的人口数)比全省(7.7%)低4.6个百分点,贫困程度在全省排10位。

“十二五”以来,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贫困规模逐年缩小。自2012年至2014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28175人减少到25939人,缩减2236人,贫困发生率由3.4%下降为3.1%;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77元提高到7632元,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贫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二是贫困村面貌逐渐改观。2012年以来,35个贫困村共修建桥梁25座、道路80.35公里,修建水库12座、水渠33.57公里、饮水工程26处,修建学校4所、卫生室2所、文化场所4处,改造危房750户,整治环境18处。已实现通往304个自然村的公路硬化,硬化率达95.3%;农田灌溉基本得到保障;91.3%的村民喝上安全饮用水;村容村貌整洁优美,人居环境优化率达81.9%。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正在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三是扶贫机制逐步健全。一是政策支持机制。成立了市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与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新余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我市贫困村脱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等5个制度性文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二是产业扶贫机制。培植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形成了高产油茶、新余蜜桔、花卉苗木、生猪养殖等10余项特色主导产业,拓宽了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三是结对帮扶机制。实行“组合式”扶贫,即每位市级领导加三个市直或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一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帮扶,从10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500名干部,与贫困村的贫困户“结对子”,实现帮扶对象全覆盖。四是社会参与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引导蒙山果业、思达家纺等28个企业参与帮扶贫困村建设,吸纳贫困户就业。特别是熊水华四兄弟捐助3600万元帮助伍塘村委(水北镇市级贫困村)兴建熊坑新村,72套连体别墅建成后全部交付村民,8户贫困户免费入住。熊氏四兄弟荣登“中国好人榜”,熊水华也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四是扶贫资金逐项落实。加大资金筹措力度,2013年-2014年,共筹措扶贫资金21281万元,其中,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616万元,实施项目176个,主要用于村庄整治、扶贫移民搬迁、“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四大工程;定点帮扶单位帮扶资金4356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0309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救助慰问等。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先后下发《新余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全市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系统文件,并在全省率先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对扶贫项目进行工程预决算管理。2014年,新余市在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中评为A级,并获得财政专项扶贫奖励资金208万元。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贫困人口难以识别,贫困人群底数不清。

客观上,由于统计项目较多、计算繁琐,难以一家一户核算收入,且衡量贫困的尺度不好把握,在扶贫对象识别上难免会出现偏差;主观上,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多由村干部决定,村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关系户”、“人情户”依然存在。因此,“谁是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如何”、“如何进行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如何鉴定”等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

2. 整村推进模式与个体脱贫要求不够协调。

自2001年开始,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逐渐在包括新余在内的全国各贫困地区推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工作不断推进,这种模式也暴露出不足之处,即对扶贫对象个体的扶持不够,弱化了对绝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扶贫开发项目多为修路、建桥、打井、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工程。与绝对贫困的农户相比,相对富裕的农户更有机会利用基础设施改善的机会发展家庭经济。这个问题不解决,整村推进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会造成农户个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有悖于整村推进、共同富裕的扶贫宗旨。

3. 产业扶贫难度较大,抗风险能力不强。

一是贫困户大多体弱多病、技术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差,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二是乡镇、村委积极性不高,存在“上面大声吆喝,下面无人响应”的上热下冷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乡镇、村委干部缺乏能力和动力,不敢担风险、不愿担责任。三是种养业大多“靠天吃饭,随行就市”,农民在产业发展中面临巨大风险,产业项目选择难。

4. 扶贫资金资源分散,整体使用效益不高。

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水利、交通、农田改造、农业开发、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并设置了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为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这些资金所投入项目大多类似,且由于管理方式、管理部门不同,资金使用较为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宝贵的专项资金在使用上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5. 贫困群众参与程度较低,

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这几年新余市一直在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和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政府行为,扶贫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多由政府部门负责,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在内的受益群体只有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缺乏选择的余地,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以致扶贫项目的设计脱离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扶贫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影响扶贫的效果,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二、新余市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与现实原因

(一)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是大势所趋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就宏观政策层面而言,源于国家、省、市的政策导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4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李克强总理在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可见,“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政策,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指针。近两年,江西省、新余市也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大力开展“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落实“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五定要求,将精准扶贫工作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是现实所需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从微观现实层面来说,取决于新余市自身的实际状况。一是“贫困程度较轻”的现实性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2014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为10255户25939人,贫困发生率为3.1%,绝对贫困人口较少,贫困程序相对较轻。因此,新余市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不在于让全市35个贫困村“摘帽”,而是要让这“3.1%的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这就要求对这10255户贫困家庭“就户把脉”,对这25939名贫困人员“因人施策”,只有这样,“消灭贫困”才不是一句口号,新余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二是致贫原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对新余市农村贫困户摸底调查中得知,导致贫困发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七类: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身体残疾致贫;因无劳动力致贫;居住环境恶劣和生活成本高致贫;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的无致富门路致贫;自然灾害致贫以及供养学生读书致贫。只有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别、贫困成因“精准发力”,才能扶到点上、根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三是破解难题的紧迫性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前文所提新余市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着“贫困人群底数不清、个体脱贫要求与整村推进不协调、产业扶贫针对性不强、资金使用整体效益不好、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还是要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因户定策,因人施法,走差异化、精细化、科学化扶贫开发之路。

三、关于加快推进新余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是一种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引导各类扶贫资源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机制。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第一,精准识别,分析定策,找准对象把好脉

(一)建立健全贫困对象识别认定机制。

精准扶贫的首要问题是瞄准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识别应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区)扶贫部门复核”的程序,着重把好“三道关”。一是摸底调查关。由乡(镇)政府牵头,村委具体负责,通过户户见面、调查问卷和座谈交流等方式,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初步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摸清贫困家庭的真实底子。二是比选公示关。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村民住房、教育、健康、外出务工等情况,由村民小组召开村民会进行比选,再由村支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票决后,张榜公示;如无异议,由乡(镇)政府审核确定帮扶对象并再次进行公示,最后报县(区)扶贫部门复审确认。三是建档立卡关。对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各县(区)要按照户主姓名、家庭住址、人口数、年龄结构、贫困成因、脱贫需求、收入现状与来源等内容和指标,建立科学规划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县乡有电子档案。

(二)建立健全扶贫措施分析定策机制。

各地要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分析,号准“脉搏”,找准症结。由乡(镇)具体负责,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基础,按照“规划到村、具体到户”的要求,在找准贫困人口的基础上,进村入户深入分析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逐村挨户制定专项帮扶规划和帮扶措施,逐户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等。

第二,精准帮扶,定向诊疗,瞄准成因施好策

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双轮驱动”,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扶贫帮扶:①基础设施帮扶。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自然村,要重点帮助自然村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②移民搬迁帮扶。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帮扶对象,开展移民搬迁扶贫,迁往就业、生活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发展环境。③创业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可作为专项扶贫的重点扶贫对象,把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对扶贫对象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小额贴息贷款,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发展1一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特别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④教育保障帮扶。对家有未成年人或在读大、中专生的无劳动能力农村贫困户,可作为专项扶贫的长久扶贫对象,结合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共同保障其完成学业;对扶贫对象户子女就读本地职业院校的,要整合教育部门和扶贫部门的相关优惠政策,实现免学费就读,并给予适当的生活费用补助。⑤生活救济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持,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农户,要整合和落实相关部门专项政策和救济措施给予优先扶持,兜底保障,结合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共同保障其基本生活等。

第三,精准管理,严格考核,齐抓共管履好责

做好“两个管理”:一是做好扶贫对象的精准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确保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二是做好扶贫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建立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机制,解决项目资金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做到资金分配简政放权、公开透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办法和管理机制,摒弃过去单纯以行政村为单元平均分配资金的方式,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积极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项目和资金的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资金被挪作它用。

上一篇:捣蛋鬼日记小说读后感作文下一篇:结合蛋白质互作与基因表达谱信息大范围预测蛋白质的精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