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会计考试真题(精选6篇)
注会会计考试真题 篇1
注会综合考试心得:研究真题 不言放弃
通过注会综合考试已经有段时间了,一直想写些什么。想了想,把比较重要的两个注意事项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还请多指正。我认为注册会计师综合阶段的考试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研究真题,这是方向。任何考试的真题都是命题团队精心设计出来的,无论从命题时间还是命题人专业素养的角度来说,任何模拟题都无法与真题相比拟的,从历年真题研究中我们可以去探寻未来命题的方向和走势,由于综合阶段迄今为止只考过两年,对于综合阶段考生来说,历年真题只有两份,我们在考前要对这两份真题的内容反复研究,观察命题人的出题角度和问题切入点,争取能做到厘清命题主线和把握命题主旋律。通过近两年的真题你会发现,题目本身涉及的知识点主要还是以各科目主要内容为主,题目本身难度不是很大,因此能够把握命题脉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不言放弃,这是原则。既然已经通过了专业阶段考试,大家对待综合阶段考试肯定是持认真的态度,那么经过了紧锣密鼓的备考阶段,我们付出了很多,在考场上无论我们遇到了多么刁钻的题目,都不要轻易放弃,深呼一口气,换个角度思考,也许你就能写下答案。这里面着重要强调的是英语试题,近两年分值比例持续上升,10年14分,11年16分,可以说你放弃了英语题,你通过考试的机会就大大降低了,通过观察两年的试题,10年的类似于沟通信函,11年的就属于翻译,综合阶段英语试题所涉及的基础词汇量和语法结构也就是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另外加上一些经济审计词汇就够了,针对英语复习要早下手,这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觉得针对大多数学员来说,大半年的时间达到四级水平应该不算困难吧。总之,对于试题的各个部分都要认真准备,不能轻言放弃。
总之,参加综合阶段考试的备考历程就是对专业阶段知识的一个重新梳理过程,整个过程你会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结构性的宏观把握,同时也会极大提升自己的信心,你会感觉到自己离心中那个神圣的CPA证书越来越近。最后,祝大家都能顺利通过2012年注会“职业能力综合测试”!
注会会计考试真题 篇2
一、 政府补助的定义
教材中此定义采用的是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中的定义:“政府补助, 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
此定义存在如下缺陷:1.繁琐。 具体体现为: (1) 企业资产可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因此, 定义中的 “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可简化为“资产”, 使之更加精炼。 (2) 定义中强调了政府补助是无偿取得的资产, 则有偿取得的资产不属于政府补助。 企业所有者的投资是需要有投资回报的, 因而是有偿的, 所以不是政府补助。 因为无偿和有偿是性质完全不同的, 这一结论很容易推导得出, 因而不需要在定义中再额外添加一句 “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这样缩简后会使定义更为凝炼。 如果非要强调一点的, 应是性质相同的、但又不属于政府补助的范畴, 比如可考虑添加 “但不包括增值税出口退税”。 (此点后面详述) 。2.不全面。 具体体现为: (1) 教材中特别强调了此定义的特征有三条, 其中第二条就是“直接取得资产”, 即直接性, 指资产有个直接转移的过程, 如企业取得的财政拨款, 先征后返 (退) 、即征即退方式取得的税收优惠等, 就属于准则中规定的政府补助的范畴。 而间接性指资产只是有个间接转移的过程, 而非直接, 如企业取得的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等方式取得的税收优惠等, 就不属于准则中规定的政府补助的范畴。 而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却没有体现在政府补助的定义中, 确实是一项重大遗漏。 (2) 教材中说明此定义特征的第三条是, 增值税出口退税不属于政府补助, 原因是增值税出口退税虽然是企业直接并无偿取得的资产, 但是, 实质上却是政府归还企业先前垫付的资金 (指增值税进项税额) 。
增值税出口退税与政府补助虽然都具有相同的特性, 即直接性和无偿性, 但却不是相同的事情, 因此, 可以在政府补助的定义中突出强调增值税出口退税不是政府补助。
综上所述, 可对政府补助重新定义如下:政府补助, 是指企业直接从政府无偿取得资产, 但不包括增值税出口退税。
二、 股份支付的定义
教材中此定义采用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中的定义: “股份支付, 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
此定义的缺陷有以下两点:1.不准确或者说不明确。 定义中的“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 未明确指明是以权益工具的什么为基础确定的负债, 应点明是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的负债。 2. 涵盖的范围过广。 具体体现为: (1) 定义中的“职工”是指本企业的管理人员, 甚至有时只是本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而非本企业的全体职工, 即不包括本企业的被管理人员。因此, 应将“职工”改为“本企业的管理人员”。 (2) 定义中的“其他方”是指本企业外的其他人员, 这些人既可能有归属的单位, 也可能没有归属的单位, 属于自由职业者。 因此, 应将“其他方”改为“本企业外的其他人员”。 (3) 定义中提到的“企业为获取……服务”, 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简称日常活动中为获取的服务, 而非企业所有的活动。 因此, 应在定义中添加“在日常活动中”。
综上所述, 可对股份支付重新定义如下:股份支付,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为获取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本企业外的其他人员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三、 境外经营的定义
教材中此定义基本采用的是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结算》中的定义, “境外经营, 是指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当企业在境内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选定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时, 也应当视同境外经营。 ”
此定义的缺陷是: 定义涵盖的范围混淆不清。
定义中的第一句“境外经营, 是指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意思是, 只要这些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是在境外设立的, 就全部都是境外经营, 而不管其选用的记账本位币是否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相同。 这明显是以地域范围作为判断标准。
而教材却对如何识别境外经营作出如下说明:“区分某实体是否为该企业的境外经营的关键有两项: 一是该实体与企业的关系, 是否为企业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 二是该实体的记账本位币是否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相同。 而不是以该实体是否在企业所在地的境外作为标准。” 依据此判断标准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企业在境外设立的子公司、合营企业、 联营企业、 分支机构, 不全是境外经营。 只有当该实体采用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时, 才是境外经营。 当该实体采用的记账本位币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相同时, 就不是境外经营。 即无论企业在境外还是在境内设立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 只要它采用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时, 才称为境外经营, 否则就不是境外经营。
综上所述, 可对境外经营重新定义如下:境外经营, 是指企业在境内外设立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 分支机构选定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时, 这些境内外实体就称为境外经营。
四、 非货币性项目、 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定义
教材中非货币性项目的定义采用的仍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结算》中的定义:“非货币性项目, 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 ”
此定义的缺陷是:过于简单, 没有明确的针对性。
准则中对货币性项目的定义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 ”那么对非货币性项目的定义就可从货币性项目的定义的反面进行说明。
综上所述, 可对非货币性项目重新定义如下:非货币性项目, 是指将来不能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 以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利润表项目。 相应地, 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可定义为: 是指将来不能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外币货币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 以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利润表项目。
五、企业合并的定义
教材中此定义采用的是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的定义:“企业合并, 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
此定义的缺陷有以下两点:1.不准确。 交易是指企业与企业外部的其他企业或者会计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往来, 而事项是指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的业务往来。很显然, 企业合并只能是交易而不能是事项。因此, 应将定义中的“或事项”三个字去掉。2.不全面。企业合并不仅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 也包括企业与会计主体之间, 还包括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之间发生的合并交易。会计主体是指非企业形式的其他经济组织, 如各类免税基金会、信托项目等特殊目的的主体。而定义中并未提到会计主体, 这是一项遗漏, 应添加进去。
综上所述, 可将企业合并重新定义如下:企业合并, 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或会计主体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
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定义
教材中此定义采用的仍是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的定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 ”
此定义的缺陷有以下三点:1.略显啰嗦, 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并非暂时性的” 意思就是长期性的, 可直接写成长期性的。 2.未点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一项合并交易。 企业合并的定义是指, 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 总体上说, 企业合并是一项交易, 那么,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是一项交易, 这一点应体现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定义中。 3.不全面。 应在定义中添加“会计主体”。 理由见前面。
综上所述, 可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重新定义如下: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或者会计主体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是长期性的合并交易。
七、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定义
教材中此定义采用的仍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中的定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 ”
此定义的缺陷有以下两点:1. 叙述错误。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前, 参与合并的企业是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 因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企业集团或者就是独立存在的企业, 不属于任何企业集团。 而在合并后, 参与合并的企业就形成了母子公司关系, 如果母公司是属于某一个企业集团的, 即母公司之上还有母公司, 则参与合并的企业就要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 因此, 定义中不能写 “合并前后”, 而只能写“合并前”。 2.不全面。 应在定义中添加“会计主体”。 理由见前述。
综上所述, 可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重新定义如下: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或者会计主体在合并前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
摘要: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一书中, 有若干定义存在不严谨、不精练甚至是错误的问题, 会对读者的理解和掌握造成困扰, 本文在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新的定义。
关键词:会计准则,定义,重新定义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从新准则无形资产看注会考试 篇3
近年来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数不断增加,笔者也是参加2006年度注会考试的一员。从刚有了参加考试的心思,到报名、买书、听辅导、看书、做题,一直到9月份正式考试,这期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2006年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后,笔者又投入了新准则的学习中。如果把“注册会计师”这一金字招牌当作是一项无形资产的话,对新准则中无形资产的最新规定研究开发支出究竟应该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这个问题,对照笔者在注会考试中花费的精力,认为可以将这部分备考支出与将来当上注册会计师后的收入进行配比,把这些支出部分划分为可资本化和可费用化两大类。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变动是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做了划分。研究活动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例如: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活动、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评估或最终选择等。研究阶段的特点在于探索性,它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从已经进行的研究活动来看,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和产品等。例如:生产前或使用前的样品和模型的设计、建造测试,对新技术工具、模具的设计等。开发阶段相对研究阶段而言,应当是完成了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开发阶段的支出在一定条件下,可予以资本化。
在“注册会计师”这一项资产中,可以把注会考试全科合格作为研究与开发的分界线。在全科考试合格之前发生的信息资料咨询费、报名费、辅导书费以及在此期间所花费的备考时间、精力、钱财等都可以划在研究支出中。首先,报考注册会计师的考生是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投资,因为每一位考生都怀有积极的上进心,通过各种渠道调查了解到注会考试的报名条件、考试科目、合格分数、考试通过率等情况后才会决定是否参加考试。而研究活动也正是包括意于获取知识而进行的活动、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等内容。其次,考生在备考中进行的艰苦学习也是为获取知识而进行的,因为在此期间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包括对自身的信心、能力、智商、毅力等各方面的考验,还包括考验考生对于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合理安排,要学会权衡利弊,认清取舍关系。但是即使考生花费了超过常人几倍的辛苦努力,这些努力也只是为通过考试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将来能否通过全科考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任何人都不能保证地说只要努力就必定通过考试,因此这期间发生的支出都属于损益类支出,应予以费用化。
迈过了全科考试合格这个门槛,就进入了开发阶段,从这时起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等就属于开发支出,即已经具备了在很大程度上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条件。但是,是否真的具有执业资格,还必须有两年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实际审计工作的经验,而且即使拿到了注册会计师证书,也并不是人人都能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注册会计师”这一项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是否可以资本化,还取决于是否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第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视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即已经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两年;
第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即该考生已经决定从事注册会计师这个行业;
第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即注册会计师市场存在很大需求,例如我国现在就严重缺乏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
第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即注册会计师本身具有执业能力和一定的经验,完全可以从事审计工作;
第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即从全科考试通过后发生的支出可以计量,这是所有资产项目的共同特征。
注会考试 篇4
1、报考一门:会计。只报考一门建议从会计开始,从此开始注会的学习旅程,注意打好基础,不要只为了60分通过,考虑到会计的重要意义,学习不好同样会影响到注会整体的学习。
2、报考两门:会计+税法/财管。税法的所得税学习对于会计的学习很重要;而会计的学习对财管的学习也很重要。不过财管和税法相比,税法更合适一些;另外有人建议“会计+审计”的报考,这里不做重点推荐,因为审计学习需要会计基础,而审计学习周期长很多,所以无形中这个组合时间学习会更长,报考应慎重。
3、报考三门:会计+税法+财管。会计和税法的学习可以明显促进财管,所以财管不宜单独报考,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内部联系。财管的学习上位于会计之后,学习周期不是很长。
4、报考四门:会计+税法+财管+风险管理。主要考虑的是难度问题,而且也是学习时机的问题。因为风险管理适合在财管之后学习,学习顺序上与税法可以并列,位于会计和财管之后,总体上不是太影响注会的整体安排。
5、报考五门:会计+税法+财管+风险管理+经济法。经济法的特点是适合考前三个月左右开始学习,所以增加经济法并不会影响大局。学习安排上风险管理可以安排在经济法之前,也可以并列学习。
6、其他选择。从税法、经济法开始也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报考方法,但是也给后面增加了学习任务,因为会计、审计和财管的学习再以后会压力比较大,所以从会计开始学习的方法既能打下注会的坚实基础,也能够做好两年通过的打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妥的。
注会考试通过 篇5
并非会计专业出身的我,CPA梦想始于09年春天。之前我几乎毫无会计基础,甚至对注册会计师一词亦缺乏基本概念,只是听说它是国内通过难度最大且含金量最高的执业资格之一。后受业内亲戚及身边好友的耳濡目染,我一时兴起,想以此给就业增加砝码,为职业生涯增添亮点,便跃跃欲试,随波逐流加入到备战CPA考试的大军之中。
由于起步较晚,相关信息了解甚少,学习屡走弯路;加之基础薄弱,效率不佳,以致准备不足,考试把握不大。因此,追求“必过”的我,最终放弃了本拟参加的093科考试。此后,我暗下决心,执意报考10专业阶段全部科目,并决意一次通过。于是我的CPA之旅正式起航,炼狱般的学习生涯就此开始。把六门一次全过作为首要目标,使我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压力和困难,遭遇了诸多痛苦和挑战。为此,我将CPA考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系统学习上年教材。时间是10年CPA教材发布之前。这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我结合上年教材和课件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CPA教材每年都会有变化,但幅度一般不大,上年教材和课件所包含的考点与本年考试有较大相关性,有较高参考价值。我在10年4月底新教材发布之前,把09年全部六科课件对照教材听过2-3遍,对重点难点已做到全面理解;轻松过关1的各科题目至少做过一遍,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做题熟练度和准确度。以此为基础,学习与理解10年新教材将会轻松很多。
在此之前,我最先购买的是经济法教材,随即闭门自学,但感觉内容晦涩难懂,学习效率低下。后经各大学习论坛网友们推荐,了解到听网课这一高效、廉价、便捷、随性而又贴心的学习方式。为寻求突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东奥会计论坛上下载了郭守杰老师08年经济法课件,听后顿感豁然开朗——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在郭老师的诙谐讲解下变得如此生动有趣,简单易记。这时我终于明白,选择网校才是我快速通过CPA考试的最佳途径。于是我报了专业阶段的全部课程,从此成为东奥的忠实学员。
第二,系统学习新教材。我在4月底拿到新教材便开始本阶段的学习,7月初告一段落。因之前我已具备了较扎实的基础,熟悉和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便大为缩短。结合轻松过关1和网校本课件,新教材内容很快就系统掌握,所以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结合教材听完了所有科目的基础班,并把各科轻松过关1都完成一遍。
会计是CPA考试的核心科目,和审计、财管、税法联系较为紧密,在学习会计之前最好不要尝试先行学习这三门课,以免降低学习效率。如果您是第一年参加CPA考试,建议首先报考会计,或者把会计和其他科目搭配起来,这样将更有成效。审计,财管与战略也有一定联系,学好审计和财管对学习战略会有较大促进作用。经济法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科目联系不大,适合单独学习。
第三,循环复习。时间是7月初至考试前。该阶段十分关键,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考试成败。在此期间,听课件已经不是主要任务,多半时间应放在滚动复习各科重点难点上,具体包括反复看书和大量做题。全部科目的循环复习历经两个多月,直至考试,时间虽短,但效果甚佳。由于本阶段各科复习方法不尽相同,接下来我将分科目逐一叙述,以飨考友。
第一阶段我基本是逐门攻破的,同时学习的科目不超过两门。而第二、第三阶段则是进行六科的滚动式学习或复习。
注会考试祝福短信 篇6
为了自己,为了友谊,这里只有劝慰,只有同志。
愿大家注会梦圆
我们在这里等着你的好消息
没有了旋律,就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色彩,那是怎么样的生活?愿春天赋于你绚丽是色彩、无限的希望、美好的未来。
如果你想得到甜蜜,就将自己变成工蜂,到花芯中去采撷,如果你想变得聪慧,就将自己变成一尾鱼,遨游于书的海洋。
十年寒窗今破壁,锦绣前程自此辟
加油,加油,为你加油。福星为你照,好运跟你走,美好日子就在你前头。今天高考,将最好的运气、最好的问候、最好的祝福送给你:祝考试顺利!
只有努力的人,才可以成为注会人
【注会会计考试真题】推荐阅读:
注会考试经济法真题07-25
注会会计模拟试题08-28
2018注会《会计》考点:后续计量08-28
注会会计习题第一章09-24
中华会计网校强势助力注会学习09-13
注会考试《会计》学习笔记-第二十章所得税05-20
注会考试经验分享08-28
首经贸注会考试题06-21
注会《财管》教材变动、复习方法及考试重点08-27
关于注会考试相关问题以及解答的分类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