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民政事业发展

2024-10-07

孝感市民政事业发展(通用8篇)

孝感市民政事业发展 篇1

民政部发布2009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10年06月10日 14: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10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民政部发布了《2009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报告称2009中国各项民政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奠定了民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报告全文如下:

2009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09年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着力提高“三个群体”生活水平、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有效落实了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各项民政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奠定了民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一、社会服务重点工作快速发展

(一)各类收养性机构建设有新的突破。

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结合的适度普惠养老服务迈出新步伐,全国部分县(市)建立了高龄生活补贴制度,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开展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实施了社会散居孤儿和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明天计划”、“重生行动”和脑瘫康复等助医项目取得明显效果;通过落实福利企业优惠政策继续促进残疾人在福利企业就业,依法保障残疾职工合法权益。

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0250个,比上年增加573个,床位299.3万张,比上年增长7.1%;收养236.2万人,比上年增长6.4%。年末在院人员按性质分,优抚对象12.7万人,“三无”对象183.5万人,自费人员40.0万人;按年龄分,老年人207.1万人,青壮年17.5万人,少年儿童11.5万人;按类型分,自理(完全自理)186.4万人,介助(半自理)22.6万人,介护(不能自理)27.1万人。

1.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推动各地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启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在黑龙江、江苏、湖北、重庆、甘肃5个省份进行试点,有效缓解了老年福利服务的供需矛盾。制定《机构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国家标准。完成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送审稿),并报送有关部委批复。

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比上年增加908个,床位266.2万张,比上年增长9.1%,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比上年增长7.7%。其中:城市养老服务机构5291个,床位49.3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32.3万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1286个,床位208.8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173.0万人;光荣院1401个,床位6.7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4.6万人;荣誉军人康复医院47个,床位0.8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0.4万人;复员军人疗养院35个,床位0.6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0.4万人。

2.儿童福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制定了社会散居孤儿和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细化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福利保障政策,拓展了儿童福利对象,初步建立了独立面向孤儿的保障服务体系。加强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工作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推动规范化进程。完成了《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标准》(送审稿),并报送有关部委批复。

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单位共收养儿童11.5万人,比上年增长27.8%。全国独立儿童福利机构303个,比上年增加13个,床位4.4万张,比上年增长9.1%。

拓展收养渠道,完善收养政策,引导和推动寻根回访工作有序开展。2009年全国收养登记合计44260件,其中:中国公民收养登记39801件,外国人收养登记4459件。被收养人合计44359人,其中残疾儿童2578人,女性32241人。

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16个,床位0.4万张。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5万人次。

3.智障和精神疾病服务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共同完成了《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联合下发了上报备选项目的通知,指导各地做好中央专项投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准备工作,就有关工作做出部署,并争取中央将110所精神病医院纳入了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规划。截至2009年底,全国民政部门管理的智障和精神疾病服务机构共有266个,比上年增加22个。其中社会福利医院(精神病院)177个,比上年增加18个,床位数3.9万张,比上年增长8.3%,年末收养各类人员3.3万人,比上年增长6.4%;复退军人精神病院89个,比上年增加4个,床位数2.0万张,比上年增长11.1%,年末收养各类人员1.7万人,比上年增长13.3%。

(二)社区建设和服务不断深入。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和内容逐步丰富。城市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全覆盖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影响带动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17.5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0003个,比上年增加130个,其中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674个,不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329个;居委会社区服务站5.3万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11.2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28.9万个。

积极开展社区就业和社区服务。目前,社区服务已经成为新兴的吸纳就业的领域,2009年城市社区共吸纳从业人员215.8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3.1万人。

(三)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

社会救助各项制度逐步完善,供养和补助标准持续提高,救助惠民范围不断扩大。

1.城市低保巩固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09年底,全国共有1141.1万户、2345.6万城市低保对象。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为359.1亿元(其中春节一次性补贴34.2亿元),占全部支出资金的74.5%。城市低保对象中:在职人员79.0万人,占总人数的3.4%;灵活就业人员432.2万人,占总人数的18.4%;老年人333.5万人,占总人数的14.2%;登记失业人员510.2万人,占总人数的21.8%;未登记失业人员410.9万人,占总人数的17.5%;在校生369.1万人,占总人数的15.7%;其他未成年人210.7万人,占总人数的9.0%。

2009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227.75元,比上年提高10.9%;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水平172元,比上年提高19.7%。

2.农村低保稳步向应保尽保迈进。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2291.7万户、4760.0万人得到了农村低保,比上年同期增加454.5万人,增长了10.6%。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63.0亿元,比上年增长58.7%,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55.1亿元(其中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39.6亿元),占全国支出资金的70.4%。2009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100.84元/人、月,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54元,增长了22.5%。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水平68元,比上年提高34.9%。

3.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争取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单列县、乡财政,实现资金管理重大突破。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供养标准,落实供养资金,供养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农村得到五保供养的人数为529.4万户,553.4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和0.9%。全年各级财政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中央财政安排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补助资金5.4亿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1.8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587.49元/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81.6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1842.71元/人。

4.城乡医疗救助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出台城乡医疗救助四部门文件,城乡医疗救助已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医疗费即时结算的医疗救助模式。2009年各全年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性资金支出64.6亿元,其中: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0.5亿元,大病救助资金49.4亿元。累计救助贫困农民4789.1万人次,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059.1万人次,人均资助参合水平25.9元;民政部门资助大病医疗救助730.0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676.6元。

全年用于城市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性资金41.2亿元,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医疗保险资金5.8亿元,大病医疗救助31.4亿元。累计救助1506.3万人次,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医疗保险1095.9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53.5元;城市民政部门大病医疗救助410.4万人次,人均医疗救助水平764.7元。

5.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健全。2009年全年有62.2万农村人口享受了农村传统救济,546.4万人次得到了农村临时救济。为城乡低保家庭、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节日生活补贴,惠及7400多万人。

6.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扎实推进。加强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治理了扰乱公共秩序的有害乞讨行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救助单位1488个,床位5.1万张,其中救助管理站1372个,床位4.7万张。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68.1万人次。

(四)救灾应急工作取得实效。

继续完善救灾应急机制,全年救助受灾群众655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700多万人次,下拨中央救灾资金174.5亿元,调拨救灾帐篷4.46万顶。汶川地震毁损农房恢复重建已完成了93.4%,切实加强了汶川地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管理,积极参与和落实对口支援任务。增设因灾遇难人员抚慰金项目,提高因灾倒损农房恢复重建补助标准。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评估中得到进一步应用,灾情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省市县各级全覆盖。推动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并开展相关活动,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完成了《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编制工作,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批准发布实施。规划建设16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和大部分市县都建立了储备库点,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多灾易灾地区。完成了格尔木库、乌鲁木齐库首批2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工作,并组织开展后续工作。完成了沈阳、哈尔滨、武汉、长沙和喀什库五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并上报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进行评审。

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933.5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7213.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8.1%。绝收面积4917.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2.0%;倒塌房屋83.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

(五)拥军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

大幅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着力推进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推动了伤病残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对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的保障更加有力。

截至2009年底,国家抚恤、补助各类重点优抚对象630.7万人,比上年减少2.5万人,比上年下降0.4%。其中伤残人员87.2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22.0万人,比上年增长2.3%;在乡复员军人180.9万人,比上年下降5.6%;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1351人,比上年减少271人,比上年下降16.7%,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322人,比上年减少118人,比上年下降26.8%,红军失散人员4.1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比上年下降12.8%;烈士遗属31.8万人,比上年下降4.2%,因公牺牲、病故军人遗属14.1万人,比上年下降3.4%。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20.0亿元,使599.9万优抚对象享受了优抚医疗保障。2009年各级政府共批准烈士213人,均为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中央一次性投资5亿元改造资金,实施了全国133个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单位1137个;烈士纪念建筑物15723处,其中纪念馆(陈列馆)1076个,零散烈士纪念建筑物7622处。

2009年全年共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复员干部39.1万人,比上年减少1.5%。其中退伍义务兵32.6万人(城镇义务兵 17.1万人);转业、复员士官6.3万人,复员干部1482人。

军休安置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共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含退休士官)、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1.9万人,比上年降低9.5%,中央下拨安置经费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军休干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得到较好落实,服务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军休所(含管理中心)1876个,比上年增加了30个,年末职工1.9万人。

加强军供站建设,制定下发《进一步加强军供站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军供站(含军转站)330个,比上年增加了1个,年末职工0.6万人。

(六)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营造慈善政策和社会氛围,增加城乡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促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推动社会捐助信息公示制度建设,下发《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慈善捐助信息公示的通知》、《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捐助信息公示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社会捐助信息示指南(试行)》及《公募性机构社会捐助信息公开透明指标(试行)》;推动部分省市开展儿童大病救助基金制度试点,研究和测算儿童大病数量与需求,推动慈善超市创新试点及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建设工作。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3万个(其中:慈善超市8101个),基本形成覆盖全国城市的社会捐助网,并逐步拓展到部分乡镇、社区。全年各级民政部门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68.6亿元,其中捐赠物资折款2.2亿元。接收捐赠衣被12476.6万件,其中:棉衣被1384.4万件。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14.1亿元,衣被681.0万件,其中:棉衣被527.6万件,捐赠物资折款1884.9万元。这些捐赠款物使1522.3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七)社会福利企业继续发挥作用。

社会福利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社会福利业主要是由我部管理的社会福利机构组成。分析新的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对社会福利企业的影响,做好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工作。2009年社会福利业增加值为5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占服务业的比重0.36%,比上年增加个0.18个百分点。全国共有福利企业22783个,比上年减少997个;吸纳残疾职工62.7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实现利润125.4亿元,比上年增长5.9%;年末固定资产1454.1亿元, 比上年增长2.9%。

(八)福利彩票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认真贯彻《彩票管理条例》,坚持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方针,对福彩公益金、发行费加强管理、严格规程,确保资金安全。2009年中国福利彩票年销售756.06亿元,比上年增加152.06亿元,同比增长25.2%,为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筹集公益金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2009年民政系统共支出彩票公益金113.4亿元,比上年减少6.1亿元。其中资助用于福利类收养性单位49.3亿元,用于优抚类收养性单位3.4亿元,用于优抚安置单位1.2亿元,用于救助类单位5.9亿元,用于社区服务单位8.1亿元,用于殡葬类单位2.45亿元,用于专项资助9.2亿元,用于城市医疗救助6.56亿元,用于农村医疗救助9.0亿元,用于其他项目18.2亿元。

(九)老龄事业健康发展。

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3%,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为应对目前我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老龄事业发展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老龄服务领域和范围,统筹解决城乡养老服务问题。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9909个,比上年增加2075个,增长了11.6%;老年维权协调组织13.6万个,比上年增加5.3万个,增长了64.9%;老年学校59543个,在校学习人员541.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9.6%和7.4%;建立各类老年活动室32.9万个,全年接待来信来访43.3万次,有力地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公共管理稳步推进

(一)区划工作有序开展。

加强行政区划调整事项的调研、论证,重点支持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区划调整工作,稳妥审核报批天津市设立滨海新区、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区划调整等9件行政区划调整。加强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指导,联合有关部门下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加强乡镇撤并相关规划和建设的管理,提升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行政区划政策理论研究和指导,开展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创新调研,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课题成果。

2009年底全国乡镇级区划总数为40858个。乡镇区划总数为34170个,比上年减少131个,其中:镇19322个,比上年增加88个;乡14848个(含民族乡1099个),比上年减少219个。街道办事处6686个,比上年增加162个。区公所2个。

(二)地名规范管理取得新进展。

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扎实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严格审核政区更名事项,研究制订地名分类管理和保护、陆地边境自然地理实体标准、地名规划通则等标准。开展《地名标准》国家标准执行情况专项检查,规范标志设置,推动设标工作,全国超过90%的县城和超过70%的乡镇完成了县乡镇设标任务。四级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步伐加快,目前有23个省市、250多个地市州、1300多个县区建立了本级地名数据库,共采集、整理地名数据3000多万条,开通地名网站636个,开通地名问路电话服务热线266条,设置地名触摸屏2500多台。

(三)界线管理成效显著。

如期完成全国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妥善解决边界纠纷问题;大力推进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各项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成功召开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推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再上新台阶;顺利完成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编制任务,勘界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截至2009年底,完成京津线等14条、长约7874公里省界联检任务,完成1349条市县级界线联检任务;全年共妥善解决边界纠纷近百起。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被纳入了当地党委、政府或者民政部门的平安建设总体规划,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形式不同的议事协调机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把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政府、综治或者民政部门的工作考核目标,19个省(区、市)将考核结果与政绩、晋职晋级、奖惩等挂钩。全国68条陆地省界,已有66条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其中北京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陆地省界已全部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完成了首批10条省界的详图集编制任务,启动了第二批10条省界的详图集编制工作;全国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完成本区域内县界详图集编制工作。

三、组织管理规范有序

(一)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指导社会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自身建设有所加强,服务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发挥。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规范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和评估工作,引导社会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3.1万个,比上年增长4.1%;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伤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544.7万人,比上年增长14.5%;形成固定资产10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各类费用支出10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社会组织增加值为49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占各类民政管理单位增加值比重58%,占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0.345%。接收社会捐赠440.7亿元。

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3.9万个,比上年增长3.9%。按照社团活动地域范围划分,全国性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00个,省级及省内跨地(市)域的23364个,地级社团63043个,县级社团150540个。按照社团服务的主要领域划分,工商服务业类22847个,科技研究类19786个,教育类12943个,卫生类11521个,社会服务类30818个,文化类19687个,体育类12623个,生态环境类6702个,法律类3213个,宗教类4165个,农业及农村发展类45367个,职业及从业组织类16120个,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661个,其他32294个。

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9.0万个,比上年增长4.4%。其中:工商服务业类2080个,科技研究类9760个,教育类92703个,卫生类27237个,社会服务类28060个,文化类7188个,体育类6591个,生态环境类1049个,法律类782个,宗教类271个,农业及农村发展类1466个,职业及从业组织类1628个,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56个,其他11608个。从地域分布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数量超过3万个的省份仅有山东省,为31820个,超过1万个的省份有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和四川省。

全国共有基金会1843个,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公募基金会1029个,非公募基金会800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148个。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183.6亿元。

注:由于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在每年的六月底完成,社会组织接收捐赠数据为2008年数据。

(二)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推动修订村委会组织法,进一步完善党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着力解决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协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村(居)委会选举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全年共有7.4万个村委会完成选举,参与选举的村民登记数为8172.4万人,参与投票人数为6521.5万人。

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截至2009年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共计68.4万个,其中:村委会59.9万个,比上年减少0.5万个,降低0.8%,村民小组480.5万个,比上年减少0.4万个,村委会成员234.0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社区居委会84689个,比上年增加1276个,增长了1.5%,居民小组129.5万个,比上年增加0.8万个,居委会成员43.1万人,比上年增加2.1%。

四、其他社会事务服务进一步提升

(一)婚姻登记服务进一步规范。

推进婚姻登记服务的规范化,全国共有704个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解决了编制、工作经费和办公场所问题,婚姻登记规范化达标单位累计1500多个,达标率57%。2009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1212.2万对,比上年增加113.9万对,增长10.4%。其中:内地居民登记结婚1207.5万对,比上年增加114.3万对;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居民登记结婚4.7万对,比上年减少0.4万对;粗结婚率为9.1‰,比上年上升0.8个千分点。2009年20-24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占37.0%,25-29岁占34.1%,30-34岁占10.7%,35-39岁占6.0%,40岁以上占12.2%。与上年年龄结构情况相比,40岁以上结婚登记的比例增长最快,增长了1.9个百分点,而20-24岁结婚登记的比例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体现了我国晚婚晚育政策深入人心。从结婚人口区域分布来看,结婚登记超过50万对的省份有河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和四川省,与上年完全一致。

2009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46.8万对,比上年增加19.9万对,增长8.8%,粗离婚率为1.85‰, 比上年增加0.14个千分点。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180.2万对,比上年增长12.0%,法院办理离婚66.6万对,比上年增长1.1%。从近五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平均增幅为7.65%,说明我国已婚男女收入及个性越来越独立,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二)殡葬管理进一步加强。

先后出台了《民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公墓有关问题的通知》、《民政部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8个政策性文件,加大了殡葬管理政策的指导力度,对于指导各地完善发展规划、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公墓清理整顿工作,初步遏制了公墓违规建设的势头,从严整治了各类违法经营行为,有效规范了公墓的建设管理。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殡藏服务单位3896个,比上年增加142个,其中殡仪馆1729个,比上年增加37个;殡葬管理单位901个,比上年减少48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266个,比上年增加57个。殡仪服务单位职工共有7.4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5万人。火化炉5123台,比上年增加334台;火化遗体454.2万具,比上年减少0.8万具,火化率48.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五、民政事业蓬勃发展

(一)民政管理单位逐步壮大。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政登记管理单位120.9万个,其中:各级民政行政机关3498个,民政事业单位6.8万个,社会组织43.1万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68.4万个,社会福利企业2.3万个。

2009年各类民政登记管理单位职工总数有1038.0万人,比上年增加65.8万人,增长6.8%。其中民政行政机关87542人,民政事业单位53.1万人,社会组织544.7万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277.1万人,社会福利企业154.4万人。民政行政机关人数中,从行政层级情况看,中央级318人,省级3688人,地级13338人,县级70198人;从年龄结构情况看,职工以中青年为主要力量,35岁及以下21201人,占24.2%,比上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36岁至45岁34334人,占39.2%,与上年减少了0.8个百分点;46岁至55岁26254人,占30%,比上年增加了0.4个百分点;56岁及以上5753人,占6.6%,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从学历结构情况看,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职工有31622人,占36.1%,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具有专科学历的职工有37049人,占42.3%,比上年减少1.3个百分点;专科以下学历的有18871人,占21.6%,比上年减少2个百分点。

(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

大力发展民政科技事业。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民政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全国民政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全国民政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科技工作的决定》。组织实施了“残障人功能康复辅具”、“中国巨灾应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统与示范”等6项“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民政标准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40项标准基础项目研究,完成了56项标准基础研究成果评审验收,组织了65项国家标准和35项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审批发布了49项国家或行业标准。科技和标准化建设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大力推进民政所辖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已纳入国家人才发展总体格局,在165个地区和260个单位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命名了首批7个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地区和15个试点示范单位。组织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2009年全国共有8.4万名考生报名参加考试,有4227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6611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目前,全国累计产生助理社会工作师27259人,社会工作师8419人。民政行业共有社会工作师7953人,比上年增加3761人,增长了1.9倍。其中民政事业单位3001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4189人,社会组织6889人,民政行政机关758人,社会福利企业1057人。民政行业共有助理社会工作师24995人,比上年增加7470人,比上年增长42.6%。其中民政事业单位3873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9073人,社会组织9215人,民政行政机关798人,社会福利企业2036人。大力培育发展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动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全国民政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共设置了45000多个社会工作岗位。

积极开展民政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大力推动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共有3510人通过鉴定,其中:原有假肢、殡葬8个鉴定职业2040人,与首次鉴定相比,鉴定等级进一步提高,参考地区进一步增加,通过人员大幅增长;新职业灾害信息员1470人,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有力推动了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三)民政事业费稳步增长。

2009年民政事业费支出21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抚恤事业费3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军队离退休、退职费2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支出487.9亿元,比上年增长49.3%,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费363.0亿元,比上年增长58.7%,农村五保供养支出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4%;社会福利费1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自然灾害救济费199.2亿元,比上年降低67.3%;地方离、退休人员费用30.0亿元,比上年增长 13.4%;其他用于城乡医疗救助、民政事务管理等民政事业费3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7.7%。

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2009年中央财政共向各地转移支付民政事业费122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民政事业费比重56.2%,比上年增长了1.2个百分点。

2009年民政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由2008年的3.4%下降到2.9%,比上年降低了0.5个百分点。

2009年各类民政登记管理单位固定资产总值为5187.2亿元,比上年增加12.9%,其中:民政行政机关119.2亿元,比上年降低10.3%;民政事业单位818.3亿元,比上年增长5.7%;社会组织10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基层群众自治组织17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社会福利企业1497.4亿元,比上年增长6.0%。

民政事业基本建设2009年施工项目6457个,比上年增加2551个。民政事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2009年全年完成投资总额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7%,其中:国家投资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4%,其中:用于优抚安置事业单位投资13.2亿元,比上年增长37.5%;社区服务单位投资27.6亿元,比上年增长430.8%;收养性单位投资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7%;殡仪服务单位投资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救助类单位投资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7%;其他事业单位投资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0%。

2009年底,全国各类民政登记管理单位增加值18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服务业的比重1.3%。其中:各级民政行政机关增加值14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民政事业单位增加值326.4亿元,比上年增长5.2%,社会组织增加值49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增加值3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社会福利企业增加值517.8亿元,比上年减少2.8%。

孝感市民政事业发展 篇2

第一条高度重视江苏沿海开发

江苏是全国海洋大省之一, 海洋资源丰富, 区位优势明显。江苏沿海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连云港素有欧亚大陆桥桥头堡之称,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 南通开始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和区域发展, 不仅是江苏的重要发展战略, 而且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成为连接南北、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全局性战略。特别是随着江苏沿海地区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后, 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国家海洋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把江苏沿海开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大局中进一步重视江苏沿海开发,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合力推进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条大力支持江苏沿海开发

国家海洋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开展江苏沿海开发重大事项和相关政策研究, 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按照陆海统筹原则, 制定并完善相关规划, 推进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 加强指导服务,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江苏沿海开发又好又快推进。国家海洋局将充分考虑江苏沿海特点, 在相关项目审批中优先保障江苏沿海开发中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的用海需求。对有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海需要调整海洋功能区划的, 区划修改方案可与用海申请一并报批。江苏省在实施沿海开发规划和推进项目建设时, 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尊重自然规律,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保障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 江苏省要尽快完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海洋事务、海洋经济协调、防灾减灾等职能, 增强对江苏沿海开发的服务保障能力。

第三条积极推进沿海重点港口及临港产业基地建设

江苏沿海港口资源稀缺, 国家海洋局将积极支持连云港、洋口港、大丰港等重点港口建设。江苏省应科学合理利用港口资源, 依港兴工, 以工兴港, 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 积极建设以临港产业、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 优化完善沿海产业布局。把连云港港口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科学规划, 加快推进, 增强其辐射、带动和服务中西部地区的能力。

第四条着力提高海域综合管理水平

江苏海涂资源丰富, 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合理利用海涂资源, 积极发展沿海二三产业和高效种植业、养殖业, 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点。江苏省应加强对围填海项目的管理, 提高海域综合管理水平。对沿海集中连片开发、需要整体围填的区域建设用海或淤涨型高涂围垦用海, 市、县政府要编制专门的用海规划, 组织科学论证, 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批准手续。国家海洋局对江苏省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制定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以及海洋管理政策规定等方面给予指导, 在围填海计划指标安排上给予倾斜, 支持江苏省加强海域使用管理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江苏省海域管理的科技含量和利用现代化手段管理海域的水平。

第五条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江苏省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切实履行政府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职能, 积极做好本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要着力加强海洋工程、海洋倾废、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的监控, 落实国家海洋节能减排目标, 开展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评价, 全面掌握近岸海域环境状况, 提高赤潮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特别保护区, 组织实施好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建设项目。国家海洋局将加强对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扶持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 支持江苏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

第六条加快推进科技兴海

国家海洋局与江苏省加强海洋科技合作交流, 提升江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江苏省要加强相关部门、相邻海区间的合作, 认真组织实施《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制定实施全省科技兴海行动计划, 设立科技兴海专项资金, 建立健全政产学研金结合机制, 完善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技术转移与服务体系, 扶持海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通过组建江苏省海洋研究院, 进一步整合海洋科技力量, 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海洋局充分利用本系统海洋科技力量优势, 与江苏省共建中国海涂研究中心, 开展江苏海洋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 逐步将江苏省建设成为具有典型辐射沙脊群淤泥质海岸特色的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江苏省要积极引进各领域海洋科技人才, 利用本地高校和科研单位力量, 培养本省海洋科研技术队伍。国家海洋局协助江苏省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海洋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 不断提升江苏省海洋科研、管理水平。通过实施国际合作和技术援助项目, 为江苏省在海洋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

第七条加强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江苏省要加强海洋观测预报、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全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修订并完善各类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搞好与国家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的衔接, 逐步形成职责明确、统一高效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切实提高海洋灾害的防御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积极与国家海洋局及海区分局开展联建共建, 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国家海洋局在项目审批、经费安排等方面, 积极支持江苏省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并指导江苏省有针对性地做好海洋监测预警工作。

2008中国民政事业发展足迹 篇3

足迹一社会组织数量达到41.4万个

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1.4万个,比上年增长7.0%。全国共有基金会1597个,比上年增长19.2%。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133个,其中,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53.6亿元,接收捐赠实物折价17.1亿元。

2008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两场历史罕见的巨灾波及范围极广、伤亡人员极多、经济损失极重、社会影响极深、救灾难度极大。2008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999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8.4%。绝收面积4032.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9.8%;2008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795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88928人,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因灾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倒塌房屋1097.8万间,比上年增加951.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1752.4亿元,比上年增长397.4%。

足迹二2334.8万城市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1110.5万户、2334.8万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2008年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保障水平143.7元,比上年提高39.9%;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205.3元,比上年提高12.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截至2008年年底,已有1982.2万户、4305.5万人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同期增加739.2万人,增长了20.7%,农村低保正向应保尽保的目标迈进。平均低保标准82.3元/人、月,比上年同期提高12.3元,增长17.6%。全年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6%,人均补差50.4元/月,比上年同期提高11.6元,增长29.9%。

足迹三接收捐款764亿元

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8万个(其中:慈善超市7035个),基本形成覆盖全国城市的社会捐助网,并逐步拓展到部分乡镇、社区。全年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共计764亿元,其中,民政部门498.8亿元,慈善会187.9亿元,各类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77.3亿元。捐赠物资折款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接收捐赠衣被115816万件,其中,棉衣被29655.5万件。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139.8亿元,衣被98082.6万件,其中,棉衣被11668.6万件,捐赠物资折款70171.4万元。这些捐赠款物使5202.9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足迹四福利彩票销售额604亿元

2008年,福利彩票销售额604亿元,同比下降4.5%,筹集公益金211.4亿元,同比下降2.6%。2008年民政系统彩票公益金共支出119.5亿元,资助项目用于福利类收养性单位45.2亿元,用于优抚类收养性单位3.7亿元,用于优抚安置单位1.3亿元,用于救助类单位7.2亿元,用于社区服务单位7.3亿元,用于殡葬类单位2.6亿元,用于专项资助12.2亿元,用于其他项目22.4亿元。

足迹五民政事业费支出2146.5亿元

2008年民政事业费支出2146.5亿元,比上年增长76.6%,提高了43.8个百分点。其中,抚恤事业费2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军队离退休、退职费180.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支出326.8亿元,比上年增长72.2%,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费2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村五保供养支出7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社会福利费1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由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灾情极其严重,仅中央财政就向四川灾区投入资金400多亿元,致使2008年的自然灾害救济费达到了609.8亿元,比上年增长664.2%;地方离、退休人员费用26.5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他用于城乡医疗救助、民政事务管理等民政事业费252.7亿元,比上年增长40.2%。

孝感市民政事业发展 篇4

关于对我县民政事业发展建议的报告

县委办:

现将我县民政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低保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工作力量薄弱。

(二)建议:

1、建立大英县城乡低保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为成员。研究和协调解决低保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成立“大英县社会救助中心”,为民政局下属副科级事业单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0名。每个乡镇设2-4名专职民政工作人员;

3、村、社区设专职社会救助工作者,政府设公益性岗位解决。

二、救灾工作

(一)存在问题:机制不完善,防灾减灾意识不强。

(二)建议:

1、县政府成立县减灾委;

2、完善符合我县实际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预案;

3、每年定期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应急演练,强化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三、慈善工作

(一)存在问题:缺乏工作力量,慈善意识不强,募资渠道不畅。

(二)建议:

1、县慈善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事业编制2名;

2、加强慈善宣传工作;

3、拓展慈善款物募集渠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服务活动。

四、优安双拥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标准偏低(1200元/户、年);

2、全县双拥活动形式单

一、无创新,双拥成员单位创建激情不高;

3、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经费增幅大、筹集较为困难。

(二)建议:

1、逐步提高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标准,所需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

2、进一步理顺关系,创新方法,加强对双拥成员单位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并纳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

3、建立安置经费长效保障机制,请县人民政府逐年按一定比例提高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经费预算标准。

五、救助管理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1、无专门的救助管理工作经费和救助专用车辆;

2、救助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议:

1、将救助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

2、向上争取资金,配备救助专用车辆;

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加强与公安、城管、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明确各自的职责;

4、加强救助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六、县福利中心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进展缓慢;

2、服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低,综合素质与能力较差;

3、乡镇敬老院管理还不够规范,个别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服务人员配备不到位、素质参差不齐。

(二)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管理与服务,努力提高社会养老入住率;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轮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门的技能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3、进一步加强乡镇敬老院管理指导服务工作,建立考核机制。对管理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七、社会事务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农村社区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城乡社区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1、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社区的办公条件;

2、提高农村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孝感市民政事业发展 篇5

---竹溪县民政局党风建设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材料

竹溪县民政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纪委及政法系统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以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为抓手,以源头治腐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转变作风、优化服务、依法行政,使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实现了党风正、作风严、班子强、人心顺、正气旺、服务优、形象好的良好效应,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三届,市级“文明单位”二届、市级“最佳文明单位”二届,县级“最佳文明单位”及“文明行业”三届,多次被县委授予“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

一、抓责任落实,强化管理手段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大举措,是增强党的纯洁性,提高党员干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对维护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民政局党委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狠抓落实。一是抓领导落实。局党委根据人事变动情况,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以党委副书记、各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各股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职责和要求,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单位负责人共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抓责任落实。局党委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民政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在年初民政工作会上局党委与各股室、局属各单位既签订民政工作目标责任书,又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从思想教育、作风建设、执行制度、廉洁从政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责任,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促进民政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同进步、共发展,以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民政工作发展,以民政工作的发展体现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三是抓督办检查落实。为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落在实处,局党委采取一季度一督办,半年一检查,年终总评考核的办法狠抓落实。定期开展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活动月”活动,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认真听取了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力的单位给予了批评。半年对党风廉政建设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对照年初目标责任书的内容,查资料、看档案,从制度建设上、管理程序上、政务公开上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不实,真正促进规范化管理。

二、抓制度建设,强化源头治腐

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坚持从内部制度抓起,从制权、控购、管钱、用人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来加强自身制度建设,结合单位实际,先后制订了反腐倡廉“十不准”等十五项管理制度及规定,严明纪律,规范制度,依规办事。一是建立健全了《勤政廉政制度》、《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小车管理制度》、《民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干部行为规范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26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钱、管权、管事,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实行一月一检查一通报,保证了各项制度落在实处。二是坚持政务公开,严厉责任追究。局党委对涉及到全局重大事项、财务管理、人事变动、廉政建设和干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以办政务公开栏、开干部职工大会或局党委发文的形式,及时、全面地进行公开,增强透明度,促使党风廉政落到实处。同时推

行连锁责任追究制,局领导班子成员对所分管的责任范围内业务工作出现重大差错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出现重大问题,均要负“连锁责任”,并与工资、奖金挂钩。在局中层干部中推行目标考核制。任期内达不到规定指标,管理的人员中有重大违法违纪和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经济处罚、免职等处理。在行政执法中推行过错追究制。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三是局党委争取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局内成立了审计股,专门对局机关、局属各单位、各乡镇民政所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做到防腐于末然。抽调2名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公道正派的干部从事审计工作。每年审计股要对各乡镇民政所、局属各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采取核对帐目、逐笔核销、抽查到人的办法,做到边审、边查、边改,审计组一方面审计帐目,一方面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管理,保证了民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四是加强民主管理,严明干部纪律。局内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支出项目实行集体决策民主管理。在新建的工程项目中坚决做到反商业贿赂,严格程序招投标,成立了4人领导小组,对项目工程进行集中管理,杜绝商业贿赂的现象发生。在救灾资金等专项资金分配上,实行业务股室拿方案、分管领导审核、局党委集体讨论、报分管县长审批、县财政拨款的层层把关制,确保民政资金公平公正使用。在干部管理上,要求全体民政干部做到“七个不准”,即:不准参入赌博,不准以权谋私,不准用公款吃、喝、玩、乐,不准向服务对象吃、拿、卡、要,不准收受贿赂,不准损公肥私,不准无所作为。把民政干部培养成为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心了解社情民意;做一个心重的人,把群众的事看得比泰山还重;做一个心诚的人,诚心诚意为群众服务。

三、抓宣传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建立完善学习宣传教育机制,把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和纪律

教育纳入工作的全过程,总体部署,统一计划,分步实施。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组织讨论、做笔记、写心得、开座谈会、观看专题片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内容,强化干部职工的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切实增强了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进一步规范了从政行为,从思想源头筑牢了防腐防线,有效地防止了腐败问题的发生。一是坚持学习不动摇,武装干部职工思想,净化灵魂。经常性开展集中学习教育,观看影视教育片,举办英模事迹报告会,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为民意识。利用每周五集中学习时间,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重点学习《江泽民文选》、《反腐倡廉学习读本》、《廉洁从政党纪政纪相关法律手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弘扬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等学习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有考勤、有学习笔记、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有检查,确保学习有实效。不定期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以争做廉政先锋为主题,撰写体会文章。经常性开展作风建设“回头看”。查找和整改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上的大转变。适时组织观看影视教育片,通过警示教育深化干部职工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廉洁从政的思想,争做廉洁奉公的模范。定期开展党课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认识,增强为民服务意识。二是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宣传。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八个坚持 八个反对”、“八荣八耻”教育,开展家庭助廉活动,以局党委的名义向全体民政干部家属发放了一封致民政干部家属的一封公开信,要求民政干部家属不仅要严格自律,还要当好“廉内助”、“廉洁监督员”,督促提醒亲人遵纪守法,吹好“廉政风”,念好“廉政经”。在局办公大楼和办公室醒目位置制作了廉政宣传标牌,警示干部职工牢记勤政为民。

组织开展了传唱廉政歌曲等活动,不断浓厚清廉氛围。

四、抓政风行风建设,增强为民服务能力

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民政局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活动中,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及建立,建立健全了长效工作机制,通过抓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党性认识,通过抓党建促工作,促民政事业发展。一是通过学习教育使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净化、服务态度明显好转、观念得到了转变、学习风气更加浓厚、工作主动积极性得到增强、团结拼搏精神明显提高。二是通过“八查八看”(查是否勤奋好学,看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服务本领;查是否心系群众,看服务人民的自觉性,提高服务群众观念;查是否真抓实干,看求真务实效果,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查是否艰苦奋斗,看勤俭节约观念,提高励行节约意识;查是否顾全大局,看令行禁止表现,提高大局意识;查是否坚持发扬民主,看团结奋进的氛围浓不浓,提高整体效能;查是否秉公用权,看廉洁从政行为,提高奉公守法意识;查生活作风状况,看个人情趣是否健康,提高品德培养水平),对照党员干部标准,深入剖析,认真查找在党性锻炼、思想、工作、生活、纪律、政风行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整改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采取“12345”的措施,着力进行了整改。即: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每位干部撰写了一份有效果的整改材料;抓好了“二个落实”(落实整改责任制,落实整改销号制);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领导班子集体和领导个人带头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改,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彻底改);开好了“四个层次”的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了“五个一”活动(每名干部联系一名困难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谈一次心,在服务对象家中劳动一天,为服务对象做一件实事,解决一件难事)。通过整改使民政局呈现了“四增”、“五提高”的良好局面,即:机关

工作人员遵守工作纪律的自觉性增强了,想工作干事情的人增加了,主动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的人增多了,工作效果和工作范围明显增大了。干部的思想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提高,服务态度有了明显提高,工作纪律有了明显提高,为民服务有了明显提高。2009年,民政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名列全县榜首,被市政局被为民主评议政风行建设“红旗单位”。2010年,又作为新一轮行评单位,目前工作形势良好,机制完善,成效突出。

五、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孝感市民政事业发展 篇6

(2006年9月26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10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宁市“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促进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使民政工作更好地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结合全市民政工作实际,编制《南宁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南宁民政事业发展情况“十五”期间,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自治区民政厅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市、县普遍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有效保障了救灾工作有序进行。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救灾物品储备制度,有效提高了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救灾资金得到有效的落实,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实现了灾区社会稳定。建立南宁市慈善总会和捐赠物资接收点,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捐助月”及“冬衣暖人心”等捐助活动。——建立和完善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民政部门建立了“低保”工作机构,落实了编制,配备了人员,落实低保资金。2003年10月市政府印发了《南宁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低保工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同时建立新型救助机制,2003年10月市政府印发了《南宁市城市居民临时困难救助暂行办法》,使遭遇重大疾病、突发性灾祸及子女上学而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得到了救助。2005年11月南宁市人民政府颁布施行《南宁市城市医疗救助办法》;全市筹建“慈善爱心超市”57个;在市社会福利医院开设“爱心门诊部”,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认真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组织开展农村特困户调查核实、审批发证、实施款物救助工作,定期救济与临时救济相结合,切实保障农村特困户的基本生活。2005年8月1日,《南宁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颁布施行,使农村弱势群体发生大病得到相应的救助。——制定和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明确了五保供养的标准和办法,使全市五保户的供养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基本做到了按月兑现五保对象供养款物,“确保每人每年不少于365斤米、12斤油、360元定补金”的标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2003年以来,全市创办五保村561个,入住五保对象3699人。——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2003年8月1日起,南宁市收容遣送站更名为南宁市救助管理站,完善了救助站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了流浪乞讨人员从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转变,依法实施救助。2003年8月至2005年共救助人员6572人;2005年投入45万元对南宁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进行维修改造;2004年和2005年两届“南博会”期间,市救助管理站、市社会福利医院、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加大救助工作力度,救助人员2117人。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推进——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群众自治制度。依法完成了两届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乡镇政务公开、规范管理取得新的进展,农村村务公开稳步推进。2005年,南宁市共有84个镇、15个乡、3个民族乡、21个街道办事处;村委会1393个,社区

居委会335个。——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居委会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社区管理新体制。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创办服务实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在社区就业和再就业。以创建文明社区为重点,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抓好乡村办公用房建设。从2002年以来,市财政投入乡村办公用房的补助资金1066万元,兴建215个乡村办公用房建设项目,有效解决了部分乡村无办公用房或办公用房简陋的问题。争取到1000万元国债,城区财政配套1961万元,支持全市30个社区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三)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步伐,鼓励和发展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创办社会福利事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探索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实施老年服务“星光计划”。自2001年8月启动“星光计划”以来,至2004年南宁市共建设“星光计划”项目185个,初步形成社区居委会有站点、乡镇有综合性老年服务机构的老年人福利服务网络。——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2004年和2005年,全市共有146名残疾孤儿入住定点的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康复。——彩票发行有了新的突破。2001年至2005年,全市发行福利彩票3715万元,为我市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734万元。2005年6月“中福在线”视频彩票销售大厅开业,至年底销售362万元,筹措福利金87万元。

(四)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落实——双拥工作扎实开展。2004年,我市

第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第五次荣获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城”称号。2005年,市委、市政府和南宁警备区通报表彰了7个双拥模范县(区)、2个双拥先进县、“四个十佳”、100个模范单位、99个先进单位和161名先进个人。——着力抓好抚恤优待工作。认真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 例》,改革优待金统筹办法,将优抚对象优待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优待金的发放,优待标准达到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从2002年7月起,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并建立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实施了指令性安排工作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安置办法,落实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鼓励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促进了安置工作的落实。投资170万元为两个干休所修建花园式大院。南宁军供站正规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五)民间组织管理进一步发展围绕“稳步发展,巩固提高”的目标,全面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基金会管理条 例》,着力抓好公益民间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积极推进专业类、行业和服务类民间组织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民间组织体系。到2005年全市共有社会团体666个,其中市本级263个;有民办非企业单位681个,其中市本级280个。

(六)行政区划和地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2001年,南宁市撤销郊区,调整行政区划。2003年6月,原南宁地区所辖上林、马山、隆安、宾阳、横县划归南宁市,至此,南宁市设有7个县5个城区。2005年3月,撤销市辖邕宁县建制,南宁市行政区划由7个县5个城区调整为6个县6个城区。2005年7月,全市各县区共撤并乡镇27个,全市乡镇由129个变为102个。——扎实做好地名设标工作。2001年,在全市500多条 街、路、里、巷设置2700多块符合国家标准的新路牌,成为全国首个路牌一次性全部过渡到国家标准的城市。2004年以来,为迎接“南博会”,实施全市路名路牌整治工作,对市区地名汉字拼音进行规范标注。采用“市场运作,企业捐建”的创新方式,对58条 亮化道路的新式国家标准路名标牌更新设置;对埌东区域等14条 主要道路更新设置了新式国家标准路名标牌。在市区道路更新设置新式国家标准路名标牌共2000座。

(七)专项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收养法》,规范了收养行为,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殡葬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在全市开展殡

葬改革管理、移风易俗、提高火化率的宣传活动;加大执法力度,打击殡葬违法违规行为。2005年2月,市殡仪馆火化车间搬迁项目竣工启用。组织力量对《南宁市殡葬管理条 例》进行了修订,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上报自治区人大批准,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婚姻登记规范化。贯彻《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 例》,抓好婚姻登记体制改革,实现了由婚姻登记管理到婚姻登记服务的转变,保障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05年全市完成婚姻登记体制改革,全市12个县(区)的婚姻登记全部集中到县(区)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处办理。按照自治区民政厅要求,2005年10月1日起南宁市的涉外、涉港澳台、涉华侨和出国人员婚姻登记业务移交到自治区民政厅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

(八)老龄事业稳步发展认真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贯彻执行老年人各项优待政策,2001年以来,为全市老年人办理了4万多本《高龄老人优待证》;免费办理“医疗保健爱心卡”1万多张。开展各项敬老慰问和“送温暖”活动,组织慰问百岁老人、特困老人、灾区老人和贫困企业特困老职工等近1000人。组建老年文艺团体,举办各种老年人文艺调演、汇演。2004年表彰老龄工作先进集体35个、先进个人40个、先进老年人协会24个。

二、“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多样;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各种文化思潮涌现,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社会和谐和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民政部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能部门,任务越来越重,民政事业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是良好的机遇。

(一)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任务更加繁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弱势群体的救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城市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农村低收入群体有所扩大,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制度和保障体系将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单位功能的剥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单位人”将逐步转变成为“社会人”。这就要求尽快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体系,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加快社区建设,发展社会福利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将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形成,原来以居家供养为主的养老格局将逐步被打破,也给社会养老工作带来新的问题。解决老龄人口问题,完善老龄工作机构,发展老龄事业,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四)民政事业投入不足。目前还存在保障面较小,基础设施薄弱,部分民政业务经费得不到有力保障。

(五)民政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建立和完善民政法规建设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六)民政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是民政干部编制不足,与发展着的民政事业不相适应。民政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与新形势下民政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民政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在清醒认识民政事业发展所面临严峻形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 件:

(一)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贯彻落实,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人的全面发展将被融入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的核心,民政事业的发展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民政事业的战略地位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随着政府职能逐步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有利于统筹民政事业发展,民政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将更加有力。

(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财富的不断增加,将会为民政事业发展创造比以前更加雄厚的物质条 件。

(四)随着人们的消费结构进入更高层次,城乡居民享受良好的福利服务、参政议政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人们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需求将明显增强,也将为民政事业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五)随着市场在民政事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必将进一步推动民政事业运行机制的改革,束缚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被打破,民政事业发展的活力将得到更大激发。

三、“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为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护和社会稳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安全网,强化社会政策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关系,降低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风险,建设更加文明和谐的南宁。“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特困群众“安居工程”、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与“数字民政”工程为载体,实现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更加健全的社会管理体制、更加优质的社会福利服务、更加扎实的优抚安置工作、更加规范的社会事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更好地为促进南宁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服务。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法规,使城市“低保”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按照“分步实施、分类施保、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建立和完善新型的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问题。——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灾害紧急救援机制,规范灾害救助制度,全面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加强救灾资金管理,切实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建设,建立8000㎡市级抗灾救灾储备中心,各县区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与自治区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形成区、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规范救灾工作的三个规程,全面建立抗灾救灾应急救助机制,建立督查制度,实施项目管理。建立应对灾害、贫困的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继续抓好乡镇敬老院、五保村建设管理和五保户住房的建设维修,着力解决农村五保户住房难、生活难、医疗难等问题。进一步落实五保供养政策,按照自治区规定的“每人每月30元定补金、1斤油和30斤大米”的标准按月兑现五保对象供养款物。——完善建立城乡住房救助制度。在城市,建立覆盖低保对象的廉租房制度。在农村,实施特困人群“安居工程”,探索以灾民新村、五保村与安居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完善城乡特困群众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户和农村五保户提供必要的社会医疗救助。进一步完善南宁市城乡医疗救助,建立城市慈善医院,切实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规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完善救助管理体制,规范救助行为。为流浪儿童实施关爱救助,提供良好的救助保护条 件。扎实做好“南博会”期间救助管理工作。

(二)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打破以“政府—单位—个人”为特征的垂直统一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培育和发展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成员提供政府不便和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构建政府、非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相互合作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空间。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功能,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确保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完善村民自治。继续完善“四个民主”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增强整体合力,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全市农村村民自治巩固率达到100%,规范化程度达到95%以上;乡镇政务公开率达到100%,规范程度达到85%以上。——大力促进社区发展。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需要,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办和企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使社区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逐步推进社区功能和社区组织的实体化,推进社区管理网络化。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加强对社区的弱势群体保护,对公益性和营利性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体实行不同的政策予以区别对待,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扩大社会管理的参与度。开展以创建“民主管理型、诚信文明型、服务保障型、平安温馨型、环境优美型、学习创新型”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社区活动,增强社会成员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培育公益民间组织、城乡志愿者队伍,让群众自我组织起来,加强社会融合,互相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实施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市12个县(区)各建设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站,形成“市——县(区)——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网络,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化。——加强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的办公条 件和工作条 件。——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待遇问题,建立和完善村(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

(三)完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打造优质服务平台——加快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围绕“六个老有”的目标,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社区、农村基层老龄组织和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市老年公寓。落实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老年优待政策体系。在加强老年“星光计划”项目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居委会有站点、街道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综合性老年服务机构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福利服务。——实施城乡福利设施建设工程。加大对农村五保村、乡镇敬老院、城市福利型养老院、城乡儿童福利院的维修建设支持力度,为社会最困难的群体建立起安全、可靠和稳定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实行法人实体化管理,实行自主经营、严格管理、规范服务。坚持内涵式发展方式,优化结构,盘活资产,提高福利机构的收养入住率,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国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示范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慈善工作理念,坚持“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的宗旨,坚持“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拓展慈善工作领域,广泛筹募善款,做好助老、助孤、助医、助学、助教、救灾扶贫等慈善项目。健全慈善机构,完善慈善网络,发展慈善会员,扩大慈善队伍,不断提高慈善事业的整体水平。努力探索适合我市特点的慈善事业新路子,充分发挥慈善事业不可替代性作用,使之与民政工作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彩票发行工作。积极拓展农村乡镇市场,坚持逢圩销售与假日相对集中销售的网点销售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开拓网点式销售,在市区及县城设立1000-2000个即开型福利彩票销售点;加大中福在线销售厅的宣传和营销,提高销售厅的发行日销量,力争在全市每个县(区)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县设立一个销售厅。

(四)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为国防建设服务——保障与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以贯彻落实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 例》为契机,以保障与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为目标,以创建双拥模范城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优抚政策,为国防建设服务。建立抚恤补助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改革和完善退伍士兵和军队离退休安置制度。建立和完善以自谋职业为主,重点对象就业安置为辅的多元化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机制。进一步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完善政策,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加强优抚安置事业单位建设和管理。加强和完善光荣院、军休所、军供站的管理,拓宽资金来源,提高服务质量。

(五)规范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规范婚姻登记管理。规范婚姻登记管理,开展文明服务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着力解决婚姻登记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场所现代化建设

问题,实现婚姻登记信息化、规范化。——规范收养登记管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依法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切实做好收养登记工作。——规范行政区划管理。加强行政区划宏观研究,制定科学的区划调整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做好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工作。坚持依法治界。——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制定完善地名法规,理顺地名管理体制,健全地名工作机制;设置比较完善城乡系列地名标志;建立市、县二级地名信息库,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向社会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加大殡葬改革力度。继续推进殡葬改革,抓好殡葬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火化覆盖面,提高火化率。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市殡仪馆火化车间搬迁工程后续项目。——加强民政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民政法规,力争建立市级民政执法机构和法规科室。

四、实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民政工作属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是一种涉及社会各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必须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得到政府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因此,要完成“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理顺各种关系,争取把民政事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计划,切实解决民政事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民政事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拓宽渠道,争取更多资金保障民政事业的发展。民政工作属于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事业费属于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民政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拨款,发展民政事业必须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在整个公共财政框架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争取民政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有所提高,着力解决民政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供需矛盾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民政部门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彩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福利彩票发行新办法,进一步规范福利彩票市场,扩大社会福利彩票发行,募集资金。

(三)以社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事业单位自我发展机制。要重视民政事业单位的建设,各类民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各自业务不同的特点,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自身活力,走自我发展的路子。福利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走向市场;社区服务、老年福利服务等单位要转换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福利院、光荣院,在搞好内部服务的同时,要创造条 件,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提高两个效益。

(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推进两个转变。加强民政法制建设,完善民政法律法规。建立廉洁公正的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实现工作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的转变。转变职能,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发展战略、编制事业发展规划、制定规章制度、推广典型经验和实施监督检查上来,逐步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孝感市民政事业发展 篇7

1.1 转移规模大, 文化素质偏低

孝感市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逐年扩大, 转移率逐年提升。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为89.3万人, 2005年为93.1万人, 2006年为102万人, 2007年为115.3万人, 2008年为124.6万人, 转移率由2004年的46.1%提高到2008年的57.8%,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

从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来看, 普遍偏低, 基本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转移的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低收入产业, 很少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2008年孝感市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31.3万人, 比上年增加6.2万人, 增长24.7%;转向建筑业38.5万人, 比上年增加4.4万人, 增长13%;工业和建筑业共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9.8万人, 占农村总转移人数的56%, 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1.2 青壮年成为转移主体, 转移方式单一

2008年孝感市农村外出劳动力达到111.01万人, 占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89%。其中, 20岁以下21.68万人, 21~49岁以下74.4万人, 青壮年外出劳动力占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77%。从农村劳动力动态监测结果看, 年龄越年轻转移率越高。目前, 20岁以下的劳动力绝大部分外出打工, 21~25岁的转移率为79%, 26~30岁的转移率为73%, 31~35岁的转移率为55%, 36~40岁的转移率为35%, 40岁以后外出转移率明显下降。

从转移方式来看, 孝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程度仍然较低, 仍以自发转移方式为主。农民靠自找门路、结伴外出这种自发方式转移的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较大。这种转移方式比较符合市场经济特征, 但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 信息不灵, 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1.3 区域内转移增加, 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增强

随着中央中部六省崛起战略的实施, 武汉城市圈吸纳孝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日益增强, 孝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区域内转移明显增加。2008年孝感市农村外出务工111万人, 比上年增加24.3万人, 增长28%。省内就业46.6万人, 比上年增加16万人, 增长52%, 全市农村劳动力省内务工比例上升到42%, 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此外, 由于近些年来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增强, 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省内转移。2008年汉川市省内务工比例上升到60.3%, 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 高居全市榜首。农村有一半新增外出劳动力转向中部地区, 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转向东南沿海的新增外出劳动力不到35%, 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

1.4 劳务经济收入有所增加, 社会保障意识淡薄

2008年全市农村劳务经济总收入156.3亿元, 比上年增加35.8亿元, 增长29.7%。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11元, 比上年增加413元, 增长27.6%, 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2%, 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从社会保障情况看, 整体保障水平有所提高, 但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意识仍很淡薄。2008年孝感农村外出劳动力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提高到了98%。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达到36.9万人, 比上年增加70%, 占整个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比重33.2%, 比上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 参加养老保险12.3万人, 保险比例11.1%, 比上年上升了5.2个百分点。被雇主拖欠工资的有3万人, 占2.7%, 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享受劳保补贴的人数从上年的1.8万人上升到5.3万人。但仍还有很多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是口头协议, 对劳动合同了解很少。他们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防险意识差, 缺乏对社会保险的认识, 觉得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很麻烦, 而且个人还要缴纳一部分保险金, 对他们的收入影响太大, 也就干脆不要求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了。此外, 很多雇佣农民工的企业也不愿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农民工一旦强烈要求其签订劳动合同, 这些企业则会解雇这些农民工。

2 发展小城镇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

2.1 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小城镇上联城市, 下结农村, 是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 是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发展小城镇不仅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与农村相近, 并有着密切的联系, 使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成本大大降低, 也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和就业风险。与大中城市相比, 小城镇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低, 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也相对比较低。此外, 进入大中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感到陌生、盲目或受到歧视, 承担的心理压力沉重。而小城镇与农村联系密切, 并且小城镇居民大多数是离开农村土地不久的农民, 有着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 容易相互接触沟通, 因而劳动力转移的心理压力较小。

2.2 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小城镇, 可以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 减少农产品的生产者, 从而有利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 加快发展食品加工、运输、存储等行业, 以增加农业附加值。此外, 小城镇的发展, 使得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这就直接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增加, 直接刺激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轻工业的发展, 从而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

2.3 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发展小城镇, 可以改变农村居民分散的状况, 进而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增加对电力、交通、供水、餐饮、娱乐、商业及社区服务等需求,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对就业人员素质要求弹性大、吸纳的就业人数多、发展所需的投资少等优势。随着小城镇的发展, 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作用日益加强, 从而促进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及肥料和农药等农用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进而可以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2.4 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小城镇是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中心,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中心。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此外, 通过发展小城镇, 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人口压力转变为发展工业的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中的各种企业中劳动, 可以逐步掌握一定工业生产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 这将大大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2.5 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大都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 小城镇所在地大多与村庄融为一体, 而这些村庄大都是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 这些村庄的建设也不可能与小城镇的建设相分离。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小城镇也是建设新农村。此外, 小城镇大都是乡镇政府及相关的政权机构的所在地。乡镇政府是小城镇建设的主体, 是新农村建设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是农村民主政治的推动者, 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代言人和执行者。只有把小城镇建设好了, 乡镇政府才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金去为农村提供大量的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 进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引领新农村建设。

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发展小城镇的对策与建议

3.1 大力发展小城镇, 增强小城镇吸引力

一是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小城镇在建设规划时, 应当坚持一步到位、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时, 应当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诸如人口、资源、交通、通讯、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的前景等建设小城镇, 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优势, 吸引城乡劳动者来小城镇定居、工作。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 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 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从而形成良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 吸引乡镇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集中。三是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引导乡镇企业集中于小城镇, 在小城镇区域范围内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小区, 并实施有效措施引导乡镇企业进区集中。

3.2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小城镇产业升级

一是建立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小城镇工业体系。小城镇应把工业发展重点放在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方面, 避免脱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盲目发展和与城市雷同的产业。二是培育主导产业。小城镇要结合本地实际, 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水平和区位特点等大力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 帮助城镇整体经济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小城镇工业体系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必将形成对第三产业的需求, 因此, 应大力发展小城镇第三产业, 特别是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新兴服务行业。第三产业的兴起必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3.3 加强制度创新,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及在小城镇居住、农村的土地已被征用的农民应及时办理小城镇户口。对于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 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 实行一视同仁, 平等竞争, 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 发放土地使用证, 实行“一地一证”制, 农民只要凭土地使用证和承包合同, 就可以对土地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同时, 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市场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 并加强对土地合理流动的引导。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民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主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以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3.4 加大力度发展农村教育, 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一是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政府要增加财政扶助的力度, 提高教育经费的人均占有水平。二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教育事业, 鼓励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教育投资,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强基础教育。在巩固、提高已有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覆盖面, 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四是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各地政府应积极组织大力支持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 利用农闲时间, 抽调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到学校集中学习, 培养出技术骨干, 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 将实用技术普及和推广开来, 以产生示范效应。

3.5 加强政府有效组织, 积极拓宽转移渠道

一是成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组织和人才市场, 以加强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有效增加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 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二是建立专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站,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咨询。三是建立专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 根据社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情况, 免费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 以实现对口转移,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功率。四是积极动员本地在外成功企业家回乡创业, 为家乡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 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孝龙.孝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五大特点[OL].http://www.xg163.net/news_view.asp?id=4562, 2009, (3) 1.

[2]周泽炯.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 2004, (11) :56-59.

[3]谷永芬, 李松吉, 杨慧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J].学术交流, 2003, (2) :66-68.

[4]赵韩强.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人口学刊, 2001, (5) :34-37.

孝感市民政事业发展 篇8

本文深入上饶信州区和上饶县民政局,召开座谈会,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就上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市本级和信州区、上饶县如何实现民政工作的科学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打牢区域中心城市的民生基础

1现状

目前,信州区和上饶县的城市低保户保障水平偏低,低保对象家庭生活仍较困难。还有一部分低保边缘户生产生活存在许多困难。信州区和上饶县有农村五保对象2750人,现有农村敬老院30所,集中供养2100人,集中供养率不足80%,绝大多数敬老院基础设施较差、供养人员偏少、管理较差。

2对策

关于城乡低保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要求,加大县(区)救助力度,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根据上饶群众实际生活必需,科学合理地确定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适度扩大城乡低保救助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全面落实应保尽保。落实分类施保,对低保对象中的重病重残人员、缺乏劳力的家庭、零就业家庭和单亲家庭等重点户给予特殊救助。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城乡低保边缘户、农民工家庭、生活一时陷入困境的家庭实施临时救助政策。落实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医疗救助的范围和补助水平,做好城市低保与失业保险、最低工资和再就业政策的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

二、大力推进双拥创建活动,提升区域中心城市拥军优属水平

1现状

两县(区)有驻军和武警部队22个。市本级和信州区连续两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区),上饶县2006年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对照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地方财政对拥军优属经费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在解决驻饶部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文化拥军、动员社会力量拥军特色不明显,随军家庭安置难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随军家属待安置期间的生活补助费偏低,去年每人只有200元/月;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落实不够,市本级双拥办机构、编制未落实,双拥工作力量不足;上饶军供站新建规划、征地已落实,但建设资金缺乏。市本级和两县(区)退役士兵安置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岗位安置难以达到退役士兵的期望,货币安置补助标准偏低,安置保障金筹措机制尚未形成。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亟待加强。优抚和抚恤补助政策落实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2对策

关于双拥工作:一是市本级和两县(区)要紧紧围绕创建全省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目标,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命名管理办法和考评标准,全面落实组织领导、宣传教育、拥军工作、拥政爱民、政策法规、双拥活动、军民共建、军政军民关系等八项任务,在探索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方式上有新进展,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有新突破,在完善政策制度上有新举措,积极探索进一步将创建活动引向深入的具体措施,努力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二是切实帮助驻饶部队排忧解难。对部队提出的水、电、路、有关生活设备等困难,一件一件地抓好实施。对部队提出的随军家属安置问题,有关部门首先是要保证驻饶各部队主官家属家庭,要提高随军家属待安置期间的生活费补助标准,争取今年提高到每人300元/月。同时,妥善解决部队子女就学-方面的困难。三是完善双拥工作机制。修订《上饶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议市政府解决市双拥办全额拨款事业编制3-5名,解决必需的工作经费,使之有机构、有经费、有人办事。四是上饶军供站新站建设要尽快筹措资金,今年内完成招投标并开工建设,争取明年竣工。

关于退役人员安置:一是继续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帮助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完善安置保障金筹措机制,提高自谋职业退役士兵一次性补偿标准;建立市、县直部门主动承担安置任务的责任制度;制定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办法,落实就业补助经费。二是全面落实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关于优抚工作:一是健全和完善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医疗补助标准,严格按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70%的比例落实兑现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二是建设全市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社会化发放和残疾军人抚恤金“一卡通”工程,提高1~4级残疾退役士兵建房补助经费标准。三是建立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服务系统。借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及定点医院三个网络平台,运用软件和程序,建立优抚对象医疗管理系统。实现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使优抚对象报销补偿、卫生医疗机构的优惠减免和政府的医疗补助“三项待遇”同步落实,使优抚对象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三、大力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和社会组织建设,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社会稳定

1现状

两县(区)现有村委会241个,社区居委会101个,2008年度,完成了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部分村委会村民自治机构不健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差;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偏低,工作经费偏紧。市本级和两县(区)现有社会团体34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62个。部分社团有官办色彩,存在行政职能代替社会职能的现象,服务经济社会的作用发挥不够;行业协会作用不明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未形成特色等。

2对策

关于城乡基层民主建设:按照中央“健全基层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积极探索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索扩大群众民主权利与增强党和政府有效管理能力的途径,探索基层自治组织管理基层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的有效途径。

关于农村民主建设:一是要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推广上饶县农村廉政建设的经验,促进农村自治组织民主管理,严格按照村务公开目录规范村务公开。二是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推广上饶县黄沙岭乡、枫岭头镇、花亭镇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各村社区建设成为机构健全、有专门活动场所、有服务内容、能发挥构建和谐稳定作用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一是要按照“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抓住全国范围内投资建设3000个示范性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的契机,争取多几个项目落户信州区和上饶县,通过建设示范性综合社区的示范作用,推动全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二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行个性化、标准化、信息化服务进入居民家庭,进一步健全社区文化、社区卫生和治安设施。三是两县(区)切实加大对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争取用两年时间,每个社区居委会有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有达到上级要求的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有大幅度提高。

上一篇:班主任交流会心得_班主任交流心得体会下一篇:豫教版小学三年级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