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练习题

2024-09-25

饮酒陶渊明练习题(共11篇)

饮酒陶渊明练习题 篇1

陶渊明《饮酒》作品练习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饮酒》练习

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

饮酒陶渊明练习题 篇2

一、借酒修德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 当然饮酒也要讲究适量、健康, 即喝酒要讲究酒德。“阮籍醒时少, 陶潜醉日多”, 陶渊明喜酒, 并不是一般的粗野匹夫的撒酒疯, 也不是高阳酒徒般的嗜酒如命, 而是其人生修炼过程中的一道风景。渊明生活于晋末乱世, 充满智慧的他不能随意展示自身特有的才华。《论语 • 公冶长篇》载孔子评价宁武子:“邦有道, 则知;邦无道, 则愚。其知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2](49)陶渊明借酒避世, 但他不愿意如同俗人般张皇失措, 而是借酒来增添自身的道德修为。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夫自炫自媒者, 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 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 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 莫逾于道;亲己之切, 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 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 居一世之中, 倏忽比之白驹, 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 随中和而任放, 岂能戚戚劳于忧畏, 汲汲役于人间!”[3](9)

无酒不成诗, 诗词里的酒最香浓。屋内的诗人, 披着粗布衣衫, 隐几兀坐, 酒杯已空, 诗情也快要积满了, 残灯下陶渊明翻动从前生涯一幕幕, 诗句也一句句跃然纸上。写好的诗越积越厚, 就这样成就了这广为流传的《饮酒诗二十首》。这组诗并不单单是酒后遣兴之作, 每首诗背后都有着诗酒话人生的真意。普通人的饮酒, 只是饮一份生活, 而先生饮酒则是饮一份自然、饮一种人生。萧统每读渊明诗文, 感叹不已:“横素波而傍流, 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 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 安道苦节, 不以躬耕为耻, 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 与道污隆, 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 不能释手, 尚想其德, 恨不同时。”[3](9)萧统此论, 诚非虚言!

二、借酒抒情

陶渊明的一生, 注定与酒有着不解之缘。诗酒人生, 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些饮酒诗意在托酒言志, 以示人生醒醉。《饮酒》诗二十首中, 属第五首流传最广, 在这里就详细赏析下这首诗。“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 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 抬头见山, 是那样的怡然自得, 那样的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悠然”说明诗人所见所感, , 非有意寻求, 而是不期而遇。“见”是无意中的偶见,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 飞鸟结伴飞返山林, 万物自由自在, 适性而动, 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 悠然自在, 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真意”可以理解为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 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 而应该回到自然中, 去欣赏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 值得慢慢品尝。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 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 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 还是或抒归隐的自然之情, 或叙田园的怡然之乐, 或道人生之真意, 都既富于情趣, 又饶有理趣。诗篇虽然自然平淡, 但有着醇香的意味。陶先生的饮酒诗, 诗意健康明朗, 质朴自然, 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又像醇香的陈年美酒, 让人回味无穷。萧统云:“有疑渊明之诗, 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 亦寄酒为迹也。”[3](10)萧统确属渊明的真正知音。

三、借酒消愁

生活有甜亦有苦, 有乐亦有愁。《诗经 • 郑风 • 女曰鸡鸣》:“宜言饮酒, 与子偕老。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4](127)后有曹操把酒言说:“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更有阮籍借酒装疯, 明哲保身。而陶渊明借酒又有另外一番情趣。他常常以酒会友, 把酒言欢, 将他与友人的美好情谊寄放在酒中完成一种精神上的相交。在现实生活中, 人际交往总是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 酒桌上谈生意那是再自然不过。然而陶渊明的酒已然超越了功利性和目的性, 只是纯粹的友谊, 还有纯粹的酒。不仅如此, 陶渊明的朋友们知道他特别爱喝酒, 每次来拜访的时候都要带上美酒佳酿和他一同通宵欢饮, 把酒达旦, 并乐在其中。陶渊明也常常在酿新酒后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中品尝。在酒中, 陶渊明似乎暂时忘却了内心的惆怅, 陶醉于酒的情话中, 与好友一起诗酒人生!陶先生是一个可爱的人, 一个敢于坚持自己信念的人, 他是真隐士。他的酒品、诗品、人品, 一直为后世所敬仰。酒中诗, 诗中酒, 不管是酒成就了诗, 还是诗影响了酒, 这个爱喝酒的隐士, 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抹写意。可以这样说:“先生不负酒, 酒也不负先生!”

摘要:陶渊明喜欢饮酒, 也创作了大量的饮酒诗。陶渊明创作饮酒诗, 或借酒修德, 或借酒抒情, 或借酒消愁, 无不是其个人情性的真实表露。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性情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 197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2009.

[3]逯钦立.陶渊明集[M].中华书局, 1979.

陶渊明饮酒诗研究 篇3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情感;品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饮酒诗篇,陶渊明是首位著作众多饮酒诗的人。陶渊明的饮酒诗的本意不在于歌颂饮酒,而是以酒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1]。他的饮酒诗有20篇,这些作品是不同时期所作,它们之间无密切的关系,就是诗人诗意大发即兴创作,每首饮酒诗都具有个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喝酒既是诗人的日常生活,又是诗人的兴趣爱好,喝酒能够减少诗人苦闷的心情。陶渊明向往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创造饮酒诗彰显了诗人的向往与追求。在饮酒作品里面,还流露出了诗人喜好喝酒,喜好酒后发感,同时抒发了陶渊明对社会和自己的思索,他的高洁洒脱品质接着酒而彰显出来。本文要用以下几个方面对陶渊明的饮酒诗进行探究,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人格品质。

一、描绘陶渊明隐居后的田园生活

饮酒诗细致入微的描绘了质朴、美丽的田园景色,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的世俗世界的不满与对质朴的田园乡村的赞美。陶渊明的饮酒诗将纯洁质朴的归隐生活同尔虞我诈的仕途生活进行对比,其内容让人津津乐道。陶渊明离开官场时,内心始终不得宁静,一直到他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心里才得以平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篇饮酒诗是为我们现代人熟知的一首,这个作品是陶渊明辞官(彭泽令)归隐以后创作的。陶渊明远离了官场的喧嚣生活,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达到了心旷神怡的境界[2]。陶渊明用朴实无华的诗句把自身的感情和兴致非常自然地释放而出,而且诗句也富有意蕴、耐人寻味。诗人在饮酒诗中经常反映出归隐生活的喜悦和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之后他一直归隐田园生活,拒绝了再度返回官场做官的机会。“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和“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两句都表达了他决心归隐的坚定思想。诗人大彻大悟,将平常的田园生活折射的情感共鸣描绘在诗句里,令人对其田园生活由衷崇敬。

二、彰显陶渊明高洁正直的品质

诗人喝酒的目的是远离尘世,在喝酒的归生活中洋溢着其不被浑浊世俗沾染的高洁品质和洒脱精神。诗人隐居以后,虽然他进行了辛苦的劳作,经历了自给自足的艰苦,但是他在当时昏暗世俗世界能够保持崇高的思想,在饮酒诗篇中彰显了诗人高洁正直的品质。“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此句诗表达出那时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但是陶渊明不一样,高洁正直的品质让他厌烦了上层社会的勾心斗角、黑白不分的情况。从这几句诗所反映的诗人的品质看来,我们既了解陶渊明的淳朴热情,又可以凭借他对老人的坚定话语,抒发了陶渊明淡泊明志、回归自然的信念,彰显了他开阔的心胸。此高洁正直的精神品质,是诗人超凡洒脱的表现,给后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表达陶渊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诗人的归隐是由于他本身看透了人世间的黑暗腐朽而自己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高洁正直品质不被污染的归宿。可是就从陶渊明的所有诗篇来看,他在归隐田园的生活中内心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还是超过怡然自得的喜悦。陶渊明把自己的豪情壮志压制在内心,因此总是记者现实,在诗篇中时时反映出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与悲伤。“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这几句诗看似在称赞孤独飞翔的的鸟,更深层次上是借此表现出历经沧桑、波折却归隐田园的自己。诗句既表达了诗人的远离世俗,找到自己的归处,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陶渊明本身并不是乐意归隐田园的,他的志向永远压在心底,他一直关注着外界社会,但是他的诗字里行间反映着对浑浊显示的厌倦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内心。陶渊明喝酒作诗,就是在安慰自己,用词掩盖自己的悲愤之情。诗人想方设法陶醉在田园生活之中,借酒消愁,可是却不可以让他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中摆脱出来。他的远大理想不能达到,归隐田园还不受其他人理解,这使他极度悲愤,通过饮酒诗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四、反映浑浊的现实社会

在东晋时期,社会动荡,儒学影响力减弱,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思想被束缚,而这些人都想挣脱这种束缚,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3]。陶渊明处于这个时期,不仅对昏暗社会现状无可奈何,而且不想被世俗所污染,最终离开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下定决心归隐田园,饮酒作诗以乐其志。可诗人心系国家存亡和百姓劳苦,他看见官场黑暗、社会动乱时候,内心非常气愤;他看见百姓受苦时候,心里特别伤心。然而这种情况他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他通过喝酒写诗表达对黑暗腐朽社会的极度愤慨。“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这句饮酒诗陶渊明没有直接讽刺虚伪黑暗的社会氛围,却凭借伯夷、叔齐的故事表达他对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世俗的强烈不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渊明著作饮酒诗20首,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心情,用这些诗作间接地抒发出来。诗人以超凡脱俗的视角揭示了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同时将内心的悲伤和苦闷反映出来。陶渊明的饮酒诗隐含着诗人高洁正直的高大品格,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后人在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时,一定要品味其意境,明白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饮酒陶渊明 篇4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huán)。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译文

我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屋子,但却没有听到世俗交往的纷扰。

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思想远离尘世,心所在的地方也就变得安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无意之中看见了南山。

傍晚山气朦胧,夕阳西落,鸟儿相伴飞回山林。

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

饮酒陶渊明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3、听音频范读。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六、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饮酒陶渊明拼音 篇6

yǐn jǐu qí wǔ

饮酒其五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jié lú zài rén jìng,ér wú chē mǎ xuān。

结 庐 在 人 境 ,而 无 车 马 喧。

wèn jūn hé néng ěr?xīn yuǎn dì zì piān。

问 君 何 能 尔? 心 远 地 自 偏。

cǎi jú dōng lí xià,yōu rǎn jiàn nán shān。

采 菊 东 篱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shān qì rì xī jiā,fēi niǎo xiāng yǔ huán。

山 气 日 夕 佳, 飞 鸟 相 与 还。

cǐ zhōng yǒu zhēn yì,yù biàn yǐ wàng yán。

此 中 有 真 意, 欲 辨 已 忘 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酒其五陶渊明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诗的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饮酒陶渊明原文翻译 篇7

陶渊明《饮酒》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字词注释

结庐 :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非常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佳句。因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陶渊明饮酒其一译文 篇8

一、原文

《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二、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三、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

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

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

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

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饮酒陶渊明阅读题 篇9

阅读陶渊明《饮酒》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填空

陶渊明,又名______,生活在____朝代。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_________,抒发他热爱田园风光、安贫乐道、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清高自赏与消极遁世的因素。

(2)你能体会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吗?

(3)如果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解析:

(1)潜 东晋末期 农村生活。

(2)表现了诗人摆脱世俗干扰,归隐后悠闲欢快的心情。

陶渊明饮酒趣事多 篇10

有时渊明去别人那里喝酒,正赶上酒刚酿熟,还没来得及过滤,渊明就“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宋书·隐逸传》),这就是渊明“葛巾漉酒”的故事。

南宋朱熹在《奉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中,写到庐山当时有一块大石,据说是陶渊明当年喝醉了在上面酣睡过,他说:

每寻高士传,独叹渊明贤。

及此逢醉石,谓言公所眠。

看来开发这种虚无缥缈的旅游景点的做法,并不是今人的专利。不过渊明醉则卧石,倒让人联想起《红楼梦》中的“史湘云醉卧芍药茵”来了,不知雪芹写这个豪放不羁的湘云时,是否融入一些陶渊明的影子。(据俞平伯分析,黛玉葬花化自唐伯虎事。若然,则湘云醉卧则亦可能化自渊明故事了)

总之渊明好酒,举世皆知。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说:“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征君。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欧阳修《偶书》中说:“吾见陶靖节,爱酒又爱闲。”但是渊明喝的是什么酒,是怎么个喝法呢?

渊明家贫,有时至于断酒,更不可能每饮必是美酒。在这一点上,到是苏轼于贬谪之中得了渊明神韵,人称苏轼“饮酒但饮湿”,至于酒之好坏,则在所不计了。

另外,喝酒的人往往爱热闹,不爱一个人喝寡酒。如白居易喝酒,便如宋代张耒所述:必有“丝竹钟妓之奉”(乐队歌女在旁边伺候着),“洛阳山水图物甲天下”(置身美景之中),“其所与游,如裴度、刘禹锡之徒,皆一时名士也”(社会名流相伴)。其实不只白乐天如此,苏轼在《书渊明诗》中写道:

孔文举(按,孔融)云:“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事矣。”此语甚得酒中趣。及见渊明云:“偶有佳酒,无夕不倾,顾影独尽,悠然复醉。”便觉文举多事矣。

读东坡所引渊明这几句(见《饮酒二十首并序》),再加上前面李白抄渊明的“挥杯劝孤影”,仿佛渊明是个十分享受独酌的酒客。实则渊明是真得酒中之趣者:聚饮亦欢,独酌亦欢,无酒亦欢。正如《晋书·隐逸传》所说:“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宋咸熙《耐冷谭》则认为古人饮酒中,亦渊明品格最高:

饮酒陶渊明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饮酒》组诗是陶渊明诗歌的代表作,而今天我所教学的这一首《饮酒》又是20首《饮酒》诗中的佼佼之作。这首《饮酒》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词九首》之第一首。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人对话”,就是在自然中感悟人生。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陶渊明忘怀得失、亲近自然、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陶渊明这个诗人比较特别,他写诗一般不激动,似乎没什么激情。这首诗也不例外,语言朴素,貌似平淡,其实意味深长、意在言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又因为这是九首诗词中的第一首,教学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为后面的教学铺平道路。因此,我计划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这首诗。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陈述出字、号等重要信息;识记、积累“庐、尔”等文言词语;正确地翻译诗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反复吟读,直至成诵,增强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

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过程;思维活动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渗透传授翻译诗歌的方法、抓诗眼解古诗的方法;运用质疑、讨论、解疑的方法组织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质疑精神、爱诗情趣;正确理解陶渊明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批判地继承,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

译诗歌、解诗旨。翻译是理解的基础,把握关键字词又是翻译的基础。

四、说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感悟诗歌意境。陶诗大多貌似平淡,其实意味深长、意在言外。如不细究,往往失之肤浅。又因为它是诗歌,其中妙处难以尽言,只有反复读、展开想象以领会之。

五、说教法:

主要采用“鼓励质疑、问题引路、合作解疑、启发诱导”的教法。以分组探究的方式使所有学生都获得锻炼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利用巡视机会,进行个别辅导,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点;设计诵诗、译诗、辩论和对对联四项活动,引入竞赛、对抗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六、说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熟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讲“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的方式导入,目的一是激发兴趣,为展开教学创设良好氛围。目的二是揭示写作背景,为理解这首诗打基础。

(二)、简介作者

像陶渊明这样的文化名人,学生必须有所了解。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做的是梳理出重要信息,让学生目标明确地去把握。

(三)、初读体会

熟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因此我采取了范读、齐读、自由读等

多种形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朗读指导。

(四)、合作译诗

在此环节我先让学生质疑问难,考虑到师生之间比较陌生,可能有许多学生不敢质疑、不愿质疑,于是加上了教师质疑的环节,以求身先士卒地为学生作出榜样,借以培养质疑精神,同时也使诗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字词得以重视。

至于学生译诗之所以采取合作的形式,不是因为这首诗很难,而是因为我想让学生获得更多说话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取长补短。

(五)、思考、探究、总结

“心远地自偏”一句是这首诗的诗眼,理解了“心远”,也就懂得了这首诗歌的“真意”。因此,我设计了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的提问,渗透传授抓诗眼解古诗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活动:辩论会

语文课堂要给学生一个方向、一双翅膀和一片天空,要培养人文精神,思辨精神,提出陶渊明该不该弃官归隐?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就是为了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七)、语言训练活动:缅怀先哲对对联

没有语言训练的语文课堂是有缺憾的。对对联是古老文化传统,也是久经考验的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极佳方式。学古诗、对对联顺理成章。设计此活动,一可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二可以怡情。

(八)、唱诗活动、背诵、品意境。

通过唱、背诵激发兴趣,培养爱诗情趣,既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也是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

布置小作文:归去?留下?则既是培养思辨精神、人文精神,又是为了架通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提高写作能力。

上一篇:税务绩效回顾下一篇:野鸡坨卫生院创建健康医院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