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少年游》介绍

2024-07-24

晏殊《少年游》介绍(共3篇)

晏殊《少年游》介绍 篇1

(1)“重阳过后”三句为景语,写重阳过后自然景物的变化。西风凄紧,庭叶飘零,渲染出清秋萧索的气氛。紧接“朱阑”三句,作者凄清的背景下,反出一艳笔:这秋日的清晨,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红色花)枝梢簇集一处,淡雅美丽。这里用对比、反衬手法,益见出清秋开放的芙蓉之可贵。

(2)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而芙蓉花却独自开得分外艳丽。这不畏严霜的木芙蓉象征着爱情的坚贞、高洁,因此词人要特地把它留赠给自己的意中人。词人要把这凌霜耐冷、独傲秋庭的花儿送给意中人,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赏。

(3)本词吟咏的对象是木芙蓉。妖艳明媚,淡雅美丽;虽身处寒秋,却凌霜耐冷、独傲秋庭。

(4)本词先写重阳过后典型的秋景:西风凄紧,庭叶飘零,渲染出清秋萧索的气氛;然后具体刻画木芙蓉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最后表达对木芙蓉的爱惜,要把她留给意中人。

晏殊《少年游》介绍 篇2

要和十几个原本不熟悉的少年共度六天, 看着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一起写作、一起游览古迹、一起参加采访……我不免心生不安。我不善交际, 也并不活泼, 想着未知的六天, 心里剩下的便只有不知所措了。

我慢悠悠地走到带队老师的房门前。一走近, 只听到笑语喧哗, 我有点发愣, 随即感到一阵莫名的轻松, 肩上的背包也没那么沉重了。

走进房内, 少年们正坐在床沿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呢。我一来, 女孩子们便推笑着让开一隅, 我就在她们中间坐下了。我小心地打量着周遭的“营友”们, 大家倒也颇友善。在带队老师的鼓励下, 我们便一个个介绍起自己:名字、年龄……个个脸上都满溢着微笑, 眼中蕴含着聪慧。大多数人我之前从未见过, 但竟也觉得亲切起来。

介绍毕, 大家又围成一圈, 只管说着话。说着说着, 便又笑起来了……

欣喜相逢, 心中的不安早已灭去大半。

在活动中交朋友比想象中容易得多。我们本已大致了解了彼此, 活动中, 又碰撞出无数精彩的火花———肩并肩坐在讲堂里, 倾听、记录、提问, 每个人都安安静静的, 认真吸收着一字一句;头挨头挤在书桌前, 讨论并回味着活动的点滴, 继而各自伏案写作;手拉手行走在故居、名校、古迹中, 盛夏的阳光洒在我们肩头, 地上便浮现三五相依的黑色剪影……

聆听专家

夏令营第二天便有一场老学者互动讲座。

当我国著名的舰船专家———严宝兴老先生和他的夫人步入讲堂时, 我们不约而同地转头看去, 心怀好奇, 亦有崇敬。定睛看时, 是极温蔼的两张面孔。

他们安静地坐下。这位架着老式眼镜的老人与我们对视着, 温和的双目投射出独特的光芒———那是岁月洗刷后睿智者的双眸。随后他便开口, 目光炯炯———

这位八旬老人, 曾用他的双眼看到了什么?而我们, 又能从他的双目中读出什么?

我们坐在讲堂内, 细细听着台上的老人娓娓道来———他的求学之旅, 他的职业道路, 他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慨;他如何曲折求学, 如何帮助中国海军从零起步, 如何推动我国的舰船事业蓬勃发展……每个人都专注地记录, 内心也感慨良多。

互动环节, 大家踊跃提问, 争着举手, 我们都想了解更多。

当严老赠予我们“奋斗、探求;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的警句时, 每个人的心中都若有所思。

走进名校

东南大学敞开怀抱迎接我们。树树梧桐挺拔高大, 金色的阳光被层叠的枝叶揉碎, 洒在我们肩上。步入这所名校, 只觉得一种温暖感扑面而来。古旧的建筑、苍翠的松柏见证着这所学府的成长, 见证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

我们三五成群, 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校园内, 手挽着手, 眼中满是好奇, 这里瞧瞧, 那里看看, 像小鸟一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眼中闪动着兴奋与求知的渴望……

我们的足迹, 也印在了南师大的校园内。展现在眼前的趣味物理实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让我们看到了深邃而又充满魅力的物理世界……

走进名校, 我们在知识的海洋边拾取片片贝壳, 那些七彩的、闪光的贝壳让我们喜爱、沉醉, 也让我们抬眼、眺望, 对不远处蔚蓝、神秘、广博的海洋充满憧憬。

故居览胜

甘熙故居, 一处在四面喧嚣中静静怀着多少往事、多少记忆的存在, 它敞着一扇古朴的门, 迎接我们匆匆踏入。跨过门槛, 正厅内老红木镶嵌大理石的雕花座椅有着淡淡的古旧之气。堂上两盏白底描花的灯系着朱红的流苏, 两盆万年青, 三尊神像, 数枝白梅, 它们是否见证过曾经的庞大家族数代同堂?我们静静地沿着红色的隔离带, 穿过大厅, 身后, 两根柱子对着一屋寂静, 上书“孝义传家政, 诗书裕后昆”……

跨过一道道门槛, 甘家的房舍在几点修竹中只是沉静。沿着长廊, 我看到几丛鲜嫩的草木掩映着花格窗, 室内黑暗, 唯一盏花灯闪着一簇橘色的火光, 其余看不明晰。花格窗一扇又一扇, 而我们匆匆经过它们, 呼吸间似乎感到一种幽幽的古老气息……又穿过几道木门, 门旁青石板地上, 破旧的几口水缸已是斑驳的蓝绿灰白, 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思。

那儿还有京昆戏曲展示厅。艳丽的刺绣戏服华美而精致, 一件件展开着, 悬在玻璃展示柜内, 这种古老的艺术, 让我们的心也沉静下来。一间幽暗的房内, 纱帘被拉上, 一个瘦瘦的老人静静地在宣纸上描着脸谱, 再仔仔细细地把每一幅画稿钉在墙上。他用细软的毛笔描画着, 一笔, 又一笔, 时间也仿佛停滞下来。同行的少年指着画好奇地问, 老人便欢欢喜喜地谈起来……

穿过书斋, 走过长廊, 绕过古井, 我们游遍了这座大宅。岁月的种种积淀, 让我们心醉不已……

金陵夜色

夜, 浮现于这座古城。

满目的华灯, 浮现于一片安宁的墨蓝。

乘着电梯直上72层。这座矗立于南京城中央的紫峰大厦, 被满城的霓虹灯火包围。

这是紫峰大厦的观景层, 透过四围透明的落地玻璃, 我看到了鲜橘、灿金、艳红的灯火, 一点、一点, 互相连结。交错纵横的道路上, 明黄的车灯连成无数条光带, 大厦楼宇被霓虹一层层点亮。

这是夜的黑暗帷幕上无数的灿烂。

南京城在黑夜中反而大放异彩。

我们绕着圆形的落地玻璃窗行走。透过冷冷的玻璃窗俯瞰, 我似乎感觉到了南京的心跳, 于是, 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城市。

联欢惜别

时间, 就在欢笑与汗水中流转。

相会不到一周, 我们早已亲密无间, 连带队老师也总说我们是“一家人”了。而这短暂的六天过去, 我们就又要各奔东西。

我们从最初的陌生与不安, 到最后的难分难舍, 只在这六天。

最后的一场联欢会, 也宣告了这次活动的结束。联欢会上, 每个同学都抛弃了自己的胆怯与羞涩, 或引吭高歌, 或编排话剧……每个人都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就连一向只坐在观众席上的我也大胆地参与了进来。

各自表演后, 又是一起跳舞、欢歌……

而最后, 编辑老师也唱了一曲《再见》, 我们突然意识到离别是如此之近, 大家都默默相视, 只是,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我还记得, 有好几个声音说着“我舍不得……”;

我还记得, 六天里的一声声话语与嬉笑;

还记得, 一起看过的夜景;

还记得, 一起做过的游戏;

还记得, 所有的点点滴滴……

徐晋如“少年游” 篇3

诗歌令人心灵不死

诗歌令人精神高贵、心灵不死。徐晋如极重传统的诗教,著有古诗集。他的诗作,绝大部分收在他的《胡马集》里,还有《红桑照海词》行世。如今的他,是当代公认的旧体诗词(他更愿意将之称为国诗)名家。他的诗词,以深厚的学养、犀利的思想以及充沛的感情作为基础,时人读之,有如晚清人读龚自珍诗,“若受电然”。

初中时代的徐晋如就已开始写旧体诗词,并且沉醉其中。读书和写诗,成了他中学时代的必修课,他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比花在正常学业上的少。但是当时的写作,只重情感的抒发,并未意识到诗词格律这一回事。少年徐晋如第一次感觉到格律的存在,是在读“摸鱼儿”这一词牌的作品时,他发现同一词牌的词,不仅在字数上相同,甚至在诸多字位上的音调,都有着相同的地方。这时他意识到,同一词牌不仅要字数相同,还有着另一种重要的规则,那就是格律。诗同样也是这样。恰好当时的盐城有一个湖海艺文社,里面聚集了很多诗词爱好者,于是徐晋如就通过向里面的长辈学习,掌握并精通了旧体诗词的格律。

孤独的心灵

徐晋如出身于一个双职工家庭,是家中的独生子。他的家境还算宽裕,从小就不用为金钱而发愁。但徐晋如的家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他的父亲是他祖父的养子,并不是亲生的。其祖父所在的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这个家族对徐晋如家并没有什么异样。

但是变故出现在徐晋如念高中的时候。那时徐母突然被验出患有晚期癌症,医学对此也已经无力回天。正当徐晋如家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之下时,又一个打击降临到这个家庭:这个与他们不同血统的家族的人,认为徐母的疾病会传染给他们,开始对徐晋如家进行强力的排斥,甚至带有恶毒的攻击、谩骂,与之前的态度相比,是180度的大转弯。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徐母的逝世,才得以告终。

这个事件使年纪小小的徐晋如看清了这个家族的伪善、人情的淡漠,从而使他开始思考更多形而上的问题。或者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心灵开始变得孤独。他开始看《鲁迅全集》,看郁达夫的作品。冲击他心灵的,不仅是这些优秀前人的高贵,更有他们在黑暗中那股悲悯与抗争的强力。

清华大学中文系“为他而设”

徐晋如早慧,中学时代的他在各学科上的成绩都很优异。初中毕业后,以外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盐城市第一中学,这是江苏省有名的一所重点中学。徐晋如自小喜欢文科,对于理科有一种无形的抗拒感,尽管他的理科成绩相当出色。但是在高考分科的时候,他选择了理科,动因在于他的家庭:徐父认为,之前数十年的历史经验无不在昭示,习文科的风险系数要比习理科的高出许多,为了安全起见,他一直都建议徐晋如报考理科。徐母也持同样的观点。但是徐晋如笃定了要报考文科的决心,一直未曾动摇过,中间之所以出现转变,还因为这么一件事情。

在决定文理科选择的那一天,徐晋如决定回家和父母摊牌,表达自己一定要报考文科的强烈意愿。但是当他到达家中的时候,家里空无一人,这时候邻人告诉他,他的母亲因病入院了。徐晋如旋即赶往医院,这时父亲拿着母亲的医疗化验单给他,他才知道母亲患上了癌症,而且还是晚期,将不久于人世。心情极端沉重的徐晋如,不忍拂逆双亲的意愿,毅然选择了报考理科。

高考前夕,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当时的徐晋如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报考清华大学。既然不能选择文科,他还希望自己能像所倾慕的鲁迅先生那样,学医以用世。那时他的目标院校是北京的协和医科大学。但是有一天他在翻阅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的时候,发现清华大学新成立了中文系,并开始在江苏省招人,名额只有两个,更绝妙的是,还限定为理工类的考生。

徐晋如看后,心内又涌起了要考读文科专业的愿望。于是,他马上赶到办公室,向老师说要改志愿。老师们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反应就是:“清华大学有中文系吗?”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初期清华大学被强划为理工类大学,自那时起就一直没有中文系。徐晋如告诉他们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们在确认情况之后,立即同意了他的要求,并说:“这个专业就是为你度身订做的!”

在那一年,徐晋如过得并不顺利,母亲在高考前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而在高考时又受到一些外界的干扰,考试的发挥并不正常,比理想中的成绩低了好几十分。但他还是如愿以偿,成为建国后江苏省两个最早进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的人之一。

徐晋如 字康侯,号胡马,江苏盐城人。诗人、学者、思想家。本科期间先后就读于清华与北大,为1952年以来惟一兼读两校者。后跳过硕士阶段直接攻读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著有诗集《胡马集》、词集《红桑照海词》、政治哲学论文集《人苏世》……

上一篇:村居法律服务下一篇:青春雷锋影评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