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晏殊朗诵

2024-08-05

《蝶恋花》晏殊朗诵(通用9篇)

《蝶恋花》晏殊朗诵 篇1

乐景写哀作为一种写作技巧缘于《诗经》, 作为一种理论则来源于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的一段话:“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他通过对《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著名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内容的绝妙分析, 道出了这一特殊的审美情感。人们用特定的“哀景”来寄托自己的悲哀情感, 用特定的“乐景”来寄托自己的欢愉心情。通过哀景与乐情、乐景与哀情的对比, 确实能使诗意更加浓郁, 也的确创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意境。

从辩证角度看, 以乐衬哀确能收到奇效, 但“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真是“乐景写哀”吗?

在古典诗词里, 运用“乐景写哀”的艺术作品确实动人心魄。

比如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位薄命的君王把自己那份痛苦而复杂的亡国之痛寓于“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这些美景之中。可沦为亡国奴的他此时面对眼前的无限美景时, 内心溢满的只能是浓郁沉重、长流不尽的哀愁。整首词正是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 把哀惋凄楚的亡国之思极为真挚地抒发出来。

再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句句写景, 句句含情, 绿草、芳树、山泉、鸟语, 虽都是一些宜人之景, 但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心境服务的, 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因情写景, 以乐景衬哀情, 景色越美, 越显感情之悲。

还有李白的《行路难》, 开篇“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值万钱。”写的是一个盛大宴会中欢乐祥和的气氛, 然而面对这些, 诗人的态度却是:“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沉重、激愤和苦闷。在盛大、欢乐、祥和的反衬下, 李白内心的苦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崔颢的《黄鹤楼》第三联写到:“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此句写的是登楼眺望所见春天之美景, 然而这样的美景却更增添了诗人的怀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些都是“乐景写哀”的经典范例。但是我们不难发现, 在这些作品中, 景物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的指向性是相同的。在一首完整的诗词中, 景物所传递的感情倾向应具有同一性, 情感底蕴也应是一致的, 不应该出现情感色调相反的场面, 这是诗词创作习惯性的用法。

我们看到, 晏殊的《蝶恋花》在一开始便勾勒出一幅疏朗的深秋晓雾图。“槛菊愁烟兰泣露”, 一个“菊”字和一个“兰”字, 早已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几分秋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秋”本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特殊情结, 它意味着感伤、忧郁和悲凉。此外, 菊与兰皆以其耐寒清丽的气质而获“花中君子”的美称, 这样菊和兰这两个意象就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幽凄的基调。

于是, 在这样一个烟雾缥缈的秋日黎明, 敏感多情的人儿怎不会感到雾锁浓愁, 愁烟锁人呢?带着万般情愁游目花丛, 竟发现高洁的兰菊也是眉头紧锁, 香泪偷洒。晏殊运用拟人的艺术手法, 为读者营造出了一幅凄婉迷离的艺术世界。主人公虽未出场, 其哀愁之情已跃然纸上。

在这种凄婉的艺术氛围中, 我们再来审视“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如果将它们认定为清新的乐景, 虽说是以乐衬哀, 但这种强烈的反差反倒破坏了传统的审美习惯, 打破了内在和谐的韵味, 显得不伦不类。况且这一句并非单独存在, 而是整幅诗歌画面的一部分, 作为上阙中的系列意象之一, 哀乐相杂更是打破了画面内蕴的连贯性, 损伤了整幅画面的和谐性, 也令读者在欣赏时无所适从。

其次, 古典诗词的意象具有承袭性。我们经常看到, 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甚至为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袭用。比如杨柳表离别, 红豆寄相思, 菊花示高洁, 梧桐表伤感, 阳关示别离, 子规象征悲伤, 白云象征孤高, 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 蛟龙鸾凤象征君子, 飘风云霓象征小人等等。

“燕子双飞”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意象。燕子是候鸟, 随季节变化而迁徙, 因为喜欢成双成对, 因此自然界中的燕子几乎成了古代文人寄托情感及倾吐感慨的一个重要音符。或惜春伤秋, 或渲染离愁, 或寄托相思, 或感伤时事。比如,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迟归的燕子表达春光易逝的伤春之愁;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表达了夫妇离别、独守空房的忧伤意境;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含蓄手法, 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由此可见, “燕子双飞”与感伤情绪是相依相伴的。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清晨, 罗幕荡漾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微寒, 而梁间的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里, 与其说是描写双飞燕的感觉, 不如说是抒写了帘幕中人的感受, 而且不但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 心理上也荡漾着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引起的清冷之意。

月亮更是极为经典的意象了。诗人借助它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 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 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 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 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李白的“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将它当作知己;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则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沉眷恋;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浓浓祝福。更多的时候, 明月的意象寄寓离别思念, 则是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的传统。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借助它来表达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却因它触目伤怀;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开头营造了一种悲戚伤感的氛围, 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将这种氛围烘托到极致, 当然这也离不开月亮;李清照在《一剪梅》中的一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顿时就将一种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渗透了出来, 一切尽在月光中。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清辉从晓到晚的转移, 含蓄地点出了主人公面对明月而“今夜无眠”的情景。明月本是无知物, 它不了解离恨之苦, 而只顾光照“朱户”, 原本自然;既然如此, 似乎不应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恨。此句虽埋怨得无理, 但却让我们从中体味出主人公通宵未眠的相思愁苦。而这弯月亮也因为主人公的相思而染上了凄愁之色。

词的下阕, 主人公无言的愁绪诗意地延续着。“昨夜西风凋碧树”, 每当玉露凋伤、金风乍起之时, 草木的摇落是一种极易引起人们关注的自然景象。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 一个“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长林叶落, 四野风飘, 如此凄冷的景象, 更增添主人公孤枕难眠的离愁别恨。“独上高楼, 望断天涯路。”不是“独自莫凭栏”吗?可是孤枕难眠、满腔情感无处诉说的人儿又怎会不凭栏呢?在遥望无尽的天涯路上, 有多少主人公无处诉说的相思愁。

高楼远眺, 不见所思, 因而想到音书寄远, 可是“欲寄彩笺无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想把我的思念带给你, 发现竟无尺素, 而无法寄出我的思念只能引起我的无限悲伤。把我的思念托给那明月吧, 让它千里寄相思, 可明月竟丝毫不懂得离愁。把思念托给那西风吧, 看看它能否替我传送, 可山长水阔, 它能载得动吗?断人愁肠的离恨啊!你注定只能遗落在天涯路上了。词中最后一句, 将主人公音书远寄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 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词也就在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晏殊《蝶恋花》的教学设计与感悟 篇2

所幸,青春是诗的年华。高中阶段的学生,敏感,自尊,看重自我感受,于稚气与成熟间摇摆,正试着探索人类那多样而又深邃的情感世界。这样的触角应在语文、在诗歌学习中得到引导、舒展,以获得雅正审美与澄澈情感。学生在此之前学过一些词,也学过晏殊的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对词这种文学形式、对晏殊不算陌生,但对《蝶恋花》这样婉约风格、相思情感的作品接触不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贴近诗歌语言、品读咂摸,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鼓励分享交流。

【教材解读】

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高峰形态之一二,所选的唐诗、宋词皆为名家名篇。第三个板块“词别是一家”所选的四位词家基本可以代表婉约词整体的文学成就,四首婉约词代表作也折射了宋代文学之巅峰形态。

晏殊的这曲《蝶恋花》,编排在李煜《虞美人》之后、柳永《雨霖铃》之前,代表了北宋初期词坛的风貌,晏殊词在词的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晏殊人称“太平宰相”,一生仕途顺遂,故而词作多表现诗酒生活与悠闲情致,但多愁善感、细腻多思的秉性又使他区别于“为赋新词强说愁”之辈。对自然、人生的诸多体察感悟使得其词作有一种理性的沉思,哀而不伤,雍容和缓;典雅清新的语言又使其词作一扫花间词绮靡香艳之风,呈现士大夫词矜贵雅正的格调品味。而《蝶恋花》正表现了晏殊词的典型风格。

【教学目标】

1.合作探究,交流解读古典诗歌常用意象;

2.分析诗歌艺术手法,感悟诗歌意境情感;

3.探讨王国维之三境界说,拓展认知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解读古典诗歌常用意象,感悟意境。

难点:探讨王国维之三境界说,拓展延伸。

【教学方法】

阅读法,于吟诵之中感受诗词之美好;

对话法,于探讨之中分析诗词之情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穿花蛱蝶深深见”、“留连戏蝶时时舞”,蝶对花的执着眷念,是文人墨客永恒的话题。这份情感密码也被情思细腻的诗人破译,梁简文帝就有 “翻阶蛱蝶恋花情”之句,为晏殊所欣赏,遂取其句中“蝶恋花”三字以为其名,将原唐教坊曲名《鹊踏枝》易名为《蝶恋花》。《词律探源》中说:“自北宋晏殊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1]蝶恋花,只这三字,便充满了缠绵相思之意,让人怦然心动,魂牵梦绕。下面我们来赏析晏殊的《蝶恋花》,去揣摩其情,破译当中的情感密码。

二、于有疑处释疑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是男性还是女性?

明确:本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思念远人的闺中思妇。“愁烟”“泣露”这样凄清哀怨的描写更符合敏感柔弱的女性心理,“槛菊”“罗幕”“朱户”这样幽闭细腻的观察符合居家女性的视角,“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种闺阁局限性更符合怀念远人的思妇身份。

有学生会惯性使然,直接将词作者与抒情主人公身份等同起来。而其实,甫一风行,词即为艳科,词人写词是为了供歌伎演唱,而歌伎一般为女性,所以即便是男词人,作词时也往往摹拟女性口吻,这就是古典文学创作上“男子作闺音”现象。[2]在赏析时,要注意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不能轻易把词作抒情主人公和词人本身划上等号。具体到这首《蝶恋花》,晏殊只是以他动人的笔触泛写了人之常情,而非实写自己的恋情。词作抒情主人公是“居者”,应是一位闺中思妇;所思念的远人是“行者”,应是她的夫婿。这类词作中,一般规律是“居者”为女性,“行者”为男性,用以判断角色身份,通常行之有效。

2、“菊愁烟、兰泣露”,这合情理吗?

明确:菊与兰以清丽淡雅的气质而有“花中君子”之誉,常被用来象征高雅脱俗的君子品格,是古典诗歌常用意象。如《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之句,陶渊《饮酒》中有“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皆以香草象征品格。

但此词中,“菊”“兰”意象所指稍有不同,“愁烟”与“泣露”对菊与兰作了限定性修饰:“烟”“露”均为冷色调物象,给人愁云惨淡、风露清愁的悲戚之感,又表明了清秋时节;“愁”“泣”这两个动词将菊与兰做了拟人化处理,草木本无情,词人却赋予其主观情感,似乎菊与兰也被抒情主人公眉间心上的相思愁苦所感染。这便是杜甫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菊的哀愁、兰的悲泣便是抒情主人公清雅幽怨的相思情。

三、于可疑处存疑

1、“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干卿何事?

明确:从菊兰到罗幕燕子,思妇含情的视角由俯转仰。这两句看似纯客观写景,其实表情非常含蓄。孤独者总是对时光流转、物候变化格外敏感,“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令》)、“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无外乎此。秋寒袭人,冷冷清清,一如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落寞寒凉,似乎连梁间燕子也受不住这寒意,要舍她而去;无情离去便罢了,这情意缱绻的燕子却还要比翼双飞!这样的乐景无疑反衬了人的哀情,强化了抒情主人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看似不关己事的客观物象,实则处处关情。

燕子意象在晏殊词很常见,一类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非常典型地借季节性明显的燕子表现时节更替,光阴流转。再一类如“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采桑子》)、“双燕归飞绕画堂”(《燕归梁》),则以燕的“双飞”比喻有情人的相依相伴,用在相思离别词中,“双飞”意象的强调更反衬了人的形单影只。有这份闲情看“三月香巢初垒成”,有这份细腻捕捉燕子的灵动清新,有这份情思从中寄寓对人与自然的眷念,晏殊对燕子意象的钟爱,折射出词人清新淡雅的生活情趣,展现出一颗多情善感的心,隐约呈现一派雍容闲雅的富贵气象。

2、“明月不谙离别,斜光到晓穿朱户”,都是月亮惹的祸吗?

明确:以明月意象写离情别绪,在古典诗词创作中源远流长,不胜枚举。如曹植《七哀》中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诗人们对明月相思的关系处理愈发娴熟,曹诗中的月光还只是抒发离情的自然背景,张九龄诗中明月已成寄托相思的媒介,而到了张若虚诗中,明月与人的情思产生了互动关系,已成了离人知音。

这首《蝶恋花》中明月相思的关系也是别具一格。抒情主人公从眼前回溯昨夜,道出明月从她入寝到天色拂晓一夜朗照的实情,直接点出了主人公因相思辗转,对月一夜无眠的情景。“不谙”一词,道出了对无情的明月不解相思的埋怨,而明月本就是无知的自然物象,光穿朱户、不解离恨原就自然不过,然而女主人公却偏偏要怨它。这种埋怨仿佛无理取闹,但词人实则以物的无情反衬了人的痴情,看似无理实则深情,强化了离别愁苦。

四、于无疑时设疑

1、“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王国维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定为成大事业的第一境界,出于何种考虑?

明确:先回到词作,主人公满腹离愁,辗转反侧,此情无计可消除,便“独上高楼”,登高怀远以排遣。如果说上片的人、景、情还拘囿在一般闺怨词的狭小空间内,下片便别开生面地宕开一笔,展现出一片辽远阔大的境界。“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里固然有凭栏望远却无所依傍,极目远眺而不见所思的怅惘,但这寥廓的境界无疑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释放,使人能从庭院深深的幽闭中转移到山长水阔的苍茫中,从而在意境与心境上都得以暂时解脱。因此,这几句虽然依然延续了离情别绪的情感线索,但基调却不过分纤弱颓靡;语言也浑然去雕饰,成为全诗金句,也让这首词在一众闺怨词中脱颖而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我瞻望四方,却觉得周遭如此狭隘,由不得我驰骋!不正似望尽天涯路的苦苦追寻吗?王国维将其定为“三境界”的第一境,谈的是理想,是茫然后的笃定,同时也体会到“独”字的妙处。在王国维看来,这份孤独又何尝不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所必经的一个情感、心理阶段呢?

2、对比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与晏殊《蝶恋花》中的思妇形象

明确:温庭筠笔下的思妇,纤细柔弱,似蒲似柳,生存的意义似乎便是等待远人归来,有种决绝的依附感。不禁让人联想,如果这远人不归来,这思妇恐怕真当肝肠寸断,生不如死。

晏殊笔下的思妇整体是雍容和缓的,纵使痛苦却又自我矜持,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纵使远人不归,想来这思妇也是会如菊如兰一般尊严地活。这样典雅大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晏殊词的特色,也体现了士大夫的涵养格调。

【教学感悟】

不止一次有学生跟笔者交流说:我挺喜欢诗词的,可我觉得好像没什么用,考试如果不考,背下来也是浪费,有时间不如复习必背篇目,刷刷数学习题。对于学生这样的观点,笔者的回应已经由最开始咄咄逼人式的诘问,转而到现在对诗词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与推荐:好的诗词介绍给你,你念或者不念它,美好就在那里,不来也不去,不增也不减。如果恰好有一首住进你的心里,生根萌芽,那便足够了。

世俗标准看,吟诵诗歌可有什么用呢,摆脱了诗歌鉴赏那一套,它不能换来分数;甚至作文中都明确规定:文体不限,但,诗歌除外……回到生活之中,它不能换来柴米油盐,不能助你找到一个前(钱)途无量的工作。但,我们对于事物的选择,就必得基于“有用”“无用”吗?这“有用”的标准又是什么又由谁来定义呢?人不是工具,所需不只温饱,现实之外,我们总得有个地方安放心灵,以忘掉纷扰烦忧,还我们一份暂时的澄澈安宁。而诗歌,便构筑了这个桃花源,给了我们诗意的栖居。

关于诗歌该怎么教,文学爱好者可以回答,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寻找更为有效的对话方式,促成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总是想起《死亡诗社》中那个衡量诗歌好坏的荒诞坐标,基廷老师戏称之为“下水管道”。反思我们的诗歌教学,有时笔者也觉得羞惭,答题技巧那一套一出口,一经拆解、拼装、附会,再平平无奇的诗歌也能被吹成一朵花,再绝妙的文字也能被平庸成一堆乱码。我们又何尝不在充当着“管道工”的角色呢!

在晏殊《蝶恋花》的教学上,笔者希望把话语权还给阅读主体:学生;以问题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尊重他们的阅读初感受。主人公的性别、主人公的多情与无理,主人公形象气质与温庭筠笔下思妇形象的对比……事实证明,学生只要用了心,去身临其境,角色代入,便能给出入情入理的回答。没错,我们的学生缺少诗化教育,但人类的感情总有共通处,没有那一套“下水管道”在诗歌与读者之间作梗,我们便能离诗歌的美好更近,离人性的本真更近吧。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府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2/02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梦机.词律探源[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0.

[2]钟镇镇.说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词[J].名作欣赏,2002,(01).

[3]杨丽花.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词中的燕子意象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05).

[4]梅华.情景浑融,深蕴理致—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品论[J].名作欣赏,2010,(12).

晏殊《蝶恋花》赏析 篇3

一、

《蝶恋花》是北宋仁宗朝丞相晏殊的一首名词,这首词,经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把其中的句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境界”的第一境界之后,更是人尽皆知宋词中的佼佼者!词的意旨也明确得很,似乎并不需要再作解释。但我读了不少现代大多数的词学名家的解释后,总觉心有未安,非要把心中要说的话写出来不可。现在,先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词。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

在解释这首词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市)。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深获真宗的赏识而赐同进士出身。后复试,擢秘书省正字,尽阅秘阁藏书,学问益博。迁翰林学士,深为真宗所倚重,《宋史》本传载曰:“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槁(应高上木下)封上,帝重其慎密。”仁宗继位后,更加信任他,历居要职。庆历中,更晋官至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文武二职的宰相)。一年后罢相,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出任颖州、陈州、许州等地的地方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仁宗虽亲临丧事,但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

仁宗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晏殊高才硕学,识见过人,知人善任。1027年,他留守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时,鉴于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于是“大兴学校,以教诸生。”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吸引贤才,当是时,四方求学者咸集,其后显身于场屋与朝廷的,大多出于此。除范仲淹外,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历史名臣,都出自他的门下。一时间把五代以来荒废已久的教育事业很快地振兴起来,一方面为国兴学,并且另一方面也为国养才和储才。

除了在教育上有所改革外,《宋史》也提到两件事显示出他的高超识见。本传说:“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另一事是:“陜西方用兵(指西夏寇边),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足见他真是识见超群,文武全才。

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能诗善词,文章瞻丽,四六文、书法无不工。《宋史》本传说他“晚岁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现尚存世为《珠玉词》及清人所辑的《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仅存残本。

他的词风继承五代,深受冯延己的影响,工于造语,写景言情均属上乘。一般评论认为他的词作内容贫乏,这是很不公允的。因为词在当时仍以写景抒情为主调,一直到了范仲淹才开始将边愁融入词作中,但也未能蔚以成风。冯煦《蒿庵论词》说得比较平实。“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要而言之,他在宋词的地位是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上,并对欧阳修、晏几道有一定的影响。他一方面吸收了《阳春集》的清丽蕴藉,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花间集》的浓艳纤巧,足见他在取舍之间从而形成自己特定的词风,论者誉其“导宋词之先路”,诚为恰当的评论!

三、

对作者晏殊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去探究他这首词的确切意旨了。这首词的主题是写离别以及离别后的伤痛。明显地,跟他离别的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去无回,也未曾留下地址。整首词所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就在昨天黄昏到今天的清晨,并且事件的直接结果是让晏殊澈夜无眠与悲痛无已。“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给人带来的苦楚,它的光辉斜斜地照射入诗人红红的门内,直照到破晓时分。诗人晏殊失恋了,对方离他而去,他连月亮也怪罪起来了。是不是正因为他深深爱着对方,但对方却离他而去,才引发出这深深的伤痛?“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是稍后一点儿另一位词人欧阳永叔的名句。诚然,假如你在情感上没有深陷进去的话,离愁也只不过是淡淡的一种无可奈何而已!当前真实的悲痛,不正因为是无法自拔的一往情深所引致的吗?

那又干风月何事?也正因为是澈夜无眠,他见证了清晨门外栏杆旁笼罩在一片惨雾愁烟中的菊花,见证了哭泣的兰花叶尖上的泪珠(露珠),见证了横梁帷幕上双双的燕子竟因为才刚刚有点儿初凉却不辞而别。这一系列清晨的秋景居然是这般的令人神伤!但是,还不止如此而已,下面才是诗人晏殊要真切表白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门前原先是绿意盎然的一棵树,现在经秋日的西风在昨夜一吹之后,竟然开始凋谢了。树经受不起西风的轻寒,开始凋残萎谢,而人呢?他在词里真的只是说那棵树吗?不是的,他客观地说的是树而主观地说的却是人-他自己。原先跟她在一起时是快乐的、幸福的,充满着人生希望的,现在她却离他远去,对他来说,正好像秋日的`西风对一棵碧绿的树所造成的摧残一样,一下子便生意尽失!失去了她,人生还有什么乐趣?这便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失恋的人共同的实感。借树喻人,在晏殊稍早一点的五代词中李后主便用过,他在亡国之后被禁闭起来,在他的词中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注)那棵寂寞的梧桐树不就是李后主本人吗?孤孤单单地在深院里而与外界清朗的秋天隔成两个世界。在这儿,晏殊显然继承了李后主相同的手法,并且同样是登楼,同样是秋日就更明显不过了。然而他仍不完全死心,独自登上高楼眺望远处,天涯望断,盼望她会回头,盼望她会回心转意!这里用了个“独”字真是高妙,首先是响应前面双燕而形成对比,显示出当前的他是如何的形只影单,进一步更刻划出他那了无生意的形躯攀上高楼的企盼与企盼的失落而产生的内心孤寂凄苦。答案是清楚不过的,对方昨天离他而去后并没有再回头。诗人晏殊很想把内心对她的思念

和苦楚写在信上告诉她,这儿彩笺和尺素指的都是信,重复地说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想写信给她啊!我想写信给她啊!但是,她已下定决心不再理晏殊了,并没有留下地址,离开了这伤心地而远适他方。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向她剖白呢?她又会去什么地方呢?“山长水阔知何处?”-这是晏殊内心中兴起的另一个疑问。独自站在高楼上,天涯望断,然而只眺望到山河远隔,而人呢?“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她已远去,不曾留下地址,这就是他们的悲哀!事件发生在约九百多年前北宋初期,我仍可读出晏殊当时的悲痛!

蝶恋花晏殊试题答案 篇4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2.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本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笔力豪放飘逸”不恰当,这首词的表达“缠绵婉约”。B项也不恰当。)

2.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蝶恋花》的作者是晏殊吗 篇5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

1节

教学方式:

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见教材P64注⑥。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答: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答:(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答: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答:“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答:“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答: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答: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柳永蝶恋花朗诵稿 篇6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品评】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认为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在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作者介绍:

浣溪沙(晏殊) 篇7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

都说杰出的诗人是属于世界的,人们没有必要去记住他们的籍贯,但我还是记住了你晏殊的籍贯——江西临川,并不仅仅因为我是江西人,而是临川被誉为“才子之乡”。

这恐怕就是文化的魅力!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能在丹麦留下踏访的足迹,但安徒生的童话却让我们记住了丹麦与哥本哈根。也许我们许多人都还没有踏上通往布达拉宫的朝圣之旅,但拉萨却如布达拉宫的经幡无数次的在我们的心灵地图上飘展。

临川被誉为“才子之乡”,名满天下,那是当之无愧的。就让我们屈指算一算临川的几位重量级的文化名人吧!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你晏殊这位“锦衣诗人、太平宰相”,以后还诞生了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当然人们也不会对写出了《临川四梦》的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感到陌生。

生活在那样一个崇尚文学的宋朝,你晏殊无疑是幸福的!

智慧之神与诗神是那样垂青你,你七岁就被誉为神童。十五岁被举荐至朝廷与一千多士子同场参加考试,你的文才让宋真宗龙颜大悦,御笔一挥,你就拥有了“同进士出身”,成了真宗皇帝的“贴身秘书”。

生活在封建专制的极权时代,哪一个臣子不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你却一辈子在仕途上无风无雨,这也真算得上一个奇迹。

怎样解释这个奇迹?你的《浣溪沙》中自有答案——自适、超脱、彻悟!二

一定有些什么是我们不能了解也不应该了解的。

自从人类在伊甸园品尝了智慧果之后,上帝就已经将人类逐出了乐园。从那一刻起,人类就已经没有家。因而寻找失去的乐园失去的家与失去的故乡就是人的一生的宿命,“回家”与“失乐园”就成了一切文学作品的主题。伊甸园中有两棵禁树,智慧树上的金苹果已经让人成为人了,人获得了与上帝一样的思想能力后同时也获得了忧伤与痛苦。我曾经好奇地追问,人如果再采摘下了伊甸园的另一棵树——生命树的果子后,人会怎样?

那将会不堪设想!

人如果采摘下了生命树的果子,那就意味着人将与神一样永生。假如那样,夕阳西下还会引起人生迟暮的伤感?花开花谢还会让诗人写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怅惘?月出月落还能使苏东坡吟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旷达?

一切对时间的追问与表白,原来都缘于人对自身生命的暂时性的认识。

又是一个暮春时节的日子,诗人你与朋友相约,煮酒赏春,即景赋诗,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一次美好的宴赏,楼台还是去年的楼台,庭园还是与去年一样的花团锦簇的庭园,可贴着屋檐低徊的燕子还是去年那只在你的庭园衔泥筑巢的燕子吗?

燕子无语,夕阳沉默,朋友散去,一阵风过,满树繁花,又有几瓣悄然落下。

诗人你独自徘徊在庭中的小径,陷入了沉思。

既然这个世界一定有些什么是我必须放弃的,那我又何必在风中怅惘,花间泣泪呢?

只要西沉的落日明朝又能依然爬上来。

只要明年春社的日子燕子能依然结伴飞回我的庭园筑巢做窝。

只要我的朋友接到我宴赏的请柬能再次欣然赴约。

晏殊初仕 篇8

《晏殊初仕》讲述的晏殊在考试时坦言自己已做过试题,并要求重出试题的事,表现了晏殊诚实的品质。

[古诗文阅读]沈括《晏殊初仕》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②。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③,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④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①阙下:殿下。②择胜燕饮:择胜景之处宴饮。③各为燕集:各自饮宴欢会。④批除:御点上任。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适值: ②执政莫谕所因:

③上益加其诚实: ④卒至大用:

12、下列句中的“于”与“荐之于朝廷”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行者休于树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苛政猛于虎也 D、余将告于莅事者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2分)

译:

②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2分)

译:

14、选文中的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2分)

答:

答案:

11、①正值、恰好 ②明白 ③更加 ④最终(4分,1分1个)

12、B(2分)

13、(4分)①只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像这样谨慎忠厚的人,正可以做东宫官(教习太子读书)。(惟、如此、为)

②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可以做这些事。(乐、以、为之)

14、(2分)文段中晏殊不隐瞒自己曾经做过试题,请求另出题;受命后老实说出不能去宴游的原因。可看出晏殊是一个质朴、诚实、谨慎、忠厚的人。

【诗人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扩展】

译文:

清平乐 ·晏殊 篇9

②平生意:这里是写的平生相慕相爱之意。[1]

③鸿雁: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鸭科鸟(鸿雁)可以传递书信。也作书信的代称。“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

④惆怅:失意,伤感。惆怅就是因为心中郁闷而不知道该干什么,忧伤和悲哀是表示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惆怅是强调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感觉。

上一篇:关于课程设置的意见下一篇:高压值班电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