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其二阅读答案(共6篇)
咏怀其二阅读答案 篇1
①杜甫摇落深知宋玉
②悲,风流儒推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
①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为杜甫在夔州所写,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
②宋玉,楚国辞赋作家,政治上不得志,抱负无法实现。所著《九辩》开篇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相传其故宅在江陵。
8.请对本诗起句“摇落深知宋玉悲”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
9诗人为何会“怅望千秋一洒泪”?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答:▲
试题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8.(5分)①以 “深知宋玉悲”表明对宋玉的了解,有异代知音之感 (2分);②着一“悲”字,奠定了情感基调 (2分);③化用宋玉《九辩》典故,以草木摇落而悲秋,点明时节天气 (1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①感慨宋玉风流儒雅,富有才华,并推崇他,但此人已逝,徒留伤感 (伤心故宅荒台,历史变迁);②叹息宋玉不为人理解,虽有故宅凭吊,却只知其文采辞藻,不了解其诗文背后的抱负、精神;③感叹自己虽与宋玉不同时代,却同样萧条失志,壮志难酬,怀古伤今。(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6分。意思相近即可)
秋怀其二阅读答案 篇2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 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 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 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3.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 沉郁峭拔 B清新流畅
C 深沉刚劲 D含蓄委婉
14.“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5分)
答
12.(1分)C
13.(2分)A
归园田居其二阅读答案 篇3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1、作者的乡居生活有哪些特点?
2、相见无杂言,但到桑麻长 是他与乡民缺少共同语言吗?
3、诗人抒发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在这里,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
2、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相见无杂言,但到桑麻长”,并不是作者与乡民缺少共同语言,农夫生活正是他们的共同语言。
咏怀其二阅读答案 篇4
拟古(其二)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②石,君情定何如?
[注] ①遘(ɡòu):遇。②匪:非。
(1)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的妙处。(4分)
答:“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2分)形象地写出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2分)
(2)简要分析诗的后面六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诗的后面六句着重写了燕子,表达了诗人对燕子的亲切感情。(2分)诗歌通过与燕子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坚决隐居不出来做官的坚贞不渝的品节。(2分)(意思对即可)
附加注释
[1]仲春:即阴历二月,为春季之中。遘:遇。时雨:应时的雨,使草木滋生。东隅:东方。这两句是说仲春时节春雨应时而降,春雷开始震响。
[2]蛰:虫类伏藏。众蛰:指冬眠的虫类。潜:藏。骇:惊。舒:展。这两句是说潜藏的虫类受到了惊动,草木也纵横滋生舒展了。
[3]翩翩:鸟飞轻快的.样子。这句和下句是说新近飞回来的燕子,成双成对地到我屋里来。
[4]先巢:故巢。故:仍旧。相将:相与、相偕。旧居:指故巢。这两句是说先前的巢仍然存在,它们相与回到原处。
[5]这两句是说自从分别以来,门庭一天天地荒芜了。
[6]匪:即非。我心匪石:用《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话:「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意思是我的心并非石头,是不可转动的。表示意志专一不可扭转。这句和下句是说我长期隐居的意志坚定不移,不知你的心情如何?
咏怀其二阅读答案 篇5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曲送元美
(明)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1)从题材上来看,这两首诗都属于边塞诗;两首诗都是以意象 月 来表情达意的。(2分)
(2)请将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6分)
答案:王昌龄的诗以直接抒情为主,前三句就乐声抒情,写出了“别情”“边愁”的深重;末句以景结情,融情入景,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李攀龙的诗间接抒情,融情于叙,诗人用征人马上看月的情景表达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及大丈夫上战场万死不辞的信念和决心。
赏析
王诗意: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塞上曲送元美》是作者送友人王世贞(字元美)赴边塞之作。诗韵铿锵,气势雄强,颇得唐人边塞诗之遗响。诗中虽未明言元美此行的具体任务,但透过诗句传达的气氛,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负的重大使命。
李诗大意:
咏怀其二阅读答案 篇6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赏析】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这两句写秋景,一反前人写秋色必然萧索的传统。秋高气爽,金风送来明净的秋天,山是亮丽的,水是清澈的,就算夜里有了清霜,也是为秋色增添一抹亮色。树叶虽然变黄了,但丝毫不减它的美丽。浅黄是令人温暖的颜色,带给人一种安详与宁静。也有的叶子成了火红色,像春天的红花一样热烈,但并不张扬炫耀,在黄色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明艳。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秋的本色,显示其特色,并没有萧瑟之气,流露出的是闲适恬淡的情韵,带给人的是祥和沉静的美。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主要作品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咏怀其二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春夜别友人(其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3-07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02-21
皮日休《馆娃宫怀古(其一)》《汴河怀古(其二)》胡阅读答案对比赏09-30
咏怀,咏怀骆宾王,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09-20
斋中咏怀,斋中咏怀羊士谔,斋中咏怀的意思,斋中咏怀赏析06-01
咏怀之第,咏怀之第阮籍,咏怀之第的意思,咏怀之第赏析02-06
拟咏怀诗 一,拟咏怀诗 一庾信,拟咏怀诗 一的意思,拟咏怀诗 一赏析10-14
资阳郡中咏怀,资阳郡中咏怀羊士谔,资阳郡中咏怀的意思,资阳郡中咏怀赏析10-15
咏怀古迹07-13
哭李商隐(其二) 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