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咏怀骆宾王,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2024-09-20

咏怀,咏怀骆宾王,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精选7篇)

咏怀,咏怀骆宾王,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篇1

注:此曲为徐州地区、新沂民间传唱歌曲。▲“提”音同“滴”。

这是一个非方整、非重复的、具有对比性的两乐句乐段, 体现为a—b结构。第一乐句有8小节, 第二乐句共11小节。第一乐句的前4小节中, 旋律下行, 后4小节中的旋律上行。全句的节奏为规整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音乐的陈述一起一伏, 意义明确。后4小节是前4小节的补充, 起到反复强调的作用。

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主题材料不同, 体现出对比关系, 节奏音型出现了很大变化。在旋律的起伏变化中, 完成乐段的陈述。接连地运用切分音节奏和附点音符节奏, 给人一种感情发生变化的提示, 产生曲径通幽之妙。

歌曲为典型的五声性民族调式, 选用活泼欢快的2/4拍, 这主要取决于农家少女简单熟练的农事活动———田园劳作。歌曲的情绪活泼向上, 对生活充满渴望与期待。旋律起伏变化, 多次出现音程大跳。前8小节节奏欢快, 表现姑娘熟练麻利的动作, 特别是第6小节的七度音程大跳2—1, 第8小节的六度音程大跳3—1, 既表现出姑娘当时高兴、激动的心情, 又隐含着蒜苔在往上提时断裂的清脆声音, 形象逼真, 使人仿佛亲临其境。歌曲中多次运用下滑音表达姑娘当时欲言又止, 充满期待———盼望郎哥哥到来的心情。第13小节的休止符“0”正反映姑娘欲言又止的害羞心情, 一个活泼可爱、俏皮的农家少女形象已跃然进入听众心田。

歌词描写, 运用了比兴手法, 由一个简单的农事活动“提蒜苔”到“盼郎哥哥来”, 这是兴。蒜苔即是“蒜心”, 提蒜苔就是抽蒜的“心”, 由此而想到郎哥哥就是姐的“心上人”, 有暗喻作用, 这是比。作者巧妙地运用这种比兴手法, 把“提蒜苔”这种农事生活和“姑娘盼郎来”的微妙心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显得自然顺畅, 使情景交融, 诗韵顿增。

另外, 歌词中成功地运用了地方方言, 如“提” (在这里不读tí35而读di1) 生动地显示苏北农村生活气息。“提di1”是新沂方言词, 它表示用手持住, 用恰当的变化性的巧妙力往上拉抽, 它要求动作者先用力捏住物体 (本歌中指蒜苔) , 但又不可用力过强, 以免过早提断蒜苔, 着力点看似在手与蒜苔接触之处, 而着意点则是在蒜台底部。这种提蒜苔的过程, 恰好微妙地反映了姑娘的心事情态, 即表面是提蒜苔, 深层着意点是思郎来, 而要表达思郎来, 又不是很容易的, 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方式, 这与提蒜苔不容易操作, 也有内在联系。由此可见, 这一方言词“提”的运用, 真是匠心独运, 巧妙之极, 使歌词的艺术性升华了许多。

再如:“提是提蒜苔”的“是”在这里是个衬字, 没有实在意义, 但却有辅助表达效果、调节节奏的功能, 它使歌曲节奏匀称和谐, 演唱起来流畅易上口。“咦唏”这个地道的地方话 (可以根据讲话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场合而解释为:1.厌恶、鄙视。2.表示赞叹。3.难为情。) 在这里是叹词, 加深了姑娘对郎哥哥的思念之情, 是她不能摆脱思念而又陶醉于这种甜蜜相思之情的直接抒发, 很深沉、很浓重。

总之, 这首新沂民歌的音乐表现手法、歌词的意境设置手段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堪称地方民歌的典范。研究它, 对于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对于提高音乐创作水平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经典赏析海棠春睡,惜花咏怀 篇2

海 棠

【宋】苏 轼

东风①袅袅②泛③崇光④,香雾⑤空蒙⑥月转廊⑦。

只恐⑧夜深花睡⑨去,故⑩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

① 东风:春风。

② 袅袅(ni ǎ o ni ǎ o):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③ 泛:生发,透出。

④ 崇光:华美的光华。

⑤ 香雾:含有花香的雾

气。

⑥ 空蒙:迷迷茫茫的样子。

⑦ 月转廊:月影西斜,转过走廊,意为夜色已深。

⑧ 恐:担心。

⑨ 花睡:形容已开的花朵又闭合。

⑩ 故:特意,故意。

红妆:少女的衣着,此指海棠花。

【诗意再现】

在春风的轻轻吹拂下,海棠袅娜多姿,泛发出华美的光彩;在迷蒙的月色和雾气中,弥漫着花朵沁人心脾的幽香,不经意间,月亮已转过了厅廊。我唯恐夜深时分,花儿就会睡去,特意燃起高高的烛火,以观赏这海棠花的艳丽风姿。

【赏读领会】

《海棠》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这首咏海棠的诗篇很是柔美动人。诗人首先刻画了微风中的海棠,以无形的东风赋予有形的海棠,用“袅袅”来形容花儿婀娜的姿态,使人读后如在眼前。一个“泛”字着意表现出海棠的色彩,将月光照耀下海棠流光溢彩的景象写得生机盎然。次句描写了月下海棠的清香,更富情致。“香雾空蒙”写了海棠阵阵的幽香在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与第三句中的“夜深”相应合,说明月已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了,同时又为第四句中“故烧高烛”的行为做了铺垫。我们亦可以从中体会到,此时的海棠就如同被贬的诗人自己,有理想,有才华,却得不到君王的赏识!

三、四两句自然转入对夜赏海棠时心情的描写。这两句诗写得痴绝,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以人喻花,而诗人却以花喻人。“海棠春睡”这个典故出自唐明皇:唐明皇见杨贵妃醉酒初睡起,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而此刻,诗人暗用此典,将海棠比作千娇百媚的杨贵妃,从而突出海棠的艳丽。在诗人奇丽的想象中,海棠也会和人一样,在深夜里沉沉睡去。一个“只”字,极写爱花人的痴情。“故烧高烛”,诗人手持高高的蜡烛,照着海棠,想陪她共度美妙的夜晚。一片怜花之情,尽在秉烛之中。“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顾影自怜:海棠如此袅娜多姿,怎么能让她独自栖身于幽暗之中呢?她这样努力地绽放出自己的美丽,又怎么忍心让她因无人欣赏而灰心失望呢?从而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得不到君王重用的感伤之情。诗人虽然伤怀,但并不颓丧,从诗中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他潇洒豁达的胸怀。

纵观全诗,诗人借月色、轻雾、烛光等意象,画出了一幅月下海棠春睡图。全诗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亦抒发了爱花、惜花的情感,更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浅而不俗,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隽永,回味无穷。

【常识链接】

自古文人多爱花,而海棠花则是苏轼所钟爱的。那么,让一代文豪倾心的海棠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海棠是蔷薇科苹果属植物,也是中国特有的植物。海棠花是落叶小乔木,它的树皮是灰褐色的,而且很光滑。叶子互生,表面深绿色,富有光泽,背面呈现灰绿色,带有短短的柔毛。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海棠花的叶柄是细长的,基部有两个披针形托叶。花5—7朵簇生,有着伞形总状的花序,颜色有红色、白色、浅绿色、粉色,大多数为半重瓣,少有单瓣花。海棠花素有“国艳”之誉,有许多品种。在明代的《群芳谱》中就记载着“海棠四品”,即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四种。

阮籍《咏怀诗》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篇3

首先, 咏怀咏史的体裁形式。阮籍《咏怀》被认为是最早的文人作家以“组诗咏怀”的作品, 整部作品包含有八十余首五言诗歌, 虽说并不是同一时间所作, 但就其较为集中的“咏怀”主题和一致的五言诗体而言, 在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首创意义, 即开创了以组诗咏怀咏史的诗歌形式。西晋左思被认为是创新了“咏史”。如果将左思《咏史》八首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无非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世嫉俗的不平, 这也正是阮籍《咏怀诗》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清代学者何焯评论道:“题云《咏史》, 其实乃咏怀也。”所以说, 左思《咏史》是别裁《咏怀诗》中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一些内容。后来的郭璞《游仙诗》则是别裁以仙喻俗、借仙讽俗的另一体。郭璞力矫过去咏王乔、赤松为内容的正格游仙诗, 大大改变了此前的游仙诗中那种客观描写仙人生活的内容, 而在游仙中显出作者的寄托, 与反映社会现实结合, 写仙志在刺俗, 借游仙来咏怀。所以, 郭璞的《游仙诗》和阮籍《咏怀诗》中的游仙篇一样, 都不过是借仙喻隐, 以游仙来抒发自己的怀抱。六朝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那些咏怀感遇性作品, 如《饮酒》、《拟古》、《杂诗》、《读山海经》等,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咏怀诗。清代方东树曾评论说:“《饮酒》二十首, 据序亦是杂诗, 直抒胸臆, 直抒即事, 借饮酒为题耳, 非咏饮酒也。阮公《咏怀》……皆同此例, 即所谓遣兴也。”可以看出, 陶渊明的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诗中有所寄托, 借题而有所寓言, 而这也正是阮籍《咏怀诗》的特点。此后深受阮籍《咏怀诗》影响的还有鲍照、江淹和庾信的拟古、效古诗。拟古、效古诗创作所凭依的是作者对前代作家或作品的接受意识, 其创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影响表现, 例如鲍照的《拟阮公‘夜中不能寐’》是他众多拟古诗中的一首, 也是直接摹拟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而进行创作的诗歌作品, 同样也是一首借写景来抒发诗人内心孤寂和悲凉的情怀。江淹也有《效阮公诗》十五首, 就体裁形式上看, 他的《效阮公诗》十五首最能得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精髓, 还有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 同样是借摹拟阮籍《咏怀诗》, 来抒发自己的感怀的一组诗歌作品, 诗歌的整体艺术风格也多有相似之处。

其次, 关注现实的写实精神。阮籍《咏怀诗》具有深刻的关注现实的艺术特点, 其中大部分诗歌, 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并暴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险恶, 反映了政治压迫下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压抑和忧生之嗟。在唐代众多杰出诗人中, 陈子昂和李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二位, 他们各自以《感遇》诗三十八首和《古风》五十九首嗣响《咏怀诗》。《感遇》和《古风》继承了它反映社会政治、关注社会现实的传统, 揭露了各自时代社会的黑暗面, 尽管《感遇》、《古风》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更加广阔, 但其写实精神与《咏怀诗》是一脉相通的。明代胡震亨看到了《咏怀诗》、《感遇》、《古风》三者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 他说:“太白《古风》, 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 俭于嗣宗之《咏怀》, 其抒发性灵, 寄托规讽, 实相源流也。”试比较下面三首:“湛湛长江水, 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 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 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 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 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 泪下谁能禁!” (阮籍《咏怀诗》其十一) 、“荒哉穆天子, 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 层城闭蛾眉。日耽瑶池乐, 岂伤桃李时!青苔空萎绝, 白发生罗帷。” (陈子昂《感遇》其二十六) 、“周穆八荒意, 汉皇万乘尊。淫乐心不极, 雄豪安足论。西海宴王母, 北宫邀上元。瑶水闻遗歌, 玉杯竟空言。灵迹成蔓草, 徒悲千载魂。” (李白《古风》其四十三) , 前一首被后人认为是阮籍讥讽曹氏君臣荒淫误国;第二首是陈子昂感叹唐高宗李治因宠爱武则天, 而无端废掉并无过错的皇后淑妃这件宫廷大事;第三首是李白讽刺唐玄宗因过分宠爱杨贵妃, 荒废国家军政大事。这三首诗都是讽谏当时的国家统治者, 并对社会的弊病进行了批评和揭露, 它们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思想内容都有相同、相通之处, 证明了阮籍、陈子昂、李白三位诗人之间的影响和继承关系。并且还影响了整个唐代诗坛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清人陈沆说:“子昂之《感遇》是屈阮之嗣音, 杜陵之先导……射洪嗣响阮公, 振李杜之先声。”他一方面看到了从阮籍到杜甫之间的传承关系,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些诗歌作品共同蕴含着作家对其身处的社会与时代的关注和对政治现实的反映, 即关注现实的写实精神。

再次, 隐晦曲折的艺术手法。虽说阮籍《咏怀诗》在思想内容上是反映社会、关注现实, 但由于其身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与黑暗政治压抑的影响, 阮籍不得不采用一些“隐晦曲折”的艺术手法, 而这种艺术手法又对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产生了影响。这三组诗都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 借助于丰富的想象, 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无比神奇的境界,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倾向。而这又是为“兴寄深微”的内容服务, 可以说它们的浪漫主义是植根于现实社会的土壤中, 是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来隐晦曲折地表现社会现实的生活。《庄子》中的鲲鹏、凤凰, 《山海经》中的瑶池、青鸟, 古代传说中的楚襄、神女等, 都是阮籍、陈子昂、李白爱用入诗的材料, 但诗人用这些材料并非是纯粹的写神话故事或客观的用典, 而是以之或讽刺统治者, 或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且看下面三首诗:“鸿鹄相随飞, 飞飞适荒裔。双翮临长风, 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 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中, 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 携手共言誓!” (《咏怀诗》其四十三) 、“仲尼探元化, 幽鸿顺阳和。大运自盈缩, 春秋迭来过。盲飙忽号怒, 万物相纷劘。溟海皆震荡, 孤凤其如何?” (《感遇》其三十八) 、“凤饥不啄粟, 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 刺蹙争一餐。朝鸣昆丘树, 夕饮砥柱湍。归飞海路远, 独宿天霜寒。幸遇王子晋, 结交青云端。怀恩未得报, 感别空长叹。” (《古风》其四十) , 这三首诗同用了《庄子·逍遥游》中有关“大鹏”也就是世人所说的“凤凰”的典故。诗歌中出现的“凤凰”都是作者自况, 是象征着诗人高洁远大的自我形象。阮籍的诗表达了冲决罗网的决心, 有慷慨之音;陈子昂的诗表现了对乱世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慨;而李白诗似是表达对知己者怀恩未及相报的慨叹。三首诗均想象丰富, 感情飞动, 都是作者在虚构想象中委婉地表达出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 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看出, 陈子昂与李白在阮籍《咏怀诗》隐晦曲折艺术手法的影响下, 灵活地运用诗歌的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人生感悟, 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思考。

咏怀,咏怀骆宾王,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篇4

自《诗经》、《楚辞》以来, 咏史诗频现在历朝历代, 唐宋时期, 咏史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在篇章数量、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方面都到了巅峰。唐诗方面, 如刘禹锡《金陵怀古》、杜牧《金谷园》、李商隐《汉宫词》、温庭筠《过陈琳墓》, 宋词方面,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皆是咏史诗的名篇, 历来颇为人传诵, 影响深远。这些咏史诗或是借助历史遗迹抒发个人政治情怀、或是凭吊历史人物借以表达个人爱恨情仇、或是总结历史得是给人以经验教训, 以古喻今、借古讽今、古为今用, 形成了中国抒情诗传统中的咏史潮流, 一直传承至今、奔腾不息。

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也是咏史诗中的名篇, 该组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怀, 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历史的深刻思考, 蕴含了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情怀。以下, 我们就从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分期入手, 探究诗人在关于王昭君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这首咏史诗中所展现的自我意识。

一、杜甫生平和创作分期

杜甫 (712-770) , 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 祖籍湖北襄阳, 出生于巩县 (河南巩义) , 盛唐时期伟大诗人, 史称“诗圣”, 与“诗仙”李白并称中国古典诗歌全盛时期的双子星,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杜甫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 父亲杜闲官至县令, 杜甫祖孙二人官职不高, 诗名甚盛。唐肃宗时, 杜甫入蜀, 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使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这一时期, 是甫年少轻狂, “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 时年二十岁的杜甫漫游吴越, 五年之后归洛阳应举, 不第, 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 两人相见恨晚, 结下了深厚友谊, 继而又遇高适, 三人同游梁、宋 (今河南开封、商丘) 一代。后来李杜又到齐州,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 再次分别。

第二期, 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 杜甫赴长安应试, 因宰相李林甫所阻, 未能中举。之后, 他向皇帝献赋, 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的困顿生活, 最后才好不容易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卑微职位。

第三期, 在朝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 潼关失守, 杜甫把家小安置在鄜州, 独自一人去投奔肃宗, 中途被安史叛军俘获, 押到长安。后来, 杜甫逃离长安、奔至凤翔, 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他直言进谏, 上述为宰相房琯辩解,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第四期, 西南漂泊时期。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 杜甫在华州难以度日, 只好携家带口逃至当时较为安定富庶的“天府之国”四川的首府成都。友人严武聘任他为剑南节度使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 杜甫流浪至夔州, 继而到湖北、湖南一代, 最后因贫病交加, 病死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 段的湘江中的一艘小船上, 终年五十八岁。

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中的自我意识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是杜甫写汉代女子王昭君的, 该诗是对一个具有强烈的个人反抗性的青年女子的热烈歌颂, 对她的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 也是对造成这种摧残个人的恶劣环境的悲愤抗议, 表达了杜甫很强的自我意识。

全诗如下:“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明妃) 是汉元帝时候被选入宫廷的, 但元帝并不会面见美味入宫的女子, 而是命画工们画下她们的画像供他阅览, 于是, 想要得到君王临幸的宫女们就拼命讨好画工。当时, 王昭君自命貌美, 没有贿赂负责给她画像的画工毛延寿。王昭君很美, 画工所画的美人图中却看不出来, 因而长期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召见。南匈奴归顺后, 呼韩邪单于来朝, “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 不得见御, 积悲愤, 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行大会, 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 光明汉宫, 顾景裴回, 竦动左右。帝见大惊, 意欲留之。而难以失信, 遂与匈奴。”昭君走后, 汉元帝归罪画工, 怒杀毛延寿。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两句写了王昭君故乡的雄伟壮丽, 此地正是英雄所该出的地方, 写出了诗人对王昭君的赞颂。“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两句写了王昭君远嫁匈奴直到孤坟惨对黄昏的凄惨命运, 写出了诗人对王昭君的同情。“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两句写了王昭君的死, 点明不是画工害死她, 而是昏庸无能的汉元帝看画取人的低劣制度害死了她。“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这两句写了王昭君的怨恨之长和哀怨之深,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惋惜和赞颂。

唐诗之《咏怀古迹·其一》赏析 篇5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词句注释

①支离:流离。

②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③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④淹:滞留。

⑤日月:岁月,时光。

⑥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⑦共云山,是说共居处。

⑧羯 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⑨词客:诗人自谓。

⑩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⑪庾信:南北朝诗人。

⑫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白话译文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文学鉴赏

这首诗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及赏析 篇6

作者:杜甫

朝代:南北朝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王昭君.名嫱(qiáng)

3、去:离开

4、紫台:紫宫,宫廷

5、朔漠:北方的沙漠

6、省:曾经

7、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巩义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咏怀,咏怀骆宾王,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篇7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

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

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⑩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鉴赏】

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第一首。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作者简介】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r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币淹觯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

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这一方面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阮籍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不过阮籍并非纯宗道家,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的必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应,论证逐层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创举,一个显著的成就,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晋左思、张载、陶潜(《饮酒》),南北朝刘宋的鲍照,北周的庾信,唐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人诗篇都是以抒情言志,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思想内容的五言长诗,无不是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发展。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织结构下一篇:“迈入青春门,走好人生路”寄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